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程课件 第十章 宏观经济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是从纠正Market Failure的角度来论证 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的。
第一、市场机制是在经济波动中实现资源均衡配置的,不可 能自动有序地实现经济总量的均衡和结构的均衡。 第二、自发的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垄断或者过度竞争,而不论 是垄断还是过度竞争,都会干扰市场信号,影响资源合理 流动,使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第三、自发的市场竞争将导致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从而不 但会引起尖锐的社会矛盾,并会对经济和社会生产造成破 坏,而且低收入阶层的扩大也会使政府的某些政策, 如 利率政策失灵。
(二)国家的基本职能:
(1)提供公共产品; (2)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管理国有资产; (4)进行宏观调控。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生产目的的 需要; (2)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需要、自觉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需要; (3)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
观调控则包含了内生性宏观调控体系和外生性宏观调控体 系两大部分。
(3)从政策工具的运用上看,中国的宏观调控所
使用的政策工具除此以外,还包括货币政策中的外汇储备、 财政政策中的进出口税率、价格政策中的重要生产要素和 资源的价格以及行政手段中的信贷规模、重要生产资料的 供给、重要商品价格以及土地、建设、规划、环保、安全、 贸易、外资、产业、市场秩序等政策门槛和各宏观调控政 策执行部门的政策执行情况等。
• 货币政策分为紧缩型和扩张型两种类型。
收入分配政策
• 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 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个人收人总量及结 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 原则。 •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 工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工资手段进行调 节,一方面是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 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 持在合理的幅度内,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降低工资水平,在 通货紧缩情况下则提高工资水平。
四、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宏观调控的实践
1、转轨前期的四次调控及其特点分析 (1)1986年以前的宏观调控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但经济 手段的力度逐渐增强,并开始发挥作用。 (2)1991年宏观调控形成经济的“硬着陆”,其原因在于 政策调整的力度过大。 (3)1992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并没有简单运用直接调控手段 给经济降温,而是综合运用各项调控措施,有步骤、分阶 段地逐步推进。 (4)1993—1997年的宏观调控
(1)经济增长 (2)物价稳定 (3)总量平衡 (4)充分就业 (5)结构优化 (6)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 宏观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政策、经济计划、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 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
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财政政策
• 包括对财政收入政策的运用、对财政支出政策的运用和二 者的综合运用。财政收人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 • 在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下,一般应采取扩张性的 财政政策。这样促进总需求上升,有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 需求的平衡。反之,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应 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4)从宏观调控的影响来看,中国的宏观调控除
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外,还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 许多方面,包括居民的生活水平。
货币政策
•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 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 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是中央银行在稳 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 币供给量的目标。 •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 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 就是规则的改变等)。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 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 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2、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
1、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 位和作用 2、不拘泥于西方的传统,大大拓展了宏观调控的 内涵与外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 系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4、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 合起来 5、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 来
五、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
• 从宏观调控本身来说,调控伊始,中国政府就采 取了一种与渐进式转轨策略相类似的带有明显 “摸着石头过河”色彩的策略模式,这种模式迥 异于惯常使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西方经典宏 观调控,也不完全合乎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和概念, 也完全不同于其他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
1、我国宏观调控的特殊性 :
3、中国宏观调Baidu Nhomakorabea的理论创新
• (1)从宏观调控的目标上看,不仅具有市场经
济国家宏观调控所具有的经济增长、币值稳定、充分就业 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传统的四大目标,还包括粮食安全问题、 股市投机问题、房地产价格问题、节能减排问题以及国际 经济的影响问题等。因此,宏观调控的目标呈现出多元化 的特点。
• (2)从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来看,中国的宏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 总目标: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
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总量平衡包括产品价值量的 平衡和产品总量的平衡等;结构平衡包括供给结构和需求 结构的平衡两个方面。
•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
(1)效率、增长、稳定 ; (2)经济福利 ; (3)分配公正。
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
第十章 宏观调控问题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 三、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四、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 五、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概念: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持国民经济能持续、
稳定、健康迅速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推动 社会全面进步而采取的经济措施。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2、转轨中后期的宏观调控:
(1)199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第一次使用扩张性政 策来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 (2)2003年以来宏观调控针对的是部分行业投资 过度扩张带来的局部经济过热,不同于以往的经 济全面过热。 (3)2008年以来的宏观调控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 经济的不利影响,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 将宏观调控置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可 以看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又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中国的宏观调控从一开始就缺乏成熟的理
论指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宏观调控的每一步都 伴随着改革实践的进程,同样带有明显的探索性质,因为 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2)过渡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带有明显的过 渡性,而宏观调控从传统体制下的计划管理过渡到开始运 用短期的经济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再到形成适合中国国情 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样具有过渡的性质。 (3)综合性。无论是从宏观调控的目标、政策工具的运 用上看,还是从宏观调控的影响上看,中国的宏观调控都 体现出综合的特点,对宏观经济运行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4)创新性。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传统做 法,在宏观调控的目标、内涵、政策工具的运用、调控手 段的选择以及调控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创新,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二)近10年宏观调控的特点:调控组合拳的特色逻 辑
21世纪的最初10年,我国大体经历了“走出通货紧缩”、“应对偏热通 胀”和“大幅V型波动”几个时期,宏观调控政策也相应发生着调整演变。 2000—2002年,宏观经济偏冷,政府实行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2003—2004年经济过热,经过调控等一系列宏观措施,把过热势头打下来; 到2005年以后又出现更为明显的经济偏热和通胀形势,并引发新一轮更为广 泛的紧缩性调控; 到2008年碰到全球金融危机,政府出台力度空前的刺激政策; 到2009年上半年,我们看到总需求V型回升,伴随着通胀预期压力。 2009夏秋特别是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在基本方针表述上维持积极、扩张表述, 然而实际操作早已逐步反向调整,可以看做是“中国式部分退出”过程。 “部分退出”时实施的多方面收缩性政策,使得最近几个月宏观经济在V 型回升后再度回落,呈现某些偏弱表现。
(1)涵盖领域广泛。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的范围除了通 常的宏观经济领域外,还涵盖了企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 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医疗体制的改革、教育问题、房地 产价格、过剩产能产业的整合,等等。 (2)政策工具多样。在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同时, 还采用了许多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产业政策。 (3)宏观调控频繁。转轨以来,大幅度的宏观调控已进行 了6次。在2003年以来的第六次调控中,还出现了在一轮 调控中的“多次调控”现象。 (4)调控力度适度。既有改革初期行政命令式的“一刀切” 以及近年来对房地产市场的强势调控,又有针对局部经济 过热所采取的“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