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高考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7)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7)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二绝(注)陈与义其一街头女儿双髻鸦①,随蜂趁蝶学夭邪②。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③一树花。

其二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④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注):宣和四年(1122),诗人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

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

①双髻(jì)鸦:又称双鸦,少女头上的双髻。

鸦:比喻黑色,形容妇女鬓发,所谓“双发若鸦”,“云鬓堆鸦”。

②夭(妖)邪:袅娜多姿。

③来禽:即沙果。

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

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

④了:了结,度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

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

B.第一首诗中用一“作”字将东风拟人化,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点缀清明节。

C.第二首诗中的“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D.第二首诗中,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拘谨端坐,突出作者的谦虚。

(2)两首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①周密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起于“风吹柳花”,收于“流水”,所写均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无一不照应题目中的“留别”。

B.李诗虚实结合,全诗重在对“留别”场景的描写,但也有对离别后个人境况的想象与追问,意味深长。

C.陆诗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辅以描写,紧扣“别离”这一主题,采用直抒胸臆手法,抒发个人情志。

D.两首诗抒情对象略有区别,李诗为“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陆诗的抒情对象则是“游子”本身。

(2)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读了上述两首唐诗,你是否认同《江赋》中对“别离”的理解?请结合上述两首唐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word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word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word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含答案解析

备战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苏轼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

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

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开篇指出弟侄虽然生活贫穷,但意志并未消沉,依然执着于学业。

B.诗人赞美自己的弟侄处于世道纷乱之时,却不受外界的影响,勤奋修业。

C.虽处“干戈地”,却修“礼乐风”,颔联凸显了诗人弟侄卓然高洁的品格。

D.诗人勉励弟侄不要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年少时付出的辛苦于终身有益。

(2)诗歌的颈联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诗分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整齐。

③仡戏:可爱。

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北风刘子梁顾起平沙晚角哀,北风回首恨难裁。

淮山已隔胡尘断,汴水犹穿故范来。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1)

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唐]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野人饷菊有感[明] 张煌言②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

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③带雨斜。

【注释】①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②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十九年。

③金心:菊的花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

B.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

C.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

D.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

(2)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韩愈作品专练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韩愈作品专练

韩愈作品专练暮行河堤上韩愈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

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

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

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托物起兴,直陈其事:诗人暮行河堤之.上,四顾无人,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

B.第三句描绘出一幅萧瑟凄迷的画面:枯黄的衰草蔓延到天边,与天上黄云连成一片。

C.第四句由物及人,触景生情:面对眼前的黄昏景色,诗人不禁感叹系之,黯然生愁。

D.这首诗语言朴实,风格简淡,寥寥数语刻画出一个愁绪满怀、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2.诗歌是怎样表现“我”之“愁”的?请结合下文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回顾抒情的方式,接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解答】(1)A.“一二句托物起兴”错误,“托物起兴”,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而本诗一二句“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并不是从别的事物起笔,描写了日暮黄昏,诗人独自徘徊在河堤上,四面环顾而空无一人,这里运用的是“赋”的手法。

故选A。

(2)诗歌颔联“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第二句说“感叹愁我神”,引出“愁”;接着颈联“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来具体展现“愁”,“归”“卧”“展转”等是人物的动作,这是描写深夜到来诗人归卧孤舟,但展转难眠一直到清晨都不能安睡的情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的愁思之深;最后尾联“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嗟嗟”表示感叹,前一句说自己满腹才华不知什么时候能施展出来,后一句感叹世事的艰难和自身的坎坷,直接表达愁思,这是使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20套(带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宋湘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20诗歌鉴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梅(其一)高启①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

②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

B.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C.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D.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

(2)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A解析:(1)A(2)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梅的风骨与气节)。

颈联:诗人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

【解析】【分析】(1)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错误。

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

故选A。

(2)“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

高考常见政治古诗词包含的哲理题目解法归纳

高考常见政治古诗词包含的哲理题目解法归纳

高考常见政治古诗词包含的哲理题目解法归纳古诗词哲理赏析一、唯物论部分1.题木居士(唐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此诗中“火透波穿”是指这块木头经过水与火的洗礼,“不计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是一块老木头。

接下来这句讲,它的根像佛头佛面,躯干呢像佛身,讲他是佛的化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偶然题作是佛的化身,便引来无数求福的人。

这首诗包含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世上本无鬼神,上帝、鬼神观念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而已。

2.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3.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首诗说明,世界如此之大,风雨阴晴,花开花落,因时因地而已,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谒山(唐李商隐)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日出入行(唐李白)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两首诗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时光的流逝,事物的变化,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泛舟(宋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亦含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读书功夫到家,则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7.龟虽寿(魏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气势恢宏,说明人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第四节语言特色

第四节语言特色

第四节语言特色作者:陈永泉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4年第16期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本诗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是怎样体现作者这一风格的?答: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渡浙江问舟中人孟浩然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有人评价此诗“外淡内丰,似枯实腴”,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有人评价此诗“极苍凉极雄壮”,请简要分析说明。

答: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后人评价此诗的特点是“直中有曲意”,请作简要赏析。

答: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注]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阑。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这首词是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的登临之作。

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怎样?请简要分析。

答: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7原 毁

17原  毁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7原毁韩愈诗歌赏析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译文:木居士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不知过了多少岁月,伤痕累累,形状像人。

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

便有无数迷信的人前来祈祷参拜。

赏析: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

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

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

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

该诗妙处,就在于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相似点,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讽刺鞭挞的效果。

文言经典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唐诗原文及鉴赏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韩愈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韩愈诗鉴赏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

诗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

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名称。

作者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了丰富的喜剧效果。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

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

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扭曲的形状。

前两句交代“木居士”以前的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

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

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

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协调。

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协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这首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

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收到极好的讽刺效果。

可诗的妙处尚在最后一句,它摹画出这样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祈求保佑的善男信女。

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

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居士”了。

“木居士”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

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

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

韩愈《题木居士》 (带拼音、注释、译文)

韩愈《题木居士》 (带拼音、注释、译文)

韩愈《题木居士》 (带拼音、注释、译文)《题tí木mù居jū士shì》作zuò者zhě:韩hán愈yù火huǒ透tòu波bō穿chuān不bú计jì春chūn, 根gēn如rú头tóu面miàn干gàn如rú身shēn。

偶ǒu然rán题tí作zuò木mù居jū士shì, 便biàn有yǒu无wú穷qióng求qiú福fú人rén。

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木居士:寺内供着的木头偶像。

火透波穿:经火烧和水的冲刷。

题:命名。

译文:雷火烧透,雨打水淹,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老树根像人的头脸,躯干如人的身体。

偶然的机会,它被命名为“木居士”,就有无数的信徒跑到这里来求福。

韩愈诙谐幽默的一首名诗《题木居士二首-其一》,极尽讽刺与挖苦,可悲可笑,妙绝千古

韩愈诙谐幽默的一首名诗《题木居士二首-其一》,极尽讽刺与挖苦,可悲可笑,妙绝千古

韩愈诙谐幽默的一首名诗《题木居士二首-其一》,极尽讽刺与挖苦,可悲可笑,妙绝千古但凡讥讽与调侃的古诗,通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生活百态中的社会现象予以嘲讽,甚至挖苦,本质上是诗人对无知与愚昧思想的鞭挞与警示,显现的是诗人的正义与责任,比如韩愈的《题木居士二首·其一》,千年来深受大家喜爱,其嬉笑怒骂的风格也是独具一格。

韩愈在中唐绝对是个响彻天际的人物,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文坛的领军人物,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

在韩愈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始终廉洁爱民,心系百姓,因而深受百姓的拥戴。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这首诗,虽有调侃与诙谐的成份,也是他以另一种方式表现他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这首诗中提到的“木居士”是指唐代耒阳(现湖南省)的鳌口寺里面的人形树根,准确的说这是一个木头做的小人,因为天然的树根恰巧有些像人的样子,因而有些人就生拉硬扯并刻意加工,把这个小木头人神化,又给起了个庄重而肃穆的名字,就是木居士。

“居士”在这里就是修行大乘的菩萨之意,所以令百姓纷纷为其跪拜。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火透,在这是指雷电,波穿,就是雨淋水浸。

一棵本是山中的百年甚至千年的老树,经过岁月的侵蚀,包括雷电的烧击,雨水的冲刷与浸泡,以及风吹日晒,所以老树的树根有些像人面,树干有些像人身,这其实不过是再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被牵强的赋予了居士的意思,就有些像笑话的感觉了。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从佛教与道教传入的汉代起,到唐代已达及巅峰,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所以韩愈一直是反对佛教与道教的,因而他举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

后两句明显的带有讽刺与挖苦的意味,一段树木偶然中被当作了木居士,从此就有无穷无尽向他求福的人。

作者或许就要大笑出来了,简直是荒谬至极,也有对百姓无知的无奈。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这首诗,视角独特,掀开了木居士的神秘面纱,向这个木头人求神赐福岂不荒唐可笑,封建迷信都是因为无知才让百姓心甘情愿的接受欺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题木居士二首(其一)》鉴赏
古诗鉴赏
0129 0855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韩愈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唐时耒阳(今属湖南)地方有“木居士”庙,贞元末韩愈路过时留题二诗,此为其一。

诗乃有感于社会现实而发,非一般应景的题咏。

诗中“木居士”与“求福人”不妨视为官场中两种人的共名。

运用咏物寓言形式,在影射的人与物之间取其相似点,获得丰富的喜剧效果,成为此诗最显著的特色。

汉代南方五岭间有所谓“枫人”的杂鬼。

以枫树老而生瘿,形状类人,被巫师取作偶像,借施骗术。

“木居士”大约也是同一类木魅。

它原本是山中一棵普通老朽的树木,曾遭“火透”(雷殛),又被“波穿”(雨打水淹),经磨历劫,伤痕累累,被扭曲得“根如头面干如身”这样一种不自然的形状。

前两句交代“木居士”先时狼狈处境,揭其老底,后两句则写其意外的发迹,前后形成鲜明对照。

幸乎不幸乎,世间的机遇往往带有偶然性质。

老树根干状似人形,本是久经大自然灾变的结果,然而却被迷信的人加以神化,供进神龛。

昨天还是囚首丧面,不堪其苦,转眼变成堂堂皇皇的“木居士”,于无佛处称尊了。

其名与实、尊荣的处境与虚朽的本质是何等不谐调。

在讽刺艺术中,喜剧效果的取得,多着力于揭露假、恶、丑的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内在本质的极不谐调,换句话说,就是“把无价值的撕毁给人看”(鲁迅)。

此诗中,诗人正是这样作的。

因此,“木居士”的形象给人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收到极好讽刺效果。

可诗的妙处还在最后一句,它画出这样一幅图景:神座之上立着一截侥幸残存、冥顽不灵的朽木,神座下却香烟缭绕,匍伏着衣之饰之的善男信女,他们在祈求它保佑。

这种庄严的、郑重其事的场面与其荒唐的、滑稽可笑的内容,再一次构成不协调,构成喜剧冲突,使人忍俊不禁。

这里挖苦讽刺的对象又不仅是“木居士”了。

“木居士”固然可笑,而“求福人”更可笑亦复可悲。

诗人是用两副笔墨来刻划两种形象的。

在“木居士”是正面落墨,笔调嬉笑怒骂,尖酸刻薄。

对“求福人”则著墨不多,但有点睛之效:他们急于求福,欲令智昏,错抱“佛”脚。

“木居士”不靠他们的愚昧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反过来赐福于人呢?其“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为政》)不是荒唐之至么?诗中对“木居士”的刻薄,句句都让人感到是对“求福人”的挖苦,是戳在“木居士”身上,羞在“求福人”脸上。

此诗妙处,就在抓住了“聋俗无知,谄祭非鬼”(《溪诗话》)的陋俗与封建官场中某种典型现象之间的一点相似之处,借端托喻,以咏物寓言方式,取得喜剧讽刺艺术的效
果。

不过,需要说明:从此诗的写作背景看,可能有影射贞元末年“暴起领事”的二王(王伾、王叔文)及其追随者的用意。

他反对二王和永贞革新,固然是保守的表现。

但就此诗而言,是写在革新运动之前且未涉及革新之事。

而当时二王的追随者中确有不少钻营投机的分子(参阅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因而此诗讽刺形象的客观意义,是不可简单地以韩愈的政治态度来抹煞的。

(周啸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