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市优质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4红点1,自主练习1-3题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借助数学模型,通过切一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自主学习后的成功喜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小刀、统计表、学具袋、长6cm宽2cm高3cm 的长方体模型(萝卜、土豆或茄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李叔叔下班后去超市买了三箱饮料,我们来看看是什么饮料,好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观察上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1:可乐和果汁的箱子是长方体,啤酒箱子是正方体。

生2:可乐箱子长是7分米,宽是3分米,高是2分米。

……………
2.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生1:装可乐的纸箱体积是多少?
生2:装啤酒的纸箱体积是多少?
生3:装果汁的纸箱体积是多少?……………
3、追问:可乐箱是什么形状?它是我们认识的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饮料箱是我们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

怎样求它们的体积呢?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而不是书本上的数学,通过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物体,让他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进而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出示问题: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借助我们手中的学具一起来研究吧!
探究导航:
⑴想一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⑵猜一猜,下列物体的体积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⑶做一做,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⑷试着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小组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探究活动,搜集典型的交流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解决问题;
红点问题1:怎样求可乐箱的体积呢?啤酒箱的体积呢?
(1)理解问题。

谈话: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就是求什么?
(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借助学具探究问题。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呢?将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
流一下。

(切一切,数一数。

摆一摆,数一数。


方法一:切一切,数一数。

谈话:怎样用切的方法求体积?
(可以先把长方体切成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一数有多少个,就知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了,也就知道它的体积了。


演示:集体演示切的过程。

(学生数出一共有36个小正方体,所以体积是36立方厘米。


方法二:摆一摆,数一数。

小组合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这3种长方体,并把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1)6×2×3=36(个) 6 2 3
(2)
(3)
(4)
(5)
……
①长6厘米,一排可以摆6个。

宽2厘米,一层可以摆2排。

高3厘米,可以摆3层。

木块总数:6×2×3=36(个)
体积:6×2×3=36(立方厘米)
②木块总数:5×4×2=40(个)
体积:5×4×2=40(立方厘米)
③木块总数:3×3×3=27(个)
体积:3×3×3=27(立方厘米)
思考:摆每个长方体的“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分别与这个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回答后,将表中“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下面写上“体积、长、宽、高”及相对应的单位。

如下表)
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立方厘米)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6厘米2厘米3厘米(1)6×2×3=36(立方厘
米)
(2)5×4×2=40(立方厘
5厘米4厘米2厘米米)
3厘米3厘米3厘米(3)3×3×3=27(立方厘
米)
2.归纳结论.
(1)猜想:
谈话: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可以动笔算一算)小组内交流。

汇报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验证结论:
谈话:同学们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拼摆、填表、思考、观察、讨论并归纳出结论,大家非常聪明,但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还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通过讨论,得出用测量——计算;拼摆——数一数的方法来验证。


验证:根据上面的结论,要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长、宽、高)请小组内一个同学任意摆两个长方体,量出你们组的2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个同学用上面的结论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2个同学数一数它的体积。

将数据填在表中(4)和(5)。

谈话:用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一样吗?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总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出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迁移:由于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5)小结
3.求出可乐箱和啤酒箱的体积
算一算箱子的体积
42
27
【设计意图】记忆和运用并不是难点,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探索的方法,数学思维方法的获得将终身受用。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推想体积公式
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迁移:由于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2.用字母表示体积公式:
在数学中,常用a表示长,用b表示宽,用h表示高,用V表示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 V=abh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V=a·a·a 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所以正方体的公式一般可以写成V= a3
3.探索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1)认识“底面”,引出“底面”概念。

出示:(如图)
同桌探讨,交流引出:“底面”一般指长方体、正方体的下面的面。

(2)巩固对底面的认识
出示课件:请学生指出长方体可乐箱和正方体啤酒箱的底面。

(3)认识底面积。

①提问:认识了底面,那什么是底面积呢?
交流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它们的底面积。

②提问:长方体的底面积如何计算?正方体的底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独立写在练习本上。

交流得出:长×宽实际就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就是正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4)演变原来的体积公式。

已知底面积,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
学生同桌探讨,再全班交流得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统一成: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你们真厉害,通过自己探究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下面就用你们的研究成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上面每个图形是什么形状的?
②想一想,每个图形里面分别含有几个体积单位?你是怎么数的?
③填一填,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呢?
这是一道基本练习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求立体图形的体积的大小,就是数立体图形里面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自主练习2。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算一算,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本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老师注意提醒
单位名称的应用。

3. 新课堂98页第3题。

一个长方体纸板箱的占地面积是100平方厘米,高50厘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温馨提示:本题在学生做题之前让学生说一说占地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4. 新课堂98页第4题。

把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温馨提示: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在做题时候让学生明确截成的最大正方体的棱长
5.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对长、宽、高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数。

(2)计算这块长城砖的体积。

(3)注意单位的书写。

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
1.教学说明: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加强实际操作,发展空间观念,理解计算公式。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

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

(2)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计算方法。

我在本节课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给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种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了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并从活动中形成了数学意识,学会了创造。

(3)巩固练习能联系生活实际,由浅入深。

学生在“比一比,谁算得多,谁算得准确”的激励下能较好的结合校本小课题进行练习。

2.困惑之处: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继续加强学困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