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三上4 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案

4 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思 (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教师提示:深秋的一天,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枫林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

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案

4.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和诗人丰富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一)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你能背几首写秋天的古诗吗?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

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着古代诗人一起去品味晚秋的景致吧!(二)简介诗人1.作者名片: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其诗豪放、旷达、俊逸,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代表作品:《阿房宫赋》《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二、诗歌朗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三、师生交流,课文解读(一)解读诗歌意思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

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停下车子,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3.朗读古诗,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山径、白云……(二)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等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用“霜叶”和“二月花”作对比,突出了霜叶的红,体现了深秋枫林的生机盎然。

(三)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四、识字写字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4. 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 通过观察插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3.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 古诗《望天门山》2. 古诗《望洞庭》3.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的词语,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3.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1. 理解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2. 古诗插图3. 黑板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 理解:教师讲解古诗中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5.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板书设计1. 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

2. 古诗的内容,重点词语的解释。

3. 古诗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的景象。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搜集其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1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欣赏和感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齐声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6. 欣赏:欣赏与古诗相关的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诗意: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友情、抒发思乡之情4. 意象:寒山、石径、白云、枫林、荷塘、菊花、篱落、梧叶、秋风等5. 情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配画创作。

3. 搜集其他古诗中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解读诗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4 古诗三首》,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题:《4 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课时:2课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感受古诗的魅力吧!b. 出示课题:《4 古诗三首》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停顿。

b. 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合作交流a.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b. 教师点评,总结诗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朗读与背诵a. 学生齐读三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b. 学生自由背诵三首古诗。

5. 拓展延伸a. 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b. 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古诗资料,互相交流。

6. 课堂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b. 学生谈收获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4 古诗三首》2. 诗句及作者3. 诗句意思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诗句。

2. 拓展作业: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是否顺畅,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2. 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诗句的意思,是否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是否对古诗产生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2课时)(教案)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4. 教学时间:2课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古诗资料(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导入新课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知诗意(2)学生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情况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表达(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 赏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互相交流(3)教师总结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古诗的主题(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3)教师布置作业,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学习古诗,积累文学素养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作者及朝代3. 古诗主题及意境4. 赏析要点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下面是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杜牧《山行》诗歌鉴赏篇一江苏省宜兴市万石实验小学张建峰邮编214212教材简析:《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绚烂的山林秋色图。

教学的过程中,我在识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理解诗句,从中体会到诗人那不同一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感受到这是一首秋的赞歌。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径”“枫”“霜”,能说出诗句中“坐”、“于”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秋色以及诗人对秋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学习生字、了解秋天。

1用换部首的方法学习生字。

经()枫()雪()径()疯()霜()指导学生观察上面一行与下面一行字有什么异同,然后再教学书写方法,最后指导学生读音上的区别。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板书:秋天)3对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橙黄橘绿时” 指的就是绚烂的秋天。

4你觉得秋天什么最美?(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可以描述,可是吟诗,也可以歌唱)二、设计情境,导入古诗。

1在这绚丽的秋天,正是登山的好季节,我们不妨跟着作者一起到山中去行走一下,感受秋天的美吧!(板书课题:山行)2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

3初步说说,读了这首诗,你发现秋天的山上怎么样?或问秋天的山上都有些什么?三、品读古诗、感悟秋天。

(一)远上寒山石径斜1师:深秋时节,当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山上爬行,此时你看到满山枯黄的树枝杂草,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一种荒凉的感觉。

生:看到树木枯黄了,光秃秃的山,让人感觉冷嗖嗖的。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 10个生字,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借助注释和插图阅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图片,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走进秋景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请你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介绍自己眼中的美丽秋天。

(学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课件:简介杜牧)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岳麓山)三、感受意境,理解诗意1.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5.预设问题:(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①“生”是什么意思?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的二月的春花)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5篇中班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同学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同学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同学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1、同学沟通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熟悉(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二、揭题学习《山行》1、仔细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2、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诗,沟通。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杜牧(唐)同学用课外学问沟通对杜牧的熟悉,加深记忆,更便利的理解诗意。

(3)沟通: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同学发觉沟通,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季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模糊约可以观察几户人家。

C、由于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沟通: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娴熟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完成课后的习题2.部编版三班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宠爱之情。

2、学习诗中消失的生字。

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育同学对古诗的宠爱之情,鼓舞同学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山行(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山行(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山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山行》。

(2)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了解作者杜牧及创作背景,感受古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2)运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感受古诗的美。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描写秋天山景的诗歌。

2. 诗歌内容:全文共四句,描绘了诗人在秋天行走在山间,欣赏美景的情景。

3. 生字词:掌握“远”、“上”、“斜”、“白云”、“深处”等词语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4. 诗歌意境:感受秋天山间的宁静、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心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山行》。

(2)理解诗句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了解作者杜牧及创作背景,感受古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意境的深入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秋天的山景,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语气、语调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句: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感受意境: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秋天山间的宁静、美丽,体会诗人的愉悦心情。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生字词,分享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诗歌背诵:学生分组背诵古诗,互相纠正,提高背诵效果。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4.古诗三首《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风景,描画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酷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酷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酷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酷闷,由看到远处酷篱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由回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诗歌酷达出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知道“寒山、萧萧”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画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教学重点:知道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2.教学难点: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时·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知道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谈话导入1.播放秋天美景相干的视频,学生观赏,交酷感受。

2.教师总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向往。

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酷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呢?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精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酷出的一首。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程中的第四课,名称为《古诗三首》。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的学习,包括《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朗读和解析这些古诗文来了解古人的文化和思想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内容,并能进行基本的朗读;2.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古代文化的重要性;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开发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登鹳雀楼》、《将进酒》和《静夜思》;2.了解诗文背景及有关文化知识。

3.2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和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表达;2.发现并习惯运用有关的阅读技巧来帮助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法: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进行集体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阅读法:采用读一段、讲一段、思考一段的方式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己思考;3.表演法:组织学生朗读和表演诗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能力。

5.1 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或者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带领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价值。

5.2 学习环节5.2.1 《登鹳雀楼》1.请学生一起来认真朗读一次《登鹳雀楼》,体验诗歌语言和情感的魅力;2.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尽量从诗歌描写的角度来描述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3.请学生自行查找并阅读《登鹳雀楼》的历史背景并将其分享给全班,加深对诗歌的了解。

5.2.2 《将进酒》1.请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一遍《将进酒》,体会其语言明快、气韵华丽的特点;2.引导学生自行理解《将进酒》中邀约、谦逊、高傲、豪放等情感;3.加强对诗词背后的历史情境的了解。

5.2.3 《静夜思》1.先请学生自行朗读和理解《静夜思》的内容;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关于对老家乡之思念而引发的情感表达;3.帮助学生发现《静夜思》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向美和典型的中国文学赏析方法;4.让学生学习认识文章的层次,理解自己的思考所在的角色位置。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古诗《山行》- 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并描述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案、PPT- 彩色图片或插图- 录音机、音箱- 黑板、粉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录音,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3. 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背诵比赛。

4. 意象解析:通过PPT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1. 《山行》- 2. 《枫桥夜泊》- 3. 《夜书所见》- - 作者- - 背景- - 意象- - 情感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制作PPT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并描述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讲解意象和情感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第四课的《古诗三首》选取了不同朝代诗人的作品,分别是唐代杜牧的《山行》、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山行》描绘了深秋时节山林的美丽景色,通过“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尤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秋天的枫叶与春天的花朵作比,传达出对秋天别样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苏轼勉励友人刘景文的诗作,前两句以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以“橙黄橘绿”突出了在这样的时节仍有硕果累累的生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与鼓励。

《夜书所见》描写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在深秋夜晚的所见所闻,由江上秋风、萧萧梧叶引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其中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描写,更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思乡的惆怅交织之感。

这三首古诗在内容上都与秋天有关,或描绘秋景,或借秋抒情,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秋天的多样韵味,同时也能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达手法,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在低年级时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较为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然而,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对于诗中描绘的一些景象和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不太能完全领会。

例如,在理解《山行》中诗人对秋天独特的喜爱之情,以及《赠刘景文》里借景表达的劝勉之意时,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结合生活实际和图片、视频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去体会。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开始逐渐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字典理解字词含义等,但在自主探究古诗内涵、体会诗人情感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从诗句中的关键词、意象入手去解读古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

一、教学目标
1.对《古诗三首》的作者及背景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3.学会运用朗读、背诵等方法,对古诗进行鉴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鉴赏古诗并加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集体观看课文
观看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熟悉文本,同时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性认知。

2. 集体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师讲解课文
教师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形式特点和意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4. 小组合作阅读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古诗,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5. 分组演讲
让分组的学生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在朗读、鉴赏和表达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对古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发展了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五、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觉得教师讲解课文这一环节要注重讲解的深度和广度,并适当注重互动交流,借鉴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同时,在小组合作和分组演讲环节,要注意活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

4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 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并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古诗简介: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3. 古诗解析:分析每首古诗的韵律、意境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创作背景:介绍每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和社会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难点: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录音、PPT课件。

2. 学具:古诗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学习和讨论。

5. 总结:教师总结古诗的学习要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文化价值。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3. 内容:简要概述每首古诗的内容4. 韵律:分析每首古诗的韵律特点5. 意境:解析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学生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所学古诗。

2. 写作练习: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欣赏和讨论古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赠刘景文【课时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皿”是“盖”。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课堂作业新设计】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枝。

...,菊残..已无擎雨盖..犹有傲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花荷叶图菊花图橙黄橘绿图【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教学这首诗之前,我先对这首诗的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作了一番讲解,从而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再让他们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首诗确实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擎雨盖”“傲霜枝”这样的词语。

因此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不足之处:虽然孩子们对局部把握了,但由于教学上的不足,致使学生对全诗的把握不够,对于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古诗该如何进行教学,我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提高!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一灯明。

...,夜深篱落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1.(1)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作者介绍】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