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

合集下载

学习分享:读《孙子兵法》,学做人做事

学习分享:读《孙子兵法》,学做人做事

学习分享:读《孙子兵法》,学做人做事展开全文第一章韬光养晦,做人不可强出头每一个在茫茫人海中碌碌奔走的人,都希望自己有出头之日,都希望成为人上之人。

但是,要想成为人上之人就必须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可强出人头。

自古成大事者都谨小慎微,善于隐藏自已,能以静伏动,看似没有,实则充满。

《孙子兵法》强调韬光养晦之计,“无形,则深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孙武的这一军事思想对现代人如何生存颇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可以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是最好的自保方法。

第二章做人必须坚守原则失去财富,你也许失去很多;失去朋友,你也许失去更多;失去原则,你将失去一切。

做人难,难做人,无论怎样做人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心中的一杆秤,要坚守,不要政变。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做人有哪些原则呢?(1)做生活中的智者;(2)小人!不仅要防,而且要远离;(3)做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4)学会尊重别人;(5)给对方留有余地就是给自己留条路。

做人不要“太厚道”,是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需要,因为现代社会太复杂,遇上不厚道的人往往容易学坏或吃亏;做人不要“太厚道”不是放弃厚道,因为假如世界上所有人都厚道,就不会发生种种问题,坚守厚道才能守住本分;做人不要“太厚道”,并不是教人做不厚道的“聪明人”,因为那些自认为最聪明的人,有时比厚道人更愚蠢。

第三章精心策划,不办无把握的事“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胜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胜少也。

多算胜,小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是《孙子兵法》在军事思想上的又一亮点,强调对战争的准备。

孙武指出:只有经过精心策划的作战方案,才有胜算的把握。

在人性的丛林中,善于精心策划者必然事事顺利,不善于策划者则最终不能成就大事。

生意场上风云变幻,如果不懂得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不仅容易陷入被动,甚至可能毁于一旦。

“善守善攻”的聪明之举,是在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就可能转败为胜,这才是真正成大事者的本色。

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

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
人本 ” “ 、 民本 ” 的主张 , 这是 非常难得的。正是在这一思想 的支配下 , 管仲在政 治 实践 中提 出了利 民 、 民、 富 惠民和政 顷民心 等一系 列 主张和措施 。到 了齐庄公 、 景公时 , 国的另一个 齐
收稿 日期 :0 9— 9— 7 20 0 0
第1 期
孙蘸 : 略论《 孙子兵法》 中的人本思想
5 7
史 的变迁 相契 合 。或者 从 另一 个 角 度来 看 , 子 兵 孙 法 的重 战并不是 提倡 打大 战 、 战 , 恶 而是 以战 制 战 , 用 战争消灭 战争 , 求 和平 与安 宁 , 寻 这就 是 “ 战 而 不 屈 人之兵 ” 的真谛 。《 子兵 法》 孙 的战争 观 与德 国的
第2 6卷第 1 期 21 年 1 月 00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UT A H R O L G O R A F S A G I E C E SC L E E
Vo . 6 No 1 12 .
Jn ay 0 0 a u r.2 1
略论《 孙子兵 法》 中的人本 思想
孙 拮
( 商丘师范学院 政法系 , 河南 商丘 4 60 ) 7 0 0
摘 要:孙 子兵法》 为一部 兵 书 , 蕴含 着丰 富的战略 战术 思想 , 《 作 不仅 而且 闪烁 着人 本 思想 的光
辉。《 孙子兵法》 所论“ 不战而屈人之兵” “ 、 必以全争天下” “ 、 尚谋” “ 、 五德” “ 、 爱卒” 善卒” 内 “ 等 容, 不仅在 历 史上 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 而且在 现代仍 具有深远 的启 示意 义。 关键词:孙 子兵法》 孙子 ; 本思想 《 ; 人
诸候 , 不以兵车” 。而在《 孙子兵法》 的开篇《 计篇》 的第 一句话 也 向人 类 警 示 : 兵 者 , “ 国之 大 事 , 生 死 之地 , 亡 之 道 , 可 不 察 也 ” 存 不 。这 一 观 点 可 以与 儒、 、 道 墨的反战思想互补 , 而且比之更现实 , 更与历

论《孙子兵法》与人本管理

论《孙子兵法》与人本管理

①陈二林,哲学突破中的“孙子”[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⑦于国庆,《师》卦之兵法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响[J].南京:周易研究,2006,(3). 75
2011年第Z,期
东方警理与华裔管理
哭送,人生可谓圆满。郭子仪的战功与为人处世可 以作为选才用人的东方管理案例来学习,许多情况 下,很难对此类问题进行完全量化,建议必要时用 案例研究法来分析具体情景。现代组织的人本管 理,尤其是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市场风险较大,要汲 取“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管理智慧,首先要选好德 才兼备的区域经理,然后再给予充分信任,发挥区 域经理的聪明才智,切记不能对其乱加干涉和妄加 指责。 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 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 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然而不管怎样的战争 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 因此,周密分析能力是人本管理中决策者应具有的 重要素质之一。 2、洞若观火 孙武认为将领要洞若观火,具备深刻的洞察 力,“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 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
至矣。是谓乱军引胜”。国君远离前线,远离战争 实践,战事也经常发生变化,国君不了解具体情况, 却要事事做主,乱下命令,这将使得前线将士迷惑、 疑虑,导致战争失败。作为将帅、辅臣,应该实事求 是,不唯上、不唯书,应在唯实基础上“君命有所不 受”地指挥作战。当然,纵观中国历史,“将能而君 不御者胜”的道理很多君主并非不懂,但对于已有 显赫战功的将领,君主通常是很难做到完全信任 的;已有显赫战功又不居功自傲的将领也比较少, 唐朝名将郭子仪可算其中之一,郭子仪戎马一生, 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低调处世、宽厚 待人,郭子仪儿孙满堂,85岁寿终正寝,皇帝和百姓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第一篇:《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

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

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

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

二是“义恨”。

“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

三是“大仁”。

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

这正是最大的“仁”。

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

《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

浅议《孙子兵法》里的仁本主义思想

浅议《孙子兵法》里的仁本主义思想

《 子兵法 》 我国现存 最早 最杰 出的军事 著作 , 约 孙 是 大 成书于公元前 4 6 9 ~前 4 3年 间。孙 子所著兵法 十三篇 , 5 是 我 国古代 流传下 来最早 的一部独 立完整 的重要 军事 著作 , 历来被称为“ 兵学鼻祖 ” 。正所谓“ 前孙子者 , 子不遗 ; 孙 后孙
fo t e ve fw r tae i o c p ,g n r l v e o n f r m h iw o a ,sr tg c c n e t e e as i w p i tso r r rh s mma ie h e e oe h r h me h d f wa f e ma c ,u a r st e b n v l— z
o L 2 0 3 , h n h i C ia f A, 0 4 3 S a g a , h n P
1 战争 观上 的 “ 战 ” 慎 思想 , 现 了孙 子 的爱 国 、 体 重
民之 仁
作 为兵 家的孙子 , 战争问题上头脑 十分 清醒 、 在 十分 冷 静、 十分 明智 。纵观《 孙子兵法》 没有 一丝一毫穷兵黩武 的 , 气息 , 反而时时处 处不 忘兵 凶战危 。《 孙子兵 法》 开篇就提出 “ 兵者 , 国之大事 , 死生之地 , 存亡之道 , 不可不 察也”] 【 鲜明 1 , 地 表达了孙子重视战争 ,同时又要求 慎重对待 战争 的战争
《 子 兵 法 》 我 国古 代 经 典 军 事 著 作 。 所 谓 “ 孙 是 兵
争, 就必须使用诡道 。在对敌斗 争中施行诡道 , 由战争 的 是
特殊规律决定的。所谓诡道 , 就是军事欺骗 , 能而示之不 如“
者 , 道 也 ”” 这 也 造 成 了后 人 的误 解 。 面 地 将 之 解读 为 诡 [, 片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最新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精品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与当代启示《孙子兵法》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46年,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华夏与周边民族冲突与融合不断发生。

公元前546年---公元前476年,“尊王攘夷”的旗帜已经黯淡,中原大国争霸战争进入尾声,出现陪臣执国命。

所以说,《孙子兵法》的产生与当时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产物。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中华民族演进到一定阶段在理论方面的结晶。

春秋时期是人才辈出、学术兴盛的一个重要阶段。

管子、孔子、老子等都是春秋时代着名的思想家。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他们之间既共同学习与探讨、又相互攻击与批判。

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得治”和“仁政”来保持国家的稳定。

所以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

《孙子兵法》的产生,是春秋时期长期战争和军事实践孕育的结果。

“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根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共有200多个国家,春秋时期前后长达240多年,这个时期,各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40多年中,就有483次大的军事行动,平均每年两次以上。

任何一种重要的军事理论,都是来自最现实的战争实践之中。

因此,《孙子兵法》这种非凡的历史巨着的产生,与当时的那种极其频繁的兼并战争实践是分不开的。

一、《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一)重战、备战、慎战的战争观战争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政治、民心对战争的胜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话既是《计》篇的纲领,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纲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子同样把战争看成国家大事,把战争看成是是国家行为,是政治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君、更不是将领的个人行为。

“兵着,国之大事”决不能把战争看成个人行为,战争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决不可不慎重,“不可不察”.对于战争的发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敌我双方状况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准确无误的判断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的基本条件,总之,孙子提倡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倡重战、备战、慎战,要求明君、良将时时刻刻将“国家安危”、兵民生死系于心上,对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孙子兵法悟出的道理

孙子兵法悟出的道理

孙子兵法悟出的道理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典籍之一,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战争,也能够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首先,孙子兵法教导我们要善于战略思考和行动。

无论是在战争还是生活中,对于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准确的预判,制定合理的计划,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而只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优势。

其次,孙子兵法告诉我们重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以克敌制胜。

在战争中,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兵力的集中是取胜的关键。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专注于核心任务,集中精力和资源,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此外,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于敌人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真实认知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也需要理解对方的动机和需求,才能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

只有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最后,孙子兵法强调了谋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战争中,智者能通过熟悉敌情和趋势,灵活运用战术手段,取得胜利。

而在生活中,善于思考、具备智慧的人往往更加成功。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决策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孙子兵法悟出的道理既适用于战争领域,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学习孙子兵法的精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制定有效的计划和战略,以智慧和谋略来面对种种挑战,取得成功。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将你的人生提升一个境界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将你的人生提升一个境界

《孙子兵法》中的十大人生启示!将你的人生提升一个境界《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

一、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选自《孙子兵法·虚实篇》,致人:使人前来。

【译文】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选自《孙子兵法.形篇》。

【译文】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三、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选自《孙子兵法·九地篇》。

【译文】士卒的心理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

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五、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势:方式,模式。

神:超乎常人的本领。

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七、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选自《孙子·九地篇》。

【译文】用兵的情势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动手,走敌人意料不到的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八、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选自《孙子兵法·计篇》。

【译文】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足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观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孙子兵法》里的“以人为本”

《孙子兵法》里的“以人为本”

⼤家看到“以⼈为本”这个话题,⼀般都会认为是从西⽅引⼊的,中国⼀直以来都是官本位的思想。

其实我们古⼈的许多著作中也处处渗透着以⼈为本、以⼈为思考出发点的思想。

如在《孙⼦兵法》中,以⼈为本、以⼈为中⼼的战略思想贯彻始终。

《孙⼦兵法》讲取得成功的要诀是“先知”,就是预先掌握对⽅的情况。

“先知者,必取于⼈”——信息是靠⼈去取得的,也要从他⼈那⾥获取。

《孙⼦兵法》开篇《计篇》中就提出了择将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战篇》中的“知兵之将”,《谋攻篇》的“知⼰知彼”,《势篇》的“治众如治寡”,《虚实篇》的“致⼈⽽不致于⼈”等等,都是对以⼈为本、以⼈为中⼼思想的阐述。

现重点对《孙⼦兵法》中⽤⼈观点进⾏分析,阐述如下: ⼀、选择将才的标准 《孙⼦兵法》在开篇《计篇》中就提出了选择将才的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即⾜智多谋,⾔⽽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诸葛亮也曾经说过:“⽤兵打仗,如果不知天⽂,不识地理,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岂不是个庸才?⽤那样的⼈带兵打仗,是注定要误事的。

”⼀个经理⼈带领销售团队开发市场,如果不懂营销知识,不了解当地市场情况,不清楚企业战略,不了解竞争对⼿,客户情况⼀问三不知,不知道渠道的情况,不懂管理,就是庸才,使⽤这样经理⼈的领导也是有问题的。

《孙⼦兵法》讲⽤众之法——“故夜战多⾦⿎,昼战多旌旗。

夫⾦⿎旌旗者,所以⼀民之⽿⽬也;民既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众之法也。

”要想管理好团队,就要使他们统⼀⾏动,公平公正,制度管理,强调执⾏。

《孙⼦兵法》后⾯提到的“令之以⽂,齐之以武”与之相呼应。

即恩威并施,宽严相济,此耐团队管理之法也。

“令之以⽂”是道,可以取得下属的拥戴,“齐之以武”是法,可以获得下属的敬畏。

所以孙武提出了对管理者具体的要求: (1)赏罚分明,⽽且适度 (2)令之以⽂,齐之以武 (3)以⾝作则——“素⾏教民” 同时孙武还提出⽤众之法的另⼀个⽅⾯,能愚⼠卒之⽿⽬,使之⽆知——让其只知其⼀,不知其⼆。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有三个:能不战则不战,如果一定要战,要先保证自己不败,然后创造必胜的态势一战而胜。

一、能不战则不战
1、战争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能不打就不打
2、明知打不赢的战争,不打
3、能打赢,但是代价太高的战争,不打
4、能打赢,也能打得起,先不打,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能不能先通过外交手段使敌人屈服
二、先立于不败之地
1、不要追求胜利,而要最求不败
2、要以不败为目标,不以打胜为目标
3、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人犯错,如果敌人不犯错就一
直等下去,绝不开战
三、胜了才战
1、创造必胜的态势
2、要以强胜弱,不要妄想着以弱胜强;要以多胜少,不要妄想着以少胜多。

总之要避实击虚
3、敌人不犯错,可以创造态势让他犯错
4、等创造好了必胜的态势再开战,开战只是最简单的一步,一旦开战则必胜
用一句话来概括孙子兵法所追求的战争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辩证的思想中原大战,黄河水始计第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孙子曰: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谋攻第三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作战第二日费千金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行军第九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用间第十三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九变第八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屺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孙子兵法》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所著,是一部军事作战的经典之作,至今已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承受住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是举世公认的军事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虽然作为一部军事著作,讲述如何更好的带兵打仗、如何攻城拔地,但是其中深邃的思想洞见却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不同于希特勒的疯狂的嗜血的宣传,而不同于“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论调。

他在其中的很多地方都表现了一位古代军事著作家的人本思想。

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简〉

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简〉

王修智中共山东省委原副书记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齐鲁文化源远流长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光辉灿烂,,浩浩荡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世界,,历时历时200020002000多年而多年而不衰不衰,,是经过中外历史长期检验的先进文化是经过中外历史长期检验的先进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一文””,就是文圣孔子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一武””,就是武圣孙子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学经典是《《论语论语》,》,》,兵学经典是兵学经典是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

《》。

《》。

《论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

《。

《孙子孙子兵法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孙子孙子孙子,,名武名武,,字长卿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春秋末齐国乐安人,,生卒年代不详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大约与孔子((公元前公元前551551551年年————前前479479年年)同时期。

在同一个时期在同一个时期,,在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在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出现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在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上是少见的见的。

200020002000多年来多年来多年来,,孙子被称为孙子被称为““兵家鼻祖兵家鼻祖””,《,《孙子兵孙子兵法》被称为被称为““兵学经典兵学经典””。

宋代元丰年间宋代元丰年间,,编成编成《《武经七书七书》(》(》(包括包括包括《《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吴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六韬六韬》》、《、《司马法司马法司马法》、《》、《》、《三略三略三略》、《》、《》、《尉缭子尉缭子尉缭子》、《》、《》、《李卫公问李卫公问对》)》)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先发制人”思想浅析

孙子兵法“先发制人”思想浅析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当时的军事著作《军志》中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两种战略指导思想之间的差异。

到了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诸子学说,竞彩纷呈。

面对“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的战略选择,出现了两种观点完全不同的战略流派:一派以孙子、尉缭子等为代表,强调进攻速胜,主张“先发制人”;另一派以老子、范蠡等为代表,强调贵柔守雌,主张“后发制人”。

孙子是主张“先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代表人物,他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篇》)主张先于对手进入战场,以逸待劳,争取主动,使敌人陷于被动。

尉缭子也主张“兵贵先”,说:“《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

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

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尉缭子•战权》)老子是“后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的创始人。

他提出“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后其身而身先”(《老子•二十八章》)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思想,为“后发制人”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范蠡是春秋末期主张“后发制人”并把它成功运用于吴越争霸实践的杰出军事家。

他说:“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此兵家阴阳之妙也。

” 范蠡认为,后发制人要用潜力,先发制人则用锐气,把敌人的锐气减损到最大限度,而把自己的潜力积蓄到最大程度,再消灭敌人,可谓掌握了“后发制人”思想的妙谛。

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自觉地把这两种指导思想运用于战争。

如著名宋楚泓之战中,子鱼请宋襄公“及其未济而击之”和“既济而未成列”时击之,就是要“先发制人”,迂腐的宋襄公未采纳子鱼的建议,结果遭致败绩。

齐鲁长勺之战和晋楚城濮之战则是成功运用“后发制人”战略指导思想的战例。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强大的齐国攻打鲁国,两军战于长勺。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孙子兵法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孙子兵法核心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思想]孙子兵法核心思孙子兵法核心思想篇(一):简述孙子兵法主要内容《孙子兵法》,孙武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

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

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孙吴列传》)《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

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

《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

“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

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

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

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

《孙子兵法》思想精要(深度好文)

《孙子兵法》思想精要(深度好文)

《孙子兵法》思想精要(深度好文)《孙子兵法》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不是什么秘笈,而是简单平凡的道理,平正通达的大道。

圣人之道,本来就简单。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

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总结一下孙子兵法,思想精要是这么九条:01•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不是奇谋巧计,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法):优势、劣势、威胁、机会。

庙算,就是在决定是否开战之前,在家里衡量计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五事七计”,从五个方面,七个科目,进行打分。

分多的胜,分少的败。

打完分,就能知胜,叫“多算胜,少算不胜”。

知胜,算下来能赢,而后可以兴师动众,打。

算下来自己分数没别人高,就不要战。

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0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

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

李克说魏文侯“数胜必亡”,胜仗打多了,国家反而要灭亡。

因为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以骄傲之主,率领疲惫之民,这国家就要亡了。

汉武大帝,就演绎了主骄民疲的一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何其霸气!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国家差点都给他搞亡国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0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

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

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

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顺人性而用之

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顺人性而用之

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顺人性而用之当敌我双方的力量在作战中产生差异时,所使用的“兵”的形态就分为“攻”与“守”。

所谓“攻”,就如同“攻则有余”(《军形》篇)所言,是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比较,在我方比敌方有优势时采用的“军形”;所谓“守”,就如同“守则不足”(《军形》篇)所言,是在敌方比我方有优势时采用的“军形”。

但是,如果把“攻则有余”“守则不足”解释成“攻”比“守”更有优势,也就是攻击是最好的防御的意思,那就偏离了孙子的兵法思想的主旨。

因为孙子的兵法思想,阐述的是同一层次的二元关系的有无之道,所以绝对的“守”就是“无”,而“无”又是必然取胜之道。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军形》篇)所体现的,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篇)的意思。

“军形”上采用防守的“形”,当然是为了保全自我。

而保全自我并不仅仅意味着防守的消极性,其内在还包含着进攻的积极性。

为保全自我而防守的绝对形态就是“无”。

所以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军形》篇)书名:孙子兵法新解:王阳明兵学智慧的源头而且,如果“守”是“无”的话,那么敌我关系就变成了“有”与“无”的关系。

“无”即无穷变化,就如同“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军形》篇)所言,其自身是具有进攻的绝对性的,由此才能达到“能自保而全胜也”(《军形》篇)的目的。

因此,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说,“守”就是“攻”。

擅长防守的将领也擅长进攻,这就是兵法的本质。

孙子认为,“有”与“无”的对立是必然的,故而将其量化规定,并举例进行说明。

由此可以间接地得出,防守本身即具有内在的进攻性。

例如,我方根据情势确定了与敌军交战之地却不让敌军知晓,而此时敌方针对我方的军形必定是分散的,我方则反而能保持自身的统一。

分散与统一的对立必然会形成兵力上的差异,也就是形成多与寡的对立。

这是因为,分散导致了其兵力的相对减少,与此相反,统一则导致兵力的相对增多。

孙子将这种差异视为以一对十,并且说明了其理由: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孙子兵法》这几乎是这部兵书的精髓:“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这几乎是这部兵书的精髓:“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这几乎是这部兵书的精髓:“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01前面我们讲了“形篇”和“势篇”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讲了战争取胜的关键,而这篇“虚实篇”就是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具体的运用,这种方法就是“避实而击虚”。

对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解

对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解

对孙子兵法中提出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解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
理念。

这句话的意思是,军事行动应该以有利于人民的目的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源于孙子兵法中的“以德服人”的思想。

孙子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有利于人民的目的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

他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和平为前提,而不是以战争为前提。

他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服务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以掠夺为目的。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也反映了孙子兵法中的“以智取胜”的思想。

孙子
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智慧和智慧为武器,而不是以武力为武器。

他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智慧和智慧来取胜,而不是以武力来取胜。

他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智慧和智慧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问题。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也反映了孙子兵法中的“以法治国”的思想。

孙子
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法律为准则,而不是以武力为准则。

他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以武力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以法律来保护人民的权利,而不是以武力来保护人民的权利。

总之,“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理念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思想,它反映了孙子兵
法中“以德服人”、“以智取胜”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强调了军事行动应该以有利于人民的目的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以智慧和智慧为武器,以法律为准则,以服务人民为目的,以和平为前提,以保护人民的权利为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孙子兵法》中的人本思想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辉。

《孙子兵法》所论“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天下”、“尚谋”、“五德”、“爱卒”“善卒”等内容,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现代仍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以战非战、人本思想《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初期是以先秦诸多思想文化为基因,后期是吴文化提供成书土壤。

根据《左传》和《史记》,孙子军事思想与管仲及诸子百家中许多人的思想相辅相成。

例如《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孟子也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吴越许多思想家强调“富国强兵”的思想和治国方略,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卓越智慧。

而孙子兵学中“唯人是保”、“上下同欲”、“将者,国之辅也”等理论概括,同样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真谛,正因如此,它才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经受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文化的考验,影响越来越强,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研究和分析《孙子兵法》中以人为本思想,对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孙子兵法》人本思想的渊源《孙子兵法》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战略战术思想,而且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芒。

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所提倡和推崇的一种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

纣王暴政,视民如草芥,导致了殷商的灭亡。

周建立后大力提倡“崇人”精神,民本思想得以繁荣发展。

《史记·鲁周公世家》引周公的话说:“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被封于齐的姜太公正是周公这一思想最早的实践者。

太公初到齐国就实施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施政纲领,充分调动了齐人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1]的局面。

到齐桓公时,大政治家管仲又发展了姜太公的重民思想。

管仲提出了“人本”、“民本”的主张,这是非常难得的。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管仲在政治实践中提出了利民、富民、惠民和政顺民心等一系列主张和措施。

到了齐庄公、景公时,齐国的另一个贤相晏婴更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民本思想。

孙武是从小生长在齐国的贵族世家、将卿之后,自然深受齐国尚武精神和齐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其所著《孙子兵法》实乃齐文化的产物和结晶。

所以除了其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外,《孙子兵法》还包含着人本思想。

二、《孙子兵法》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1.“不战而屈人之兵”集中体现了“以战制战”的人本思想《孙子兵法·谋攻篇》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著名论断,并不仅仅是征服敌人的一种战略战术,而且是《孙子兵法》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虽然旨在探索战争中的制胜之道,但它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却是重战而不好战。

人们在进行历史评价时,普遍认为作为显学的儒、道、墨都主张反战非攻、主张应该像当年齐桓公那样“九合诸候,不以兵车”。

而在《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的第一句话也向人类警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观点可以与儒、道、墨的反战思想互补,而且比之更现实,更与历史的变迁相契合。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孙子兵法的重战并不是提倡打大战、恶战,而是以战制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寻求和平与安宁,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谛。

《孙子兵法》的战争观与德国的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战争观不同,克氏主张硬战,用战争压服对手,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掠夺更多的财富服务;而孙子主张软战,以智谋取胜,“军争唯利”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营造“利可全”的环境。

2.“必以全争于天下”体现了保国安民的人本思想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孙子兵法》追求一种“全”的境界,在十三篇中提到“全”的有十多处,如《谋攻篇》中的“兵不顿而利可全”、“自保而全胜”等。

战争达到的目的,上策是“必以全争于天下”,就是说一定要依靠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战争的最高谋略是“上兵伐谋”。

要取得全胜,“知天知地,胜乃可全”[2],是说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以保全。

中策是“自保而全胜”[2],是说将帅在打仗时不能够感情用事,只追求一时之利而兴师致战,应当慎重考虑国家和军队的安全。

下策是“伐兵”、“攻城”、“拔人之城”、“破人之国”。

如果不出下策就“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应当在战争中尽可能避免攻城、拔地而又战胜敌人,将战争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结果。

追求“全”的理想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必然结果。

这种全胜战略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用兵作战并且取得胜利的法则是保全一个国家或一支军队,而不是彻底的消灭它。

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3.“尚谋思想”体现了“上兵伐谋”的人本思想战争是一场双方斗智斗勇的激烈斗争,谋略的运用处于关键性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尚谋思想”不仅是一种计谋在战争中的运用,而且也体现了决策者所具有的人文观念。

在《谋攻篇》中提出的所谓“上兵伐谋”,把以谋伐兵作为最高决策,而把外交战、搏杀战排在其后,特别是把攻城战作为下策。

从这里可以看出,谋略战是一种智慧之战,以智取胜可以避免或减少在战场上相互厮杀造成的人员损失,而攻城战之所以是下策,“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是由于“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2]。

攻城战有可能使士卒伤亡,减员三分之一,而城池还是攻不下来,这对部队来说是场灾难。

所以孙子主张“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2]。

这种以智谋攻取战胜敌人的方法决不是残酷杀戮、尸体遍野的残暴行为所能比拟的。

孙子的尚谋思想与历史上一些以力为上、依靠大量杀人来取胜的军事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孙子这种谋略运用不能简单地归于军事决策指挥的高明,而应当从保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高度来认识。

孙子兵法的人文思想还反映在其战术的运用上,过去我们对孙子战术的运用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军事的技术层面上,而实际上这种战术思想的运用也包含了人本思想的成分。

4.“五德”主张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人本思想人的因素是战争的第一要素,《孙子兵法》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要求从将和卒两个方面提高队伍的素质。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将帅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也是军队建设的首脑和关键。

他对将帅提出了“五德”的素质要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计篇》就是说将帅必须具备才智、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基本素质。

这五德中“仁”无疑处于核心地位。

“仁”不仅是对将帅最重要的要求,而且决定了智、信、勇、严的正确方向。

强将手下无弱兵,军队只有由品德高尚、胸怀宽广、智勇双全的将帅带领才能取胜,实现“安国保民”的目标。

《孙子兵·九变篇》中指出“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以上这五点是将帅的弱点和祸患,是用兵的灾害。

军队覆灭和将帅被杀与这“五危”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不可不察”。

5.“爱卒”“善卒”体现了“视率如婴儿”的人道情怀孙子从“仁爱”之心出发,基于“上下同欲”夺取战争胜利的实际考虑,提出了“爱卒”、“善卒”等朴素人道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仁战”观和仁爱道德情怀。

对待战俘,孙子甚至也提出了“卒善而养之”的道德要求。

正是从这种人道思想出发,孙子才提出了“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战略的思想,致力于以各种条件创造出“如转圆石于千初之上”之“势”,以求“兵不顿而利可全”[2]的战争结果。

所以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2]这实际上是“爱卒”的人道情怀在战略战术上的具体运用和必然表现。

“爱卒”、“善卒”要求在战争中尽量少牺牲士兵,要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说,百战百胜的将军并不是最好的将军。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与暴力的政治,它固然是文明传递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梯,但从战争的本质来看,他对物质文化的毁耗、对人类生命的吞噬等种种严重后果也同样显而易见”[3]。

这一段话深刻揭示了现代理念中关于战争的性质与战争的严重后果,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在发动战争的时候,能够三思而行。

两千多年前的孙武,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战争观念,但是却深知个中三味。

因此,一部《孙子兵法》虽然处处讲的是用兵作战的方法,围绕的主题却是如何避免战争、不要轻易发动战争、通过“伐谋”、“伐交”等非军事手段取得战争的胜利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身处春秋时代晚期的孙武子,也像同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能够充分认识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作用。

其“以战非战”闪烁着人本思想的光芒,对我们今天在审视战争的相关问题有着深远的启示。

三、《孙子兵法》人本主义的精神体现1.《孙子兵法》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在对战争的重视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休,“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征城以战,杀人盈城”,[4]致使民不聊生,人们向往和平,渴望统一,有识之士认为应该尊重人的价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反对战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6]但是,孙武子对战争的认识是独树一帜的,主张“以战非战”,反对战争是因为战争是残酷的,对社会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重视战争是因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因此,孙武子军事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战”,重视战争对于国家和民众的生死存亡的深刻影响。

2.《孙子兵法》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在对战事的重视上孙武子在“重战”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慎战”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是否要进行战争必须进行谨慎的价值判断,二是对如何进行战争要作出谨慎的命运抉择。

在孙武子看来,战争既然是关系着国家与人民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战争就不仅仅是战争,它的成败胜负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是与其它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并总结为“五事”、“七计”:“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五事”是考察一场战争是否要进行以及胜败如何的必备条件,三军统帅必须祥加考察。

“七计”则是“法”的进一步补充,即交战双方谁的君主获得道义的支持、谁的军队获得天时和地利、谁的将帅具有才干、谁的军队法令严明、谁的军事实力强大、谁的士卒训练有素、谁的赏罚分明,根据这些主客观条件加以分析,就能判断出哪一方获得战争胜利了。

在这里,孙武子遵循了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但更多考虑还是人,“七计”之中有六计是讲人的,可见在孙武子的眼中,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3.《孙子兵法》的人本主义精神体现在对将帅的重视上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子特别强调“将”的作用,认为精通军事的将领是国家重要的辅佐者,辅佐周全,国家强盛,关系着国家的存亡安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