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灾风险管理与保险

——建立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

摘要:巨灾风险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通过保险形式,。再保险在巨灾保险中的作用是稀释原始签发保险单的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巨灾责任,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保险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让充分参与灾害补偿对我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政府主导的巨灾风险制度。

关键字:巨灾风险,巨灾保险现状,再保险,风险管理,巨灾风险保险制度

正文:

巨灾风险是指因重大自然灾害,疾病传播,恐怖主义袭击或人为事故而造成巨大损失的风险。巨灾风险与一般风险不同,具有特性,特殊性表现为:发生的频率低,一般性火灾、车祸天天发生,多起发生,破坏性地震、火山爆发、大洪水、风暴潮等巨灾则很少发生,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发生一次。一次巨灾造成的损失巨大,普通灾害发生频率高,但每一次事故造成的损失小,巨灾发生次数少,但一旦发生损失则巨大,一次火灾烧毁一栋房屋,或造成万级、百万级美元损失,然而一次大地震、大洪水可造成数亿、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损失。巨灾还会形成长期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中国政府重视减灾的能力建设,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现有的灾害管理体制下,还缺乏来自金融市场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效支撑。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巨大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通过保险形式,。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教授等防灾减灾专家也多次呼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也就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积极倡导和推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下一步,协会将进一步加强综合风险防范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等方面的研究,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做法,积极开发巨灾风险数据资源,探索建立科学的分析评估平台,研究巨灾保险基金的建设等,积极推动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据介绍,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亚洲巨灾科学、巨灾保险与巨灾风险管理等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巨灾保险的现状是,巨灾风险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风险是保险研究和精算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导致财产损失超过2500万,并影响到大范围保险和的事件。

我国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大、财富集中程度上升,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现在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补偿严重依赖于国家财政,保险这种社会化的承担机制在管理巨灾风险方面的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我国尚未建立应对灾害事故的保险制度,政府和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直接影响到保险业发挥灾害管理作用。当前我国巨灾保险业务是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但由于巨灾保险风险较高,各家受的限制,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的政策,以规避。由于巨灾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没有巨灾保险保障,对我国居民的家庭财产安全构成重大隐患。通过建立政策性家庭巨灾保险制度,确立社会成员、政府和保险机构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改变由于补偿资金严重不足,受灾群众经济

损失得不到及时补偿的状况。

频繁发生的巨灾,一方面迫使人们设法通过科学的进步,防止、回避、降低其灾难性。另一方面,从经济上讲,人们自然把目光转向保险和再保险,受害者总希望把自己可预见的损失通过保险和再保险的方式转移一部分或全部。

再保险在巨灾保险中的作用,所谓再保险,通俗地讲即是保险的保险,也就是由再保险公司向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是风险的二次、甚至是三次分散,从而使某个标的的风险在空间上得以进一步分散,使每个承担者的涉入比例进一步降低,增强了被保险人获得补偿的保障性。

当保险人接受了巨灾保险业务后,实务上,会立即向再保险人办理分保,而且这种分保关系是在保险单尚未签发前就确定好了的。巨灾再保险通常通过比例再保险和超赔再保险两种方式来稀释原始签发保险单的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巨灾责任。

保险意义上的巨灾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单个标的,或称一个危险单位的巨灾,如一架飞机坠毁、一座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一艘巨轮沉没、世贸中心遭受恐怖袭击而全毁等,这类巨灾表现为单个标的金额的巨额损失。另一种是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暴风雨或雪灾、飓风、台风、洪水泛滥等,导致大面积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般地,大面积巨灾所引起的社会损失或保险损失,比单个标的引起的损失要严重许多倍。在前一种情况下,较多地使用比例再保险,以减少原签发保险单的保险公司的财务压力,间或使用超额损失再保险进一步扩大承保能力。在后一种情况下,则更多地使用超额损失再保险,以增强原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1998年,我国曾发生历史上少有的两江流域洪水灾害,社会经济损失2000多亿人民币,但保险损失不足40亿元,其中,再保险摊赔不到10亿元(含7亿元左右的法定分保赔付),保险覆盖率为2%左右,再保险保障仅0.5%左右。

再保险资本供给不足制约了是巨灾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近年来,巨灾损害程度的增大,成为风险管理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且焦点又往往集中在潜在损失规模500亿~1000亿美元的飓风和地震等灾害上,这样的损失规模在十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Andrew飓风和Northbridge大地震的社会损失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截至2004年底达400亿美元。而十多年前,类似巨灾的社会损失之和不到250亿美元。

2004年全球各类巨灾损失达1230亿美元,其中自然灾害引起的巨灾损失就达1200亿美元,约占97.56%。可以获得保险补偿的巨灾损失约490亿美元,约占总巨灾损失的39.84%。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引起的巨灾损失中,能够获得保险补偿的仅占35.71%。

从预测角度看,大面积巨灾一次损失很容易超过100亿美元,而现有的能够承受风险的保险和再保险资本额却十分有限。以美国为例,截至2004年9月30日,美国财产/责任再保险保业的净资产规模不足300亿美元。面对同期美国约216亿美元的飓风灾害保险损失,其总承保能力十分有限。

一般地,保险公司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把可能的巨灾损失划分成若干层,比如,损失金额在0~1000万美元为基本层,0.1亿~1亿美元为第二层,1亿~5亿美元为第三层,依次称之为由低层到高层,层越高,说明潜在的损失规模越大。但高层损失通常缺少再保险的支持,这一点可以从再保险购买模型图中直观地看出。图中数据主要反映美国保险人购买巨灾再保险保障的情况。损失规模在5亿美元以内,再保险在总损失规模中所占的比例有上升趋势;随着巨灾保险损失规模增大,再保险的比例开始下降;超过10亿美元时,再保险比例急剧下降。换句话讲,伴随巨灾规模的增加,再保险的渗透越来越小,即被保险人获得再保险保障越来越小。

从更广义的角度讲,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投保企业和个人自保了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永远不会到保险人那里,当然也就不可能到再保险人那里。一项研究表明,单个企业(核电站除外)遭受巨灾损失在0.1亿~5亿美元之间的,能够获得保险补偿的比例非常有限,而对于5亿美元以上损失的保险补偿则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原始的巨灾损失的大部分是由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和个人自留的。因此,从更广义上讲,风险保险不足以及没有再保险的实际情况要远远超过该图所揭示的信息。

而且,在大灾之后,如1992年的Andrew飓风之后,自留水平(免赔额)有急剧增加的趋势。这就是说,巨灾事件之后,保险总额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从而,再保险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供求局面:一方面,需要再保险分摊的巨灾损失规模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