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的课型丰富多彩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有哪些课型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有哪些课型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余映朝在《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型创新》中说阅读教学课型,主要有教读课型、自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审美鉴赏课型,有精读课型、略读课型,有讲析课型、讨论课型、活动课型,有文学作品课型、文言文课型等。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一般常用的教读课型和自读课型之外,还要注意如下创新课型的设计与运用:1.朗读课型——主要用于名家名篇的教学,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教学。
此时的朗读训练已不是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课型,其课型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于朗读中体会课文的精妙之处,并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的训练。
2.诵读课型——也就是背读课型,主要用于文言诗文课文的教学。
这是一种重要的新课型,其课型任务是降底难度,简化讲析,进行文言文背读、理解和积累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
3.学法指导课型——重点用于对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科学的阅读技能的培养。
其课型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
4.文学欣赏课型——主要用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学。
它讲求突出文体色彩,要求有比较高雅的教学手段,还要求有突出的“美点”以及丰富的情感,要求我们在语言品味、形象感染、情感熏陶三个主要方面下功夫。
5.活动课型——用于课中活动,用于培养学生个性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安排语文活动课是义教初中语文教材的创举,是语文教材质量整体突破的标志之一。
语文活动课的课型任务是,将语文知识的渗透、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训练、比赛、娱乐、游戏、演出等等丰富多姿的活动之中,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学习语文的广阔视野。
6.积累课型——用于语言特别丰富的课文,突出语言的感悟、积累与运用。
【创新课型举例】——学法指导课设计、运用学法指导课,可综合考虑如下层面的指导训练内容:第一层面: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
如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诵读的方法,精读、略读和测览的方法,品读与欣赏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等。
班级读书会三大基本课型
班级读书会的三大基本课型班级读书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课。
因为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不仅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
因此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必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1. 读前读本推介课面对浩如烟海的报刊图书,有的学生良莠不分,有的不会选择,有的沉湎于音像作品,而对文学图书兴趣不浓。
针对以上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和优秀图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读物推荐课”就是为此而设立的一种课型。
(1)概念: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认真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书籍,供学生选择的一种课型。
主要方法有:书刊、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课堂结构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推荐方法。
对绘本、小说、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等类读物都适用。
主要内容可以由教师介绍,也可以由读过此书的学生简单叙述。
要讲出其精髓,语言力求生动、有感染力,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①激趣导入教师的导入是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前奏,是诱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催化剂。
导得好,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导读课可以从封面导入、书名导入、人物导入、体裁导入、精彩片断导入等等。
激趣时间不宜过长;激趣力求精而少。
激趣导入效果也比较好。
②解读封面一般而言,图画书的封面是取自书里面的某一幅画,而这幅画往往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味的一种象征。
封面的阅读,可以进行两项有意思的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有意于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把准书的主旨)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
阅读教学课型设计教案(精选7篇)
阅读教学课型设计教案(精选7篇)阅读教学课型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充满奇特构思,曲折情节的故事中体会作者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感受他的幽默与智慧,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努力做一个勇敢善良,勤劳正直的人。
2、通过交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分享阅读的收获。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课前准备:1、认真阅读《大林和小林》,找找有趣的“奇思妙想”。
2、完成一篇《大林和小林》读后感、阅读单。
3、试着讲讲自己喜欢的故事。
一、谈话导入:师:小朋友们,最近我们阅读了张天翼爷爷的童话,在他的书中我们认识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出示封面)《大林和小林》,他们是——大林和小林。
师:这段时间,老师留心观察了一下,我发现我们班同学在看这本书时,时而紧张,时而偷偷的笑,这本书真令大家爱不释手呀!今天就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走进《大林和小林》(出示课题),和他们一起经历一段有趣的旅行,再和书中那有趣的人物来一次亲密的接触吧!二、书中之最师:小朋友们,在这本书里有许多有趣的描写,简直可以创世界吉尼斯记录啦!你们看!(出示最慢的赛跑):五米赛跑第一——乌龟第二——蜗牛第三——唧唧一共跑了五小时又三十分破全世界记录!1、谁来当一次体育播音员,响亮地把比赛结果播报给大家听听。
(一名学生播报)2、看,这就他们当时比赛的场景,咦!张天翼爷爷这样写,想告诉大家什么呢?(生答)师小结:是的,张天翼爷爷是在讽刺唧唧懒得连乌龟、蜗牛都跑不过呢,张爷爷可真会使用夸张手法啊!A、找一找3、在这本书里还有许多类似这样夸张的描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书找一找,看看书里还有哪些夸张的描写呢?(1)要求:找好以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你找到的选一句读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听,然后再说说夸张在哪里?待会儿老师就请几个同学来跟大家分享!(2)小组交流,师巡视!(3)汇报,师评价!(生拿书自由说)指名4-5过渡:经历这么奇妙的旅程,读到了作者这么多的妙语连珠,好玩吗?小朋友,张爷爷真有想象力,他还用他那夸张的手法创作了不少有趣的人物呢?咱们一起去和他们亲密接触吧!现在,我们一起再来猜一猜书中写到的那些有趣的人物。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
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三种课型探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整本书阅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三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和总结课,并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先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详细介绍三种课型的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和教学方法,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三种课型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和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应运而生,它既是适应教育改革需求的产物,也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背景在于,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局限于单篇短文的阅读,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难以形成系统的阅读思维,也难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而“整本书阅读”则要求学生完整地阅读一本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知识点和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通过阅读整本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在初中阶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让阅读课异彩纷呈
让阅读锝异彩纷呈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
反思当前的阅读课,我们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几乎是一种课型,那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精读式感悟。
久而久之,这种单一的阅读课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何使阅读教学从一元模式走向多元模式,让阅读课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呢?一、呈现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把小学六年分为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心理,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一样,阅读课应该是百花齐放的。
1.侧重于识字写字的低段阅读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然而在当前的低段阅读课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文本的阅读理解而忽视识字写字的指导,出现了低段教学高段化的现象:识字环节走马观花,写字指导蜻蜒点水,大部分时间花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上,最后学生连课文也读不通顺,宇也写不正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低段阅读课要突出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正确处理好识字写字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可以把课设计成四个板块:初口刘荣华读课文,认识参加比赛的动物,认读“松鼠“”猴子”“公鸡”“鸭子”等字词:细读课文,报告比赛的项目,认读“比尾巴”“短”“扁”等字词;熟读课文,宣布比赛的结果,在师生对读、生生互读中反复认读本课要求学习的“松鼠”“尾巴”等字词以及读好问话的语气;演读课文,创设表演比赛的情境,在表演朗读中区别“松”与“公”,书写“公”和“云”。
学生在识字中阅读,在阅读中识字,把识字写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率。
2.侧重于阅读理解的中段阅读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三类课型”的模式
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三类课型”的模式作者:钱忠敬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1年第11期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做到“真阅读”“深阅读”,就要运用好三类课:导读课型、促读课型、展示交流课型。
导读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整本书内容,制定切合自身阅读能力的计划。
促读课旨在能够有效对学生阅读过程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对教师预设问题的思索,激起学生持续性阅读动力,并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进行深阅读。
展示交流课主要通过思辨式阅读进行思维训练,教师可以策划形式多样的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以真正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课型;导读课;促读课;展示交流课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及教育和阅读关系时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
”这是对整本书阅读重要性最精辟的阐述。
目前,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但由于整本书阅读讲究整体性,与历来的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很大不同,而且整本书阅读过程费时又费力,因此,虽然一些学校也开始大胆尝试,但由于教学缺少科学的指导和安排,学生的阅读也缺乏计划性,所以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仍处于随意化、形式化、肤浅化状态,一些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或停留在提出口号,或停留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的层面上,大多数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到底要“怎么教”心中一直感到迷茫。
笔者经过长期大胆探索和教学实践,构建出“三类课型”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首先,整本书阅读最基本的课型是导读课。
导读课旨在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引方向,铺平道路,激发阅读兴趣。
其次,整本书阅读最能够体现学生“真阅读”的是促读课。
由于当前快餐文化盛行,部分学生的阅读仅仅是猎奇式的“生吞活剥”,阅读层次较浅,还有部分学生阅读的兴趣点仅停留在消遣娱乐层面上。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十种课型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十种课型一、朗诵课型(一)课型概说进行语调、语速、重音等技术训练。
通过朗诵,明白得课文。
(二)教学模式第一步:创设朗诵情境。
第二步:训练朗诵技术。
第三步:讨论朗诵体会。
(三)课型举例:《春》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诵知识(1)朗诵课文(2)介绍朗诵知识①语调:轻快、轻柔、由升到降……②语速:快、稍快,慢、稍慢……③重音:重读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诵技术(1)学生读课文,并确信每段的语调、语速、重音。
(2)学生按下面的句式说朗诵第段,用语调、语速朗诵,要重读,表现出。
教师示范:第①段,用轻快的语调、稍快的语速朗诵,盼望、来、近要重读,表现出盼春的热切心情。
(教师范读)学生训练(说、读、评)第②段,用轻柔的语调、稍慢的语速朗诵,一切、睡醒、欣欣然、朗润、涨、红要重读,表现出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
第③段,用轻快的语调、稍快的语速朗诵,钻、嫩嫩、绿绿、一大片、坐、躺、打、踢、赛、捉要重读,表现出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
…………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诵体会学生用下面的句式,讨论朗诵体会: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
(从中心、层次、情感、特点等方面说话)学生说话:(1)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赞美大自然。
(2)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层次:盼春—写春—赞春。
(3)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情感:酷爱大自然。
(4)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特点:语言简练明快。
(5)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特点:形象生动。
(四)教案写作模式:教学目标:一、二、3教学模式:朗诵课型教学进程:分为三个大体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学习朗诵知识一、朗诵课文。
二、教师介绍朗诵知识第二步:读课文,训练朗诵技术一、学习读课文,并确信每段的语调、语速、重音。
二、学生按下面的句式说朗诵第段,用语调、语速朗诵,要重读,表现出。
3、教师示范4、学生训练(说、读、评)第三步:读课文,讨论朗诵体会。
学生用下面的句式,讨论朗诵体会:通过朗诵,我读出了这篇文章的。
整本书阅读四种课型介绍
整本书阅读四种课型举隅:导读+推进+交流+总结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笔者以陌生化导读课、阅读中推进课、阶段交流课和汇报总结课四种课型为载体,着力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高效推进整本书阅读。
一、陌生化导读课:提升兴趣陌生化导读课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整本书的陌生化导读,一是基于某些章节的陌生化导读。
基于整本书的陌生化导读,主要通过整本书的标题和目录,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如导读《朝花夕拾》,首先出示鲁迅《朝花夕拾》封面,让学生谈谈对书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书名的含义:早晨的花,晚上采摘。
这实则指鲁迅中年的时候回忆幼年和青年生活。
然后让学生迅速翻看目录,浏览小引,明确《朝花夕拾》中的篇目有哪些。
又如导读《骆驼祥子》,可设计如下问题:本书为什么取名“骆驼祥子”?骆驼和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如导读《水浒传》,可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营造阅读氛围。
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还可引入名家对《水浒传》的评价,如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曾言“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
接着,引导学生浏览《水浒传》的目录,初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
此时,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强烈,笔者要求学生借助序言和目录,理清全书脉络。
实践证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变得不再盲目,阅读兴趣也得到有效提高。
基于某些章节的陌生化导读,可以从著名的人物切入,也可以从精彩的情节切入。
如导读《水浒传》,可以这样设计:有人说,是鲁提辖三拳打开了《水浒传》,又是鲁提辖一禅杖合上了《水浒传》,鲁提辖用怎样的三拳打开了《水浒传》?打的是谁?为什么打?怎样打?打得怎么样?这个设计让学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走入文本,从文本细读中找寻答案。
在问题的导引下,学生自主阅读原著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章节。
从著名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切入文本,能增添阅读过程的趣味性。
陌生化导读课设计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022语文新课标实践:全书阅读三大教学课型
2022语文新课标实践:全书阅读三大教学课型引言全书阅读作为2022年语文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全书阅读教学课型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全书阅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结合新课标要求,探讨全书阅读的三大教学课型,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全书阅读三大教学课型全书阅读教学课型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以下是全书阅读的三大教学课型:1. 导学课导学课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全书背景,明确阅读目标。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介绍全书背景:简要介绍全书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全书内容梗概,帮助学生建立全书整体认识。
- 制定阅读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全书阅读的具体目标,如理解全书主题、掌握关键概念等。
- 阅读策略指导:教授学生阅读全书的方法和技巧,如速读、精读、批注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 激发阅读兴趣:通过问题引导、故事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全书阅读。
2. 探究课探究课是在学生完成全书阅读的基础上,对全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的课型。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内容梳理:引导学生回顾全书内容,对全书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等进行梳理,为学生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全书主题,如时代背景、作者观点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人物分析:选择全书中的重要人物,引导学生从性格、动机、成长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理解人物在全书中的作用。
- 情节解读:分析全书的线索和情节安排,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展示课展示课是学生全书阅读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个人展示:鼓励学生以演讲、表演、写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在全书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及策略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注重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注重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一)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提升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新知识。
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升学生快速阅读的水平,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很多问少讲,学生忙着实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
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但增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实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注重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一)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让教材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为展开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上好单元总结课,把单篇课文教学时获得的散乱的知识系统化,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的几种课型
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的几种课型
在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中,通常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课型来促
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课型:
1. 导入式课型,通过引入引人入胜的故事、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
围中进入阅读状态。
2. 讲授式课型,老师通过讲解文本内容、阅读技巧和策略等,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
3. 互动式课型,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例如提问、讨论、
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
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4. 实践式课型,通过阅读文本、分析阅读材料、写作或口头表
达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
惯和技能。
5. 拓展式课型,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扩展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以上是在统编教材的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课型,通过灵活运用这些课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课型的创新
第二 ,全 日制 义务教育 《 文课 语
程标准》 以及初 中语文教材要求我们 在教 学设 计上 从 如下几 方 面更新 观
与关注学生的 生存世界 、生活世界 、情感世界——
念: ①教学设计要求从课文整体 的角
● 宋 平
读课型 、听说课 型 , 单元 课型 、单篇 课型等 ;小而言之,有 朗读课 型 、背 诵课型 、说读课 型 、 赏课 型 、讨论 鉴
课型 、质疑课型 、 摘抄课 型 、 写课 读 型 、表演课型等。从初 中语文教 学界 已有定论的科学 成果来 看,有这 样一 条定律 :凡是成功 的阅读教 学系统 , 凡是成功的教学改革试验 ,一定会有
阅读与品析 、阅读与积累 、阅读与想 象 、阅读与延伸等各种关系 , 让学生 在诵读 、听说 、论辩 、 疑 、表演 、 质
4 、欣 赏课型 :按照 创造鉴 赏的 原 则教学 ,让学生获得 审美的愉悦 ,
感受文学作 品阅读带来的乐趣 。 5 、讨论课 型 :学生通 过阅读课 文 ,对有争 议的问题 ,展开讨论 ,明
长期 以来 ,我 们的语 文课 堂阅读
文教 学 ,必然 要求 我们 进 行课 型创 新 ,这里 面的研究课题可 以说是层 出
不穷。
教学只有一种课型 ,即分析课 ;一种 教法 .即介绍 背景 、划分 段落层 次 、 概括段意 、归纳中心 、分析写法。这
种 老套 的教 学 方法 ,单 一的课 型 模
教学探索 。⑨教学设计要关注培养学
生 的思 维 能力 特别 是创 造性 思维 能
什 么是课型 以及 课型 研 究运
代特点的科学的高效的新颖 的实用 的 新课型。课 型需要创新 ,主要 由于如 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 的宏
让阅读引领学生走入学习佳境
让阅读引领学生走入学习的佳境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技能,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作品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阅读感悟强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技能,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说话和写作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
良好的阅读指导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也体现了由教向不教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能力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呢?教师既不能全包全揽,也不能不管不问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想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就必须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
一、乐趣至上,兴趣激发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阅读是干涩无味的,令人生厌的。
如果阅读能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智慧上的启迪,那么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小说讲座、作品欣赏、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名言警句辑录、读书札记等,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作品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素养,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能力迁移。
在阅读训练中注重设计好主题实践活动的内容、时间、方式、途径,并强化效果督促。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型。
如教学《荷叶母亲》一文时,老师把学生的朗读作为重点,一一阅读到重点阅读,再到仔细品读,时时紧扣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自读课、讲读课、活动课等,人人参与,多角度设计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增长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二、方法指导,习惯养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埋头去读,以为读的越多,时间越长,遍数越多,费力越大,就能读好书,这是不妥的想法。
“单篇、群文、整书”阅读教学课型的比较与整合
“单篇、群文、整书”阅读教学课型的比较与整合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
这三种课型是根据教学材料的数量维度来划分的。
通过对这三种阅读教学课型的比较与整合,以期扬长避短、相辅相成,从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一、三种阅读教学课型的内涵认识1.单篇阅读教学单篇阅读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一般两三课时完成。
如《颐和园》的常规教学,字词学习,梳理课文,两个片段的细致感悟就属精读课的第一课时。
特级教师蒋军晶说:“单篇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到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地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2.群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于泽元教授在这个关于“群文阅读”的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就其中一个关键词“一组文章”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课内一组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课内外一组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还有全课外一组文章组成的群文阅读,包括一本书里的一组或群书里的一组。
而今在此作比较的,单指课内外一组的群文阅读,一般一课时完成。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美丽的谎言”群文阅读,先对比阅读课文《唯一的听众》和《别饿坏了那匹马》,得出“美丽的谎言”这类文章的共性,即在文章表达上都具有“善意的动机、刻意的言行、真相的呈现”,然后提供课外一篇阅读材料,进行印证性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在于,一个学期就只教学这二三十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海量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整书阅读教学整书阅读教学,通常指班级读书会。
读书会根据阅读前和阅读后的指导区别,分为阅读指导课和阅读交流课,一般也是一课时完成。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及实施方案
“人心向学,悦读先行”——**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的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一个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广泛的、大量的阅读有着密切的联系。
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实现“课外阅读课内教”,学会学法的迁移和应用。
为了贯彻落实我校“****,****”的办学理念,基于我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现状,特在小学部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外悦读课程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让书香浸润学生的童年。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中质疑,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性阅读,培养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于海量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四)积累经典,厚实文化底蕴。
背诵六本《经典诵读100课》,阅读100本绘本、100首儿童诗、100本整本书籍(校园文学、童话故事、百科全书等)。
(五)低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课程内容(一)经典诗文积累背诵——《经典诵读100课》,每学年完成一册。
(二)课外悦读指导课程——形成分级悦读精读书目和泛读书目系列。
阅读课教学计划(精选5篇)
阅读课教学计划阅读课教学计划(精选5篇)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好的教学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课教学计划(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课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为了深化“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能力,本着吸收中华文明之精华,同时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阅读课”阅读计划。
此计划作为学校阅读教学活动的延伸与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阅读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与水平。
二、活动目标: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诗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3、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4、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
三、读书内容1、新课标指定要求背诵的部分古诗词。
2、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推介一些文章或书籍。
3、“朝阳读书”中的书籍。
四、指导措施:1、采用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等多种课型进行阅读指导训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单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研读、赏读……等读书的方式。
3、保证学生有时间读书,利用好每周的阅读课以及每天中午的“午练”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平均不少于半小时。
4、传授有效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给学生简单的读书方法,指导列出自读提纲。
(1)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3)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十种课型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十种课型作者:李育智田祥胜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第48期实施以创新为重点的快乐教学,应当使语文课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提倡多样化。
下面就课堂教学的类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读讨论型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教师组织并参与讨论的课型。
这一课型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按提纲或学习目标自学;第二步就提纲或学习目标展开讨论,教师在讨论中要予以启发引导,使讨论既热烈又深入,经过讨论、争论,使重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第三步进行梳理总结,师生达到共识。
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解点拨,这种课型一般适用于阅读课文的教学。
二、读读议议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读读议议、圈圈画画的课型。
这种课型教师要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读议,理解和体会词句意思,学习读写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认识能力。
这种课型要以读为基础,一般适用于教学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三、读读背背型就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为主的课堂教学类型。
这种课型要求以读代讲,以背代讲。
教师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理解词句段,受到情感熏陶,增强语感,发展想象力。
通过背诵,儿童口诵心想,不但发展形象思维,还可积累句式词汇,丰富语言储备。
这种课型一般适用于要求背诵的课文及古诗词。
四、读读演演型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作表演的课型。
有的课文人物多,对话多,可以由分角色读提高到分角色表演,有的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表演。
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理解课文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课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可为有表演才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五、读读画画型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把语言文字变成生活画面的课型。
有些课文如古诗、写景、状物、写事的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画面。
上课时可引导学生把这些画面及时地画下来。
有的课文可以画重点段的画,有的课文可以画成连续的画面,有的可给课本插图配前后图。
小学生阅读课教学计划
小学生阅读课教学计划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课是其中重要的课型,那要怎么制定阅读课的教学计划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生阅读课教学计划,欢迎参考借鉴。
小学生阅读课教学计划【一】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而这些能力不是一日而就,需要经过学习和锻炼获得。
为此,为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我们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目的:阅读指导课的开展,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新课标指定要求背诵的部分古诗词。
2、教师根据教学及学生实际情况推介一些文章或书籍,四年级主要以中外名著为主。
四、课型(我们的课尽量做到形式多样。
)1.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会做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四年级写摘录式读书笔记,采用摘录好词佳句和写感想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感想不一定是完整的文章,只言片语都可以,但一定要是学生读书后的真实想法,)。
2.读物推荐课六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开阔学生的生活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积累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
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
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三种课型部编版教材充分凸显读书意识,特别倡导整本书阅读。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外阅读教学课型,力求学生读有所获。
以《草房子》课外阅读教学为例,展示课外整本书阅读的三种基本课型:推荐课、推进课和推广课。
三种课型由兴趣到方法再到获得,贯穿学生阅读过程的重要节点,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标签:课外阅读课型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可见,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部编版教材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在编排变化和指导思想方面凸显特色。
②结合前后情节为下列文字中的秃鹤补充内心独白。
补充内心独白的三个情节分别是:广播操比赛扔帽子事件;班级分组受排斥事件;文艺汇演递小纸条事件。
(3)感悟成长的真谛秃鹤所承受的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根据秃鹤的故事,回答问题:“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4)课堂小结归纳方法:梳情节,抓节点,品语言,探主题。
(5)布置阅读任务利用课堂上总结的阅读方法,课下选择书中另外两个人物完成阅读卡。
阅读卡设计如下:本节课上以秃鹤这个人物为突破点,带出整本书人物的阅读分析方法,实现由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
具体做法是由“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这一主要任务引出梳理情节、寻找成长关键点等几个分解任务。
推进课侧重于方法的指导与调整,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规范化、有深度的策略指引,力求将单篇阅读方法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中,让学生有效阅读。
三、推广课——交流分享,收获阅读推广课是在阅读完成之后,学生就阅读的体会和收获进行分享,让阅读成果得到推广。
推广课的形式更为灵活,可以设计成活动课,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草房子》推广课设计如下:(1)分小组进行表演教師要提前对剧本写作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然后指导学生将书中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编成剧本再表演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課型設計的理念是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北大錢理群教授說:"語文閱讀教學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的功能與意義的,文學作品中積澱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閱讀教學的精神貫注文化薰陶是影響終生的。"語文閱讀如何完成這種終生教育的重大任務呢?我想,在我們的課型設計中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在具體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師生課堂交往的平臺,創造一種寬鬆、祥和、愉快的對話環境,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從而共同探疑解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個性。我們在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設計中,都要體現這種教學理念,我在課型設計中常常提醒自己記住以下兩句話:
2、讓人像人
人類有著豐富美好的情感,閱讀教學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就應該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那種忽視語文教學自身的情感力量,只要求學生玩弄毫無意義的文字遊戲以就會考試的閱讀課,是不人道的,北大教授錢理群在對理科學生講"大一語文"時說:"這門課程將打破時空的界限,克服個人生命的有限範圍,把你們引入民族與世界、古代與現代思想文化的寶庫,與百年之遠,萬仞之遙的大師巨匠進行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你們將觸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貴的頭顱,融合了人間大歡喜大悲憫大憎恨的博大情懷的顆顆大心。"語文閱讀教學如果真正達到了這種境界,那麼"人本性"的體現就不會落空。在課型設計中,我十分注重對作者情感的尊重和對學生情感的尊重,每設計一篇課文,力求能盡可能完整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情感,並內化為自己的情感,然後帶動學生利用已有的語言材料細細品味感悟,師生之間不斷交流,互相傳達自己的感受,最後達到融合。由於情感與人對事情的評價有關,在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必須交流對作品的評價,才能達到情感的融合,這就決定了這種融合的複雜性,所以,我在課型設計中經常注意相關性、相似性的聯繫。例如:設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綠》聯繫《匆匆》《春》,設計《威尼斯》聯繫《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設計舒婷的《致橡樹》聯繫《神女峰》等等,盡可能讓學生全面完整地瞭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後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閱讀經驗以及生活體驗,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回饋,這種情感的交流不是單線型的,而是彼此心靈相通,情感相融的雙線型,充滿了一種人情味、和諧美。
(2)品讀課型設計:對一些含義雋永,思想深刻的文章,可以採用品讀的方式,就像品茶一樣,需要提供好的茶葉、適度的水和一定的環境。例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名篇,我常常會提供一些名家的評論、與作者同時期的作品和歷史背景資料,提供一些音樂、圖片、錄影等,讓學生一起進入課文(入境),在作品的意境中細細品味,力求有所感悟有所啟發。例如:我在設計《故都的秋》時,就為學生選擇了歷代名家"頌秋"和"悲秋"的詩文名句,讓學生體味在寫秋聲和秋色時,歷代名家不同的表現手法,然後立足本文仔細品味郁達夫寫秋聲、秋色、秋味的特點,讓學生沉浸在濃濃的秋的意境中,課堂教學中有一種詩意的美。
二、課型設計的實踐探索
"課型",顧名思義指的是課的類型,對課型進行設計,是以教學的最優化為目標的,它的意義在於:都是以新穎的課型設計構築閱讀教學的新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點說是教師根據不同的閱讀材料,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教師的教學個性來設計各種教學方案,它是教學模式的雛形,但較模式更輕便、更靈活,有以下三個特點:(1)整體性(使教材、教師和學生三位一體,統一於一個完整的教學構想中)。(2)靈活性(課的進行順序不僅受制於教材的順序,更以學生的認知順序為出發占,以教師的教學設計為依據)。(3)民主性(教與學雙方平等交流,共同研究文本意義,達成共識,也允許保留自己的見解)。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初步探得以下一些課型設計:
1、把人當人
這裏的"人"既指學生,也指教師。首先,在閱讀課型設計中應該始終把學生當作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要經常研究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他們的興趣、愛好,對作品的感知能力,以及各自的差異。要學會"蹲下來看孩子的世界",從學生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設計我們的課型。所謂備課要"備學生"的精髓,我想也就在此。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把自己當人,而不是自我神化,教師不是神仙,教學相長,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不比老師差,更何況語文教師本身是一個社會的人,那麼,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課堂中師生之間應該具有真誠、友善、守信、寬容及合作等精神。語文閱讀教學的特殊性也告訴我們,對文本的解讀是多元的,因為"讀者是作品的最後完成者",我們在引導學生瞭解文義的基礎上,應當鼓勵他們"見仁見智"地從文章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特殊感悟。例如:我在教讀《雷雨》時,要求學生對周朴園從階級性、人性和社會性等不同角度去進行評價,在涉及到個人情感世界時,允許保留他們對周樸園不同看法。在教讀柳永的《雨霖鈴》時,拿出蘇軾的《江城子》來進行比較,同樣是寫離別,一個是生離,一個是死別,學生在評價他們的藝術特點和世界觀時,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看法,從不同角度對兩位詞人作出不同的褒貶。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活動,閱讀教學是一種心智活動,需要師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不可能機械地原封不動地傳遞給學生,只能是借助人的思維、直覺等生命活動形式,通過師生雙方互相融合,互為揚棄,互動發展來完成,所以,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也不應該把教參的解讀結果作為惟一的標準答案。
2、課型變式設計
課型的變式是相對于常式而言的,為了使閱讀教學的課型設計能體現教師的個性和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突出靈活性,而不至於"模式化",我還進行了課型變式設計的實踐探索:
(1)教法的變式:在實施課型教學時,應該經常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運用各種課型,在施教時可以採用一文兩教,或一文多教的方法進行對比實驗,例如:我在教《一碗陽春麵》時,在一個自費班裏實施探讀課型,抓住三次吃面的不同細節描寫,對人物的服飾、語言表情等進行析疑、解疑,然後對母子三人及老闆夫婦的心理進行探微,讓學生感受到了人物精神美的力量。在另一個普通班裏實施了研讀課型教學,讓學生把《蒲公英》和《一碗陽春麵》聯繫起來,討論分析日本人民在危難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學生分學習小組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查找有關資料,寫出了一篇篇高品質的論文。兩種不同的課型在兩個程度不一的班裏同樣收到好的效果。再如《項鏈》既可以上成探讀課型,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可以上成研讀課型,研討莫泊桑寫小人物的特色,還可以上成活動課型,設計一個辯論題"瑪蒂爾德值不值得同情?"由學生自由組織正反雙方展開辯論。
讓閱讀教學的課型豐富多彩
王曉紅
讀書時,我最怕遇上這樣的語文老師,每學一篇課文,總是按這樣的程式上課:作者介紹 時代背景 詞句解釋 段落分析 主題概括 語法修辭 寫作方法。這種"八股式"的課堂套式,單調、乏味,沒有高潮,肢解了完整的文本意義,讓人昏昏欲睡。教書後,我力戒上這樣的語文課。於是語文閱讀課的課型設計研究,成了我從教18年來教學探索的中心。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最有生氣最有情趣的藝術活動,于漪老師曾說過"進入語文織就的'寶藏',能開闊視野,提升精神,淨化感情,增添智慧,認識社會,品嘗人生,其中快樂,難以言表"。當你以新型的課型設計實施閱讀教學時,師生會一起倘佯在文學作品的意境中,那裏充滿了歷險與奇遇,交融與頓悟,其中快樂確實難以言表。事實上,千差萬別的文本個性和各不相同的學習個性,也決定了我們在實施閱讀教學中必須靈活多變,追求個性教學。經過多年的理論探索和教學實踐,特別是名師指點,我在閱讀課型設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曾多次獲得省、市優質課獎,為此,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以新穎的課型設計構築閱讀教學的新策略十分必要,這也是改變目前語文閱讀教學"高耗低效"現狀的有效辦法之一。
(3)課堂結構的變式:在實施每一種常式課型時,課堂結構也應該是靈活多變的,例如同樣是品讀課型,學《黃山記》,我就設計為"順讀式",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製作游黃山的多媒體課件,一起品嘗美景;學《荷塘月色》,我採用的是"中間開花"的形式,先品讀"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兩段,然後再對比遊荷塘前後的心情變化;學《難老泉》時,我設計為"逆讀式",先學描寫難老泉的段落,再往前推,(山西 太原 晉祠 三色(難老泉)),這種結構上的靈活多變,也能豐富課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探讀課型設計:有些作品,作者創作的時代、地域都與我們相距較遠,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世界觀與學生的差異太大,課型設計可採用問問題的方式進行,抓住文中的關鍵字、段落或主要問題,進行揭疑--析疑--解疑的探究。例如:《守財奴》一課抓住作品描寫葛朗台太太之死的一段話"......完全是一個基督徒的死,死得崇尚、偉大"以及葛朗台之死的評論句--"基督教應該是守財奴的宗教"讓學生討論探究,揭示其中的矛盾性,推斷出作者世界觀的矛盾。再如《祝福》一課中抓住魯四爺的兩次"可惡,然而......"《雷雨》中抓住周樸園的幾次"汗涔涔",設計問題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學生根據人物個性進行補白,並交流研討,這樣既加深了對作品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增強了閱讀的興趣。
1課型常式設計
進入中學教材的課文都是按一定的體例編排的,或文體,或時代,或表現手法。儘管文意千差萬別但總有一定的共性,我們可以尋找其設計:一些文句優美、直抒胸意的抒情散文和詩歌,我們可以從反復誦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技巧的指導,如:重音、停頓、語音、語調的變化、語氣的各種模擬等,來表達自己對文章意義的理解,使文章"如出我心,如出我口"。都是在設計中特別要注意誦讀層次的層層遞進和誦讀形式的靈活多變。例如:我在《蒲公英》一課的設計中,抓住了文中五次"童謠"的出現,讓活寶瞭解作者在五次童謠出現時應有的然後用自己的聲音來表現,學生討論後明確,文章開頭第一次是"由朦朧到清晰的記憶",第二次是"歡快的兒童遊戲場面",第三次是"悲傷的回憶",第四次是"冷靜的思考",第五次是"難忘的詠歎"。當學生一個接一個逐漸準確地用聲音形象表現出來時,作者的構思和文章的內容已經掌握了,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