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康德这个家伙,一上来就给我一种在搭建超级复杂积木的感觉。
他好像在说,我们前面已经有了两座哲学的大厦,一座是关于纯粹理性的,一座是关于实践理性的,现在呢,我要再架起一座桥,把它们给连起来,这座桥就是判断力批判。
这就好比在两个已经很酷炫的岛屿之间,他要造一个超级独特的浮桥,让两边能互通有无。
我一开始读的时候,心里就在嘀咕:“康德大爷,您能说得简单点不?”他的那些术语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来跳去,我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抓住一两个。
不过呢,慢慢地我就品出点味儿来了。
他说判断力批判就像是一个中间的调和者。
这就像是在一场辩论赛里,有两个很强势的辩手,一个代表知识,一个代表道德,然后来了个和事佬,这个和事佬就是判断力。
它要在知识的那种冰冷的事实和道德的那种火热的规范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它们能和谐共处。
而且,康德还强调判断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个隐藏技能一样,判断力就是那个平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其实超级重要的技能。
它不是单纯地去判断对错,就像我们判断1 + 1 = 2那么简单,而是在一些复杂的、涉及到美呀、目的呀这些概念的时候发挥作用。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觉得它美,这可不是随便瞎觉得的,背后就有判断力在悄悄运作。
从这序言里,我还感觉到康德对整个哲学体系那种宏大的构想。
他就像一个超级建筑师,不满足于盖两座独立的小房子,而是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哲学王国。
判断力批判就是这个王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了它,整个王国就像缺了一块关键拼图,怎么看都觉得不完整。
总的来说,读这个序言就像是在哲学的大门口探了个头,虽然被里面那种高深的氛围弄得有点晕乎乎的,但也被康德这种构建庞大哲学体系的雄心给吸引住了,迫不及待想跟着他继续往这个哲学迷宫的深处走走看呢。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对于纯粹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德试图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类如何进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以及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真理。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纯粹理性和判断力。
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形式。
而判断力则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判断力和纯粹理性的合作,我们才能够达到对于经验的真正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了某些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被他称为篱笆。
康德认为,篱笆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只能了解到现象的表面。
康德通过分析判断力的运作过程,阐述了篱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先天思维形式”。
康德认为,先天思维形式是一种固有于我们意识中的结构,它们不受经验的影响而存在,并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
这些先天思维形式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等等。
康德认为,正是这些先天思维形式使得我们能够对现象进行理解。
康德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对于超验世界进行认识。
他认为,超验世界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获得的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获得关于超验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篱笆的限制。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道义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合作,我们或许可以对超验世界有所了解。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康德的思想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启发。
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通过对于纯粹理性和判断力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求对于超验世界的认识。
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于哲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判断力批判 笔记
判断力批判笔记一、著作基本信息。
二、核心概念。
1. 判断力。
- 判断力在康德哲学体系中有特殊地位。
它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
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为自由立法,而判断力则是沟通自然概念领域与自由概念领域的桥梁。
- 判断力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
规定性的判断力是把特殊归摄于普遍之下的能力,例如将具体的经验现象归摄到知性所提供的范畴之下。
而反思性的判断力则是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能力,这在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中尤为重要。
2. 审美判断力批判。
- 美的分析。
- 从质的方面看,美是无利害的愉悦。
当我们判断一个对象为美时,这种愉悦不涉及任何功利性的考虑,不同于对一个有用之物或者满足感官欲望之物的喜爱。
例如欣赏一朵花的美,不是因为它能吃或者能卖钱,而仅仅是因为它自身的表象给我们带来愉悦。
- 从量的方面看,美是无概念而普遍令人愉悦的。
美的判断不是基于概念的普遍性,而是一种主观的普遍性。
当我认为一朵花美时,我会假定其他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尽管这种普遍性不是基于逻辑概念的推导。
- 从关系方面看,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这里的合目的性不是指对象有一个外在的实用目的,而是指对象的形式仿佛是有目的的设计,但又没有实际的目的指向。
例如一朵花的形状、颜色等形式因素看起来和谐有序,好像是按照某种目的组合而成,但它并没有像工具那样的实用目的。
- 从模态方面看,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作是必然产生愉悦的对象。
当我们面对一个美的对象时,我们会有一种必然的愉悦感,这种必然感不是基于逻辑的必然性,而是基于人类共通的审美感受力。
- 崇高的分析。
- 崇高与美有所不同。
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 数学的崇高涉及到对无限的把握。
当我们面对巨大的自然对象,如浩瀚的星空或者无垠的沙漠时,我们的想象力试图去把握这种无限,但知性的概念无法完全涵盖这种无限,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
这种震撼中包含着一种对我们自身超感性能力的意识,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超越感性限制去思考无限的能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这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的代表作。
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本书。
在前两部《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理性认识和道德意志的先天法则,认为世界分为现象界与物自体两个领域。
前者受自然必然律支配,属理解力的认识范围;后者属道德意志范围,行使的是自由的道德律令。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书中讲到艺术与天才等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
天才的四个特征:即天才不循规蹈矩,具有独创精神;天才不是靠人传授的,只能从天才的作品中窥见法则。
“知识”对于“道德”绝无影响,“道德”却必定影响“知识”。
逻辑的形式就表现为“判断力”在“概念”和“推理”之间的“连接”作用。
此书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
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的没有明确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概念。
康德认为,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美感是直接单纯的快感,美可以在对象的形式中找到;而崇高的对象既无形式又无限制,它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心里,崇高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并与人的理性观念密切相关,由此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重要命题。
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
这本书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而是感性的审美的。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释版)》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导论 整部作品的划分
第二部分 目的 判断力的批判
第一部分审美判 断力的批判
附 录 目的论判 断力的方法论
第一卷 审美 判断力的分 析论
第二卷 审美 判断力的辩 证论
第一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分析论
第二卷 目的 论判断力的 辩证论
附 录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康德三大批判合集(注 释版)》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前 言
03 纯粹理性批判
目录
02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 革
04 实践理性批判
05 判断力批判
本书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合集。其中《纯粹理性批判》以第二版为基 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三部著作 均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前言
序:哲学的开普勒改革
纯粹理性批判
01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一版编 者导言
02
科学院版 《纯粹理 性批判》 第二版编 者导言
03
题词
04
献词
06
第二版前 言
05
第一版前 言(1)
第一部 先验要 素论
导论
第二部 先验方 法论
第一部分 先 验感性论
第二部分先 验逻辑论
第一篇 纯粹理性 的训练
第二篇 纯粹理性 的法规
第三篇 纯粹理性 的建筑术
第四篇 纯粹理性 的历史
实践理性批判
科学院版编者 1
导言性批判的 理念
4 第一部分纯粹
实践理性的要 素论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康德这家伙,一上来就给我一种“我要开始讲大事儿了”的感觉。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建筑师,在构建一个超级复杂的哲学大厦,而这个序言呢,就像是大厦的蓝图简介。
我能感觉到康德试图把判断力这个概念单独拎出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就好比在一群小伙伴(之前的哲学概念们)里,发现有个小伙伴一直被忽视,然后他说:“这个判断力可不得了,咱得好好研究研究它。
”判断力在他的讲述里,就像是一个桥梁,连接着我们认知世界的不同部分。
之前我们可能把理性和感性分得很开,就像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但是康德说,判断力能在它们之间搭上线,让它们互通有无。
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劲儿。
他不是上来就给你一个干巴巴的定义,而是像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着你在知识的丛林里穿梭,一会儿指给你看这个现象,一会儿又提醒你注意那个问题,然后慢慢地让你自己去领悟判断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这也让我读得有点费劲,就像跟着一个快走的导游,我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思路。
而且,康德在序言里还透露着一种想要把整个哲学体系弄得更完美的野心。
他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看到自己的画作(之前的哲学体系)有那么一点瑕疵,就想用判断力这个神奇的画笔来补上一笔。
这让我觉得哲学不是那种僵死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生命体。
但是,我也得吐槽一下,康德的文字真的是有点绕。
有时候一句话我得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就像在解一团乱麻,好不容易解开一个小结,又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结等着我。
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吧,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当你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站在山顶看到了绝美的风景一样。
_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_读康德_判断力批判_之_美的分析_有感_刘同亮
32康德,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
马克思曾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极其深刻地说明了康德的启蒙主义进步倾向集中表现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在现实的实际斗争中却一无所为。
他的美学与文艺理论著作《判断力批判》在欧洲美学与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
康德的美学是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着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姆嘉登)和英国经验主义的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矛盾的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他的三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作为代表。
其中《判断力批判》集中体现了康德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经充满感情地说:“我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都应归功于它。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我的那些井然有序的极其多种多样的兴趣:对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作品的解释是按统一方式进行的,审美的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相互得到阐明的。
”一初读《判断力批判》首先要弄懂两个问题,一是要理解它的独有的一些术语,例如“想象力”、“知解力”、“理性”、“判断力”、“目的”、“合目的性”等等,其含义都不是我们一般人通常所了解的意义。
如果我们用常用的意义去理解它们,就会觉得不可解或发生误解。
康德的术语一定要从他著作的上下文联系中才能摸索到比较正确的理解。
二是要了解康德写《判断力批判》的意图。
只有弄清这两个问题才能读懂《判断力批判》。
1790年康德在完成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补足他的哲学体系,发表了《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先生在他的《康德哲学讲演录》中说,康德认为他的哲学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认识论的问题,由《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第二个问题是“我应该做什么”,这是道德问题,是由《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第三个问题是“我可以希望什么”。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这篇序言就像一个神秘的大门,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世界。
我感觉它在跟我聊天,告诉我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里面有好多的观点,就像星星一样在我脑袋里闪闪发光。
比如说,它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就像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小的“判断力考验”。
是去操场跳绳呢,还是在教室里看会儿书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
如果我觉得自己精力很充沛,想活动活动,那我可能就会选择跳绳,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在操场蹦跶。
这时候,我的判断力就起作用啦。
书里的思想也让我想到我们班的小组活动。
老师让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手工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判断用什么材料,怎么做才能让作品又好看又牢固。
有的小组一开始想把所有好看的材料都堆上去,结果发现作品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也不牢固。
这就是没有好好运用判断力呀。
而那些成功的小组,他们就像聪明的小工匠,仔细地思考、判断,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最后做出了很棒的作品。
读这个序言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
在山脚下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看起来比较平坦,另一条看起来有点陡。
我们要判断走哪条路。
如果只想着轻松,走平坦的路,可能就会错过山上一些很美的风景。
最后我们选择了有点陡的路,虽然爬山的过程有点累,但是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云海,还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
这就是判断力带给我们的惊喜。
我希望以后我能更好地运用我的判断力,就像一个小小的智者一样,在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去发现更多的美好,收获更多的快乐。
这篇序言就像一个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路上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很有用的秘密呢。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判断力批判》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2000-06-01,特精心从网络萨德基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判断力批判》精选点评:●看不懂系列●我一直怀疑用著述的方式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是如何可能的。
即便我们不完全否定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它们是否适合著述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值得质疑的。
(或者说我们通过著述也只能窥见前人思想的冰山一角?)从康德对诗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来康德认为语言是可以超出进行讨论描述成功经验运用的应用而暗示人们关于物自体的东西的,但又强调物自体的东西不可说而只可类比和被,那么言说和类比与被象征之间的界限呢?康德认为科学家不要天才,但我觉得科学和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
另外不知道关于简单把康德简单地想像成启蒙乐观主义者的印象是哪来的,此著中康德展现出的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恐惧和职业道德关于信仰的探讨几乎让人想起克尔凯郭尔,沃格林评价谢林的话似乎也可以适用于康德:很多事他不是想不到,但他还是顽固地不放弃将这些希望整合起来避免偏执一端的因素。
●常读常新这个翻译。
●出外我走过无聊大一●天才人文主义者的天才之作。
●终于多亏航班延误才加快了阅读进度●只看完了上卷……真的瑟瑟发抖,很多都没看明百!●完成学业也不知道在读什么(自己是脑残怪谁啊)●宗先生的很有味!●判断力批判意在将纯粹理性批判的知性和实践理性的理性链接起来,形成真正的体系.底下从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引申出了审美和崇高,再引申出了自然实际上的合目的性,即文化是一切的最高目的,道德是终极目的。
是由自然人到文化人长,进而到道德人的概念结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一):take notes第五节: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青睐,善的小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年轻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
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和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理性的优秀人才有效。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认识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判断力则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解释所接触到的事物,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觉,更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人们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在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除此之外,《判断力批判》对于道德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个人感情和欲望的,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法则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难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通过对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判断力批判》将会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道德的人。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你知道吗?康德觉得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的时候,不是因为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的好处,就单纯是觉得它好看、让咱心里舒服。
比如说,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咱不会想着把它摘下来卖钱,就是纯粹觉得它美,这种美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想法的。
还有哦,康德说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说,你觉得这片晚霞美极了,你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觉得美。
不是说因为你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爱好才觉得美,而是好像有一种普遍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美。
他还提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听起来有点绕哈,但其实就是说,美的东西好像没有特定的目的,但又好像有一种隐藏的目的,让它变得恰到好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但就是能让人欣赏和喜爱。
另外呀,康德强调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
咱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脑子会自动发挥想象力,同时理解力也在工作,两者配合得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看到一幅抽象画,想象力让我们天马行空,理解力又帮我们抓住一些线索,这样美的感受就更深刻啦。
怎么样,康德的这些美学观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以后看美的东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想起这些观点,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思考和对于判断力的重视,同时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对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而判断力则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于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康德指出,判断力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或者主观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严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对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提出了“先验认知”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经验和感觉,而是在经验和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让我意识到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还对美学和伦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美学和伦理学是人类判断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这一观点让我对美学和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美学和伦理学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重视,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因此,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康德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希望能够在美学和伦理学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著作,它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力批判》笔记
《判断力批判》笔记一、著作基本信息二、核心概念1. 判断力- 康德将判断力分为规定性的判断力和反思性的判断力。
规定性的判断力是把特殊归摄于普遍之下的能力,例如在知性概念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判断。
而反思性的判断力则是从特殊出发去寻找普遍的能力。
- 反思性的判断力在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中起到关键作用。
2. 审美判断- 无利害的愉悦- 审美判断是一种不涉及利害关系的判断。
当我们判断一个对象美或不美时,不是基于它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利益,比如一个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它的美不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收益。
- 这种无利害的愉悦是审美判断的重要特征,它区别于基于感官快适(如美食带来的味觉愉悦,这种愉悦是与利害相关的,因为涉及到满足生理需求)和基于善的愉悦(如道德行为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愉悦是基于道德利益的考量)。
- 普遍性- 虽然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是它具有一种主观的普遍性。
当我们说一个对象是美的,我们期望其他人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这种普遍性不是基于概念的客观普遍性,而是基于人类共通的审美能力。
例如,我们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的,尽管每个人对美的具体感受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总体上都能认可其美。
- 合目的性- 审美对象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它看起来像是按照某种目的被创造出来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外在目的。
一朵花看起来很完美,像是为了某种目的(如吸引昆虫传粉等)而被精心设计,但我们在审美时并不是基于这种实际的目的来判断它的美,而是感受到它的形式上的合目的性。
3. 目的论判断- 内在目的- 康德提出了内在目的的概念。
生物有机体具有内在目的,例如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整体的生存和繁衍而存在的,叶子进行光合作用为了整个植株提供能量,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也是为了植株的生长,它们相互依存,这种目的是内在的,不是由外部强加的。
- 自然的目的系统- 康德认为整个自然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目的系统。
不同的事物在这个系统中相互关联,低层次的事物为高层次的事物服务,最终指向一个最高的目的。
《康德三大批判》读后感
《康德三大批判》读后感《康德三大批判》宛如一座巍峨的哲学丰碑,在思想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引导我们对人类的认识、道德和审美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探索。
他试图为人类知识划定界限,区分现象与自在之物。
他指出,我们的认识开始于经验,但并非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因为我们的知性中有先天的认识形式。
时间和空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使得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成为可能。
而范畴则是知性的先天形式,它们对感性杂多进行综合统一,从而形成知识。
例如,因果范畴让我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然而,当我们试图超越经验去认识自在之物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
这使我们明白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它在认识领域有其边界,不能盲目地追求对超验对象的认识,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实践理性批判》则将我们带入了道德的王国。
康德认为,道德是基于纯粹实践理性的,道德法则是先天的、普遍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命令”,要求我们的行为准则要能够成为普遍的立法原则。
这种道德观强调了道德的自主性和无条件性,与基于经验或功利的道德理论划清了界限。
比如,诚实是一种道德要求,并不是因为诚实能给我们带来好处,而是因为诚实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义务。
康德的道德哲学让我们重新审视道德的本质,将道德从外在的功利考量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人的内在理性和自由意志,促使我们在行为选择时遵循道德的绝对命令,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判断力批判》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认识与道德的鸿沟。
判断力在康德这里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断,当我们在欣赏一朵花时,它没有具体的实用目的,但却给我们一种合目的性的美感。
这种美感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康德还探讨了崇高感,崇高与美不同,它往往伴随着一种对无限的敬畏和超越感性的精神体验。
通过审美判断力,康德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沟通自然与自由、认识与道德搭建了一座美学的桥梁,丰富了我们对人性和世界的理解。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课程论文《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班级:12级学号:2姓名:张丽凤《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
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
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
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
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
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
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
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
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力批判》的笔记-第81页《判断力批判》读书笔记关于《判断力批判》(1—81页)、邓晓芒先生《<判断力批判>释义》、《冥河的摆渡者》的读书笔记。
以问答体形式对所读内容进行梳理,以呈现康德思考路径,并以【问题】标识主干,以【阐释】标识进一步论述,以【概念】标识术语解释,以引号标明引用原文。
【问题】问:(1)《判断力批判》的整体结构如何答:包括序言、导言、审美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批判四大部分。
具体结构如下:序言:总括了《判断力批判》对于联结前两批判从而完成纯粹理性的全部批判的必要性与意义。
导言:简介了批判哲学体系的总体结构和《判断力批判》的基本概念及总体构想。
1—3:讨论了批判哲学的总体结构问题。
4—6:探讨反思判断力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愉快情感的关系。
7—9:进一步深入讨论两种不同的反思判断力(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各自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关系和对知性(认识)与理性(道德)的联结方式。
审美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美的分析论:通过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
崇高的分析论:从批判哲学立场探讨崇高的先天根据,包括数学的和力学的崇高两方面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通过演绎审定情感的主观普遍性。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考察了鉴赏所必然陷入的审美标准问题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的解决。
鉴赏的方法论(附录):简介了美和艺术的入门问题。
目的论判断力批判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探讨了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分类,并由此阐明了有机体和自然目的系统。
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探讨了自然目的论的二律背反及其批判解决。
目的论判断力的方法论(附录):追溯自然界的最终目的,通过对人身上体现的最后目的进一步反思追溯至道德目的论,并由此而向超自然的终极目的神学目的过渡。
《序言》【问题】(1)问:何谓纯粹理性何谓纯粹理性批判答:指“出自先天原则”的认识能力。
在《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分别探讨了同属纯粹理性的知性(认识理性、理论理性)和纯粹实践理性的先天原则。
而“纯粹理性批判”指对于纯粹理性和界限进行一般的研究。
即探讨纯粹理性的运用如何可能,认识的界限在何处。
【阐释】问:那么认识的界限在何处答:认识的界限在于不能超越现象界而到达物自体世界。
【问题】(2)问:《纯》探讨了哪种心灵能力对应于哪种认识能力答:《纯》探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而排除了欲望能力、情感能力;对应于根据先天原则探讨认识能力中的知性,而排除了判断力和理性。
【阐释】问:而排除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在这一进程中,判断力和理性“都不可能提供出构成性的先天认识原则”。
所以《纯》必须对除了知性以外的其他认识能力加以审查,而经过批判后,所剩下的唯有人的知性为自然界所立下的法则,它们构成自然科学。
【概念】问:何谓构成性它与调节性有何区别答:构成性、建构性(konstitutiv)指其本身构成知识,而调节性、范导性(regulativ)则不构成知识,仅具引导作用。
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知性本身构成知识;而判断力则附属于知性,无先天原则,只是借用知性的先天原则将之联结到感性材料;而理性则是调节性的,它只是提出自然科学所追求的最高统一性的理想,起指引作用,但本身不构成知识。
【问题】(3)问:如何理解理性的调节性作用它具体表现在何处答:理念的调节性作用指理性对知识有调节、范导作用,“使所有其他的纯粹概念都听从理念的指点”,从而趋向于某个最终目的,趋向于真理的总和。
具体表现在消极、积极两方面,消极即限制作用,抑制知性的“僭妄”,不使之跨出认识的界限去规定物自体世界;积极即引导作用,以完整性原则引导知性。
【问题】(4)问: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答:就知性含有先天的构成性原则而言,在认识能力中它拥有自己的领地。
简言之,人的知性为自然知识立法。
而由《纯》中对于知性的分析,可得出《实》中对于理性的分析结论是:理性在实践领域中起构成性作用,在道德领域内拥有自己的领地。
简言之,人为自己的实践能力立法。
【问题】(5)问:那么,《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在认识能力秩序中作为中介环节的判断力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判断力是否也有其先天原则这些原则是构成性的还是调节性的它是否会将规则先天赋予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换言之,即判断力能否为情感能力立法【概念】问:认识能力的秩序是怎样的答:高级认识能力有知性、判断力、理性三个层次,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知性提出概念,判断力进行判断,理性进行推理。
知性所提出的概念即范畴,判断力运用范畴进行判断,理性将概念变成理念进行推理。
【问题】(6)问:对《判断力批判》在三大批判中的定位如何答:由于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包括知性、判断力、理性三方面,对知性作认识论的判断,对理性作道德判断,因此必须对判断力也进行批判,否则不完整;但虽然可对它进行批判,它不构成形而上学的独特部分,只是作为中介、桥梁而不独占领地,“只能在必要时随机附加于双方(知性和理性)中的任何一方”。
【阐释】问:进行《判断力批判》的原因何在答:因为要建立未来的形而上学(包括自然的与道德的形而上学两部分),必须打牢基础,“直到奠定不依赖于经验的那些(先天)原则之能力的最初基础”。
《纯粹理性批判》是为知识打下基础,《实践理性批判》是为道德打下基础,而如果没有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打下牢固的基础,“将不可避免的导致全体的坍塌”。
【概念】问:如何理解“在健全知性这一名目下所意指的”正是判断力答:健全知性又译为“常识”,即运用通常的、正常的“识”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而判断力正指此。
【问题】(7)问:发现判断力的先天原则的困难何在答:由于“任何一条原则它都必须先天的包含于自身内”,而要发现判断力的原则,则必须运用该原则,故有自相缠绕的困难。
要发现其非借自知性或理性的特有原则,“必定会伴随着巨大的困难”。
【问题】(8)问:寻找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所应注意的是什么答:首先,因为先天概念属于知性,而判断力只针对知性的应用,所以其先天原则不能“从先天概念中推导出来”;也因此,应当从判断力本身引出概念,且该概念只充当判断力本身的规则而不通过判断力将其他规则运用到经验材料上去。
其次,我们需要引导出判断力的规则,但不能将之引导成为外部规则;因为如果判断力必须适合该规则,则其又必须寻找另一判断力“以便能够分辨该判断是否属于这个规则的场合”,将陷入无穷后退。
这种困窘主要发生在审美判断中,即对自然美、艺术美、崇高的评判中。
“尽管如此,对判断力在这些评判中的某种原则的批判性研究是对这种能力的一个批判的最重要的部分。
”【问题】(9)因此,对于判断力的定位是什么答:因为审美判断力虽然不能用来认识而只能用来鉴赏,但它隶属于认识能力,是由认识能力所构成的;并且需要证明它按照审美判断的先天原则“与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有一种直接的关系”,而不与在理性概念中尤其先天原则的欲求能力相混淆。
简言之,即其来自于认识能力,但不是为了认识;虽不是为了认识,但也不是为了实践,与欲求能力不同。
【问题】(10)问:进行判断力的意图是什么答:对审美判断力(鉴赏能力)的研究是“出于先验意图”、为建构先验哲学的,而不是“为了陶冶和培养趣味”。
【问题】(11)问:在结束三大批判之后,康德的目标是什么答:康德说:“我将马不停蹄地奔赴学理的探究”,“学理(Doktrin)的探究”指建立未来形而上学的体系,包括自然的和道德的两大部分。
判断力只要批判就足够,它本身不构成学理,而附属于其他学理之上,起联结作用。
《导言》§1§2§3【问题】(1)问:《导言》第1、2、3节所讨论的主要是什么答:主要是探讨哲学的宏观划分,三节内容确定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对于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理性立法(即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以此阐明批判哲学必须包括三大部分。
《导言》§1哲学的划分【问题】(1)问:第1节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是哲学(形而上学)的划分。
【问题】(2)问:首先,哲学通常如何划分答:就哲学包含有有关对象(包括现象与物自体)的理性认识原则而言,我们“把哲学象通常那样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
【阐释】问:那么作出这一划分的前提是什么答:前提是“属于一门科学的各个不同部分的那些理性知识之诸原则的某种对立”,换言之,即由于理论哲学、实践哲学的原则、对象、概念都不相同,且“对立”,所以才需要进行划分。
【问题】(3)问:那么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不同至于对立在何处换言之,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的划分答:它们的不同在于有两类各自不同的概念,即自然诸概念和自由概念,且“它们的对象的可能性有正好两种各不相同的原则”。
自然诸概念(知性的诸范畴)使理论知识成为可能,即人为自然立法;而自由概念在理论知识方面仅具消极限制作用,它只在意志方面具有积极肯定作用,即人为自己的实践立法。
所以哲学被划分为“作为自然哲学的理论部分和作为道德哲学的实践部分”是有依据的。
【阐释】问:但在“以这些术语划分不同的原则、又以这些原则来划分哲学方面”存在着哪些误用答:其误用在于将“按照自然概念的实践与按照自由概念的实践等同起来”,导致划分的无效。
因为只有按照自由概念实践的道德哲学才是纯粹实践哲学,而按照自然概念实践只是日常实践,是理论哲学的实践部分,隶属于理论哲学,其本身不构成实践哲学。
【概念】问:何谓意志答:意志是“按照概念起作用的原因”,即先有概念,然后按照概念发生作用。
由于先有概念,所以意志才能被称为是有目的的活动。
【问题】(4)问:意志与实践的关联是什么答:其关联是:“一切被设想为通过意志而成为可能(或必然)的东西,就叫做实践上可能(或必然)的”。
【阐释】问:实践上可能性或必然性是与哪一概念进行区分的区别是什么答:它是与自然的可能性或必然性相区分的。
前者是通过概念起作用的;后者则不是,而是象无机物通过机械作用、动物通过本能起作用的。
【问题】(5)问:由于实践是意志行为,它尚未被规定,但应当以一个概念为前提,所以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答:关键问题是“赋予意志的原因性以规则的概念是一个自然概念,还是一个自由概念”。
因为如果该概念是自然概念,这些原则就是技术上实践的,只能属于理论哲学的实践部分;而如果是自然概念,这些原则是道德上实践的,它们才能够属于实践哲学。
因此,实践领域要因自然和自由概念划分为两个层次,前者的规则只能成为规范,而后者的规则才能成为规律。
【问题】(6)问:在解决了该问题后,康德认为对两大哲学的更精密划分应当是怎样的答:即必须排除误用,将隶属于理论哲学的技术上的实践(实践规范)排除出实践哲学领域,而限定在理论哲学的补充这一领域;从而将实践哲学定义为仅关于自由意志与道德规律的哲学。
《导言》§2一般哲学的领地【问题】(1)问:第2节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答:论述的是知性与理性的领地及其鸿沟,与以转换眼光沟通二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