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合集下载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内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内容赫尔巴特开放分类:心理学、人物、科学家、德国、学者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这些著作的内容集中反映了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多方面兴趣等观点。

在这些著作中,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还提出了“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和“统觉团”(appercertiue mass)的概念。

他以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而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

这个观念的整体叫做“统觉团”。

他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从而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五段教学法”。

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学说,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与此相联系,他设计了一套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

他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从而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此外,他还就德育、学校管理、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课程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普通教育学》(Allgemeine Padagogik ausdem Zwe—ckder Erzi ehung,1806)。

《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

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

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下面拟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1.“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意志、理性之外显即为人之行为,人之行为之内化即为人之意志、理性。

赫尔巴特认为,如果道德实践只是借助于道德他律,借助于一味附和外来的主张来实施,那么,这种实施便是懦弱和苍白无力的。

只有“自由”的观念才可使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避免产生任何矛盾和斗争。

它使人具备明确的目标,不致产生动摇、犹豫、颓伤和彷徨。

但是,“自由”的观念本身只解决了人的价值判断问题,因而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目标和方向,还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最近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和感悟。

说起这本书,一开始我还真有点头疼。

毕竟教育理论这类的东西,听起来就挺枯燥的。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在小区里和一群小伙伴玩耍。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直哭。

其他小伙伴有的在旁边偷笑,有的不知所措。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安慰他说:“别哭别哭,一会儿就不疼啦。

”然后,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给他轻轻地擦去膝盖上的灰尘和血迹。

后来,我妈知道了这件事,夸我做得对。

她说这就是一种善良和关心他人的表现,虽然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心里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一种道德性格的萌芽吗?赫尔巴特说的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也许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的。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级的一次经历。

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上课总是说话、做小动作,影响周围的同学。

老师一开始只是口头批评他,但效果不明显。

后来,老师改变了策略,给他制定了一些明确的规则和任务,如果他能遵守规则、完成任务,就会得到奖励;如果违反了,就会有相应的惩罚。

慢慢地,这个同学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让我明白,教育中的管理不是简单的训斥和惩罚,而是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合理的引导。

赫尔巴特还特别重视教学的阶段。

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

比如说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一开始老师会很详细地讲解每个口诀的含义,这就是明了阶段。

然后,老师会让我们做一些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把不同的乘法口诀联系起来,这就是联想阶段。

接下来,老师会帮我们把这些口诀整理成一个系统,让我们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这是系统阶段。

最后,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让我们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使用方法。

《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

《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

浅谈对教育性教学的理解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被视为现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理论体系完备的教育著作,也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者也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道德的教育思想,其中一原则指的是教育性教学原则;所谓教教育性原则,是赫尔巴特认为,人的观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

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赫尔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论理学的基础上,认为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

因而他认为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义,即“教育性教学”。

通俗地说,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同时又育人。

现在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实践教育性教学,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意义呢?我觉得因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应该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学生在学校上学,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每个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应该带有学校的特质的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毕业生形象,比如我们学校确定的学生育人目标就是培养豁达,明智,简单,隽雅的阳光学子,为此,我们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入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礼仪,纪律,学习方法指导,小升初衔接等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迅速的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生的过渡。

入学之后开展的有各种社团活动,青少年文化周展演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学生读书分享活动,十四岁集体生日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各种体育比赛,各种劳动实践和研学活动等等,通过一系列有规划的课程和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有着各种丰富的体验,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他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系统地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于1776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赫尔巴特童年曾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

1788年,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德国教育,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

1789年,年仅13岁的赫尔巴特写出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

1793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后转学哲学,师从康德的学生费希特。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797年到1800年,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任3位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的家庭教师。

他每隔两个月就写一份教育报告,3年共写了24份报告。

在对他所教的三个儿童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赫尔巴特体验并认识到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价值,并开始研究教育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裴斯泰洛奇关于直观的初步观念》,裴斯泰洛奇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给了赫尔巴特很大的启迪,使之开辟教育科学之路的努力有了真正的起点。

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1805年成为哥丁根大学正式教授。

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开始构建他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普通教育学》阅读心得“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这是我在刚参加工作时,在自己的岗位照片下面写的一句话。

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赫尔巴特的兴趣教育将兴趣视为学生学习极其重要的基础,他指出:“一旦没有了这种兴趣,教与学无疑会变得空洞乏味。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能达到自律和专注的程度,因此,兴趣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展多样化课程在小学阶段,学校应该开设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

赫尔巴特曾这样阐述兴趣:所谓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

兴趣存在于有趣的事物之中,而事物是多方面的,因而兴趣也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因此,我们不仅要开齐开足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知识性课程,还要开展音乐、美术、设计等艺术性课程,实验、劳动、食育、非遗等实践性课程,还有口语表达、省情礼仪、生态保护等社会行课程,发掘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便激发学生的天赋和潜能。

二、探索完善“以兴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

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节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每门学科教学过程中,探索以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尝试与探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例如教师尝试布置多元化学习任务,通过以“假如我是作家”为题的总结式发言,寻找“游戏”中的数学逻辑,分享“科技改变生活”的体验等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探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尽管学生会犯一些知识逻辑上的错误,我们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珍惜学生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三、指导个性化成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定会成为一种习惯。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兴趣、习惯,往往会激发他们未来生活的潜能。

尤其是小学教师应该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性格特点,积极评价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探索个性化成长。

如果学生说“我没有任何兴趣”,那么我们更应该给予他最贴切的关心,指导他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普通教育学》是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学生观的探讨是该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赫尔巴特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与影响。

赫尔巴特认为学生是主体性的存在。

在他看来,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的独立个体。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感知、思维和判断能力,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这一观点对当代教育理论提出了重要挑战,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对于当代教育实践提出了重要的启示,要求教育者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观照自我”(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当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实现个体意识和自我完善。

这一观点对于教育实践提出了重要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自我,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赫尔巴特的学生观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强调“观照自我”和全面发展。

这些观点都对当代教育实践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注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为规范教育学的基石,是教育学科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里,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观点,关注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育目的到教育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本文中,我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阅读体验、读书笔记和总结四个方面,对《普通教育学》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教育观点1.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强调了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这个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为先”的观念相似,显示出了人类文明中普适的价值观。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2.科学方法是实现教育最好效果的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概念,并认为教育必须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实现科学管理与科学指导,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借助科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同时,科学教育学还要求我们将教育研究作为一门严谨的学问,不断深化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3.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提高判断力。

在教育内容上,赫尔巴特鼓励广泛联系、比较相似或相悖的思想,并作出判断、抉择。

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个观点表明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阅读体验在阅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时,我感受到他严谨、系统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他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还关注到了实践层面的问题,这使我从中得到了很多认知上的启示。

但是,个人而言,我认为赫尔巴特的叙述风格有些繁琐,读起来比较累。

但是,他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深入、透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方面,我认为读书笔记的质量依靠的是阅读量,其实就是联系、对比的能力。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在翻开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前,我对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以为教育就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教育世界。

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

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却容易忽略他们品德和性格的培养。

但实际上,一个拥有良好道德性格的人,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还记得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小宇。

小宇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

但他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于自私和孤僻。

在小组活动中,他总是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只想一个人完成任务,好展现自己的优秀。

而且,他也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玩耍,总是独来独往。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孩子的性格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改变。

但是,当我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后,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性格问题,更是教育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去改变小宇。

我先找小宇单独谈话,耐心地询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和同学们合作和交流。

他一开始沉默不语,后来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说出了原因。

原来,他害怕自己在合作中出错被同学嘲笑,也担心和同学交流时会暴露自己的不足。

了解到他的内心想法后,我跟他说:“小宇啊,每个人都会有出错的时候,这并不可怕。

而且同学们不会因为你偶尔的错误就嘲笑你,反而会因为你的勇敢和真诚更加喜欢你。

”他半信半疑地看着我。

之后,在一次小组活动中,我特意把小宇分到了一个比较友善和包容的小组。

一开始,小宇还是有些抗拒,但在小组同学的热情邀请下,他慢慢地参与了进去。

当他出现错误时,小组同学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帮助他。

这一次的经历让小宇有了很大的改变,他开始愿意尝试与同学们合作了。

为了进一步帮助小宇融入集体,我还在班级里组织了一些团队活动,比如拔河比赛、接力赛跑等。

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纪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发表200周年

现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纪念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发表200周年

展望未来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跨学科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将成为 未来教育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现代教育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以解决教育领域中的复杂问题。
2、教育技术革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将更 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未来的教育学将更加注重技术如何优化教育过程、 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在《普通教育学》发表200周年之际,我们应深刻领会赫尔巴特的教育 思想内涵和现代教育学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和创新,以 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经 典与现代的碰撞
在教育学的历史长河中,赫尔巴特的名字和他的《普通教育学》无疑占据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不仅在当时引领了教育学的方向,时至今日,它仍然对 我们理解和改进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赫尔巴特作为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深受德国当时社 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 格、能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个性发 展和实践操作,主张通过课堂教学、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多重途径来实现教 育目标,为现代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围绕着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他强 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 独立精神的公民。在课程内容方面,赫尔巴特注重学科的多样性和实用性,认 为学生应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领域,同时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 他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启发性强、思想深刻的教育理论著作。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书进行阐述与评价。

首先,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明确指出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作者提出了“发现、交流、评估和解决问题”的教育模式,强调了学生参与学习和积极探索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在当今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展成为具备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应试机器。

其次,赫尔巴特对教育方法与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他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

他提倡学生参与教学决策、自主选课和自我评价的做法,并主张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教学方式,寻找更加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教育方式。

最后,赫尔巴特在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以及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他强调了教育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也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在读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后,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个体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我们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学方式,使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终身学习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总结起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对教育理论有着重要启示意义的著作。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精彩摘录
这是《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通过译者的讲述,让我们更清晰认识了伟大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全文从教育的一般目的、 兴趣的多方面性和性格的道德力量三方面展开,每一编又细分了几个章节,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目录分析
第一章儿童 的管理
第二章严格 意义上的教 育
第一章多方面性的概 念
第二章兴趣的概念
第三章多方面兴趣的 对象
第四章教学
第五章教学 的过程
第六章教学 的结果
第二章道德的概念
第一章如何理解性 格?
第三章道德性格的 表现方式
第五章训育
第四章性格形成的 自然过程
第六章训育详情的 探究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 念与原则
赫尔巴特生平和教 育著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对世界的审美展 示是教育的主要任

作者介绍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出生于奥 尔登堡,毕业于耶拿大学,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最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 概念,认为教育学应该奠基于心理学以及伦理学,之后又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他著作的《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作品。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道德
赫尔巴特 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课程实施
要求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 升。
课程评价
通过多种方式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成绩、教师观察、学生反馈等,以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 况,为进一步改进课程提供依据。
04
CHAPTER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理论与教育
学习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 过程,学生需要经历清晰、联想 和系统化三个阶段才能真正掌握
知识。
教学方法
根据学习过程的理论,赫尔巴特提 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解、示 范、练习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 握知识。
教育评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评价应该根据学 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 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 育质量。
纪律与惩罚
在教育过程中,适当的纪律和惩罚是 必要的,以确保教学秩序和儿童行为 的规范。
教育内容论
知识传授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包括科学、历史、 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技能培养
除了知识传授外,教育还应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等,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普通教育学
目录
CONTENTS
• 普通教育学概述 •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赫尔巴特的课程观 •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 赫尔巴特的教育伦理学思想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01
CHAPTER
普通教育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 律,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进。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

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普通教育学》是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赫尔巴特对学生的观点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普通教育学》中探析赫尔巴特的学生观,探讨他对学生的认识和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他对于教育者应当如何对待学生的启示。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对学生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和描述。

他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和受益者。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需求和潜能。

他强调,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不能将学生一概而论,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进行教育。

赫尔巴特对学生的观点体现了他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在他看来,学生不仅是一个受教育的客体,更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有着自己的意志和行为能力。

教育者应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不能强行对学生进行塑造和束缚,而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自由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赫尔巴特对学生的观点还体现了他对于教育的最高目标的追求。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智慧,使他们成为自主、自觉、自律的人。

教育者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仅仅注重灌输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赫尔巴特的学生观对于当代教育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如应试教育的困境、学生行为问题的频发等。

而赫尔巴特的学生观提醒我们,教育不应当仅仅注重对学生的控制和指导,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教育者应当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境,与他们真诚沟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引导他们自主、健康、全面的成长。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的学生观是一个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观点,他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整体发展的关注和培养。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当代1978以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当代1978以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当代1978以后我国基础教育
的影响
赫尔巴特是一位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所著的《普通教育学》对于当代1978年以后我国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著作的主要
思想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同时创新和变革是有必要的,这是当代
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所坚持的教育思想。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一思
想在当代我国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具
体情况,倾听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和自我
实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而富有激情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必要性。


当代我国,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教育方法的短板,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尝试采用更加贴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环境的新型教育方法。

这一方面体
现在我们推崇科技教育、多元化教育方式以及课程改革等领域,从而更好
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对当代1978后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
非常大。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教育创新、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些理念引导我们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系统来看待,注重整
个教育过程,以建立一个和谐、稳定而有效的教育环境,更好地培养我们
下一代的综合素养,实现科学、智慧、文明和创新的教育目标。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广泛认为是教育学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下面是对《普通教育学》的读后感。

首先,赫尔巴特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旨在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潜能。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类。

赫尔巴特还讨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他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他提倡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帮助他们主动地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

此外,赫尔巴特还探讨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并帮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适应和发展。

赫尔巴特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教育学的发展,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和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和探索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和思考路径。

通过阅读赫尔巴特的这本书,我不仅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努力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富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总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教育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成为有创造力和积极贡献社会的人才。

这本书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也是对教育学习者来说的一本必读之作。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Herbert)是德国教育学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是对现代教育学的重要贡献,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读完《普通教育学》一书后,我整理了以下读书笔记,总结了一些关于普通教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

一、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任务赫尔巴特将普通教育学定义为"一门关于人类在其过程的总体形成上所走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他认为,普通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类整体形成的过程,发现普遍性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改进教育方法和实践。

二、教育过程的几个基本概念1. 教育的起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婴儿出生那一刻。

婴儿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教育应该从出生时刻开始,通过提供合适的刺激,帮助婴儿建立起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2. 教育的任务: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个体发展出完整的个性,并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调整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环境来完成。

3. 教育的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赫尔巴特提出了"相互性原理",即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育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教育的三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教育、童年教育和青年教育。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婴儿教育主要通过感知和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童年教育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青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育方法和原则1. 个性化教育: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应该以个体为中心,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育策略。

2. 感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感性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习者感性体验的环境,并通过感知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3. 社交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个体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4.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赫尔巴特认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该既关注个体的发展,又注重培养学习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的学习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但我也有刚刚接触教育领域时的好奇心和兴奋感。

近期,我接触了一本经典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

这本书是赫尔巴特教授的杰作,被誉为现代教育学的一部基石,对我来说也是一本非常赏心悦目的读物。

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归根到底,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在“学习”和“教育”两个方面建立一个人文主义的教育过程。

赫尔巴特认为,学习是一种由“内在驱动力”驱使的过程。

这个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学习者自己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的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温馨、刺激和开放的环境,帮助他们发掘自己潜藏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的秘密。

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帮助学生去发掘和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进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赫尔巴特关注的还有激励和奖励这两个机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他认为,奖励机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核心机制,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奖励来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但他同时也指出,这种机制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因此需要以鼓励为主导,通过让学生了解知识和体验成功来激发其自我动力。

除此之外,我认为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恒定的个性理论”也颇有意思。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和成长的,并且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塑造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价值和个性,并充分发掘其潜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我实现和发展。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他的教育观念不仅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在如今这个“焦虑”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让年轻的一代感受教育,感受到自我成长的权力和快乐。

在此,我想引用赫尔巴特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读后感:“学习和教育不应该仅仅为顺应生产和社会的需要而存在,而应该是一种拥有内在意义的行为。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部经典的教育著作,它囊括了赫尔巴特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本文将讨论《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道德发展。

他强调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来定制,以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

其次,赫尔巴特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成为有能力的公民、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机会。

他强调了教育的民主和平等原则,主张教育机会应该平等地提供给每个人。

第三,赫尔巴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信心。

他主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提出了互动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求。

《普通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促进了个体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和道德发展,这在现实中有助于培养健康、有才能和具备优秀品质的公民。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其次,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以建设和谐、公正的社会。

第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和互动。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对教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和观点。

他的普通教育学理论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是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教育活动的规划与组织。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系统性和有组织的过程,需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首先是“概念学”,他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概念能力,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提倡通过概念的讲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是“联想学”,赫尔巴特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

他提倡在教学中运用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和框架。

再次是“兴趣学”,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推动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还强调了教育的个别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他提倡通过教育的分层和分级安排,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此外,赫尔巴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今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他的概念学和联想学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的个别化和差异化教育的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和实践。

同时,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教育学》(Allgemeine Padagogik ausdem Zwe—ckder Erzi ehung,1806)。

《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全称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

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两章,第一章为“儿童的管理”,第二章为“真正的教育”。

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多方面性的概念”、“兴趣的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教学的过程”、“教学的效果”。

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论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现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训育”、“训育特殊性的考察”。

本编主要论述了训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问题。

下面拟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1.“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意志、理性之外显即为人之行为,人之行为之内化即为人之意志、理性。

赫尔巴特认为,如果道德实践只是借助于道德他律,借助于一味附和外来的主张来实施,那么,这种实施便是懦弱和苍白无力的。

只有“自由”的观念才可使人的意志和行为之间避免产生任何矛盾和斗争。

它使人具备明确的目标,不致产生动摇、犹豫、颓伤和彷徨。

但是,“自由”的观念本身只解决了人的价值判断问题,因而只能使人决定行为的目标和方向,还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2.“完善”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

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

“完善”的观念以认识的全面性为前提,以行为的完善性为目标。

“完善”的观念可作为一个衡量人的意志所应达到的限度的正确尺度。

3.“仁慈”的观念。

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

“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

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

“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

4.“正义”的观念。

如果说“仁慈”的观念类似于“将心比心”由己推人的忠恕之道,那么,“正义”的观念则是“守法”的观念。

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

这样,“正义”的“守法观念”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5.“公平”的观念。

亦即“报偿”的观念。

如果通过“正义”的观念还不能够解决不同意志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公平”的观念,对那些预先思量过的错误行为予以应受的惩罚使之不失为公道。

“公平”的观念要求以等量的善与恶偿还于当事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它使人意识到不良的行为必将导致应有的法律制裁。

“公平”的观念的本质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法网恢恢,终当扬善惩恶,主持公平。

在赫尔巴特看来,五道念为人人所共有。

作为一套普遍的道德范畴,五道念是人类的永恒的美德,它将人类的一切美德都网罗入内。

在五道念中,“自由”和“完善”的观念是面视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而言的,而“仁慈”、“正义”和“公平”的观念则是针对人际关系而言的。

五道念是一个层层剥笋,步步递进的关系,愈到最后,其道德自律的成份愈少,而道律他律的色彩愈浓。

赫尔巴特断言,五道念囊括了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因而是巩固世界秩序亦即维护普鲁士君主政体下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永恒真理”,如果人人都能牢固地将五道念建立起米,天下自无任何骚乱,社会自然安定太平,人民自然各司其职,安守本分。

所以,教育的整个目标和全部工作就在于以五道念为基础,培养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的人,“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一个性的核心一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

这种以培养道德为旨归的教育目的,赫尔巴特称之为“道德目的”或“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或“必要的目的”是教育最终的最高的目的,是公民道德对教育目的和学生人格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道德目的强调要培养内外统一,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相互协调的具有自律道德的人,很显然,“德育决不是要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愿来”。

道德目的即是要培养既不怀疑现存的社会制度,又能克服自己内心的任何冲动的“完人”。

教育目的除了“道德目的”这一最终的或最高的目的之外,还应当包括“纯粹可能的目的”或“意向目的”。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类的社会分工是必要的,“人类社会早就发现分工是必要的,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把他所做的事做好”。

但是,分工过细也会造成弊端,所以,“在真正人类的较高级活动领域中,分工不应该分到使每个人相互不了解的程度”。

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热爱一切工作,同时又必须精通一种工作,“这种专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作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作为教育者,应该针对儿童在未来的成人生涯中所可能遇到的种种职业选择问题,有意识地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就业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因此,必须针对儿童兴趣的多方面性培养儿童“平衡和多方面兴趣”,以使儿童获得“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二)性恶论与管理论赫尔巴特禀承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认为在儿童天性中处处都会表现出不服从的烈性。

“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它扰乱成人的安排,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

这种盲目的烈性情绪的种子,这种原始的欲望如果不加以遏制,它就会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而一直存在于儿童身上,还甚至会逐年增长扩大。

一任私欲恶性膨胀的人往往都会受到应得的报应,但是这种报应必然会付出代价,因而也是一种道德上的罪恶,是应当避免的。

理想的方略便是将儿童不服从的烈性消灭在萌芽之中,“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他们(指儿童的烈性与欲望)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不断地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而儿童管理就是许多必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赫尔巴特将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管理、教学、训育。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过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都无法进行。

但是,儿童管理既不是教学,也不属于教育,旨在为顺利进行教学和教育创造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别无目的,“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但是,赫尔巴特同样坚决反对将儿童管理的思想推向极端,认为“只教不管”会劳而无功,同时,“只管不教”则是对儿童心灵的压迫。

所以他说:“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1)威胁。

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

威胁带有强制性。

学校应规定许多切实而具体的命令和禁则,设置惩罚薄,专门记载儿童的过失。

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2)监督。

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是培养不出伟大的品格来的,因此,长期以来,监督就是儿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但是滥用监督又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拘泥于细节的和经常的监督对于师生双方都是负担,因此双方都常常千方百计要回避它,并一有机会就会把它抛弃掉。

滥用监督“还会妨碍儿童自己控制自己,考验自己,使他们不能认识永远不会被引入教育体系之中而只有通过自己探索才能发现的许许多多事物”。

滥用监督只会扼杀人的创造能力、果敢精神和自信行为,只会产生这样的人;“他们始终只是单调刻板的,并习惯于墨守陈规俗套,不思改变,而对于高尚与奇特的事件则畏缩不前;他们把自身葬送于庸庸碌碌与安逸之中”。

(3)权威与爱。

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产生超出常规的活动。

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

对于那些具有最活跃的天性的人来说,权威更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权威必须将教育置之度外而单独发挥作用。

虽然权威对于儿童的心智培养没有多少意义,但它“对于学生以后的思想范围的划定或者扩大来说是多么重要;他们今后将要在这种思想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活动,并独立地创造自我”。

爱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一旦获得了爱,这种爱便可大大地减轻管理的困难。

爱所要求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合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一是教育者的感情投入,教育者将自己的感情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之中;二是教育者设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

后者较为困难,它必须与前者结合起来采用,“因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种方式与教育者交往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致力于他与教育者关系的发展”。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1.兴趣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将“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其教学论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普通教育学》中,其第二编,作为论述教学理论的专编,即是以“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卷名的。

何谓兴趣?“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

”“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

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之间”,同时.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从而过渡到欲望和意愿。

人对外界实在的注意,构成了兴趣的来源,这种实在一旦与人的一种新表象相互联系时即会产生兴趣这一心理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