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范文第【1】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来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几分之一)时,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两组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猜想和验证,使学生专注于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从上往下及从下往上观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验证和运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时,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合作交流、总结、验证,自主探索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六、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给庄家清除害虫,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有关青蛙的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根据这一规律请继续回答并写出算式。
5只青蛙几只腿?10只青蛙几条腿?20只青蛙几条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4=2010×4=4020×4=80追问:观察以上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数学课《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三篇篇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4、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生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5.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
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
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第【1】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数学情感。
【说教学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说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1)6×2= (2)20×4=6×20= 10×4=6×200= 5×4=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3、组织学生汇报。
(1)第一组算式中每个算式都有一个因数6,第二组算式中每个算式都有一个因数4。
(2)第一组算式的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第二组算式的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
(3)当第二个因数不断变大或变小时,积也相应地变大或变小。
4、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1)观察第一组算式,探究规律。
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的变化规律,并验证。
(认真观察,发现:其中一个因数都是6,另一个因数由2变成20,积由12变成120。
另一个因数由2变成200,积由12变成1200。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出来。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观察第二组算式,探究规律。
①继续观察,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②同桌之间一个人按规律写算式,另一个人用竖式验证。
2、在小组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三、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完成51页“做一做”。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
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6╳2= 12(元)6╳40=240(元)6╳200=1200(元)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某2= 12(元)6某20=120(元)6某200=1200(元)(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课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有配套PPT课件)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
2. 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3.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2.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了解。
2.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和推导过程。
3. 提供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1.5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2.1 教学目标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2.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方法。
2.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2.3 教学方法1.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4 教学步骤1. 回顾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2.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方法。
3. 提供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5 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过程和应用。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3.1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1. 使用PP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实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例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验积的改变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改变规律,造就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实力。
3、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历,开展学生的视察,推理实力。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在学生已经驾驭了乘法运算的根本技能的根底上,利用乘法运算,造就学生的推理实力,特殊是合情推理实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究积的改变规律是整数四那么运算中的内容构造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节课学习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改变状况,从中归纳出积的改变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究,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改变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体会事物间是亲密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例题的设计分三个层次:1、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分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视察,计算,比照的根底上自主发觉因数改变引起积的改变规律。
2、学生在小组沟通的根底上广泛沟通自己发觉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自己发觉的规律。
3、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改变规律的正确性。
学习驾驭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假设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一样的倍数”这条规律,可以较快地进展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更好地理解因数未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算理,为以后学习小数乘法做必要的铺垫。
四、教学打算例4情景图的课件〔或挂图〕;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1、创设情景师:(或屏幕显示):为响应学校“节约零花钱,牵手好挚友”号召,我们班与盼望小学四〔1〕班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学生们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盼望小学的小挚友购置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
请你们帮助算一算,一盒美术颜料6元,买2盒花多少钱?20盒、200盒?〔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识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表达对他人关爱的同时,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用计算器玩游戏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二、揭示课题: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2、看了这个课题,现在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方面:①什么规律? ②怎样研究? ③有什么用?【意图:一开始提出探索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方向,把重点集中到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来,本课的着力点自然地凸现了出来。
】三、探索规律(一)建立猜想1、用计算器计算:36x30的积。
2、36、30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叫做什么?1080又叫做什么?3、猜想:如果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比如,一个因数36不变,把另一个因数30乘2,或者把30乘10,积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再比如,一个因数30不变,另一个因数36乘8,或者乘100,积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能不能来猜一猜?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数学积极、热情,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学习的快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P51》教学目标:1、经过探索的过程,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2、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写出有规律的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教具:多**设备,速塑纸教学过程:如下表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时间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思考回顾总结一位、两位、三位数与一位、两位数的乘法都是:因数×因数=积。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改变了,那么它的积会改变吗?又是怎么变?跟随老师思路回忆、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思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2min二、探究得新知一、PPT展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几个算式的规律1、(1)6×2=(2)6×20=(3)6×200=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乘100)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先口算,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得到发现规律(下题同上)2、(1)20×4=(2)10×4=(3) 5×4=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除以4)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二、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发现进行验证先用今天的规律填空,再列竖式验算。
(1)26×24= (2)17×6=26×12= 17×12=26×6= 17×24=跟随老师的思路,口算简单的算式,并认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
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的意义。
1.3.2 讲解解释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1.3.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1.3.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应用。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
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应用。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意义。
2.3.2 讲解解释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示例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应用。
2.3.3 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2.3.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性质的概念和应用。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的示例。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通过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的意义。
3.3.2 讲解解释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第四章: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分数相关问题。
4.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0页例1及相关练习。
2.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 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积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分享心得。
6.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关键点。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 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能否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3) 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数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八、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干净、整洁,有利于学生学习。
2. 教学氛围:民主、和谐,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积的改变规律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例4“积的改变规律”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积的改变规律的发觉过程,感受发觉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改变规律,培育初步的概括和表达技能。
3、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阅历,进展同学的推理技能。
教学重难点:引导同学自己发觉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目标。
1、创设情景: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乘法的计算已经掌控的很好了,下面同学们算一算下面各题。
8×3= 60×4=16×3= 180×4=32×3= 240×4=同学计算后。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发觉了什么?同学汇报沟通,2、师引入:是的,在乘法运算中,积会随着因数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积的改变规律。
3、提出目标:让同学先说一说,再出示目标:〔1〕积的.改变规律是什么?学这些规律有何用?〔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控了探究规律的什么方法?[设计意图]上面这两个题蕴涵了函数思想,通过这两组练习,使同学对积的改变规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预备。
二、展示学习成果1、小组内个人展示。
〔1〕提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58页的例4、完成做一做后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次在小组内沟通展示。
〔2〕生自学,师巡察指导,收集学习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发觉的积的改变规律。
〔1〕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
〔2〕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3、师生共同争论把两个规律合并。
〔1〕合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质疑争论,引发冲突。
生先质疑,师再补充质疑:扩大〔或缩小〕什么意思?为什么是相同的倍数?对“一个因数不变”中的“因数”是否适用于任何整数。
〔3〕在充分争论的基础上,把规律补充完整。
同学进一步理解积的改变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2. 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导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2. 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积的变化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积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3. 讲解积的变化规律: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
4.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6.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积的变化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积的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 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所需的空间和材料。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选择,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收集和分析学生的作业和练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积的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总价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积的变化与因数变化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积的变化规律2. 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 积的变化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 理解积的变化规律2. 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变化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积的变化现象呢?二、探究积的变化规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
3. 教师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两个因数扩大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扩大的倍数就等于两个因数扩大倍数的乘积;两个因数都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积缩小的倍数等于两个因数缩小倍数的乘积。
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问题。
3. 学生分享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分享解答过程,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积的变化规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巩固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应用、巩固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积的定义和概念,能够正确运用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积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教学内容(1)积的定义和概念;(2)积的运算规律;(3)积的变化规律和应用。
3.教学方法(1)概念教学法:通过讲解、演示和实例引入,帮助学生理解积的定义和概念。
(2)讨论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总结积的运算规律和变化规律。
(3)归纳教学法:通过给出一系列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出规律。
4.教学流程(1)导入阶段-引入积的概念:通过实际物品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积。
-让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积的特征和规律。
(2)展示阶段-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积的概念和定义。
-引导学生分析积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3)实践阶段-给出一些简单的积的运算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积的运算规律。
(4)归纳阶段-给出一系列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出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阶段-给学生一些积的练习题,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综合问题。
(6)总结阶段-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知识。
5.教学资源(1)教具:实际物品、黑板、笔、作业纸等。
(2)学具:学生教材、练习册等。
二、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同时,通过实例的呈现和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导入环节设计不够生动活泼,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改进方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片来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积的特征和规律,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2.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积的变化规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概念和意义。
1.2 教学内容:介绍积的变化规律的定义,解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来阐述积的变化规律。
第二章:积的变化规律的证明2.1 教学目标:理解并证明积的变化规律。
2.2 教学内容:介绍积的变化规律的证明方法,包括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
2.3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和代数运算的规律来证明积的变化规律。
第三章: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比例问题、面积问题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决。
第四章:积的变化规律的综合练习4.1 教学目标:巩固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练习题,综合考察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评价5.1 教学目标: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5.2 教学内容:通过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积的变化规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5.3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总结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他们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第六章: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中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6.2 教学内容:介绍分数中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包括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6.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数运算实例来体验积的变化规律在分数中的应用。
第七章:积的变化规律在代数表达式中的应用7.1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代数表达式的问题。
7.2 教学内容:讲解积的变化规律在代数表达式中的应用,如解方程和不等式。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
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
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积的变化规律》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由此引出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 新授1. 观察规律教师出示一系列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并观察这些算式的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例如:2×3=6, 4×6=24, 8×9=72, 16×12=192...让学生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会随之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并强调规律的应用条件。
(三) 练习巩固1. 基础练习:给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判断积会变大还是变小。
2. 提高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答。
(四) 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这个规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找一些生活中可以用到积的变化规律的例子,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意检查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积的概念,掌握积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模型、图表等形式来描述和分析积的变化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的教学。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来让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复习笔记、习题册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器、黑板、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数的概念、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等。
)2. 学习新知(1)讲解积的概念:积是乘法运算的结果,表示相乘的数的乘积。
(2)介绍积的计算方法:- 乘法表的运用:通过乘法表的背诵、填空等形式,巩固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 竖式计算法:以个位数乘个位数为例,通过具体例子讲解竖式计算法的基本步骤和计算技巧。
- 非限定性估算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算、快速估算的能力。
(3)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利用模型和图表:通过使用方块模型、线段图、折线图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 运用公式和特点:介绍积的公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拓展应用(1)运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或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课堂设计的问题。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纳总结积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
)五、课堂练习1. 选择题1)计算下列积:2 × 3 + 4 × 5 = ()。
A. 30B. 32C. 42D. 522)填空题用竖式计算法计算积:23 × 4 = ()。
3)应用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cm,求它的面积是多少?A. 10cm^2B. 15cm^2C. 20cm^2D. 25cm^22. 讨论题小明在图书馆借了7本书,每天借5天,他一共借了几天?小红在图书馆借了7本书,每本书借了5天,她一共借了几天?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总结出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3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2、43页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已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信息窗4情境图清理海水浴场】青岛是座美丽的城市,在炎炎夏日,青岛的海水浴场每天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为了让游客在清洁舒适的沙滩上游玩,筛沙车每天都在忙碌着。
“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根据图上的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5分钟、10分钟、15分钟、30分钟、60分钟·······筛沙车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你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这么多的问题我可以用一个关系式解决,你知道运用哪一个关系式吗?(学生回答)对,就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筛沙车的工作时间=筛沙车的工作总量”现在我提一个问题“筛沙车的工作总量是怎样变化的呢?”你们能帮我解决吗?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填表格(学生每人一张)学生独立完成表格2.小组活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
如果遇到小组观察统计表有困难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计算的算式再观察发现。
80×5=40080×10=80080×30=240080×60=4800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全班交流----积随因数扩大而扩大的规律说一说筛沙车工作总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通过填写的表格从左往右观察或列出的算式从上到下观察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不变,工作时间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清洁沙滩的总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容:积的变化规律学情与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容。
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学提纲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总结完善规律。
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活跃了,自信心增强了。
教学目标:1、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3、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提出问题师: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你能把青蛙的外貌给大家描述一下吗?生:青蛙有一大大的嘴巴,两只鼓鼓的眼睛。
生:青蛙有一个雪白的肚皮,还有四条腿。
师:今天我们就以青蛙为题作一个游戏-------“对对子”。
老师说前半句(一只青蛙一嘴),大家说后半句(两只眼睛,四条腿)。
比比谁对的又对又快。
(师生对对子)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为什么对的这么快?其实在刚才的游戏中就有数学问题,你发现了吗?生:一只青蛙有两只眼睛四条腿,所以青蛙眼睛的只数是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
师:5只青蛙有几条腿,你是怎么想的?生:(1)4×5=20师:10只青蛙呢?20只呢?生:(2)4×10=40(3)4×20=80师:看来我们只要善于动脑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其中还藏着许多秘密呢!请大家借助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比一比,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学情预设:学生在对对子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找到青蛙的眼睛和腿与青蛙只数的关系,所以他们对起来又对又快,但也有个别同学可能没有发现这个关系或发现这个关系但反应不是很敏捷,所以他们在对对子时要么出错,要么比别人回答总要慢一些,正因为如此,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从游戏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学感悟,探究规律1、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课件出示自学提纲①(2)式和(1)式比,每个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3)式和(1)式比呢?②(1)式和(3)式比,每个因数和积又各是怎样变化的?(2)式和(3)式比呢?③能用算式证明你的发现吗?④请把你的发现和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自己研究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同学一起研究。
学生自己独立观察与思考,根据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完成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
学情预设:学生在自主探索规律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变大(或变小),积也变大(或变小)。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或除以2),积也乘2(或除以2)。
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2倍(或缩小2倍),积也扩大2倍(或缩小2倍)。
……如果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也可适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发现,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去经历探究规律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适时地安排组交流,让学生人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良好学习品质和自我修正的好习惯。
)2、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共识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吗?: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生1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数扩大几倍也就是这个数乘几(一个数缩小几倍也就是这个数除以几)。
反过来观察这组算式,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呢?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这个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把刚才的重大发现齐读一遍。
(师生齐读积的变化规律)师:刚才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得出了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用处呢?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快速口算。
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确实是这样,下面我们就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进行口算比赛。
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一来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探究规律的过程。
二来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形成明确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发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自学检测根据8×50=400写出下面各题的积:16×50= 32×50= 8×25=学生独立完成后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情预设:个别学生在计算时可能没有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同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让学生真正把积的变化规律用于实际口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2、解决问题我能行下面这块长方形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面积是多少?8米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560÷8 =70(米)求出长方形的长 70×24=1680(平方米)就求出了扩大后长方形的面积。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8米增加到24米,扩大了24÷8=3 倍。
所以面积也要扩大3倍,也就是560×3=1680(平方米)师:看来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解题策略多样化。
3、找出规律再填空15×24=360 5×24=15×48= 30×24=15×12= 15×(24÷a)=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最后一题你是怎样想的?生:如果a是2,那么15×(24÷2)=180生:如果a是3,那么15×(24÷3)=120……师:那么a可以是哪些数呢?生:a可以是任何数。
生:a不可以是0,因为0不能做除数生:a不等于0时,15×(24÷a)=360÷a师:看来在积的变化规律中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为0,谁能把积的变化规律准确地读一遍?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刚才我们发现在积的变化规律中总有一个因数是不变的,大家想想,如果两个因数都变,积又怎么变化呢?出示练习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8×24=432(18÷2)×(24×2)=(18×2)×(24÷2)=学生独立完成后回答。
生: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2,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不变。
生:比如说15×30=450 (15×3)×(30÷3)=450所以我认为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生:我觉得乘或除以的这个数不能为0。
师:同学们的发现太伟大了!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来验证你的发现。
只要大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你一定还会发现积的其它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练习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把学习引向课外。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了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生:这节课我学会了用举例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发现是不是正确。
……学情预设:学生在谈收获时可能只从知识点上总结,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不仅仅要注重结果,更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总结课堂上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不仅仅再次明确了本课知识点,更加明确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这样教师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