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的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改革的概况: 1) 时间人物: 1861 年俄历 2 月 19 日, 亚历山大二世。 2)改革文献: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农民改革 法令》 。 3)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 大国威望。 2、1861 年“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 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份地大小、 贫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 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3)组织上: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村社 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还实行连 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农民由过 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地方政权控制。 3、改革评价: (1)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也 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2)进步性: ①作用:使广大农奴获得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
情境创设: “ 《1861 年 2 月 19 日宣言》 ” “俄国近代化 进程” 【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 (直接原因) 5、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二、1861 年农奴制改革
3、经济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特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与农奴制残余相交 织。 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 (2)工业: ①19 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 主要部门从手工工场向
机器工厂的过渡。 ②纺织业最为发达;石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巴库 成为重要石油产地。 ③形成新的工业区,铁路建设发展快。 ( 3 )农 业: 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P87-88) (4)原因: ①农奴制的废除。 ②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 了资金。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③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借鉴西欧技术。 ④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探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军队惨遭失败的原因有 哪些? ⑴直接原因: 俄国军队装备落后, 弹药粮食供应不足, 作战装备不充分,军心不齐。 ⑵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 后方,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⑶根本原因: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在经济上、军事上远 远落后于资本主义英法等西欧国家 探究:促使俄国统治者决心废除农奴制的原因有哪
措施
影响
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 政 式, 设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城 治 市杜马和自治局) 。 利益,为 资本主义 发展开辟 司 法 废除等级法院,建立统一的各 道路,迈 级法院,公开诉讼程序。 开了由封 建君主制 向资产阶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取代过去 级君主制 军 事 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 转变的第 更新设备,设立军校培养人才, 一步。 提高了军队素质, 增强了战斗力。 族、地主 维 护 贵
些? ⑴国内:农奴制危机深重,农民运动和民主革命思潮 席卷全国,动摇沙皇的统治,引起统治者的震动。 ⑵国际: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使统治者震惊,希望通 过改革使俄国强大,以便与欧洲国家竞争。 探究:沙皇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目的是什 么? 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调 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本质上是维护沙皇封 建统治的稳定。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 “我不愿农民过 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 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 解 放 农 奴 , 我 宁 肯 把 手 指 砍 掉。 ”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 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 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 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 ─
第二节
自上而下的改革
课程标 准
1、简述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与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能力 过程与 探讨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方法 情感、 态 度与价 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 值观 教学重点 《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 重点难 点 境的变化;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 底的;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 法 教学过 程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二次备课、学习
性, 促进了农民生产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②地位: 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 渡(转折点) 。 (3)局限性: ①二一九发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 显的历史局限性。 ②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 使之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特点 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 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 役。 【课堂演练】 改革的两面性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改革具有两面 性? 根本原因是什么? (1)两面性:农奴制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和 不彻 底性。 (2)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①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资产阶级性 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农奴变为自由劳动 力 (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 地主与农民之间 关系改变(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
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 义关系) , 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生产方式也由个 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 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 化) ②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不彻 底的: 没有结束沙皇专制制度;没有彻底废除农奴制,没 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 制残余还保留着;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 对立的两大阶级,所有制不变,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 存在。 (3)根本原因: 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进行 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保 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三、19 世纪 70 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 为了使专制统治适应经济近代化发展需要。 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司法和 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