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
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
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
生:蒹葭/苍-苍-
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
生:……
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
蒹葭/苍-苍-(师和)苍-苍-……
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
生:……
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
生:……
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
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
(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
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
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
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
生:逆流而上
师:“从之”呢?
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师:看来字词是没有障碍了。
谁来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
生:清晨,微风轻拂,芦苇茂密,随风摇曳,叶子上的露珠都凝结成了霜。
我所怀念的那个人啊,就在水的另一边,我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我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美景?展开想象描绘一下。
(出示图片辅助想象)
生:美景有:芦苇,白露,水。
我仿佛看到了:薄雾蒙蒙中,芦苇在微风中飘荡,诗人伫立在水边,凝神眺望远方……
(师相机板书:蒹葭、白露、水)
师:芦苇苍苍,秋水淼淼,露珠晶莹,晨雾朦朦,真是美不胜收。
作者写这样的景有何作用呢?
生:渲染悲凉气氛,烘托诗人惆怅的心情。
生:不仅渲染了气氛,还由蒹葭来引出所吟诵的“伊人”。
(板书:伊人)
师:对,这种写作手法,叫起兴,是《诗经》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反复对景物进行渲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含蓄之美,神秘之美,朦胧之美。
我们可以把“伊人”和美景联系起来,大家展开想象描绘这幅画面。
生:我觉得蒹葭是“伊人”苗条的身姿。
生:……
师:在大家的想象中,这位伊人真是形神具备啊!找出描绘“伊人”的句子,读一读(生大声朗读)
师:在那秋水之畔,晓雾之中,衣袂飘飘的“伊人”,正盈盈的向我们走来。
这样一个浪漫、飘渺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又怎能不让主人公思念、爱慕和惆怅呢?哪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伊人”坚定执着的追求情怀呢?
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你觉得哪个字或哪个词写得好?大家分三个小组讨论看看。
(交流讨论)
生汇报:我觉得“溯洄”写得好。
溯洄是逆流而上的意思,体现诗人为追逐“伊人”,不怕艰难,逆流而上去追寻,并且“重章叠句”的运用,更能体现诗人的执著情怀。
(生读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三句)
生:我觉得“道阻且长”里的“阻”字写得好,直接讲出了道路险阻而且漫长,“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三句更强调了自己的不放弃的精神。
(生读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三句)
生:我觉得“从”字写的好,“从”是追寻的意思,并且诗中重复出现六次,表明诗人决心很大,不会放弃追寻。
(生读出“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三句)
生: “宛”是好象的意思, “宛”字写出了伊人若隐若现的情景,更能突出诗人不放弃的追寻!并且“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读来是那么的舒展和悠长,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师:大家的分析真是精彩透彻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有人评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一首《蒹葭》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蒹葭》中那份欲接近而不得的惆怅,那份坚持不懈的追求,仅仅是因为爱情吗?那在水一方的“伊人”仅是个美丽的女子吗?你对“伊人”还有什么理解和体会?
生:我觉得可以是“亲情”
生:友情
生:理想(师:能说说你的理想吗?)我的理想是考上湖北的“武汉大学”,并
且,我也会坚定执着的追寻我的人生理想,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决不会放弃。
(掌声)
师:为这种不怕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同学鼓掌。
正是因为文字的飘渺空灵,意境的朦胧,“伊人”有了无限的可能,就像大家所说的,她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一个不可言说的梦。
一曲《蒹葭》就如一坛老酒,随着岁月的沉淀,欲加的迷醉芬芳。
哪句诗触动了你的心弦呢?
生:我喜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描绘的意境很美
生:我喜欢……!
师:我也喜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句诗真是有力量,它在精神上指引着我们。
人生在世,不管是追寻爱情、事业、还是理想,在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上都会遇到挫折,但这种执着的精神会一直激励我们前行!(掌声)
师:《蒹葭》是一首痴情的诗,写出了有情男女对纯洁爱情的执著追求;《蒹葭》是一首水墨的画,绘出了秦风水韵的浪漫迷离;《蒹葭》更是一首永恒的歌,让我们一起唱出对“伊人”的向往。
配乐,师生齐唱《蒹葭》,从歌声中品味《蒹葭》。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吟诵出诗歌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描绘出诗歌含蓄朦胧的意境美,更品味出诗歌坚定执着的精神美。
愿美的诗歌走进你的心灵,点亮你的世界,愿同学们的人生处处充满诗意之美。
谢谢同学们!
2010浙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
执教人东道主温州实验中学赛前展示课陈丽伟(三年教龄)1972年的一个深夜,诗人余光中听着那潇潇的冷雨,淅淅沥沥,愁绪万千,打在诗人的心头,离开大陆二十多年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回去,他此时心潮澎湃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写下了这首让无数人动容的诗歌——《乡愁》,后来,直到60多岁了他才重新回到大陆……今天,让我们走进余光中,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他的乡愁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用心,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你们觉得语速应该?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
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
(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
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板书浅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生:每一意象前面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窄窄,浅浅看上去很工整,叠起来,但读出来感觉就不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浅……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
师:什么感觉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生:发现了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我想起来了李清照的诗: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真实太厉害了
生:我发现了意象中的另一种感情,作者把思乡之情寄托在邮票上,因为离乡了,后来他母亲去世了,他悲伤思念母亲,就把情感寄托在坟墓上,后来……海峡上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生:从录音朗读中,我发现语调是慢慢叠加的,但是到了坟墓这里就更重了,读到海峡这里有泣不成声的感觉
师:哪些词语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最遥远的距离就是那么近却是生死相隔了,我们再一起读,把这种感觉传达出来,怎么读出来?
一学生读一遍,效果并不很好,但是他自己没有感觉到,老师鼓励说,你已经用心用情了,老师建议你一字一顿来读,把感觉慢慢读出来,并范读一节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
好,大家一起来感觉——后来啊——
师: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屏幕显示《招魂的短笛》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节
师:我想说的就是余光中的诗歌语言的魅力,用浅近的语言让我们为之动容,有一位画家因此为之作了一幅画,画中画了一只天鹅雏鸟——同学们看这幅画,品品这幅画中年个,看看他表达的是哪一节的文字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很害怕……
生: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他母亲……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因为雏鸟很渴望飞过去,但是又办不到,于是很忧伤,很向往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惆怅,无奈,,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第三节吧,无助,孤独的感觉,眼神当中看出孤独无助的小鸟
师:孤独啊,小鸟站在礁石上……这位画家为什么用天鹅呢?因为它是候鸟,它们对家人不离不弃,对故乡无限依恋,无论千山万水千里万里也要飞回去,而这些游子,高贵神圣,正像天鹅一样。
再请同学读一遍,最后一节的时候全班和一次
(配乐)师:诗人就这样望大陆,望了半个世纪,望白了头,那么后来回到故土的余光中他的乡愁还在吗?
生:诗人的乡愁还在,因为大陆和台湾没有整整团圆
生:还在,因为母亲不在了,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思念母亲
生:因为他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故乡已经不是那个故乡了
生:我想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看视频,央视对诗人的采访片段,片段中诗人说《高楼林立,……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师: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晾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在站
立来用心用情地读——
屏幕显示: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蒹葭》课堂实录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执教者永嘉县实验中学范圣龙
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
师:这是怎样的芦苇?
生:很浩荡,飘忽不定
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
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
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
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
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
生:第二种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生齐读“蒹葭苍——苍——”
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
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
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已经蒹葭两字的拼音,说:这叫做双声……
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
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生: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里?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
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是飘忽不定的……
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
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生生交流,屏幕上一行字——我们听见了——
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
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
生齐读——
师:此时……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
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
生:是激动,是兴奋
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
生:在
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
生读一遍
师:我们要关注这个在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
师:如果要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
生:加“啊”
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啊,为什么
生:虽然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感觉,除了激动憧憬可能还有——
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太响了就会破坏这种感觉
师:你很懂得这种默默的欣喜——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生齐读,加了啊的这句
师:我们回到原文,再读回没有啊的原文,这个啊字的味道已经藏在哪了?对,“在”字中
男生齐读在水一方这句全班和一遍在水一方四字
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水对岸……回到第二句,主人公还是那么幸福吗?生:焦急的,看到了却不能到达
师:哪一个字就能体会这种情感
生:宛
师:焦急的,怎么办啊,想追寻却又找不到,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再请一个同学读这第二句,读出这种淡淡的惆怅
生读……一遍,宛字拉长
师:再放松一点,这宛字再读一遍
生读,大家读再读一遍该句
师: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对“唉”字齐读加了字的原文
再请一个女同学读唉字意味全包含在原文中了
同样请一同学读,全班和一遍最后一句
师: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
生:溯游从之等句子中有
师:这种逆流而上的划船声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还有其他词表现吗?
生:阻长等字
师:请一同学试着读这种追寻的艰辛
生读一遍
师:有感觉,我们重点关注溯游从之道阻且长的阻和长就像主人公船桨一样每一下都那么艰辛,跟老师一起读,眉头皱起来,可能更能传达……
生齐读一遍
师:出示这三句,大家一起读这三句
师:是啊,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师:从什么地方?
生:溯游从之等句,感受到了主人公奋力向前……
师:同学们,他奋力向前,追求不止,一共几次啊?
生:三次,也许六次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两次
生:无数次,地点的转化体现了无数次
师:应该是无数次,我们的主人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生命不止,追求不止
生:表现了他执着的精神
生:坚韧的精神
师板书执着
师: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但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他追寻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起立,拿起课本,在朗读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老师读第一节,大家读二三两节——配乐——
请坐,大家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
师: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
生:追求的梦想,目标吧
生:作者也是一个痴人,在寻梦,寻找心中的海市蜃楼……
师:追寻这种看到就摸不到的……感觉
生:追寻一种幸福……
生:一种心灵的寄托……实际上虽然得不到,但是要拼搏——
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哦,我们读这段话,一起共勉吧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实录整理
《孔乙己》执教人宁波滨海学校(象山)耿锋贤
师: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你们预习课文后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乙己?我现在通过问题检查一下。
最大的爱好是?
生:读书
生:喝酒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爱面子生:偷东西
师: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生:满口子乎者也
师:最爱的东西是什么?生:长衫
师: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生:一笔好字饱读诗书品行好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他不在,别人也便这样过
师:鲁迅难道只是想告诉人们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生: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
师:1919年写这小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结束多年了,应该还有其他的什么?生:告诉人们不要死读书
生: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人世悲凉
师:是啊,你说的很仔细,鲁迅也曾经说过,这篇小说表现了一般人对一直弱者的凉薄
文中除了写孔乙己还有些什么人?
生:酒客掌柜丁举人等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酒客和掌柜,看看他们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鄙视,嘲笑
生:从第四段中“孔乙己你又添新伤疤了……”“还有人高声嚷道……”“什么清白,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起来打”。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再现一下这个场面,你们都是酒客,来,我们找三位同学扮一下酒客
三人本别扮演角色读,其他人读旁白部分师:酒客,看屏幕
这三句话已经特意设置成了红色字体读完后,教师鼓励,同时说:这里也有些疑问,请同学自我评价一下,请刚才几位同学回答一下
师: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叫”道,而不是“说”道?
生: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添伤疤了……
师:目的就是让别人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我根据这个判断他遭人打了
师:大家都来看啊,他偷东西了--------
师:第二位同学,前面已经叫了,你为什么还要高声嚷?
生:前面嘲笑一下后,孔乙己没有回答,所以要再大声叫……
师:那你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嚷”要低沉些
师低沉地读了一遍
生:老师嚷得太小,要又大又清楚
老师用指责的口气读了一遍
生:这样太高了,没有疑问,太凶狠了
师:我不行了,要不你再来一次。
学生又读了一遍
师:第三个酒客,你刚才特意强调了哪个词?
生:清白,吊起来打。
因为掌握了证据,所以证据确凿……
台下掌声响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的意思要分三次说?
生:想看孔乙己的表现,好嘲笑
生:想玩玩他,逗逗他,像猫捉老鼠一样
生::慢慢玩弄他,玩
师:所以他在众人面前失去了尊严
生:这些人有点过分。
师:还有没有别的嘲笑的话?
生:孔乙己,你也识字吗?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生:这两句话是致命的要害,(抬头看着老师)你想想,要是你十年寒窗,最后什么也没有读出来,你肯定早就难过死了,且别说别人来嘲笑
师屏幕显示这段话说:我们仔细看看这几句话有没有暗含玄机?
生:明显知道是识字的,但又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是故意揭他伤疤
师:这里有特别的神情。
生:不屑置辩
生:很得意
师:酒客们希望能看到这场面?
生:不希望,这样就不能嘲笑他了
师:有没有希望的?
生:我想是希望,因为先捧他,捧得高高在摔下他,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全场掌声响起
生:因为认识字是最骄傲的地方,在最骄傲的地方讽刺他,就是摧残他的自信生:捞,很简单,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
师也配合手势做了一个捞东西的动作
师: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揭,连起来看哪件事对他打击更大?
生:是后者,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而刚才只是胀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这明显说明对他的打击更大
师:这五句话真厉害,是事先商量好了,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发挥,因为酒客喝酒前不会讨论这些事情,其实那个社会,这种冷漠是惯性的态度,习惯了这样去作弄——
师:是有了默契,心领神会对不,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猫捉老鼠,其实鲁迅在《狗猫鼠》那篇文章里也说到了猫捉老鼠和人们的幸灾乐祸一样……
你们现在觉得仅仅是嘲笑吗?
生:鄙夷生:笑柄笑料取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
生:是赏玩……
师再出示并一起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么样》
师:所以他们应该用一个词——看客来形容。
下面我们看掌柜的对话
生读,同时屏幕显示
一个同学读孔乙己,大家分角色读
问题:掌柜的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