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数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一吨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 一吨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一吨有多重(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重量的基本概念。

2.学习使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

3.能正确地用一吨、一千克、一百克来表示物体重量大小。

4.学习使用天平进行比较物体的重量大小。

教学重难点1.正确使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掌握重量单位的换算。

2.能够用一吨、一千克、一百克来比较物体的重量大小。

3.运用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

教学准备1.课件:《三年级数学下册》。

2.物件:苹果、橘子、土豆、建议使用小东西,如玩具、钥匙之类。

3.工具:天平。

教学过程1.导入任意拿几个东西给学生看,让他们猜一下它们的重量并互相比较,引出本节课的话题:“一吨有多重?”2.讲解讲解重量的基本概念,介绍使用千克和克表示重量,进行重量单位的换算,并且学生们互动的进行展示。

3.重点讲解重要词汇:1.吨:大型货物计量单位。

【例子展示】:一头大象,一匹马和一只老鼠谁的重量最重?这时候,介绍吨的概念。

2.千克:大型货物的实际重量计量标准单位。

【例子展示】:如果给你一件一千克重的礼物,你会认为这件礼物有多重?3.克:小型物品的计量单位。

【例子展示】:一个饼干有多少克?4.天平:一种测量重量的工具。

5.比较:比较物品的大小、数量和质量等特征。

【例子展示】:使用天平比较两个水果的重量大小。

4.练习让学生使用天平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大小,并将重量用一吨、一千克、一百克表示出来。

5.归纳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记忆。

课后作业运用学到的知识,选出三个自己喜欢的物品,问问他们的重量是多少?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主要是让孩子们认识了重量的概念和重量单位的换算。

用天平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大小是通过视觉上的比较,让他们理解重量的大与小,能够使用不同的重量单位来比较物品的大小。

同时,我们也引导他们多思考、多互动,加强和引导孩子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及教育质量。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有多重》教学设计《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他们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4)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结:淘气的体重是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是用“克”作单位。

这两个单位表示的质量是不同的,一个重一个轻。

2.认识秤,学会看上面的读数。

(1)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例如:学生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重量该怎么办?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2)出示实物秤(托盘秤),提问:你知道圆盘上的刻度和数表示的意思吗?如果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3)教师或学生介绍:“生活中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的质量”,引出下面对这两个单位的认识。

生: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重量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生:人比小鸟重多了。

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或者通过看图,见到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

课前充分准备,保障活动质量。

(1)学具准备充足。

(2)合理划分活动小组。

(3)制作活动记录表。

(4)明确活动内容和要求。

本节课操作活动多,教师要及时了解活动的进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时间及范围,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参与,都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数学4.1《有多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的课程内容,全章共分为六节。

这一章的中心话题是“第二十以内的数”。

本节课的主题是“有多重”,是在巩固和拓展“组成数”的基础上,教学重点是分析有关“有重”的数的特点及组成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掌握“有多重”的数的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能通过贴积木的方式进行实物操作。

2.能力目标•能正确表达“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够解决分解数字的问题,培养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组成方法。

•能正确分解出“有多重”的数字。

2.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通过粘贴符号将数字分解成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形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理解概念•通过图片和数字的举例,引导学生理解“有多重”的概念。

比如:6=3+3;7=4+3。

3.掌握方法•在实物教学中,将积木等拼装积木的材料要素组合起来,然后不断地增减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的组成方法。

4.巩固练习•让学生结合实物操作,自己举出一些带有“有多重”性质的数字,进行分解和组合的练习。

然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互相评估。

5.家庭作业•布置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笔记,并且练习巩固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自评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发言表达本次学习到的内容和收获。

2.教师评价•展示学生们的实物积木组合作品,评价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再次强调掌握知识点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的方法学习知识,成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范例五篇
(1)基本练习——给()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

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有多重-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重”的概念。

2.能够分辨物品的轻重。

3.能够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重点1.确立“重”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分辨物品轻重。

教学难点1.用不同方法比较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1. 热身1.安排数个学生举起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全班同学猜猜每个物品的大概重量,并为答对者奖励小红花。

2.老师与学生合作完成下列对话:–老师:今天我们要讲什么内容?–学生:讲重量。

–老师:对,那么什么是“重”呢?–学生:重就是重量大。

–老师:不完全正确。

我们一起来找找其他同学,看看他们怎么解释“重”的概念。

2. 学习1.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重量相近的物品,让学生自由比较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2.找两名学生,让他们提供两个物品,让全班同学投票选择哪个重,并解释原因。

3.让学生通过天平、称重器等工具测量物品的重量,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推、拉、举等方法。

5.进行学生个人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

3. 归纳1.与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比较物品重量的方法,如用天平、称重器、用手比较、用眼睛比较等方法。

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法比较自己周围的物品,加深对重量概念的理解。

4. 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正确回答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找到你周围一些物品,利用本节课学的方法测量它们的重量,并把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堂延伸1.与家长一起比较家中不同物品的重量,通过实验让孩子了解什么决定物体的重量。

2.学生可以使用收集来的物品比较他们的重量,尝试分类,并总结相关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有多重-北师大版课程背景数学是现代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程是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中的第一节,主要以“有多重”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有多重”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和特点;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运用“有多重”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交流和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有多重”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协作。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有多重”的概念;2.如何在实际应用问题中灵活运用“有多重”的思想;3.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小组探究式教学;3.讨论式教学;4.实际应用案例演示。

教学内容知识点:1. 什么是“有多重”?“有多重”,指的是一个数字出现了几次,这个次数称为这个数字的重数。

2. 如何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计算一个数字的重数,就需要数数字的出现次数。

例如:“362324”,数字“3”的重数为2,“6”、“2”、“4”的重数均为1。

3. 什么是“最多有几重”?“最多有几重”,指的是一组数字中出现最多的数字的重数。

4. 如何计算一组数字中“最多有几重”?计算一组数字的“最多有几重”,需要先数出每个数字的重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重数,即为“最多有几重”。

实际应用:1. 根据截止目前的考试成绩,本班各科目的成绩分别为:语文88、92、85、95、94;数学85、82、93、90、88;英语92、94、87、86、90。

请问本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科目,“最多有几重”?解: - 语文:“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数学:“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 英语:“最多有几重”为1,因为每个数字的重数均为1。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吨有多重》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1吨的实际重量,并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量,对数学计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质量单位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1吨的实际重量,掌握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计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1吨的实际重量,掌握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质量单位进行简单的计量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单位。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1吨的重量物品(如石头、沙袋等),千克和克的重量物品(如水果、糖果等),以及相应的计量工具(如秤、天平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质量单位的学习资料,包括吨、千克、克的图片和换算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1吨的重量物品(如石头、沙袋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1吨有多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吨、千克、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物,让学生理解和掌握1吨的实际重量。

3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 第4单元《有多重》

3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教案 第4单元《有多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感知了1千克和1克分别有多重,知道了1千克=1000克。

现在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吧!
1、课本46页练一练1题,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独立完成。

生汇报:观察秤上的指针和单位,我发现:这个鸡蛋重(100)克。

这个西瓜重(5)千克。

笑笑体重是(25)千克。

2、课本46页练一练2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生: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对比考虑一个苹果不可能是260千克,那么一个苹果260(克)。

同理,一袋洗衣粉400(克)。

一只狗10(千克)。

一棵白菜2(千克)。

3、填一填。

3千克=()克 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
生: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3千克=3000克,4000克=4千克,8000克=8千克。

4、称一称,填一填。

师:按下暂停键,用准备好的秤来称一称吧。

生汇报。

5、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本46页5题)生:一样重。

因为它们的重量都是1千克。

6、看一看,猜一猜。

(课本46页6题)
师:按下暂停键,想一想,天平右边有几个橘子?
生:1个梨=3个橘子,1个苹果=2个橘子。

所以1个梨+1个苹果=5个橘子。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吨有多重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吨有多重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吨有多重教学目标1.了解吨的定义和换算关系;2.能够将吨与千克、克相互转换;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意义的理解;2.换算关系的掌握。

教学难点1.吨与千克、克的转换;2.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谈论生活中的重物,引导学生思考重物的单位是什么,并带领学生了解吨的概念与使用场景。

引用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吨的含义,如:一个小汽车的重量大约为2吨。

2.新知阐述(1)一吨有多重?学生热情高涨,自告奋勇地举手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并对其进行讨论。

在明确吨的定义之后,让学生探究吨与千克、克的换算关系。

提供乘、除法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吨与千克、克之间的换算。

(2)吨和千克、克的转换–换算公式: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换算方法:乘法、除法3.讲解示范通过板书并实例练习,让学生理解吨与千克、克的转换方法。

例1:把5吨转换成千克和克。

解:5吨=5×1000千克=5000千克=5000×1000克=5000000克例2:把2800千克转换成吨。

解:2800÷1000=2.8吨例3:把4500克转换成吨和千克。

解:4500÷1000=4.5千克4.5÷1000=0.0045吨4.训练老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同步并轨迹练习吨与千克、克之间的相互转换,巩固所学知识。

建议练习:1.把36千克转换成吨和克;2.把3.05吨转换成千克;3.把360克换成千克和吨;4.把2.7千克换成克;5.再设计3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吨、千克、克的转换题目。

5.延伸拓展让学生分工合作创作实际生活中吨、千克、克的转换绘本或者DIY制作各自身高的身材模型或者天平,比较吨、千克、克的区别和每个人的重量。

总结归纳1.积极回答问题的好处;2.吨与千克、克的转换是学习的关键;3.吨、千克、克的转换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课后作业1.完成《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P35-36,第五、六、七组2.回答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60千克,重于多少克?参考资料1.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参考2.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参考。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 1吨有多重(8)-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 1吨有多重(8)-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 1吨有多重(8)-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重量的单位:克、千克、吨。

2.掌握计算重量时的换算方法。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

2.理解求解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学习常用重量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

2.引入问题:我们平常在买菜、买水果时都会看到商家会称出一些数字,那么这些数字都是什么意思呢?3.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常用的量重单位有哪些?讲解(15分钟)1.引入吨的概念:将一件重量为1000公斤的物品称为1吨。

2.介绍千克的概念:千克是重量的基本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3.介绍克的概念:克是重量的基本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4.引入换算关系:1千克等于1000克,1吨等于1000千克。

5.给出练习题:4千克等于多少克?2吨等于多少千克?6.提醒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操作(20分钟)1.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完成物品重量的测量。

2.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题,及时纠正错误。

讲解(10分钟)1.引入实际问题:如果汽车每天运输20吨货物,那么需要多少天才能运完40吨的货物?2.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纸上列式进行计算。

3.教师讲解计算过程,并手写计算式演示。

4.提醒学生在列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换算。

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重量的单位和换算。

课堂练习练习11.2千克等于多少克?(2000克)2.5000克等于多少千克?(5千克)练习21.1吨等于多少千克?(1000千克)2.1500千克等于多少吨?(1.5吨)练习3汽车每天能运输15千克货物,请问需要几天才能运完50吨的货物?答案:3333.33天(约为3334天)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重量的单位及其换算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有多重》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千克、克、吨教学内容:4.1 有多重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 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

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被被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

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

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秤。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称一称。

掂一掂。

估一估。

找一找。

猜一猜。

拎一拎。

说一说。

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4、单位换算。

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 1000克。

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巩固练习:1、一个鸡蛋重()一个西瓜重()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g3、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课堂小结:说一说估计一样物品的质量要使结果尽量准确必须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有多重反思:在新知探究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做到了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

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 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有多重(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区别;2.培养学生分类思维的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多少组”与“多少次”的概念;2.帮助学生学会分类思维;3.帮助学生掌握“有多重”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分类思维;2.让学生能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加深对“有多重”问题解决方法的理解。

教学内容学习任务 11.引入:数学课已经学了很多,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有多重。

2.问题呈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3.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要立即解答。

学习任务 2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和思考。

2.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他们。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多重”问题,需要从“多少组”与“多少次”的角度来解决。

学习任务 31.向学生介绍分类思维,便于学生理解问题;2.呈现“有一千个水杯,请分类并估算重量”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分类思维为其解决;3.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先分类,再估算。

学习任务 41.回到“小明有许多苹果,请问这些苹果有多重?”这个问题,以“有多重”为中心,带学生进行思考。

2.引导学生将苹果分成每个苹果的重量相同的一堆,这时,苹果的数量(“多少组”)和苹果的重量(“每个苹果的重量”)就清晰可观。

3.让学生计算每组苹果的重量,然后相加得到总重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提问,并及时反馈。

学习任务 51.进行同桌分享,让学生口头表达和展示出自己的思路;2.引导学生对他人的思路进行评价和分享;3.总结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得到巩固和提高。

总结与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对“有多重”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懂得了利用分类思维来解决科学问题;2.通过小组讨论和同桌分享,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3.教学中,应充分发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4、千克、克、吨 一等奖创新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4、千克、克、吨 一等奖创新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4、千克、克、吨一等奖创新教案《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如何使用秤,培养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在理解1克和1千克的基础上,估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流程:一、激疑引入(板书:千克克)师:孩子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千克和克,你们对千克和克有哪些了解?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有多重。

(板书:有多重)1.出示两袋物品:用包装纸重新包装:一袋大米(红,小),一袋膨化食品(大,绿)师:请你猜一猜,哪一袋重?生1:绿色。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猜)生2:红色。

师:那你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到底哪一袋重吗?还有其他方法吗?生1:称一称生2:掂一掂(请学生掂一掂)师:刚才同学们猜的是绿色袋子重,可掂完之后发现是红色袋子重,看来我们单凭物体的外在大小判断轻重不一定正确,那现在要想知道红色袋子到底有多重,怎么办?生:用秤称。

认识千克和克1.认识1千克。

(1)选择合适的秤师:那你见过哪些秤?生:台秤……(2-3个)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秤,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播放:各种秤的介绍师:现在称红色袋子里的物品,你会选择哪一种秤?生:台秤……教师现场称(并播放称的结果的图片)师:现在你知道是多重吗你怎么知道的?教师板书“Kg”,并说明就表示千克,是一个质量单位。

指针指到数字1就表示?称量物体质量时,当指针指向几时,就表示几千克。

(2)感受1千克师:刚才我们知道了这袋物品重1千克。

其实,袋子中装的就是两包米,想不想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请看合作要求。

出示要求:请组长拿出学具盒中的两包米,每人轮流掂一掂,静静地感受1千克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有多重|北师大版(2014秋) (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有多重|北师大版(2014秋) (7)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有多重”,教材45—4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准备:天平、盘秤,盐,米,面条,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就藏在屏幕里。

师:看谁来了?(生读克)师:谁又来了呢?(生读千克)师:谁知道“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什么的?生:东西有多重?东西的重量……你也是这么认为吗?师:还真被有的同学说中了,“克和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有多重的(板书课题)师:表示物体有多重,我们通常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克和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

(课件显示)师:孩子们看看这两个着重显示的字是什么?(质量)怎么不是刚才个别同学说到的“重量”呢?是不是很奇怪?这里面可藏着大学问!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段小资料:质量和是重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质量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重量是物体受地球的吸引而引起的,它会随着物体所处的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但在地球表面,物体的质量数可以近似认为与重量数相等。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重量”等同于“质量”。

(播放录音)师:听完小资料,我们知道当要表示物体有多重,比较科学的说法是:某某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克、多少千克等。

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板书:质量单位,克,千克)师:那关于克和千克,你想知道些什么呢?(3生回答)预设:1. 克有多重?(现场书写横线上的数字)2. 千克有多重?(现场书写横线上的数字)3.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4. 还有哪些质量单位?吨是什么?吨和千克、克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现场写)师:现在咱们就重点来学习同学们提的一些问题。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教案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积存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对常用的质量单位也有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且大部分学生对质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关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基于上述情形,本设计关注了下面几点: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学具,并给学生充分的时刻,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中,获得有关千克的丰富体验,从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注重对实践过程的指导和实践结果的总结。

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注意实时调控和指导,使学生的实践更有层次,目的性更强;在每项操作之后都关心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生成。

课前预备教师预备PPT课件天平盘秤学生预备盐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主题图,找出有关信息。

提问:(1)图中淘气和小鸟分别在做什么?(2)淘气和小鸟分别有多重?(3)谁的体重更重一些?你是如何样明白的?引导学生发觉:淘气的体重是30千克,小鸟的体重是50克,淘气比小鸟重。

小结:淘气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小鸟的体重用“克”作单位,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探究新知1.认识秤,学会读数的方法。

(1)了解学生明白的秤。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够通过直截了当看物品包装袋上标示的净重明白物品的质量,然而专门多物品没有包装。

例如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

要想明白它们的质量该如何办呢?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点见过?(课件出示各种秤)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过的秤,比如学生可能通过看图,看电视,逛市场见过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等。

(2)了解读数的方法。

出示盘秤,提问:你明白圆盘上的刻度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假如指针指向1,表示托盘上的物品有多重?学生观看盘秤上的圆盘,明白一个大格表示1千克。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吨有多重》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吨有多重》

多重?
1.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认识质量单位“吨”。

2.具体感受1吨有多重。

生说一说见过1吨的物品。

师举学生比较常见、比较易于理解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练:
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列事物的质量。

比1吨重的在○里涂红色,比1吨轻的在○里涂绿色。

任务二:根据这些信息,看一看,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吨”?
1.学生说一说,进一步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

2.小结:1吨=1000千克。

课堂小练:
课本48页练一练第1题:读一读,填上合适的单位。

任务三:请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千克、吨)
一卡车货物重3()一桶食用油重2()一支牙膏重50()一头牛重250()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课堂小练:
课本48页练一练第2题:填一填。

【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3题。

2.在()里填上“>”“<”或“=”。

7千克()5千克 3吨()3300千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有多重》数学教案【教材依据】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章《千克、克、吨》的第一节《有多重》,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为下一课认识一吨大约有多重奠定基础。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教材中主要是提供了体重秤、盘秤、天平这几种秤要求学生通过称量与掂量鸡蛋、苹果、1千克食用油、2分硬币、曲别针认识感受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

虽然已结合生活实际,也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与克,但时代变化较快,有些已不符实际。

尤其是鸡蛋易碎、1千克实用油日常几乎见不到、2分硬币已经很少见。

我将教材做了这样的处理,主要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瓶装水、数学书、作业本、西红柿、苹果、课堂常规奖励的表扬信、常见的黄豆等物品)认识千克与克是描述轻重的质量单位;通过盘秤、微型电子秤的称量,学生掂量,交流掂量感受以及掂量验证;再次感知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实践体验反复强化,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最终达到能凭感觉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这一教学目的,并能不断校正,提升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

最终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时三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小又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发言,尤其喜欢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
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从学习上看,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重量的轻重概念,也能描述物品轻重,但是由于受到生活经验限制,他们对1千克与1克到底大约有多重是没有明确认识的。

(三)教法分析:机械化的记忆、说教通常小学生难以具体理解应用,因此我把学生推在主动者的位置上,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反复感知、校正,交流探究最终形成对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的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因此我才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打豆浆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任务驱动法
通过称量1千克的水,引导学生去掂量感受并交流1千克大约有多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任务即掂量出日常学习生活中大约1千克的物品。

任务驱动学生去对比掂量,感受1千克大约有多重,最后共同验证,评选出最佳小组。

任务驱动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无论是1千克的认识还是1克的感受都是在称量、掂量比赛的任务驱动下进行,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推动认识的深入。

3.实践体验法
为了能借助生活的经验参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最后达到学生能通过感觉准确掂量出大约1千克或者1克的物品,所以作业布置延伸向生活,要求学生回家掂量日常用品,如水果、蔬菜、洗
衣粉、食用油等等。

实践中体验,强化认识,巩固知识。

(四)学法分析:参与观察式学习、讨论探究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本次教学主要采取这几种学法,通过掂量、称量、验证等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参与并观察学习,在活动过程种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最终充分认识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

同时关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发现如1kg=1000g。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积累生活经验。

方法与途径:
1.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千克与克的描述,认识其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2.通过称量活动、掂量感受,小组交流,实践体验,逐步深入认识1千克与1克有多重,进而凭感觉能掂量出大约1千克与1克的物品;
3.通过计算与称量活动启发学生探究发现1000g=1kg;
情感与评价: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六)教学重难点:由于学生生活经验限制所以对于1千克与1克大约有多重缺乏认识,生活中不可能随时称量,所以本课重点和难
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称量1千克与1克物品,掂量1千克与1克物品并交流感受,最终获得生活经验,知道1千克与1克大约多重。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展台、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大作业本、文具盒、表扬信、黄豆、曲别针、盘秤、弹簧秤、微型电子秤、小组结果记录单、全班结果记录单等。

三、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创设情境:小吃货淘气想每天都喝美味的豆浆,于是学习打豆浆,看到材料单:水1千克,黄豆100克,愣住了这些底大约多重呢?要取多少呢?导入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引发思考)二借助生活认识千克与克
师: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克与千克;
2.明确千克与克属于描述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

生:1.描述自己常用的物品包装袋上的克与千克;
2.结合生活经验建立质量单位的大小区别。

(设计意图:有生活经验浅层次认识感受克与千克属于质量单位)三活动体验感受1千克
师:1.应用情境,师生称1千克水;
2.介绍称量工具:盘秤、微型电子秤;
3.学生掂量感受交流1千克的水有多重。

4.采访学生对1千克物体轻重的感受。

生:1.思考并汇报见过的称量工具;
2.选择合适的秤;
3.组内合作掂量1千克水,并感受;
4.组内交流掂量1千克的感受。

(设计意图:秤出标准,初步感知1千克大约有多重)四实践体验掂量出1千克
师:
1.布置活动任务:每小组掂量出大约1千克的同类物品(数学书、语文书、西红柿、作业本、苹果或其他同类学习用具);
2.活动要求:小组有序高效完成,注意纪律;组长填写活动记录单。

完成后举手示意本小组已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活动过程,注意观察;
4.据学生活动情况,若有必要可以请掂量过程有序高效的小组师范掂量。

5.在黑板收集整理各小组的掂量结果。

生:1.学生小组合作掂量;(优秀小组师范)
2.组长汇报活动结果;
3.师生共同验证结果;
4.师生评选掂量最准小组,奖励学习星;
5.师生评选纪律最佳组奖励纪律星;
6.学生再次掂量最准结果的物品,进行二次感知。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参照标准反复掂量,通过实践体验进一
步感受认识1千克大约多重)
五活动体验感受交流1克
师:1.继前一活动,为优秀个人奖励表扬信,引出活动:师生共同称量表扬信有多重(1克);
2.采访学生掂量感受1克的表扬信有多重,并适当选择学生与刚才1千克感受对比;
3.学生比照1克的表扬信掂量出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

4.师生验证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
5.对优秀个人奖以表扬信。

生:1.掂量1克的表扬信;交流1克的信感受;
2.学生掂量出大约1克的黄豆;
3.验证几粒黄豆约1克;
4.奖励掂量认真和纪律好的小组。

5.再次掂量感知。

(设计意图:掂量1克,感受并交流。

实践掂量1克黄豆,强化认识)
六探究发现1kg=1000g
师:
1.称量5块肥皂1千克;
2.计算5块200克肥皂重1000克;
3.启发思考1千克与1000克关系。

生:
1.称量观察
2.计算
3.思考发现1kg=1000g。

(设计意图:启发思考、探究发现单位换算)
七抢答竞赛,联系巩固
师:
1.以抢答竞赛方式呈现填写质量单位题目;
2.以脑筋转弯形式呈现一千克铁与一千克棉花那个重以?;
3.趣味发现小明给姥姥的信中错误的质量单位,并试改正。

生:
1.对照物品抢答填写合适的重量单位;
2.脑筋转弯深入认识质量单位;
3.趣味发现强化认识,积累经验。

(设计意图:利用本节课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练习,巩固认识、强化感受。


八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
1.教师补充总结,强化巩固;
2.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生:
1.总结自己课堂收获,并汇报。

2.回家后动手掂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

(设计意图:巩固认识;积累生活经验)
四、教学评价
物品名称掂量结果验证结果优秀组员
(组长评选)
如:作业本5本10本
课堂评价结合黑板上小组结果汇报单进行,优秀小组、优秀组员课后集中奖励,同时课堂有相应纪律星与学习星奖励记录。

总体原则,以鼓励为主,各小组相互竞争、追赶。

五、教学反思
一、收获
1.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借助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只有在能引起参与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在本节课中课前学生自主收集有关质量的空包装袋,向其他同学介绍这一环节极大的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由想要表现自己,想知道自己介绍的质量单位有什么用,想知道这样的质量有多重逐步自主参与课堂。

2.对于掂量物品这一环节,学生的操作过程比预设的好的多,基本上都能做到两手对比掂物,因此课堂应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适度的放手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3.在掂物这一环节中,较少物体可以两手同事拿起对比掂量,当遇到较多物体时,一个人难以完成掂量过程,因此小组合作自发组成,这样才能形成预想中的合作经验。

所以小组合作是基于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操作需要而建立的,不是为了这样的形式而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