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通用12篇)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篇1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体验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游戏导入.教师请三个同学到讲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两位同学,被背的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实践体验.请学生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用秤量)"你见过哪些秤呢"介绍本节课所用的台秤和天平.
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①称一称.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重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②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感受1千克.
③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袋子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再称一称,说一说.
④找一找.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重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⑤猜一猜.出示1千克纸和1千克铁,让学生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⑥拎一拎.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重量.
⑦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的重量.
⑧小结:举例说明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哪些.
建立克的重量概念
参照千克的教学过程.
单位换算.
①称一称,算一算.称2袋500克的盐,理解1千克=1000克.
②用"kg"表示"千克",用表示"克",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做练一练第1,2题
估一估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重量,称一下.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实物
学具准备: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
1、故事导入。

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

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

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
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

g是表示克的符号!
(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1、称一称。

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

2、掂一掂。

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质量。

3、估一估。

小组合作找出身边的物体进行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找出一千克重大约有多少个物体?
4、猜一猜。

(1)猜小猴为乌龟和兔子准备的物品中有两袋棉花和石头,它们谁重谁轻?
(2)称出石头和棉花的重量是两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从它的大小、多少来判断它的轻重,而应该实际的去称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

把刚才称的两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两千克的质量怎样?
6、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认识克。

师:老师这有5个2分的硬币,它有多重谁来猜一猜? 生猜。

师: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我们来称一称吧?
2、称一称。

称出5个2分的硬币。

从而引出一个2分的硬币是1克。

3、掂一掂,说一说一克2分硬币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学具盒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1克重呢?
5、比一比。

把1克重的东西跟刚才1千克的米比起来,感觉怎样?
(五)感受千克与克的关系
1、掂一掂。

掂抽屉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

说说比1克怎样,比1千克怎样?
2、称一称。

把学生的糖跟老师的糖合在一起,进行累加计算一下一共有几克?再拿到台秤上去称称看。

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
生:因为台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关系。

刚才我们知道这一大袋糖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台秤称的结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连接?板书“=”。

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读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给商品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包饼干重150()一条鱼重2 ()一颗糖10()
一个西瓜重4()一头猪重150()
2、单位换算。

4千克=()克 2千克=()克()kg=3000g 6000克=()千克
3、把标签贴到合适的物体上。

笑笑的体重一只公鸡一个梨一个一元硬币一辆卡车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
本节课,我为学生准备了称质量工具(台称、弹簧称等),并给学生带来了米、硬币、橘子、苹果、石头等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模糊→体验→明晰”三个阶段。

为了使之落到了实处,课前,我以学生最喜欢的动物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
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掂、估、猜、称,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这样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活动开展相对集中(小组合作)。

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当,出色地完成了教师预定的任务;全课我感觉教得轻松,学生“玩”得尽兴,“学”得到位。

值得改进的是:弹簧秤的使用上,说明略显仓促,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课前我能拿出一些时间进行专门、细致的说明、操作,我想活动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些。

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诉学生。

【课例点评】
对“克”与“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获得千克、克的具体概念,教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有趣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愿望
1、引发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
教师学生创设了动物比赛的场景,并提出帮助小花猫在比赛中获胜的问题,引出称物品的愿望,认识“秤”,为下一阶段的实践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引发“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师通过准确估计4本约重1千克,让学生兴奋不已,在“哇!好准哦”声中产生“估”物品的愿望,寻找出身边的物体感受1千克。

3、引发更换工具的愿望,体会“克”
教师将这5个硬币往台秤托盘上一放,学生发现指针“没动静”,从而唤起学生更换工具的愿望,探讨得出1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克。

4、引发找的愿望,发现“进率”
在学习小组寻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师把10个小组的物品放在台秤的托盘上一称,使学生在“哇!”声中自然的得出千克与克之间
的进率。

二、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拓宽学生体验空间
1、创设情景,感知轻重
一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动物驮物品比赛情境,为小花猫选一袋物品并说明理由。

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常见物品的质量,让学生根据这些物品标注的质量,谈自己的发现,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2、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为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需要的基本物品作为教学资源,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米、石头;钮扣、螺丝钉等实物,引导学生通过猜、称、掂、拎、找、估、算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1千克和1克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践活动,感受数学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为使学生明白物品的轻重不能从它体积的大小、多少来判断的道理,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质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观察得到的物品轻重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可体验的数学事实,使学生在猜、称、想的活动中不断地感受数学。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单位。

教具准备:天平秤、两个球、绿豆、铅笔、鸡蛋、苹果、盐、2分硬币
学具准备:盐(每组2袋)、2分硬币(每组1枚)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看”:
师:谁愿意和老师做个游戏吗?老师和,比一比,用一句话说一说。

学生回答。

再次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看。

2、掂一掂:
出示两个球。

一个大却轻,一个小却重。

师:这儿有红球,篮球。

你认为这两个球,谁比谁重?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当我们“看”不出物体的谁重谁轻时,还可以用“掂一掂”的办法。

找身边的2样物品,用手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谁重?
3、称一称:
想知道数学书、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呢?你有什么办法?
板书:称。

提问: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秤?
出示各种秤。

拿出一个天平秤。

介绍天枰的使用方法。

4、揭题。

师:秤是我们生活中测量物体轻重的重要工具。

在数学中,把物体的轻重叫做物体的质量。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1克的认识。

师:老师这儿准备了1枚2分的硬币和一粒绿豆,你认为谁的质量更接近1克?学生猜测。

天枰称一称。

指明:1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板书)
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1克有什么感受?
2、1克绿豆有几粒?
师:是的,1克很轻。

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1克绿豆有几粒吗?仔细看,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
是:原来12粒绿豆约重1克!板书。

3、估计一支铅笔的质量。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约重多少呢?
称一称。

5克多一点。

一支铅笔约重5克。

4、说一说哪些物体约重1克或几克?
5、称一称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到底有多重。

我们一起称一称。

板书: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克。

一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6、拿出盐,估计一下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先别忙着估计,四人小组轮流掂一掂。

学生估计。

三、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1、一袋盐约重多少克呢?(500克)2袋呢?(1000克)
2、1000克,我们可以用较大的质量单位“千克”。

板书:1千克
3、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板书:1千克=1000克。

千克和克的字母表示方法。

师:“千克”我们可以用字母“kg”表示,“克”可以用“g”来表示。

我们还可以这样写1kg=1000g。

读一读。

师:听老师是怎样读的?跟老师读一读。

4、拿出1千克的苹果。

师:你们看,这儿有一袋苹果,它约重1kg。

数一数,有几个?板书:5个苹果约重1千克。

5、说一说生活中那些物体约重1千克?
6、估计自己的书包的质量。

7、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朋友,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

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朋友和个大的小朋友,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

四、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约重50()。

老师的体重约55()。

一桶油约重5()。

一本字典约重250()。

2、练一练:
苹果回形针西瓜老虎
2克 4千克 200千克 190克
3、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谁重些?
五、综合实践活动:
1、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约重是1克?哪些物体约重是1千克?
2、去超市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用的是”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用的是”千克“?(分别找出5样)
板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
质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1枚2分的硬币约重 2袋盐约重
10粒绿豆约重 1克 500克×2=1000克 1千克
掂 1粒花生米约重 5个苹果约重
1本数学书约重 200克
量 1本课堂作业本约重100克
1袋盐约重500克

教学反思: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质量单位。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在之前学生只在一年级学习过谁重谁轻,没有做任何的铺垫。

因此我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回顾了知
识,找对了切入点。

之后,我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现做以下反思:
1、教材中,是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千克”入手。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见过质量单位。

但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识“克”,通过克的认识,再来认识“千克”的。

整节课,环节清晰,一环接一环。

但是,在教学中,对于克的认识,学生感受很深,体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但是学生对于“千克”的认识,不够多,感受的也不多。

只对1千克的盐进行了掂一掂,对于几十千克、几百千克没有概念。

2、在天平秤的认识时,我烦难了。

天平秤是自然课里学习的称量物体轻重的工具。

在数学课中,讲它的使用过于详细就有失数学课的数学味。

不讲嘛,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它。

在上课时,我在介绍天平秤的使用时,不够科学。

3、准备的学具和材料不够充分。

因此在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克重时,学生很难说出来。

如果给学生准备好较多的材料,学生便会脱口而出。

4、在“找出一个中等个子的小朋友,让他说一说自己的体重。

再找出一个小个的小朋友和个大的小朋友,让学生估计一下他们的体重。

”这个环节中,因为在前面2节课的试教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没有出现用斤做单位的情况。

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把这个环节放在了第二课时中。

但是这节课里,却有学生将公斤和斤带进了课堂,意外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的不够好。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篇4
课题:有多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18,19,20内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由于质量单位比较抽象,仅靠观察使不够的,因此,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
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了解常用的称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天平,2袋500克盐,一小袋苹果,几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背一背”游戏:请3名同学到讲台前,其中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体重有明显区别),背的同学讲感受说给同学们听,感受人的体重有轻有重。

2.实践感知:每名同学掂一掂桌上的课本和字典,感受物体的轻重,并同桌之间说一说。

3.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生活中物品的质量
4.揭示课题: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来表示物体有多重,他们也是国际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实践,让每个学生都感知物体有轻有重,以及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引出可以用千克和克作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实践体验,建立观念:
(一)认识秤:
1. 师:要知道一个人或是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
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讨论,并说说看到过哪些秤。

师: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台秤,天平,电子称,弹簧秤,磅秤等
2. 让学生观察实物天平和弹簧秤:①上面有什么?②如何秤物体的质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并汇报。

师适当的补充说明其用法,介绍千克和克的符号表示kg,g。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 称一称:
①请学生用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重1千克。

②师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两袋盐有多重,并板书:1千克。

2. 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这两袋盐的质量,体会并感受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自己对1千克的感受。

3. 估一估,再称一称
① 估一估:掂一掂估计一下1千克苹果大约是几个?
② 称一称:估计之后将这些苹果用弹簧秤称一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

4. 找一找: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掂一掂并称一称。

指名说一说哪些物体大约重1千克,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

5. 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质量。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亲身体验感知了质量为1千克物体的物体有多重。

可是像粉笔,一枚硬币,一支铅笔,一片药等这样比较轻的物体用弹簧秤称一称,能否称出它们的质量?我们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也用千克作单位吗?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称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时一般用“克(g)”作单位,可以用天
平称。

(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1. 师示范:用天平称一枚硬币,其质量约为1克。

2. 学生称一称:小组内称一称较轻物体的质量。

3.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多次实践,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形成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也培养学生估计能力与数感,学生学得轻松,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1. 算一算:出示2袋500克的盐,能算出这两袋盐的质量吗?
生计算;1000克。

2. 称一称:将这两袋盐用弹簧秤称一称,其质量是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板书:1千克=1000克(1kg=1000g)
3. 说一说在哪儿看见过“kg,g”这种符号。

4. 练习:p20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在学生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后,让其自主探索通过算一算,称一称活动发现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更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相关换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进率关系式的掌握,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做铺垫。

三.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p20 第一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台秤,注意计量单位。

生独立完成,反馈。

2. 填一填,课件出示:,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千克或克。

生通过对千克和克的感受及生活实际填空。

3.(机动)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学生可以先猜一猜,然后在称一称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四.课堂小结:对于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1.实践活动:p20页实践活动
2.生活中在商店里那些物品的质量是1千克或是1克。

北师大版第五册《有多重》教学设计篇5
第五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

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

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

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

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 克。

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

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

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

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

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

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

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

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 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

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

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

具体例子有1吨是 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

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

(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

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

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

)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

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有多重教学反思
今天,我要讲解数学课有多重,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我在头一天的晚上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带两袋食盐、硬币,水果,有什么就带什么,学生完成的较好。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在本节课里,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和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千克”和“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

学习小组进行的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