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基本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基本差异

国际医药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0946610 陈淑香所谓的“西方绘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简称“西画”。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以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请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现的色彩效果。它与中国传统的绘画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一、表现性意象和再现性意象

东方艺术是重表现的;西方艺术是重再现的。然而近世纪东方艺术由古典的、表现的转向现代的、再现的。西方艺术则由古典的、再现的转向现代的、表现的。这种东、西方艺术逆向发展的趋向,汇聚于全球化潮流中,预示着反方向回归。认识上隐约出现了艺术的“十字形”交叉线。如同属肖像性绘画作品:梁楷(南宋)的《泼墨仙人》与17世纪荷兰通派维米尔的《站在窗口读信的女人》,前者是通过夸张、变形和狂放的笔意来表现的,后者是通过精确的写实手法,如达·芬奇所说的“绘画要象镜子般映照自然”。

自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从那时起,西方美术很长一个时期都力图运用理性的数学方式实现对事物的模仿。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萨》这幅画里,

再现性是与审美客体生命本质精微体现相联系的东西。西方美术募仿的视觉可靠性还体现在透视问题,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科学的透视学和解剖学的兴起奠定了西方绘画再现法的基础,从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维米尔的《读信的妇女》;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等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透视学在西方绘画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方绘画努力从科学天地中寻找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学、

色彩学等学科渗透到绘画中去。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真指对象的真实、环境的真实。它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等等科学法则。

中国绘画总体上倾向于表现性,易经(公元前18世纪~7世纪)就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象。中国画的内涵、隐喻、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显示出中国艺术的重性灵、重“意在象外”,象外意、象外之情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转向内部世界,把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中国绘画是尚意,西文绘画是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文绘画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的中心观念是“气韵生动”。“气”是画家的内在激情冲动“韵”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中国绘画讲传神,包括对象的内在精神,画家自己的主观情思。“传神说”从人物画移到了山水花鸟画,山水花鸟得到了人格化的表现。明朝唐志契说过:“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指的就是画家要表现自己的真性情。

二、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

东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不同、它导致了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必然会出现差异。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人,

就是认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谐统一,人是自然的一

部分。从这一点出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

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

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

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

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

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

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

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论的载体。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

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部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

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

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神临自然、

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就是人

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

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

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

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

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

服自然,从而获得人生幸福;

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

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

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

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

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

以上这种哲学与审判观念上的差异,又进一步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

三、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在画面的处理上,西方绘画强调科学准确地再现客观世界的三维空间,这一点也和中国画有较大区别。

因为不苛求如实地现现表现对象,所以中国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画面的空间透视不用焦点透视,用的是散点透视,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可以用想象的真实来替代视觉的真实。所谓“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是指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是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中国山水画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透视方法的结果。

清明上河图

西方绘画则不然,其他实际上就是对景写生,要求对

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

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

便移动。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

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因为只有这样,三

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出于

同样道理,西方绘画还把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

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

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

如同真人一样。总之,对于西方绘画来说,能否准确地运

用透视、解剖和光学原理来描绘表现对象,是衡量一同画

作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

四、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丰富多彩

西方绘画要客观地再现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以特别强调用色彩和光影明暗去塑造对象。这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画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

对于中国画来说,线条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从属性的。

而且从不画光影明暗。中国画不论描绘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

线条的运用。画家们总是靠粗粗细细的线条来勾勒造型,然后敷

以颜色。这些颜色有时是单黑的,有时是五彩的,它们往往也会

被精心区分出干、湿与浓,而这些差别一般都不会被明显地强调。

中国画常常是要让观赏者从并不丰富的色彩层次中去领略世界的

五彩斑斓,去想象物体的凹凸远近。这种感受不是来自视觉直观,

而是依靠了联想和想象的参与。

西方绘画则不同,其画作中的物象

界限不是用线条来区分,而是用色彩的

深浅、光线的明暗来表现,就像我们眼

见的实物一样。西方绘画用亚麻籽油来

调和各种颜料,色彩十分丰富。通过这

些色彩的精心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物

体的明暗差异,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

间感,以及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所呈

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说,西方

绘画总是刻意强调色彩的丰富性与结构

上的差别。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

与暖、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

关系中,营造出直观的视觉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美学追求更有光学意义,更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