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了解邻补角、对顶角以及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能找出图形中的这些角,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垂线与及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垂线的画法。

考点知识1.邻补角: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对顶角: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2.垂线: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C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CD,垂足为OOA BD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几何图形之后,进一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产生混淆,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实例讲解和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实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学设计(全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学设计(全章教案)

5.1相交线六、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一、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5.对顶角性质三、巩固运用判断题:(课堂作业)(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边,而且这两角互为补角, 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2)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四、小结五、布置作业通过教具直观演示法、启发引导、尝试研讨、变式练习白板(课件)和黑板(重点板书)结合教学经历实际操作,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对顶角、邻补角。

通过学生练习,对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5.1.2 垂线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

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或者说,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得到八个角。

我们来研究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的关系。

∠1与∠2、∠4与∠8、∠5与∠6、∠3与∠7有什么位置关系?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的同方向(同上或同下).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同位角形如字母“F”)∠3与∠2、∠4与∠6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截线的两旁,被截直线之间。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内错角形如字母“Z”)∠3与∠6、∠4与∠2的位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之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行线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同学们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主题的引导。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和学习的机会。学生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突破方法:通过动态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两条直线从不平行到平行的过程。
-判定方法的灵活运用:学生可能会在具体应用判定方法时感到困惑,尤其是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 (1)5.1.1 相交线 (1)5.1.2 垂线 (3)课时1 垂线 (3)课时2 垂线段 (6)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9)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11)5.2.1 平行线 (11)5.2.2 平行线的判定 (13)5.3 平行线的性质 (15)5.3.1 平行线的性质 (15)5.3.2 命题、定理、证明 (18)5.4 平移 (20)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教学目标】1. 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 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 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教学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新课导入】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教学过程】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较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首先,我会展示一张包含平行线元素的图片,如铁轨、斑马线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特征。接着,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线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平行线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和性质,但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尚处于表面层次。在此阶段,学生正处于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识和沟通能力,但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此外,我还将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作业:
(1)完成课本第89页的练习题1、2、3;
5.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如尺规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4.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几何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5.1 相交线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准确理解对顶角的概念,会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并能运用对顶角的相关知识进行简单运算.【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顶角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找对顶角.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进入七年级学习以来,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老师请各位同学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多媒体展示X型晾衣架、栅栏、剪刀、小孔成像原理等图片)在这些图形中都出现了两条相交直线,每两条相交直线形成几个角?这些角叫什么角?它们有没有特殊关系?(说明:由此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自学教材第160、161前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满足什么条件?(2)在教材第160页图5.1.1中找出对顶角.(3)举出生活中对顶角的例子.(4)教材第162页练习第1题.设计意图:明确对顶角的概念.2.合作交流(1)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两人一组,任取一个角∠2,得出∠2的度数,看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特点,得出结论.最后全班汇总,看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2)这个结论正确吗?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说明.设计意图:先通过测量感知对顶角相等,然后再从理论上说明.(3)结论:对顶角相等.3.例题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AOE=25°,你能说出图中哪些角的度数?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对顶角、角平分线、补角等.思考:在本题中,如果已知∠BOD的度数,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三、巩固练习1.教材第162页练习第2题2.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OE是∠AOC的平分线,那么OF是∠BOD的平分线吗?为什么?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你说出来,还有哪些不明白?五、课后作业1.如图,其中共有对对顶角.【答案】4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AB、CD相交于点O,∠DOE=90°,∠AOC=70°,求∠BOE的度数.【答案】∠BOE的度数为20°.5.1 相交线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生活中的垂直现象,理解垂直定义,并能用符号表示.掌握垂线的性质,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程与方法】经历垂线画法,垂线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探索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垂线的画法,用不同方法得到垂线的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教学难点】垂线的性质和点到直线的距离.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引入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自然切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问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学生观察实例,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通过什么特征来确定它们是垂线的?”帮助学生回忆垂直的形象(小学已接触过垂直).二、做一做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垂线的理解,明确垂线的不同画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积累了他们的数学活动经验.1.请学生作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画垂线,学生发现用三角尺、量角器都可以来画互相垂直的直线,然后让两位学生各自采用一种作图工具在黑板上演示作图过程.2.引入垂直符号表示通过以上画图过程,使学生明确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当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则此时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若直线AB与CD垂直,则用符号“⊥”表示,即“AB⊥CD”,从而引出垂直的符号表示及垂足的定义.3.在方格纸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用量角器验证你画出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如果是,能试着说明一下原因吗?三、想一想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经历垂线的性质得出过程,体会到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通过动手测量,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垂线段最短”,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更符合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接受过程.1.过点A作l的垂线,你能作出多少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还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的结论,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点到直线的距离让学生量取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若干个线段的长,比较这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的大小,从而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其性质“垂线段最短”.四、做一做设计意图:让学生做出三角形的高,从而进一步巩固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让学生分别画出三个三角形AB边上的高(三个三角形分别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教师在学生的画图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五、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定义,怎样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学以致用,从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1.作一条直线l,在直线l上取一点A,在直线l外取一点B,分别经过点A、B,用三角尺或量角器作l的垂线.2.如图所示,在某村庄中有一条街道,在街道的一侧有一公共汽车站,为了方便村民坐车,村委会决定修一条马路直达车站,你能设计一种方案,使得公共汽车站到街道的路程最近吗?六、课堂小结小结:以下几个方面由学生自己总结:①垂线的定义及垂直的符号表示;②垂线的有关性质;③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七、课后作业1.如图,O是直线AB上一点,∠AOD=53°,∠BOE=37°,则OD与OE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答案】∠DOE=180°-∠AOD-∠BOE=90°,所以OD⊥OE.2.点P为直线l外一点,点A、B、C为直线l上三点,PA=4cm,PB=5cm,PC=2cm,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 )A.4cmB.2cmC.小于2cmD.不大于2cm【答案】D5.1 相交线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根据图形判断哪些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过程与方法】在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不同图形中找出不同位置关系的角.【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特点正确确定位置关系的角.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出问题: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产生四个角,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得到∠1,∠2,∠3,∠4,在这些角中,哪些是相等的?哪些是互补的?学生观察后作出回答,并且指出相等或互补的理由.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探究,使学生体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产生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能够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去体验“三线八角”的具体特征. 师:两条直线相交产生四个角,若两条直a、b被同一平面内的第三条直线l所截,则又可得到几个角呢?这几个角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呢?教师画出图形,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1)同位角教师提出问题,图中的∠1和∠5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直线l来看,∠1与∠5处于哪个位置,从直线a、b来看,∠1与∠5又处于哪个位置?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概括:∠1与∠5位于直线l的同一侧,直线a、b的同一方,这样位置的角叫做同位角. 在上图中,你还能发现哪些同位角?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回答.(2)内错角师:除以上几对同位角外,如∠3与∠5不是同位角,∠3与∠5处于直线l的哪个位置?直线a、b 的哪个位置?学生观察后作出回答.由此总结出内错角的特征,认识了内错角的定义,并找出图中的其他内错角.(3)同旁内角师提出问题:除了以上两种位置关系的角之外,你还能发现其他不一样的角吗?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后进一步指出∠4与∠5,∠3与∠6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从而进一步得出同旁内角的特征:位于截线的同侧,且位于被截直线之间.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并且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如图,∠1是直线a、b相交所成的一个角,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画一条直线c,使直线c与直线b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与∠1为一对同位角,并且自行找出一对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学生完成后,组内交流,展示不同的画法,不同的结果,互相评价.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小结:谈谈你对“三线八角”的认识,本节的收获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1和∠2是直线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2)∠2和∠BCE是直线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3)∠4和∠A是直线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角.【答案】(1)AB CE BD 同位 (2)AB EC BD 同旁内 (3)AB CE AC 内错.5.2 平行线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受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探索等活动获取知识,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活动经历和体验,感受数学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教学难点】用几何语言描述作图过程.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设计意图:创设多种有关平行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有关平行线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观察:线、线与线的关系.如人行道、高压电线、百米跑道……问题:这些线之间呈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后踊跃发言.二、新知探索设计意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教师板书课题,并说明本节课继续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让学生给出平行的定义.一部分学生能回答出“不相交的两直线”而遗漏“在同一平面内”,教师此处应适当放开,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讨论“在同一平面内”的重要性.教师出示问题:在教学中找平行线?学生讨论,组内交流,最后派代表发表见解.师:生活中这么多平行,如何表示它们?如何画平行线?从而引出平行线的表示符号“∥”.2.画平行线教师让学生拿出方格纸,画出平行线,并进行组内交流.总结画平行线的方法:一靠、二落、三推、四画.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让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集中演示,体会.3.平行线的性质师:让学生拿出预制教具.(一块泡沫塑料上一根固定的木条和两根一端固定的木条)问题:何种情形下,活动的木条与固定的木条平行?学生一边活动木条,一边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只有一种情形.教师总结: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进一步提问:若两根活动木条都与固定的木条平行,这两根活动木条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后,体会平行线的性质并积极发言.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熟悉做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1.如图,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FCE都是平行四边形,点E、F分别在CD、AB上,则图中平行线的组数是( )A.2组B.3组C.4组D.5组2.如图,你能用学过的方法判断a、b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1)过直线外一点A画直线l的平行线;(2)找出图中所有的平行线,并用“∥”表示.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由练习过渡到小结中,让学生再次体会,知识来自于实践中,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初步体验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小结:本课你从现实情境中了解了什么知识?对你获取的信息说说你的反思.五、课后作业1.如图所示,图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把它们表示出来.【答案】线段a∥e,线段b∥d,线段c∥f.2.已知:D是∠AOB内部一点,如图,过D作DE∥AO,作DF∥BO分别交OA、OB于F、E,画出图形,并说明四边形DEOF是什么图形?【答案】画图如图所示:四边形DEOF是平行四边形.3.如图所示,直线AB、CD是一条河的两岸,并且AB∥CD,点E为直线AB、CD外一点,现想过点E作CD的平行线,则只需过点E作河岸AB的平行线即可,其理由是什么?【答案】理由是(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2 平行线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的识别法,能灵活地利用平行线的三个识别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平行线三种识别方法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地观测建筑物,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渗透数学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种识别方法.【教学难点】运用三种识别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设计意图: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复习旧知识,做好新知识学习的铺垫,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引起认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什么叫平行线?引导学生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一条件.2.教师出示多媒体(图形显示,教师口述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平行的例子.例如:我们学校建筑物上就有平行线,上图是我们学校的校道对应的几何图形,我们已分组测量了α、β的度数,请几个小组同学说说测量的结果,老师告诉你:根据α=β,可得出校道中两段笔直的部分是平行的,想知道为什么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平行线的识别”.(板书课题)二、动手实验,发现新知设计意图:在实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随着教师问题的提出而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设计的动手实验以教材为基础,实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变化中感受角的大小变化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联系,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师生共同操作,经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三角尺沿着直尺的方向由原来的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角在平移前的位置与平移后的位置构成一对同位角,其大小不变,因此,只要保持同位角相等,画出的直线就平行于已知直线.(合作、交流讨论后得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如: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如果∠1=∠3,那么a∥b.(交流后得出)因为∠1=∠3(已知),∠2=∠3(对顶角相等),所以∠1=∠2,∴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运用新知设计意图:及时训练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练习题的选择要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通过学生的练习,通过巩固了上面得出的平行线的两种识别法;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得出平行线的第三种识别方法,实现了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的统一.教师出示例1.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已知∠1=115°,∠2=115°,那么a∥b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根据所学知识做出解答.变式训练:若在以上问题中,∠1=115°,∠3=65°,那么a∥b吗?为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得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B=60°,∠C=120°,AB与CD平行吗?AD与BC平行吗?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交流,完成对以上题目的解答.注意引导学生的推理过程,步骤的逻辑性.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学生在一节课积极、热烈的探究、合作学习之余,需要有一点时间静下心来默默地反思自己,这是对知识沉淀、吸收的过程,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师:平行线识别的几种方法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五、课后作业1.如图,∠1=∠2,∠3=∠4,试问EF是否与GH平行?【答案】因为∠1=∠2(已知),又因为∠CGE=∠2(对顶角相等),所以∠1=∠CGE(等量代换),又因为∠3=∠4(已知),所以∠3+∠1=∠4+∠CGE,即∠MEF=∠EGH,所以EF∥GH(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已知∠1=35°,∠B=55°,AB⊥AC,则(1)∠DAB+∠B= ;(2)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若平行,请说明理由;若不一定,那么再加上什么条件就平行了呢?【答案】(1)180°(2)AD∥BC,理由: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AB与CD不一定平行,若要使AB∥CD,则须满足AC⊥DC,或∠B+∠BCD=180°.5.2 平行线第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体会平行线特征与平行线识别的区别,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加强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并解决一些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特征.【教学难点】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法的综合运用.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设计意图: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前一节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在课的开始以习题化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另一方面为“对比发现,加深理解”环节作好铺垫.教师出示问题: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在横线上填空:(1)因为∠1=∠2(已知),所以a∥b .(2)因为∠3=∠2(已知),所以a∥b .(3)因为∠2+∠4=180°(已知),所以a∥b .学生完成后,组内交流结果.二、情境引入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出示问题: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已经量得∠A=115°,∠D=100°,已知四边形ABCD的AD∥BC,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学生经过思考,然后小组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三、探究发现设计意图: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要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问题:已知直线a、b被l所截,a∥b.让学生自己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后,提出问题.(1)合作交流一:请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2)合作交流二:请找出图中的内错角,并猜测它们有何关系?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吗?(3)合作交流三:图中还有其他位置关系的角吗?它们有何关系呢?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结论的.以上问题在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并派代表回答.(4)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特征.四、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的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教师出示练习:1.完成下列填空:(1)因为AD∥BC(已知),所以∠B=∠1( );(2)因为AB∥CD(已知),所以∠D=∠1( );(3)因为AD∥BC(已知),所以∠C+∠D=180°( ).2.如图所示,AB∥CD,AD∥BC,分别找出与∠ADC相等或互补的角.学生完成后集中评议.五、课堂小结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要能够提出明确的具有反思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1.平行线的三个特征?2.直线平行的特征与直线平行条件的区别.(1)平行线识别与特征的条件与结论有什么关系?(2)使用平行线识别时是已知,说明;使用平行线特征时是已知,说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以上所学的知识.六、课后作业1.如图,若AB∥CD,则正确的结论是( )A.∠1=∠2+∠3B.∠1=∠2=∠3C.∠1+∠2+∠3=180°D.∠1=∠2+∠3=180°【答案】A2.如图,AB∥CD,AC∥BD,试说明∠1=∠3.【答案】∵AB∥CD(已知),∴∠1=∠2(两直线平等,内错角相等), 又∵AC∥BD(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等量代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案设计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2.知道“对顶角相等”.3.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解决问题情感态度重点难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4巩固练习活动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具教师用三角板活动1观察图片,找出相交线,引入课题.活动2通过探究相交线中相交线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能找出图中的对顶角、邻补角.活动3通过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的结论,进而通过说理证实这一结论,初步发展简单说理.活动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的理解.活动5通过学生习题,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以便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巩固知识、灵活应用.课前准备学具量角器,三角板补充材料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几何知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几何图形.使新知识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的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直观的,形象化的数学模型.活动1问题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引出本节课题.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2问题(1)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2)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通过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几何图形,发现对顶角、邻补角,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通过对图形中角与角位置关系的研究分析,学生描述邻补角、对顶角概念,从角的位置关系上来研究这些角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到符号的转换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对顶角、邻补角概念的理解,积累一些图形研究的经验和方法.活动3问题(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呢?课件运用:此时可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对顶角”进行动画演示.(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量角器,邻补角和为180度)出发,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述过程,教师给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借助邻补角互补推导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2)学生能否进行简单说理.(3)学生是否能运用对顶角相等准确地找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活动2已从位置上对角进行了研究,现在从角的大小对对顶角进行研究,培养说理习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加以解决.通过举出生活中应用对顶角相等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对顶角的性质,体会对顶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4问题教师出示问题.(1)直线a、b相交,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1=40°,求∠2、∠3、∠4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情况板书规的度数.范的简单说理过程.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对对顶角相等的掌握情况.(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范性.(3)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4)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解题过程.(2)∠1等于90°时,∠2、∠3、∠4等于多少度?(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教师提出问题,并用课件“对顶角量角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器”演示度量过程.理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最后学生独立解释其度量的原理.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课件演示进行独立思考.(2)学生在思考后能否形成自己的看法并表达出来.通过具体问题,再次强化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发展符号感,逐步培养学生用几何语言交流的能力.问题(2)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为下一节学习两直线垂直作铺垫.。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案标题: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目标:1. 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2. 能够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3. 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4. 能够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判断;2.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3.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和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2. 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教辅资料;2.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示意图、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2. 提问:你们知道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什么特点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 介绍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 针对练习题中的难点和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加深理解。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五、总结与归纳(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2.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笔记,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上检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和定理,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对学生的巩固和拓展应用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案(全)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教案(全)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 . 1相交线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
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计划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计划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计划-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计划一、教材内容: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教科书研究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为接下来研究平行做准备.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化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本套教材在不同阶段安排了这些图形变换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在“平移”一节中,教科书首先给出几个美丽图案,分析这些图案的共同特点,由此引出图形的平移;接着通过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画雪人,体会动手平移的过程;再观察两个相邻的雪人,分析它们之间对应点连线的位置和长短关系,发现平移的基本性质,给出了平移变换的概念;最后学习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4、逐步了解几何推理要步步有据,会准确地填写推理的根据,并会作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2、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华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5章的内容,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学会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章内容在初中数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和证明过程尚需引导。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需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用几何语言描述和证明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关系,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学会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几何语言的运用和证明过程的推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给予适时引导和帮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和教学素材。

2.制作课件,运用几何画板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相交线?什么是平行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①.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②.能在基本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经历由已知知识,发展推广到新知识的过程;②.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探索归纳过程;③.体会分类分步、化归等思维方法;(三)情感与发展目标:①.从实际情景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从两直线相交到两直线被第三条所截的变化过程,感受数学的发展与变化关系;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对顶角发展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牢固理解概念;教学难点:在具体图形中运用概念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探索、合作归纳、动手实践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引入语:风筝起源于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相传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费时三年,斫木为鸢,飞升天空”。

汉朝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以纸为材料制作;唐朝时期,有人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始叫“风筝”!随着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传到世界各地,据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于对风筝的着迷。

学生朗读:“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发展是人类唯一的选择!”观察风筝的骨架结构,共同发现单线风筝的骨架是我们熟悉的“两条直线相交”(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到一般的相交情况)展示双线风筝,它的骨架可以抽象成两条直线与中间的一条连接线。

(横着的两条线可以认为是平行的,本身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就是为平行线的判定服务,抽象的时候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况)抽象出几何图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需要强调:第三条直线是联系前两条直线的纽带,起着桥梁作用,为后面抓住截线识别角与角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

(设计说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风筝引入,介绍数学文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学设计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观察、操作、推断、交流等数学活动 ,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 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 , 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 理解对顶角相等 , 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 :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 , 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 :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手段与方法师生共同探讨教学准备三角尺课件教学过程一、读一读 , 看一看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学生欣赏图片 , 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 :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 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 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 , 垂线的性质 ,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 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 表演剪刀剪布过程 , 提出问题 : 剪布时 , 用力握紧把手 , 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想、回答, 得出 :握紧把手时 ,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 , 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 .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 ,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 , 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 :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 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 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 AB、CD相交于点 O,并说出图中 4 个角 , 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C B分类 ?OA D(1)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 如:∠AOC和∠ BOC有一条公共边 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 BOD有公共的顶点 O,而是∠ 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 , 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 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134AOD教师再提问 : 如果改变∠ AOC的大小 , 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 , 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 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2)初步应用 .练习 1: 下列说法 , 你同意吗 ?如果错误 , 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 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 , 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 ?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 , 规范地板书 :在图 1 中, ∠AOC的邻补角是∠ BOC和∠ AOD,所以∠ AOC与∠ BOC 互补 , ∠AOC与∠ AOD 互补 , 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 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 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 :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 , 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1. 例: 如图 , 直线 a,b 相交 , ∠1=40°, 求∠ 2, ∠3, ∠43的度2数 .a14b 教学时 , 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已知角的关系, 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 然后板书出规范的求解过程.2.练习 :(1)课本 P5练习.(2)补充 : 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 .11122221五、作业课本 P9.1,2,P10.7,8.垂线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1平行线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平行线1平行线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解答:已知矩形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矩形的对边AB平行于CD,AD平行于BC。
(2)题目:已知一个正方形,求证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平行线。
解答:已知正方形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正方形的四条边AB平行于CD,AD平行于BC。
最后,学生在课堂纪律和学习态度方面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分心,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基于以上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1.加强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描述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设计更多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将平行线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题目:已知一条道路,求证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是平行线。
解答:已知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根据平行线的性质,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是平行线。
(2)题目:已知一座楼房,求证楼房两侧的窗户是平行线。
解答:已知楼房两侧的窗户,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楼房两侧的窗户是平行线。
5.平行线的综合应用
(1)题目:已知一个矩形,求证矩形的对边是平行线。
3.平行线判定检测:让学生回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判定方法的掌握情况。
4.平行线画法检测: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画法的掌握情况。
5.平行线应用检测:让学生回答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检查学生对平行线应用的理解程度。
6.平行线综合检测: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检查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平行线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平行线的积极性。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计划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端正,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受基础和习惯的影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习上欠主动,存在着粗心大意现象。

对于这些学生,今后在教学中加强辅导,逐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

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

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

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教案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全章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学习内容:相交线. 学习目标: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2.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重点、难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是重点;正确区别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和运用“对顶角相等”说理是难点.教学资源的使用:课件. 导学流程:一、情景导入下图是一段铁路桥梁的侧面图,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米”字形中的线段都相交,“米”字形中间的线段都平行,等等.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呈现目标学习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 互动探究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A C B两条直线相交,如图.143BO 2 D BB BB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 ∠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o;∠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思考:〔投影3〕下列图形中有对顶角的是〕A B C D 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如图,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D1 A 4 B2 ∠1和∠3相等.O .3 ∵∠1+∠2=180o,∠2+∠3=180oCBB∴∠1=∠3同理∠2和∠4相等. 这就是说:对顶角相等.你能利用这个性质回答上面的问题吗?因为剪刀的构造可以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所以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互为对顶角,于对顶角相等,因此,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始终相等.应用示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A C4 1O 32 DB解:∵∠1+∠2=180o,∴∠2=180o—∠1=180o—40o =140o.- 2 -∠3=∠1=40o,∠4=∠2=140o. 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课本5面练习.四、设计问题.布置预习完成习题中2题,预习“垂线”一节. 课后反思:相交线学习内容:垂线.学习目标:1.了解垂线的概念.2.理解垂线的性质1.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性质1和画法是重点;画线段和射线的垂线是难点. 教学资源的使用:投影仪. 导学流程:一、情景导入b 如图,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是也会发生变化,如a ·当=90o时;垂直.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b 自主学习显然,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即两条直线相交成90o的情况.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如图,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记作AB⊥CD,垂足为O.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是很常见的,如:〔投影2〕CAO D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B铅- 3 -交流展示你能再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思考:下面所叙述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 ③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①②③都是垂直的. 互动探究探究(投影4):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 (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的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3)经过直线l外的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画图可知:(1)可以画无数条; (2)可以画一条; (3)可以画一条.这就是说,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解决疑难、适度拓展①“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②“过一点”中的“点”在直线上或在直线外. 总结梳理1.垂线的概念,垂直的表示;2.垂直的性质1;三、强化训练、当堂达标课本5面练习1、2题. 3.垂线的画法.四、设计问题、布置预习完成课本8面3、4、5题,预习下一节.课后反思:相交线学习内容:垂线段. 学习目标:1.了解垂线段的概念.2.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3.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重点、难点:- 4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是重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是难点.教学资源的利用:投影仪. 导学流程:一、情景导入如图,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说到最短,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点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这样的数学问题: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呈现目标垂线段最短的性质. 互动探究演示:在黑板上固定木条l, l外一点P,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

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通过对顶角性质的推理过程,提高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4、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提高识图能力。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一、情景诱导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多媒体投影汕头大桥的图片、围棋的棋盘),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线,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围棋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

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

在我们生活的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那么两条直线相交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本节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它们的关系。

教师板书:5.1.1相交线教师出示一块纸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纸过程,提出问题:剪纸时,用力握紧把手,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进而使剪刀刃也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指导探究提纲(请同学们利用8分钟时间自学课本第2页至第3页练习以前的部分,并完成探究提纲)1、请你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2、你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发现“相邻”关系的两角_____,“对顶”关系的两角_______。

请同桌比赛说说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并快速写下来。

3、对顶角有何性质?并用一句话叙述。

4、对顶角性质证明:(学生独立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已知:求证:三、展示归纳1、找有问题的学生逐题汇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计划
一、教材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形,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教科书研究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情形,给出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为接下来研究平行做准备.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变换的内容.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化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本套教材在不同阶段安排了这些图形变换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在“平移”一节中,教科书首先给出几个美丽图案,分析这些图案的共同特点,由此引出图形的平移;接着通过一个“探究”栏目让学生画雪人,体会动手平移的过程;再观察两个相邻的雪人,分析它们之间对应点连线的位置和长短关系,发现平移的基本性质,给出了平移变换的概念;最后学习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平行两种,理解相交线、平行线、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会运用这些概念和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会用三角板、量角器等工具熟练地画垂线、平行线及有关简单几何图形,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
3、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够把学过的概念和性质,用图形或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4、逐步了解几何推理要步步有据,会准确地填写推理的根据,并会作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猜测,进一步体会学会推理的必要性,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2、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热情。

三、重点:垂线的概念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平移;
四、难点:学会写推理过程和对直线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五、课时分配:
本章共安排了四个小节以及两个个选学内容,教学时间约需14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5.1 相交线4课时.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3课时.
5.3 平行线的性质3课时.
5.4 平移 2课时.
小结1课时.
单元检测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