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doc

合集下载

文言文被动语态结构和例句

文言文被动语态结构和例句

文言文被动语态结构详解及例句被动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它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

在文言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较常见,其结构通常是由“为”、“所”、“见”等词来表示。

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解文言文被动语态的结构及例句。

一、为+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且强调动作本身。

常见的动词有“为”、“所”、“见”等。

1.为+动词这种结构是最常见的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兔子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但是自己的身体却被宋国人笑话。

2.所+动词这种结构与“为+动词”相似,但是所强调的是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解释:嬴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

3.见+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被动作所影响或产生了某种结果。

例句:君之病见风雨寒露,不避烈日。

解释:您的病表现在风雨寒露之中,不避开烈日。

二、其它被动语态结构1.受+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接受到了某种动作或影响。

例句: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解释: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

2. 蒙+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动作或影响的影响或蒙蔽。

除了上述常见的被动语态结构,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于+动词”、“见+动词+于”等。

3.于+动词这种结构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且强调动作发生在某种场所或情况下。

例句: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解释:晋侯和秦伯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

4. 见+动词+于这种结构表示主语被某种动作所影响或产生了某种结果,且强调动作发生在某种场所或情况下。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释:我常常被有见识的人所嘲笑。

总之,文言文被动语态的结构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常见的结构及用法,就能够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被动语态。

同时,要注意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区别,以免产生误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文言文被动句用法详解
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

区别: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
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为”字句。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如: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

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为……所……”“为所”句。

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

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

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

(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

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如:樯倾楫摧。

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导读: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使用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称为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有标志的被动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表被动,其中“于”起到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如:“故内惑于XXX,外欺于XXX。

”(《史记.屈原列传》)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上“受”,形成“受。

于。

”的形式表被动。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例如:“XXX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4.“为。

所。

”表被动。

例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XXX之被逮,在XXX 三月之望。

”(XXX《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指“被兵势所逼”。

我们不应该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我们应该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研究。

三十年前,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

广大用户关注这个新的软件系统。

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必受自己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

局势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被(让、叫)……给”是一个固定格式,其结构为: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

例如:“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

”“我的书被XXX给拿走了。

”“怎么办?话要让他给听见了。

”“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被……把”格式是另一种句式,其中的两个受事通常具有领属、同一等关系。

例如:“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

”(“他”和“一条腿”都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他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

”(“他”和“他”是同一对象的关系)“把”字句有“处置”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意义。

(完整版)被动句(用)

(完整版)被动句(用)

第二章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以动词作谓语的句子,叫叙述句。

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主动句;反之,如果叙述句的主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受事主语),那么,这种叙述句叫被动句。

被动句分两类:语义上的被动句和结构上的被动句。

1语义上的被动句语义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跟主动句的形式完全相同;它的“被动”意义,只能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辨认。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草”不可能发出“除”的动作,而只能接受“除”的动作,是受事主语。

)《左传·成公二年》:“(逢)丑父寝于轏(zhàn,棚车)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伤”,指逢丑父被蛇咬伤;“及”,指逢丑父和齐侯被韩厥追上。

)《左传·宣公二年》:“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衮”本是天子之服,这儿代指晋灵公;“废”是“被废掉”的意思。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脩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动词“拘”、“厄”、“放逐”、“膑”、“脩列”、“迁”、“囚”,在理解时都必须在它们前面加上“被”字,因为各有关主语都是这些动词的受事者。

)现代汉语中也有语义上的被动句,如“书读完了”、“饭吃光了”、“房间打扫干净了”等;这些句子在形式上与主动句(如“弟弟读完了”、“爷爷吃过了”、“同学们打扫干净了”等)没有区别。

就这一点来看,古今是相同的。

2结构上的被动句(也称“被动句式”)结构上的被动句,指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

它与主动句的形式不相同。

《文言文被动句》课件

《文言文被动句》课件

常见形式
总结词
文言文被动句的常见形式包括使用特定被动词、使用意念被动句以及使用无标志被动句 。
详细描述
常见的文言文被动句形式之一是使用特定的被动词,如“见”、“受”、“被”等来表 示被动关系。此外,还有一些意念被动句,即虽然没有使用明显的被动词,但通过上下 文和语境可以判断出主语的被动状态。另外,还有一些无标志被动句,即没有使用任何
突出动作行为的被动性
与主动句相比,被动句更强调动作行 为的被动性,使读者更加关注行为背 后的原因和动机。
文学中的文化内涵
01
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尊重君父、臣子之道等伦理观念,这些观念
在文言文中常常通过被动句的形式得以体现。
02
等级观念的体现
在古代中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常用来体现这种
注重语境理解
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文言 文被动句的含义和用法, 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练习与反思
通过练习和反思,发现自 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 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 习效果。
学习技巧
善于总结规律
总结归纳文言文被动句的规律和 特点,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
联想记忆法
利用联想记忆法,将所学的文言 文被动句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进行
03 文言文被动句与现代汉语 的对比
表达方式的差异
现代汉语多用“被”字表示被 动,而文言文中常用“于”、 “受”等词来表示被动意义。
文言文被动句的表达方式较为 简洁,常常省略了施动者,强 调受动者。
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 更为丰富多样,如“叫”、“ 让”、“给”等词都可以表示 被动。
词汇选择的差异
语境理解
结合上下文理解
通过分析文言文被动句所在的上下文 ,理解其具体含义和用法。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完整版)文言文被动句

(完整版)文言文被动句

文言文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分成两类:用一定的虚词作为标志的被动句和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1。

用介词“于”表示被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构成“谓语+于+宾语”式。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2。

介词“为"(wéi)表示被动用“为"字表示的被动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动词性谓语前加“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为"字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也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在后面带上宾语——名词或代词,用在动词前面。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为"带上了宾语“之”.“幸勿为过。

"《报任安书》“为”没带宾语,直接用在动词“过”的前面。

这种用“为”表示的被动句,其语法作用和现代汉语的“被”的用法一样,“为”的意义就是“被”。

二是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再在动词前面加“所”字,组成“为……所……”的形式.这种被动的句式,在文言文中最常见.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但是,在文言文中,“为”后面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记》此句中,“为”的后面省掉了宾语“之”。

3.用“见"表示被动“见”是个及物动词,用作被动句时,是有条件的.“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幼时记趣》“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比较这两个例子不难发现,当“见"带了宾语时,只是一般的陈述句,不表示被动:“见藐小微物”即看见微小的事物;只有“见”字后面是动词时,也就是“见+谓语"的格式时,才可能是被动句,而且“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见放"即被流放.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以把“见"和“于”连用,引进动作行为的施者,构成“见+谓语+于”的格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1)了解并掌握被动句的特点。

(2)能根据四字向导,准确判别常见的有标志词的被动句,通过主语的施事与受事分析,能判别隐形被动句。

(3)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知识要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隐形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

(《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无标志的被动句:不用标志词,以主动句的形式表达被动的内容,可称之为“隐形被动句”。

词类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语不是受事者。

例如: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五人墓碑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 古文中的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 古文中的被动语态

文言文中的被动句→ 古文中的被动语态总述被动语态在古代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中文相比,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更加普遍且灵活。

本文将介绍古文中被动语态的特点以及常见的语法结构。

特点古文中的被动语态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或强调动作自身。

它可以通过改变动词形式或增加辅助助词来实现。

语法结构1. "被"字结构古文中常使用"被"字结构来表达被动语态。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 + 被 + 动作 + (其他补充成分)"。

例如:"吾被人所指责",表示"我被人责备"。

2. "受"字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受"字相似,古文中也有以"受"字来表达被动的结构。

这种结构通常用于强调被动者受到的情感或影响。

例如:"受人爱戴",表示"受到人们的爱戴"。

3. 动词形式的转换古文中还可以通过改变动词的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例如,将动词的主动形式改为使役或被使役形式,如"使我行"、"为妇人所笑"等。

此类结构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示例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文中被动语态的示例:1. "虽穷,被之以无惧"译为:"尽管贫穷,却无所畏惧"2. "被强者之屈"译为:"屈于强者之手"3. "吾被人所陷害"译为:"我被人陷害"总结古文中的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且灵活的表达方式。

通过使用"被"字结构、"受"字结构以及改变动词形式,可以达到清晰表达被动意义的目的。

在翻译古文时,理解和正确运用被动语态的特点和语法结构非常重要。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被动句教案.docx教案章节:一、被动句的概念与特点1.1 被动句的概念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主语被动作所影响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主语的被动地位。

1.2 被动句的特点(1)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

(2)被动句中通常含有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如“被”、“受”、“遭”、“蒙”等。

(3)文言文被动句的结构和现代汉语被动句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教案章节:二、被动句的类型及用法2.1 完全被动句完全被动句是指被动意义明确,含有表示被动的词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轼《六国论》)2.2 半被动句半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执行者隐含在句中,不明显表示被动。

例如:“秦城恐不可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3 意念被动句意念被动句是指没有明显的被动词语,但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出被动意义。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日知录·正始》)教案章节:三、高考文言文被动句真题解析3.1 真题解析一题目:《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若属皆且为所虏。

”分析:本句为完全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翻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

3.2 真题解析二题目:《三国志·魏书·贾逵传》中的一句话:“逵等亦寻见害。

”分析:本句为半被动句,“见”表示被动。

翻译为:贾逵等人也相继被杀。

教案章节:四、被动句的识别与翻译方法4.1 识别方法(1)寻找表示被动的词语。

(2)观察主语是否为动作的承受者。

(3)结合上下文理解被动意义。

4.2 翻译方法(1)将被动句中的主语变为动作的执行者,动作本身不变。

(2)保持原句的结构,只在必要时调整语序。

(3)注重语境,使翻译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教案章节:五、被动句的练习与巩固5.1 练习一(1)《孟子·梁惠王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吾日三省吾身。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作者:李露萍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1年第09期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要注意的是,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1)冀君实或见恕也。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在古代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应承前省略了,变成“……为所……”的形式。

如:(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吾属今为之虏矣。

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

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

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文言文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文言文中,被动句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样的句子是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呢?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这样的句式叫做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 … ”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 .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3 .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

(《报任安书》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4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夭下笑。

(《屈原列传》)5 .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构成“为… … 所… … ”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 … 所… …”是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 …为所… … ”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6 .用介词”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7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完整版)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完整版)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如: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⒅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文言文被动句解析

文言文被动句解析

文言文被动句解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扩展阅读:常见被动句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被动句类型解析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
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
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
行判断。

例如:
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
⒅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