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课件:人类和环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射等)
有机物 矿物质
二级消费者
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
(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 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 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和危害
皮肤完整性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1. 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
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影响污染物在体内非均匀分布的因素 器官或组织血流量大,灌注速率高,如肝脏 化学物与器官亲和力:90%铅盐沉积在骨骼 屏障作用(血脑、胎盘、血眼、血睾): 甲基汞易通过血脑和胎盘屏障
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 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
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
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
(二)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空 气
化 学
水组
土成
壤变
食化
物
人为原因
生活性三废排放 生产性三废排放 交通运输
代谢
排泄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一)环境吸污收染形物式:的呈吸气收体、蒸汽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
吸收(Ab影so响rp因tio素n :)气固:体体环微微境粒粒污在的染吸颗物气粒经中大各的小种分压途径通过机体生
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脂为溶吸性收气体或能与血液成分结合的气体
不经过肝的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
影响 因素
环境:结构、状态 污染物:性质、数量
自净方式
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影响因素
环境物理条件(温度、流量、流速、风速) 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比重、形态、粒度)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
影响因素
(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
■定义: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要素: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物 物质、能量 无机 群落 (连续)交换 环境
无机物 光能
有机物 化学能
生产者
一级消费者
无 机 物
分解者
无机界(空 气、水、土 壤、太阳辐
项目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定义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
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的环境
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
对 健 康 的 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 态平衡,使其优于原 有益影响 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 生 环 境 , 更 适 合 人 类
生存,有益健康
对健康的 不良影响
某些地区水、土中某些微 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 方病)
呼吸道
吸收形式:存在于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酸碱度
肠道内的多种酶和菌丛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和蠕动状 吸收形式:既脂溶又水溶的物质以及某些金属和电解质
消化影道响因素:污染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污染物的浓度、接触面积和时间、环境的温湿
度以及皮肤的完整性
不经过肝的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改造环境或生活、生
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 衡,产生环境污染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健康因素
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
不利健康因素
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
促进健康
地方病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保持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
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
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 烟尘
挥发性烃类CHx
重金属化合物Pb, Mn
苯并芘B(a)P
(三)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人物 类理 环因 境素
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 气压、热辐射
电磁辐射:雷达站、手机、微波炉、 电磁灶、电视、电脑
电离辐射:X线和γ射线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 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噪声、振动
(四)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
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
心理
人类健康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bal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特点:区域性,多为人 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
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
名称
原因
后果
伦敦烟雾事件
燃煤烟尘及SO2污染
约400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汽车废气在日光下形成光
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 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
生物放大示意图(DDT)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动态平衡, 形成统一体
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二)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蓄积有重要作用。
对人类重要性
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 动,保持生态平衡
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
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
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
①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
(一)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 污染物在水中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 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二)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 物因素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主 动的依赖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
日本四日市污染状况(1961年)
中国某城市大气污染
概念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
WHO 专 家 认 为:环境是指在特 定时刻由物理、化 学、生物及社会各 种因素构成的整体 环境 状态,这些因素可 能对生命机体或人 类活动直接或间接 地产生现时或远期 作用。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上层建筑 经济、文化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 城市、交通 家庭 人口
血
胃
肺泡
肠
液
道
淋巴
wk.baidu.com
污染物经肺吸收与转运模式图
2.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2.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特点
主要经小肠吸收 绒毛增加吸收面积600倍 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 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影响因素 pH值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蠕动状况
3. 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
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
应。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
长 期 适
很大。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 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
适
应
便握持攀援。
应
短
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
期 适 应
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 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 汗液的分泌会减少。
“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臭”
(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和环境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发展 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功能改变,适应环境变化
当前环境污染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形成…
乌鲁木齐
兰州
北京
石 家 太 庄 济南 原
重庆
(资料来源;1999年WHO公布的对54个国家272个城市1998年大气污染的评价结果)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 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 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 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公害(public nuisance)
事件
化学烟雾
水俣病事件
含汞废水污染,甲基汞慢 性中毒
痛痛病事件
含镉废水污染水源及水稻
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事件
工厂泄漏异氰酸甲酯污染 大气
放射性污染
影响数千人
数百人患病,数十人死 亡 数百人患病,数十人死 亡 20万人中毒,2500人死 亡,5万人失明
197人受害,9人死亡, 影响东欧
一、环境污染及来源
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 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常见的EEDs: 废水
环d内来is保r境u持持累pP内持自生ot久积ilnl久产身u存、分g▲▲▲▲▲t性a性平c洗有有拟除在并nh泌有污涤机机除草t衡e于s对,剂氯磷虫剂m机染和环人干:农农菊:简i污废污调c壬药药酯利境类a称扰染基:::谷渣水节l中健sP酚乐氯隆D物,废发E物、康DO、果氰、E(T气P育辛、菊除通造、Ds(P基马酯草)e甲过s过成e)n酚拉、醚氧r是指程工生s有v等硫氰、Diis人指业天r;磷戊莠D物害toeT、菊去类可n性然食影n、t乙酯净m六合“通激物O响酰等等六er成三过甲;;素链的gn六a胺的t废干(的化等na磷i;能l”c网扰学合等;)生成en物、do或分c人泌rin体、e 运神们污源染经主输物和要、端物 物。免是结生其的质积活他疫通合人。累▲▲▲▲性污系过、塑塑合绝类它性污染料料成缘统人反,具、增制树材染等类应则备亲塑品脂料垃的的和剂焚原:把四脂:烧料阻圾功生代这种憎邻产:燃粪能产谢些特水苯物双剂尿产和等二:酚、毒性性甲四多A生生,性:,、酸氯氯影活从双放高而脂联联生酚响活而类苯苯大毒位活F等、、等的动对到、于性;二多;生外排了持生“恶溴英联物源放7久物三万等苯或性到、链废;等倍生顶人化环”。体学境的物中生质的殖。有、它机
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泥石流、洪水 泛滥。
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环境污染
赤潮
水华
(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水
水生浮游生物
空气 土壤
人
植物
昆虫
食 物 链
鱼贝类
鸟禽类 畜类
食物链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形成
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叫“食物链” ( food chain )。食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2. 贮存(storage)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 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皮肤(表皮;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1. 呼吸道:气体、蒸气、气溶胶
特点
肺泡总表观面积大,壁薄,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 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因素 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 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 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 活动强度、肺通气量 环境气象因素
鼻咽
气管支气管
促进健康
引起疾病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 化学因素( Chemical factors ) 物理因素( Physical factors ) 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and mental factors )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3. 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
特点
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 透过三层屏障
——表皮角质层: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
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 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因素
脂/水分配系数 易溶于脂、难溶于水、易挥发:吸收少,如苯 易溶于脂、水、不易挥发:吸收多,如有机磷
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电势) 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吸收
分布
有机物 矿物质
二级消费者
生态系统四要素及其关系
(二)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在一定的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 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 种群和数量,以及各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 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和危害
皮肤完整性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1. 分布:环境污染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液和淋巴
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
影响污染物在体内非均匀分布的因素 器官或组织血流量大,灌注速率高,如肝脏 化学物与器官亲和力:90%铅盐沉积在骨骼 屏障作用(血脑、胎盘、血眼、血睾): 甲基汞易通过血脑和胎盘屏障
环境中能引起健康危 害的的生物病原因子
微生物 寄生虫 支原体 原虫 生物毒素
老传染病与新传染病共存: ➢霍乱、伤寒、鼠疫、炭疽 ➢HIV、疯牛病、非典、禽流感、人-猪链球菌感染
(二)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
空 气
化 学
水组
土成
壤变
食化
物
人为原因
生活性三废排放 生产性三废排放 交通运输
代谢
排泄
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与排泄
(一)环境吸污收染形物式:的呈吸气收体、蒸汽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
吸收(Ab影so响rp因tio素n :)气固:体体环微微境粒粒污在的染吸颗物气粒经中大各的小种分压途径通过机体生
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脂为溶吸性收气体或能与血液成分结合的气体
不经过肝的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自净是运用环境自身能力消除污染物的重要途径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限
影响 因素
环境:结构、状态 污染物:性质、数量
自净方式
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沉降、挥发、逸散、凝聚
影响因素
环境物理条件(温度、流量、流速、风速) 污染物的物理特性(比重、形态、粒度)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及中和、光解
影响因素
(一)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构成
■定义: 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要素: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 ■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生物 物质、能量 无机 群落 (连续)交换 环境
无机物 光能
有机物 化学能
生产者
一级消费者
无 机 物
分解者
无机界(空 气、水、土 壤、太阳辐
项目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定义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 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
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的环境
改造环境过程重视生
对 健 康 的 清洁的空气、水、土壤及 态平衡,使其优于原 有益影响 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小气候 生 环 境 , 更 适 合 人 类
生存,有益健康
对健康的 不良影响
某些地区水、土中某些微 量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 方病)
呼吸道
吸收形式:存在于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影响因素:污染物的酸碱度
肠道内的多种酶和菌丛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和蠕动状 吸收形式:既脂溶又水溶的物质以及某些金属和电解质
消化影道响因素:污染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
污染物的浓度、接触面积和时间、环境的温湿
度以及皮肤的完整性
不经过肝的转化、解毒直接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改造环境或生活、生
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 衡,产生环境污染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有利健康因素
空气,水,土壤,阳光,微小气候,风光
不利健康因素
水、土壤:元素含量异常
促进健康
地方病
次生环境:人类活动下形成的环境,环境污染是主要问题
保持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
次生环境优于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质量恶化
自然原因:洪水、地震、风景、火山爆发
硫氧化物SOx 氮氧化物NOx 一氧化碳CO 烟尘
挥发性烃类CHx
重金属化合物Pb, Mn
苯并芘B(a)P
(三)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
人物 类理 环因 境素
气象因素:温度、湿度、气流、 气压、热辐射
电磁辐射:雷达站、手机、微波炉、 电磁灶、电视、电脑
电离辐射:X线和γ射线 非电离辐射:红外线、紫外线、激光 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长波 噪声、振动
(四)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
政治制度 经济水平 文化程度 生活方式 卫生服务
心理
人类健康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balance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公害。特点:区域性,多为人 为,连续污染,受害人数多,动植物同时受害。
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公害病是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地区中毒性疾病。
几次重大的公害事件
名称
原因
后果
伦敦烟雾事件
燃煤烟尘及SO2污染
约4000人死亡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汽车废气在日光下形成光
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 在生物放大过程中是通过食物链进行
生物放大示意图(DDT)
三、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动态平衡, 形成统一体
人体血液中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
(二)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蓄积有重要作用。
对人类重要性
正面: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物质能量流 动,保持生态平衡
负面: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
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使生
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的条件:
① 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 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二、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自净
(一) 环境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 污染物在水中迁移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 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
(二) 环境污染物的自净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 物因素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
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主 动的依赖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 on health
日本四日市污染状况(1961年)
中国某城市大气污染
概念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一、环境及其基本构成
WHO 专 家 认 为:环境是指在特 定时刻由物理、化 学、生物及社会各 种因素构成的整体 环境 状态,这些因素可 能对生命机体或人 类活动直接或间接 地产生现时或远期 作用。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
上层建筑 经济、文化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 城市、交通 家庭 人口
血
胃
肺泡
肠
液
道
淋巴
wk.baidu.com
污染物经肺吸收与转运模式图
2.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2. 消化道吸收:水与食物中的有害物质
特点
主要经小肠吸收 绒毛增加吸收面积600倍 扩散方式为主,也可经载体 可在肠肝循环过程中反复被吸收 影响因素 pH值 胃肠道内容物多少、排空时间、蠕动状况
3. 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
长期进化,形成了对环境的适
应。在不同纬度,人肤色差异
长 期 适
很大。人的大拇指两节,便做 精细动作,猩猩大拇指三节,
适
应
便握持攀援。
应
短
生理生化调节,与不利环因素保持
期 适 应
平衡,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 会扩大。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 汗液的分泌会减少。
“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臭”
(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人类和环境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人类改造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繁衍、发展 环境影响人类:结构、功能改变,适应环境变化
当前环境污染几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形成…
乌鲁木齐
兰州
北京
石 家 太 庄 济南 原
重庆
(资料来源;1999年WHO公布的对54个国家272个城市1998年大气污染的评价结果)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 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 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自然污染和 人为污染,后者为主。
公害(public nuisance)
事件
化学烟雾
水俣病事件
含汞废水污染,甲基汞慢 性中毒
痛痛病事件
含镉废水污染水源及水稻
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事件
工厂泄漏异氰酸甲酯污染 大气
放射性污染
影响数千人
数百人患病,数十人死 亡 数百人患病,数十人死 亡 20万人中毒,2500人死 亡,5万人失明
197人受害,9人死亡, 影响东欧
一、环境污染及来源
环境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 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常见的EEDs: 废水
环d内来is保r境u持持累pP内持自生ot久积ilnl久产身u存、分g▲▲▲▲▲t性a性平c洗有有拟除在并nh泌有污涤机机除草t衡e于s对,剂氯磷虫剂m机染和环人干:农农菊:简i污废污调c壬药药酯利境类a称扰染基:::谷渣水节l中健sP酚乐氯隆D物,废发E物、康DO、果氰、E(T气P育辛、菊除通造、Ds(P基马酯草)e甲过s过成e)n酚拉、醚氧r是指程工生s有v等硫氰、Diis人指业天r;磷戊莠D物害toeT、菊去类可n性然食影n、t乙酯净m六合“通激物O响酰等等六er成三过甲;;素链的gn六a胺的t废干(的化等na磷i;能l”c网扰学合等;)生成en物、do或分c人泌rin体、e 运神们污源染经主输物和要、端物 物。免是结生其的质积活他疫通合人。累▲▲▲▲性污系过、塑塑合绝类它性污染料料成缘统人反,具、增制树材染等类应则备亲塑品脂料垃的的和剂焚原:把四脂:烧料阻圾功生代这种憎邻产:燃粪能产谢些特水苯物双剂尿产和等二:酚、毒性性甲四多A生生,性:,、酸氯氯影活从双放高而脂联联生酚响活而类苯苯大毒位活F等、、等的动对到、于性;二多;生外排了持生“恶溴英联物源放7久物三万等苯或性到、链废;等倍生顶人化环”。体学境的物中生质的殖。有、它机
自然因素—— 火山爆发、强烈地震、泥石流、洪水 泛滥。
人为因素——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环境污染
赤潮
水华
(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水
水生浮游生物
空气 土壤
人
植物
昆虫
食 物 链
鱼贝类
鸟禽类 畜类
食物链
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形成
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叫“食物链” ( food chain )。食
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2. 贮存(storage)
靶器官:多数情况下污染物贮存的部位就是毒物直接作 用部位,称为靶部位(靶组织或靶器官)
皮肤(表皮;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1. 呼吸道:气体、蒸气、气溶胶
特点
肺泡总表观面积大,壁薄,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迅速 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因素 肺泡/血液浓度(分压)差大,吸收快 血/气分配系数大,易吸收入血 颗粒大小、分散度、溶解度 活动强度、肺通气量 环境气象因素
鼻咽
气管支气管
促进健康
引起疾病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 化学因素( Chemical factors ) 物理因素( Physical factors ) 社会心理因素( Social and mental factors )
(一)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
3. 皮肤吸收:水溶性同时具脂溶性环境毒物
特点
主要经表皮,少量经毛囊、汗腺、皮脂腺 透过三层屏障
——表皮角质层:阻止分子量>300的物质 ——连接角质层:阻止水、电解质、水溶性物质
通过脂溶性物质 ——基膜(表皮与真皮间):阻止少数物质 不进入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因素
脂/水分配系数 易溶于脂、难溶于水、易挥发:吸收少,如苯 易溶于脂、水、不易挥发:吸收多,如有机磷
环境化学条件(pH值、化学组分、氧化还原电势) 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生物净化:吸收、分解或降解、转化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吸收
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