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

合集下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学设计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三节地形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地形图,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形图的特点、阅读方法以及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形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知道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图的知识。

2.使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方法。

3.利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利用地形图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地形图的阅读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相关的地理实践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对地形图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让学生观察地形图的特点,初步了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地形图的基本概念,讲解地形图的表示方法,如等高线、等高距等。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地形图是如何表示地形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地形图,学会如何利用地形图获取地理信息。

教师提供一些地形图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形图课件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形图课件


等高线。地形图
3.山的等高线特点是中间 ,四高周
低。
4.鞍部是相邻两座山峰之间的
连接部(li位ánji。ē)
5-7.陡坡的等高线
密集(mìj,í缓) 坡的等高线
稀疏。
8. 山脊和山谷
是等高线弯度最大的地方,而且 山脊
最弯处指向低处,山谷最弯处指向
高处。
第四页,共二十三页。
一二三四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1-2
3
4
5-7
8
9
10
11
12
13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数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表示 ( A.山峰 B.山脊(shānjǐ) C.鞍部 D.陡崖
)D
第十五页,共二十三页。
1-2
3
4
5-7
8
9
10
11
12
13
读某地(mǒu dì)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第5~7题。
5.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关闭
在各种地图中,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线的地势起伏 状况。
关闭
B
第二十页,共二十三页。
解析解(析jiě xī) 答答à案n案)(dá
1-2
3
4
5-7
8
9
10
11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
12.把下列四种地形与其特点(tèdiǎn)搭配组合。
(1)丘陵
A.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较大,沟谷较深
(2)平原
9
10 11 12 13
10.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表示海洋的蓝色越深,则表示海洋的深度( )
A.越A 深 B.越浅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图——等高线地形图PPT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三节地图——等高线地形图PPT

再见
说教材: 1、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有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等 高线、等深线概念;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 和地形剖面图。
2、地位:地形图分析是以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学习和学生地理 思维养成的的重要基础,对地理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这节课掌握 基础的知识和基本能力是今后地理学习的基础和入门,所以这节课 是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地理素质的养成,使学生从怕图到不畏 图到习惯用图,使学生认可自己能力、增加自信,对地理产生持续 兴趣的重要一课。 这节课设计为1.5课时
归纳起来教学方法应是——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比较法、 读图总结法和学生自绘地图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即海拔和相对
高度。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在地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能力目标:学会在地图上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 高线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 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并使学生认可自己能力增加自信;明确掌握地图知 识和技能,能够对我国及世界的地貌进行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2、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
纳海沟水深11034米(海拔记为-
11034 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 B)
A.2186米
B.19880米
C.9882米
D.1988.2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2、等高线的特点: ①是闭合曲线,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等。 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 ③每相临两条线之间等高距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课件

小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周末,学校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其 中有ABC三条登山路线要同学们选择:
C
A B
请观察图中的三条登山路线,你 准备选哪一条?试说明理由.
八. 分层设颜色
—分层设色地形图
500 400 300 200 100
不同颜色代表海拔高度不同,在这样 的地形图上,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可以 一目了然,这样的地形图就叫等高线分 层设色地形图。优点:醒目、直观。
D C B
咚咚家
A
E
3、假如沿图中线路在叮叮和咚咚两家之间修一条公 路你认为合适吗?
六. 辨线识规律
闭合等高线 中心,数值 由外向内增 大 等高线向海拔 增高的方向弯 曲
等高线重叠
两个山顶之间部位
等高线向海拔降低 的方向弯曲
七. 读图判陡缓
AB两处山坡哪一 处较陡?哪一处 较缓?
B A
你是如何看 出来的?它们 的等高线分 布有何不同?
第三节 地形图
学看地形图
一.山体识部位
山顶
山谷 样变成这种平 面地形图的呢?
二.连出等高线 等高线
这些线是 什么呢?
500 400 300 400 300 400
300
300
300
300
200
200
100
100
100
100
小结:图中海拔相同的点的连线叫等高线;
如何把这些山体等高 线转绘在底板上使之 成为平面图呢?
九、剖面看起伏
—地形剖面图
500 400 300 200 100
地形剖面图更直观的显示沿某一方向地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分享我的收获……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等高线地形图
D
第十八页,共二十页。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wán chéng)3~5题。
3.图中山顶(shān dǐnɡ)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 )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
4.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 )D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
5.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D
A.① B.② C.③ D.④
第十九页,共二十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海拔与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地面(dìmiàn)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D。第三 节 世界的地形。2、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山顶 盆地。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 成为了朋友。观察 “地形鸟瞰”,思考:这种鸟瞰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下图为等高线地形图, 你能根据该图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吗。一、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 等高距。海洋中深度相同 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深线。缓坡:等高线稀疏,陡坡:等高线密集
海拔(hǎibá)与相对高度
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dìdiǎn)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第一页,共二十页。
海拔
(hǎibá)
判断A、B、C、D、E各点在地形区分布(fēnbù)
上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描述其地形特征。
山地
(shāndì)
高原
(gāoyuá n)
第六页,共二十页。
观察 “地形鸟瞰”,思考:这种鸟瞰图表现(biǎoxiàn)
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
直观
(zhíguān)
不准确(zhǔnquè), 前景比例大,后 景比例小;山体 背面地形状况不 清;无法表示地 面海拔高度大小; 难以绘制等。

0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

03-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三节地形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会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能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知道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活动,会绘制等高线。

能够根地形图的颜色识别地势的高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中国地形的多样性,地势特点中,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地理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2、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三、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四、教学准备:课件,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五、教学时数: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等高线与地形图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1、导语: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2、揭示课题:地形图二)、读书识图讨论交流活动1:探究海拨和相对高度1、读课文、读图并讨论什么是海拨和相对高度2、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读书识图:①什么是海拨?②什么是相对高度?③它们的计量单位是什么?④我国海拨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在哪儿?3、课件解读①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②原因是: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③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④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4、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5、小结: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③.我国海拨最高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最低是吐鲁番盆地-154.31米;活动2:探究陆地地形1、读课文、读图并讨论有哪些陆地地形,各有什么特点?2、提示:带着以下问题读书识图:①什么叫地形?②有哪几种地形?③每种地形有什么特点?3、课件解读1)、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分布,并沿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形成山脉。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章第三பைடு நூலகம்(二)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 朱丽珍
活动1 画界线 知联系 说差异 画出图中的颜色界线
活动2:观实景 认地形 说特点 将景观图与所反映的地形名称连线
山地
丘陵 盆地 高原 平原
活动3:等高线图上识地形 将地形图拖放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活动4:对比地形图认地形说方法
对比两种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 找出基本地形
活动5:分类圈画认地形 在中国地形图上分类圈画出不同地形类型
活动6:观察对比说特征
圈出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对比地形特 征的差异

中图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海拔、相对高度、陆地地形

中图版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海拔、相对高度、陆地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五种地形的特点比较:(笔记)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
海拔 500米 500米 200 〜 高度 以上 以上 500米
不定 200米以下
地面起 较平 崎岖 伏程度 坦
崎岖 中间低、 较平坦 四周高
几何图 形区分
(记忆)
丘陵
Hale Waihona Puke 丘陵海拔一般 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不 大
坡度和缓
相对高度 不超过200米
中国最大的四个高原
• 青藏高原 • 云贵高原 • 黄土高原 • 内蒙古高原
(记忆)
青藏高原
高原
海拔一般 500米以上 范围宽广
面积较大 外围较陡
内部起伏 较为和缓
(记忆)
平原
平原
宽广平坦 起伏很小
海拔一般 200米以下
上节课知识复习
地图上的
文字 数字
标记山脉、河流、国家和城 市等的名称
标注陆高海深
图例 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 说明
()
记 忆
地 图 图 例
地图的类型
普通地图 反映地形、河流、城市、行政区 等一般特征

内 容
专题地图
反映人口分布、气候类型、资源 分布等一两种地理事物主要特征
按 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国家图、省图、县图

海拔1500米
相对高度 1500米 –
500米
=
1000米

海拔500米
海平面
珠穆朗玛峰 (考点)
海拔为8844.43米 中国最高峰 世界最高峰。
吐鲁番盆地
tǔ lǔ fān pén dì
海拔最低点-154.31米 我国陆地海拔的最低点。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说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形图说课 教案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说课课题(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第三节《地形图》。

下面我就从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予以说明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地形图》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后,学习如何把地面上高低起伏的地势,表现在一张平面地图上。

本节课主要包括“陆地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两部分内容。

五种地形类型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基础知识。

地形图是富有《地理学》专业特色的一种地图,学会判读地形图是地理学习的基本和必备技能,也是初中地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七年级(上)册书来看,位于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地球与地图”部分知识的收尾,是对《第二节地图》的延伸与应用,承上启下,地位至关重要,尤其会直接影响“第三章《中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的学习及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区别海拔和相对高度;明确陆地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技能目标:能在地图上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五种地形类型;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各地形部位,且学会区别“山谷和山脊”;情感目标:明确地形图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激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难点: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

学情分析我校属于乡镇中学,学生较胆小,接触信息较少。

但初一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

其空间想象刚起步,读图能力仍比较薄弱,读图训练接触较少。

因此本节课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读图。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宗旨本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等。

1、等高线。

由海拔引出等高线,通过视屏(演示法)让学生体会等高线制作过程及原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三节地形图一、海拔与相对高度1.海拔(又叫绝对高度)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二、陆地地形三、等高线和等高距1.等高线是指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线2.等高距指相邻两条等高距的高度差3.等高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②同图等距(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中,各处等高距均相等);③闭合曲线(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④密陡疏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这是判断陡坡缓坡的方法】四、地形部位(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点【注意和五种地形区分】【注意“陡”和“鞍”的书写】1.山峰:若干条等高线成闭合分布,海拔由中间向四周降低(△为山顶)2.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位(A为鞍部)3.山脊:一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弯曲,弯曲处为山脊(凸低为高是山脊)(C为山脊)。

4.山谷:一组等高线向海拔高的方向弯曲,弯曲处为山谷(凸高为低是山谷)(D为山谷)。

5.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处(B为陡崖)。

五、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1.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山脊是分水岭,不能形成河流2.攀岩一般选择在陡崖3.搭帐篷一般选在等高线比较平缓的地方4.河流从等高线数值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5.爬山省力应该选择缓坡六、分层设色图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用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2.分层设色图的优点:醒目、有立体感七、地形剖面图1.概念: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

2.作用:能更直观的显示出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

地形图课件2023-2024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形图课件2023-2024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类型
相同点
地形特点
不同点
平原和 地表平坦广阔 平原海拔低(200米以下);高原海
高原
起伏和缓 拔高(500米以上),边缘有陡崖
平原和 盆地
比相邻地形的 地势低
平原宽广平坦,海拔低(200米以 下);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为平 原或丘陵,海拔有高有低
山地和 外围坡度陡峭, 山地有耸立的山顶,峰峦起伏;高 高原 海拔大于500米 原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判断依据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增大 相邻两山峰之间的低凹的连接部位 中间高,两边低,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中间低,两边高,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 等高线重合
山峰: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增大,中间的 最高点即山峰,有时用“ ”表示。
145 140 135
140 135 130
根据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的特
点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判断A、B、C、D对应的陆地地
形类型分别是( ) A.高原 平原 山地 丘陵
C
B.平原 高原 丘陵 山地
C.山地 丘陵 高原 平原
D.丘陵 山地 平原 高原
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
等高线地形图
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秦岭山脉
山峰
山峰
鞍部
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
鞍部:相邻两山峰之间的低凹的连接部位
山脊:凸低为脊,分水岭
方法一: 等高线的弯曲处向海拔低处凸出 方法二: 中间高,两边低,分水岭
山谷:凸高为谷,集水线
方法一: 等高线的弯曲处向海拔高处凸出 方法二: 中间低,两边高,集水线
陡崖:等高线重合在一起,表示高度很大
坡度缓,水平距离上 的高度变化不大,等 高线稀疏。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第三十九页,共四十五页。
丘陵
海拔(hǎibá)在200~500米 之间、崎岖不平的地形区。
第三节 地形图
2021/12/9
第四十页,共四十五页。
高原
较大范围的、较平坦(píngtǎn) 的、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地形区。
第三节 地形图
2021/12/9
第四十一页,共四十五页。
等深线——海洋中深度相同(xiānɡ tónɡ)的各点的连线。
2021/12/9
第十一页,共四十五页。
第三节 地形图
等高线图:
将许多条等高线绘制在同一个平面(píngmiàn)上,就 形成了一幅等高线图。
2021/12/9
第十二页,共四十五页。
等高线地形图:
将某个区域的某种 地形上的各点用等高线 的方法(fāngfǎ)绘制在同 一个平面图上,就形成 了等高线地形图。
2021/12/9
第二页,共四十五页。
珠峰高程 含 (gāochéng) 义:
第三节 地形图
2021/12/9
第三页,共四十五页。
第三节 地形图
珠峰的高程实际上就是在珠峰的重力线方向上相对于青岛黄海 海平面的高度。
要弄清楚珠峰高程的含义(hányì),最重要的是明确两个概念。首 先是高程的方向。在测量学中,高程的定义是某地表点在地球引力 方向上的高度,也就是重心所在地球引力线的高度。因此,地球上 每个点高程的方向都是不同的。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五页。
绘制(huìzhì)地形剖面图
第三节 地形图
2021/12/9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五页。
视频(shìpín)资料
第三节 地形图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说课稿1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形图》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地形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载体,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地形图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图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地形图识别和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能够识别地形图,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2.教学难点: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地形图等教学手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地形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地形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形图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3.实践操作:让学生观察地形图,学会识别地形图,并能够运用地形图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

5.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地形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反馈等方式进行。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能够熟练识别和应用地形图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作业完成情况好的,给予高分评价;对于课后反馈积极的,给予肯定和鼓励。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对于地形图的识别和应用是否有所提高,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得当,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期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形图
1教学目标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2学情分析
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
1.海拔与相对高度
2.观看景观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

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
1.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别坡度陡缓,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3重点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教学过程
1.通过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对比学习,知道海拔可以为负值,初步学会运用地图量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开展学生活动,用橡皮泥等材料制作山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3.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实际运用。

4.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的、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进行识别。

4.1.2学时重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观察景观图和等高线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特点,并能在地图上进行识别。

4.1.3学时难点
1.通过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学习,归纳等高线的性质。

2.结合生活经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并判别坡度陡缓。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区分山脊、山谷、鞍部等地形部位。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环节
【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
【教师承转】:地图上显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43米,但我们从山脚望向山顶其实没这么高,经登山者测算从珠峰大本营爬到峰顶垂直高度是3643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我们如何在地图上确定地面高度呢?看图思考问题通过珠峰图片以及高度,引出海拔和相对高度概念,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课题。

【阶段一】
海拔与相对高度
【讲解】:地面上某地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地面上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称为相对高度,他们的单位都是米。

【出示图片】:姚明与刘翔合影,突出相对高度的概念。

【引发思考】在地图上我们应该采取哪个高度来表示呢?为什么?观看演示文稿思考并回答问题
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将知识内容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学生独立完成
【阶段一】
学案内容
阶段小结
通过图片和练习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得出地图上应采用“海拔”来表示地表某点的高度【阶段二】
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学生活动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把一座山绘制到地图上呢?
【播放动画】: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演示】: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当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就形成了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总结】:海拔高度相同是等高线的性质之一。

【出示图片】:富士山实物图及等高线地形图。

现在,我们一起来捏一个简易的富士山出来。

【指导学生活动】“手捏小山,纸画地形”
1. 用一种颜色的彩泥捏一个底座与底图形状相同的平顶山,高度为2厘米。

2.再用另一颜色彩泥将平顶山的高度增加2厘米,并保持山体形状。

3.用第三种颜色彩泥捏一个不超过2厘米高的山顶,并保持山体形状
4.最后用滚轮修饰,形成一座山体。

【学生活动】
分成小组,根据制作步骤使用橡皮泥手捏小山
【阶段二】
学案内容
【教师承转】
根据前面所学的等高线地图的绘制,想一想你能否把自己捏制的小山在底图上绘制出来,并体会等高线的性质,注意山顶的位置并用▲表示出来
【学生绘图】
在底图上把自己捏制的小山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出来
学生体会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以及等高线的性质
阶段小结
通过看动画和捏制小山的活动,体会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阶段三】
缓坡与陡坡
学生活动
【教师承转】
现在,我们来对捏制出来的小山进行一次变形,使一端变得坡陡一些,一端变得坡缓一些。

【提示学生】
想一想:1.如何把陡坡和缓坡表现在等高线地图上?
2.你能否总结出陡坡、缓坡的等高线特征?
【思考】如果陡坡变成直立的悬崖,地图上又怎么来表现呢?尝试绘制出有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将捏制的小山进行变形,尝试绘制带有陡坡、缓坡和陡崖的等高线示意图,并总结陡坡、缓坡和陡崖的特点
阶段三
学生活动
君朋合作
【创设活动情景】: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爬山秋游。

请你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
小组合作,分组展示答案
属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有困难的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君朋讲习”寻找最佳路线,突破教学难点。

阶段小结
通过将山体变形,体会陡坡、缓坡和陡崖的形态,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示意图,并在生活中实际运用之。

【阶段四】
在地形图上识别5种地形部位
学生活动
君朋合作
【君朋合作探究】:
? 教师带着学生从图片认识山体的各地形部位: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 学生尝试用彩泥捏出山脊、山谷、鞍部
? 学生根据想象绘制出等高线示意图。

? 总结各地形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特征
小组合作完成学案内容,并分小组展示学案内容。

山峰、陡崖属于“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内容”,教师不讲,鞍部、山谷和山脊的识别属于“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内容” ,通过君朋讲习,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教师总结点拨提升】:
①山顶: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最高为顶”
②山脊:山坡上向上隆起的部位;等高线向数低处弯曲。

——“凸低为脊”
③山谷:山坡上向下凹的部位,等高线向数高处弯曲。

——“凹高为谷”
④鞍部: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两个闭合等高线中间部分。

——“双闭藏鞍”
⑤陡崖: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等高线重合。

——“重合为崖”。

【迁移】:我们前面跟大家强调了,海拔是有正负之分的,我们前面一直都说的是海拔的正值,我们下面来看一下海拔高度的负值在地图上的表示,那就是等深线,它的原理和等高线一样,在具体应用时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

阶段小结
通过认识山体各地形部位的形态,尝试自己捏制出这些地形部位,并绘制出相应的等高线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