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3.3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3.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3.3三十五、转胞医案:张某,女,44岁,1975年9月就诊。
一个多月前,曾经发现过少腹部觉得胀满,但不痛,溺时不畅,只是劳动时感到不舒,未作任何治疗,大约三天以后,症状自行消失。
就诊前夕,脐下胀满急痛,牵引腰部,意欲解小溲以缓其急,溺时点滴难出,胸中烦闷,呼吸促迫,但坐不得眠,然其食欲并无影响,大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脐下急痛,小便不痛,证为转胞。
肾气虚弱,水气不化。
治以振奋肾阳,温化膀胱之气,气化小便能出矣。
肾气丸主之。
连服5剂,气化行,小便通,诸证自愈。
(湖北中医杂志1979;(1):38) 按语:肾虚虚衰,气化不行,以致“胞系了戾”,而发转胞,其辨证要点是虽脐下急痛但小便不痛、排除了淋证的可能性,又见舌淡少苔,脉来细弱,此肾中阴阳两虚之象,故当以肾气丸鼓动肾气,以复气化之功,则小便自出矣,此《金匮》所谓“但利小便则愈”之本意也。
三十六、不孕赵三立医案:胡某某,30岁,1981年10月6 13初诊。
婚后6年不孕。
经期紊乱,量少色淡,性欲淡漠,夜尿频数,大便溏薄,腰腿酸软。
脉沉细,舌淡体胖,苔腻。
上海某医院诊为幼稚子宫,经多种治疗无效。
此乃肾气不足。
予肾气丸加枸杞子30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续断、党参各10克。
以上方为大,随证变化加减,经6个月调治,基本告愈,于次年5月怀孕。
(浙江中医杂志1990;(4):181)按语:肾藏精,主生殖。
肾虚则精血亏损,冲任竭绝,无以受精成孕。
多见经期紊乱,量少色淡,或月经闭止,性欲淡漠,腰膝酸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等症。
以肾气丸培补肾元有良效。
三十七、耳漏王保来医案:房某某,男,46岁,农民,1989年7月25日初诊。
右耳廓肿胀软绵而无硬结,溃破流白色清稀脓液8月余,经西医迭治罔效,而前来就诊。
正值盛夏,患者上身穿棉袄,下着棉毛裤。
观面色觥白,流出的脓液清稀不稠,无腥臭味。
形寒怕冷,无发热,体温36~C,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微弱。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全目录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全目录摘要:本书精选《金匮要略》方剂之验案900余例并进行论述。
全书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方下分方药、用法、原文、解说、运用、补述等部分,《金匮要略》原书的相关信息写于前,现代用法、用量等加于后,可使读者得以纵览古今医家运用经方、时方的独到经验,从而博采众长,开阔思路,提高自己的临床疗效。
书后附有中西医病症名称索引,方便查检。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桂枝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加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黄芪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牡蛎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苦参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雄黄熏方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小豆当归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升麻鳖甲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鳖甲煎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蜀漆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侯氏黑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风引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地黄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头风摩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龙骨牡蛎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天雄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建中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肾气丸(45个医案详解运用)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薯蓣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酸枣仁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蛰虫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射干麻黄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皂荚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麦门冬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奔豚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薤白(白酒汤、半夏汤、桂枝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薏苡附子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赤石脂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七物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附子粳米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建中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赤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乌头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乌头桂枝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旋覆花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遂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木防己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泽泻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栝蒌瞿麦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防己茯苓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麻黄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芪芍桂苦酒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加黄芪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术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硝石矾石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栀子大黄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猪膏发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茵陈五苓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硝石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麻黄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柏叶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黄土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泻心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猪苓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半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文蛤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干姜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诃梨勒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牡丹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鸡屎白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蜘蛛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草粉蜜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胶艾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芍药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贝母苦参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当归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枳实芍药散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下瘀血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竹叶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竹皮大丸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半夏厚朴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甘麦大枣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温经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甘遂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红蓝花酒。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1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1八、眩晕(高血压)魏雪舫医案:杨某,女,41岁,1986年5月10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3年余,曾用多种降压药效不显著,血压不稳定。
近因面目虚浮、眩晕加剧而就诊。
BP:24.O/16.0kPa。
形体偏胖,面部烘热,眼前发黑。
舌质红胖、苔薄白润,脉浮滑而弦,并见心烦失眠,尿少色黄,经汛愆期等症。
此属风邪内扰,营血郁热,以致气机升降失常。
防已地黄汤加味:生地、全栝蒌各30克,防己20克,桂枝、甘草各10克,柴胡15克,生姜3片,黄酒1两兑入同煎。
上方连服6剂,眩晕停止,面烘热消失,舌红稍退,脉仍滑中带弦,时值经期,腰酸腹痛,仍予上方去栝蒌加茺蔚子30克,连进3剂,诸证消失,舌转淡红,脉缓,为巩固疗效,依防己地黄汤原方减其量,续服1月。
随访,BP稳定在17.3/12.0kPa。
(陕西中医1991;(4>:173) 按语:头目眩晕,面部烘热,风邪上扰之象;心烦失眠,溲赤舌红,营血郁热之征。
用防己地黄汤养血清热以熄风,属方证相对。
加栝蒌、柴胡者,以开郁结也。
据报道,本方治疗高血压病而见营血分有热者,有良效。
九、水肿(急性肾小球肾炎)魏雪舫医案:任某,男,14岁,1985年2月6日诊。
患儿半月前感冒发烧,咳嗽,咽痛,继而出现眼睑浮肿,伴有血尿。
经用青霉素、止血敏、激素等治疗,效果不显著。
证见发热,T38℃,但四肢不温,微恶寒,面浮肢肿,咽红,口渴,尿少色赤,舌质稍红、苔薄白,脉浮数。
化验检查小便:尿蛋白(}H+),红细胞(}H{),白细胞4~6/HP,颗粒管型2~5/HP。
血象偏高,ESR85mm/h。
证属风热袭表,肺气失宣,热伤肾络而致血尿水肿。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治则:清热解毒,疏风凉血,防己地黄汤加味:生地30克,防己15克,防风、桂枝、紫草、甘草各10克,花粉15克,鲜浮萍一把,2剂水煎服。
3d后浮肿消退,体温正常,微渴有汗,但血尿未消。
仍予上方生地加至60克,加白茅根30克,贯众炭15克,2日服1剂,又服5剂。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1乌头汤、(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1乌头汤、(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方药】麻黄芍药黄芪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川乌五枚(哎咀,以蜜二升,煎服一升,即出乌头)(6克)【用法】上五味,畋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
不知,尽服之(现代用法:加白蜜60毫升,先煎乌头45分钟,水煎两次,温服)【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十)【解说】本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
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
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
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
凡寒湿凝滞,经脉闭阻之痹证、诸痛、脚气等病,皆可运用。
【运用】一、痹证(关节炎急性发作)王海州医案:王某某,女,23岁,农民。
1977年lO月18日就诊。
自述3天前因挖井下水、又感风邪而致双膝关节冷痛难忍,不能行走,伸屈痛甚,关节肿胀,右膝明显,急赴本院求治,服桂枝芍药知母汤之类2剂后,痛非减轻,反而加重。
现症膝部痛如锥刺,局部发凉,不时呼叫,屈伸不利j不能坐、立、行,只能取卧位。
检查:血白细胞计数12000/mm。
、中性75%,血沉24mm/小时,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证属气血亏虚,寒湿阻络。
治宜补气养血,散寒除湿,活络止痛。
遵《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味:黄芪15克,白芍30克,制乌头12克,麻黄15克,桂枝10克,木瓜30克,防己20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为引。
上方服2剂(一日量)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消其半,能坐、站_时许,行走丈余,但夜间仍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微迟。
寒湿未尽,原方加干姜12克,又服4剂,膝关节痛肿基本消失。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15)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22~23)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2四、无脉症李宜方医案:田某,男,42岁。
1988年2月6日就诊。
右手麻木、发冷、脉测不得一年余。
劳累或受凉后症状加重,并背部紧缩疼痛,遇阴雨天加剧。
半年前曾在省级医院诊为大动脉炎。
血压左臂20/13kPa,右臂血压没有显示。
舌质淡红,苔薄白,右脉不得。
中医诊为脉痹,辨证属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脉道痹阻。
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温阳行痹。
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30g,芍药12g,桂枝9g,红花10g,川芎10g,生姜3片,大枣6枚。
水煎服,日1剂。
服药6剂后,自觉右手麻木减轻,脉搏微弱可取,背部紧缩疼痛亦明显好转。
药已中的,守方加当归20g、丹参20g,以增强活血之力,再进12剂。
药毕自述右手麻木、背部紧缩疼痛等症均消失,切诊右手脉有力可取。
至此,服药不足20剂而症获痊愈。
(山东中医杂志1993;(3>:33)按语:(原按):西医学认为,无脉症多发于大动脉或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炎症,其中以头和臂部动脉受累而多见,发病以青年为多。
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肢易疲劳、麻木或发凉,病侧血压测不出或极低。
治疗本病,西医以激素为主,效果多不理想。
无脉症属中医“脉痹”范畴,病机虽与气血相关,但症结在营卫不和,而此营卫不和的本质又为营卫不足。
《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营血不足则不能充盈脉络,卫气虚弱则无力通达四末,故出现肌肤、血脉之“不仁”、“不用”病状。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本病对证之方,果获良效。
五、肩痛(肩周炎)张民钦医案:金某,男,48岁,1993年1月6日因车祸右肩关节脱位,经手法复位,两月后右肩关节疼痛,右上肢不能抬举,X线示:右肩关节及诸骨质未见异常。
诊断为他伤性右肩关节炎。
处方:黄芪30g,白芍12g,桂枝12g,生姜10g,大枣5枚,鸡血藤12g,秦艽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服。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4.1)
于德正医案:张某,男,38岁。1968年12月5日诊。患者被推入诊室,惶恐不安且颤抖不已。时而东张西望,欲伺机逃走;时而嘘唏长叹,以头撞壁,欲寻自尽。家属代诉:患精神分裂症已十年,自认为遭亲属及他人陷害,时有被捕被害之虞。曾长期服氯丙嗪及化痰安神类药品,病势时轻时重。肤略瘦而多灰垢,面觥多青,眩晕,烦躁不眠,舌质淡红,舌苔中后稍有灰浊腻略干,爪甲枯白扁平,脉弦细。此乃肝血虚损,魂失所养而浮越,复为浊痰乘间袭其舍而致也。予酸枣仁汤加枳实、胆南星各9克以助茯苓化痰清舍。俾肝血充,则浮魂得养而必敛;浊痰祛,则舍清而魂可归宅。服药30剂,被害妄想开始动摇,惶惧及虚烦不眠之象亦大减;且肌肤渐洁而有润色,舌上浊苔亦去。于上方去枳实、胆南星,加龙齿30克。又服40剂,被害妄想消失。夜寐佳,神情怡然。后以上方制丸,嘱续服10个月以巩固之。至今已17年未复发。
按语:半身麻木,中医认为是风,考虑到病人年大体弱,必须扶正祛邪,故在补肾补气的基础上,加桂枝、防风等以祛风,加桔梗以宣肺气。
七、脱肛
姜彩兰医案:李某,男,69岁,1984年8月23日初诊。患者脱肛两年余,初病时,便后尚能自行回纳,就诊时病情加重,便后难以自行收复,且咳嗽、下蹲、行走或用力过猛均可脱出。伴见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消瘦,精神倦怠。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辨证:气血两亏,中气下降。拟薯蓣丸加黄芪、升麻、陈皮治之。处方:薯蓣30克,当归12克,桂枝6克,生地12克,神曲9克,豆黄卷12克,川芎12克,麦冬12克,白芍6克、白术10克,杏仁12克党参15克,柴胡6克,桔梗12克,茯苓12克,阿胶15克,干姜9克,白蔹10克,防风10克,甘草3克,大枣5枚,升麻10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水煎服,日服1剂,早晚各1次。
服药74剂后,病情明显好转,便后肛门脱出较轻,能自行收复。其他证候亦随之减轻,舌脉正常。并服补中益气汤巩固疗效。调理月余,其病不发而愈。随访至今,病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87;(6>:23)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6、八味肾气丸、(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26、八味肾气丸、(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方药】干地黄八两(24克) 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各12克) 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各9克) 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 克)【用法】上方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味,加至二十五味,日再服(现代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服)。
【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五)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十七)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三)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十九)【解说】本方主治肾气(阳)亏损,命门之火不足之证。
命门真阳,有肾间动气之号,《难经·八难》称此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
若命门火衰,真阳不足,则变生诸症,不可胜数。
夫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方中以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以济阳,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利肾气鼓生。
本方补阴助阳,水火并补,大生肾气,凡肾之精气不足之证,皆可运用。
【运用】一、腰痛蒲辅周医案:张某某,男,86岁,住某院。
1960年4月25日会诊。
患者腰背酸痛,足冷,小便短而频,不畅利,大便难,口干口苦,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象右洪大无力,左沉细无力。
脉证兼参,属阴阳两虚,zk'k.皆不足,治宜温肾阳滋肾阴,以八味地黄丸加减:熟地9克,云苓6克,怀山药6克,杜仲(盐水炒)9克,泽泻4.5克,熟川附子4.5克,肉桂(去粗皮、盐水炒)1.5克,怀牛膝6克,破故纸9克。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麻黄汤、泽漆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厚朴麻黄汤【方药】厚朴五两(15克) 麻黄四两(12克) 石膏如鸡子大(45克)杏仁半升(9克)半夏半升(9克) 干姜二两(6克) 细辛二两(6克)小麦一升(18克)五味子半升(9克)【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小麦熟,温服)。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泽漆汤【方药】半夏半升(9克) 紫参五两(15克)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30克) 生姜五两(15克) 白前五两(15克) 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各9克)【用法】上九味,畋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八)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九)【解说】厚朴麻黄汤主治饮邪挟热,上迫于肺之证。
由于饮邪挟热,犯上充外,导致脉浮之显现。
本条叙证过简,以药测证,当有:咳喘气逆,痰声漉漉,胸满烦躁,咽喉不利,倚息不能平卧,或见但头汗出,脉浮苔滑等。
厚朴麻黄汤为小青龙加石膏汤之变方,为后者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杏仁、小麦而成。
其特点是:1.用麻黄配石膏,以发越饮热;2.麻黄不辅桂枝,可见不为解表之用,而为平喘之需;3.去芍药、甘草,以防酸甘敛壅而使饮聚;4.加厚朴、杏仁,且重用厚朴,以增强化饮平喘之力;5.用小麦则有甘草扶正之用,而无甘草敛邪之弊,又可助石膏以除烦热。
以方药分析,可知本证“脉浮”并不一定是表证表现,而是本证病势趋向于上、外也。
临床上,凡饮热犯肺,或寒饮化热犯肺之咳喘证,皆可使用本方而不必拘泥于表证之有无、脉浮之现否。
泽漆汤主治水饮内停,喘咳身肿之证。
本方证与厚朴麻黄汤证比较,咳喘虽同,但热邪轻而水邪重,病势向里故见脉沉。
故主用泽漆通里以逐水,紫参通利二便,《神农本草经》云:“紫参,……通九窍,利大小便”。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2三、不寐(神经衰弱)徐世祥医案:王某某,女,50岁,干部。
患者两年前失偶,思虑劳累,心烦悸不寐,彻夜辗转反侧,健忘神疲,更年期月经紊乱,面色苍白,气短,纳减,大便先硬后溏,诊断为神经衰弱,辨证属心脾气虚,治宜补益心脾,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20克,粳米粉15克,蜂蜜6克。
10剂后可入睡5、6小时,其他证状亦好转。
(浙江中医杂志1985;<8>:353)按语:仲景原方未言明甘草用生或炙,本例心脾(胃)同治,以炙甘草为主,粳米粉为辅。
炙甘草微温善补心脾之气,走十二经,心脾气复,气血调,心神得安,脏腑和,则可入寐。
【补述】关于方中之粉,后世有人认为是铅粉,但既云“毒药不止”,自不当再用毒药。
甘草粉蜜汤非杀虫剂,事实上如蛔虫病在剧烈发作时,或服用杀虫剂后,而痛势不减,如再继续服用杀虫药,其痛必更剧,甚至变生它病。
从方后“煎如薄粥”一句来看,则粉为米粉,当更明确。
不过,在临床运用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如用于缓痛安胃,当用米粉;如用于杀虫治本,则用铅粉。
惟铅粉为剧毒药,用时宜慎。
桂枝茯苓丸【方药】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药桃仁(去皮尖,熬)各等分(各等分)【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6克,日服2次,饭前服,温开水送下。
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妇人宿有瘢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癜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坏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解说】本方为治妇人癜积主方。
若妇人素有瘕积,阻滞胞脉,冲任不固,可致漏下不止。
所以桂枝茯苓丸所治之证以腹内肿块,月经淋漓不断为特点。
由于腹内瘕积,状如怀子,所以本证还应与妊娠出血相鉴别,尤其应与有“激经”、“盛(垢)胎”正常现象的妊娠予以区别。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方药】吴茱萸三两(9克) 当归二两(6克) 芎劳二两<6克) 芍药二两(6克) 人参二两(6克) 桂枝二两(6克) 阿胶二两(6克)生姜二两(6克) 牡丹皮(去心)二两(6克) 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8克)【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九)【解说】本方主治冲任虚寒兼有瘀血之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
冲任虚寒,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留,胞宫失养,于是崩漏下血,少腹冷痛,月经闭阻,久不受胎诸证作矣。
其病机关键是冲任虚寒加瘀血内留,故治疗当主要用温经之法,《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此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津液失润,亦当佐以润养之法。
温经汤集温、润药物于一炉,阴阳兼顾,既能温经散寒,又能滋养阴血,务使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
本方用于妇女冲任虚损,月经不调,崩中下血,痛经,闭经,以及半产漏下,瘀血内留,少腹急痛,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久不受孕等证,都有较好疗效。
【运用】一、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岳美中医案:周某某,女,51岁,河北省滦县人,1960年5月7日初诊。
患者已停经三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一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时见少腹疼痛。
经唐山市某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
又服中药数十剂,亦罔效,身体日渐消瘦,遂来京诊治。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栝蒌牡蛎散【方药】栝萎根牡蛎(熬)等分(各等分)【用法】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6克,日服3次,米饮送下)。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识之疾,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一)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二)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三)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即百合鸡子黄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四)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五)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七)【解说】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有热的证候,其临床表现可分两类:一是阴血不足,神明失养,而见默默不语,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食不能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之证;二是阴虚内热,而见口苦,溲赤,其脉微数。
盖心肺为君相之官,心主血脉而藏神,肺朝百脉而藏魄,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和利,神完魄守。
若心肺阴虚,则神明失养,百脉亦俱受其累,而证候百出。
治疗百合病,当着眼于心肺阴虚内热,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主用百合地黄汤。
方中以百合润心肺,安心神;生地黄养心营,清心热;更以泉水煎汤,则以利小便而下热气。
本病不可视“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而用汗法,视“意欲食而复不能食”、“有不用闻食臭时”而用吐、下法,以免更伤阴液。
若不慎已用汗、吐、下三法攻之,可用下列方药补救:如汗后心烦、口渴咽燥者,用百合知母汤养阴润燥;如吐后虚烦不安、呕吐不止者,用百合鸡子黄汤滋阴润胃;如下后泄泻、小便不利者,用滑石代赭汤以养阴利水。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龙骨牡蛎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龙骨牡蛎汤)【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各9克),甘草二两(6克),大枣十二枚(4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各9克)。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八)【解说】本方主治阴阳两虚之证。
夫阴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叉相互维系,阴充于内,阳守于外,以保持“阴平阳秘”之状态。
盖失精之人,不仅阴液耗损,而且阳气亦因久泄而亏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
今阴精失却阳气的固摄,故走而不守;阳气失却阴液的涵养,则浮而不敛,故见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头眩、发落等证。
本方以桂枝汤调和阴阳(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加龙骨、牡蛎,不仅固敛走失之阴精,而且潜纳浮越之阳气,与桂枝汤相伍,可谓刚柔相济,标本兼治。
本方为治疗遗精、滑脱、梦交、惊悸、虚劳诸疾属于阴阳两虚者之要方。
【运用】一、伤风吐血梦泄张路玉医案:沈懋甫仲子,年17岁,每伤风,即吐血梦泄,此肝脏有伏火,火动则招风也。
盖肝为藏血藏魂之地,肝不藏则血随火炎,魂不宁则精随梦泄。
遂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4剂而表解血止。
桂枝汤主和营散邪,加龙、牡以镇肝安魂,封藏固则风不易入,魂梦安则精不妄动矣。
若以其火盛而用知、柏之属,鲜有不成虚损者。
(《古今医案按》1959:10)按语:本案所谓“肝脏有伏火”者,乃虚火也,由肝肾阴虚,阳亢化为风火。
盖风邪侵袭,最易耗伤肝脏阴精,《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风邪外扰,肝精内虚,致吐血、梦泄迭现,故用桂枝加龙牡汤外解风邪,内调阴阳,佐以潜镇,一举数得。
正如徐忠可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念;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蛰虫丸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大黄蛰虫丸【方药】大黄十分(蒸)(7.5克)黄芩二两(6克) 甘草三两(9克) 桃仁一升(9克)杏仁一升(9克) 芍药四两(12克) 干地黄十两(30克) 干漆一两(3克) 虻虫一升(9克) 蛴螬一升(9克)蛰虫半升(4.5克)水蛭百枚(9克)【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重3克,每服一丸,温开水送服。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原文】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八)【解说】本证为“干血劳”,过饱、过饥、忧郁、暴饮、房事、疲劳过度诸因素,均可损伤人体脏腑,耗损元气,渐至劳伤。
劳伤既成,经络气血运行迟滞,瘀血内留,日久而成“干血”。
干血内结,新血不生,则面、目、肌肤等俱不能荣,临床以形体赢瘦、两目黯黑、肌肤甲错、腹满不食为特征。
瘀血内停,自当化瘀为法,然瘀由虚起,劳先瘀成,故临证不宜猛攻,宜用丸剂以缓图之,并酌加扶正之品。
大黄蛰虫丸用大黄、蛰虫、桃仁、干漆、水蛭、虻虫、蛴螬活血通络逐瘀在先,以地黄、芍药、黄芩、杏仁养血润燥清热于后,俾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也。
本方专治虚劳而有瘀血干结之证,属“缓中补虚”之剂,临床用于久病正虚而内有瘀血之候。
【运用】一、胁痛(早期肝硬化)岳美中医案:张某某,男性,49岁,机关干部。
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
1970年1月突发高热,体温达40“C,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抢救后转入某院住院治疗。
入院检查:肝肋下4.5厘米,血压11056mmHg(14.66/7.47kPa),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
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
1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6.1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6.1三、咯血唐祖宣医案:吕某某,女,70岁,1975年3月20日诊治。
心悸,喘息气急,咳嗽咯血八年余,痰中常带血丝,若劳累复感寒邪后,触发咳喘加重,多咯吐鲜血。
证见:面色苍白虚浮,咳喘气急,咯吐鲜血,心悸,口舌干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五日未行,舌苔黄腻,脉促无力。
此乃肠道腑气不通,肺失宣降,水留邪郁,久咳伤络则咯血,属寒热错杂之症,治宜清热通腑,回阳固正,兼以止血化痰。
处方:防己9克,干姜、炙甘草、炮附片各12克,葶苈子、椒目、大黄各6克,三七(冲服)3克,茯苓30克。
上药浓煎频服,第二日咯血减轻,唯痰中仍带血丝,余症均减,上方又服4剂,咯血止,咳喘亦减,后以益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咳喘咯血均愈。
(湖北中医杂志1984;<2>:18)按语:唐氏常用本方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咯血,支气管扩张、咳喘吐血。
咯血量大者,重用大黄;兼气虚者加潞党参;兼阳虚者加附子、干姜。
四、昏迷(肺性脑病、呼吸性酸中毒)唐祖宣医案:马某某,男,44岁,于1976年6月16日诊治。
有肺心病史十余年,近半年来咳逆喘促,时呈昏迷状态,西医诊断为呼吸性酸中毒,静脉注射葡萄糖,碳酸氢钠等,症状缓解片刻,旋即恢复原状。
证见:面色青黑,呼吸喘促,喉中痰鸣,呈阵发性神志模糊,心悸,四肢厥冷,二便闭结,舌质紫,苔黄腻,脉细数,动而中止。
此属痰热结聚,正虚阳衰,肺失宣降,清浊易位之证,治当化痰降逆,扶正回阳。
处方:防己、炙甘草各15克,茯苓30克,潞参21克,炮附片、干姜各12克,葶苈子、椒目各4.5克,大黄9克(后下)。
服药后,便黑色脓液样粪小半盂,神志略清,四肢转温,继以上方加减连续服用一周,神志清醒,咳喘减轻,继以纳气温肾之剂谪治好转。
(湖北中医杂志1984;<2):18)按语:唐氏认为用本方治疗肺性脑病时,二便不通是其辨证要点,大病后期多有正虚邪实之征。
若虚不受补,实不受攻之体,妄用攻伐,则正气必伤;滥用滋补,则助邪为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方药】防己一两(12克)甘草半两(炒)(6克) 白术七钱半(9克)黄芪一两一分(去芦)(15克)【用法】上判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缚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现代用法:姜枣适量为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痉湿喝病脉证治·二十二)【解说】本方主治风湿表虚之证。
以身体痛重或浮肿、脉浮、汗出恶风为特点。
风湿在表,本当汗解,然表气一虚,又汗之不任。
故周防己、白术祛风除湿,伍黄芪、甘草以益气固表,佐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
是以表虚发汗,必以托阳益气,调和营卫为先,方保无虞。
服后“如虫行皮中”状者,即是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征。
【运用】一、风水(慢性肾炎)岳美中医案:傅某某,男,40岁。
患风水病症,久而不愈,1973年6月25日就诊。
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汗出恶风,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
尿蛋白(}H}),红白I细胞(+),诊断属慢性肾炎。
下肢沉重,是寒湿下注;浮肿,为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虚数,是患病日久,体虚表虚脉亦虚的现象,选用防己黄芪汤。
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
水煎服,嘱长期坚持服用。
1974年7月3日复诊,患者坚持服前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两个月,蛋白尿基本消失,一切症状痊愈。
惟体力未复,可疏补卫阳,护肝阴,兼利水湿,用: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
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
(《岳美中医案集》1978年版)按语: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表虚是为正治,重要的是岳老的经验告诉我们,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方证相投后不可因急于求效而轻易更换方剂。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3、【...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83、【...【方药】半夏二升(洗完用)(15克)人参三两(9克) 白蜜一升(30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十六)【解说】本方主治胃反呕吐证。
本证特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其病机:中焦虚弱,脾胃功能失职,不能腐熟、运化食物。
其中焦虚弱的特征是胃气虚弱,脾阴不足。
故用润脾益胃降气的大半夏汤治疗。
本方为治胃反呕吐的基本方。
【运用】一、噎膈李中梓医案: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余,得食则噎,胸中隐隐痛。
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加姜汁、竹沥。
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_余曰:湿痰满中,非此不治。
遂用4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4剂胸痛乃止,又4剂而噎亦减,服20剂而安。
若泥半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 (《医宗必读》)按语:大半夏汤之煎煮,乃以水和白蜜扬之,使蜜与水融为一体,以此水煎药,则半夏降逆止呕,但润不燥也。
二、吐涎张聿青医案:某,口吐涎沫,胃气虚不能约束津液也,吐沫而仍口渴,胃阴虚而求救于水也。
舌萎苔黄,胃气不治而虚浊反行攒聚也。
气阴益亏,又复夹浊,用药顾此失彼,且恐动辄得咎,惟仲景大半夏汤,取人参以补胃气,白蜜以和胃阴,半夏以通胃阳。
处方:人参3克,白蜜15克,半夏9克。
(《张聿青医案》1963:344) 按语:胃气虚不约津液,上泛于口,则吐涎。
涎吐不止,又伤脾胃之阴,终呈气阴两虚之状,故用大半夏汤益气养阴降逆,一举三得。
三、反胃(不完全性幽门梗阻)张谷才医案:王某某,男,65岁。
1976年5月27日诊。
呕吐不食,食则良久吐出,夹有痰饮,大便十余日未行。
口干思饮,形体消瘦,已月余。
某医院作胃肠钡剂造影,诊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诊见精神萎靡,言语无力。
舌质淡红而干,脉细弱。
病因年高久病,胃气虚弱,脾失运,痰饮内停,肠中津枯。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1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1泻心汤【方药】大黄二两(6克)黄连黄芩各一两(各3克)【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六·十七)【解说】“心气不足”,心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阳盛生火,火迫阴血而不藏于脉,乃有吐、衄之变。
当伴有舌红面赤、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脉数或洪大等脉症。
治以泻心汤,方中芩、连清热降火,泻心经之热,则心血自宁;大黄苦泄,引血下行而不上涌。
方名“泻心”,即泻火之义。
本方运用十分广泛,如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精神分裂症、各种出血症、脱发、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等属于火热为患的,用之皆有良效。
一、鼻衄刘渡舟医案:某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侯某,突患鼻衄,势极凶猛,自用油纱条封堵不住,反从口腔溢出。
脉来数大,舌苔薄黄。
证为阴气不足,火热有余。
为疏三黄泻心汤,服2剂衄止病愈。
(《伤寒论临证指要》1993:67)按语:火性急速,故鼻衄凶猛,二剂竞愈,足见泻心汤泻火之力甚大。
二、倒经徐荣斋医案:任某某,女,成年。
1972年7月25日初诊。
月经逾期半月不行,昨忽鼻衄如注,并从口溢,因过食椒姜辛热之物,使经血逆乱,亦由积热内蕴所致。
脉数心悸,颜面潮红。
急宜清降,使血下行归经。
炒黄芩10克,黄连3克,制军6克,细生地15克,紫草、丹皮各6克,百草霜9克(包),代赭石、川牛膝、仙鹤草各10克。
2剂。
复诊:吐衄止。
嘱忌食辛辣物,并于下月经期前3天服原方3剂以防治。
(《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按语:张聿青说:“天下无倒流之水,因风而方倒流;人身无逆上之血,因火而方逆上。
”本案患者嗜食辛辣,便积热内蕴,迫血上行,而致倒经。
故用泻心汤加清热降火之剂以治。
三、吐血罗卫东医案:陈某,男,60岁,1994年4月20日初诊。
述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年,近日因劳累胃脘部疼痛难忍,今晨饭后即感恶心欲吐,随之呕出鲜血约300ml,夹有瘀块和未消化食物,继而恶心呕血频作,遂来就诊。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半夏汤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越婢加半夏汤【方药】麻黄六两(18克) 石膏半斤(24克) 生姜三两(9克) 大枣十五枚(5枚)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12克)【用法】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十三)【解说】本证为饮热壅肺,热甚于饮。
其证以咳喘为主,且喘重于咳。
因热壅饮聚,憋气严重,致使眼球胀突,犹如脱出之状,此实证之咳喘,故其脉必浮大有力。
治以越婢加半夏汤清热蠲饮,降肺平喘。
本方以越婢汤发越水气,兼清里热,加半夏以散水降逆。
临床用于饮热壅肺之咳喘、水肿等证,效果甚优。
【运用】一、肺胀李中梓医案:社友孙其芳令爱,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几予遍偿,绝不取效。
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煽,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矣。
遂以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
(《医宗必读》1975:357)按语:饮热壅肺,当清热、蠲饮并用。
清热,当用辛寒之药,以清而兼散也;蠲饮,尤选辛温之品,以化而兼越也。
不尔,徒用发越,或清降,必使奸邪以伏,病难彻愈,慎之!慎之!二、咳喘(小儿支气管肺炎)蒲辅周医案:金某某,女,1岁,1964年1月29日初诊。
检查摘要:扁桃腺红肿,两肺布满水泡音。
胸透:两肺纹理粗重模糊,并有小型玟点状浸润性阴影,尤以内中带为著,两肺下部有轻度肺气肿,心膈无异常。
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300/mm。
中性79%,淋巴20%,酸性1 9.5。
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病程与治疗:患儿发热4天,已服过中西药未效,高热达39.6fC,咳喘气促,腹满膈煽,喉间痰声漉漉,鼻翼煽动,面青唇淡,头汗出,时有烦躁,不欲食奶,大便稀溏,小便黄,脉沉紧,指纹不显,舌质淡苔白,由风寒犯肺,肺气郁闭,治宜辛开,主以越婢加半夏汤加味。
处方:麻黄2.4克,甘草1.5克,生石膏9克,法半夏6克,前胡3克,炒苏子3克,生姜3大片,大枣2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方药】吴茱萸三两(9克) 当归二两(6克) 芎劳二两<6克) 芍药二两(6克) 人参二两(6克) 桂枝二两(6克) 阿胶二两(6克)生姜二两(6克) 牡丹皮(去心)二两(6克) 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8克)【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九)【解说】本方主治冲任虚寒兼有瘀血之证。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
冲任虚寒,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留,胞宫失养,于是崩漏下血,少腹冷痛,月经闭阻,久不受胎诸证作矣。
其病机关键是冲任虚寒加瘀血内留,故治疗当主要用温经之法,《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此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津液失润,亦当佐以润养之法。
温经汤集温、润药物于一炉,阴阳兼顾,既能温经散寒,又能滋养阴血,务使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
本方用于妇女冲任虚损,月经不调,崩中下血,痛经,闭经,以及半产漏下,瘀血内留,少腹急痛,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久不受孕等证,都有较好疗效。
【运用】一、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岳美中医案:周某某,女,51岁,河北省滦县人,1960年5月7日初诊。
患者已停经三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一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时见少腹疼痛。
经唐山市某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
又服中药数十剂,亦罔效,身体日渐消瘦,遂来京诊治。
诊见面色咣白,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
七年前曾小产一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
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停。
治以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投以温经汤:吴茱萸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党参9克,桂枝6克,阿胶9克(烊化),丹皮6克,半夏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麦冬9克。
服药7剂,漏下及午后潮热减轻,继服上方,随证稍有加减。
服药2 0.剂后,漏下忽见加重,挟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腹满时轻时重。
病家甚感忧虑。
岳老诊其脉象转为沉缓,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症大为减轻,即告病家,脉症均有好转,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系服药之后,体质增强,正气渐充而带血行之故。
此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亦难愈并嘱继服原方6剂,隔日1剂。
药后连续下血块五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
腹胀痛基本消失。
又服原方5剂,隔日服。
药后下血停止,唯尚有便秘,但亦较前好转,以麻仁润肠丸调理两周而愈。
追访十年,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杂志1985;(1>:7)按语:(原按)妇人年届五十左右,冲任虚损,天癸将竭。
该患者经断三年复漏血不止,是因曾经小产,内有瘀血,冲任虚损所致。
长期下血不止则耗伤津液,津失濡养,故见口干咽燥,大便秘结等症。
阴血耗损,不能藏阳,故见午后潮热等症。
此气血虚弱,内有瘀血,非破瘀消瘢药物所宜;若用固涩止血之药,则使瘀血内停,亦为不可。
而当缓消其瘕,以温药治之,是以血得温则行也。
服温经汤数剂之后,下血加剧,但是岳老洞察全貌,明辨病情,指出此乃正气驱邪外出之佳兆,消除病家疑惧心理,守方继服,经治二月余,终获痊愈。
二、痛经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45岁,1993年5月5日初诊。
10年前因做人工流产而患痛经。
每值经汛,小腹剧痛,发凉,虽服止痛药片而不效。
经期后延,量少色黯,挟有瘀块。
本次月经昨日来潮,伴见口干唇燥,头晕,腰疼腿软,抬举无力。
舌质暗,脉沉。
证属、冲化虚寒,瘀血停滞。
治宜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疏温经汤:吴茱萸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丹皮10克,阿胶10克,半夏15克,麦冬30克。
服5剂,小腹冷痛大减。
原方续服5剂,至下次月经,未发小腹疼痛,从此月经按期而至,俱无不适。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62)按语:本案流产之后,冲任空虚,寒邪乘势而入,凝滞气血,使胞络不通,则每于经行之时,胞络欲开不能,而致小腹疼痛。
《妇人良方大全》指出:“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
”总为冲任虚寒,瘀血内留,故经投温经汤而取效。
三、闭经李贯国医案:李姓,女,38岁。
产后10余天,进食大量瓜果生冷食物,次日即感小腹冷痛,此后病情加重,月经3年未行,曾服中药数十剂,未获效,西医诊为“继发性闭经”,注射黄体酮二周,效果亦不显。
现症:面色白而浮肿,四肢不温,少腹冷痛,倦怠乏力,目眩,动则喘促,胸闷恶心,饮食欠佳,大便不实,白带量多,唇舌淡红,脉沉而紧。
乃产后过食生冷,血为寒凝,滞于冲任,壅于胞脉,以致经闭不行,属虚寒闭经证。
治以温经散寒,养血调经。
用温经汤:当归身15克,川芎9克,炒白芍9克,阿胶12克,党参9克,姜半夏6克,制香附9克,丹皮9克,桂心3克,炒吴萸9克,炮姜6克,甘草3克。
二诊:腹4剂,食欲增加,少腹冷痛,四肢不温已消,其它症状均有减轻。
原方续服4剂,症状消失。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5>:193)按语:恣食生冷,胞脉受寒,气血运行不畅而逐渐闭阻,符合温经汤证机,投之即效四、月经后期、量少(子宫发育不良)张庆云医案:李某某,农家妇女,26岁。
婚后三年未孕,妇幼保健院诊为幼稚子宫。
病家十九岁月经初潮,一直后错,久者半年行经一次,量少,色淡红。
身材矮小,精神尚好·,脉沉细尺弱,舌苔薄白。
《内经》云:“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该女十九岁月事方兴,且量少色淡,显属肾气不足,不能化生精血。
血少,则胞宫失养,故胞宫小。
精血虚,故月事迟迟不来。
治以补先天,暖冲任,润养胞宫。
随以温经汤加减治之。
处方:当归30克,川芎6克,炒白芍5克,阿胶15克,肉桂6克,巴戟天12克,党参30克,丹皮5克,干姜6克,甘草12克,紫河车二克(冲服)。
调治半年,生一女婴。
(河南中医1985;(6):22)按语:方中加巴戟天温肾助阳,俾先天健旺;紫河车益气养血,本品原为胞宫所养,今以其还养于胞宫,实寓同气相生之理(据药理研究证实,紫河车含有多种激素,用之甚为合拍)。
五、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秦德平医案:李某,女,48岁。
月经先后不定期已3个月,头昏目眩,失眠多梦,午后低热,心烦口苦,烦躁易怒,耳鸣耳闭,唇舌干燥,手足心热,面部时感烘热,经量或多或少,舌质淡,还有紫斑,脉沉涩。
冲任虚寒,瘀血内结,且夹有阴虚内热之象。
温经养血,祛瘀滋阴,温经汤加味。
吴茱萸9克,桂枝9克,当归9克,赤白芍9克,丹皮9克,麦冬9克,生地9克,川芎4.5克,月季花4.5克,甘草4.5克,阿胶12克,生鳖甲20克。
连服10剂后自觉头昏略减,睡眠稍安,烦热及面部烘热间或发作,药已获效,继进7剂,痊愈。
(江西中医药1980;(4>:67) 按语:低热、心烦、唇干、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等症,瘀血内结所致。
何以知之?以舌有紫斑,脉来沉涩也。
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心肝失养,而现本案诸症。
投温经汤化去瘀血即愈。
六、阴吹杨百茆医案:周某,女,38岁,1991年11月19日初诊。
诉6年前即有前阴出气如后阴矢气之症,常于劳累或受寒之时发生。
初不在意,不以为病。
未料愈发愈频,几乎每天发生,有时前阴接连出气作响数声,尤以卧起动作时为显,苦恼不堪。
尝欲求医而难于启齿,陷忍不言。
病情至今有增无减。
询及他症,前阴寒冷,白带绝无,小腹如扇,隐痛喜按,胃脘冷痛,得温则减;手足心热,13干欲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4年前曾做人工流产,继而月经失调,量少色淡。
今年1月以来,经闭不行。
诊见;形体瘦小,面色灰暗,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病为阴吹,乃冲任虚寒,阴寒之气下出前阴所致。
治以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之法。
方用温经汤化裁: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桂枝、川芎、桃仁、党参、法夏各10克,当归、鹿角霜、白芍、丹参各15克。
水煎服,日1剂。
服药7剂,阴吹次数明显减少,继进14剂,阴吹告愈,且月经来潮,余症亦相继消除或减轻。
原方随症调整,续服数剂以善其后。
随访1年,阴吹未发。
(国医论坛1993;(1):17)按语:本案阴吹,脉证合参,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所致。
冲任虚寒,寒气循经下迫胞中,出于前阴,以致阴吹。
是用温经汤取效。
七、不孕颜德馨医案:董某,女,30岁。
宿有痛经史,结婚三年,未有大小生育,痛经逐年加剧,经前乳房胀痛,经量较少,色暗紫而不畅,伴腹痛恶心,痛剧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大便溏薄,眼眶发黑,苔薄腻,舌紫,脉沉迟。
证属寒凝血瘀,用温经汤化裁:赤白芍各9克,生姜3片,川芎6克,阿胶7克(烊冲),吴茱萸9克,当归9克,紫石英30克,桂枝6克,小茴香3克,延胡索9克,党参9克,失笑散9克(包),7剂。
药后诸证减轻。
以前方调治四月,乃孕育一子,痛经宿患亦随消失。
(国医论坛1992;(3):23)按语:(原按)颜老临床经验,治不孕必先调经,俟经准以后,改为每次月经前启服五至七帖,三个月为一疗程,冲任自调,麟征可期。
方中五灵脂恶人参,颜老认为:二味合用,有破阴凝布阳和之妙,奏绩独胜。
太冲瘀寒,月事不能时下,故当无子。
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乃求嗣子钤键。
八、男子不育张庆云医案:张某某,27岁。
婚后年余不育,经某医院检查,精子3千万,活动率30%。
平日腰部酸困疼痛,阴囊常出冷汗,饮食、二便正常,脉沉缓苔薄白。
此乃下元虚寒,冲任不足,精少不育。
治以温暖下元,补益肝肾,以增生殖之精。
处方:当归12克,川芎6克,白芍15克,吴茱萸10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30克,巴戟天12克,党参30克,肉桂9克,阿胶20克,丹皮3克,干姜8克,半夏12克,麦冬12克,甘草6克,紫河车2克(冲服)。
紫河车乃血肉有情之品,益气养血,促进生殖之精的生长、分泌;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壮肾兴阳,以增强精虫之活力。
以上方为基础略事加减,调治二月。
据称其爱人已怀孕。
(河南中医1989;(2>:21~22)按语:腰部酸痛、阴囊冷汗、苔薄白、脉沉缓,冲任不足,下之虚寒之象,合温经汤法。
九、阳痿李白宪医案:张某,男,34岁。
1994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阳萎不举,难以交合5年余,致使夫妻不和,曾用激素类药治疗收效不显,后改服中药调治,屡次更医更药,服药百余剂,不仅阳萎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