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1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示范教案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香港的历史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设立;2.掌握香港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地形特征;3.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以及香港和内地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组成部分;2.香港的自然、人文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以及香港和内地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播放香港回归23周年视频,学生欣赏视频,感受香港的变迁,并为祖国强大而自豪。
【展开新课】(板书)一、香港的地理概况接下来讲解香港的地理概括,包括地理位置以及领土组成。
(板书)1.地理位置:中国大陆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靠深圳市2.领土组成: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等(板书)3.自然特征:地形:多丘陵、山地,平原较少;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4.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活动探究1】香港缺乏淡水资源思考香港年降水量并不少,但严重缺水,为什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解决措施?生:(可能答案)(1)①香港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用水量大;②香港丘陵山地多,缺乏大江大河;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等。
(2)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等;防止水的污染,杜绝浪费等。
香港地狭人稠,人口密度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解决措施:上天——建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链接生活】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曾受英国殖民统治。
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中央政府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湘教版八下地理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主要介绍了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功能及其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从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金融、贸易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香港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划分及特点,对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具体功能和地位,以及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能还需进一步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金融、贸易等国际枢纽功能,认识香港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及其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地位。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香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香港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国际枢纽功能。
2.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展示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金融、贸易等方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和图片。
2.设计好讨论题目和课堂提问。
3.准备好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香港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金融、贸易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题目,如“香港交通如何促进其国际枢纽功能?”让学生结合PPT中的图片和数据,展开讨论。
4.巩固(5分钟)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PPT中的图片和数据,简要阐述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初中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1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2.知道香港兴旺的交通运输网络,理解交通运输对香港社会经济开展的重要性。
3.知道香港产业开展的现状与特点,认识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
4.能运用相关资料,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开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材分析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局部组成。
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在历史、经济开展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本节教材介绍了四局部内容。
分别如下:1.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靠深圳市〕;自然特征〔海岸曲折多港湾,低山丘陵为主,气候宜人〕;人文特征〔城区高楼林立,人口稠密〕2.兴旺的交通运输—世界性海港,国际空港,陆上交通便捷。
3.先进的现代效劳业——兴旺的旅游业、传媒业和教育:国际信息、会议和展览。
4.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世界著名自由港,重要金融中心。
教学重点1.香港的位置和经济特色2.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开展的相互作教学难点全方位分析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重要地位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学情分析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根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地理问题分析能力。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方面的根底知识。
对于香港的经济特点及其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教学过程读图导入:教师展示中国政区图,设问导读:我们国家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34个〕有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吗?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导入新课。
〔一〕地理概况教学指导:这一局部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与陆地组成,二是香港的自然环境特征,三是认识香港“地狭人稠〞的开展环境。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第1课时)教案湘教版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等基本地理概况。
2.发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思考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香港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体会到香港与祖国内地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教学难点】体会香港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如果我们要去香港旅游,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首先要弄清楚香港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交通等。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香港的地理位置。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概况1.位置: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
2.范围: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陆地面积1104千米2。
活动:2010年,香港的人口为710万,陆地面积为1104千米2,计算香港的人口密度。
想一想,你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计算回答)明确:香港的人口密度为6431.1人/千米2。
说明香港是一个人多地狭的地方。
3.人地关系:人多地狭4.地形:香港多岛屿和港湾,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仅占陆地总面积的1/6。
讨论:香港城区高楼林立,自然原因是什么?为了缓解用地紧张,一般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回答)明确:香港高楼林立,自然原因是因为面积较小,多低山丘陵,平原面积小。
为了缓解用地紧张,一般采取“上天入海”,“上天”是指建高楼,“入海”是指填海造陆。
1987-2010年,香港新造陆地面积达48千米2。
活动:读香港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1.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
2.描述香港的气候特征。
3.香港年降水量并不少,但严重缺水。
湘教版地理八下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下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下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一课,主要介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特点,旨在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和其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省区的地理位置、名称、面积等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及其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特点,掌握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分析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及其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方面的特点,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2.教学难点:分析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及其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数据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香港国际枢纽功能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香港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香港国际枢纽功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数据等教学资料,制作课件。
2.安排学生分组,准备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香港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金融、贸易等方面的数据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及其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课程标准:1.认识区域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2、知道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理解交通运输对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知道香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认识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
4、能运用相关资料,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知道香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认识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
教学难点:能运用相关资料,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授课:两河口学校杨小兵教学时间:2017.3.22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香港部分信息,并激起学生认识香港的渴望。
2.出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让学生辨认,并解释其构思和寓意,从而让学生了解香港这一省区的特殊性。
3.渗透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章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条香港特别行政区除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中间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周围写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文“香港”。
二、进入新课活动一:地理概况学习目标: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42 —43页内容1.归纳香港的位置特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精品教案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地位以及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香港国际贸易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讨论法、引导法、比较法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高层建筑、香港维多利亚湾、香港之夜、香港海洋公园等的图片,工学生欣赏。
通过课件展示,将学生兴趣吸引到“东方明珠”——香港的地理教学中。
(二)新课讲解1、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出示香港仔中国的位置图,让学生分析香港的地理位置。
学生: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回归线以南,北与广东省深圳市相连。
(2)地理位置出示香港的地形图,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然后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
(3)地形指导学生查看地形图,总结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仅占陆地总面积的1/6,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
(4)建设用地从教材P.42“香港城区”图可见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
目前香港总面积 1092平方千米,总人口 678万(2000年 11月)。
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一、教学目标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2.知道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理解交通运输对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知道香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认识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
4.能运用相关资料,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二、教材分析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
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在历史、经济发展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本节教材包括了“地理概况”、“发达的交通运输”、“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国际经济贸易中心”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教材所对应的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当然,本节只涉及香港的内容,有关澳门的内容在下一节讲述。
关于本条“标准”,作如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可以用“双赢互补”来概括。
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遵循国际经贸活动的规则和惯例进行经贸往来,祖国内地的经济发展为香港、澳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香港、澳门则为祖国内地的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两地经贸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
祖国内地有全球最大的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香港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先进的现代服务业,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澳门是著名的自由港,博彩业、旅游业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
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经济发展上互补性强,实现优势互补可达成双赢的结果。
此外,香港对于祖国内地与使用英语国家的联系,澳门对于祖国内地与使用葡萄牙语国家的联系,均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地理概况”部分安排了3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第1自然段扼要讲述了香港的地理位置、陆地组成和陆地面积,第2自然段扼要介绍了香港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第3自然段扼要说明了香港城区的景观和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的状况。
湘教版八下地理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理解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功能。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金融中心、贸易港口等特色,进而分析香港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拓展和提升。
此外,学生可能对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功能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特点。
2.掌握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功能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对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认识,提高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国际枢纽功能中的作用。
2.香港的交通网络、金融中心、贸易港口等特点。
3.学生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等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香港为例,分析其作为国际枢纽的功能及作用。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香港国际枢纽功能的理解和看法。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香港的特点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香港的相关地图、图片和文字材料。
2.设计好针对香港特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3.准备PPT课件,展示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香港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香港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经济特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香港的国际枢纽功能。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精品教案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2)天坛大佛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释加牟尼佛像,1993 年 12 月 29 日举行开光大 典,大佛高达 26.4 米,连基座共高 33.9 米,其佛面有 42 平方米,佛头上的发卷有 325 个,耳朵就有 4 米长,佛手的手心上可站 19 个人,佛像重 250 千克,由 200 多块青铜板组 成。大佛坐落在大屿山的木鱼峰之巅,已成为香港最诱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和香港的重要标 志之一。目前,中国东有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 西大同云冈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中华大地,五佛拱照,中华五方五佛格局完美 形成。 2.说明因香港实行大部分商品免征进口税,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商品竞销的市场,被誉为 “世界商品橱窗”“购物天堂”“万国市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人来港购物、观光。 3.阐述今日的香港,是分秒必争的商业城市。香港信息网络联通世界各地,拥有世界第一
加油,加油,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
(香港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和东亚、东南亚的 地区海、空交通运输枢纽,是中国南方的门户。香港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 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 2.老师可用投影片展示一组香港的资料: 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 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全世界 100 家最大银行,有 85 家在 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士齐名; 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可见香港经济以对外贸易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 元化结构,竞争实力雄厚,经济水平高。 提示:从外部和香港内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香港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引起全球的关注,各国都是香 港的竞争对手,但直接竞争者当属邻近地区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其他三个地区和国 家。 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韩国:力争确保自己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新加坡:实施亚太地区八大中心计划。 可见,各国、各地区都在强化自己,削弱对方,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香港内部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地狭人稠,缺少发展空间,人口压力大; 航运量大,港口已趋于饱和;地价高,工资水平高。 3.讨论:香港怎样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争取发展的空间?可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地理位置、 与祖国内地的贸易联系等方面拓展思维,得出结论: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如将自身先 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强大的资金投人到离香港最近的经济特区--深圳,同时与珠江三角 洲实行分工,共同发展经济。 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的讲述可从“香港主城区” 图进入,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维多利 亚港的位置、主城区内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京九铁路。然后思考:从你的家乡出发到 香港旅游最便捷、最经济的路线是怎样的? 1.老师可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照片给学生欣赏。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主要介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物流、金融等国际枢纽功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提高学生对国家主权和“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经济、金融等领域的知识了解有限,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物流、金融等国际枢纽功能,认识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国家主权和“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物流、金融等国际枢纽功能。
2.难点: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一国两制”方针的含义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2.案例分析:选取香港在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国际枢纽功能。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及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讲授法:教师讲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经济发展及“一国两制”方针。
六. 教学准备1.地图:准备香港特别行政区及相关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观察。
2.案例资料:收集香港在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具体案例,以便分析。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相关内容。
4.板书设计:准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经济发展及“一国两制”方针的教学板书。
〖2021年整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优秀教案
三、自主学习地理概况(15分钟)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五课堂反馈总结(3分钟)
六当堂检测5分钟
七课堂评价(2分钟)
八作业
板书
出示幻灯片,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辨认及含义引入
大屏幕展示,师生共同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见课件
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材料结合图7—1、7-12、7-5图完成活动,解决以下问题,找出难以解决的问题,留在小组合作中解决: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国际枢纽功能
三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找出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能知道香港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与陆地组成,认识香港人稠地狭的发展环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知道一国两制的意义。
教材分析
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历史、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特殊性。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什么)
落实方式
(方法或手段)
设计意图
(为什么这样教)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
梳理本节知识
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所学
评价小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1归纳描述香港的位置特征。
2说一说香港的组成部分和范围
3说一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范围
4说一说香港的地形特征。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_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及其组成部分。
3、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
教学重点1.香港的位置、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组成部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时间:2017年4月17日班级:八(10)班教学过程活动1,展示迪士尼乐园的图片,让同学来辨认,他们在哪里?引入新课。
【教材分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
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在历史、经济发展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本节教材介绍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如下:1.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靠深圳市);自然特征(海岸曲折多港湾,低山丘陵为主,气候宜人);人文特征(城区高楼林立,人口稠密)2.发达的交通运输—著名的海港,国际性空港,陆上交通便捷交通干线,拥有众多著名。
3.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旅游业、传媒业和教育(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际信息、会议和展览。
4.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世界著名自由港,重要金融中心、购物天堂。
活动2 展示近几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领导人。
董建华曾荫权梁正英林郑月娥一、学习新课(一)地理概况第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与陆地组成,二是香港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和地形),三是认识香港“地狭人稠”的发展环境,以及应对措施。
这部分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后面跟进点评。
1.指导学生读课本P42 香港地形分布图,了解香港的组成部分,感受香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西邻澳门,北接深圳经济特区;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陆地面积1104平方千米填海造陆面积达48平方千米。
2.阅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香港的发展历史,“一国两制,港人治港”3.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读图“香港地形分布”、“香港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说出香港的主要地形类型(以何种地形为主主)和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归纳出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香港地形上的优缺点(多良港,但平地少)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让学生了解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认识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国家意识,认识香港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香港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香港为例,分析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一节。
2.图片: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
3.视频:关于香港的介绍视频。
4.课件:对本节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讲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香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和陆地组成,了解其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2.知道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理解交通运输对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知道香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认识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
4.能运用相关资料,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材分析
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
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无论在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在历史、经济发展方面,都有其特殊性。
本节教材介绍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如下:
1.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北靠深圳市);自然特征(海岸曲折多港湾,低山丘陵为主,气候宜人);人文特征(城区高楼林立,人口稠密)2.发达的交通运输—世界性海港,国际空港,陆上交通便捷。
3.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发达的旅游业、传媒业和教育:国际信息、会议和展览。
4.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世界著名自由港,重要金融中心。
教学重点
1.香港的位置和经济特色
2.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作
教学难点
全方位分析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重要地位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学情分析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通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地理问题分析能力。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对于香港的经济特点及其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教学过程
读图导入:教师展示中国政区图,设问导读:
我们国家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34个)有哪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一)地理概况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与陆地组成,二是香港的自然环境特征,三是认识香港“地狭人稠”的发展环境。
因学习难度不大,而且学生已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引导”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读图“香港在中国的位置”、“香港地形分布”,说出香港的地理位置和组成,感受香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香港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侧,西邻澳门,北接深圳经济特区;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陆地面积1104平方千米。
2.引导学生读图“香港地形分布”、“香港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说出香港的主要地形类型(低山丘陵为主)和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归纳出地形和气候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香港地形上的优缺点(多良港,但平地少)和优越的气候条件。
3.指导学生阅读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材料,并完成P43“活动”(教师可补充当地、上海、北京与全国的人口密度)。
这一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香港的“特别”之处,“地狭人稠”、“严重缺水”的发展现状。
小结:从海陆位置来看,香港面海背陆,海陆兼备,多天然良港,海运便利;从纬度位置来看,气候优越,宜于居住。
但是,“地狭人稠”、“严重缺水”这些矛盾制约着香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面对“地狭人稠”这一困境,香港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呢?引导学生读图7—3“高楼林立的香港城区”、图7—7“香港国际机场”,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香港拓展生存空间的两大措施:“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
(二)发达的交通
教学指导:
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力求让学生明白发达的交通运输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
该部分的学习难度不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来达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材P.44的图文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7—8中找出维多利亚港、京九铁路和主城区内的主要运输方式(公路和地铁)。
2.为什么说香港是世界重要的交通运输中心?(发达的海洋运输与航空运输)
3.说一说香港发展海洋运输有哪些有利的条件。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经济发达,
货物运输量大等)
4.除海运和空运外,香港与祖国内地还有哪些交通联系方式?(铁路与高速公路)过渡:我们已经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香港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根据香港的环境特点,你认为应重点发展哪些产业?(教师可提示三次产业的划分,让学生讨论后得出观点——第三产业)。
香港缺少土地,不适宜发展农业;香港自然资源匮乏,尤其是能源和矿产,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众多的人口,最适宜发展第三产业。
(三)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心
教学指导:
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与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均属于第三产业。
虽然教材是分开表述的,但在教学处理上可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
要求学生对香港旅游业、国际贸易和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理解香港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宜采用探究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活动之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归纳香港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
(旅游业、信息业、国际贸易、金融业、航运业等)
2.归纳香港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
(第三产业为主,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3.分析香港旅游业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设施齐全,交通运输发达,客源丰富且客源地近,管理和服务质量高等)
4.分析香港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势条件。
(背倚祖国内地和面向国际市场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发达,自由港的政策和良好的管理等)
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了解,认识香港的国际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活动之二: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旅游中心,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与帮助的。
请阅读P.47“活动”中的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正文内容,分析香港与祖国内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及通过哪些合作以实现互补双赢。
活动要求:①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
一组为香港组,分析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一组为祖国内地组,分析祖国内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最后,由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②各组必须把讨论得到的观点写在白纸上。
③各组代表汇报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要求:第一,必须以所代表方的口吻发言,如港方代表,必须说:“我们香港发展……”;第二,必须依据材料,说出己方的观点。
④如有其他观点,组内成员可以补充说明。
课堂总结:作为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地理区域,香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凭借其优越的区位,发展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更提升了它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发展活力,香港是一颗闪耀在世界东方的璀璨明珠。
教学后记
教案条理清晰,全面的分析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运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最大程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正确认识香港的地位以及和大陆的关系。
不足之处,教学手段不够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