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 诊断标准: (1)运动过程中出现II度或III度房 室传导阻滞即使没有晕厥也可诊 断。 (2) 运动后即刻出现晕厥伴严重 低血压可诊断反射性晕厥。
心脏导管检查
对于可疑心肌缺血或梗死 的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除外心肌缺血导致的心律 失常
精神心理评价
• 适应证:怀疑为心理性假性 晕厥的一过性意识丧失患者 应进行心理评估。
有症状的窦 无症状的窦房 二度或三度房
房结疾病
结疾病
室传导阻滞
与窦性心动 过缓相关的
晕厥
与窦性心动 过缓无关或 关系不确切
的晕厥
持续性房室传导 阻滞
发作性房室传导 阻滞(窄QRS波 和束支传导阻滞)
心内电生理检查 或植入式循环记 录仪阳性结果
心内电生理检查或植 入式循环记录仪阴性 结果或未行上述检查
分类 晕厥事件
既往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危险分层
高危因素
低危因素
新进出现的胸部不适,呼吸困难,腹痛头痛; 典型的反射性晕厥的前驱症状;
站立时晕厥;
不愉快的视觉、声音、气味、疼痛刺激后;
用力或卧位时晕厥;
长时间站立或拥挤、炎热环境;
突然出现心悸后晕厥;
用餐时或餐后、咳嗽、排便、排尿诱发;
年轻时不明原因猝死的家族史
2018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与共识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二、初步评估与危险
分层 三、辅助检查与诊断
四、治疗
(一)晕厥的定义
(一)晕厥的定义
晕厥定义: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 (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
晕厥特点: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病因很多,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学科。

因此,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国内本领域的专家撰写了《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

该共识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共识摘要如下:一、晕厥分类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

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即为血管抑制型,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与反射性晕厥相比,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时交感神经反射通路传出活性慢性受损,因此血管收缩减弱。

起立时,血压下降,出现晕厥或近似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为起立时收缩压异常减低。

在病理生理上,反射性晕厥和ANF没有重叠之处,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常有相同之处,有时会造成鉴别诊断困难。

直立不耐受是指直立位时血液循环异常导致的症状和体征。

晕厥是其中一种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头晕,先兆晕厥;虚弱、疲劳、心慌、出汗;视觉异常(模糊、光感、视野缩小);听力异常(听力受损、耳鸣);颈部疼痛(枕部/颈部周围和肩部区域)、后背痛或心前区疼痛。

各种临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见表1。

其中也包括直立位为主要诱发因素的反射性晕厥。

3.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包括心律失常性晕厥和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性晕厥。

(1)心律失常性晕厥: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和脑血流明显下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常或窦房传导异常。

这种情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间歇所致。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经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合征)。

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类型(莫氏Ⅱ型、高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

晕厥诊断与治疗PPT

晕厥诊断与治疗PPT
症等
晕厥的病因分析
心源性晕 厥:心脏 疾病导致 心脏输出 量减少, 引起脑供 血不足
血管源性 晕厥:血 管疾病导 致血压下 降,引起 脑供血不 足
神经源性晕 厥:神经系 统疾病导致 神经反射异 常,引起脑 供血不足
代谢性晕厥: 代谢性疾病 导致血糖、 电解质等异 常,引起脑 供血不足
药物源性 晕厥:药 物副作用 导致血压 下降,引 起脑供血 不足
血管源性晕厥:由于血管疾病 Βιβλιοθήκη 起的晕厥,如颈动脉狭窄、 主动脉狭窄等
心源性晕厥:由于心脏疾病引 起的晕厥,如心律失常、心肌 缺血等
代谢性晕厥:由于代谢性疾病 引起的晕厥,如低血糖、电解
质紊乱等
药物源性晕厥:由于药物引起 的晕厥,如降压药、抗心律失
常药等
精神源性晕厥:由于精神疾病 引起的晕厥,如焦虑症、抑郁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 疾病
并发症预防措施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愉 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预后评估
晕厥的预后:根据病因和治疗效果,预后差异较大 随访的重要性: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随访频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
手术风险:出血、 感染、心律失常等
术后护理:监测生 命体征、预防感染 、定期复查等
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抗晕厥药物,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 物理治疗:通过物理方法,如电刺激、磁刺激等,改善晕厥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等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 国专家共识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晕厥是一种突然发生的、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能自行恢复。

由于其病因多样,诊断和治疗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018 年,中国的专家们就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达成了重要的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导。

晕厥的发生往往让患者和家属感到惊恐和担忧。

它可能在各种情况下出现,比如长时间站立、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会毫无预兆地发生。

其主要特点是意识丧失迅速发生,持续时间较短,恢复后一般没有明显的后遗症状,但可能会因摔倒而导致身体受伤。

要准确诊断晕厥,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这包括晕厥发生的时间、地点、诱因、前驱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以及恢复后的感觉等。

例如,有的患者在晕厥前可能会感到头晕、心慌、眼前发黑;有的则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预兆。

此外,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以及近期的用药情况也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在晕厥的诊断中同样不可或缺。

测量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神经系统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问题。

比如,心脏听诊时如果发现异常的心音或杂音,可能提示心脏结构存在异常;神经系统检查中发现肢体肌力或感觉的异常,可能指向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晕厥。

辅助检查对于明确晕厥的病因起着关键作用。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检查之一,它可以帮助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

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监测患者 24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是否存在心脏瓣膜疾病、心肌肥厚等。

对于怀疑存在脑血管问题的患者,头颅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诊断。

在晕厥的病因中,心源性晕厥是最为凶险的一种。

常见的原因包括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及严重的心脏结构异常,如急性心肌梗死、肥厚型心肌病等。

这类晕厥往往预示着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另一类常见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二)晕厥的
分类
反射性晕厥(神经 OH及直立不耐
介导)(NMS)
受综合征
心源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
1.药物:最常见
1、心律失常:
直立位:站立位出现,坐 血管舒张剂,利尿剂, 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障
位不常发生
抗抑郁药物
情绪性:恐惧疼痛(躯体 2.血容量不足:
或内腔)、器械、晕血 出血、腹泻、呕吐
既往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高危因素
低危因素
新进出现的胸部不适,呼吸困难, 典型的反射性晕厥的前驱症状;
腹痛头痛;
不愉快的视觉、声音、气味、
站立时晕厥;
疼痛刺激后;
用力或卧位时晕厥;
长时间站立或拥挤、炎热环境;
突然出现心悸后晕厥;
用餐时或餐后、咳嗽、排便、
年轻时不明原因猝死的家族史 排尿诱发;
卧位变立位
• 可疑阳性:无症状 性血压下降,与基 线值相比SBP下降 ≥20 mmHg,或 DBP下降≥10 mmHg ,或收缩压 降至90 mmHg以下
直立位评价(直立倾斜试验)
• 诊断反射性晕 厥的重要检查
• 分为血管减压 型、心脏抑制 型或混合型。
• 心脏抑制型的 反应对临床心 脏停搏导致的 晕厥具有高度 预测价值
基于危险分层和发病机制的晕 厥治疗策略
晕厥的评估
反射性和直立不 耐受
不可预 测或 高频率 可以特 异性治 疗或等 待心电 监测结 果在做
治疗
可预 测或 高频 率
患者教 育,避 免引起 晕厥的 诱因
心源性
心律失 常
心律失 常的具 体治疗
器质性 心肺疾

治疗心肺 疾病
具有SCD高风险的 不明原因晕厥(冠

重磅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重磅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

重磅丨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发布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据统计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约占5%~10%,住院病例中约占6.7%,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

眩晕可由眼、本体感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也可以由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贫血、中毒、内分泌疾病及心理疾病引起,它涉及多个学科,患者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常伴有恶心、呕吐,常突然发病并伴有明显的恐惧感,而就诊于急诊。

本文从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及精神心理性眩晕三方面介绍其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基本诊治原则,旨在使急诊医生能够鉴别眩晕的病因,并及时准确地进行有效处理或转诊相关亚专科,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眩晕的分类及处理原则周围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外周性)眩晕是指由于前庭神经末梢感受器(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前庭神经或前庭神经节病变引发的眩晕,一般认为,是在前庭神经核团以下的前庭通路病变。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常见疾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少见疾病包括和中耳病变相关的疾病。

常见外周眩晕(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病史中患者出现短暂的、有头位方向性变动相关的眩晕,伴有眼球震颤。

通过特殊的位置性试验检查,可以发现特异性眼球震颤,通过特异性手法复位治疗,大多患者眩晕和眼球震颤消失。

大多无耳聋、耳鸣症状。

(2)梅尼埃病。

病史中患者出现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四联症表现,大多单耳发病,排除其他眩晕疾病后,镇静、利尿等药物治疗有效。

(3)前庭神经炎。

上呼吸道感染史,患者发作性眩晕症状重,有时伴有剧烈眼球震颤;具有自限性,激素治疗有效,建议康复训练,不建议抗病毒药物治疗。

(4)中耳相关的疾病。

中耳炎:(1)分泌性中耳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航空史,伴有耳聋、耳鸣、耳痛,检查发现中耳积液;(2)化脓性中耳炎,有反复患耳流脓病史,检查发现患耳鼓膜穿孔或外耳道、鼓室内有脓性分泌物,合并迷路瘘管、迷路炎、乳突炎时,出现眩晕和眼球震颤。

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 诊断标准:倾斜试验同时记录脑 电图和录像监测可用于诊断假性 晕厥或假性癫痫。
颈动脉窦按摩(CSM)
• 大于40岁不明原因晕厥建议CSM检查 • 按摩颈动脉窦导致心脏停搏时间>3 S和或收
缩压下降>50时,为颈动脉窦高敏感(CSH), 伴晕厥时,则诊断为颈动脉窦性晕厥(CSS)。 • 整个过程持续心率和血压监测。 • 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不能作CSM,以免引起脑 栓塞。
丰富了检查方法
• 颈动脉窦按摩(CSM) • 直立位评价:卧立位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 • 心电监测:有创和无创 • 电生理检查 • 三磷酸腺苷实验 • 心超等影像学检查 • 运动试验 • 心导管 • 精神评估 • 神经评估
直立位评价(卧立位试验)
• 可疑体位性低血压,平卧和 站立3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4年更新版 )
要点解读
前言
• 我国2006年发布晕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 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了晕厥诊断和治
疗指南 • 2011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发布晕厥诊断的标准方案 • 结合近年来有关晕厥的进展,我国儿童人群的晕厥发
表了一系列研究 • 根据中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 • 适合中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
• 阳性:症状性血压下降,与 基线值相比SBP下降≥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
• 可疑阳性:无症状性血压下 降,与基线值相比SBP下降 ≥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 ,或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
直立位评价(直立倾斜试验)
• 诊断反射性晕厥的重要检查 • 分为血管减压型、心脏抑制型或
竭; • ( 3) 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 ( 4) 高危致ARVC; • ( 5) Brugada 综合征患者; • ( 6) 长QT 综合征有高危因素应考虑β受体阻滞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晕厥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
器质性心血管病晕厥。
晕厥的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由交感或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和/ 或心动过缓造成的晕厥。年轻人的血管 迷走性晕厥(VVS)常规为典型、单纯的 VVS。老年人出现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 管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直立位或餐 后低血压。
晕厥的分类
2、OH(直立不耐受综合征)直立不耐受综合征:当 自主神经系统对血管张力、心率和心脏收缩力的调节 功能存在缺陷时,在直立位,血液过多存留于内脏和 下肢血管,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 明显降低,又称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辅助检查
1、颈动脉窦按摩:有助于诊断颈动脉窦性高 敏和颈动脉窦性综合征,适用于>40岁不明原 因晕厥患者。当按摩颈动脉窦导致心脏停搏 >3S和/或收缩压下降>50mmHg时,为阳性结 果,可诊断为颈动脉窦高敏,当伴有晕厥时符 合反射性晕厥则诊断为颈动脉窦综合征。检查 时分别在卧位和立位顺次按摩右侧和左侧颈动 脉窦,10S内诱发晕厥症状即可做出诊断。有 颈动脉狭窄者禁止用该方法,有诱发卒中风险。
诊断
2、情境性晕厥:与特定动作有关,如咳嗽、 大笑、吞咽或排便、排尿、运动后、吹奏管乐 器等。
3、颈动脉窦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转头动 作、局中肿瘤、剃须。衣领过紧等可造 成颈动 脉窦受压。
4、不典型反射性晕厥:具备下列1种或多种特 征,如无前驱症状、无明显诱因、不典型临床 表现;倾斜试验可出现阳性结果,无器质性心 脏病。
及早评估和治 疗
辅助检查 随后治疗
低风险 单次或少见复发
教育解释 无需进一步评估
晕厥的评估与危险分层 鉴别诊断
1、癫痫 2、PPS或假性昏迷: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频

5.7-晕厥的病历书写-第2版

5.7-晕厥的病历书写-第2版
晕厥病历书写
河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抢救 李猛 2019年5月7日
什么是晕厥?
突发、短暂的意识丧失伴 晕倒 — 突然脑灌注不足
与猝死的不同能—“醒过来”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 共识(2018)
晕厥(syncope)又称昏厥,是由于短暂的全 脑组织灌注降低而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 (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 sness, TLOC),以快速发作、持续时间短和自限性 为特点。可因血管迷走反射、直立性低血压、 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全脑低灌注,或由于脑干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脑干选择性低灌注所致。
图检查。
示范病历
1.张某,女性,26Y,无既往病史,无过敏史, 晨会时长时间站立后感头晕,出汗、肢体乏力、 黑曚、随即倒地,短暂意识丧失,平卧后约2 分钟后症状缓解,无抽搐、大小便失禁,醒后 诉头晕,未诉其他不适。
测血压90/65,HR:110次/分,无神经定位体征, 查体无阳性体征。ECG:窦性心动过速,血糖 5.5mmol/L.
脑电图检查可见持续3~10秒的广泛性、对称 性2~3Hz的慢波。
③发作后期(恢复期)
患者平卧后意识迅速恢复(数秒至数分钟), 可遗留紧张、头晕、头痛、恶心、苍白、出汗、 无力和便意感等,甚至呕吐及括约肌失禁。休 息数分或数十分钟缓解,不留后遗症,偶有极 短暂的(<30秒)发作后模糊状态伴定向力障 碍和易激惹。
既往类似病史,月经史正常,上次发作为1年 前,发作情况类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症状四大特点
自发的意识丧失 快速性 有先兆 自限性、完全恢复(与猝死的差别)
当前急诊对晕厥的评估: 已经从诊断晕厥的病因转变为 进行危险分层,分层处理。

ESC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六项更新要点

ESC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六项更新要点

ESC2018|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六项更新要点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8)8月25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

会议针对《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全方位更新,制定了用于患者危险分层的全新方案。

其中,在晕厥诊断方面,新版指南就晕厥的初步评估、完整诊断流程进行了阐述,以解决晕厥是否由致死性心血管病引起等问题。

新版指南推荐针对意识丧失进行家庭视频记录,并对急诊室中的晕厥患者分层进行了规范。

针对反射性晕厥、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原性晕厥,新版指南修改了物理反压动作、导管消融等方案的推荐水平。

此外,新版指南推荐了植入式循环记录系统,用于低猝死风险晕厥患者的临床事件记录。

具体更新内容如下:更新1·晕厥初步评估:视频记录ESC 2018 MUNICH针对可疑的非晕厥性短暂性意识丧失,新版指南建议进行视频记录。

其中,IIa类推荐,C级证据的方案为:对于自发意识丧失进行家庭视频记录,医务人员需鼓励患者及家属视频记录自发事件。

IIb类证据、C级推荐的方案为:在倾斜试验的基础上增加视频记录,提高诱发意识丧失的临床观察可信度。

更新2·急诊室中的晕厥诊治及诊断流程ESC 2018 MUNICH1)仅有反射性或体位性晕厥的低危症状者可直接离开急诊室,若症状复发则门诊就诊;2)有任何需要强化诊断的高危临床症状者,不应离开急诊室,需进入急诊室或医院的晕厥留观室,此后住院进一步诊治;3)非高危或低危患者,不应离开急诊室,需进入晕厥留观室观察,此后门诊随诊。

更新3·晕厥的特殊评估ESC 2018 MUNICH所有病例均应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评估。

特殊病例下需补充超声心动图、院内监护、倾斜试验、血气分析等检查。

此外,新版指南就原因不明的晕厥诊断进行了更新:1)反复发作的严重的原因不明的晕厥,若符合下列三项则持续性心电监护:临床表现或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性晕厥;短时间内复发晕厥可能性高;患者可能从特定治疗中受益;2)存在不明原因晕厥且双束支传导阻滞或疑似心动过速的患者,建议心脏电生理(EPS)检查。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摘要"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

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研讨而制定。

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

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

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经反复研讨而制定。

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

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4]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

中国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9
合征、儿茶酚胺依赖性室速、致心律失常性右 室心肌病等) 植入设备(起搏器、ICD)功能障碍 药物诱发的心律失常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
第五届(2015)三秦心血管病论坛
心律失常性晕厥常见心电图表现
清醒状态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40次/min 反复性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3 S 莫氏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交替性左束支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性心动过速或快速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非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长QT或短QT间
脏停搏导致的晕厥具有高度 预测价值 而血管减压型、混合型甚至 阴性反应都不能排除心脏停 搏导致的晕厥。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
第五届(2015)三秦心血管病论坛
心电监测(无创和有创)
院内心电监测、 Hoher 植入性心电记录器(ILR) 远程心电监测。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
第五届(2015)三秦心血管病论坛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
第五届(2015)三秦心血管病论坛
颈动脉窦按摩(CSM)
大于40岁不明原因晕厥建议CSM检查 按摩颈动脉窦导致心脏停搏时间>3 S
和或收缩压下降>50时,为颈动脉窦 高敏感(CSH),伴晕厥时,则诊断为 颈动脉窦性晕厥(CSS)。 整个过程持续心率和血压监测。 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不能作CSM,以 免引起脑栓塞。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
第五届(2015)三秦心血管病论坛
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
第五届(2015)三秦心血管病论坛
二、晕厥的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 情境性晕厥 颈动脉窦性晕厥 不典型晕厥
2.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不耐受综合征 3.心源性晕厥:

晕厥专家共识

晕厥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47(2) : 96-10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2.006 针对晕厥的诊断与治疗,自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发布之后,国际上先后发表了2015年美国心律学会的《关于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及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和血管迷走性晕厥专家共识》[2]、2016年《晕厥的急诊处理国际专家共识》[3]、2017年《美国晕厥诊断与处理指南》[4]和《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晕厥的诊断与处理指南》[5]。

为进一步提高国内相关科室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对晕厥的认识、诊断与治疗水平,由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照上述文件,并综合近4年来国内发表的文献,对2014年《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一)定义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 TLOC),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发作时因肌张力降低、不能维持正常体位而跌倒。

晕厥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黑矇、乏力、出汗等。

晕厥的人群患病率很高,美国犹他州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年因晕厥就诊的居民为9.5‰,其中1/10的患者收住院诊治,而大多数患者可能未就诊,总体估计,普通人群中约有一半人一生中发生过1次晕厥[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指南与共识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二、初步评估与危险
分层 三、辅助检查与诊断
四、治疗
(一)晕厥的定义
(一)晕厥的定义
晕厥定义: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 (transient loss of consciousness,TLOC)。
晕厥特点: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无前驱症状和/或无明显诱因和/或
3、心肺和大血管疾病:
表现不典型
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肺动脉
高压
指南与共识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二、初步评估与危险分层 三、辅助检查与诊断 四、治疗
• 细化初始评估流程 • 细化了危险分层
细化初始评估流程
TLOC的初步评估:首先明确事件是否为短暂意识丧失
Q1:该病例是TLOC吗?
Q2:如果是TLOC,是否 为晕厥?
Q3:如果怀疑晕厥,病因 诊断明确吗?
Q4:有提示发生心血管事 件或者有死亡风险吗?
细化初始评估流程
筛选可能患有TLOC的患者
TLOC存在吗 (询问病史)
无TLOC 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晕厥
初始评估 病史、体查、ECG、立卧位血压
诊断明确或高度可能 开始治疗
原因不明确 危险分层
• 可疑阳性:无症状性血压下 降,与基线值相比SBP下降 ≥20 mmHg,或DBP下降 ≥10 mmHg ,或收缩压降至 90 mmHg以下
直立位评价(直立倾斜试验)
• 诊断反射性晕厥的重要检查 • 分为血管减压型、心脏抑制
型或混合型。 • 心脏抑制型的反应对临床心
脏停搏导致的晕厥具有高度 预测价值 • 而血管减压型、混合型甚至 阴性反应都不能排除心脏停 搏导致的晕厥。
(二)晕厥的分类
反射性晕厥(神经介导) (NMS)
OH及直立不耐受综 合征
心源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晕厥:
1.药物:最常见
1、心律失常:
直立位:站立位出现,坐位不常发 血管舒张剂,利尿剂,抗抑郁药 心动过缓:窦房结功能障碍(包括


情绪性:恐惧疼痛(躯体或内腔)、2.血容量不足:
器械、晕血
出血、腹泻、呕吐
正常
指南与共识
一、分类与病理生理 二、初步评估与危险分层 三、辅助检查与诊断 四、治疗
颈动脉窦按摩 直立位评价 自主神经功能评估 心电监测 晕厥录像 电生理检查 腺苷试验 超声心动图 运动负荷试验 冠脉造影 精神心理评价
颈动脉窦按摩(CSM)
Carotid Sinus
高危 近期严重事件
及早评估和治疗
低危 但为复发性晕厥
辅助检查和治疗
非晕厥性TLOC 癫痫发作
心因性、少见原因 根据病情进行处理
低危 单次或少见发作 教育解释、不再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
详细的病史特征有助于晕厥的病因诊断:
晕厥发生时的情景 前驱症状 患者的自述 旁观者对晕厥事件和生命体征的观察,以及晕厥后症状 疑似晕厥患者发作时视频记录的相关内容,包括院内视
• 先右后左 • 按摩而不是阻断 • 按摩时间5-10秒 • 立位或卧位 • 记录心电及血压
3秒长间隙
50mmHg收 缩 压下降
+
症状
直立位评价(卧立位试验)
• 可疑体位性低血压,平卧和 站立3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
• 阳性:症状性血压下降,与 基线值相比SBP下降≥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
卧位变立位
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或冠心病; EF低下,心梗病史,心衰
无结构性心脏病; 与目前晕厥特征相同的长期复发性晕厥史
不能解释的SBP<90mmHg; 持续心动过缓(低于40bpm); 未诊断的收缩期杂音;
直肠指检发现度II型以上的AVB,慢房颤(<40bpm), 持续性窦缓(<40bpm),窦停搏>3s,束 支阻滞、室内阻滞; 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速; 起搏器植入或ICD植入; 1型Brugada;LQT>460ms
容易与晕厥误诊的临床状态:昏迷、癫痫、脑血管晕厥(TIA)、代谢性疾病(低 血糖、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概念区分
• 1、眩晕:常伴以客观的平衡障碍,如姿势不稳或躯体向一侧倾跌;病人感到周围景物向一 定方向转动或自身的天旋地转;与晕厥的主要区别就是有无意识丧障碍。 • 2、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所引起;与晕厥的鉴别要 点:意识丧失时间较长,不易迅速逆转。 • 3、休克:多种刺激因素引起全身急性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或器官微循环灌注不足而导致 发生功能及结构障碍的病理过程。一旦发生,持续时间长,后果严重;而晕厥持续时间较短, 多能自行恢复意识。 • 4、心脏骤停: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前兆,10秒左右可出现意识丧 失;典型表现:叹息样呼吸、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
分类 晕厥事件
既往病史 体格检查
心电图
危险分层
高危因素
低危因素
新进出现的胸部不适,呼吸困难,腹痛头痛; 典型的反射性晕厥的前驱症状;
站立时晕厥;
不愉快的视觉、声音、气味、疼痛刺激后;
用力或卧位时晕厥;
长时间站立或拥挤、炎热环境;
突然出现心悸后晕厥;
用餐时或餐后、咳嗽、排便、排尿诱发;
年轻时不明原因猝死的家族史
频记录和家庭视频记录 既往病史和用药情况 家族史
体格检查
卧位、站立位、直立3分钟后的血压和心 率的变化
心脏的体检,注意有无提示结构性心脏病 的体征
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
12导联心电图作为初始评估
缓慢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预激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 LQT ARVC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房室传 导系统疾病)
2.情境性晕厥: 排尿、肠道刺激(吞咽、排便)、 咳嗽、打喷嚏、运动后、大笑、演 奏铜管乐器 3、颈动脉窦综合征(CSS) 4、不典型反射性晕厥
3.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心动过速:室上性、室性 单纯性自主神经神经功能障碍, 2、结构性心脏病: 多4糖、系尿继统病发萎、性缩淀自、粉主帕样神金 变经森性功、、能痴脊障呆髓碍损:伤、主 肥 液 冠动厚 瘤 状性 及 动脉狭心 其 脉窄肌 他 先病 ) 天、急、 、 异心 心 常性心脏 包 、肿 疾 人梗或瘤 病 工心( 瓣/心心 膜肌包缺房 功填粘 能血塞、、 自身免疫性自主神经病变、肾衰 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