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为国 家示范性 院校重点建 设的专 业,本 专业工学结 合人才培养 工作面临 着前所 未有的艰巨 任务,今后 三年的主 要规划 有: (1 ) 课程体系 建设.拟将课程 体系 和教学计 划整合 为 2 个学习 期和 2 个工作 期,学习期 引入典型电 子产品的 剖析和 生产作为教 学案例,采 用项目管 理,任 务驱动的教 学方法,工 作期安排 学生到 对口的校外 实习基地进 行工作学 习. (2 ) 校内 实训基地建 设. 拟逐步更新 教学设 施和仪器设 备,建设电 工电子综 合应 用实 训室 ,微 机应 用系 统实 训室 , 电子产 品生产车间 等十几个有 真实工作 环境的模拟实训 室和仿真实习车 间.
M A N A G E M E N T 管理 教 育
���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研 究
�梅鲁海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 310053)

要: 为探索与研究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设思路和途径, 在示范性院校工学结合项目建设的实践基础上, 系统地阐述了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内容, 包括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 组织运行与体系建设等. 本研究观点鲜明, 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创新 性, 可操作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内涵建设
的观点 , 思 路与见解. 2. 示范性专业工学结合项目建设概要 20 07 年, 浙 江机电 职业 技术学 院被 列 为国 家 示 范 性高 等 职 业 院 校 建设 单 位,而 其中作为中 央财政重点 支持的应 用电子 技术专业则 担负着培养 浙江省应 用电子 产业第一线 需要的高技 能人才的 任务. 几年来,本 专业积极推 行与工作 和生 产劳 动相 结合 的教 育教 学模 式, 把 工学 结合 作为 教育 创新 的重 要切 人点 , 从而带 动专业,课 程和教学改 革,取得 了 良 好 的成 效 , 主 要 工 作 有 : (1 ) 20 05 年,本 专业成立了 以行业或企 业的资深 技术专 家,主要管 理人员等为 主要成员 的专业 指导委员会 , 定 期开展工作 . (2 ) 2 00 6 年, 本 专 业与 士 兰微 电 子 公司 合 作, 组建了 特色班 "士兰班 " . (3 ) 2 00 6年 以来, 本专业已与 数十家企业 签定了校 企合作 协议,建立 了多家紧密 型校外实 践基 地. (4) 2 00 7 年 和 20 08 年, 本 专业 学生的 顶岗实习工 作全面展开 ,全体学 生在数 十家校外合 作企业陆续 开展了卓 有成效 的基于工学 结合的工作 实习.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根据 自己的专长选择合适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会热 门专业 ,片面地把生源多少作为衡量社会需求 的标准 。
收 稿 日期 :0 8 l— 4 20 一 12
作者 简 介 : 胡方 霞 (9 3 )女 , 17 一 , 重庆 荣 昌人 , 重庆 工 商职 业 学 院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计算机技 术研 究 。
业 岗位能力要求来整合课 程 , 突出课程设置的适用性 。 如 , 例
对软件 开发人员来 说 , 既需要 了解 项 目的规 划设计 , 又需要
的探索 鉴于 目前 高职软 件技 术专业 人才 培养存 在 的不 足 , 需
掌握软 件的工程 管理 、 关文档 的编写等 , 相 要培养 学生这方
1 4
此外 ,高 职软件技术专 业发展还 存在实训体 系标 准不

核心能力 .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 出的位 置。可打破 把 传统课 程 的“ 知识体 系”将关 联性 高的课程 融为一体 , , 以就

建设过程重硬轻 软 、 小而全等现象 。
二 、 职软件 技术专 业“ 高 工学结合 ” 才培养模 式 改革 人



质软件 人才 . 已成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人 才市场的 毕业生就业 统计 数据来看 .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 生就业率年年
下滑 , 专业对 口就业率不高 。 我们需要反思 , 为什么学校每年
培养大批 的毕 业生 。而企业 却找不 到合适 的高素质软 件人
才 ,出现软件 技术人才 与软件用人行 业之间 的供需 “ 剪刀
关键 词 : 高职 ; 软件技术 ; 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 人 “ 中图分类号 : 4 G6 2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号 :0 8 6 8 (0 8 0 — 0 4 0 1 0 — 3 2 2 0 )4 0 1 — 2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从高职院校面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构建了基于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重新定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师资结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等方面展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争取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以利于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一、传统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简单说就是如何达到“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

传统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是:定位过低、定位过窄、缺乏前瞻性。

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过分强调理论的普遍性和指导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程设置上基本与本科相同,理论课程占的比例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实践环节。

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面向中小企业。

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能力。

第四,盲目设专业。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没有能体现出其教学的特色。

还有人认为专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符合市场对于一般性人才的需求。

2.工商企业管理教学内容理论化,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创新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

受本科工商企业管理教材的影响,工商企业管理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工商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教学管理、师资培训、课程设置 等方面,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办高职院校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和经验总 结,对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和难点
保障学生权益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实习报酬、工作时间、安全保障等,维 护学生的利益。
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违纪学生进行惩 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工学结合教育。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升有明显作用,能够提高学 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实施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企业参与的 积极性不高,合作难以深入。
民办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0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学生为本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和个性化差异,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04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确 保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通过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快速就业和融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技工学校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创新和改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通过将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入到技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还可以促进技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探讨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技工学校的发展现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及实施该模式的挑战与对策,可以为技工学校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技工教育向更加高效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意义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促进技工教育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技工学校往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解决。

通过引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提高技工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对于综合素质较高、能够适应多样化需求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又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研究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推动技工教育的创新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N o. 20 4, 11
现代 商贸工业 M o enB s es rd n ut d r ui s T a eId s y n r
2模 式研 究
赵 方
( 南工 程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0 7

知识 、 术 技 能 , 要 具 有 综 合 素 质 尤 其 是 思 想 道 德 素 质 和 技 还 良好 的 人 际 关 系 。试 想 , 个 技 能 很 高 的 学 生 , 质 不 高 , 一 素 没 有 敬 业 精 神 和 责 任 意 识 , 作 不 认 真 , 够 生 产 出 什 么 优 工 能 质产 品 : 个缺乏 诚 信 品质 、 纪守 法 意识 的 学生 , 一 遵 能够 成 为企 业信赖 的优 秀员工吗 。 第 二 , 睛 要 瞄 准 “ ” 弄 清 楚 “ ” 涵 义 , 个 学 已 眼 学 , 学 的 这 经 不 是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学 了 , 统 意 义 上 学 校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传 模式 , 既 是手段 , 是 目的。 学 也 学 是 为 了学 , 生 为学 习 而 学 习 。 学 习 的 目 的 模 糊 , 学 视 野 短 浅 , 习 动 力 不 足 。 学不 能 既 是 手 段 又 是 目 的 , 能 是 学 不 手 段 目的 的重 叠 , 该 将 之 分 解 , 只 是 手 段 , 是 目的 , 应 学 不 学 只是 中 间 环 节 而 并 非 最 终 环 节 , 非 结 束 。这 就 拓 宽 了 学 并 生 的 视 野 , 强 了学 生 的学 习 动 力 。 增 第 三 , 睛 要 瞄 准 “ 合 ” 学 只是 手 段 , 段 要 为 目 的 眼 结 , 手 服 务 。如 果 手 段 不 和 目的 结 合 , 手 段 而 言 手 段 , 学 ” 意 就 “ 的 义 就 显 现 不 出来 。 学 生 就 不 清 楚 “ ” 作 用 、 的 和 意 义 , 学 的 目 为 “ ” “ ” 缺 乏 积 极 性 。 一 定 要 学 用 结 合 , 是 工 学 结 学 而 学 , 就 合 , 以致 用 , 以 促 学 , 引 导 学 。试 想 , 生 根 本 不 明 白 学 用 工 学 “ ” 干 什 么 用 的 , 谈 学 习 的 兴 趣 呢 。工 学 结 合 , 以 致 学 是 何 学 用 , 以促 学 , 引 导 学 , 学 习 与 生 产 环 境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用 工 把 与 就 业 紧 密 结 合 起 来 , 是 学 习 的 革 命 性 意 义 , 学 习 的 实 这 是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程 中, 长沙民政 职业技 术学院把“ 工学
结合 ” 实到 专 业 方 向 定 位 、 程 体 系 落 课 设 置 以及 实践 教 学体 系的 构 建 与 实施
经济分析能力+ 场分析 能力 。前 资与管理专业“ 市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环 节中, 将金融产品引入到课堂教 学,
将 金 融 证 券 业 务 引入 到 校 园 内 。将 服
证券经纪 、 金融产 品营销 、 理 基地 , 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要求。 把 “ 工学结合 ”落实到专业方向定 经 验 , 位 、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教学体 财咨询与规划 的业务能力不强 。因 此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实地 系的构建与实施等环节中。
感受到金融证券行业的业务过程与
司,与2余家机构建立 了较为稳定 0
的合作关系。其中, 华泰证券 、 世纪
对客户进行回访 ,每周组织证券公 证券 、国金证券等公 司严格按照专
司或专业教师为客户进行投资报告 业实习的要求 ,既安排顶岗实习岗
的综合实训 ,主要有证券综合实训 和理财综合实训 。学生通过证券市
场基础 、 证券交易 、 证券投 资分析 、 个人理财 、 金融营销、 期货学等课程 的学习 , 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 按照金
业依托长沙的证券公 司、 银行 、 险 保
专业方向综合模拟实训 :专业 方向综合模拟实训是根据该专业三 个方 向的定位,在完成相关方 向学 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群
现已有14 4 位客户 ,每天5 名学生在 公 司以及其 他的金融 投 资咨询公
工作室轮流值班 ,进行客户资源 的 开发 , 为客户提供开户及投资咨询 ,
融企业工作中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 研究重点 , 进行合理分工 , 以小组形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目前,“工学结合”是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

文章根据走访调研模具公司得来的反馈信息,认为当前模具类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素质高的毕业生,总结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的有效举措,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等可行性人才培养模式,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企业对模具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1.模具企业青睐可以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

我们选取了常州华威亚克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顶尖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常州明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昆山圣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共四家有代表性的模具制造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江苏省南部苏锡常等地今后几年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人才仍然有很大的需求,模具专业今后持续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

我们还了解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主要从事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模具产品造型及结构的设计、模具零件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等。

会使用autocad、pro/e等软件,懂模具加工工艺,会使用mastercam或ug,并有一定经验的模具数控加工的毕业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

这要求教师要具有模具生产的实践经验,就这点而言,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具备模具设计能力,不能对零件的加工进行数控编程。

而本科院校往往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际操作教育,所以都不能满足模具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另外,模具制造行业的人才是需要经验积累的,一般从业人员需要3~5年的从业经验,才能熟悉生产现场的操作实践,熟悉模具的生产制造过程,理解实践中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关系,真正掌握模具的生产技术。

因此,培养零距离上岗的综合性模具生产技术人才为当前所需。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f o c u s o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k n o wl e d g e t r a i n i n g. c o n n o t a t i o n o f hi g he r v o c a t i o na l c o l l e g e s m us t b e e nh a n c e d, a n d t r e a t e d a s a s t a r t i ng p o i n t . S c h o o l s s h o ul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e r v i c e e c o no my a n d t a ke a mo d e r n i n d u s t r i a l s y s t e m, a d a p t e d t o t h e r e g i o n a l e c o n o mi c c h 8 r a c t e r i s t i e s i n t he s p e c i a l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s y s t e m, ma n a g e me nt s y s t e m a n d p e r s o n n e l t r a i ni ng, i n o r d e r t o c u l t i v a t e h i g h r e a l s k i l l e d t a l e n t s.
高 等 职 业 教 育具 有 高 等 教 育 和 职 业 教 能 力 和 核 心 能 力三 个 层 次 的 培 养 目标 结合 模 式 。 学 生 在 各 教 学 环 节 中 得 到 岗 位 能 力 育 双 重 属性 , 因此 以职 业 为 导 向 , 充 分 利 用 发 展 , 明确 人 才 培 养 目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强调 “ 市场 ” , 强 校、 企不 同的 教 育环 境 和 资 源 , 把 课 堂 教学 调 “ 应用” , 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人 才 培 养 的 的培养 , 掌 握基 本 的 专 业 知 识和 专 业 技 能 。 “ 工学结合” 突 出 的是 技 能本 位 和 实践 有 的 旧课 程 体 系 的 区 别 ( 见表 1 ) 。 课 程 的 设 置, 必须 基 于 “ 工 作过 程 知 识 是 一 种 ‘ 有 效

高职“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 杨希文, 拿大高等教 育产 学研 结合探微 [ ] 西北 大学学报 2 加 J.
( 学社 会 科 版 ) 19 ,4) 哲 ,9 9 ( . [] 陈瑞三 , 3 刘珊 , 桂 华 . 学研 结 合 的 二 元 化 高等 工 程 教 育 模 陈 产 式 中 学校 与 社 会 教 育 资 源 综 合 利 用 的 探 讨 [ ] 高 等 工 程 教 J,
也 大大 节省 了 。
( ) 作机 制 的保证 四 合
连 续两 年达 到 了 10 0 %。 2 企 业在 校 内建 立 了旅 游 与酒 店 管 理 专业 的实 训 基 .
地, 设立了学生奖学金 , 提供 了 2 0多万元 的实训设备 , 而
且参 与 了旅游 与酒店 管理 专业 人才 培养 的全 过程 , 承担 了 实践 教学 这一极 其 重要环 节 的指导 工作 。 3 有 效提高 了学 生 职业 素 养 。在 企业 环 境 下 对学 生 . 教育 的特 殊作用 , 良好 企 业 环境 的熏 陶下 , 高 了学 生 在 提 职业 素养 。由于学 生在 青 岛 大 学 国 际学 术 交 流 中心 长 时 间参 加生 产实践 , 使学 生 养 成 了强烈 的企 业 文化 意 识 , 形 成 了企业 的 职业素 养 , 提高 了就业 竞争 力 。
4 学 院与青 岛 大学 国际 学术 交 流 中心 的合 作 扩 大 了 . 学校 的影 响 , 升 了学 校 和企 业 在全 国 高 职教 育界 的声 提 誉 。近几 年来 , 我 院参 观 考 察 的 兄弟 单 位 纷至 沓 来 , 来 这 自然 要归 功 于学 院同企业 的成 功合作 。
参 考 文献 :
[ ] 汪佩伟 , 1 李帆. 当代 美国产 学研合作 的发展趋势及其 启示 [ ] J.

汽车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汽车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的 紧密对 接 。
1 全 面 渗透 的 工学 结 合
即把 工学结 合 渗透到 专业设置 、 课 程
工作 能力 , 也有 助于 学生 社 会 能力的 形成 。 评
价是 多方 面 的, 内容 包括 参 与 程度 、 综 合运 用 调整 、 师资队伍 配备 、 实训 环节设计 、 办 学 3 改革 考 核 方珐 知 识 能力、 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操作 安 全规 范程 条件 的建设方 面, 渗 透 到 教学 形 式 、 方法、 为 了使学 生更好地适 应 岗位, 充 分 利 度、 项 目成 果等 。 另外 , 项 目结 合具 体车 系和 车
的调查。 通过 对2 3 0 份 问卷 的 整 理 得 出 如 下
基础知识和 能力的训练 , 完 成 企 业 岗 位 能 作 责 任心 和 团结 协 作 精 神。 项 目设 定重 视 学 力的训练。 经 过 多 次 工学 交 替 , 较 全 面 地 培 生的 接受 情 况 , 给 学 生充 分思 考 时 间, 学 生 参 养 企 业 需 求 的技 能 型应 用 人 才。 同时, 改革 与整 个过 程 , 不但 提 高 了学习效 率 , 而且 体 验
制定教学计划 , 采 用 企 历毕 业 证 书 的 同时 还 拥 有 与 本 专 业 相 关 的 不 断 共 同研 究 在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上 由校 内老 师 和 生 产 一 线高 级 技 师 、 高 级 营销 师分别担 任主讲。 这 样 既 使 学 生 及 时 了 解 生 产最 前 沿 的 知 识 、 技 能 和 最 真 实
结论 。 企 业 对 于 学 校 教 学 的 改 革 意 见 最 多 以 往 只注 重 在 校期 间的学 习 , 忽 视 顶 岗期 间 到了成 功的 喜悦 , 真 正 成 为教 学活 动的 主人 。 的前 三项是 实践教学 、 素 质 教 育 和 教 学 方 的管 理 的 弊 端 , 采 取 全过 程 综 合 管 理 。 使 培 评价 注 重 灵活性 , 自我评 价 、 小 组 问互评 和 教 法。 它 恰 巧 反映 了 职 业 能 力 中的 专 业 能 力 、 养 的学 生 具 有 良好 的职 业 道 德 , 较 强 的 职业 师 评价 相 结合 , 有时 , 请 企 业的 维修 或营 销人 方法 能力和社 会能力 的要求。 而 职 业 能 力 能 力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真 正 实 现 工 学 结 员作 为观 察 员进 行 点 评。 教 师 侧 重于 分 析 工 的 培 养 必须 走校 企 合作 、 工学 结 合之 路 。 合, 如 果 仅 依靠 学 校 是 根 本 无 法 完 成 的 , 必 作 中存 在 的问 题, 学生通过资讯、 讨论 , 寻 找 须依 靠 企 业 , 通过 校 企 合作 实 现教 学 与 技能 解决 问 题的 方 法, 这样 就 培养 了学 生的 独 立

“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螺旋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探索 出的“ 螺旋 式” 人才培养
模 式 做一 探 讨 。

2成长期 。第三学期为成长期。成长期 的教学以学校为主, . 企业为辅 , 主要是根据教学 的安排 , 利用课程实训 , 组织学生在实 习车间 、 实训基 地进行 生产性 实训 。如 , 数控技术 专业在此 阶 段可安排学生以数控操作及 编程 、 仿真技能的训练为主, 并到实
方 向, 而实现通过实 验教 学 达 到提 高 学 生实 践 和 创新 能 力 从
的 目的。
8建立实验实 习基地 。 目前 , . 一些开设测绘 工程专业 的高
校没有固定 的实验场地 , 只要有测绘类 的实践教学课 , 学生就会 把校 园作为实 习场 , 给校 园环境和交通都造成一定 的影 响, 而且 不便 于教 师指导实验 , 不便 于管理 。为 了提高实验效率 , 保证教 学质量 , 学校应建立 固定 的测绘实验场地 , 把实践教学纳入规范 化管理 。另外 , 校还应在校外建立一些测绘工程实验基地 , 学 为
6改进 实践 教学 手段 。在实践教学 中, . 要充分利用 多媒体 、
网络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 实验教学 内容生动形象 、 于被 使 易 学生接受 。例如 , 利用三维动 画的形式模拟测量仪器 的构造及
测量的原理与过程 ;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新仪器及在工程 中的应用情况 , 而改 变传统教学 中“ 师讲学生看” 从 教 的现象 , 提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 陛, 带给学生良好的视觉感受。 7开放 实验室 。开放 实验 室的 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 . 的资 源 , 最大限度 地让学生亲 自参与实验 , 为学生开辟广阔 的实
验舞台 , 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 、 创新思维能力及综合 分析能力 。 在实验教学 中, 由于课时的限制 , 指导教师讲解和示范操作之 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收稿 日期 :0O 3—0 2 1 一0 6 基金项 目:0 8 20 年度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 (0 8 2 117 ; 0 20 C 020 )2 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 (09 5 ) 0 2030 。
作者简介 : 夏学文 ( 7 一)男 , 1 1 。 教务处处长 。 9 副教授 oE a : w2@h ueu∞ mix 1 lx 3  ̄养模式提供
借鉴 。


企 国外职 业 教育 主流 工 学 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 校完 成相 应 的专 业理 论 和普 通文化 知识 教 育 , 业
简介
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教育工
作 。这 是一种 将 企业 与 学校 相结合 、 论知 识 与实 理
第1 2卷第 2期 2 1 4月 00年
黄 冈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n l fHu n n oyeh i o ra a  ̄a gP ltc nc o
V . 2 No. d 1 2
A r2 0 p .01
工 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模 式研 究 与 实 践 综 述

2 ・ 5
第2 期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与实践综述
第 1 卷 2
学生与学徒 双重 身份结 合 , 实训教 师 与理论 教师 两
理论学习的时候 , 另一组在 当地工厂参加工作 , 一
定时 间后 , 组 学生 互 换位 置 , 此 “ 两 如 学工 交替 ” 循 环下 去 。随后 合 作 教 育 推 广 到其 他 学 校 , 16 到 90 年, 合作 教育模 式又 出现 了两个 方 面的变化 。第 一 个 变化是 合作 教育平 行计 划模 式 的出现 , 典型 的做 法是 学生上 午在课 堂 学 习 , 下午 和晚上进行 兼职 工 作, 这种模 式可 以视 为“ 天交替 制” 半 。第 二个重 要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实施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实施校 内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 式的研 究与 实践
徐 晓 ( 浙江广厦建 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 控制工 程学院 )
2 实施过 程研 究 2 1学 习研讨 , 决观 念和 认识 阶段 . 解 高 职 院 校 同类 专 业 实施 校 内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探 究 有 一定 的 观念 问题 是课程 改革 的主 要障碍 。 开展 “ 学交 替 ” 工 新 借鉴作用。 教学 模 式 的完 善阶 段 , 经过 三 个 文件 的认 真学 习 , 决 要 解 关 键 词 : 学 结 合 工 学 交 替 高职 院校 模 具 设 计 与 制 造 工 好 教 师对 工学 结合 的认识 , 把工 学 结合作 为 高等职 业 教育 0 引 言 人 才 培养模 式 改 革 的重要 切入 点 ,带动 专业调 整 与建 设 , 教育部【 0 6 1 2 0 】6号文件 明确指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 “ 引导课 程 设置 、 教学 内容 和 教学 方 法改革 。积 极探 索 考核 合 , 出 实践 能 力培 养 , 革人 才 培 养模 式 ” 表 明工 学 结 突 改 , 评 价 新 方 案 , 索课 堂 与 实践 地 点 的一 体化 ; 索工 学 交 探 探 合 是 高职 教 育 理 念 的核 心 , 也是 体 现 高 等职 业 性 、 践性 实 替 、 务 驱 动 、 目导 向等 有利 于 增强 学 生 能力 的教 学 模 任 项 与技 术 性特 点 的 重要举 措 。 实施校 内工 学结 合培 养模 式 , 式, 主要做 好 以下 几 方面 的工作 : 针 对个 别班 级进 行 改 革试 点 可 以 , 要在 整个 模具 设 计 与 但 () j成立研究小组, [ 将善教学、 懂理 论、 会操作 、 勇于创 制 造 专业 开 展校 内 “ 工学 交替 ”教学 模 式还是 有难度 的 , 新 的业务 骨干 充 实到研 究小组 中。 时 , 同 明确职 责 , 学定 科 “ 工 ’ 什么 ” “ 学 ’ ‘ 做 和 ‘ 怎么 结 合 ” 国 内高职 院校 采 用 “ 是 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图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图案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饰美术、 建筑美术、 工业美术方面关于形式、 色彩、结构的预先设
能, 使学生成为 “ 精设计, 懂制作, 会管理” 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设
通过课程学习,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主线 , 建成
A ^
计, 是在工艺、 材料、 用途、 经济、 美观、 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 计人才。
装饰图案是最早唤起人类审美感知的艺术形式, 它伴随着我们 立 图案设计 课程 教学 体系 。 从新石器时代迈进 网络 时代 , 以其工艺性、 实用性、 装饰性三大特
色, 装点着大干世界。
真实项目训练, 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 加强学生实战技能。 增强
装饰图案设计是艺术设计的基础 ,“ 装饰图案是实用美术、 装 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 团队协作、 交流沟通以及综合职业技
美的基本规律, 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 配合多种思维方 法的训练, 以拓展专业设计创作视野和创作方法。
2工学结合、 . 项目引导、 校企联动的探索

H _
与知名企业合作引入实际项 目, 课程先后与十余家纺织与服装

活的自然形态入手, 发现、 了解装饰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 认识形式 及装饰企业建立了 合作关系; 在此基础上, 继续积极与本地区知名 服饰类企业合作, 建立满足课程实践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开
横 向课 题 于课程 教 学中 , 学生参 与整个 项 目的设计 和制 作过 程 , 以训练学 生 的创新 思维 能力、艺术个 性和 实践操 作能 力。 “ 将 工学 结合” 人才 培养模 式贯 穿课程 教学 、 人才 培养全 过程 。 为行业 企业培 养艺术 设计类
高技能 人才。 充分发挥 社会 服务功能 。 关键词 : 工学结 合、 装饰 图案设计、 创新 方法 、 学实践 教

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二、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模块 , 形成项 目引导、 任 务驱 动 的课 程 体系
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 融 “ 教学做” 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 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 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 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
教学为特征, 既独立又相互渗透, 具有融合性、 开放性、 互动性、 可选 择性的特征。 这种“ 工艺作坊” 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现场教学与模拟
创业教学特点, 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要求: 第一,“ 工作室” 制教学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工作室课程修 读学分, 通过选课的形式实现学分制的目标管理。
意义 。

导、 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 注重课 减少必修课门数, 增加选修课 比例, 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就 业能力。
减少传统课程教学的课时数, 精选专业基础课程, 适当 设置、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这是今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 程优化设置,
维普资讯
教学交流 本 目 任 辑 张 栏责编 越
项 目 源 : 江省社 会科 学界联合会研 究课题 成果 ( 来 浙 编号 : 7 11 G) 0 B 1一
高职艺术设计 “ 工学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文/ n f国丰 徐 同林 周保平(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 院艺术设计 系)
替、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
标、 培养规格、 培养方案的制定, 聘请企业专家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 任务。 根据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定位分析, 突出学生创意能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 以岗位职业 力与实践能力培养,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业意识、 团队协作、 交流 及~线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要求为标准, 以课程模块为内容建立的。 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建立 沟通以及综合职业技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通过项目引导、 任务驱动 景观与园林设计工作室、 建筑设计工作室、 家具设计 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 艺术个性和实践操作技能, 做到创 室内设计工作室、 公共艺术工作室等, 以各工作室为基本框架构建学习领域, 形 意与技能并重, 使学生成为 “ 精设计、 懂施工、 会管理” 的高素质高技 工作室、 成一个相互关联、 网络状分布的教学平台。 各工作室以项目 引导的个案 能艺术设计 专业 人才。

“2.0+X+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X+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能培养 . 充分 调动和激 发学生 学习兴趣 的一种教学方法 。 “ 2 . O ” 阶段是指学 生第

岗位技能 。 该阶段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 、技 能 的掌握 和能力 的提高 . 而 且重视 岗位规 范操 作 、 安全文 明生 产等 职业 素质 的形 成 , 以及节 约 能源 、 节省 原材料 与爱护工具 设备 、 保护环境 等意 识与观念 的树立 X阶段 的特点是 以就 业 为导 向 . 以学 生为 本 . 提 升学 生 专业
业进 行 岗位锻 练 .拓展 和 提升 专业 技
能. 养 成职 业 习惯 . 使综 合 素质 更加 贴
障, 打造 中原 地区最佳创业 城市 。
经 济结 构 的优化 和 产业 升 级 使鹤 壁 职业 教 育 面临前 所 未有 的机 遇 与挑
能、 电子产 品装 配 与调 试 、 制 冷设 备原 理与 维修 、 彩色 电视 原 理与 维修 、 电子 线路 C AD、单片机原理 及应用等 课程 。 学 生通过 专业基本 技能 实训 . 重点培养 认 识各 种 元器 件 、 检 测元 器 件 、 识 别 电
第五学期 在校 内外 实训基地 . 采用 “ 工学结合 ” 模式 . 重点 培养学生 的专业
结合 、 定 岗实习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该模
式坚持 以服务 为宗 旨 .以就业 为导 向 . 以能力 为本位 . 以培 养高素 质劳动 者和 技能 型人 才为 目标 . 以培养 学生综合 职 业能 力 和促 进学 生 职业 生涯 发展 为 核 心 .以职 业 岗位 需求 和 职业 标 准为 依 据, 充 分体 现 了学 校 与企业 对 接 、 专 业 与产 业对 接 、 课 程 与 岗位对 接 、 证 书与 职业 对 接 、 教 师 与师傅 对 接 、 校 园文 化 与企业文 化对接 、 教 学做一体 化与传 帮 带一体化对接 , “ 做 中学 , 做 中教” , 理论 与实践一体化 的职业 教育教学特色 1 . 教学做一体化 阶段 ( 2 . 0 ) “ 教学做 一体化 ”是将教 学场所 直 接设 在 实训 室 .师生 双方 边 教边 学 边 做. 理 论 和实践 交 替进 行 . 直 观 和抽 象 交错 出现 . 突出学生 动手能力 和专业 技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方 法 能 力 和 社 会 能 力在 内 的职 教 育 部教 高[ 2 0 0 6 】 1 6 号文 件 指 出 , 要 积 改 革 , 并 不断 创 新 具 有 “ 工学 结 合 ” 特 色 的 专 业 能 力 、 业能力 。 我 们 宏 观上 采 用 项 目教学 法 、 引 导 极 推行 与生 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结 合 的 学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文 教学法 。 所 有 学 习 项 目都 按 企 业 的 实 际 习模式 , 把“ 工学 结 合 ” 作 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2 . 2实现 的 目标 改革并 创新技 能型人 才培养 模式 , 实 工作 岗位 任 务 完 成 的流 程 , 从 接 受 任务 、 制 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 人点 , 带 动 专 组 织实 施、 检 查 评 价 进 行 组 织 教 工 学 结 合 特 色的 “ 双证并重 、 三 位 定 计 划 、 业 调 整 与 建设 , 引 导 课程 设 置 、 教 学 内 容 和 现 具 有 “ 教学方 法改革 。 鉴 于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 体、 四业 融 合 ” 的 人 才培 养 模式 。 “ 双 证 并 是 指 学 生 毕 业 时 同 时获 得 学 历 证 书 和 重要性 、 必要 性 和 紧 迫性 , 目前 全 国 各 个 高 重 ” 职院校 都在积极探索 、 不 断 创 新 有 中 国 特 职 业 资 格证 书 , “ 三 位 一体 ” 是 指 学校 、 学 生 与 用人 单位 三 大 “ 工学结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色的“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 式。
实 践 内 容 完 全 书 本 化 的 传 统 教 学 方 3 . 4 考核 评 价模 式改革 与 文化 教 育 , 实 际 上就 是 工 学 结 合 、 校 企 合 内 容 、 为使 考核 模式与课 程模式 , 教 学 模 式 作 的 人 才培 养 模 式 。 美国、 澳 大 利 亚 和 日本 法 和 教 学 模 式 , 注 重 把 教 学 内 容 和 生 产 实 践 、 企 业 的 实 际 应 用 结 合 起 来 , 做 到 深 度 相 匹 配 , 加 强考 核 引 导 和过 程 控 制 , 更 好 发 等 发达 国家 广 泛 采 用 C E O 模式 , 意为“ 以 能 不 断 提 高 人 力 培 养 为 中 心的 教 育 体 系 ” , 其特 点 是 以 职 “ 工 学结 合 ” , 真 正 贯彻 落 实 职业 教育 “ 以 服 挥 课 程 考 核 的 评 学 促 教 功 能 , 业能 力作为教育的基础 、 培 养 目标 和 评 价 务 为 宗 旨 , 以就业其 中 , 从 而 培 养 学 生 的专 业能力 、 团队 协 作 能 力 、 解决问题的能 力。 从 微观 上 根 据 教 学环 节 和 教 学 内 容 灵活 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被视为关系到建设有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
的关键问题。

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探讨了当前搞好工学结合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
成〔2006〕4号说: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
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1、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
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技能
的职业人才。

该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

它作为教育制度是有章可寻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

建国初,我
国教改中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四
百多万,刘少奇因此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极大地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

今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
新型学习制度。

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

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

它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

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低,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
报酬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应该鼓励和倡导。

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正说明了这一点。

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

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任务。

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

具体内容是: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
基地,企业提供各类设备和材料,学校出师资,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在这样的学校里,每年都向企业集团输出大量技术工人,他们很快成为企业骨干,真正打造出了“金蓝领”。

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培养出了适应性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2)办校入企模式。

把班级建在企业,“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办校入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

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
全部的加工业务。

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

(3)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

经费短缺是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

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办企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是值得提倡的。

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在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创办各类企业,形成五个合一模式:①是车间、教室合一;②是学生、学徒合一;③教师、师傅合一;④是作品产品合一;⑤是育人、创收合一。

这样不但能解决职业学校经费短缺问题,也许能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形成当地的产业支柱。

实践证明,该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1、教育界面临的问题。

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学工交替完成学业,这种半工半读学习制度既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又有利于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积极响应,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培养效果和学生的权益,是教育界面临的问题。

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能否跟得上也是现实问题,重庆有教育人士反映,一些农村的职业学校是由普通学校转过来的,设备不配套,教师也没有必备的实践技能,开展工学结合难度大。

而且,有个别学校打着工学结合的幌子,把学生送到企业做工搞骗钱活动,影响恶劣。

如此的等等问题,需要教育界去研究思考。

2、企业界面临的问题。

有过校企合作成功经验的企业,都感到经过工学结合的学生符合产业需要,很支持该做法;但也有部分企业担心影响到企业效益,缺乏接收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

不同行业的生产特性对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也有一定影响。

如一位电力行业的人士说,该行业最重要的是保障区域的稳定供电,如果招收实习生,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到当地整个电网的运行,造成很大损失,而且从该行业的安全性考虑也不太适合学生,因此该行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现有职工的培训领域。

3、政府面临的问题。

工学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界和企业界都认为,需要政府从中协调和引导,制定和完善
相关政策,使工学结合工作能有序地进行。

山东等省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重点在于强化省、市、县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效果很好。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如何开展工学结合,如东部地区因经济较发达,就业岗位多,职业学校比较容易与企业开展合作;但对西部许多职校而言,往往面临企业资源短缺的困境。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帮助。

学校搞好工学结合需要行业和政府部门鼎力配合。

教育部早已出台了关于开展试点通知,要求学校和企业签订书面协议,共同组建工学结合的领导或协调机构。

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对接收学生实习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等“利好”政策,让工学结合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