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马山县永州镇州圩中心小学农霞摘要: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社会。

而明日的社会将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就小学生而言,就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而作文教学是学生将自己发现和认识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外化到书面的一种综合体现,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力求从观察、思维、想象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假设思维、虚构幻想、范文求异、质疑求异、同题求异。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写作练习更富有创新性。

鉴于观察具有参与性、兴趣性、激励性、娱乐性等特点。

我常用这种方法来调节写作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串联事物常常听到一些老师这么反映:“这种题目的素材就在学生的身边,可他们硬说写不出内容。

”我想其中原因之一是老师没有把观察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自然熟视无睹,写不出文章。

比如:我在教三年级写作时是这样训练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拿出一个人的文具盒。

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看清文具盒中的东西后,盖上盒子。

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的颜色、形状。

再让写出自己所记的盒子里的每个物品,想想这些物品之间的联系、用处。

然后要求学生把铅笔盒中的事物进行整理、归类,并开展一定的想象,把它们串联成一个小故事。

如盒子中放着铅笔、钢笔、修正液、橡皮等学习用品,我就要求学生把这些物品通过想象,写一件在铅笔盒的物品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每个人写一个小片断。

然后进行合理的组合、删减,拼凑成一篇事例完整的文章。

教给一种观察的方法,并进行不断的训练,有助于增进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人与人、人与文化、人与世界交流的桥梁,语言的优美和精准可以有效地表达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进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运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意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性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是语文教师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师应注意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的准确性,尽可能发音标准、清晰,用词得体、准确,语法正确,尽量避免口误和错别字的出现。

语文教师应严格遵守汉字书写规范和标点符号使用规则,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都得到良好的语言锻炼,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美丽和艺术魅力,还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汉语这门语言。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头解释和讲述,更应以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知识。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讲解、演示、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只有教学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阅读指导,既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也要培养学生勤读、善思、多问、善记的习惯。

三、注重语言的情感色彩语言是一个人心灵的镜子,语文教师要运用生动、情感化的语言方式、创造高情境的思维氛围,建立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气氛,增加学生之间的尊重、善意和理解,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

四、注重语言的实践性语文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时,注重实践性的运用,带领学生体验语文的魅力。

例如:可运用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去探究生活里的问题,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加接近生活,更好地坚定学习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语言的特点和意义

浅谈数学课堂语言的特点和意义

浅谈数学课堂语言的特点和意义昆山市第三中心小学张玲215341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课堂语言应是科学的。

同时,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又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运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数学课堂语言也是一门艺术。

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

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特色语言意义一、数学课堂语言讲究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即符合课堂教学用语的规律性,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是指教师口头语言内容的科学性,是科学性最重要的体现,要求教师表述的内容观点鲜明正确。

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逻辑性和系统性方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读音要准确。

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

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或“lí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à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2)用词要准确.在教学时,尤其是概念教学,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造成错觉.如,“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果把又字丢掉了,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是一种关系;再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3)语言要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

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求出问题。

以语言为根 以思维为源

以语言为根 以思维为源

以语言为根以思维为源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人类文化、思想和智慧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是思维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人们得以传递、沟通和共享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根源,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根源。

人类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支撑。

语言为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符号,使得人们能够通过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组合,更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语言的表达,人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考、联想想象,从而丰富自己的认知世界,促进自己的心智发展。

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人类才能够开展复杂的社会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辨和交流,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认同的象征。

通过语言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得以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受和体验自己民族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凝聚自己的民族精神。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也能够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语言是文化的根基,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民族文明的象征和瑰宝。

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活动将无法进行,文化的传承也将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有了语言的存在,人类才得以进行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类文明也得以不断进步。

我们应当珍视语言,加强语言学习,维护和传承好自己的语言,推动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文化的根源,承载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我们应当以语言为根,以思维为源,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推动思维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共同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浅谈“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学路径

浅谈“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学路径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追求学生的全体发展与课堂教学对知识的有效传授面临着新的问题,学校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终其一生研究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问题,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理想,为当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理论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有效的指导。

一、“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内涵夸美纽斯主张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要使教学变得“容易”和“快意”,是夸美纽斯教学艺术的根本目标[1]。

认真研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就会发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一主题包括两方面的主要涵义:(一)教育内容广泛化——一切知识夸美纽斯所认为的一切知识指的是一切有实际用途的知识。

在他看来,学校里只应教给学生有价值的知识,而对于学校里安排的一些没有价值的科目,学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他把有价值的知识的教学称为“周全”教育,这种“周全”的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人都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而是去学习“存在中的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2]。

因此,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是从所有的个别学科中形成的一种统一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与艺术的艺术。

他所说的“泛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认识事物,要求人们学习并掌握知识的精华,然后进行思考形成智慧,长期保存在头脑中。

第二,行动熟练,即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强调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价值。

第三,语言优美,他认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能够使用优美的语言来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3]。

(二)教育对象普及化——一切人泛智教育不仅要求人们学习“一切知识”,还要求将知识教给“一切人”,“一切人”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问题。

在夸美纽斯看来,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无论贫穷富有,都应在学校里接受一种周全的教育,即“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4],而且人类似于上帝,是有能力学习和驾驭一切事物的。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缪莉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第04期摘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审美”“文化”“思维”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建构;阅读教学;思维能力语言建构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梳理、整合语言知识,从而逐步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和发展语言运用的能力。

2017年版新课标中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处于18个任务群之首。

由此可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自我审美和内在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职业高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构建语言、品味语言、体会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

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机械地讲解问题和答案,学生的阅读体验难以形成。

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语言的品味,忽视探讨疑难问题。

长此以往,“语言建构”与“思维能力”脱节,学生个性体验无法形成,思维僵化,阅读效率低下。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语言为核心,以阅读活动为主体,让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同步进行,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语言积累中发展整体思维学生由于受到认知经验的限制,在阅读过程中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建构系统的语言知识需要学生养成勤记、勤整理的习惯,在整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调动思维将已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进而构建整体的知识结构,形成整体思维。

首先,注重纵向知识积累,形成整体思维。

比如,在文言文阅读中,教师可以围绕“文言实词积累与运用”,让学生通过造字法对文言实词进行纵向分析、整合、积累,从而有效地将“言”与“文”结合在一起。

著名教师肖培东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就巧妙地运用“夜缒而出”中“缒”的造字法让学生了解“缒”是形声字,从糸追声,本义是“用绳子放下去”,引申为“拽”“拉”。

焦世强关媛如何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同步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

焦世强关媛如何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同步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

焦世强关媛如何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同步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提出,教师要关注主题意义,制定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要认真分析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并概括与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确定教学重点,统筹安排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拓展主题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根据以上的建议,笔者依托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2单元“Success”的教学内容,尝试“以主题和内容为主线、以语言为暗线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

学生在理解语篇内容、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使用,感知语言的结构,尝试运用所学语言”(程晓堂,2018)。

在此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及步骤1分析各语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确定单元主题意义探究方向本单元的主题语境属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供的“人与自我”下的“认识自我,自我丰富,自我完善”。

涉及的话题是“成功”。

在设计时主要依据了以下几个语篇:一个听力语篇、两个独立的阅读语篇及一个为写作任务服务的短小的阅读语篇。

听力语篇(Top Five Secrets of Success)具体介绍了如何成功的5个秘诀,并相应列举了几个成功人物的例子。

阅读文本一(Getting to the Top )是英国铁人三项赛奥运冠军Lesley Paterson 写的一篇英文博客,介绍了她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和自己的人生选择。

阅读文本二(A Material World )是一篇人物报道,介绍一位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放弃普通人眼中代表成功的金钱财产和丰富的物质生活,去寻求精神世界的成功和简单幸福的经历。

浅谈教学方法及运用

浅谈教学方法及运用

浅谈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摘要:这篇文章关注了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探讨了教学方法的本质,介绍了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明确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原则,同时以自身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谈一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本质基本要求原则体会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

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方法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关于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方法的概念,人们给予过许多不同的解释。

随着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教学方法本质的研究趋于深刻,教学方法的定义也比较具体、确切。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因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如教师进行讲授,要求学生聆听、思考;教师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分析。

虽然在特定的环境下,只以一方面为主,但另一方面总是不可缺少的。

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但二者绝不是机械的相加之和,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统一的两个方面。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具有本身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历史和逻辑的辩证统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知道,教学方法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二、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那么如何迅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

课堂上教师老绷着脸,想用严厉来镇住学生,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

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

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

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

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

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

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

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

“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度”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

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少,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作者:周静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0期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的重点和热点。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了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在各学科、各个学段进一步落实。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学科,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最终获得的较为稳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语文综合素养的集合。

全国语文课标专家组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云先生也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语言运用、思维和初步审美四个关键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阵地仍然是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统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要求教师要及时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使语文不再是单纯的交际工具,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掌握核心的素质和关键能力,由此形成语文综合素养。

(一)语言理解在教学活动中的培养语言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律,包括字词的积累、表达技巧的理解、篇章结构的把握、文本特征的领悟等。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中,对语言理解能力的要求按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设计。

一、二年级主要进行字词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三、四、五年级则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推想关键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并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章的结构及表达特点。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现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触”发点。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触”发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从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识字、写字讲授中结合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渗透。

在传统的语文讲授中,很大一局部老师往往把识字讲授看着是老师在前面一遍一遍地教字,学生在上面一次又一次地读字、记字,把写字讲授看着是学生对着讲义一次又一次的抄字,老师只把学生看着是识字写字的“机器”,全然不顾学生自身的需求,不顾学生进修乐趣及能力的造就,只是一味地把这些字“灌”进学生的脑海中,违背了一般的教育讲授规律,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造就。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形体优美,而且结构讲究对称又富于变化,同时寻求严整又不失灵活,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识字、写字讲授中,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笔画、结构和形体等特点渗透德育,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所学汉字的特点,再让其在讨论交换中分析这些汉字与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讲授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笔画、结构等,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连合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020年49期总第541期ENGLISH ON CAMPUS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文/曹雪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其中,思维品质首次出现就被确定为学生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必须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核心素养,它体现了英语学科素养的心智特征。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的重难点,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特点。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语篇类型复杂,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出现,并以不同的文体形式出现。

有些题材学生不太了解而且文章也比较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讲解。

同时,以学生的发展为理念,以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作为英语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或者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它是与英语学习息息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程晓堂等,2016.5)。

思维品质可分为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以及逻辑性和系统性方面。

英语教材中有许多主题语篇直接反映了某种思维品质,而在英语教学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处处需要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尊重学生主体,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与挑战在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倾向于把文章肢解成词汇、语法、句型进行讲解,偏重语言知识的掌握。

同时,一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主要步骤,即通过阅读前的图片和题目猜测文章的主旨大意,阅读中的略读和细读加工和处理文本的表面信息和阅读后的复述巩固文本。

探索幼儿语言思维教案

探索幼儿语言思维教案

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在教育行业中工作,一直专注于幼儿教育。

虽然我有很多幼儿教学经验,但我发现幼儿的语言思维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因此,我一直在探索幼儿语言思维教育并试图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探索幼儿语言思维教育的经验和教学计划。

正文1.幼儿语言思维的意义语言思维是孩子思考、表达和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增强幼儿的情感、认知、语言和社交技能,从而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因此,语言思维教育应该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幼儿语言思维教育的挑战虽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不断塑造和扩展,但幼儿教育者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需要让幼儿在沉浸于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兴趣。

为了克服这个挑战,教育者需要制定有趣的教学计划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3.幼儿语言思维教育的计划在我的教学计划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步骤:(1)口语交流能力训练。

我将教授幼儿如何使用基本的英语句型和单词。

接下来,我会采用游戏方式,经常向幼儿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大声回答。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可以增强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音标和读音教学。

无论孩子学习哪种语言,基本的发音和音标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会使用一些的音标教材,如《拼音》、《幼儿英语》等,使幼儿能够更好地体验英语的发音和音韵。

(3)阅读书籍。

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改善语言思维能力和增加词汇量。

在阅读书籍的同时,我会鼓励幼儿记忆故事中的基本句式和单词。

此外,我会与幼儿讨论故事情节和主题。

(4)游戏和探索。

为了保持幼儿的兴趣,我会设计一些创意游戏,并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幼儿自由探索任务和活动。

在这个阶段,我会鼓励幼儿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以上就是我的幼儿语言思维教育计划。

为了让幼儿保持兴趣,我一直在寻找最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最终,我发现通过游戏和探索,与幼儿共同阅读和讨论书籍,以及口语交流和音标教学,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运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运用发表时间:2018-06-06T12:01:54.077Z 来源:《成长读本》2018年5月总第30期作者:盛宝生[导读] 教师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大溪中心小学教师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教学,是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提高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准确、清晰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也是使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和从事其它科学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课堂教学数学语言的运用特点(一)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练,使教学信息体现了明了化。

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数学语言的准确、精练便是数学信息传递的基本渠道。

它不仅是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多样化,还能使学生在数学知识体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学情趣。

更能使数学知识在课堂中彰显本身所具有的色彩。

在概念教学上,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词,就会改变数学概念的原意,造成教与学上的认知错误。

有的教师会这么认为,数学语言、数学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抽象、逻辑严密的语言,如果全盘托出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这样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概念的语言文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容易掌握。

但是,只是盲目将其简单化,而不注意隐性关键词的作用,就会使数学丧失其本身的用意,丧失起本身的色彩,学生也会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如果学生缺乏应有的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概念学习也只能依赖于机械记忆,会造成概念运用困难。

因此,恰当地使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述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教师对定义、定理叙述的准确,能使学生不容易发生疑问和误解。

教学语言是否准确规范,还必须要考虑教师自身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的理解是否透彻;是否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术语即指数学语言)。

如果教师自身对概念的实质并不理解,将相似的数学词语混为一谈,就会混淆数学概念,教师很难教“好”学生,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吃力。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方法初中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环节,教学方法的科学可行性与教学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任教教师必须在教学上用心掌握动态发展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让学生爱上语文,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语文素养。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思维起点出发,布置有意义、生动有趣、具体而形象的学习任务,打造学生优美表达的依托平台。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搭建与语言文化紧密联系的学习场景,在学生的日常语言、思维活动、经验体验中,培养语言意识、修养和能力。

教师可通过激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经历和感受,将普通的话题变成谈心话,并将这种话题运用到教学中,以达到增进学生人文情怀、陆续提升语文素质的效果。

亦可在教学中将广阔的语文阅读覆盖学生、学生升华形成自己的思想、结合现实中的社会话题并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发掘阅读内涵,培养阅读品味感中学生的阅读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不仅局限于学科课本,还泛指常见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文字读物。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及方法,并强调掌握阅读的目的及方法。

阅读引导,需要注重文学名著及文化名人作品的阅读,如文学理论、文化艺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和判断能力,以及造成学生心智中的阅读艺术苗头。

教师可以将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学作品相结合,以启迪学生的文学理解与感悟,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综合感知力与审美能力。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深化教学效果语文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讲授、辅导、演示、体验、探究、训练、评价等。

不同方法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方法的适用性与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色想力行退出新颖的教学法,以达到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效果。

例如,语文知识点教学可以采取“讲述”“安家辅导”,语文探究活动可以采用“探究”“训练”“演示”,学生情感体验活动可以采用“体验”等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场合与段落,亲身调整教学设计。

浅谈高级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级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级英语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沟通与交际,而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综合语言技能的课程,随着社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引起重视,本文从高级英语教学目标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出发,分析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引言《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专业技能必修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专业性的英语教材, 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对《高级英语》进行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

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师在教授《高级英语》时要把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高级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语篇分析能力、文体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1.高级英语课程特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做出了如下描述:“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

课程通过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及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高年级的主干课程,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教学包括“中西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等的对比教学。

” 高级英语作为一门高年级的主干课程,旨在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各种题材的语篇类型,培养学生语篇意识和文体意识。

该课程不仅强调阅读速度和阅读技能的提高,更强调学生的语篇分析和文体分析能力;不仅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文化素质、文学修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聚焦新课改,落实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聚焦新课改,落实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聚焦新课改,落实核心素养——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摘要:本文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存问题,从科学开展语言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能力、找准审美教育渗透点发展学生鉴赏与创造能力、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前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集中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这就对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科学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提高教学成效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

但是现阶段,教师以学生为对象,对其进行核心素养培育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基于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工作,则需要引起一线教师深思。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一)语言能力有待提高听、说、读、写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环节,通过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进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识字、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书面文字能力,不够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盲目推进教学活动,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籍,甚至个别教师会以强制措施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在此种情况之下,不利于学生词句储备量的增加,进而导致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语句不通、逻辑思维混乱等。

(二)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缺失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因受年龄较小因素的影响,生活学习经验相对匮乏,认知水平不高。

在面对问题时,会将更多的希望放在教师、家长身上。

不仅如此,有的学生难以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需要他人的引导方可处理。

2024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培训的心得体会18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全员集中培训。

这次培训会上一共有8位老师,对我们进行新教材的编排解说及教材特点的说明讲座。

16日上午,首先是局教研室的柯玉蕾老师,它从新部编教材内容编排的思路与教学建议入手,向我们解读教材中蕴含的新教学理念,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人文主题等,也提供了有关语文教材教学的建议,全面分析了教材编排思路和内容。

接着是二小的老师和我们分享了不同年级的“快乐阅读吧”的教学编排和教学建议,并重点讲了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16日下午是七小的周老师讲座,她给我们分享的是统编本教材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的解读与运用,她逐册的对统编本教材的各园地的练习进行解读,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

接着就是四小李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统编本教材的习作编排和教学建议。

她重点讲了习作就是要不学生写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抄例文。

第二天,17日上午是一小的老师给我们分享了统编语文本教材的编排背景和教学策略,她突出的了“统编教材的两个概念”就是语文要素和教学策略。

接着七小的蒙金粉老师分享的统编五年级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她每个单元细致分析,提出的教学建议都是全新的理念。

17日下午是四小的老师分享的统编教材口语交际教材梳理和编排特点,还有教学建议等。

她主要分析了统编教材的口语交际的特点,突出学生说,学生的全员参与的重要性。

最后是三小的高云老师,她分享的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教材的使用思考与建议。

每个单元的编排特点,每个单元的教学建议,细致入微,让人耳目一新。

这次培训我们快收获满满,感谢教育局给了我们全体小学语文老师的这次培训机会,有了这8位老师的分析和指导,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新教材的了解更深一步,也更新了教育观念,使我明确今后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

通过上面的8位老师的培训,让我知道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语文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两部分,正如新课标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婴儿能在言语水平上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水平上正确的进行推理。

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正确推理说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水平上完成这个推理活动之前就能做到的。

因而皮亚杰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生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存在的。

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人类发生学家观点相似。

人类发生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以前就能制造工具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

3.语言决定思维此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为代表。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这一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说是当今最具争议,但又对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一系列人文科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包含两部分内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和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强式表述。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结构有无限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即语言反映思维、信念和态度等。

语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这是该假说的弱式表述(Bussmann, 2000)。

无论是强式还是弱式表述,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

4.思维决定语言前苏联学者L.Vygotsky的观点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相左,L.Vygotsky认为思维决定语言。

L.Vygotsky通过对类人类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

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L.Vygotsky做出了思维决定语言的论断。

我国学者秦勤也认为“尽管语言确定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主要是思维决定语言。

”三、语言与思维共存共进1、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

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

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即“现实—语言·思维—现实”。

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在语言存在之前已经存在,通过现象表现基本性质和规律。

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能从偶然性表面中找出必然性规律。

“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

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

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编码,语言对于第二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是用码,也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英国语言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定义:“码”是最重要的形成条件是能重复使用,服从一定的规则,灵活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动物的叫喊声没有以上特征,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语言。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不表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语言符号。

日常生活中,因为太平常、太习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思维的伴随,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复杂问题或学习外语时,我们常常在内心先用方言或本民族共同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

所以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

2、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

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与语言之间血与肉的联系就不用进行展开论述了。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同样形象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作家主要是用形象思维反映现实,但他不仅用语言表达他意识中的形象体系,而且在建立和发展形象体系时,用语言把形象确定下来,加以定形。

通过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形象深化、概括化、典型化,从而用艺术形象感染人。

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便是现实中下层民众的综合体,作者通过阿Q这一具有个性化的形象,将当时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给塑造出来了。

图画和音乐用色彩、线条、声音等物质材料表现形象,但这种形象缺乏分析、缺少同其他形象的连结,因而缺少概括性,很难形成逻辑严密的形象体系。

这些物质材料要转化为语言,才能表现清晰的思想。

正如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朵夫》中所描述的,“而音乐,虽然人家认为是普遍的语言,究竟不是普遍的。

应当拿文字来做一张弓,才能把声音射到大众的心里去。

”所以图画、音乐等等,仅仅是思维的辅助工具,画家和音乐家不可能单独用色彩、线条或声音进行思维。

3、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思维依赖于语言,并不是指思维一定要和外部的、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才能进行。

事实上,只要不是在表达过程中,思维就并不需要使用严格规范的外部原因呢形式,而常常使用内部语言。

科学实验早已论证:沉思默想也必须凭借存储在脑中的词语和句子,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活动。

至于人在说话之前,必须预先料到所说的内容,也表明思维不可以离开语言而存在。

内部语言是不连续的、不完整的。

思维中许多规则和关系被当做是不言自明的,所使用的语言较少为严格的语法规则所限制。

外部语言是实际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它必须让人听明白,说话人必须运用语言中最明确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内部语言的思维活动转移到外部语言的思维表达时,往往不能直接对等的交换,而需要进行一番充实、完善,并用合格语法将其组织起来。

一旦没有做好这种语言的转化和加工工作,就会产生“词不达意”“语塞”等情况。

这些现象不是说明思维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而只是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衔接不当。

婴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较早地能听懂成年人的话,并掌握其含义,进行一些简单的思维活动,这时他们使用的是内部语言。

但儿童要转晚些才能准确地用外部语言说出自己的意思。

由此看来,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智力水平先于语言水平并不正确,只不过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能力先于运用外部语言的能力。

人们在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使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

4、从人类的生理机制上讲,语言和思维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科学提出了脑功能定位说,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自就有独立的功能。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能力和说、写、读、逻辑运算等抽象能力主要存在于左半球的神经网络连接之中;而空间图形的识别、音乐才能、情绪表达等形象思维能力则主要存在于右半脑球的神经网络中。

抽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同属于一个大脑半球。

聋哑人和失语症人,在丧失语言能力后,仍有思维,但他们的思维大大的受到限制,他们只能把握和理解那些形象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对于那些抽像的无形的理念事物他们理解起来相当困难。

这足以证明:语言和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不存在谁先谁后,而是同时共存的。

人的思维的表现离不开语言,语言的组织离不开思维。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以用洪堡特的这样一句话总结:“语言是思想赖以成形的器官,智能活动全然是精神的,它是深刻的内在,在这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流逝过去而不留下任何痕迹,它通过声音而在言语中外在化了,变成一种能为感官所感知的东西。

因此,思维和语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综上所述,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思维是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的发展同样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

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同样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如George Yule在探询语言起源时所称:人类祖先由直立行走开始而改变其前肢的作用;声道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牙、唇、舌、喉出现的生理进化使得人类逐渐获取了发声的能力;人脑单侧化,左脑负责工具及语言的使用。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同伴合作,经过漫长的进化便出现了人类交际;人类由此开始使用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