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版第三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左右结构:泣 、脉、栖、鸦
上下结构:章、盈
(2)加一加:熟字加偏旁
木+西=栖 月+永=脉
牙+鸟=鸦 立+早=章
(3)换一换:熟字换偏旁
脉-月+氵=泳 栖-木+氵=洒
鸦- 牙+又=鸡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章、泣、盈、脉、栖、鸦”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延伸: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识字、理解词语。
合作探究
思考并回答问题。
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思考,回答
问题活动探究
通过合作掌握字音、字形。
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5.理解词语:
迢迢:遥远。
河汉女:诗中指织女星。河汉,指银河。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6.理解诗意。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诗人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第一首古诗,指名学生背诵。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另外两首古诗,看看又能领略到怎样的风景和情感。
2、学习第二首古诗教师范读第二首古诗,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讲解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3、学习第三首古诗按照学习第二首古诗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古诗。
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提问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比较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在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三首古诗的理解。
5、拓展延伸展示与这三首古诗相关的其他古诗,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古诗的魅力。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古诗改写或创作。
6、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主要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读古诗,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
7、布置作业背诵三首古诗。
选择一首古诗,画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画。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但在引导学生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三首古诗,包括《东篱乐》、《七步诗》和《过零丁洋》的内容和意义;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准确表达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3.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课前播放《东篱乐》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诵读《东篱乐》、《七步诗》、《过零丁洋》三首古诗,学生跟读,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3.分组朗读三首古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4.分析三首古诗的意义,理解诗歌情感和内涵;5.欣赏和分析《东篱乐》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和形式。
教学重点1.掌握三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准确表达诗歌意境;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义,感受诗歌情感和内涵;3.掌握分组朗读的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三首古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料;3.《东篱乐》音乐和舞蹈视频资料;4.分组朗读练习材料。
教学过程一、热身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东篱乐》舞蹈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跟读诵读三首古诗(10分钟)教师出示三首古诗的课件,学生跟读诵读。
三、分组朗读古诗(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一首古诗。
四、分析三首古诗的意义(20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式交流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三首古诗的意义和情感。
五、欣赏和分析《东篱乐》舞蹈和音乐(20分钟)教师播放《东篱乐》音乐和舞蹈视频,引导学生观赏和分析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和形式,进一步深入理解《东篱乐》这首古诗的内涵。
六、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结合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表现。
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中,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又通过学习音乐和舞蹈,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的形式和内容,推进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情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世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2课时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庭、未、磨、盘”4个生字。
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4.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知道古诗描写的祖国的大好河山美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旧诗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天门山》,感受到了大气磅礴的天门山美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PPT播放《望天门山》情境背诵版视频)过渡:同学们的感情真丰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关于祖国大好山河的名诗,看看另两位大诗人是如何描绘他们眼中的美景的。
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诗人的步伐,来游览他们笔下的大好河山吧。
2.PPT播放西湖的风景宣传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景区的宣传片吗?你看完有何感受?预设:西湖;我感觉西湖的景色秀丽,充满了诗情画意。
师:一千年前,当大诗人苏轼看到这般美景后,感慨万千,就写成了千古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写祖国的名山大湖这一特点,选取了带有这些景点的宣传片,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所写景物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诗文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苏轼以及他创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背景吧。
1.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2.创作背景本文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含义,掌握诗歌中的文字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义,感受其中的审美情感。
2.难点: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阅读策略来解读古诗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课件等3.学具:学生课本、习题集、笔、纸等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吟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整体理解(15分钟)1.请学生大声朗读《古诗三首》,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让学生围绕古诗文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
第三步:课文解读(20分钟)1.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
3.提问学生,引导他们以情感为基础,用语句为载体,加强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课文鉴赏(15分钟)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与古诗进行联想和对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第五步: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仿照《古诗三首》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选择不同的题材和情感来创作古诗,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欣赏和解读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册相关题目。
2.继续欣赏古诗,感悟其中的美。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4. 教学时间:2课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古诗资料(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2)学生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 赏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互相交流(3)教师总结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古诗的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学习古诗,积累文学素养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作者及朝代3. 古诗主题及意境4. 赏析要点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过程: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
(重点)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
(难点)板块一、印象苏轼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
板块二、印象西湖(一)揭示诗题识西湖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
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
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
(二)对比异同赞西湖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课程目标•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三首古诗的词语、句式以及韵脚•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学习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意思•古诗的词语、语句以及韵脚学习难点•意象丰富的古诗内涵•古诗的韵律与音律教学准备•三首诗歌的课文•教师笔记•课件展示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唐诗宋词来观察古人的情感状态,引导学生引入情感地带。
首先,我将让学生倾听一首著名的诗歌《静夜思》的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首先,我将介绍一下这首诗歌,让学生知道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古诗。
其次,我将要求学生闭目静思,想象床前明月,和亲人分隔两地的感受。
我将询问学生他们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初步感性理解。
Step 2 学习学生学习三首诗歌的基本意思、词语、语句以及韵脚。
在这一步,我将让学生逐一学习三首古诗,并精读每一首古诗中字词的含义、句子结构以及韵律与节奏。
2.1 《钓鱼》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雨雪乱飞,风霜骤至,夜深忽自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这首诗歌中,渔民在晚上乘船出海钓鱼,船上的渔民在唱歌,嘹亮的歌声传到了彭蠡湖畔的美景。
没过多久,天空中开始下起了雨雪,渔民不得不寻找栖身之地,迎接夜幕的降临。
渔船上的蓑衣被风雪挂满,寒冷和凄凉感觉弥漫在船上。
此时,渔船漂泊在大海上,孤独而又脆弱。
这首诗的韵律如海水之流,是对自然的吟咏。
2.2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这首诗歌中,描绘了一个以魅力江南为主题的画面。
江南的春天是一个万象更新的季节,大自然的色彩也随之变换。
此时莺在千里之外啼叫,红绿相映的美景跃然眼前。
这首诗的韵律行云流水,仿佛是大地慢慢苏醒的呼吸声。
2.3 《水调歌头》潇湘何事?洞庭何事?鲈鱼掌上舞。
推船暗笛惊秋风,抚蕉寻叶过千重。
一曲高山流水,谁憾谁?绿杨烟外晓寒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六年级上册语文 3.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案】
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能力、方法培养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1.孩子们,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二、导入新课,理解题目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学生交流后小结: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首词写了作者夜晚在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
三、初读诗文,疏通字词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出示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
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
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
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年级语文下册_《古诗三首》优质教案(第二课时)
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作者1.师引导:梅雨时节不能出去玩耍,多烦恼啊!现在阳光明媚,梅子熟了,溪水潺潺,小朋友们,快放飞心情,跟随诗人一起去浙江《三衢道中》游玩吧!2.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三衢道中,学生齐读诗题。
3.走近作者曾几(j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也较为生动。
著有《茶山集》。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古诗,并相机正音。
(3)全班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题目什么意思吗?预设:走在三衢这个地方的路上。
三、读古诗,寻“三衢”美景1.小组合作,研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1)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试着体会诗人的心情,和小组成员交流。
(2)学生根据要求圈画古诗,并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学生活动: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预设:梅子,小溪。
②教师提出问题: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从“黄时”这个词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夏季游三衢山的。
教师板书:梅子黄③教师提出问题:“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预设:日日晴。
教师点拨:日日晴就是天天晴,因此诗人的心情也愉快了起来,要出门游玩了。
教师相机板书:日日晴④教师提出问题:谁来说说“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两句诗的意思?学生自主结合注释说诗意。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
2. 生字、新词的学习。
3.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 朗读与感悟:学生自读《古诗三首》,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4. 理解与赏析:讲解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5.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讨论诗人的情感。
6. 背诵与描绘: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描绘诗中的画面。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生字、新词;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中的画面。
3. 收集其他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山行》: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描绘出秋天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赠刘景文》: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描绘出冬天的景色,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 《夜书所见》: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描绘出夜晚的景色,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诵视频。
2. 学具:课本,用于阅读和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世界。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古诗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山行》:画出秋天的景色,标注出诗中的关键词。
2. 《赠刘景文》:画出冬天的景色,标注出诗中的关键词。
3. 《夜书所见》:画出夜晚的景色,标注出诗中的关键词。
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三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2. 选做题: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学生自己朗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以上是一份关于《古诗三首》的教学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统编版)-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1教案
教案
一、学习《塞下曲》(一)交流分享,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好诗句
1.读准多音字“单”。
2.学习本课生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梳理大意
(四)借助资料,感受品格
1.交流感受。
2.引入资料,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欣赏《墨梅图》,体会梅花精神。
2.借助资料,感悟诗人品格。
3.背诵古诗。
方法的迁移运用,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
的能力。
二、学习古诗《墨梅》(一)交流分享,了解诗题
(二)初读古诗,读好诗句
(三)再读古诗,梳理大意
(四)借助资料,感受品格
1.欣赏《墨梅图》,体会梅花精神。
2.借助资料,感悟诗人品格。
3.背诵古诗。
借助不同形式的课外
资料,丰富对诗句的
理解,感悟诗句表达
的精神品格。
三、比较学
习,整体回顾(一)回顾本课三首古诗,进行比较
(二)自主发现,交流分享
通过对三首诗的比
较,深化主题。
整体
回顾学习过程,巩固
学习方法。
1.《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通过对诗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文内容的掌握和重点字词的学习。
难点:理解诗文所传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使学生对诗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
三、诗文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内容,解释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讨论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字词和诗文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写下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第2课时重点字词:1. 字词:解释作业设计:1. 背诵诗文2. 写下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对诗文内容的不理解,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诗文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环节,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诗文内容,理解诗文形式,赏析诗文语言,体会诗文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背诵《浪淘沙》(其一)。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浪淘沙》(其一)一诗,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去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的风光。
二、学习《江南春》,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
(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3)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②说说这两句诗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景物。
(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广阔的江南地区,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掩映着红花;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④这两句诗描绘的春景有什么特点?(明媚、有声有色、充满生机。
)(4)学习后两句诗——雨景,怀古。
①体会情感基调:这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还是愉悦的吗?(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②理解背景知识后,再读这两句诗,感悟诗人的担忧。
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主要包含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这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古诗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2. 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理解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2. 朗读:学生自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同时教师进行指导。
3. 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教师进行讲解和答疑。
4. 赏析: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以及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的古诗赏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鹳雀楼、庐山瀑布和山寺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第3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四: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同学学习古诗的爱好,并引导同学回忆所学或所了解的古诗,将同学带入学古诗的氛围中。
)1.背诵古诗,引出“牛郎织女”的话题。
2.同学通过背诵积累的古诗,回顾“七夕节”的习俗。
(1)引导同学回顾并背诵三班级下册学过的《乞巧》一诗。
(2)同学回顾五班级学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沟通与七夕相关的节日习俗。
3.导入:课前大家查找了很多关于七夕节风俗的资料,课上进行了吵闹的沟通争辩,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以古诗的形式叙述了他们的故事,并流传至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迢迢牵牛星》。
(板书课题)4.解题:“迢迢”的意思是遥远。
(1)启发同学思考:牵牛星距离谁显得遥远?同学结合自己的思考发言:牵牛星距离织女星显得遥远。
(2)小结:是啊,牵牛、织女相隔万里,这么远的距离会在他们心中激荡起怎样的思绪呢?今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3)齐读诗题。
学习任务五: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设计意图:指导同学精读的方法,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使朗读更有韵味。
)1.(课件出示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指名读,读准字音与停顿。
(2)老师提示同学留意“皎”“纤”“擢”“杼”“脉”等字的字音和句子间有规律的停顿。
(3)同学反复自由朗读,将字音读准。
(4)齐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出示“章”“泣”“盈”“脉”等生字。
(2)老师提示:“盈”字上半部分应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里面的“又”最终一笔变形为点。
“脉”字为多音字,书写时要留意左窄右宽。
(3)(课件出示)请依据不同意思进行扩词并选择恰当的词语把例句补充完整。
“盈”字在字典中的两种解释:①布满;②多出来,多余。
A.惟以中国土壤之博,物产之(丰盈),人才之盛,十倍于西洋各国。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结合诗句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词,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
3.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句的意思,想象诗(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诗词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了解中国诗歌文化,感悟诗词的美。
语言应用:有感情读古诗,能根据想象画面读出诗歌韵味,准确把握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
思维能力:掌握诗歌韵律,体会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审美创造:体会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阅读,理解诗(词)句的含义。
难点:想象诗(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能用“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景”的方法读懂诗,理解诗的诗的意思。
3.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豪迈奔放的风格。
重点难点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默写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豪迈奔放的诗词风格。
一、导入。
1.背诵《宿建德江》,全班背,个别背。
2.孟浩然夜宿建德江时写下了《夜宿德江》表达愁绪,北宋诗人苏轼登上望湖楼喝酒时也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二、解诗题让我们一起解读试题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是______(时间) 地点________(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畔)试题的意思: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时写下的作品。
三、知诗人,解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古诗词三首”,包括《春晓》、《寻隐者不遇》和《题临安邸》。
通过对这三首古诗词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解释和诗句翻译。
2. 对古诗词主题思想和情感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古诗词讲解资料、板书工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齐读三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词的字词解释、诗句翻译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4. 讨论:分组讨论古诗词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词的题目、作者、字词解释、诗句翻译、主题思想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词。
2. 摘抄三首古诗词中的优美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3. 搜集其他古诗词,与同学分享并互相学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三首古诗词的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置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需重点关注的细节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师: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
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
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
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
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
(板书:看明月,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弄懂词
意。
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
突破本课理解
上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