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成长过程图
大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精品课件
大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命的奇迹》,详细内容为“小蝌蚪变青蛙”。
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认识到自然界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知道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青蛙生长过程的理解,对小蝌蚪变青蛙的认知。
2. 教学重点:观察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放大镜等。
2. 学具: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提前准备的小蝌蚪和青蛙图片,引导他们描述这些图片的特点。
通过提问方式,让幼儿猜测小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
2. 例题讲解(10分钟)向幼儿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结合图片和实物模型进行讲解。
通过视频播放,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 随堂练习(10分钟)组织幼儿分组观察小蝌蚪和青蛙,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点。
引导幼儿通过画图、剪纸等形式,制作小蝌蚪变青蛙的连环画。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青蛙生长过程的认识。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制作成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小蝌蚪变青蛙》2. 内容:青蛙生长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小蝌蚪变青蛙的关键阶段:长出后肢、长出前肢、尾巴消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并用自己的话描述。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较好地掌握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幼儿观察真实的小蝌蚪变青蛙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2. 拓展延伸: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陪伴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美术公开课【小蝌蚪】
美术公开课【小蝌蚪】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小蝌蚪》。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小蝌蚪的画法和小蝌蚪的生活习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与青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蝌蚪图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小蝌蚪与青蛙的关系。
3. 示范:教师示范画小蝌蚪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小蝌蚪的形态特征。
4. 练习:学生自主练习画小蝌蚪,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小蝌蚪1. 外形特征:身体呈圆形,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皮肤光滑。
2. 生活习性:生活在水中,以植物为食,经过变态发育成为青蛙。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画一幅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小蝌蚪生长过程的理解,画出小蝌蚪从出生到变成青蛙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小蝌蚪的画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小蝌蚪与青蛙的关系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其他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爱动物的情感。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小蝌蚪》。
中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精品课件
中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成长变化》,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数学《小蝌蚪变青蛙》。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及其生活习性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变青蛙的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让幼儿对课程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以图片为例,详细讲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4. 随堂练习:发放画纸和彩笔,让幼儿画出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5. 互动环节: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生长过程:(1)受精卵(2)蝌蚪(3)长出后肢的蝌蚪(4)长出前肢的蝌蚪(5)幼蛙(6)成蛙2. 青蛙的生活习性:(1)生活在水中(2)捕食昆虫(3)冬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标注每个阶段的名称。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去大自然观察小蝌蚪和青蛙,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同时,开展家庭作业,让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班科学教案
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班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指导纲要》中“动物的生长与变化”主题,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详细内容包括小蝌蚪的孵化、蝌蚪时期的特征、蝌蚪的成长变化、青蛙的形成及其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知道青蛙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记录、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蝌蚪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小蝌蚪从孵化到成为青蛙的过程,培养幼儿观察、记录、表达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放大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
3. 例题讲解(5分钟)通过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征,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幼儿观察记录表,让幼儿用画笔和彩泥记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生长过程图解2. 青蛙生活习性简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画笔和文字描述。
2. 答案示例:小蝌蚪先从卵孵化出来,然后逐渐长出后腿、前腿,尾巴消失,变成小青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观察、记录、表达方面的表现,针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长过程,增强幼儿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互动性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示例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置(1)难点:小蝌蚪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人教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1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 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 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片、比较等办法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
3.借助图片和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按顺序说清楚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看图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重点)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塘、脑”等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宽”等6 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演一演、看图片、比较等办法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谜语导入,引入课题1. 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课件出示谜语:小河水,轻轻流,黑衣娃娃排队游。
细细尾,大大头,长大捉虫是能手。
(打一动物:蝌蚪)2. 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青蛙妈妈产下蛙卵后,就出去寻找食物了,这些蛙卵就在水里慢慢变成了小蝌蚪。
小蝌蚪还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呢!怎么办呢?慢慢找,慢慢问吧!这篇课文就是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板书:小蝌蚪找妈妈)【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Ⅱ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 播放朗读视频:学生一边认真听读,一边小声跟读。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读自己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课文全部读完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3. 小组互读:四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
4. 指名读课文:指导容易读错的地方。
“捕食”的“捕”读“bǔ”,不读“pǔ”。
“露着雪白的肚皮”中的“露”读“lù”,不读“lòu”。
5. 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小蝌蚪的成长”。
主要内容包括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2.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难点: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图片、数学表格。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外观变化。
2. 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解小蝌蚪从孵化到成蛙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3. 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例如,孵化后的第一天,小蝌蚪有10只;第二天,它们的数量增加到20只,等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阶段,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1. 孵化:10只2. 第一天的变化:20只3. 第二天的变化:30只4.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答案:1. 小蝌蚪在孵化后的第一天有10只,第二天增加到20只,第三天增加到30只,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小班科学领域小蝌蚪变青蛙教案
小班科学领域: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2.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3.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用图片进行排序
活动重点:
了解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用图片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1.ppt
2.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图片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姐,小朋友们认识她吗?
师:原来小朋友们都认识漂亮的青蛙姐姐,今天青蛙姐姐告诉老师,他想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吧
二、观看视频,了解小青蛙的成长过程
师: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一个视频,小朋友们看看它都是关于些什么的呢?
师:哦小朋友们看明白了,原来呀是小青蛙姐姐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样子
师:谁来告诉老师?他从视频中发现了哪些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呀,小青蛙姐姐小的时候是可爱的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
三、想一想,放一放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但是呀他的顺序却乱了,我想请哪位聪明的小宝宝来帮助老师把他把正确的顺序给摆出来呢?
活动延伸:小朋友们平时可以多去观察,每样小动物呀,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样子,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去观察一下,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以后的样子,有哪些区别呢?。
全国初二初中生物同步测试带答案解析
全国初二初中生物同步测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青蛙的发育是()A.经过完全变态的发育B.经过由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C.经过由卵到蝌蚪的变态发育D.由卵到蝌蚪到成蛙的变态发育2.下列是两栖动物的是A.龟B.大鲵C.鳄鱼D.中华鲟3.下列对青蛙生殖发育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雌雄同体,体内受精,体内发育B.雌雄同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C.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水中发育D.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4.青蛙的幼体蝌蚪生活在()A.陆地B.水中C.空中D.水中或陆地上5.青蛙将卵块产在()A.水中B.青草上C.泥土上D.水底6.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呼吸器官是()A.鳃、肺B.鳃、皮肤C.肺、皮肤D.鳃、肺和皮肤7.蛙鸣的生物学意义是()A.歌唱春天B.招引昆虫C.招引异性青蛙D.吓退天敌8.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最先消失的器官是()A.外腮B.尾C.心脏D.侧线9.两栖动物不能完全适于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A.体温不恒定B.心室中有混合血C.肺不发达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10.都属于两栖动物的一组是()A.乌龟、青蛙、鳄鱼B.大鲵、小鲵、乌龟C.蝾螈、大鲵、蟾蜍D.蟾蜍、鳄鱼、水獭11.对蝌蚪的说法正确的是()A.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非常像鱼B.外部形态像鱼,内部结构与鱼类根本不同C.蝌蚪在成长的过程中,先长出前肢D.有很多蝌蚪在发育过程中夭折12.两栖动物是指A.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B.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C.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D.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13.青蛙的发育是变态发育,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变化顺序是()①蝌蚪的外鳃消失,长出内鳃②蝌蚪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③蝌蚪先长出外鳃④尾和内鳃逐渐萎缩消失,肺形成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B.幼体经过变态发育才能适应陆地生活C.幼体和成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差别很大D.环境的改变对两栖动物影响不大15.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雌蛙与雄蛙抱对的生物学意义是()A.表示友好B.使产在水中的卵受精C.孵卵D.确定“配偶”二、判断题1.水质污染可导致畸形蛙的出现。
中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课件.
中班科学《小蝌蚪变青蛙》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小蝌蚪变青蛙》。
本节课主要讲述小蝌蚪从出生到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幼儿了解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幼儿对小蝌蚪和青蛙有更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
难点:让学生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卡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小蝌蚪和青蛙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2. 观察图片: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 讲解课件:利用PPT课件,详细讲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画笔和画纸绘制小蝌蚪和青蛙,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蝌蚪和青蛙在不同阶段的外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2. 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3. 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画出小蝌蚪和青蛙,并写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小蝌蚪没有四肢和尾巴,青蛙有四肢和尾巴。
2. 请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关注动物的生活习性,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知道了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写观察日记》知识点精讲 图文解读 人教部编版
部编四上语文《习作:写观察日记》知识点精讲1. 回顾课文,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都写得具体、生动、有趣,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1)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2)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2. 确定对象,认真观察。
我们应该如何去观察呢?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在花盆里种几粒种子,观察发芽过程。
观察的法宝:看、听、闻、尝、触、想(1)看,用眼睛看观察对象有什么变化。
(2)听,用耳朵听观察对象的声音。
(3)闻,用鼻子闻观察对象的气味。
(4)尝,用舌头尝观察对象的味道。
(5)触,感受用身体或者手碰到观察对象时的感觉。
(6)想,看到观察对象的变化大脑想到什么?心中感受到什么?观察植物,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
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可以写下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如果能附上图画和照片就更好了。
3.认真地进行观察记录。
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观察中的新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绿豆“变形”记3月18日星期一晴课堂上郑老师让我们回家写绿豆发芽的观察日记。
我迫不及待地找了一个瓶子泡绿豆,心里祈祷豆子能快点长出芽。
睡觉前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想看看绿豆是否有改变。
我发现豆子居然有了微妙的变化:身体比原来胖了许多,颜色也浅了很多,看上去黄黄的、胖胖的,像个胖小子,可爱极了。
3月19日星期二晴第二天,我回到家一看,豆子身上正中间的部分,裂出了一个小小的口子。
在它的附近,看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芽,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这小芽把外面的豆皮撑得有点儿高。
3月20日星期三多云今天我急急忙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我的绿豆。
那可爱的小绿豆,就像蝉脱去了外衣,露出了嫩嫩的身体。
长出的嫩芽,就像那刚出生的小娃娃,伸展着它那细细的、软软的小腿,淘气极了!3月21日星期四小雨晚上我做完作业,发现豆芽竟然又长了一大截!豆芽长到接近两厘米长,尾部还有一根长长的细线,就像头发。
部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部编版小蝌蚪找妈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
该课文位于教材的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寻找妈妈的故事。
课文通过描述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和它与其他小动物之间的互动,教育学生了解自然、关爱动物,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故事情节。
2. 使学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教育学生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小蝌蚪与其他动物之间的互动,以及青蛙的生长过程。
重点:熟练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及动画。
2. 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用于辅助讲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3.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小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讲述它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让学生讲述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动物,以及青蛙的生长过程。
(3)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图。
3. 例题讲解:(2)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找出答案。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小蝌蚪找妈妈》2. 重点词语:小蝌蚪、青蛙、妈妈、找、生长过程3. 板书结构:课文结构图、青蛙生长过程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图。
(3)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2. 答案:(1)故事情节复述:学生自由发挥。
(2)过程图:见附件。
(3)答案提示:小蝌蚪学到了与其他动物的相处之道,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的生殖和发育》PPT课件(第1课时)
D 达标训练
7.成语“金蝉脱壳”中,“壳”指的是( ) A
3.家蚕吐丝的时期是( B ) A. 卵 B. 幼虫 C. 成虫 D. 蛹 4.右图表示某种昆虫的发育过程,下列有关描述正确 的是( C ) A.该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相同 B.该昆虫的发育过程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C.该昆虫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 D.若该昆虫是一种害虫,则成虫期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D 达标训练
(2)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___③_____(选填字母),发育过 程的顺序是_③__⑤__④__②__①___(填字母)。 (3)图中④⑤表示的个体用___鳃_____呼吸,①②表示的个 体用___肺_____呼吸,__皮__肤____辅助呼吸。
第6单元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课时
X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特点。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
Z 自主学习
绝大多数昆虫的发育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1.家蚕的生殖和发育方式是_体__内____受精、_体__外____ 发育(以上两空均选填“体内”或“体外”)。 2.不完全变态 (1)很多动物在从幼虫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幼虫的 ____形__态____、___生__理_____、___习__性_____等发生一系列显 著变化,称为变态。 (2)发育的过程经历了____受__精_卵_____、_____若__虫_____ 和___成__虫____三个时期,叫做不完全变态。如___蟋__蟀_____、 _____蜻__蜓_____、_____豆__娘_____等。
二年级下册小蝌蚪的成长
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标准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P53小蝌蚪的成长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及竖式计算方法,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导入课件出示蝌蚪图,介绍蝌蚪及变成青蛙过程,教育学生保护青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蝌蚪成长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课本图(1)你从情境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观察图片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数学信息)(2)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思考并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结果)师板书: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2师:你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那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师: 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思考:(1)该用什么法来解决这个问题?(2)尝试列出横式生:用减法412-89师:如何计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列:(1)把89看成80和9先用412-80=332,再计算332-9=323(并画出分解图)用计数器拨一拨(请学生上台演示拨的过程)(3)用竖式计算(请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算的教师板书)师: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解决西池塘里的问题?(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回辅导)点名分享计算结果,点名上黑板演完成计算过程(完成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判断是否正确,错误的学生订正)3多媒体展示教材P53页,他们做的对吗?(观察竖式,看一看计算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的地方进行改正)三巩固练习(完成P54页第1,2.3)1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汇报后订正,小组内分享计算过程2 (1)观察图片找数学信息(2)你觉得应该怎么列横式?(3)学生完成本题,提倡用多种方法计算(4)完成后,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竖式计算四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五作业1 用竖式计算675-357 92+129 379-9944 +169 167+229 534-361。
三年级看图写图:小蝌蚪
三年级看图写图:小蝌蚪
暑假的一天,天气很热,我们来到叹气沟游泳,发现沟里有很多小蝌蚪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可爱极了。
我们就想抓几只回家。
我把双手合拢,伸到水底,然后一动不动,耐心地等待着,等蝌蚪们来自投罗网。
一会儿,一只蝌蚪游到了我的手中,我立刻往上提,一只大大的蝌蚪被我装进了瓶子里。
小蝌蚪们那又黑又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看起来像一个个大逗号。
不一会儿,我捉了好几只,我和妈妈带上它们开心地回家了。
回家后我天天给它们换水,精心地养着。
过了几天,我给小蝌蚪换水时忽然发现它们变样了,长出了两只后腿。
我连忙跑去问妈妈,说:“小蝌蚪变了,怎么长出腿来了?”妈妈说:“小蝌蚪是青蛙的孩子,它们会慢慢地变成青蛙的样子。
”我听了妈妈的话,感觉很好奇,我就天天去看它们,看它们有没有变化。
又过了几天,我又发现它们长出了前腿,个子也长大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它们的尾巴也不见了,它们长得越来越像青蛙了。
我终于明白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是很复杂的,要经过从卵到蝌蚪,然后长后腿、前腿,最后掉尾巴的过程。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师用书1《小蝌蚪找妈妈》
1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解析《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科学童话,其巧妙之处在于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很自然地蕴含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里。
通过写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妈妈的奇妙经过,自然活泼地展现了小蝌蚪发育成青蛙的变化过程,以及生活习性的变化,蕴含了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文中对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以及外貌、动作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第一自然段寥寥数笔,既点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从头到尾的顺序勾画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两个叠词“大大的、长长的”和一个动词“甩”,使小蝌蚪俏皮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快活”一词描写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状态。
第四自然段既点明青蛙可以离水而居,又勾画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两个表示颜色的词语“碧绿、雪白”和四个动词“蹲、披、露、鼓”,将青蛙鲜艳美丽的外表与神气十足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充满了童趣与温情,伴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蝌蚪发育成长为幼蛙的变化过程被有序地呈现出来,青蛙的样子也被清晰地勾画出来。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时间变化开头,“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不知什么时候”,给读者以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之感;小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后半句,“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已经不见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发育的变化过程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一句之后,分别叙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
随着故事的推进,青蛙妈妈的外貌被一点一点勾画完整。
比如,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心生羡慕,想要找自己的妈妈。
鲤鱼阿姨说它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看见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长着宽嘴巴,就追着乌龟叫妈妈。
乌龟妈妈说它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也鼓励它们“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看见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就游上去叫妈妈。
中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变青蛙》
《小蝌蚪变青蛙》一、教学目标1.了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2.培养观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对生命成长的兴趣。
3.培养爱护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蝌蚪和青蛙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成长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观察、探究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具:蝌蚪图片、青蛙图片、成长过程图、视频等。
2.环境布置:将教室布置成池塘场景,准备水、荷叶等道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蝌蚪的了解。
(二)基本环节1.教师出示青蛙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青蛙的了解。
3.教师通过视频展示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4.教师结合成长过程图,详细讲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
5.小组讨论:请幼儿分小组讨论蝌蚪到青蛙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有趣变化,每组派代表分享。
(三)实践环节1.教师带领幼儿到池塘边观察真实的蝌蚪,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外貌特征。
2.教师分发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记录蝌蚪的外貌特征和生长环境。
3.回到教室,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观察成果,讨论蝌蚪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在本次教学活动中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幼儿观察、探究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让他们亲身体验生命的神奇变化,激发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在实践环节,我带领幼儿到池塘边观察真实的蝌蚪,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在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在教学活动中,我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本次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思维导图在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摘要:作为一种发散思维具体化教学模式,思维导图这种模式主要就是利用图文并重的方式,用关联或是包含层级图进一步表现教学内容的关系,有效为学生提供更加清晰的思维方式,更加突出教学层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期通过思维导图工具让学生捕捉到阅读的规律,对语文阅读方式进行有效地掌握,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促使阅读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思维导图虽然被称作心智图,可是它更是一种关于整体思维的工具,因为它能把一个主题划分为多个分支,且每个分支都具备不同的功能,通过这种细分主题的方式实现对学科内容的深度学习。
由于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知识范围广、知识层次多的学科,所以对学生记忆、学习、创造以及各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所采用的方法仍然比较死板、单一,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并利用颜色、图像、线条等教学元素,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一、预习环节,构建清晰脉络图苏格拉底曾把教育比作火焰,并指出教育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点燃“火焰”并让它愈演愈烈?问题的答案就在于老师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
老师适当放宽学生在课堂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前预习环节,可以借助一张思维导图来完成。
作为一种整体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本课的生词、读音、重点难点知识、文章结构、内容绘制出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一张清晰完整的脉络图,为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1]。
比如,我们以《黄山奇石》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给学生几个问题,题目中写到黄山奇石“奇”是什么意思?石头什么特征?课文一共写了多少种奇石,作者怎样描写的?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给游客介绍?学生围绕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的同时,教师要更加积极地去引导学生预习,并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