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以青岛黄海职业学院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

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要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社会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

一边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从而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它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能够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学生、企业、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学生,其就业竞争力较强,就业和角色转变也顺畅,岗位适应性和工作稳定性较好。

而没有参与实习实训和企业生产实践的学生,就明显不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和企业发展,甚至造成企业“有岗无人上”和学校“有人无岗上”的突出矛盾。

高职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成为目前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

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1.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

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为此,高职院校要开门办学,上至院校领导,下至教师、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把寻找合作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学校寻找合作企业,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岗位。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始终走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多类型合作模式的良好格局,建成了包括海信科龙、中集、江苏建鼎、上海通用五菱、现代造船等百余家企业的校企合作网络。

合作涉及焊接、钳工、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汽修、维修电工、家电电子等多个行业。

多年来,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中获得实效,积累了一些积极有效的经验。

2.校内教育教学要做好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充分准备。

学校的教育教学首先要调查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从入校教育到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

学校要抓好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教学,在学生技能培养上,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的能工巧匠、专业人才担任技能课程教学任务的比重,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另外,院校要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其所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

院校要在为企业的服务中培育亲和力,求得全面合作,争取合作层面由浅入深,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高职教育品牌的同时提升企业品牌。

3.高职院校自身更要有所作为。

近年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引导支持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

高职院校应主动争取企业的支持,争取企业在资金、设备设施、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商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丰富完善考核体系。

学院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1.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

学院成立由院校领导和行业企业领导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教育工作组织机构,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

各教学系部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系部主任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

此外,学院还成立专门的从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办公室,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密切关系、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落实合作项目、牵头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工学结合教育及对外社会服务于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环节有机融合。

2.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学校要依据实际,建立健全包括校企合作办法、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要建立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3.理顺工学结合的各方关系,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目前,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难度较大。

涉及院校、企业双方的方方面面,关系院校、企业、学生三方切身利益,十分复杂。

院校要努力寻找合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组织教师、学生到企业,聘请企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院校。

企业要安排好教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协调好培养人才和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通过协调形成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各方利益,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工程中,主动配合企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学生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考核,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使其能顺畅、高质量就业。

总之,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及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小秋.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2]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
[4]肖化移,李瑾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5]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