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人物评价精选汇编(最新)

合集下载

对李鸿章评价的金句

对李鸿章评价的金句

对李鸿章评价的金句1. 李鸿章啊,好多人说他是卖国贼,可我觉得这就像把所有的错都推给一个扛着烂摊子的人。

就好比一群人合伙做生意亏了,只怪那个在前台交涉的人,这公平吗?当时清朝那局面,他也是在列强的夹缝里求生存,签那些条约,他心里能好受?2. 都说李鸿章签条约卖国,可你们想过没?他就像个被绑住手脚的人,背后是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列强拿着刀逼着他签字。

这就跟你走在路上,突然被强盗拿枪指着,要你交出所有家当,你能反抗吗?他也想拒绝,可实力不允许啊。

3. 李鸿章这人啊,挺复杂的。

有人骂他卖国求荣,我却觉得他像个无奈的裱糊匠。

你看那破屋子,四处漏风,他只能拿些破纸糊一糊,能糊多久是多久。

清朝在他手里就像那破屋子,他已经尽力在列强环伺下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了。

4. 别一提到李鸿章就只说卖国贼。

他在外交场上那可是单枪匹马对着一群饿狼啊。

这就好比一个人闯进了狼群,还得想办法保全身后的村子。

他面对那些无理的要求,肯定也想过抗争,但他身后的清政府就像个扶不起的阿斗,他能怎样呢?5. 很多人觉得李鸿章签那些条约罪大恶极,可这背后的苦又有谁知道呢?他像是在黑暗中独自前行的人,周围全是陷阱。

那时候的清朝就像一艘破船,他只能在船沉之前做些无奈的修补。

就像你家里房子着火了,你是先救火还是先追究是谁放的火呢?他当时只能先救火啊。

6. 李鸿章被骂卖国,我倒想问问那些人,如果换做你,在那样的局势下,能有更好的办法吗?他就像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棋子,清政府的无能把他推到了前台。

你看他搞洋务运动,那也是想让清朝有点起色,可这就像在枯树上浇水,能救得活吗?7. 一提起李鸿章,大家就咬牙切齿说他卖国。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他就像个被扔到战场上的小兵,背后是软弱的将军(清政府)。

那些列强像洪水猛兽,他只能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去抵挡。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就像你在一个混乱的团队里,你要承担所有人的错误,你愿意吗?8. 李鸿章,他在外交上的那些事儿,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人物评论之李鸿章

二、外交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力保和局
早期思想:委曲周旋,但求外郭和好,内要自强。晚期思想:外须和戎, 内要自强。 思想建立在对当时清朝所遇“千古变局”的认识基础上,是对中 外实力对比后得出的结论。将内政外交紧密地联结。其寓意很清楚:第一,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一个制度健全、秩序稳定、 经济繁荣和实力鼎盛的国家 系起来才有可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二,外 交是内政的延长,一国政府之所以能够经常性地与其他国家保持联系,并从 其他国家的进步实况获得借鉴,或将不利的国际形势转变为有利的局面, 缔 结商约,发展贸易,都有赖于运用灵活而结构健全的外交。 “外须和戎”和“内须变法”二者相辅相承,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外交事宜上,李鸿章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 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 。而洋务运动是一次全面地学习西方 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 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推行中国的近代化所必需的。因此,求和 便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为“后日张本” 。即使暂时“稍损国体, 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同时,他明白在近代化进程中,和西方国家比, 中国起步晚,基础差,阻力大,欲力图自强,亦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他 希望中国能有一个较长和平时期的国际环境, 以实现中国的自强。但和不是 目的,只是达到富国强兵的一种手段,关键是要变法自强。 古今时势不同, 必须力破成见,改弦更张,才能自强。
链接: 李鸿章被刺杀事件
1895年3月 24日下午,中日第三次会晤结束,李鸿章从 谈判地点“春帆楼”返回寓所的路上,突然遭到一个名叫 小山丰太郎的刺客开枪狙击。子弹:“中左颊骨,血流不 止。子未出,登时晕绝。”医生们经过会诊,一致认为应 该立即为李鸿章做手术,取出子弹,并且静养多日,不能 操劳。李鸿章听说却不同意做手术:“国步艰难,和局之 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死生有命,我宁死 无割!” 1895年3月28日,陆奥宗光外相听闻此事亲自到中国代 表住地,在李鸿章病榻前面致无条件停战照会,规定自即 日起停战三个星期,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中方 力争须全面停战,却被日方拒绝。

2023年李鸿章人物评价概述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2023年李鸿章人物评价概述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李鸿章人物评价概述••读梁启超(李鸿章传)引言:李鸿章是近代中国一位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的一生毁誉参半,学界对他的评价包含了方方面面,并且褒贬不一。

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一书,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相对公正的,(李鸿章传)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国传记史的重要作品。

本文以(李鸿章传)为例,论述关于李鸿章的人物评价相关内容。

重点词:(李鸿章传)李鸿章历史人物评价
中学课堂中我们所认识到的李鸿章一直作为“千古罪人〃的形象出现。

在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放开之前很长的时间段内,史学界一直把李鸿章作为反面人物,对他的评价都根本是负面的。

但随着时代的开展,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机制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逐渐缩小;阶级、民族、国家等集体主义之下人物的抽象化逐渐得到修正;人物的具体个性得到重视,所以人物评价逐渐客观和多向化。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后两个月就出版了(李鸿章传)这是第一部研究李鸿章的专著,因其内容不仅评述了李鸿章一声的功过,还记述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大事,又名(中国四十年大事记)。

(李鸿章传)中梁启超站在一个时代的立场上,对李鸿章进行了客观、全面、具体的介绍和分析,也做出了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传)中的评价相对来说是比拟客观的。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家排行第二,他出生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到达顶峰的时代,也是清王朝由盛转衰,加重,西方列强殖民势力开始向东侵略的时代。

近代史人物评析 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析 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析李鸿章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出身于当地望族,少聪敏,仕途得意,年仅24岁就考取进士,从曾国藩学经世之学,慨然有天下志。

道光三十年,有贼太平起于广西,聚众百万,震动天下。

李鸿章先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大战,后又回乡组建淮军,率军与太平天国在江南血战数年,收复苏、常二州,又与湘军一同攻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

几年后,又率军镇压捻军。

可谓是“一身转战三千里”,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

天下暂时平定后,李鸿章华丽的一个转身,成功的完成了由“岀将”到“入相”的转变。

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晚清开始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

李鸿章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他本人及其家族都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同时,这位靠军功起家的晚清名臣也没有忘了整修武备。

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鸿章人生的顶峰,手握军政大权,行数百年未有之变革,甚至有人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可惜,甲午海战一下子将李鸿章打落到了尘埃之中。

甲午海战战败后,李鸿章奉命出使日本以求和谈。

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然其最后终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有人因此痛斥李鸿章卖国,但国势如此,岂又是人力可回!1901年9月7日,再一次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

最新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最新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摘要文章从李鸿章所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评价了他的所参与的几项重大历史事件,一分为二地对其历史功过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更多地肯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中推动性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李鸿章;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一、李鸿章与他的时代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时值晚清。

当时,欧洲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工业飞速发展,英国更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大洋彼岸的美国自1783年正式独立以来,也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日益强大。

然而,就在资本主义各国飞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却仍处于闭关锁国状态,拒绝外来的先进资本主义文化,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荒诞梦想之中,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英国队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

李鸿章正是出于这样一个时代,一个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年代。

大清江山在列强的枪炮下岌岌可危,而民间反清的运动又一浪高于一浪。

虽然清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清朝却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因此,大清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中国,而李鸿章等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就是大清,就是中国。

就这样,李鸿章被时代的浪潮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镇压太平天国、倡导洋务运动、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这无数的“不得不出手、不得已而为之”,使得他一生毁誉参半。

二、镇压起义与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之后,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南方兴起,并迅速壮大,一度占据中国半壁江山。

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李鸿章先是参加了曾国藩的湘军幕僚,后又组建淮军,大力镇压起义,摧毁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虽然因为是农民阶级领导而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它的革命性和部分思想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镇压太平天国可以说是李鸿章地主阶级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虽然李鸿章参与扼杀了太平天国这场有进步意义的起义,但他也做了在当时来看很有进步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洋务运动。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人物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
“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人物评价

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风云人物李鸿章提到李鸿章,大多数人首先反应出来的是他是一个卖国求荣的卖国贼,在英国的鸦片走私已经造成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和财政危机,已经导致银贵钱贱,已经加重劳动人民负担,并且严重毒害中国人民身体和精神的时候,他向敌方妥协,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大家看来,他是一个历史的罪人。

走进历史的深处才明白,“弱国无外交”,愚昧无知,刚愎自用的满蒙亲贵连“卖国”的差使都办不了,满朝衮衮诸公,只有李鸿章懂外交。

老资格重臣刚毅之流只能说大话,办不了大事,有些大臣书生气太重,不识时务,而有些大臣则不愿意趟这趟浑水,干这些费力不讨好的营生。

即使真的“卖国”,他也不应该是丧权辱国的“第一负责人”。

慈禧太后诸多考量都以个人权位为重,只重视个人虚荣,朝廷威仪,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和执政的行为,足以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据说,李鸿章在谈判中,无论大事小事,都用电报向国内最高当局请示,至于赔款数额,由于我国密电码早被日方破译,我方最低赔款数额早已被日方掌握,李鸿章在谈判桌上再用力争辩什么也无济于事,这就像案板上的鱼,任人宰割,可他坚持能赔款绝不割地,能割半岛,不割让海岛的原则,用智慧尽可能地去减少了损失,这已经是一种很难办到的事情了,我们要明白,在一个大时代、大背景、大事件中,一个使臣是改变不了最终结果的,李鸿章已经尽一切可能去减少损失了,这历史的黑锅,又岂是他一个使臣能够背得起的?李鸿章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中国有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同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

而在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们历数过这些官办企业或事业的种种弊端,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可是,我们同样无法否定一个事实:西方的机器和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就是对愚昧无知的打击,就播下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种子。

招商局轮船所到之处,商品经济总有大小不等的发展。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人物评价之李鸿章

大学士相当于丞相,是内阁首辅。

李鸿章荣升后曾得意地自撰楹联:“已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清相较于前代任何一个王朝都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是这样一个转型的悲剧社会恰巧落在它头上而已;而它的不逊色与悲剧,却又是前代历史发展所积累付与的。

同理,在那个时代,对于李鸿章的失败,也不能把过错都推在他一个人头上。

积重难返,失败是必然。

对李鸿章来说,他只是封建王朝里,一个以忠君爱国为行为原则,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普通士大夫而已。

历史机缘与巧合,把他推到了风尖浪口,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

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

李鸿章这个封建时代的普通士大夫,怎可苛求他锐意资本主义改革,甚至叛君叛国,做个“乱世枭雄”以天下为己任?他只是个传统的士大夫罢了,他的切身利益和道德观念,都只注定他一生对这个封建王朝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这就是一个弱国之相的无奈。

三、总结评价一个人物,应当结合人物时代背景、经历等对其行事目的、手段方式及影响等进行剖析;再给与人物较准确的定位。

李鸿章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他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影响,也深受成长环境的影响。

他行事开放,不墨守成规,却始终对新鲜事物浅尝则止,不做深入探究;走不出封建士大夫“忠君”的思想圈子。

再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里,他的悲剧是必然。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叹:“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总结一句话,作为我对李鸿章的认识:一个忠君爱国,才华出众,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

仅此而已。

参考书目:①、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年②、赵焰著,《晚清有个李鸿章》。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篇一: 一些历史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美国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日本媒体评李鸿章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蒋廷黻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袁世凯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毛泽东评李鸿章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首相俾斯麦齐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篇二: 怎样评价李鸿章的历史价值?李鸿章算是伟人吗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 3篇

近代史人物评价李鸿章3篇摘要:评论历史人物不能仅仅以三七开、四六开等"中间人物"来进行评论,应全面具体的进行分析。

评价李鸿章也不能仅仅就以外交为据,就下定论,应全面看待其一生,对其为官、外交、洋务等方面进行深刻的了解后再具体客观地进行评定。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价;方法;李鸿章所谓的历史人物,他不是指历史长海中任意的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或者说具有重大影响的人。

具体应该怎样去评价历史人物,或者说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什么,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以方法也会有所差别。

李振宏先生说:"分析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条件及各种社会矛盾,把历史人物紧紧置于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之中,看他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伟大需要。

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价值的基本方法。

"李鸿章,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他为清政府劳碌了一生,但其死后却没能像他老师曾国藩一样受到世人敬仰。

因为其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卖国贼"、"大奸臣"的帽子戴在他的头上,背负了一百多年的骂名,至今仍是毁誉不一。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所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实行不下去了。

此时的中国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二是争取民族生存和发展、积极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转型。

李鸿章在领略到洋枪洋炮的厉害后,冲破重重阻力,开始了中国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所以有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奠基人"李鸿章是"向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的主张明显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他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来说对于清朝的发展是有功的。

李鸿章能在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看清历史发展的走向,并适时的做出相应的举措,所以堪称是一代杰出人物。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评价李鸿章的诗:⼀⽣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丑叠恨终呕命,⾄死屈⾝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李鸿章李中堂,不同⼈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说他是近代⼀名了不起的功⾂。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整理⼀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北洋⽔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是李鸿章本⼈所处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

⽽这样⼀个过程,⼜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下,由西⽅资本主义列强,⽤鸦⽚和洋枪⼤炮军舰,逼迫中国实⾏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个⼤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份的中国⼈,提出形形⾊⾊的说法和⽅案,试图寻找出⼀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层产⽣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个改⾰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新的层⾯上,⽆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是李鸿章究竟⼲了⼀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法⽐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直担任直⾪总督兼北洋⼤⾂、⽂华殿⼤学⼠,是清朝政府⾼层参与决策、执⾏决策的重要⼈物。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之功与过李鸿章,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对于这样一个人,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他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顾李鸿章的一生,再来评价他的功与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子黼、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

同时,受业于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他作为中国晚清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的期末重臣,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李鸿章一生87载,今天是他逝世100周年的日子,100年前的今天,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离开人世,在他咽气之前的一个小时,俄国的公使还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领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这样的一幕是多么的叫人可悲!在他的一生中,他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兴办了洋务建立了北洋水师,但也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为大清帝国争辩了一生,我觉得他一生中的功与过,我们应该要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

回顾中国近现代史,无论是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还是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李鸿章都是贯穿其中的不可忽视的人物,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危国危民的社会背景下,他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肩负了家国重任。

下面我们从一些历史事件中来评价李鸿章的功过:【1】1851年开始的一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

在这个事件中,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有维护其安危的职责,尽管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助纣为虐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国内的长期战争并不利于一个正处在风雨飘摇中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对以这一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离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评价晚晴重臣李鸿章

评价晚晴重臣李鸿章

评价晚晴重⾂李鸿章评价晚清重⾂李鸿章李鸿章六岁就进⼊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道光⼆⼗四年,第⼀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七年,⼆⼗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选⼊翰林院任庶吉⼠。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没过多久,太平天国兴起,不久李鸿章因军功被授予道员头衔并赏顶戴花翎,成了四品官,这也是李鸿章以后做官的本钱。

但是,由于但是官场的倾轧与猜忌,到了曾国藩的幕府后,李鸿章没有得到出头露⾯、崭露头⾓的机会。

咸丰⼗⼀年(1861),太平军在江浙⼀带进展顺利,江南除镇江⼀城为清军所有,此外就只剩下上海⼀座孤城。

历史给了李鸿章崛起的机会。

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他如鱼得⽔,如虎添翼,逐渐摆脱了曾国藩的制约。

这样,李鸿章就成为了江苏省的最⾼⾏政长官,可以⽅便的利⽤上海的财⼒和物⼒,扩充⾃⼰的淮军和改善武器装备。

李鸿章从曾国藩⼿下的⼀个幕僚,⼀跃成为具有独⽴军事指挥权的⽅⾯⼤员。

在上海,李鸿章统领淮军配合洋枪队攻打太平军,⽤起义军的鲜⾎染红了⾃⼰的顶戴,上海成了他的发迹地。

同治九年,李鸿章继曾国藩任直⾪总督兼北洋通商⼤⾂,集外交、军事、经济⼤权于⼀⾝,成为洋务派⾸领。

就这样,李鸿章踏着农民起义军的的⼫⾻⼀步⼀步地爬到了清王朝的统治集团的上层位置。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数千年来未有之时代。

西⽅的⼊侵使中国陷⼊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混乱。

犹如⽣来⾼贵的皇家贵胄,⼀夜巨变之后成⽴⼈⼈可贱之的贫乞⼉。

这样巨⼤的落差,让整个封建社会上层都⽆所适从。

⾯对如此巨变,有⼈固守成规,有⼈崇洋媚外。

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批志⼠,明智的看到固步或媚外,都不能真正解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结症。

对于学习西⽅,李鸿章从不含糊。

从淮军的建⽴到北洋⽔师的建成,再到“求富求强”的洋务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是,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

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

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

说到中国近代史,就不能不提到李鸿章。

记得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历史课上一说中国与外国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这个人的名字就出现了,于是乎,他在很多人的眼里不过就是一个“卖国贼”而已,比汉代那些霍去病、班超之类的大英雄差远了。

直到后来,经过思考之后,我才明白:签约只是事情的结果,造成这种结果与中国的国力不强有关,这怪不了谁,要怪也是怪慈禧太后,而李鸿章只一个帮忙善后的人,不算他苦劳也就罢了,怎么还能骂他是奸臣呢?当然,他作为各种重大事件的深度参与者,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无过的,关于他的功过,史书都有记载,就我看来,还算是公正客观。

只是,大多数普通人对他所知,仅仅限于表面,所以,对他的评价也就有失偏颇。

今天我们就要拨开历史的浮土,来让大家认识一个真正的李鸿章。

评价历史人物,无非看他的功与过,既然大家对他的“过”讨论得比较多,那我们不妨就从他的“过”开始讲起。

历史有言“宰相合肥天下瘦”,讲的就是李鸿章这个人比较贪财,而这些钱财很可能是他贪污而来的。

但是,在我看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超脱于时代,在当时那个腐化堕落的封建王朝,收贿受贿是一种很常见的行为,身在其中的李鸿章不是圣人,自然也难以免俗。

当然,我们有一说一,虽然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确实算得上是一“过”。

还有一“过”,就是他杀降之事。

史载,他在苏杭地区与太平军交战的时候,太平军打他不过,就开门投降了。

本来,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是,他手底下的人却跟他说,这些太平军兵威将猛,不容易为我们所控制,不如将他们杀了,以绝后患。

李鸿章一听觉得有理,于是,遂采纳了这个残忍的建议。

他先设了个鸿门宴,将降军中的八个主要将领直接拿下,然后,趁着太平军不备,派兵进城大开杀戒。

几千年以前的项羽对着投降的秦军也干过类似的事情,不过,李鸿章时候的中国,再怎么样也比项羽那时候文明许多。

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就连当时驻华的外国军队头领,听闻此事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说,在他们外国那里是绝对没有如此野蛮的事情的。

当然,如果是单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我倒觉得这么做无可厚非。

因为,那些个太平军本来就是杀了他们原先首领才投降过来的,如此反复小人谁能保证他不二次作乱?如果他们不死,死的说不定就是李鸿章了。

杀降固然不道德,但是,却可以避免掉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里,既然说了他的“过”,不妨再说说他的“功”。

梁启超在他所著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还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开头已经说了,签约之过不能算在他的身上,但是,在签约的过程中与外国人之间的各种周旋却算得上他的功。

众所周知,他在去日本之际,被刺客打了一枪,据说伤的还很重,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哭爹喊娘,叫苦连天,史载其“言论自若,气不少衰”。

可以说,他是在日本人面前,展现了中国人的刚毅和隐忍。

不仅如此,他还借着这一枪,与日本人讨价还价,要回了不少权益。

居功不可谓不大。

当时日本人口气很紧,开出的条件非常苛刻,于是李鸿章对身边人说:若是和谈失败,那么,中国只能迁都西安,与日本做决一死战。

中国这么大,日本一时半会肯定吃不下,到时还得找我们谈。

由此可见,此人并非怯战之人。

再说另一功。

《辛丑条约》是他人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条约。

他奉命进京之时,北京早已是洋人的天下了,四处都布满了外国人的重兵,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畏惧,谈判桌上该争的地方他还是会争。

据《清史稿》的记载,当时八国联军的将帅,都是些少壮新锐之人,可是,这些人在李鸿章面前却没有一点年轻人的盛气,反而将其当作一个长辈看待,对其颇为敬重。

虽说,这场仗是他们打赢了,但是,看到李鸿章的镇定自若的样子,他们没有一个人敢轻视中国的。

我看史书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觉得异常振奋。

后来,条约签完没多久,李鸿章便不幸去世了。

这些老外听说了此事,个个前来吊唁,并且向人保证,之前与李先生签的这些条约,我们绝不会违背。

由此可见,李鸿章在外国人眼里威望之高。

你说这些算不算他的“功”呢?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然而却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

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要求。

尽管李鸿章这个人不算完美,但是,光从外交这一点上看,他的才能在当时世界上算是一流的,这一事实不该为清政府的懦弱不堪所掩盖。

李鸿章,一直是近代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个人物:甲午海战指挥无方,签订多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甚至阻止左宗棠收复新疆;但《走向共和》中却为他翻案、洗白。

条约本不是他想签、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牺牲,甚至用“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把李鸿章塑造为为时代所迫的民族英雄形象。

于我看来,李鸿章是有心报国,却做不到“死忠”而不伦不类;他有愧于民,更说不上是民族英雄。

初中历史老师就说,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两面性,不能非黑即白,这也是历史界评价人物的原则之一。

然而这个原则似乎是被矫枉过正了,在过去李鸿章被批判得太狠,于是翻案的人更加下大力气。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任务,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这句话也被许多人当作评价李鸿章的理论基础。

但却忽略了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其他内容,且不说梁启超同时强调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再者这篇文章本质上是抨击清政府的低劣,梁启超现在文章中夸赞李鸿章,再将其与外国同行们对比,得出的结论是李鸿章与他们差的太多太多。

连这样子的人都能在清政府身居高位,可见清政府之低劣。

梁启超的逻辑目的在于贬低清政府,而非捧高李鸿章,也有人用李鸿章签订条约前的表现来为他洗白开脱,先不说日本浪人行刺李鸿章一事是否属实,甲午战败后伊藤博文是指名道姓要求李鸿章来谈判的,伊藤博文总不会找一个聪明人给自己找麻烦吧?很多人说李鸿章只是签字的,真正的卖国贼、罪人是慈禧,是腐坏的清政府。

但甲午海战确确实实是李鸿章打输的,“避战保船”成为战争史上的一大笑话,这么一看,《马关条约》的责任怎能不算李鸿章的一份?现今有人用“东方俾斯麦”来称颂李鸿章的作为,首先史料对这个称呼是李鸿章自称抑或是他人评价未作详细考究;再者,俾斯麦听到此称呼后对其嗤之以鼻“我不知道李鸿章是不是东方的俾斯麦,但没有人会说我是西方的李鸿章”。

俾斯麦何许人也?结束德国分裂、完成德意志统一、复兴德意志的铁血宰相,让拿破仑三世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的卓越军人,是德国的建筑师、德国的领航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