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颜 蕾

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评估与观察、一般护理、腹泻与便血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31例治愈,4例治疗好转,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腹痛;腹泻;便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5.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A-2336-02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肠管梗死的疾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缺血性肠病病人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44岁~82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7例,伴心房颤动4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11例;均经CT、B超、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临床表现:均有腹痛,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初为隐痛或胀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渐进性加重,可出现阵发性绞痛,最后持续性剧痛,腹泻23例,腹胀26例,其中腹痛后24h出现少量便血22例;恶心、呕吐13例,早期呕吐物均为咖啡色样;血便多呈鲜血便,个别病例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35例顺利完成电子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3例,内镜下主要表现:阶段性分布的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斑片状出血灶,部分见大小不等溃疡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间有正常黏膜;均行CT检查,4例CT可见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2]。

1.2 治疗与结果 35例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及肠道外营养支持,积极补充血用量,改善黏膜缺血状态,采用静脉输注扩血管药物丹参注射液、血疏通注射液及潘生丁等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肠道继发感染。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35例病人中治愈31例,治疗好转4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0d。

2 护理

2.1 病情评估与观察 缺血性肠病三联征:腹痛、腹泻、血便,严重病例可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因此,老年病人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病史出现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时,必须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了解评估腹痛诱因、部位、程度、性质,症状与体征是否相符,使用解痉药物效果如何。30min~60min观察1次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或加重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尤其是CT检查、B超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缺血性肠病,便于早期的治疗与护理干预。重点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情况,重视病人的腹痛、腹胀主诉,老年病人机体反应迟钝,必须充分关注其主诉及病情变化,即便是轻微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便血的次数、量、颜色以及24h出入量,及时留取标本送验大便常规。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与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 一般护理 ①卧床休息,帮助病人适应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各种医疗护理活动与操作,力争轻柔、熟练、快捷。②观察病人腹痛,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出现急腹症时,尽快报告医生处理。腹痛可采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

护理个案

个案护理 姓名:方梓浩学校:新华学院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 个人资料: 姓名:陈嘉豪性别:男年龄:3岁床号:13A 住院号:779449 主诉: 发现血象异常一月余。 现病史: 一月余前,患儿因“发热咳嗽4天”至东莞市莞城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4.68×10^9/L,HB 87g/L,PLT 73×10^9/L,无寒战、抽搐、流涕、咳嗽、呕吐、腹痛、腹泻、关节肿痛、皮疹、血尿、黑便等不适,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支气管炎”,予哌拉西林舒巴坦、红霉素等治疗,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复查血常规示:WBC 11.94×10^9/L,PLT 77×10^9/L,遂出院,建议院外动态观察。20天前至东莞市人民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10.9×10^9/L,HB 96g/L,PLT 105×10^9/L,考虑轻型地中海可能性较大,遂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10天前结果回示:地中海贫血基因均为阴性,未予进一步诊治。2天前再次至上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29.6×10^9/L,HB 92g/L,PLT 45×10^9/L,幼稚细胞占30%,考虑急性白血病可能,遂以“急性白血病”为诊断收住院。自发病来,患儿神志清,精神可,饮食一般,睡眠可,体重减轻1kg。 既往史: 平素体健。否认“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随当地社会进行。 个人史: 第二胎第一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体重3.2kg,出生时无外伤、窒息及抢救史。生后混合喂养,生长发育与正常同龄儿。 家族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父亲体健,母亲体健,外祖父患“肺结核”,否认“地中海贫血、红细胞G-6-PD缺乏症“等遗传史,否认精神病,肿瘤家族史。 体格检查 T:36.9℃,P:105次/分,R:25次/分,Wt:14kg 一般情况:神清,反应好,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查体欠合作。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稍苍白,可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鲜红色,不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至花生大小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无黏连及压痛。 头部:头颅五官无畸形,双眼睑无浮肿胀,结膜稍苍白,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耳鼻外观无畸形,口唇稍苍白,口腔黏膜光滑,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II o,无疱疹及脓苔。 颈部:颈无抵抗,气管居中,左右对称,甲状腺无肿大。 胸部:胸廓无畸形,三凹征(—),双侧呼吸运动均匀,触觉语颤无增加及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 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写作组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mesenteric ischemia,AMI)、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 I)与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本建议拟通过介绍缺血性肠病得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与防治依据,本建议不包括门静脉高压所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引起得肠缺血。 流行病学 一、患病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硬化相关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得患病率也有所增加,但目前有关缺血性肠病患病率得流行病学资料尚不多见。国外研究表明,急诊监护病房每1000例患者中就有1例AMI患者;我国90%IC患者为老年患者(≥60岁)。 二、危险因素 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得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引起本病得主要病理基础就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得高凝状态。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得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三、预后 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得临床表现,误诊、漏诊率较高,因此早期症状与体征特别重要。对于年龄大于70岁,诊断延迟超过24h,伴休克、酸中毒得患者,预后差。国外报道,AMI患者

第十九章危重病人的抢救及护理

第十九章危重病人的护理及抢救技术 (一)选择题 1.意识障碍不包括 A.昏迷 B. 昏睡 C.嗜睡 D.谵妄 E.健忘 2.危重病人护理措施中不妥的是 A.眼睛不能闭合,覆盖凡士林纱布 B.定时帮助病人更换体位 C.为病人定时做肢体被动运动 D.躁动、谵妄病人可使用保护具 E.发现病人心脏骤停,首先通知医生 3.双侧瞳孔缩小见于 A.阿托品中毒 B.有机磷农药中毒 C.脑出 D.脑疝 E.颠茄类药物中毒 4.昏迷病人眼睑常不能闭合,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按摩眼睑 B.点有色眼镜 C.滴眼药水 D.覆盖凡士林纱布 E. 无菌纱布覆盖 5.双侧瞳孔扩大可见于 A.同侧硬脑膜外血肿 B.颠茄类药物中毒 C.巴比妥类药物中毒 D.水合氯中毒 E. 有机磷农药中毒 6.生命体征不包括 A.意识 B.体温 C.脉搏 D.呼吸 E.血压 7.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端坐呼吸见于重症哮喘 B.柏油样便见于消化道出血 C.双侧瞳孔扩大见于颠茄类药物中毒 D.体温低于35℃见于新生儿硬肿症 E.多尿见于糖尿病病人 8.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的步骤是 A.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B.病情评估、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C.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药物治疗 D.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脑复苏 E.多尿见于糖尿病病人 9.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 A.60次/分钟 B.70次/分钟 C.80次/分钟 D.90次/分钟 E.100次/分钟 10.胸外心脏按压错误的操作是 A.按压时肘关节伸直 B.手掌跟按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 C.用腕部的力量垂直下压 D.放松时手掌跟部不可离开胸壁 E.按压至深部要稍作停顿 11.成人人工呼吸也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是 A.1﹕5 B.5﹕1 C.2﹕15 D.15﹕2 E.2﹕30 12.用氧的适应证不包括 A.气胸 B.心力衰竭 C.安眠药中毒 D.急性胃炎 E.哮喘 13.李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应给予 A.高浓度,高流量,持续给氧 B.高浓度,高流量,间断给氧 C.低浓度,低流量,持续给氧 D.低浓度,低流量,间断给氧 E.先高浓度,后低浓度给氧 14.病人缺氧时的临床表现中不出现 A.面色潮红,脉搏洪大 B.吸气费力,发拑明显 C.心悸乏力,血压下降 D.胸闷气短,口唇发拑 E.呼吸困难,烦躁不安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颜 蕾 摘要:[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方法]对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同时加强病情评估与观察、一般护理、腹泻与便血的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31例治愈,4例治疗好转,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缺血性肠病病人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腹痛;腹泻;便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5.02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A-2336-02 缺血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肠壁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肠管梗死的疾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1]。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35例缺血性肠病病人,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缺血性肠病病人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44岁~82岁,平均6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8例,冠心病7例,伴心房颤动4例,糖尿病10例,脑梗死11例;均经CT、B超、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临床表现:均有腹痛,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初为隐痛或胀痛,程度轻重不等,定位不确切,可局限或弥漫,渐进性加重,可出现阵发性绞痛,最后持续性剧痛,腹泻23例,腹胀26例,其中腹痛后24h出现少量便血22例;恶心、呕吐13例,早期呕吐物均为咖啡色样;血便多呈鲜血便,个别病例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35例顺利完成电子肠镜检查,发病部位左半结肠1例,右半结肠3例,内镜下主要表现:阶段性分布的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斑片状出血灶,部分见大小不等溃疡及褐色黏膜坏死结节,间有正常黏膜;均行CT检查,4例CT可见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2]。 1.2 治疗与结果 35例病人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卧床休息、禁食、胃肠减压及肠道外营养支持,积极补充血用量,改善黏膜缺血状态,采用静脉输注扩血管药物丹参注射液、血疏通注射液及潘生丁等治疗,使用抗生素预防肠道继发感染。治疗原发病,纠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35例病人中治愈31例,治疗好转4例,无一例护理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10d。 2 护理 2.1 病情评估与观察 缺血性肠病三联征:腹痛、腹泻、血便,严重病例可出现肠麻痹坏死和腹膜刺激征。因此,老年病人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病史出现腹痛、腹泻和便血三联征时,必须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了解评估腹痛诱因、部位、程度、性质,症状与体征是否相符,使用解痉药物效果如何。30min~60min观察1次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出现异常情况或加重时,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尤其是CT检查、B超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以便早期确诊缺血性肠病,便于早期的治疗与护理干预。重点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情况,重视病人的腹痛、腹胀主诉,老年病人机体反应迟钝,必须充分关注其主诉及病情变化,即便是轻微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便血的次数、量、颜色以及24h出入量,及时留取标本送验大便常规。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与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 一般护理 ①卧床休息,帮助病人适应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各种医疗护理活动与操作,力争轻柔、熟练、快捷。②观察病人腹痛,协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出现急腹症时,尽快报告医生处理。腹痛可采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 解

最新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和护理

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及抢救和护理 病情观察: 一、常见急危重症的快速识别要点与处理技巧 (一)常见急危重症的范畴 急危重症通常指病人的脏器功能衰竭,包括“六衰”;衰竭的脏器数目越多,说明病情越危重(两个以上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最危重的情况莫过于心跳骤停。 1.脑功能衰竭:如昏迷、中风、脑水肿、脑疝形成、严重脑挫裂伤、脑死亡等。 2.各种休克: 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循环功能衰竭,最终共同表现为有效血容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组综合征。休克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失血性、失液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和内分泌性等类型。 3.呼吸衰竭: 包括急性与慢性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又可分为Ⅰ型呼衰(单纯低氧血症)、Ⅱ型呼衰(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 4.心力衰竭: 如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表现)、慢性右心衰竭、全心衰竭和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5.肝功能衰竭: 表现为肝昏迷,包括急性肝坏死和慢性肝硬化。 6.肾功能衰竭: 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者又称为“尿毒症”)。 7.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五种表现 A. 窒息及呼吸困难(常见胸部穿透伤、气胸或上R梗阻) B.大出血与休克(短时间内急性出血量>800ml) C.C1:心悸或者,C2:昏迷 D.正在发生的死亡(心脏停搏时间不超过8~10分钟) (二)急危重症的快速识:要点生命“八征”(T、P、R、BP、C、A、U、S)通过对生命“八征”的重点体格检查,来快速识别病人是否属于急危重症 生命八征 1.体温(T):正常值为36~37℃。 2.脉搏(P):正常60~100次/分、清晰有力、未闻及杂音。 3.呼吸(R):正常14~28次/分、平稳,同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一致,未闻及干湿罗音。 4.血压(BP):平均动脉压﹥70mmHg(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一旦低于此值,即应考虑休克的可能性。 5、神志(C):正常神志清楚、对答如流,如果:病人烦躁、紧张不安——往往提示休克早期;神志模糊或嗜睡——说明即将发生昏迷;各种急危重症的晚期都会出现——昏迷 6、瞳孔(A):正常直径3-5mm,双侧等圆等大,对光反应敏;瞳孔散大并固定——心跳停止;瞳孔缩小——有机磷或毒品中毒;瞳孔一大一小——脑疝形成 7、尿量(U):正常﹥30ml/h;﹤25ml/h称为尿少(或24小时少于400ml);﹤5ml/h(或24小时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提示发生了胶水、休克或者急性肾衰。 8.皮肤黏膜(S):皮肤苍白、四肢湿冷提示休克;皮肤和口唇甲床紫绀提示缺氧,皮肤黏膜黄染可能为肝细胞性、溶血性或者阻塞性黄疸所致,皮肤黏膜广泛出血说明凝血机能障碍,提示发生了DIC(全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祝春华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祝春华 发表时间:2012-08-03T16:50:17.7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7期供稿作者:祝春华[导读]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常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外伤等基础上发生。 祝春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人民医院 165000)【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7-0251-02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治疗缺血性肠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常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外伤等基础上发生。具有一系列结肠缺血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可逆性结肠病变(黏膜下或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狭窄、坏疽和爆发性弥漫性肠炎。 (一)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在大多数患者仍不明确,有一系列原因可引起结肠缺血,包括医源性的和非医源性的,阻塞性的和非阻塞性的,全身性的和局灶性的。如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微小血管痉挛、低血压等血管因素和便秘、腹泻等引起肠内压升高及进食后肠管蠕动增强、氧需求加大等肠管自身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某段结肠绝对或相对缺血而发生组织损害。可能引起结肠缺血的药物有可卡因、麦角胺、雌激素、苯丙胺、洋地黄、美西麦角(me thysergide)、加压素、口服避孕药、假麻黄碱等。 缺血性肠病临床上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腹绞痛、腹腔动脉压迫综合征;急性缺血性肠病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急性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阻、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缺血性结肠炎。其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肠管的范围、程度、持续时间、吻合枝丰富程度与可能形成的侧支循环状况。 慢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餐后10~30分钟出现逐渐加重的腹绞痛,持续1~3小时缓解,部分伴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瘦及营养不良。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 急性缺血性肠病常表现为:①腹痛,突然出现于脐周的阵发性绞痛。随病情加重转为持续性且范围扩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者初始腹痛较轻,以后逐渐加重,90%就诊时常已有数天或达2周以上的腹痛史;缺血性结肠炎多为左侧及下腹痉挛性疼痛。②呕吐、腹泻,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肠功能紊乱,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腹胀、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短暂出现水样或血水样便。③消化道出血,血便多在腹痛之后24小时内,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与粪便混合,出血量常不多,呕血少见,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周围有压痛,指套有血。④后期表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发热、肠梗阻、腹膜炎、血性腹水、脓毒血症等,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置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综合多家临床报道,缺血性肠病时腹痛、便血发生率为63.6%~100%和72%~92%,而由于肠功能紊乱所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16%~20%,腹胀、腹泻、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20%~69%,27.3%~44%和9%~25%。 (二)病理生理学 缺血性肠病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表现为腺管破坏、上皮细胞脱落、水肿,少见炎症细胞浸润,严重者可见广泛的透壁性纤维化和黏膜萎缩,最后导致缺血后纤维性狭窄,一旦发现小血管内纤维性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胃肠系统要进行一系列耗能的加工处理过程,如运动、消化、分泌、吸收和细胞更新,这些重要功能均需适当的营养和氧气供给,否则,这些功能就不能正常进行。结肠的重要功能是对由小肠转运来的液性食糜巾的水和电解质进行重吸收以及暂时贮存粪便,结肠的收缩运动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肠壁微循环是由来自肠系膜的直小血管穿透肠壁,发出分支到浆膜、外肌层、黏膜下血管丛,因此肠缺血本身产生的损伤从可逆性功能改变到穿透性肠壁坏死,肠黏膜对缺血最敏感,损伤从肠腔面向浆膜面进展.黏膜的完整性首先受到损伤,直接影响大肠的重吸收功能,造成吸收不良性腹泻。当肠道发生缺血时,除了结肠本身局部缺血性组织损伤之外,缺血还可以导致炎症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递质的释放,如血管活性肠肽(VIP)、前列腺素(PG)、5-羟色胺、 P物质等,这是黏膜通透性增加和机体处于应急状态而引起内毒素血症的结果。缺血后的再灌注和氧自由基释放增加与缺血性损伤的毒性代谢产物也有关。有报道,VIP可引起胃容受性舒张,抑制胃酸分泌,刺激大、小肠分泌,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抑制结肠和直肠的紧张性。 (三)实验室检查 结肠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的急诊内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根据结肠病变缺血持续时间及缺血严重程度,缺血性肠病分为2型。 (1)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病又分为一过型和慢性型。一过型病变为一过性短暂缺血,病变涉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呈环形、纵形、蛇形及散在溃疡糜烂,溃疡在亚急性期边界清楚,可长达3~4cm,宽1~2cm,周边黏膜水肿、充血,至发病7天左右,溃疡一般不再进展,2周内结肠基本恢复正常。慢性型见持续性缺血黏膜,损害较重,病变涉及固有肌层,数周或数月后组织替代受损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形成慢性溃疡和持续性节段性结肠炎,受损肌层被纤维组织替代,常致结肠狭窄。一过型与慢性型肠镜表现有时在2周内不易鉴别,都可有狭窄,需动态观察。 (2)坏疽性缺血性肠病见严重缺血或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黏膜病变为全壁坏死、形成深大纵形溃疡、脓肿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由于脾曲至乙状结肠是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与髂动脉血管交界处,血管发育不良、狭窄易缺血,且与小肠动脉吻合枝少。左半结肠是肠系膜下动脉供血,它与腹主动脉呈锐角,亦影响血液灌注,因而病变多为左半结肠。肠镜下可见病变部与正常肠段之间界限清晰,病变部位几乎均见于左半结肠,直肠侵犯较少,这与溃疡性结肠炎多有累及直肠不同,一旦缺血改善,其症状消失快,病变恢复快,即“两快”,亦是与其他炎性、非特异性肠炎相鉴别的关键之一。病理组织学黏膜下层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素细胞为此病特征,也是与其他肠病鉴别的关键,对诊断有意义。 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事项:①如有持续腹疼、便血及腹膜刺激征应考虑坏疽性,镜检为禁忌证;②禁用盲目滑镜、钩拉、解袢等手法,以免加重出血,甚至穿孔;③结肠镜下注空气压力超过3.9 kPa(30mmHg)时,因肠内压过高可导致肠壁变薄血流减少,加重结肠缺血,如注以CO2气体可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结肠的血供;④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发病后72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非常重要。

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

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 常用抢救技术 危重病人的护理 常用抢救技术 一、氧气吸入法 氧气疗法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吸氧法是常用的急救措施之一。 (一)缺氧的分类和氧气疗法的适应证 1.低张性缺氧主要特点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使动脉血氧含量(CaO2)减少,组织供氧不足。由于吸入氧气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引起。常见于高原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2.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造成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所致。常见于贫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症等。 3.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致。其原因为全身性循环性缺氧和局部性循环性缺氧。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栓塞等。 4.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异常所致。其原因为组织中毒、细胞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常见于氰化物中毒、大量放射线照射等。 (二)缺氧程度的判断 对缺氧程度的判断,除临床表现外,主要根据病人PaO2和SaO2确定,见下表: (三)供氧装置 供氧装置有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和管道氧气装置(中心供氧装置)两种。 (四)氧疗方法 1.鼻导管给氧法有单侧鼻导管给氧法和双侧鼻导管给氧法两种。 (1)单侧鼻导管给氧法:是将一根细氧气鼻导管插入一侧鼻孔,经鼻腔到达鼻咽部,末端连接氧气的供氧方法。鼻导管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此法病人不易耐受。 (2)双侧鼻导管给氧法:是将双侧鼻导管插入鼻孔内约1cm,导管环固定稳妥即可。此法比较简单,病人感觉比较舒适,容易接受,因而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 2.鼻塞法 3.面罩法 4.氧气头罩法 5.氧气枕法 (五)用氧注意事项 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缺血性肠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08T11:44:15.2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4期作者:张倩[导读]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湖北武汉 430014)【摘要】目的:分析运用全方位护理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意愿将300例患者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 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护理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关键词】缺血性肠病;患者满意度;常规护理;全方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4-0208-02 缺血性肠病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因结肠部位缺血或缺氧导致部分肠坏死或梗阻[1]。常见的临床症状以出血为主并伴有痉挛性疼痛,腹泻也为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缺血性肠病因无特异性,会常常出现误诊现象[2],延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治愈率低下的情况。我院为提升缺血性肠病的治愈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特将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治疗进行干预,并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按照患者本人的护理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有患者150例,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为(64.2±2.6)岁;对照组共有患者150例,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53~81)岁,平均年龄为(63.0±3.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经肠镜检查后确诊为缺血性肠病。(2)患者均认可护理方案,并签署之情协议书。(3)患者均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加、腹胀、呕吐等临床症状。 1.2 护理方法 两组缺血性肠病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为患者进行肠胃减压,疏通患者微循环等。对照组15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按照本人的护理意愿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保持病房清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给予患者常规的营养支持、用药监督、健康宣教等。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治疗,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环境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病房患者,嘱咐患者要多注意休息,为患者更换更舒适的卧具,在病房外粘贴禁止喧哗的标语,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定期要对病房内的器具进行消毒清洁。(2)饮食护理: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要给予患者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如:蜂蜜、酸奶、水果等。流食或半流食是最佳选择,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症状严重便血、剧烈腹痛的患者,给予肠外静脉营养,对患者进行2~4d的禁食,减少食物对患者胃肠道的刺激,防止患者临床症状加重。(3)便血及腹痛护理:腹部绞痛是缺血性肠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腹部绞痛时,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肛管排气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状态,并询问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是否缓解,若无缓解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生,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便血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血便的颜色,并认真进行记录,给予患者治疗肠管缺血的治疗药物,若患者是腹痛24小时之内出现的便血症状,应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师,患者可能为肠梗阻。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温开水坐浴,保证患者肛门周围皮肤清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干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3]。 显效:经护理后患者的临床消失8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80%~30%。无效:患者经护理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由本科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获得,满分100分。非常满意:分数≥85分;基本满意:84~60分;不满意:分数<60分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软件对本次临床观察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表

(完整版)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习题

病情观察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护理 一、选择题 1、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醒,刺激去除后又很快入睡,此时患者处于 A、嗜睡 B、意识模糊 C、昏睡 D、浅昏睡 E、深昏睡 2、意识完全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深浅反射均消失,此时患者处于 A、嗜睡 B、意识模糊 C、昏睡 D、浅昏睡 E、深昏睡 3、脑出血并发脑疝时,瞳孔的变化是, A、双侧瞳孔变小 B、双侧瞳孔变大 C、双侧瞳孔变不等大 D、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E、双侧瞳孔无变化 4、危重患者护理中首先观察 A、意识状态的改变 B、有无脱水、酸中毒 C、T、P、R、BP、瞳孔 D、肢体活动情况 E、大小便情况 5、护理昏迷患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侧口温时护士要扶托体温计 B、用于纱布盖眼以防角膜炎 C、保持病室安静,光线宜暗 D、防止患者坠床用约束带 E、每隔3小时给病人鼻饲流质 6、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的范围是 A、1mm以下 B、1.0~1.5mm C、2~5mm D、5.5~6mm E、6mm以上 7、观察患者昏迷深浅度的最可靠指标是 A、生命体征 B、瞳孔反应 C、肌张力 D、皮肤的温度 E、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8、胸外心脏按压频率为 A、40~60次∕分 B、60~80次∕分 C、80~100次∕分 D、100~120次∕分 E、120~140次∕分 9、为成人人工呼吸时的吹气量约为 A、100~200ml B、300~400ml C、500~600ml D、700~1100ml E、1200~1500ml 10、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最适用于 A、老年患者 B、中年女性患者 C、牙关紧闭患者 D、口腔严重损伤 E、婴幼儿 11、心脏按压时,按压部位及抢救者双手的摆放是 A、两肋弓交点上两横指,双手平行叠放 B、两肋弓交点上两横指,双手垂直叠放 C、胸骨左缘两横直,双手平行叠放 D、胸骨左缘两横直,双手垂直叠放 E、心前区,双手垂直叠放 12、急性中毒者,当诊断不明时,应选择的洗胃液是 A、1﹕15000高锰酸钾 B、温开水或生理盐水 C、牛奶 D、3%过氧化氢 E、2%~4%碳酸氢钠 13、吞服强酸、强碱类腐蚀性药物的患者,切忌进行的护理操作时 A、口腔护理 B、洗胃 C、导泻 D、灌肠 E、输液 14、成人洗胃灌注量每次应为: A、200ml B、300~500ml C、500~800ml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缺血性肠病的诊治 缺血性肠病是指由于支配肠道的血管本身结构改变(闭塞) 和/或功能异常(挛缩),或者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导致肠道血流减少而引起的肠壁器质性损害及肠功能障碍。包括小肠缺血和结肠缺血。根据发病情况和病变范围,肠缺血可以分为3类: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缺血性结肠炎。急性肠系膜缺血是指突然发作的肠 道供血不足,常表现为急性重度腹痛,诊断一般不困难。慢性肠系膜缺血(肠绞痛)是间断或持续的肠道供血不足,无法满足餐后肠道活动的代谢需求。缺血性结肠炎是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损伤。 1 急性肠系膜缺血 1.1 分类 包括急性肠系膜动脉性缺血和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前者又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和局灶性节段性动脉缺血。各种类型所占比例见表1。 1.2 诊治概要1. 2.1 急性肠系膜动脉性缺血的诊治概要 1.2.1.1 临床特点 (1)突然发作的重度腹痛为首要症状,血管内应用血管扩张剂可缓解腹痛。 (2)剧烈的腹痛和不显著的腹部体征之间不相称。 (3)腹痛后可出现腹泻、便血、腹胀等。 (4)在肠坏死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5)小肠局灶性缺血为节段性,因充分的侧枝循环,一般不发生贯壁坏死,临床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阑尾炎类似的急性肠炎;②与Crohn病类似的慢性肠炎;③出现伴有细菌增殖和“盲袢”综合征的肠梗阻。 (6)多存在本病的易患因素。 1.2.1.2 诊断要点 (1)具有以上典型临床特点者,提示有本病可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0083) 吕愈敏 Lv Yu-min 作者简介: 吕愈敏,女,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研究方向以肠道疾病为主,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及卫生部基金和吴阶平医学研究三等奖。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肠病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缺血性肠病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肠炎(ICD-10:K55.015),局限性缺血性肠病(ICD-10:K55.901),缺血性肠炎(ICD-10:K55.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胃肠病学》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主编萧树东、许国铭。《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1.临床表现:最常见是腹痛,突然发生,位于脐周及下腹部,阵发性绞痛,程度不同,坏死型可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急腹症症状。其次为便血,呈鲜红、暗红或果酱色,可伴腹泻。体征可有下腹部压痛。 2.结肠镜检查:发病48小时内,粘膜充血与苍白区交替,随后粘膜下水肿,高低不平,粘膜下岀血,呈现散在分布红色瘀斑,融合后出现蓝紫色小结节,继后出现粘膜浅表糜烂和溃疡,酷似溃疡性结肠炎。但病变呈区域性分布,与正常段分界清楚。7天左右溃疡融合延长,变深,可出现纵

行、匍行性溃疡,类似结肠克罗恩病。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缺血性肠炎(ICD-10:K55.015),局限性缺血性肠病(ICD-10:K55.901),缺血性肠炎(ICD-10:K55.902)。 临床病情排除急性坏死型。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日。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输血前检查(乙肝五项、HCV抗体、HIV抗体、血型)、D-二聚体、C反应蛋白; (3)胸片、心电图、立位腹平片、腹部B超 (4)不愿接受结肠镜检查或存在结肠镜检查禁忌症的患者,可选择其它影像学检查(包括腹部CT、MRI、DSA)。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肿瘤标志物 (2)其它与本病发病机制相关的病因学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支持治疗: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和酸中毒,必要时给予禁食和胃肠减压。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缺血性肠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缺血性肠病是因为小肠,结肠血供不足,导致不同程度的局部组织坏死,以及一系列症状的病变,以急腹症和血便而就诊。 二、护理评估: (1)评估是否为老年人 (2)评估患者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肝硬化等既往病史(3)评估患者的病情及腹痛情况 三、护理 1.病情观察: (1)每30-60分钟观察一次生命体征、面色、神志、意识、瞳孔等变化 (2) 观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重视老年人的腹痛、腹胀主诉,特别是对存在高凝状况的老年人要做到早发现,为成功救治赢得宝贵时机。 (3)观察便血的次数、量、颜色的变化及24小时出入量,及时留取大便标本送检。(4)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观察,缺血性疾病多为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要加强观察,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饮食护理:腹痛、腹泻、便血明显者,禁食3-5天,直到腹痛减轻时科进少许流质,以后逐渐加量,但为防加重胃肠道负担,应严格控制饮食量、品种及烹饪方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适量蛋白质,少量多餐。 3.疼痛护理:缺血性肠病均有明显腹痛史,具有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特征,即腹痛重体征轻,早期腹肌软,压痛点不固定的特点。注意腹痛部位、的性质等,腹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处。如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表明肠穿孔可能,应立刻通知医生,给予处理,在未明确诊断之前禁用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可采用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方法。 4.肛周护理:腹泻、便血病人因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应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便后及时清洁用 物。

5. 心理护理本病患者早期均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现象,出现时均未给予正确认识,认为是胃肠炎症状,后期出现便血了,才入院治疗,并且心里伴有恐惧感,怀疑是恶性肿瘤等相关疾病,造成很大的心里负担,对于此类患者入院后先安抚其心里,并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待检查回报后,向患者介绍疾病知识,注意事项,并告知积极配合治疗可很快达到痊愈效果。减轻心理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 药物指导因本病的发生大多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低血容量为主要病因,其用药多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预防感染、补充血容量,治疗原发病为主要原则。用药时禁用缩血管及激素类药物,避免增加出血。伴有肝功能损坏、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给予对应治疗。急性期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生活护理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共同完成,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及抢救流程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及抢救流程 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呼吸衰竭 定义: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 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滞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 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一、护理常规 (1)绝对卧床休息。 (2)病情观察: ①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尿量和皮肤的色泽,检测动脉血气分析。 ②观察痰液的性质、量、颜色。 ③观察有无肺性脑病、酸碱平衡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咳嗽、雾化吸入、翻身扣背,必要时行吸

痰、气管切开 治疗; ②准确执行医嘱; ③上述处理无效者行机械性通气治疗。 (4)合理氧疗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大于35%);缺氧伴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者,给予低浓度持续吸氧(1~2L/田in,每日15h以上),观察氧疗效果。 (5)饮食护理给予含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对人工通气者采取鼻饲。 (6)心理护理给予患者精神支持,消除恐惧心理。 (7)健康指导: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原因。 ②保暖防潮、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③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④呼吸运动训练及家庭氧疗每日15h低流量吸氧,尤其是夜间吸氧。 ⑤进行缩唇呼吸、呼吸功能锻炼及耐寒锻炼。

二、抢救流程 呼吸衰竭抢救流程表

第二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定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高病死率而倍受关注。 一、护理常规 (1)病情观察: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及抢救流程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及抢救流 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及抢救流程 第一章内科 第一节呼吸衰竭 定义: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 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滞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 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一、护理常规 (1)绝对卧床休息。 (2)病情观察: ①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尿量和皮肤的色泽,检测动脉血气分析。 ②观察痰液的性质、量、颜色。 ③观察有无肺性脑病、酸碱平衡紊乱、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咳嗽、雾化吸入、翻身扣背,必要时行吸痰、气管切开 治疗; ②准确执行医嘱; ③上述处理无效者行机械性通气治疗。 (4)合理氧疗缺氧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者,给予高浓度吸氧(大于35%);缺氧伴有明显二氧化碳潴留者,给予低浓度持续吸氧(1~2L/田in,每日15h以上),观察氧疗效果。 (5)饮食护理给予含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对人工通气者采取鼻饲。 (6)心理护理给予患者精神支持,消除恐惧心理。 (7)健康指导: ①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原因。 ②保暖防潮、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③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④呼吸运动训练及家庭氧疗每日15h低流量吸氧,尤其是夜间吸氧。 ⑤进行缩唇呼吸、呼吸功能锻炼及耐寒锻炼。 二、抢救流程 呼吸衰竭抢救流程表

第二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定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高病死率而倍受关注。 一、护理常规 (1)病情观察: ①观察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②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尤其是尿量的变化。 ③观察有无呼吸窘迫、气促、紫钳等症状,如伴有烦躁、出汗、焦虑,应及 医生报告。 ④遵医嘱随时测定血气分析,根据血氧分压调节呼吸机给氧流量,进行心电 图检查以及有关生化检查等,协助医生监测各项生命指标的动态变化。 (2)重症护理 ①氧疗高浓度吸氧(大于50%),维持血氧分压~ kpa(60~70 mmHg), ②通气对于昏迷者行气管插管术或切开术,采用机械通气,加强气道的护理。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每两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及时吸痰,防止呕吐物或口腔分 泌物吸入肺内。 ④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应遵医嘱及时输入新鲜血液及补充液体,输入量不宜过 多,每日液体输入量应限制在1500~2000mL,滴数不宜过快,以防诱发或加重病情,要求液体出入量呈轻度负平衡(-500mL)。随时测量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5~12cmH20,低于5cmHO提示血容量不足,若高于15~20cmH,O提示有心功能明显衰弱,应通知医生并监护心肺功能。 ⑤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以防窒息。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发 生压疮,按时翻身变换体位,以免加重肺部感染。 (3)休息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 (4)饮食护理给予鼻饲或全胃肠外营养,保证足够营养供给。 (5)心理护理可利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如写字或手势等),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 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 (6)健康指导: ①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 ②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保持生活规律,心情愉快,增强机体抵抗力;

护理个案

护理个案 患者景桂珍,女性,87岁,因髋关节炎症状加重来院就诊。 [主诉]左髋部疼痛活动不利7年。 [现病史]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及原因出现左髋部疼痛伴活动不利,呈非持续性疼痛,休息后无缓解,其间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无肢体瘫痪,近期症状加重,曾就诊当地医院,拍片提示左侧髋关节炎,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 至入院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无明显异常。 [既往史]有脑血管病病史。 [专科检查]双下肢外观无明显畸形,左腹股沟区轻压痛,左髋关节活动受限,以外展,内收,屈曲,旋转受限为主,左髋部皮肤无红热,双下肢末梢血循,感觉,运动正常。 [辅助检查]X线提示左侧髋关节炎。 [初步诊断]左侧髋关节炎。 患者于2017年6月6日8时在全麻下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 一、术前护理问题: (1)疼痛—与关节炎有关 护理目标:术前减轻疼痛程度 护理措施: 1.给予病人正确舒适的体位。 2.心理疏导,指导放松的技巧,分散注意力。 3.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集中治疗,护理。操作时动作轻。 4.遵医嘱适度应用镇痛药物。 评价:病人术前疼痛程度下降。 (2)焦虑—与陌生环境担心疾病预后及手术有关 护理目标:住院期间患者情绪稳定无明显焦虑现象 护理措施: 1.做好入院宣教,因语言融合恰当,态度和蔼可亲,消除陌生感,尽量提供舒适安静的 环境。 2.了解患者焦虑原因,与患者加强沟通,给予心理疏导。

3.向其讲解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多介绍康复病例,正向引导,消除疑虑。 4.让其家属多陪伴,建立良好家庭支持系统,给与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评价:患者情绪平稳 二、术后护理问题: (1)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年龄较大及术后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 无压疮发生 护理措施: 1.床单位保持干净,整洁,干燥,床单无褶皱,碎屑,如发现有潮湿,及时更换。 2.每日定时观察皮肤情况,臀部有些红时给予臀部下垫软枕。 3.使用便盆时动作轻柔,不要摩擦着皮肤抽出或放入,用好后及时撤出。 4.病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环境不宜过度潮湿。 5.鼓励患者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6.患肢穿丁字鞋应用毛巾包裹脚踝等受压部位,定期监测受压部位皮肤情况。 评价:患者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 (2)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及康复注意事项有关 护理目标:患者术后及康复过程中积极配合 护理措施: 1.告知患者和家属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内去整平卧,头偏向一侧 2.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的体位可平卧或半卧位,但患髋屈曲小于45°,不侧卧,患肢外 展30°并保持中立,穿丁字鞋或双腿间放置梯形枕。 3.告知病人及家属妥善保管深V导管,以免病人无意识中拔出。 4.指导患者术后六小时后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术后第一天后,如无腹胀, 可进普食,食物以不胀气,易消化,无刺激胃原则,宜进食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以保持大便通畅 5.术后第一天做“踝泵运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术后第三天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锻炼,之后锻炼直腿抬高练习。 6.切忌术后必须在有康复医师的指导下下床,行走,以防头晕,摔倒,不可自行下床。评价: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3)有便秘的危险—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有关 护理目标:尽早让患者排便,解除不适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