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
蒹葭 课堂教学实录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蒹葭这篇古文主要描述了怎样的一件事?同学们需要学习什么知识点?教师要做好准备为学生授课。
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蒹葭获奖课堂实录,希望对您有用。
蒹葭获奖课堂实录第一课时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 晞”“跻”“ 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蒹葭课堂实录
蒹葭课堂实录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执教者永嘉县实验中学范圣龙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师:还有要说的吗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学生齐读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师:这是怎样的芦苇生:很浩荡;飘忽不定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师:你读一下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生:第二种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生齐读“蒹葭苍——苍——”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已经蒹葭两字的拼音;说:这叫做双声……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生:在芦苇的尽头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诗人的心中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生:是飘忽不定的……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生生交流;屏幕上一行字——我们听见了——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生齐读——师:此时……心情怎么样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生:是激动;是兴奋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生:在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生读一遍师:我们要关注这个在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师:如果要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生:加“啊”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啊;为什么生:虽然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感觉;除了激动憧憬可能还有——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太响了就会破坏这种感觉师:你很懂得这种默默的欣喜——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生齐读;加了啊的这句师:我们回到原文;再读回没有啊的原文;这个啊字的味道已经藏在哪了对;“在”字中男生齐读在水一方这句全班和一遍在水一方四字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水对岸……回到第二句;主人公还是那么幸福吗生:焦急的;看到了却不能到达师:哪一个字就能体会这种情感生:宛师:焦急的;怎么办啊;想追寻却又找不到;有一种淡淡的失落再请一个同学读这第二句;读出这种淡淡的惆怅生读……一遍;宛字拉长师:再放松一点;这宛字再读一遍生读;大家读再读一遍该句师: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对“唉”字齐读加了字的原文再请一个女同学读唉字意味全包含在原文中了同样请一同学读;全班和一遍最后一句师: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生:溯游从之等句子中有师:这种逆流而上的划船声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还有其他词表现吗生:阻长等字师:请一同学试着读这种追寻的艰辛生读一遍师:有感觉;我们重点关注溯游从之道阻且长的阻和长就像主人公船桨一样每一下都那么艰辛;跟老师一起读;眉头皱起来;可能更能传达……生齐读一遍师:出示这三句;大家一起读这三句师:是啊;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师:从什么地方生:溯游从之等句;感受到了主人公奋力向前……师:同学们;他奋力向前;追求不止;一共几次啊生:三次;也许六次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生:两次生:无数次;地点的转化体现了无数次师:应该是无数次;我们的主人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生命不止;追求不止生:表现了他执着的精神生:坚韧的精神师板书执着师: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但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他追寻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起立;拿起课本;在朗读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老师读第一节;大家读二三两节——配乐——请坐;大家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师: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生:追求的梦想;目标吧生:作者也是一个痴人;在寻梦;寻找心中的海市蜃楼……师:追寻这种看到就摸不到的……感觉生:追寻一种幸福……生:一种心灵的寄托……实际上虽然得不到;但是要拼搏——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哦;我们读这段话;一起共勉吧“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蒹葭》教学实录
前沿•专题专题透视•走进共生课堂栏目编辑常白如zhuanti52279@ 22走进共生课堂(九)【走进现场】《兼葭》教学实录刘杨(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广东深圳518000)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这是一首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朦胧的爱情诗,首先,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朗读)师:好,显然大家对“自由”这两个字已经感到有点陌生了。
(众生笑)不过你们读的刘老师都听到了,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兼葭》,谁愿意?好,你来读。
(一生读《兼葭》)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声音也相当响亮,但是有一个字,第二章当中的“宛在水中堆(chQ”,请大家标注到课文当中。
(师板书字音)师:“堆”的意思是,水中的高地。
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正确的读音把《兼葭》朗读一遍,预备,读。
(生齐声朗读)师:同学们,既然是爱情诗,就一定和双方有关。
那么在这首诗里,爱情中的双方是谁?生:我认为是诗人和诗歌中的伊人。
师:好的,同意这种说法的同学谁能说说原因?生:“伊人”,就是“所爱的人”,所以应该是女主人公。
那么一直在呼喊她的,就是男主人公。
师:是的,“伊人”就是女主角。
但是我们要注意,《兼葭》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它的作者是难以判断的。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全诗,并找出每一章当中出现的景物或事物。
生:我找到了兼葭、白露。
生:还有水。
生:还有一条长长的道路。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22-04生:还有一位伊人。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非常好,请坐下。
这一次我们通过三位同学找到了很多的景物。
第二章当中又出现了哪些景物呢?生:第二章中出现了兼葭、白露、伊人、水。
生:还有长路。
生:湄,是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说明还有草。
(师板书上述景物)师: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
第三章中又出现哪些景物呢?生:第三章有兼葭,还有白露,还有一位伊人。
生:还有一小块陆地,宛在水中ilk。
《蒹葭》教学实录
[作 者通 联 :成 都 简阳 市通材 实验 学校 ;成 都 简 阳市教育局教研 室]
生 1:“苍 苍 ”一 词 ,可见 是茂 盛 的蒹 葭 。 生 2:… … 师 :这些意象中哪些是真实 的?哪些是虚幻的? (小组 讨论 ) 生 1:伊 人 是 虚 幻 的 ,“宛 在 水 中央 ”中 的 “宛 ” 字 ,是好像的意思,有种朦胧之美 ,给伊人增添了神 秘 之感 。 生 2:“蒹葭”“白露 ”是真实的,诗中写了茂密的 蒹 葭 ,清 晨 的 白露 从 “为霜 ”到 “未 唏 ”,再 到“未 已 ”, 有一个时间的推移 。 师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 的画 面 ? 生 1:从“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看 到了一片苍茫之境 ,迷离的水雾 ,朦胧 的清晨 ,蒹葭 摇 曳 的姿态 … … 生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 ”“道阻且右 ”,我好 像看到了一个痴情的男子 ,对他追求的对 象 ,苦苦 追 寻 ,求而 不得 … … 生 3:让人不由得想起 了一句诗“路漫漫其修远 兮 ,吾将 上下而求索”这既是一幅凄美的场景 ,更 是个 关 于寻梦 和寻 而未 得 的凄 婉故 事 。 教师过渡语 :有人说 ,把一首诗读成 了越来越 丰富的画面 ,才算是读懂 了这首诗 ,你们诗意 的描 述让 我们 都沉 浸在 了 一种朦 胧神 秘 的意境 之 中 。 教师小结 :我们仿佛被带 到了那个深 秋的清 晨 ,霜浓雾重 ,苍苍的蒹葭 ,在茫茫的秋水之上 ,随 风摇 曳,晓雾朦胧 ,烟水迷离 ,这个时候 ,我们 的伊 人 出现了 。(边描述边板书 ,意象“蒹葭、白露”等词 语错落有致地 出示 ,课堂小结时简单勾勒蒹葭的简 笔画 ,将 几个意象词语连缀起来 ,形成朦胧 、神秘的 意境 。)在你眼里 ,伊人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呢?(留 作思考 )
((蒹葭)教学实录.doc
((蒹葭)教学实录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1、学会概括课文要点,品味优美语言。
2、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特征习惯。
3、激发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括课文要点。
(2)难点:A、体会语言优美。
B、学会细致观察。
教学设想:(1)教学中贯彻湛江市教委提出“八字”要求。
(2)重难点突破中结合学法指(3)导进行教学。
(4)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夜莺歌声。
刚才大家听到是一段夜莺鸣叫声,好听吗?莺是一种什么样动物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它。
(板书课题)2、解题,作者介绍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
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
26岁入法国科学院。
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
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说明。
(叫一个同学读一读,读完后引入课文学习目标。
)《大百科全书》中说明是纯粹知识介绍,语句精炼。
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呢?学习这篇课文大家要注意体会课文语言特色,此外,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要注意些什么呢?3、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要点。
4、指导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掌握词语,要字不离句,着重于运用。
)阴霾(MI):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混浊现象。
休眠:某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生命活动几乎到了停止状态,如蛇到冬季就不吃不动,植物牙到冬季停止生长等。
欢畅(CHNG)高兴;痛快。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涵(HN)养:蓄积并保持。
恬(TIN)静:安静。
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悬挂。
千呵(Hē)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2)速读,标出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注意圈画出生字词。
教师可让学生自问自答,理清阅读中文字障碍。
5、新课研习(1)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各段中关键语句,并据此概括各段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共3篇《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1《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近年来,文学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可以让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还能够提高其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蒹葭》优质课实录,以期为大家呈现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模式。
一、选取文学作品《蒹葭》是一篇楚辞作品,是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这篇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楚辞文学的特点。
同时,诗歌中主人公唐伯虎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
因此,本课将以《蒹葭》为主题,以此来进行文学教育。
二、构建教学框架针对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我们通常采用了“导读-讲解-体验-展示-评价”五步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一个教学环节:1.导读环节通过图书馆提供的资料,让学生对唐伯虎进行简单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唐伯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等。
2.讲解环节在讲解环节中,教师将详细介绍《蒹葭》的文学内涵以及对主人公唐伯虎的深入阐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通过对全文的逐行解析,让学生对诗歌的文学特色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还需要将唐伯虎的经历和诗歌贯穿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内涵。
3.体验环节在体验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朗诵诗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参与进来。
例如,选择两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唐伯虎,一位扮演主人公,通过朗读诗歌的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学作品的氛围。
4.展示环节在展示环节中,每位学生都可以自由陈述自己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维思路,并且带给每位学生更深入的文学朝思暮想。
5.评价环节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诗歌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蒹葭》教学实录
《蒹葭》教学实录该课获海南省第三届“商务印书馆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
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
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
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
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
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 ”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 ”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
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生4:结构很整齐。
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
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
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生(众):琅琅上口。
《蒹葭》课堂实录4
《蒹葭》课堂实录4
一、入题。
《诗经》是从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课前放蒹葭音乐。
师:我国古代文化文化源远流长。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养出来的。
诗经是我们诗歌的源头,今天我们就学习诗经中非常经典的一篇《蒹葭》。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请大家齐读诗歌。
师:读得不错,但是少了一点诗歌特有的韵味,注意停顿,语速放慢,语气舒缓。
(屏幕停顿、长音标记。
)
师范读。
生齐读。
师: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幺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师:很投入,其中流露出怎幺样的情思?。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蒹葭》学习教学实录总结计划.doc
朱碧波《蒹葭》教学实录执教者:朱碧波深圳市翠园初中部(深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地点:山东菏泽时间: 2004年4月19日整理:曾培辉李雪菁课前营造气氛: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
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
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
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生:好!师:谢谢!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蒹葭的背后是蒹葭。
你看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的眼泪,随吹落,任激。
我到了你寂寞中的美,到了你暗生的白,你的悲,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是梦。
老才用一的言描的是我国最早的歌集《》中的一首极其美的抒情《蒹葭》。
,我和同学一起来学首。
主要是通美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略夏民族文化的源流。
下面我就入第一个:一、初,感受的音美。
:第一个通初文,初步感受的音美。
要朗好文,要注意好它的奏。
要出歌的音美,除了歌朗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出她的生气,出她的音美。
下面,同学真看,听老朗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的字下面作,第二个要求就是同学注意首的韵脚,也就是中押韵的字。
好,大家做好准,听我朗。
(在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的托下,老配朗,朗基滞悠,一唱三,凉婉,其情戚戚切切。
):老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一定得更好。
同学才找到首的韵脚了?哪位同学先一?(老巡)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鼓励的):没关系,大声。
我已是好朋友了,吧?生:、霜、方⋯..生:第二章是萋、晞、、坻⋯生:第三章是采、汜、坻⋯..:有没有更正或充的?好,坐。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
《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蒹葭》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后记教学目的: 1、掌握《蒹葭》中起兴手法运用以及理解重章叠唱特点,体会〔本诗艺术〕手法对情感表达及主题深化的作用; 2、讨论诗歌中“伊人”的多义性,从而开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伊人”多义性探究 2、赏析多主题诗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二、课堂安排 1.导入: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PPT显示歌词,要求学生比拟歌词的第一段与原作第一节,看看哪个词语在语意上有明显改变。
2.发现:“伊人”改为了“佳人” 引出问题:“伊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形象呢? 3.诵读感知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考虑“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请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朗读〕 4.问题:试简要概括诗中“伊人”的特点?〔要求读出作为理由的诗句,穿插读法指导〕 5.学生发言,老师明确:〔1〕内容把握:蒹葭、白露——景物给人以凄清之感——“清” 补充:写景起兴在水一方/之湄/之泗——伊人的位置始终在变化——“飘忽不定”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伊人始终难于接近——可望而不可即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右/跻——追寻者不畏艰险,执著追寻——有吸引力补充:重章叠句,一唱三叹〔2〕方法指导:根据诗歌内容出发,可从 A直接的正面描写 B景物描写 C旁人的反响三个方面来把握“伊人”特点。
【板书】坚决执著河水“清”而独立追寻——————伊人飘忽不定不畏艰辛道阻可望难即有吸引力手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写景起兴 6.分三组诵读〔每组各读一节〕,进一步感知并体味伊人形象。
- 7.分组讨论:在你的心目中,“伊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要求:每组推举代表发言、需说明理由、注重条理、〕 8.PPT展示关于“伊人”的已有观点。
9.小结一:不同解读的原因;作为爱情诗产生的可能性。
10.小结二:〔1〕《诗经》文体根本特点、“伊人”母题〔2〕多角度解读的根底——进入文本;多角度解读的意义——共鸣、创造 11.作业:分析^p 《诗经·小雅·白驹》中的“伊人”形象。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蒹葭》课堂实录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蒹葭》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掌握《蒹葭》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
•难点:理解诗歌的主旨以及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3. 教学方法
•导入式启发式教学
•合作探究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4. 教学步骤
4.1 导入(10分钟)
1.教师播放一段与《蒹葭》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联想。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并把学生的观点汇总,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4.2 学习《蒹葭》(25分钟)
1.教师介绍《蒹葭》的背景、作者和主旨。
2.分组朗读诗歌,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3.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理解诗歌的内涵。
4.3 运用技巧感受《蒹葭》(2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蒹葭》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析诗歌,并准备小结报告。
3.分享学生的小结,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4.4 总结(10分钟)
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2.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5.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我深刻认识到了诗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熟读诗歌本身,更是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态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运用导入式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探究、交流诗歌的内涵,并通过分享、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宏观把握,提纲挈领。
(屏幕显示)诗歌吟读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
《蒹葭》课程教学实录
《蒹葭》课程教学实录《蒹葭》课程教学实录【课前营造气氛】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
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
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
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生:好!师:谢谢!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
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诗经 蒹葭》课堂实录
《诗经蒹葭》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有关常识,掌握吟诵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2)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健康之美。
教学重点:1、领会诗歌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1、品读法2、点拨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播放幻灯片1,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师: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文学神魔,它就是古典诗歌,我国的古典诗歌佳篇如林,你们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吗?(生:《诗经》)《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古典诗歌的源头清水,她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刚才大家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里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改编而成的《在水一方》,听起来是那样婉转悠扬。
和着这美妙的音乐,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师板书课题)并解题:“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二、走近《诗经》(播放幻灯片2)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被儒家奉为经典,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时期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歌辞舞曲。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
2、介绍“赋、比、兴”的基本知识。
(播放幻灯片3)“赋”:(铺陈直叙)举例:“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蒹葭名师教学课堂实录师:老师喜欢诗,喜欢读诗,昨天晚上读到了这样一首: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郞,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知道这是谁的诗吗?生:是孟郊的《古别离》。
师:厉害,你能用一下成语说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韵吗?生1:(语塞)生2:可望而不可即。
师:生活中渴望而不可即的事是常有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困惑呢?希望同学们能从本节的学习中有所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蒹葭(板题)。
师:《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想读吗?生:想。
师:想读就读吧。
(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圏画生词。
)师:板书,蒹葭、溯洄、未唏、湄、跻、坻、俟、址、后、正音释义。
师:谁来范读这首诗,请大家认真听,然后就他的朗读做一下点评。
生:范读。
师:请大家评述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1:我认为杨洋同学的语音、语速、节奏都比较好,但感情不到位。
生2:杨洋同学把这首诗读的比较流畅,虽说不上如盘上滚珠,行云流水但也能达到文从字。
顺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但我认为读诗应该讲究朝起朝落,有抑扬有顿挫、有得意、有诗意,不应像一滩死水,拨澜不惊,因此她应在感情处理上多下功夫。
师:你能给点拨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呢?生:这首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缠绵悱恻中略带惆怅。
师:请你给同学们示范读一下可以吗?生:感情朗读。
师:诗写的美,你读的更美,现在请同学互读、注意要读出感情。
生:同桌互读。
师:老师认真听了,大家读的都很投入,不过这次我想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口译朗读。
生:面露难色。
师:有困难,这样你们先来疏通诗意,这个任务同学们组内合作完成可以吗?本诗共三节,请你们任选一节组内合作学习。
生:小组合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交流。
第一组:生1:我们组选的是第一节诗,我先来朗读。
生2:我组圈画出了以下几个词: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阻、溯游、宛。
生3:经过合作我组对以上几个词的理解是,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从,跟随素洄,逆流而上;阻,艰险;溯游,顺流而下;宛,仿佛、好像。
生4:我将第一节诗做口译朗读,芦苇茂盛、清早露水变成霜,我心上的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就站在水中沙洲上。
(其它三组均以上述方法汇报出诗的二三节)。
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对诗意的理解也很透彻,现在谁来口译读文,注意其它同学认真思考,诗中出现了那些意象?生:口译朗读。
师:请回答诗中所出现的意象。
生:蒹葭、白露、伊人、道。
师:(随生答板书)那么这些意象象征什么?它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读。
通过反复涌读不难发现,这首诗文字很简单,简单到前后三章,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出这些字。
生1: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生2:白露:为霜、未唏、未已。
生3:伊人:水一方、水之湄、水之俟、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
生4:道:阻长、阻跻、阻右。
师:(随生板书)同学们看这就是作品重章反复中所更换的文字,区区几十个字,但简单的文字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美感,下面我们就走进文本,赏析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
生(姜雪娇):金秋之季,拂晓之时,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着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诗人伫立在河岸边,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敢问诗人为何如此?噢!原来是对面水中的沙洲上站着一位娇巧玲珑笑餍如花,婀娜多姿的少女,诗人大概就是为此而烦乱的吧!诗人的心中想着:窈窕淑女,乃君子好逑也!如此娇美的佳人怎能忘怀呢?于是伊人时隐时现,恍惚迷离。
若是近在咫尺,若是可望不可及。
生2(毕雪丹):《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话开头就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这句话不仅有这些作用,当我读到第一句话,眼前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思,给全文笼罩了一层凄情落寞的情调,借情表明离别绪。
我仿佛进入了这样的一幅画面:晨轻轻柔柔的将黑夜的帘子掀起,托拽着太阳纺织的万丈长裙,悄悄的敲开了黎明的大门。
让晨雾笼罩着万物。
雾不愧是晨的孪生妹妹,她扭动着妩媚的身姿,飘荡在河上宛如一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婀娜多姿的她将头上的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了芦苇上,英俊的风将这个美丽的新娘接走了,他送芦苇一层晶莹洁白的霜花。
学生3(隋阳):当我读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
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在大地演奏的苇荡交响曲中,梦幻的帷幕被缓缓拉开,皎洁的月光和闪着明眸的星星点亮了水中沙洲上的舞台,柔软如纱般的薄雾中一少女正翩翩起舞,瑟瑟的秋风轻轻的撩动着她的秀发,吹拂着她的纱衣,她有如山间的野菊花淡雅而妩媚。
她轻盈空灵的舞步,婀娜优雅的身姿在沙洲之上摇曳生姿。
生4(张寿凯):我对《蒹葭》一文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这一句诗做了以下拓展:那个让我为伊消得人憔悴,魂牵梦绕,剪不断,挥不走,拉不开的心上人啊!婷婷地玉立在那岸,那婀娜,妩媚的倩影,缓缓拨弄着我的情思,我欲乘风破浪,至彼岸,诉真情。
可又恐欲渡无舟辑,且浩浩情河冰塞川。
嗨!此时此刻,渡河,寻梦,相交,婵娟,难难,难于上青天,但我深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乎朝朝暮暮。
生5(杨世华):我赏析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交代了节气,时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晚秋的'清晨火红的太阳还在山后打着哈欠,幽暗的芦苇丛也仍睡意朦胧,空气的泪珠却在芦苇的叶子上打转,似乎留恋这柔美的床,但寒流的巨手无情将它变成了霜。
风婆婆冻地直哆嗦,打了个长长的喷嚏,那片片芦苇便也涌动起青苍的浪潮,一位消瘦的男子孤身一人站在芦苇丛中向河的对岸张望,张望他魂牵梦绕的心上人,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静谧的景物太容易使人产生幻觉,他仿佛看到自己的恋人正在河的对岸向他招手。
只是可望不可及,这宽宽的河阻隔了二人的脚步,可谓秋风恶,芦苇薄,几年离索,错,错,错!苇花落,闲池隔,山盟虽在,相聚难多,莫,莫,莫,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6(曹阳):天苍苍,夜未央,芦苇荡中雾茫茫,蜿蜒小河东流去,相思之人心悲凉,彼岸伊人可知否,片片落红皆感伤,伤心欲断肠。
在这片朦胧的大地上流淌着一条伤心的河,这一岸,是他相思的身影,那一岸,是伊人美丽的面庞,这一岸,他追求着,等待着,因为,他心中有一份对爱的执着,这份执着将是他永恒的力量,彼岸,依旧是恋人美丽的面庞,这边,相思人用泪水抒写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向同学们所赏析的那样,这首诗用芦苇白露起兴,茂盛的芦苇,未干的晨露,烘托出一种凄凉,萧飒的氛围,而秋天早晨凄迷的景色与诗人寻访未果,失望忧愁的心情又是那么的吻合,创造了深婉优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意境美。
(板书意境美)而诗中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从追求者路途的险阻及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上感受到了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情致,全诗虽无一字言诗人的相思之情,追求之切,但却让人从中感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含蓄之美,这是本诗的含蓄美。
(板书含蓄美)另外,诗人用道创造了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蒹葭》全诗写得扑塑迷离尤其是伊人的飘渺不定,若即若离,更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是本诗的朦胧美(板书朦胧美)总之,这首诗就好似一杯清茶一般,细品之下方觉唇齿留香。
师:同学们能谈谈诗里三个部分的重复诗句有什么作用吗?生:《诗经》中不少的诗歌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充实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突出了主题,而且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师:你真是作者的知音啊。
现在请同学们探讨一下诗的主题吧。
生1:我认为诗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及对爱的执着。
生2:老师伊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3:老师我认为伊人是女子。
生4:我觉得伊人是男是女很难判断。
生5:我觉得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作者的知己,或是所敬仰热爱的人。
师:是的,这首怀人之作,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细味诗意,其实诗中作者是以形象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伊人宛在,觅之无踪这样一种心态,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活动中更经常遇到。
那么面对这些困惑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向诗中的作者一样执着追求。
生:要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相信最终总会将可望变成可即。
师:对,心中有梦就去追,努力会让你梦想成真的,请同学们看板书,能结合板书提示,背诵这首诗吗?生:熟练背诵。
师:结束全课。
【板书】蒹葭蒹葭:苍苍-萋萋-采采意境美白露:为霜-未唏-未已水一方-水之湄-水之诶伊人朦胧美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道阻长-阻跻-阻右含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