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PPT课件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分型与严重程度评估,可 作出静脉炎的诊断。同时,还需注意与其他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丹毒等进行 鉴别诊断。
04
护理对策
预防措施
评估风险
在使用高渗药物前,应对患者进 行全面的评估,包括静脉状况、 药物性质、用药史等,以识别潜
在的风险因素。
合理选择血管通路
饮食护理
患者在静脉炎期间需要保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 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炎症反应。
运动护理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炎症消退,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病情加重。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揭示了高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发病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揭示了高渗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具体发病机制,为临床护理提供了理论 支持。
02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病因与发 病机制
高渗药物的种类和特点
01
02
03
高渗药物定义
高渗药物是指渗透压高于 正常体液的药物,如高浓 度葡萄糖、甘露醇等。
常见种类
包括高浓度电解质、高渗 性利尿剂、高渗性抗生素 等。
特点
这些药物在静脉注射时, 由于渗透压高于血液,可 能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 发静脉炎。
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减轻患者痛苦
静脉炎会给患者带来局部疼痛和不适 感,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和干预措施 ,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舒 适度。
防止并发症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
合理的护理对策和干预措施有助于促 进静脉炎的康复,缩短治疗时间,减 少医疗资源的消耗。
严重的静脉炎可能导致血栓形成、静 脉闭塞等并发症,通过积极的护理和 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可达龙致静脉炎的原因与防治
可达龙致静脉炎的原因与防治可达龙(盐酸胺碘酮注射液)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
由于可达龙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明显,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
我科2008年10月至2011年4月使用可达龙患者发生静脉炎逐渐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42例使用可达龙患者分为两组,甲组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65岁,均使用普通钢针,乙组21例。
其中男14例,女7例,均使用浅静脉留置针。
两组均使用微量泵0.9%NS44毫升加可达龙300毫克持续浅静脉用药3~5天。
两组发生静脉炎的情况如下:静脉穿刺点周围皮肤红肿,静脉呈凹陷周围皮肤留置用药后最早费用压痛静脉出线红线条索状肿胀呈暗红色时间发生时间甲组21例21例 4例 1例 0例 0例每天更换 12小时每天5元乙组21例21例 18例 10例 1例 1例 2~3天 10小时每天5元+3元+更换安舒妥6元,必要时更换留置针60元上表可明显看出普通钢针组比浅静脉留置针的浅静脉炎发生的症状要轻,患者的经济费用也明显要低。
2 原因分析2.1 药物因素:血液正常pH值为7.4,若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症。
可达龙为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可能是致静脉炎原因之一。
2.2 输液工具的选择:静脉留置针时间较长,3至5天,药物更易外渗。
即使无药液外渗,药物长时间刺激血管壁,也易引起上述症状。
普通钢针因费用较低,至少每天更换一次注射部位,致使发生的静脉炎症状较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要轻。
2.3 操作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造成多次穿刺,再次穿刺时,选择的部位距离上一次穿刺部位太近,使药物外溢。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关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关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我院骨科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部分患者在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发生。
输液性静脉炎的出现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干扰正常的临床治疗,并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因此药剂科联合护理部对七叶皂苷钠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是从婆罗子的干燥成熟种子中提取到的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的钠盐,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此外还有少量的糖元、苷元、脱酰基的降解产物和其他杂质。
该药具有抗炎、抗渗出、抗水肿、增强静脉张力、抗氧自由基和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的作用。
常用于颅内水肿、脑功能失调、骨折、烧烫伤、脊椎骨关节病、静脉血回流障碍等疾病,以及各种创伤和手术后水肿、血肿。
由于其疗效确定,临床上应用较广泛。
口服该药不易被胃肠道吸收,肌内注射易引起组织坏死,故仅供静脉注射或滴注使用。
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非常高。
据报道80%以上的病人使用该药3-5d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条索状红肿、疼痛,对药物较敏感的病人甚至在用药当天即出现症状,反应严重者出现血管硬化。
30%的病人因疼痛难忍终止治疗。
一、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原因1、pH值正常人体血液pH 7.35~7.45,在此范围以外的溶液均会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低pH值的溶液更容易引起输液性静脉炎,是输液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七叶皂苷钠溶液pH 4.6,明显低于人体正常的pH值,可能是导致输液性静脉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微粒因素七叶皂苷钠主要成分为七叶皂苷钠A和B,是一种含酯键的三萜皂苷,属大分子物质。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糖元、核苷、脱酰基的降解产物和其他杂质。
微粒在短时间内进入静脉有可能引起血栓,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产生水肿、炎性反应。
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PPT课件
经验分享
鼓励医护人员之间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 教训,促进经验交流和团队协作。
优化流程
不断完善高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流 程,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
引入新技术
关注并引入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如超 声引导下穿刺等,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 轻患者痛苦。
复和炎症消退。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类饮 品,以免加重静脉炎症状。
02
饮食调整
心理干预与行为疗法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
行为疗法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如散步、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和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同时,避 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不动等不良姿势,以减少静脉压力。
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引发静脉血栓形成、败血症等严 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高渗药物与静脉炎的关系
高渗药物定义
高渗药物是指渗透压高于血浆渗 透压的药物,如甘露醇、高浓度 葡萄糖等。
与静脉炎的关系
高渗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其 高渗透压,会对血管内膜造成直 接损伤,同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 应,从而诱发静脉炎。
06
效果评价与持治疗后静 脉炎的发生率,以评估护理对策
的有效性。
静脉炎严重程度
根据静脉炎的分级标准,评估患 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以判断护
理对策对患者的影响。
愈合时间
记录患者静脉炎愈合所需时间, 以评价护理对策对患者康复的促
进作用。
患者满意度调查
护理对策与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01
减轻患者痛苦
通过有效的护理对策和干预措 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 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
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摘要】就目前掌握的血管活性药物所致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述,认为应根据不同患者选择适当护理措施,有利于静脉炎的早日愈合。
【关键词】血管活性药物静脉炎护理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内科临床上常用药物,可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而达到抗休克目的的一类药物,包括血管收缩药和血管扩张药。
但如应用不当,常可静脉绝不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即静脉炎。
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治疗的并发症[1],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1 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1.1 药物作用血管活性药物尤其收缩血管药物具有强烈收缩血管效应,如配制浓度过高,输注速度过快,刺激性药物与炎症细胞以及坏死内皮细胞堆积,极易发生局部坏死及静脉血栓形成[2]。
1.2 患者及其血管因素心内科的患者多以老年人、重症患者、久病患者居多,且多因心、肾等重要器官病变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患者的营养、免疫、愈合能力、感觉和知觉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回流受阻等容易引起静脉炎。
1.3 技术因素护理操作缺陷易引起静脉炎。
1.3.1 在同一血管周围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在血管内留置过久是静脉治疗中造成静脉炎最常见的并发症[3]。
1.3.2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剂量、输注方法及不良反应未掌握[4]。
1.3.3 穿刺部位消毒不彻底亦可引发静脉炎[4]。
1.3.4 有报道,静脉炎的发生与输液速度有关[5]。
刺激性大的药物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内膜受刺激[6]。
1.3.5 护士风险意识淡薄,未及时巡视或巡视时未仔细查看局部状况[7],知识缺乏,对药物的名称、药理作用、剂量、输注的方法及不良反应未掌握对病人缺乏宣教等。
2 静脉炎的诊断及分级根据美国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静脉炎报告分级[8],静脉炎共分为:0度:静脉完好无异常;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I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
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方法七叶皂苷钠是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得到的三萜皂苷的钠盐,有抗炎、抗渗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溶化和吸收、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类固醇及清除氧自由基等广泛的药理作用。
骨折后,损伤部位都有血管损伤,通透性增加,患肢疼痛、肿胀,七叶皂苷钠能恢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静脉张力、促进静脉回流,达到消肿的作用[1]。
一些脊柱损伤患者,常伴有神经压迫症状,七叶皂苷钠能改善氧自由基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因此,七叶皂苷钠被大量应用于骨科。
但七叶皂苷钠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
轻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四周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很高,影响了临床应用。
本文就本院近年来采取多种方法对七叶皂苷钠导致的静脉炎的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统计本科室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后致静脉炎72例,男46例,女26例,年龄19~73岁。
1.2 判定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定标准[2]: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 统计结果,见表1。
2 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2.1 药物本身的刺激性七叶皂苷钠是三萜皂苷的钠盐, 属大分子物质,分子量为1 153.2,静脉注射给药后直接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
另外,注射用的七叶皂苷钠,其pH值为4.6,呈酸性,而血液正常pH值为7.35~7.45,静脉给药对血管刺激性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3],引起静脉炎。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成因及护理对策【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药物,是近年来报道的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
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胺碘酮时会引起患者局部浅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1].胺碘酮溶液pH值为2.5~4.0,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对局部皮肤组织和外周血管的刺激性较强,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及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2]。
其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有时伴疼痛,穿刺静脉部位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1 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1. 1 患者自身因素1. 1. 1 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静脉血管相对脆性较大,痛觉减低,反应迟钝易发生静脉炎。
1. 1. 2 重症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性静脉炎。
1. 1. 3 患者本身的病理生理状态,如年龄或疾病造成血管脆弱,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静脉回流不畅,液体容易外渗。
1. 1. 4 患者对药物的认识缺乏,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1. 2 药物因素盐酸胺碘酮pH值为2.5~4.0,偏酸性,静脉滴注应用时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和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1. 3 穿刺部位选择1. 3. 1 选择细小血管上肢外周静脉相对细小,胺碘酮的酸性对其刺激性很大,所以容易引起静脉炎,因此应避免下肢静脉应用此药。
1. 3. 2 选择下肢静脉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液流动缓慢,胺碘酮停留在下肢静脉时间过长而引起静脉炎。
1. 4 留置针的使用1. 4. 1 选择型号不妥一般选择型号为20~22号的小号留置针,并保证针尖锐利,以减少穿刺针过粗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
1. 4. 2 留置时间过长美国护理学会将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规定为3 d,在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5 d是完全可行的。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胺碘酮发生输液反应(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胺碘酮注射液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虽疗效显著,但容易引发静脉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在使用该种药物时,护理人员要熟悉药理特点及其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预防及护理措施,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要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避免病情趋向严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1) 穿刺技术的因素:在患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加大对静脉的损伤;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易导致药物外渗;输液结束拔针的时候按压不当,没有按至静脉穿刺点,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药液外渗;患者长时间卧床或者是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情况下,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容易使药液随着针孔外渗。
(2) 药物因素:外周静脉可耐受的pH值为6.5,而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pH值为2.5~4.0,小于6.5,呈酸性,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易损伤内皮细胞;且胺碘酮含碘,同样对血管有较大的刺激性,损伤血管内膜,患者静脉输注浓度>2mg/mL则易发生静脉炎。
(3) 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对胺碘酮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特性缺乏系统的了解;此外,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按时巡视,观察不仔细,使得药物外渗发生之后未能及时发现。
(4)其他因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过度依赖报警系统,不能及时发现回血及药物外渗等情况;药物滴注速度不均、输液时间过长、针头位置固定不良、输注速度过快、环境温度不当等。
胺碘酮致静脉炎的预防·(1)选择合适的稀释液胺碘酮注射液为强酸性,对血管有很大的刺激性,易损伤血管内膜。
临床使用胺碘酮注射液要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配置浓度不可>2 mg/L,使其pH值及含量趋向稳定。
控制给药的持续时间,使用不同部位连续静脉滴注,同一个部位连续给药超过6 h其静脉炎发生率高达8%,而不同部位6 h连续给药其静脉炎发生率为0%,胺碘酮输注6 h时,要与其他静脉通路液体互换。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摘要】静脉泵入胺碘酮是临床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本文针对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性刺激和局部血管损伤。
临床表现表现为局部红肿、温热、疼痛等症状。
护理对策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保持导管通畅、定期换药等措施。
预防措施包括规范使用药物、定期检查患者血管情况等。
护理效果评估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以提高护理的效果和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静脉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护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静脉泵入胺碘酮、静脉炎、原因、临床表现、护理对策、护理措施、预防措施、护理效果评估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静脉注射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其中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静脉泵入胺碘酮可能会引起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静脉炎是指在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局部红肿、疼痛、渗出等症状。
为了避免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静脉炎的临床表现,以及有效的护理对策和护理措施。
通过对预防措施和护理效果的评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部分结合临床实际,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和护理对策。
2. 正文2.1 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静脉泵入胺碘酮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可能引起静脉炎。
静脉炎是由于静脉内发生炎症所致,造成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静脉泵入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药物性刺激:胺碘酮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果注射浓度过高或注射速度过快,会对静脉壁产生刺激作用,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2. 静脉损伤:在插管或移动注射位置时,未能正确操作或使用不当也容易导致静脉损伤,加剧静脉炎的发展。
3. 感染:如果静脉插管或注射药物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使细菌病毒侵入静脉,也会诱发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
静脉注射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化学结构中有两个碘原子,占其分子量37.2%,此药口服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为31%~65%,4d~7d起效,3周达高峰,消除缓慢,停药后2个月仍可测出血药浓度,并可保持4周~6周疗效。
静脉输注后10min起效,作用维持1h~2h,主要经过肝脏代谢,由胆汁分泌随粪便排出。
临床主要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治疗价值,但是直接经外周静脉途径给药后易引起浅表静脉炎。
对42例心律失常病人静脉使用胺碘酮注射液引起的静脉炎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的42例心律失常病人,男28例,女14例;年龄38岁~72岁;轻者37例,表现为穿刺点或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疼痛可自穿刺点沿静脉走行向远处放射;重者5例,表现为穿刺点沿静脉上行5cm-30cm静脉呈条索状改变,皮肤有红、肿、热、痛表现,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穿刺点以上静脉塌陷,穿刺点可触及硬结。
2 原因分析2.1 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临床上常用胺碘酮盐酸盐,其pH值偏酸,常将胺碘酮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中,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2.2 选择血管不当选择上肢外周静脉过于细小或选择下肢静脉应用此药,由于该酸性溶液对细小静脉刺激性较大,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
选择的静脉脆性大、弹性差、有结节性瘢痕,或者所选择的静脉在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2.3 穿刺技术不熟练技术不熟练,造成多次穿刺;再次穿刺时,选择的部位距离上一次穿刺部位太近。
2.4 针头位置固定不当针头中途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
胺碘酮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对策目的探讨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寻找减轻静脉炎的方法。
方法改变传统的输液法式单独建立静脉通道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选择正确正确的血管,做好消毒处理,勤巡视,勤观察,发现有静脉炎发生,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
结论静脉炎是静脉使用注射用胺碘酮的常见并发症。
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对药物的认知水平,加强责任心,及时认真的评估血管情况等积极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标签:胺碘酮;静脉炎;护理措施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主要应用于当不宜口服给药时,治疗心律失常。
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失常、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博的心肺復苏[1]。
我科从2010年1月开始广泛应用。
但因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
2010年1月~12月共计使用胺碘酮88例,造成静脉炎20例,2011年1月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后取得满意效果,2011年1月~10月共使用胺碘酮62例,造成静脉炎5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12月88例使用胺碘酮患者中发生静脉炎20例,发生率为22%。
20例患者年龄为46~76岁。
下肢静脉注射发生12例,静脉注射为小血管的6例全发生了静脉炎。
另2例为静脉推注后发生。
其中Ⅰ级13例,占总发生率的65%,Ⅱ级5例,占总发生率的25%,Ⅲ级2例,占总发生率的10%。
2011年1月~10月62例使用胺碘酮患者中发生静脉炎5例,发生率为8%。
1.2静脉炎的分级1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2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3级:红斑伴有或无疼痛,有或无水肿,静脉条纹形成,可触及索状物。
2 原因分析2.1医护人员及患者对药物的副作用认识不足2.1.1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心脏不良反应:常见心动过缓;胃肠道不良反应:很常见:恶心;注射部位反应:常见:可能的炎症反应,例如:通过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时出现的浅表静脉炎。
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
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化疗药物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使用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静脉炎。
静脉炎指的是静脉内发生的炎症反应,常见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局部温度升高、静脉硬结等。
由于静脉炎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还会延长治疗时间,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预防和护理是极为重要的。
1.选择适合的导管:适当选择材质良好、表面光滑的导管,可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2.导管安装的规范与精准:在导管安装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对血管壁的损伤。
尤其是穿刺血管时,要准确定位,避免刺伤血管壁。
3.使用有效的静脉炎预防药物:静脉炎预防药物可以包括肝素、硝苯地平、显著软膏等。
在使用化疗药物前、中、后均可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减轻导管引起的炎症反应。
4.结合冷敷:根据患者在进行化疗药物输注前是否有感觉障碍,可以选择冷敷患者静脉通道局部,冷敷可以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和炎症反应。
除了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静脉炎,护理也同样重要。
下面是一些静脉炎的护理要点:1.密切观察: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静脉炎的程度、局部疼痛、发红、硬结等。
并及时告知医生,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定期更换导管:静脉炎发生后,应及时更换导管,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更换导管时要注意护理的操作规范,避免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
3.相应治疗:除了更换导管外,还需要给予患者局部抗炎药物治疗,例如激素局部涂抹等,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4.护理患者心理:静脉炎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感,往往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关心患者的感受,给予心理支持。
总的来说,预防和护理是化疗药物所致静脉炎管理中重要的环节。
通过选择适合的导管,规范操作,使用有效的药物预防,结合冷敷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对于已经发生的静脉炎,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并及时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盐酸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盐酸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探讨静脉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导致静脉炎的相关原因,在用药的前、中、后个时间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措施,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原因分析;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 R322.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389-01 胺碘酮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明显。
但其不良反应之一是对静脉血管刺激很大,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轻者可出现静脉穿刺点周围局部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静脉血管呈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若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
为此,本文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原因分析1.1 药物因素血液正常pH 值为7.35~7.45,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引起静脉炎[3]。
而胺碘酮针剂的pH值为2.5 ~ 4.0,明显低于人体正常的pH 值,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当胺碘酮从外周静脉注射或泵入时,常引起静脉血管、局部皮肤组织无菌性炎症表现,其表现主要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等反应,沿穿刺静脉近端走向呈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有压痛,影响患者休息与疾病的恢复。
1.2护理人员因素1.2.1配制胺碘酮的浓度超过2mg/ml,且使用时间较长,未及时更换注射部位[1]。
1.2.2静脉血管选择不当应用胺碘酮时,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但由于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程序较为复杂,不适合临床抢救用药时的静脉通路选择,故临床上胺碘酮注射液的应用仍多选择外周静脉通路。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静脉炎是临床使用高渗性药物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同时也是医患纠纷的常见原因。
现通过输液前对药物及患者血管的评估、穿刺部位的热敷、外涂山莨菪碱、选择合适的穿刺工具和输液中的一些护理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标签:高渗性药物;静脉炎;影响因素;防范措施静脉炎是输液反应的一种,是指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表现,有时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是使治疗不能连续进行的原因之一,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而危及生命[1]。
高渗性药物的应用是导致静脉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将临床常见高渗性及其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临床常用高渗药物分类①脱水药:20%甘露醇、甘油果糖注射液;②电解质:10%氯化钠、10%葡萄糖酸钙、5%氯化钙、25%硫酸镁、10%氯化钾;③高渗糖:10%葡萄糖、50%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卡文1440mL);④血容量扩容剂: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⑤血液制品:人血白蛋白注射液;⑥造影剂:泛影葡胺[2]。
2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机制宁宁等研究[3]指出,渗透压是一个独立于输液总量和输液速度,导致静脉炎的重要因素。
高渗透压溶液的输入人体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得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和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内膜层出现白细胞浸润的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4]。
3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影响因素3.1药物的渗透压血液渗透压为285 mOsm/L,高渗溶液进入血管可吸取细胞内的水分、造成血管内膜脱水、内膜暴露于刺激溶液而受损。
彭南海[5]等的研究证明:渗透压越高,静脉所受刺激越大。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周围静脉营养的最高渗透浓度不得高于800~900mOsm/L。
3.2穿刺的部位及血管的管径血管细、下肢静脉、活动量少的肢体[6],血流速度慢,动流的血液不能满足药物稀释的要求,慢慢地该溶液会带走细胞内的水分,细胞因缺水而降低防御能力,导致静脉炎、渗漏、血栓形成。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输液中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摘要】对118例静脉输液病人进行观察,发现药物的注射浓度、药物连续输注的时间、静脉穿刺的血管管径、输液速度、微粒污染、个体差异是引起病人局部静脉炎的主要原因。
通过采取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降低药物浓度、更换血管输注部位、选择管径较粗的血管穿刺、规范输液无菌操作、加强巡视等护理措施,可预防或减轻病人局部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药物治疗的护理安全,使病人在安全舒适中接受治疗,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输注静脉炎发生的原因预防护理静脉炎是输液治疗过程中最常见是并发症之一,临床观察发现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药物引起病人局部浅表静脉不同程度的静脉炎。
文献报道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局部静脉炎发率高达57。
16%,静脉炎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
通过临床试验和观察,以寻找和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有效方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对2000年7月-2012年 1月入住我院血液科的118例病人应用静脉输注药物后出现的局部静脉炎原因进行回顾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118例应用静脉输液,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36岁~72岁,平均50岁;急性白血病92例,晚期淋巴肉瘤26例;给药途径:除5例经中心静脉置管途径输注给药,经外周静脉途径输注,给药时间>4h者局部静脉炎达92% 。
其中I级静脉炎84例,Ⅱ级18例,Ⅲ7例。
1.2 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3],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II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2 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药物性质:常见诱发静脉炎药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化疗药物、高渗压药物。
化疗药物对静脉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一般容度越高,则在局部血管中滞留时间越长,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如果病人需要长期发复注射,那么一定要有计划的保护好静脉,接受采用PICC导管,静脉港治疗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