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教书》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教书》导学案
作者介绍: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
傅雷一生事业重心之所在在翻译,傅雷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阳妮·葛朗台》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傅雷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创作背景:
《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 000多字,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当时傅聪在国外学习音乐。
期间,傅雷在国内被划为右派,庆幸的是还被允许和身在海外的儿子经常保持通讯联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一封封家书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孩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阅读指南: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是父子的真情流露。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
作品评价: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堙没,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楼适夷(作家、翻译家、出版家)
主要内容:
《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在信中,傅雷欣慰地认为“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虽然父子别离,但他在“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傅雷听了傅聪的“告别音乐会”广播后,便写信说出自己的感觉和评价,并期望他“对艺术增加深度”,以此扩大自己的心胸,提升自己的人格。不仅如此,傅雷将自己听过的音乐会、戏剧概况都转述给儿子,并对细节的感受详细描述,期待听取儿子的意见,还为儿子寄去关于莫扎特、舒伯特等音乐家的翻译资料。他常在信中提醒儿子多抽出时间来研究乐理,并鼓励他“处处要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他写道:“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不仅关心着儿子的学业,对儿子的生活也关怀备至。他深知儿子外出的寂寞,便设身处地地提出许多小办法,并告诫儿子仔仔细细地把过去种种做出一个总结。“未来种种作一个安排,预备忍受四五年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动。”“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傅雷家书》体现了作为父亲傅雷他对儿子傅聪的指导和期望,他写的信有以下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音乐:傅雷先生把儿子“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傅雷先生跟儿子傅聪谈贝多芬,谈莫扎特,谈李斯特, 谈肖邦,谈巴赫;谈他参加音乐会的感受,也谈儿子的演出及演奏;不仅如此,他还跟儿子谈文学,谈绘画,谈哲学,谈东西方文化。
有一次,傅雷先生在听完儿子的协奏曲钢琴部分录音后对他说:“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罗宾斯丹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感情都是内在的。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touch(触键)是delicate(精致)之极,最后一章非常billiant(出色)。”“我劝你千万不要为了技巧而烦恼,主要是常常静下心来,细细思考,发掘自己的毛病,寻找毛病的根源,然后想法对症下药,或者向别的师友讨教。”
傅雷先生就是想通过这平等的倾心交流方式和儿子谈艺术,让儿子的眼光一天天变化,去发现艺术学问的新天地;让儿子的见识一天天长进,去攀登音乐世界的新高峰。
涉及文化,傅雷先生曾对儿子说:“知识是相通的,你对音乐的理解,十分之九是凭你的审美直觉”,然而“除了直觉以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历史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需要那些学识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他还说,“历史知识与我们将来创作音乐也有关系”。他还不断给儿子寄去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有《世说新语》《中国文学史》等。
傅雷先生此举就是使儿子的学养博取广收,更加深厚,让儿子能够融汇各种文化之优长,在音乐领域里日臻化境,成为真正的文化艺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