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的育人作用

合集下载

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

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

发挥课程育人作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2023年,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发挥育人作用,促进学生行为规范。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课程如何在育人方面有所提升。

一、发挥课程育人作用,要从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两方面入手。

专业技能是重中之重,课程要通过理论课、实践课等多种教学形式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还要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对于不同专业而言,课程设置也会有所不同。

但是,不论什么专业,社会责任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

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是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重要保障。

教育教学的手段不断更新,这给课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形式,有助于教学的互动性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

此外,课堂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不仅有讲授式的教学,还有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校外实践等形式。

三、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将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目标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就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交流和思考,激发出潜在的智力,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社会和学术的发展。

四、深入研究知识,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

在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自我觉醒、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和独立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参与实践项目、社会实践、研讨会、学术竞赛等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水平,以更高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五、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促进学生行为规范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各方面技能的重要途径。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

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作者:王文芳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5期摘要: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

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隐性课程德育功能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一是由政治课教师实施的各种名称的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二是由任课教师在各门文化课教学中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三是由学校行政人员、班主任、少先队、团组织实施的各项德育工作。

若将这三种途径置于课程这一名称之下加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德育课程,这是学校“正规”德育课程,如思想政治、思想品德、哲学常识、公民等课程;二是“活动性”或“实践性”的德育课程,如课外与校外各种班、团、队活动及其它校内外德育活动,组织的各种场合进行的道德谈话;三是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任课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借助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

按照较为宽松的现代课程观标准,我们可以把以上三类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

这一德育课程体系一方面表现出繁多过量,另一方面却存在着不完整、欠缺之处。

例如,上述第三类“德育课程”经常因其是分散的、无形的、隐蔽的而被忽视;上述第二类“德育课程”也常常会变成各种条件反射式的、单纯机械的道德行为训练的活动;第一类“正规德育课程”往往也只是教给学生“有关思想品德的知识”,德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德育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学校通过正规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但是,如果德育过程处于静态,只让学生坐听教师的道德说教,不仅无法使学生感兴趣,而且必将导致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枯竭、产生逆反心理等现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影响德育效果。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努力造就品德优良、学有所长、勇于创新的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光荣使命。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功能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

《教育大辞典》对其的定义是:隐性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

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纪)等。

可见,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性经验。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显性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问题,有时甚至可能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显性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隐性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另一条途径,在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

优雅文明的校园,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举止优雅的师表形象,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模仿、从众等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让他们自觉感受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研究

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研究

教育管理视野下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研究作者:苟朝莉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03期隐性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效,应当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隐性课程在育人功效发挥上具有非强制性、感知性、创造性、弥补性、持久性等特点,教育管理者应当从隐性课程的地位认识、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构建,以及整合显性与隐性两种课程方面入手,促进隐性课程育人功效的充分发挥。

隐性课程教育管理育人功效自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 Jackson)于1968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Lifein Classroom)中首次正式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译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等)这一概念以来,隐性课程便成为课程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逐渐形成了结构功能论、现象诠释学、社会批判理论等流派,并由课程论的研究课题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德育学、教育哲学等研究范畴。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重视并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对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大有裨益。

一、隐性课程的特点首先,隐性课程具有非常大的弹性。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显性课程即我们常规理解的“教学课程”,是由专业计划、学生培养方案所明确规定的,通过学期课程表所体现出来的、由教师按照教学标准讲授或者指导的规范性课程,教材、课时、练习、考试、成绩评定等是其明确的标志。

而隐性课程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它不仅可能没有被明确地规定进学生培养方案,而且也不是通过周期性的教学活动和考试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要求的。

其次,隐性课程具有广泛性。

这也可以说是相对于显性课程的有限性而言的。

隐性课程不受限于学校的课程设置方案,它不是“有数”的,而是存在于学校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环境之中。

而且,以物质方式体现的学校教学与生活设施、校园环境,以非物质方式体现的校园文化、学校精神、学生在校活动、第一课堂的氛围等,其本身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都是显性课程所难以相比的。

深度挖掘整合资源 构建整体育人格局

深度挖掘整合资源 构建整体育人格局

基 础 教 育 参 考

1政 策措施 .

我 区也 按 照 市 里要 求 为社 会 大 课 堂 确定 了经 费 比 例, 为学生校外 实践活 动提供 了基 本的经 费保 障 4信息 平台 . 我们 开发 了海 淀 区 中小 学 生社会 大课 堂 网站 . 并 于 8 份 正式 投入 运行 . 建立 了信 息员 队伍 和 月 还 网站管理 机制 , 分利用 网络 平台 . 泛开展 交流 充 广

社会 大课 堂呼唤 全社 会对 教育 的关 心和支 持 . 呼唤理念 的更新 、 理的变革 、 管 机制 的创新 。只有从
宏 观 层 面 把 握 社 会 大课 堂建 设 与应 用 的思 路 、 方
向、 原则 和重 点 , 能有 效实现 实践 育人 、 才 整体 育人 的 目标 。在具体 规划上 . 我们努力 做到 四个结 合 : 一
人 的格局 , 正让学 生受益 、 校受益 、 会受益 。 真 学 社
进提供 了丰 富资源 . 开拓 了学 生思想 道德 建设新 领 域 , 展 了学 生学 习 、 扩 实践 的途 径和 方式 。“ 社会 大
课堂 ” 经推 出 . 会反 响 强烈 , 界 积极 评价 . 一 社 各 得
到 了社会 、 学校 、 学生 和 资源单 位 的积 极 响应 , 为 认 这确实 是一个事 关全 局 、 及全 体 、 面育 人 , 方 惠 全 全 位发 展的大动 作大 工程 。对此 , 海淀 区委 区政府 高 度重视 , 行 了积极探 索 , 进 收到 了初 步成效 。
是 区委 区政府 出 台 了《 淀 区关 于进 一 步加 海
强和 改进未 成年 人 校外教 育 工作 的实施 意见 》 和海 淀 区青 少 年校 外 教育 联 席 会议 成 员 单 位任 务分 解 等文 件 , 点解 决社 会资 源统 筹 、 门协作 、 内外 重 部 校

构建“活动育人”实践体系,实现自我教育

构建“活动育人”实践体系,实现自我教育

治校
“活动育人”实践体系可以突破学科边界,有利于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教育资源,引导教师实现“由关注形式到专注观念、由树立育人态度到实现教育理想”的意识转变,让学生在体验中快乐成长、成才。

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的尊严,了解司法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升法律素养。

学校还开展“故事与原型”重现、“参与与互动”交融活动,串联历史、地理、文化等学科知识,指导学生学会“横向联想、纵向深入”的阅读方法与思维模式。

同步家校实践活动,形成共育网络。

学校建立顺畅的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家长开放日、寄书信、网络对话、报喜卡、家访、编辑《家长之友》班级刊物等形式,建立多样化、人性化的家校沟通渠道,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

学校还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教子有方好家长”评选活动、“家教优秀论文”评比活动,树立典型,发挥其示范作用。

自主与多元评价,助力主动成长。

用西洋管乐讲中国故事——课程思政融入师范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教学

用西洋管乐讲中国故事——课程思政融入师范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教学

| 艺术教育用西洋管乐讲中国故事——课程思政融入师范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教学□李坦林张思威/文作为贯彻综合教育理念的课程思政,如今已逐渐融入进国内高校教育中,并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

西洋管乐器乐课程是国内师范高校本科音乐学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器乐表演专业课程。

它根植于西方音乐的学科背景,因此西洋管乐专业的作品往往以西方传统经典曲目为主。

教育资源的局限,也大大增加了师范高校西洋管乐专业与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合的难度。

用西洋管乐讲中国故事,将课程思政融入师范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教学,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基于跨学科的广阔教育视角和文化艺术交融层面的一次创新探索,有其重大意义,需要各师范高校不惧困难,落实到底。

1 课程思政融入师范高校教学的意义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一理念贯彻实施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等元素融入到各学科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1]。

其核心是为了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贯彻协同育人的理念,因而在推动高校教育体系进步的过程中,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理念方向的教育逐渐成为研究重点。

高校是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师范高校教育则更肩负着国家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培育的重任。

师范高校为基础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着必要的人才储备,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脉。

对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坚持“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着眼于高等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

在师范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工作,不能只用固化的“思政课”眼光谈思政课程建设,而应当改换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于学校各个专业教育主线过程中,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潜在功能,完全落实所有教师应承担的思政育人职责。

2 课程思政融入师范西洋管乐专业教学现状西洋器乐专业技能课程是师范本科音乐学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器乐表演专业课程之一。

学生可在开课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想要修学的器乐门类,西洋管乐器作为西洋器乐门类之一,如长笛、单簧管、萨克斯、小号等均是学生们的热门专业选项,西洋管乐专业具备庞大的学习基数,利于教学开展和教学理念的落实[2]。

论潜在课程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论潜在课程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的社会人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高校学生在高校文 化熏陶之下 , 通过 自身学 习 , 不断吸收新 的文化 , 并创造新 的社会文化 ,通过这一过程将 自己转变
为 一个 独 立成 熟 的 社会 人 ,这 一 过程 是 一 个非 独
活发生新 的变化 , 从动静两方面进行改革 , 必将 收
[ 作者简介 ] 张斌(9 9 , , 宁抚顺人 , 15 一)男 辽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事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研 究。 从

1 7・ 3
的育人功能。潜在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潜移默 化中广泛影响教育学生 ,在潜移默化 中帮助高校 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任务。潜在课程通过高校教育 环境 中的各种 因素影响学生 ,通过隐含的信息渐 进式的教育学生 ;以老师高 尚的人格和优 秀的品 行作为榜样 , 为学生树立标杆 ; 通过 良好 的校风影
张 斌, 尹珍 玲
( 东北石 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3 1) 6 3 8
【 摘
要】 潜在课程 又叫隐性课程 、 隐蔽课程 、 潜课程 、 第三 类课程 。它与学校公开开设 的课程 构成一 个较 为完整 的课
程体 系. 完善学 生道德品质和提 高道德 水平的整 个德 育教 育过程 中扮演 着不 可替代 的角色。每位德 育工作者应 当充分 在
古往今来 ,潜在课程在学校教育 中发挥着社 会控制功能 。潜在课程所发挥的社会控制功能 , 是 在一种潜移默化 的状态中进行 ,而不是直接作用
[ 收稿 日期 】0 1 1— 2 21— 0 2
化符号 , 仅仅掌握 了这些 “ 符号” 是不 可能使高校 学生适应社会 , 完成社会化这一任务的。高校应当 通过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潜在课程

坚持立德之根本,培育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

坚持立德之根本,培育守正创新的时代新人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这句话既有明确的育人指向,也有丰富的育人内涵。

教育管理者需对立德的核心内容、育人和立德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何以能够实现立德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并在实践层面找到有效的实施路径和办法。

【关键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育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统领,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和要求。

报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新时代,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背景,我们应如何理解“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校需要为学生立什么样的德?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现立德?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亟须关注和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立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人的素养的核心是德(品德、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德性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德”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立德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工程,学校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以立德为根本取向和价值诉求,统领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教学评价、作业设计等方面全面关注德育的渗透和实施,切实将德育的首要地位和功能确立起来。

德育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其过程牵涉教育的方方面面。

一句话,学校没有抽象的德育,也没有孤立的德育。

我们不能窄化对立德过程的理解和实施。

从这个意义讲,立德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学习和发展的过程,需要融入智体美劳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与智体美劳等方面协同发展、相融共生,才可能真正确立起来。

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育是主导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并统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

这个“先”不是先后顺序的先,而是指在实施五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考虑“德”的核心地位和育人价值,要能够以德为统领,进行五育的考量和设计。

高校教学实验室隐形课程的开发设计——以西医基础公共实验室为例

高校教学实验室隐形课程的开发设计——以西医基础公共实验室为例

氛 围中的,难 以预期 的、对 学生的情感 、信念 、行 为、 价值观 等起潜移 默化影 响的教育 内容 [,如校 园环境 、 I J 学风 、校风 、人际关系 、规章制度 、精神风貌 、组 织活 动、历史传统 、传媒信 息等 等。
“ I 隐 生课程 ”是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课程研究领域
隐性课程 ( idnC r clm) 叫潜在课程 ( a n H d e ur uu 又 i Lt t e
C ri lm) ur uu ,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 言的一种特殊 的教育 c 现象 ,它既不是课堂课程 ,也不等于 以实践 为主的活动 课程 。所谓隐性课程 ,是指那些隐蔽在学校 各种环境和
◎ 忠E现远O .ECTH CREN, 教 I DD F N IU C MSC 育 OT A I D代 程t A I ̄ NO
第 1 第0 O卷 5期 ・ 第 13期 总 3 2 01 2年 3月 ・上 半 月 刊

DD教 I远O SUF TCC AA篡 ll I程设计 ※
以 西 医基 础 公 共 实验 室为例
刁远 明 苏 宁
( 广州 中医药大 学基础 医学院,广州 5 10 ) 14 0 摘 要 :隐性课程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 化的教育作用。 高校教 学实验 室隐性课程 的开发 设计可以从 物质 环境 、规 章制度 、精神环境 、教
室 ,给学生们的 “ 一印象 ” 第 很重要 。教育社会学家科尔
意 识地接受 ,在感 知、接 受和选择上有较大 的 自由度 , 会在 无排斥心理 的状态 下不知不觉地接受 隐藏着 的教育 信 息 ,在很大程度 上避免 了利用显性教育 载体 由于教育
者 自身或教育 内容 的原因使受教育者产生 的排斥 或逆反 心理 ,更具持久性L。 3 J 张楚廷先生 曾说 “ 隐性课程是 区别大学水准 、大 学

重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

重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
等 。在 教 育 过 程 中 , 在 课 程 在 人 的情 感 等 非 理性 因 潜 素 的 发展 中有 着 潜 移 默化 的 作 用 。 隐 性 潜 在 课 程 , 通 过 教 育 教 学 中 的 人 际关 系 、 园文 化 、 理 气 氛 、 风 校 心 校 学风 、 纪班风 、 惩方式等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 , 班 奖 寓 教 于 无 声 之 中 , 学 生 以遵 从 、 可 、 使 认 同化 等 形 式 在情 感、 意识 、 为 等 方 面受 到 影 响 与教 育 。 行
殊组成部分 , 具有 整 体 性 、 渗透 性 、 蔽 性 的特 点 , 隐 有 着 独 特 的 育 人 功 能 , 要 表 现 为 非 预 期 性 、 在 性 和 主 潜 学 生 的 自主 性 , 是学 校 教 育 实 践 和 教 育 结 果 中必 不 可
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 。 教 育 过 程 不 仅 发 生 在 学 校 和 课 堂 , 发 生 在 众 多 还 不 同 的 环 境 中 。 学 校 是 学 生 的 学 习及 生 活 场 所 , 生 学 所学 不 只 是 从 书 本 而 来 , 也从 学 校 的 生 活 与 环 境 , 透
维普资讯

黧—与黼
艺窟
重 钡 发 挥
‘ 童羹 ‘

Hale Waihona Puke 在 课 程 ” 作 用 硇
● 何 美
子 相应 的 情感 和 能 力 , 启 发 幼 儿 发 挥 想 象 力 和 创造 并 力 参 与环 境 建 设 。 教 育 产生 的 结 果 有 时 常 常 是 无 目的 的 , 目的 的 无 结 果 可 能 比有 目的 的结 果 更 有 意 义 。 潜 在 教 育 使 儿
念 的 现 代 化 , 利 于 贯 彻人 才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 有 潜 在课 程 的 提 出 , 变 了 传 统 课 程 的 观 念 , 也 改 这

2023校本课程工作总结(通用15篇)

2023校本课程工作总结(通用15篇)

2023校本课程工作总结(通用15篇)校本课程工作总结1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引发了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深深思考。

根据江北教育处建设创新型学校精神及国家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现结合我校实际,对开发的乒乓球、空竹、轮滑、红歌演唱及古诗精典、课前三分钟、书法等校本课程的研究,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加快校本课程建设(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1、学校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

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音、体学科成立了以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2、明确学科管理思路,突出特色发展我校从将轮滑引入体育课,经过研究与探索,“轮滑进课堂”的工作不仅在全校的体育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而且已逐步形成为我校体育学科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与经验。

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校规范化建设中特色项目的发展进程,更好的贯彻体育教育审美育人,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结合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特色项目校本化的要求从而实现校本课程持续开发的局面。

同时,领导小组结合我校校外资料合合优势新开发了乒乓球校本课程,进一步使校本课程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乒乓球”课程的开发,我们采取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研究的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二)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高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究

高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究

高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探究随着全新的高考新闻出现,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各个学科教学方案和质量。

英语作为高中教育以及高考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建高效英语课堂成为教师激励探讨的课题。

当前大部分学生学不好英语的主要原因即对该学科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因为英语和物理、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其表达和呈现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需要开发和利用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健全完善英语学习体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個性。

最重要能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内心对学习的需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高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策略,望给予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1. 优化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英语是学生掌握的第二语言,正因缺少天然的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英语重要环境之一,此环境涵盖校园绿地、建筑、雕塑、设备、校服等方面,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愉悦感,并在学习中感受到英语魅力。

学生可以在舒适的教室、明朗的校园中阅读,在静谧处背诵。

相关调查指出,学生在干净明亮的教室中学习中能缓解心中焦虑感和压抑感,乐于运用英语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沟通交流。

教室在英语显性课程中属于十分重要的场所,对于隐性课程而言,教室的布局则十分重要。

英语教师可尝试经课桌摆成马蹄形并在其中授课,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这种平等沟通的氛围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2. 构建英语制度培养学生能力英语本质属性即语言工具性,该课程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能力。

该学科制度氛围即教学内容、学校规章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对学生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

建立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制度氛围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校管理水平。

首先确立英语教学观念;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具备其应用型较强,因而需要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英语和他人沟通交流。

试析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

试析隐性课程的育人价值
成 长, 个性 得到 充分 发挥 。
( ) 泛 性 三 广
人价 值 , 由其 自身 的特 点 决定 的。 隐性课 程 主要 是 具备 以下 四个特 征 : ( 隐蔽 性 一)
隐性课程 的 隐蔽 性 , 主要体 现在两 个方 面 : 一是
收稿 日期 :0 9年 1 2 20 0月 0日。
作 为学校 文化 的外 在标 志 , 是学 校 中具有 文化 意义 、
承载 文化 内涵 的一 种物 质 环 境 , 中蕴 含 着 独 特 的 其
断发展 。
关键词 : 隐性课 程 ; 园文化 : 校 育人价值
中图分 类号 :;2 .4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5 2 2 2 0 )2—0 4 (4 3 0 A 10 ~2 3 (0 9 1 0 6—0 4
课程 的 一部 分尤 论是其 内 容 、 程还 是 对 学生 产 生 过

张 海 瑞 :试 析 隐 性 课 程 的 育 人价 值
4 7
的 , H形 式 多 佯 . 像 常 规课 程 那 样 仪 具 有 单 … 而 . 一 的学科 性 的教 育 内 容 , 且各 学科 的 内 容 也堆 本 足 固定 不 变 的。 而 隐 性 课 程 则 涉 及 到 学 校 的 各 个 方
第 6 卷
第 l 2期
础 教 盲
Ju a f c ∞ l gS u is o r l h i tde n oS n
20 年 1 09 2月
go . No 1 16, . 2 D c mb r 2 o e e e. 0 9
试 析 隐性课 程 的育 人 价值
张 海 瑞
摘 要: 隐性课程 是 一种丰 富的教 育 资源 , 中蕴含 着 巨大的育人 价值 。 它有 助 于丰 富 学 其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 最初是由杰克逊使用, 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是指学校中没有被列入课程计划, 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完成小教师资的培养任务, 为小学教育输送更多合格、优秀的人才, 高师教育不仅要发挥显性课程的优势与作用, 更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功能。

一、充分发挥物质资源优势, 增强感染力学校建筑物、文化设施、自然环境、班级、教室等是隐性课程的外在表现。

和谐、优美、积极的学校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 可以塑造人的美好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激发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约束与控制不良风气与行为, 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高师教育更应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充分发挥现有物质资源优势, 并在此基础上, 开辟艺术画廊、科技橱窗, 名人名言、校规校训、荣誉榜、广播站等, 使学生在优美、积极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积极向上因素的感染和鼓舞, 以利于更好地投身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优化交往模式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上, 包括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育人活动的顺利进行。

高师教育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 而且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人的培育水平直接关系到将来小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我国教育发展的速度。

因此, 高师教育要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做起。

学校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文化、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同时, 增强民主、互助、合作意识,并使其成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

新课程教学更要渗透育人理念

新课程教学更要渗透育人理念

新课程教学更要渗透育人理念摘要渗透育人理念是每一个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

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教学要渗透育人理念的必要性,同时论述了新课程教学要渗透育人理念的现实基础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育人;理念学校不仅要教好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努力塑造新一代的“四有”人才。

但德育工作又是抽象、无形的,它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复杂工程,是要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的潜能,切实渗透育人理念。

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呈现复杂性、不定性。

一般来说学生思想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完成的。

但班主任的事务往往比较繁杂,时间紧张,学生的思想状况尤其是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时候是不能及时掌握,也不能及时解决。

而学科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得以实施和解决,因此,我们认为渗透育人理念是每一个教师新课程教学的必要环节。

1新课程教学要渗透育人理念的必要性思想决定行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如果一位学生具有纯洁的心灵、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那么他在学习中表现的行为就一定是: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反之,如果一位学生的心灵被社会丑恶现象污染或缺乏父母的教育指导,或者是偶发事件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师授业往往是精而又通;但大多数教师忽视了“传道”与“解惑”,这就有必要提出“教学互动”的外延。

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问答、讨论、合作、探讨,课内课外的思想交流与指导,也应是“教学互动”的范畴。

新课程条件下的学科教师可以经常发现在课堂上表现出:精神萎靡、神情痴呆、左顾右盼、痴迷小说,甚至是玩手机或是呼呼大睡,这些表现都或多或少地表明该学生思想已经出了问题,其学习行为当然就脱离了正常轨道,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也直接决定了该生学习过程的落空。

作为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发现这类现象不能熟视无睹,应该迎难而上,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班主任的事。

思想品德课中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思想品德课中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分 析讨 论 。 这些 因 素 创设 了 师 生 互
动 、生生互 动的条件。无论是学生
的质疑 与争论 、困惑 与疑问 ,还是 课 堂上 的情 感流 露甚至情 绪宣 泄 ,
1 树 立 全 面 的课 程 资 源 观 。 .
对话 ,平等交流 ,倾 听他们 的意见
和 见 解 。学 生 的意 见 表 达 、 问题 质

实生活 中的人 ,学生在课堂上学 到 的东 西与丰 富的生活 实践相 结合 , 才能变得鲜活起来 。在思想 品德课
怀 备 至 的 慈母 情 怀 ,还是 精 益 求 精 、严格要 求的工作 作风 ,只要你 的言谈举止 流淌出来 的是 鲜明的个 性 ,是令 人 赏 心悦 目的学 识 、智
生。 ”要 允许学 生提 出 自己的不 同
意见和看法 ,并对学生的分析予以 及时的肯定 、鼓励和引导 。 责任编辑 黄 日暖

3 存 在 于教 学物 质环 境 和 手 . 段 中。现行思想 品德教材从 内容确 定 到版 面设计 ,十分 注重情境感染
师道 ・教研 21 0 0年 第 3期

历 练新方式 ,秉 持全面提升学生素 质 的宗 旨,那么潜在课程资源 中的
那 些 育人 要 素 ,就可 化 为 阳光 雨 露 ,播 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无论
轮课 程改革 的亮点 ,也是 难点 。
露 ,浸润着学生 的心 田,滋养着他
们 的心 灵 。 4 存 在 于 学 生 的 生 活 中 。 学 . 生 的生 活 也 是 一 种 资 源 。学 生 是 现


广

思想 品德课 中潜在课程 资源 的开发利 用
文/ 惠东县 白花 中学 黄伟林

潜在课程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潜在课程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潜在课程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李梅
【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8)001
【摘要】潜在课程是指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一种课程类型.潜在课程具有隐蔽性、稳定性、无形性与易接受性等特点.潜在课程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师生双方隐性因素的作用和校园环境与文化的熏陶作用.实施潜在课程应从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即知识文化建设、活动形态文化建设、环境设施文化建设和校园风尚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李梅
【作者单位】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广西,钦州,5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3
【相关文献】
1.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的育人作用 [J], 姚丙义
2.简论潜在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J], 马怡;王秉琦
3.发挥潜在课程在少数民族舞蹈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J], 李顺阳;孙慧佳
4.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的育人作用 [J], 姚丙义;
5.潜在课程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发挥作用 [J], 陈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潜在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受现阶段教学理念的制约,潜在课程的研究与挖掘工作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实际功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潜在课程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未来潜力巨大。

主要从潜在课程资源开发意义着手,提出充分挖掘潜在课程价值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潜在课程;教学资源;育人
潜在课程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的,之后随着该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相关教学实践中国外也给出了具体论证与方法,这使潜在课程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教学资源,能够对学生的兴趣、想象、直觉等起到提升的作用。

因此,在国内的教育研究与高效德育工作上,要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一、潜在课程的概念及开发意义
(一)潜在课程的含义
一般来讲,课程资源包括实际课程资源与潜在课程资源,由于目前潜在课程资源在含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其描述比较详尽且具有权威性的是美国学者范兰丝给出的定义,他认为:“潜在课程指具体课程指导与学校政策中一些不能明确的教育实践内容与结果,
‘潜在’即使这部分难以正确表述,但是不可否认,潜在课程经常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的意思是随着作者对现象的观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二)潜在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补充当前正规课程的不足。

我国现有的课程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上发生了重要改变,但是课程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课程与实际不符、课程与实践相脱离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潜在课程能够弥补这些缺陷,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中,单靠正规课程远远不能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要充分挖掘潜在课程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新课改下的教育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创新与实践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潜在课程通过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创新与实践行为,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很多时候会突然萌发出“灵感”与“感悟”,这实际上是潜在课程的影响。

二、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深化认识,以马列理论武装自我
马列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考虑到我国教学模式的特殊,在挖掘潜在课程资源中,首先要运用马列理论作为资源开发的政治保证,引导师生进一步了解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树立新课程改革教学与学习的观念。

同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式、正确的思想引导方式,确保潜在课程的开发始终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创造有力的物质条件
教学物质资源是潜在课程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也必须结合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学设备。

一方面要抓好与潜在课程开发相配套的现代教学设施与基础工程的建设,力求基础设施与潜在课程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优势,加快潜在资源开发力度,由平面发展逐步演变为立体发展,这样能够保证潜在资源开发速度与现实社会发展同步,保证课程资源始终与实际接轨。

(三)以人为本
潜在课程开发最初与最终都是作用于人,人是主体,因此在潜在课程的挖掘上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只有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其育人
的作用,潜在课程应具有主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与学习环境的作用。

在载体选择上,其形式既要满足师生的要求与愿望,又要喜闻乐见,使教师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潜在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在形式上要多种多样,因为人的兴趣与需求是不同的,多样的形式可以供不同观念的师生个体进行选择。

(四)加强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潜在课程的开发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自身对潜在课程的理解与运用,将课程形式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加大对教师教育品质、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进而提升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

培养应联系实际,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思想,强化对教师高科技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为潜在课程的传授提供良好的传输媒介。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将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放在现阶段教学的重要位置,构建有利于资源开发的教学环境,使潜在课程与正规课程有效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其育人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