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薄层色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相对比移值Rs
——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
样品的Rf值 Rs 对照品的Rf值
a c

原点到样品斑点中心的 距离 原点到对照品斑点中心 的距离 Rs 1 或 Rs 1
b
A
B
Rf值的测量示意图
a A / B组分的 Rst b
课来自百度文库练习

样品和对照品经过薄层色谱分离后,样品斑 点中心距原点8.0cm,对照品斑点中心距原 点6.0cm,展开剂前沿距原点10.0cm。试求 样品Rf值和Rs值?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一、制板
薄层铺板的厚度及均匀性对样品的分离效果 和Rf值的重复性影响极大 ,一般厚度以 0.25mm为宜。
硬板的制备 1)载板; 2)匀浆的制备;3)制板;4)晾 干;5)活化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1)载板
多用玻璃板,也可用塑料膜和金属铝箔。 要求:表面光滑,平整清洁,没有划痕。用 前先把玻璃板用洗液浸泡或用肥皂水洗净, 再用水清洗干净,最好用95%乙醇擦一次。 烘干备用。 规格根据载玻片的不同一般有4cm×20cm、 10cm×20cm、20cm×20cm及 2.5cm×7.5cm等几种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作业
P129-130 计算题1、2
一、分离原理
色谱过程:
吸附剂对各组分具有不同的吸 附能力,展开剂对各组分的溶解、 解吸能力也不相同。 各组分在两相吸附-解吸过程中 迁移速度不同,而最终被分离开 来。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比移值Rf
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 Rf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a c
a R c
A f
b R c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三、展开剂(流动相)
一般遵循“相似相溶”原则: 极性大的物质——极性大展开剂 极性小的物质——极性小展开剂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三、展开剂(流动相)
薄层色谱法中常用的溶剂,按极性由强到弱 的顺序排列是:水>酸>吡啶>甲醇>乙 醇>丙醇>丙酮>乙酸乙酯>乙醚>氯仿 >二氯甲烷>甲苯>苯>三氯乙烷>四氯 化碳>环已烷>石油醚
四、显色(斑点定位)
1.直接观察:有色斑点 2.有些组分在紫外光照 射下产生荧光,可在 紫外灯下用铅笔将组 分斑点描绘出来。 3.化学显色:常用的方法 有喷洒显色剂、碘蒸 气熏或氨水熏等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TLC的特点
仪器分析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1. 分离效能强;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2.灵敏度高; 3.展开快;可以同时展开多个样品; 4.预处理简单; 5.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6.上样量比较大 ,可点成条状。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4)晾干: 自然晾干 (5)活化: 将晾干的板子放在烘箱中于105~110℃活化 0.5~1h,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一 般硅胶活化1h,而氧化铝活化30min即可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二、点样





要求斑点集中,点样量适中 溶解固体样品的溶剂有挥发性,避免用水,否则易使斑 点扩散;液体样品可直接点样。 点样位置距薄层底边约1.5-2.5cm处,采用多次点加法。 点样量应适中,原点直径宜为2-3mm。 点样工具:玻璃毛细管,微量注射器,自动点样器。 在同一薄板上,多个样品点的距离应大于1.5cm。 点样不能距边太近,避免边缘效应。 点样时间要短,避免薄板暴露在空气中时间过长而吸水 降低活性。
第十一章 薄层色谱法
仪器分析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薄层色谱法基本原理,熟悉固定相和
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2.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 3. 了解薄层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主要内容
§11-1 基本原理
§11-2 操作方法
§11-3 定性和定量方法
•通过调节展开剂的极性: 若Rf值都太小,则 增大 展开剂的极性; 若Rf值都太大,则 减小展开剂的极性。 •还可改变吸附剂的活性: 若Rf值都太小,则 减小吸附剂的活性; 若Rf值都太大,则 增大 吸附剂的活性。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11-2 操作方法
一、制板 二、点样 三、展开 四、斑点定位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11-3 定性和定量方法
一、定性方法
测出斑点的Rf值,与同板上的已知对照品的Rf值 对比, Rf值一致,即可初步定性该斑点与对照品 为同一物质。 然后更换几种展开系统,如Rf值仍然一致,则可 得到较为肯定的定性结论。 这种定性方法适用于已知范围的未知物。 由于Rf值重现性差,因此也常采用相对比移值Rs 来定性

硅胶的活化
通常将硅胶在105-110℃烘约0.5-1h, 可逆除去硅胶表面吸附的水, 使硅胶恢复吸附能力。 加热到500oC时,交联内部的结构水不可逆 的失去,硅醇结构变为硅氧烷结构。
OH OH Si Si
H2O
O Si Si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硅胶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
含水量高,活度级数高,吸附力弱 薄层色谱常用硅胶有硅胶H、硅胶G、硅胶 HF254、 GF254等品种 适用于分离酸性和中性物质,如:有机酸、 氨基酸、萜类、甾体等的分离。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2.氧化铝
氧化铝H、氧化铝G、氧化铝HFz等型号
氧化铝又可分为碱性氧化铝、酸性氧化铝和 中性氧化铝 氧化铝的吸附性比硅胶弱,但它能显示出与 硅胶不同的分离能力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3.聚酰胺
聚酰胺为有机吸附剂,聚酰胺分子内的配胺 基能与酚类、酸类、醌类及硝基化合物等 形成氢键,由于这些化合物中酚羟基数目 及位置的不同,而导致聚酰胺对其产生不 同的吸附力,遂使其分离 。
1.硅胶
硅胶结构:硅胶具有多孔性的硅氧交联骨架
硅醇基(吸附中心) 吸附极性基团
Si OH H2O
水合硅醇基, 失去吸附活性
被分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极性大的物质——强吸附 极性小的物质——弱吸附 常见官能团的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 烷烃<烯烃<醚<硝基化合物<酯<酮<醛 <硫醇<胺<醇<酚<羧酸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2)匀浆的制备
1份吸附剂+3份黏合剂放在研钵中, 向同一方向研磨,研磨至均一且无气泡, 此时呈胶状物,色泽洁白为佳。为防止 由于搅拌带入气泡,可加入少量的乙醇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3)铺板
倾注法:将匀浆立即倾入玻璃板上, 倾斜薄层板,使吸附剂流至薄层板一侧, 待吸附剂蓄积一定量后,再反向倾斜薄层 板,使吸附剂回流然后是另外两个方向, 重复操作,然后再稍加振动,使载板薄层 均匀。
8.0cm R f 样品 0.8 10.0cm R f 样品 8 Rs 1.33 R f 对照品 6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二、吸附剂(固定相)
吸附剂的选择从两方面考虑:被分离物质的 性质和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力的强弱
极性强的物质——吸附弱的吸附剂; 极性弱的物质——吸附强的吸附剂; 最常用的吸附剂是硅胶、氧化铝和聚酰胺
B f
b
A
B
Rf 取值范围: 0 ~ 1 Rf 最佳范围: 0.15 ~ 0.85 在固定条件下,Rf值为常数 ——定性依据
Rf值的测量示意图
比移值的意义
Rf 理想范围: 0.15 ~ 0.85
分配系数K越大→保留时间越 长 →Rf值越 小 分配系数K越小→保留时间越 短 →Rf值越大
即 K↑或k’ ↑↔Rf↓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11-1 基本原理
一、分离原理 二、吸附剂(固定相) 三、展开剂(流动相)
吸附薄层色谱法(TLC)的定义
TLC:将吸附剂均匀地铺在玻璃板、塑料板或 金属薄片表面上形成薄层,经点样、展开与 显色后,根据结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方法。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边缘效应
①定义:同一薄板的同一物质,
在色谱展开过程中,靠边缘处斑
点的Rf值与中心区域斑点的Rf值
不等,此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②产生原因:色谱缸中混合展开
剂蒸汽未达到饱和,溶剂在硅胶
板的边缘极性较大。
边缘效应
③减少边缘效应的办法
色谱缸密闭性要好,展开剂应先饱和后再展开;
点样尽量靠中心,不要离边缘太近。
点样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三、展开
饱和: 将薄层板样点一端放入缸内,注意切勿使样 点浸入展开剂中,密闭, 先让缸内溶剂蒸气 饱和5~10min . 开始展开: 展开剂前沿上升到样点上方8~10cm时取出 薄层板,放平,铅笔标明溶剂前沿位置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展开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选择TLC分离条件的一般原则:
组分:极性大
吸附剂:极性小
展开剂:极性大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三、展开剂(流动相)
酸性组分——加酸,可防止拖尾现象
碱性组分——加碱,可防止拖尾现象 选择展开剂——采用试验的方法
常选择用混合溶剂作为展开剂
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 仪器分析
思考
如何调节Rf值在0.15-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