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

精神分析主流五大学派写此文的目的是用简洁的纲目做科普。
想把精神分析这个人人都知道的,神乎其神的概念简洁条理化,特别是经常用的精神分析五大学派,让大家对它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因为一百年来精神分析的人物众多,学界说法也多,我又是个粗线条的人,所以定会挂一漏万。
我们先把精神分析五个主要学派列出来。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classical psychoanalysis二.沙利文,埃里克森等的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三.克莱茵和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theory四.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五. Stolorow和Atwood的主体间性心理治疗-The intersubjectivity psychotherapy这五个学派也被统称为心理动力学。
后四个称为现代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好像是说种庄稼的事,人就是一粒种子,自我心理学讲得是种子本身的生命本能,如发芽成长(好像人成长)的本能。
客体关系讲的是种子成长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比如土好不好,有营养还是有害的土壤,阳光如何。
自体心理学说的是种子在土壤和环境中,被影响的成长问题。
而最新的主体间性治疗理论却全面阐述了以上的问题,它是精神分析过去四个学派的概括总结,它可能意味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大结局。
一、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人,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
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
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2.人格结构理论: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咨询技术介绍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发展就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得基础上得, 她得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虽然弗洛伊德总把性欲视为人类行为得真正动机和发生得原因,但就 是她所谓得性就是广义得。主要有三点,(1)从概念来看,不能把性和生殖器两 个概念等同,她除了包含许多涉及生殖器方面得活动外,还有更广泛得内涵。 (2)从范围来看,性并不仅仅开始于个体性成熟得青春期,而就是在婴儿出生后 就已开始。(3)从功能来看,性功能不仅表现为生殖器得快感,还包括从其她身 体区域获得快感障碍得病理机制
自恋得需要招收创伤性挫折,导致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原始得自恋结构—— 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形成自恋得固着。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或被 压抑形成水平分裂,或被否认,形成垂直分裂。
2、自恋障碍包括自恋人格障碍、精神病和边缘状态
自恋人格障碍:已经形成内聚自身和内聚得理想化父母表象。 精神病和边缘状态:固着于自体性欲阶段。
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得自恋理论 狭义自身心理学得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
力比多 根据力比多投注得对象,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分为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
比多。前者就是指贯注于自我得力比多,后者就是指贯注于对象得力比多。这 两种力比多得区别仅在于投注得对象不同,作为心理能量,她们得性质完全相 同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还假定,力比多总量恒定,则力比多投注于自我越多,那 么在对象身上得就越少。 自恋得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
潜意识论
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内容就就是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并且主要就是 性冲动和性欲望,她就是与生俱来得。但由于这些欲望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 习俗就是抵触得,于就是这种欲望就被压抑到无意识得深处,造成了她们好像 不存在似得假象。但实际上性冲动和性欲望并没有被消灭,而就是隐藏在潜意 识中,以人们意识不到得方式——在梦中潜意识得欲望以伪装得形式摆脱意识 得控制,渴求并实现满足。
心理学三大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以及其后的荣格)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
查尔斯·布伦纳所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
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
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能量理论:
弗洛伊德以为人旳大部分行为旳动机都来自“性本 能”,他把这种性能量称之为“里比多”。这种极端旳还 原主义使弗洛伊德旳理论饱受争议,也为后来精神分析学 派旳分裂埋下伏笔。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1923年其于弗洛伊德合作发 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创 建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出“情结 “旳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 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 识三层。
1961年6月6日逝于瑞士,在世是曾任国 际心理分析学会会长、国际心理治疗协会主 席等,创建了荣格心理学学院。他旳理论和 思想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荣格旳主要观点
• 意识:
人格构造旳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被人觉知旳部分, 如知觉、记忆、思维和情绪等,其功能是使个人能够适应 其周围环境。自我是意识旳中心、自觉意识和个体化旳目 旳所在。荣格以为意识是心灵中极少一部分,具有选择性 和淘汰性。正是出于自我才确保一种人人格旳统一性、连 续性和完整性。
(一)精神分析旳心理学渊源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 理学家——布伦塔诺旳学生。在作为布伦塔诺门 生旳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 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旳有关观念。他将人旳 能动性旳源头归结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位于人类 本身内在世界旳某些动力能量,这一观点成为后 来精神分析旳能量理论旳理论根据。
不足之处
• 弗洛伊德学说旳悲观方面主要表目前它过分夸张了人旳自 然性而贬低了人旳社会性;他旳泛性论基本上是非科学旳, 而他旳精神分析学说因把精神提升到了物质之上,故基本 上是唯心主义旳。后来,由弗洛伊德旳某些学生又发展形 成了新弗洛伊德主义,体现为不再那么强调人旳本能作用, 而开始注重人和人之间旳关系旳社会原因。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xuépài)精神分析学派(xuépài)1.基本(jīběn)简介精神分析学说,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心理(xīnlǐ)分析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是在治疗精神障碍的实践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一种强调无意识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有时称为“深层心理学”。
创立者为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也称弗洛伊德主义。
为了有所区别,该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后(zhīhòu)的发展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或新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
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běnnéng)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2.产生(chǎnshēng)原因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S.)是位精神病医生,他从自己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了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bù fen):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它不同于觉察不到的通常意义上的无意识,为区别起见,后来经常将其叫做潜意识。
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前意识的概念(gàiniàn),认为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中间心理状态。
它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蕴含

目录
•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精神分析学派与教育的关系 • 精神分析学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 精神分析学派的局限与挑战 • 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蕴含的启示
01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
精神分析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通过深入研究人的潜意识,提出了精神分析理 论。
对教育方法的启示
1
重视潜意识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对个体行为有 重要影响,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潜意识 需求,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和表达自 己的内心世界。
2
提倡自我反思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我反思是个人成长 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进行自 我反思,培养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 能力。
3
强调师生互动
精神分析学派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自我概念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自我概念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认 为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有重要 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中,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自我概念,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并提供有针 对性的教育支持。
情感教育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自我概念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认 为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有重要 影响。在教育心理学中,了解和关注学生的自我概念,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需求,并提供有针 对性的教育支持。
05
精神分析学派教育蕴含的启示
对教育观念的启示
重视个体差异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因此教育应尊重每个学生的 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关注情感教育
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情感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教育应关注 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
精神分析学派简介

• 个体潜意识: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
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 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意识内我领域。荣格认为个体潜 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情结,即一组组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 在—起的情绪性观念群,如恋父情结、性爱情结等。它决 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著名的“冰山理论”:
• 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是一种不给予任何思想限制或指引的联想。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 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 给患者的思路提供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 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精神分析者对患者报告的内容进 行分析和解释,直到双方都认为找到患者发病的最初原因 为止。
现代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学派
• 一、发展 • 二、主要人物及其观点 • 三、意义与影响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学派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奥 地利,由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严格意义上 来说,精神分析是时代的产物,是当时社会文化 以及科技进步的综合成果。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心理学渊源 (二)哲学渊源 (三)自然科学渊源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 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的主要观点
• 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 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 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 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 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集体潜意识:
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 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其创始人A·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 为都是处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曾是意动心理学家——布伦塔诺的学生。 突出人的动机系统与高级需要的重要作用 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 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 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包括—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属于个体性质的梦等,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可以进入 意识内我领域。 在作为布伦塔诺门生的三年里,弗洛伊德吸收了有关意向性,能动性,以及行为与动机原理的有关观念。 由于人类遗传下来的原型就不需要借助经验的帮助即可使个人的行动在类似的情境下与他的祖先的行动相似,”艺术家的创作如有神 助”’就是原始意象起着一部分的作用。 它决定着我们的人格取向和发展动力。 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集体潜意识的内容是由全部本能和它相联系的原型所组成,本能与原型相互依存,本能是原型的基础,原型则是本能内身的潜意识意 象。 一、精神分析的 渊源 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状态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即脑子里出现什么就说什么,不给患者的思路提供 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报告自己所想到的一切。 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卡尔·荣格 弗洛伊德学说的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它过分夸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贬低了人的社会性; 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

新精神分析
其共同点是修改和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 能论和泛性论,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 系等因素提到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 (1)社会文化论:霍妮、沙利文、弗洛姆 (2)自我发展论:艾里克森、安娜·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一、自由联想 二、梦的解释 三、日常生活中的过失分析 1、口误和笔误 2、遗忘 四、投射技术 1、单词联想法 2、罗夏墨迹测验 3、主题统觉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1
罗夏墨迹测验2
主题统觉测验
THE END 谢谢
发展观
三、性器期(3岁—5岁) 1、恋父情结 2、恋母情结
发展观
四、潜伏期(6岁—12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性欲被转移为替代性 活动,其性欲对象为年龄相近的同性,并有 排斥异性的倾向。
发展观
五、生殖期(13以后) 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两性之间生理 上的差异日益明显,此时已摆脱儿童时期的 性对象,并以异性为性对象。
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
1、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容格(分析心理学)、阿德勒 (个人心理学) 2、新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
1、结构观
2、动力观 识和潜意识 1、意识是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 2、前意识是我们加以注意便能觉察到的心 理内容。 3、潜意识是指个人不可能察觉到的心理现 象 ,但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我
本
动力观
一、早期理论:本能分为两种:性本能(Libido) 和自我本能. 1、性本能:也称里比多,是人的行为的内在 潜力,这种本能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 足。 2、自我本能:是人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 伤害,如饥、渴等生理需要。
动力观
二、后期理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1、生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本能同样都是指 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合成一个生的本 能。 2、死的本能:其最重要的衍生物是攻击,指 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 的需要,残酷、谋杀以及攻击都是受死的本 能所驱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话疗法”(“宣泄疗法”):弗洛伊德在维也 谈话疗法” 宣泄疗法” 纳与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1842.-1925)合作 纳与布洛伊尔(Joseph Breuer,1842.-1925)合作 期间 “自由联想法” :一种开放性的,不加任何指导的 自由联想法” 技术去发现导致患者心理问题的某种线索。这期间, 伴随着医生的启发和劝导。同时,医生把患者所报 告出来的意象加以分析和解释,一直到患者和医生 双方都认为找出了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 1900年写成了《梦的解析》 1900年写成了《梦的解析》,被认为是弗洛伊德一 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并大体上构造起了精神分析的 理论框架。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圣母与圣婴》 圣母与圣婴》
《圣母与圣安娜》 圣母与圣安娜》
“埃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 埃勒克特拉情结” complex)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子对自己的父亲异常深情,父 亲成了自己性爱的对象,而母亲则被视为多余,希 望自己取代她的位置。这种恋父嫉母的倾向,弗洛 伊德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伊德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2、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荣格( 1875—1961) 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 1913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 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 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所谓“集体无意识” unconsciousness,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 话来说“ 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 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 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 机和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 机和意象。”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 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 期积累,“ 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 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 、原型 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Archetype)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 Archetype)等方面的研究,而这方面是他文艺美 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大约自一九OO年起,弗洛伊德的周围开始陆续聚集了一些 大约自一九OO年起,弗洛伊德的周围开始陆续聚集了一些 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人,这其中包括阿德勒与荣格。 1908年,在奥地利第一次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大会。1909年, 1908年,在奥地利第一次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大会。1909年, 弗洛伊德被任命力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助理教授, 并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贺尔的邀请,去 美国以《精神分析学五讲》 美国以《精神分析学五讲》为题作了讲演。这意味着正统 的心理学界开始正视了精神分析的理论。 与此同时,1911年,阿德勒等人率先退出了精神分析学会。 与此同时,1911年,阿德勒等人率先退出了精神分析学会。 紧接着,1913年,荣格等一批人也与弗洛伊德脱离了关系, 紧接着,1913年,荣格等一批人也与弗洛伊德脱离了关系, 随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精神分析国际间的交 流中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精神分析学派走向分裂。
在精神分析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在精神分析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无意 识通常意味着非常困难或者根本不能被意识 接受。”“前意识意味着,尽管在某一时刻 接受。”“前意识意味着,尽管在某一时刻 不属于意识,但却容易被意识接受。” 不属于意识,但却容易被意识接受。”
Hale Waihona Puke 意识前意识无意识超我( 超我(superego) ) 代表良心、 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B. 关键词
关键词一: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关键词一: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概说: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它对心理过程或人格 所作的分析研究。早期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意识 (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 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和无意识 (unconsciousness)三个层次或部分。他认为这三者的区 unconsciousness)三个层次或部分。他认为这三者的区 分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久不变的。弗洛伊德给无意识 下的定义是:“一种历程(指心理过程——引者)若活动 下的定义是:“一种历程(指心理过程——引者)若活动 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无所知觉,我们便称 这种历程为无意识。” 这种历程为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一个特 殊的精神领域,无意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过程。它 是不为意识所感知的。它的内容是原始冲动、本能的欲望, 如饥饿、渴、性欲冲动等等。其中,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冲 动是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Eg: Eg: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解析: 解析: 把无意识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领域,弗洛伊德有 开创之功。 著名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1859- 著名心理学家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1859- 1947),曾比弗洛伊德稍早提到了无意识的概念, 1947),曾比弗洛伊德稍早提到了无意识的概念, 但只不过是顺便提到,并没有创建一个新的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 矛盾的摆脱,最初的过程(宣泄的自动力) 矛盾的摆脱,最初的过程(宣泄的自动力),无始无 终,以及对外部现实的精神取代——这些是我们 终,以及对外部现实的精神取代——这些是我们 可以从属于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中找出的特征。” 可以从属于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中找出的特征。” 无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几乎不能进入意识领域中 的;另一种则是可以经过努力,进入到意识领域 中的。
自我(ego)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 自我(ego)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 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
本我( )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
关键词二:力比多(libido) 关键词二:力比多(libido) 概说:弗洛伊德认为,在性本能的背后,潜伏着一 种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力比多” 种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力比多”。力比多是 性欲的原始动力。“ 性欲的原始动力。“力比多,与饥饿相似,是一种 势力。通过这种势力,本能,这里指性本能( 势力。通过这种势力,本能,这里指性本能(就象 在饥饿的情况下它是吃的本能)才得以表现自身。” 在饥饿的情况下它是吃的本能)才得以表现自身。”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能量看得非常重要,认为由力 比多驱遣的各种本能,这里主要指维持个体生存的 自我本能——寻求食物,和维持种族延续的性欲本 自我本能——寻求食物,和维持种族延续的性欲本 能——寻求配偶,获得满足时,会带来快感,也就 ——寻求配偶,获得满足时,会带来快感,也就 是饮食和性活动的快感。
(二)其他代表人物的理论主张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18701937) 1937) 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 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 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 会文化定向的“自我” 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 。 “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主 追求卓越” superiority),主 张用一种追求的内驱力,来取代弗洛伊德心 理学中作为主要内驱力的性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主张 (一)弗洛伊德: 以1904年为界,大体分为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 。 1904年为界,大体分为前期理论和后期理论 在前期理论中,弗洛伊德形成了他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 (与无意识密切相关的一个词:抵抗 resistance)此外,早期 理论还包括着“快乐原则” 理论还包括着“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与“现实 principle)与“ 原则” 原则”(principle of fact or reality)这两个重要概念。 reality)这两个重要概念。 在后期理论中,弗洛伊德对早期学说的修改和补充,主要 体现在他提出的人格框架(本我【id】 自我” ego】 体现在他提出的人格框架(本我【id】 “自我” 【ego】和 “超我”【superego】)及两种本能(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 超我” superego】)及两种本能(生的本能[life 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 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 [death instinct]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 instinct]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 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 力。)等理论上。另外,弗洛伊德在后期还提出了“自恋” 力。)等理论上。另外,弗洛伊德在后期还提出了“自恋” (narcissism)说等新的观点和概念。 narcissism)说等新的观点和概念。
二、历史发展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 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发端于精神病的医 疗实践过程之中。 弗洛伊德1885年在沙可(Jean 弗洛伊德1885年在沙可(Jean Martin Charcot,又 Charcot,又 译夏尔科,1825— 译夏尔科,1825—1893) 指导下研究歇斯底里病和 催眠术——意味着精神分析的最初开端:十八世纪 催眠术——意味着精神分析的最初开端:十八世纪 中叶,麦斯默尔(F. Mesmer,1734一1815)发明 中叶,麦斯默尔(F. A. Mesmer,1734一1815)发明 了“通磁术”。 通磁术” 在催眠状态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受催眠的患者 仍保持着清醒时的记忆,甚至能把醒时已忘记的经 历重新记起。
解析: 解析: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在《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特别是在《梦的解 关于性的理论的三篇论文》等著述中, 释》、《关于性的理论的三篇论文》等著述中, 对性本能做了大量描述, 对性本能做了大量描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 及观点。 及观点。 在他的关于人格的学说中,他勾划了人格发展的 大体轮廓。这包括性欲的四个发展阶段及每一个 阶段性欲冲动的表现特征。与每一个阶段相适应, 性欲的冲动与满足都有一个特定的身体区域,他 称之为“动欲区” 称之为“动欲区”。由此,他把这四个阶段分为: 嘴巴阶段;肛门阶段;男性生殖器的崇拜阶段; 以及生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