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林纾:中国近代两大翻译家的对比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
林纾翻译思想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1852-1924),福建岷县人。
林纾出生于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人。
但林纾志存高远,可惜仕途坎坷。
31岁中举,后七次考进士。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对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肩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分注重其因译文中救国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删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9.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绎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严复和林纾翻译策略
“信”: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思 想内容。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用词得体、文 笔优美。
严复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严复在翻译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 ,如直译、意译、音译、释译等。
他在翻译时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 言特色,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 言表达习惯。
严复还提出了“对应”和“并列” 两种翻译方法,即尽量在两种语言 中找到相对应或并列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 性。
本质和发展趋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林纾翻译策略
林纾翻译概述
生平简介
林纾,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主要翻译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等 。
翻译贡献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翻译 作品为当时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促进了中国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交流。
林纾的翻译思想
“述而不作”原则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其形成原因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对严复和林 纾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翻译策略和特点,并对影响 其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分析
创新点
通过对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研究,揭示其翻译策略的异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 角和思路,同时为当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严复与林纾翻译策略比较分析
翻译目的比较
严复翻译目的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信达雅”的原则,旨在通过翻译让西方科学知识进入到 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1班第1组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指出:“林纾翻译的兰姆改写的莎士 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它无 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据周作人回忆,早年鲁迅遇到林纾翻译的小说,每本必读, 所以鲁迅早年的译书风格跟林纾相近,不但使用文言文,而且 大体是意译。
2>.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 等特殊的方法。
(1)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
(2)增评是指严复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即添加了 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
(3)加按语是指严复翻译时会在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评 论作者的观点,大胆结合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
(4)注评是指译者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 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s and Yan’s Translation
--brought to you by group 1
林纾、严复其人
林纾(1852~1924),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原名群玉,秉辉,字 琴南,号畏庐、畏庐居 士。别署冷红生。我国 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 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 文、小说、诗歌、传奇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 诣和贡献。
历史小说如《撒克逊劫后英 雄略》;
军事小说如《利俾瑟战血余 腥记》;
冒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 》;
实业小说如《爱国二童子传 》;
神怪小说如《哈葛德的三千 年艳尸记》;
政治小说如《黑奴吁天录》 ;
讽刺小说如《魔侠传》.
对文人的影响
林译小说对一大批近现代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文学道路 的选择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论成功的翻译_再读林纾_严复作品有感_刘明
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刘 明(浙江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摘 要:如何评价译文的优劣一直是评论界的话题。
严格按照翻译标准译出而又获得成功的译著比比皆是,但同时有些译著虽然与翻译标准格格不入,却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此文提出“成功的翻译”用以归类曾经引起社会反响,取得过良好社会效益的译作。
关键词:林纾;严复;翻译标准;成功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0)06-0103-05引言在人类翻译史中,忠实于原文的比较完美的翻译随处可见。
然而,在译界也存在另外一种错讹甚多却因其译文优美流畅而被广泛认可的译作,其中以林纾、严复为代表的晚清小说翻译最为典型。
林纾的翻译在忠于原文方面,如果用今天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是有很大出入的。
可是这些翻译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科技和传播渠道有关,但他的作品仍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令评论家不知道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
一方面,林的译文错误甚多,甚至还有些“东鳞西爪的写作”〔1〕213,实在很难说是“好”的翻译。
而另一方面,他的译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给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人们领略到了西方小说的风采,因而又很难把他的翻译归纳为“差”的翻译。
被译界奉为圭臬的“信、达、雅”的倡导者严复,虽然其翻译态度较林纾严谨,以至于“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但“《天演论》译文中对原文的`不忠'、`偏离'和`增加字句'等现象比比皆是”〔2〕。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到了“信、达、雅”,然而他又明白地指出“学我者病,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因此,仅仅从语言层次上把这些翻译归纳为“差”显然不是办法。
必须以另外的方法来进行归类。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成功的翻译”这一概念。
用以归类一切引起过社会效应的译作。
这一概念以超出语言层次的标准作判断,不以忠实原文的程度为标准,而以译文所达到的社会效应为标准。
林纾和严复翻译活动的社会效果之差异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1 - 1 1 作 者简介:徐黄丽 ( 1 9 8 1 一) ,女 ,湖 南岳 阳人,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 向:翻 译 理 论 与实 践 。
1 O 5
值 观重新 审视并 解释 中国社 会 的心 。因此 他选择
《 天演论 》的读 者群会 大大少 于林 纾译作 的读 者
第2 3 卷
第5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2 3 N o .5
Ma y . 2 01 4
2 0 1 4 年 5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0 5 . 0 1 0 5 . 0 2
林 纾 和 严 复翻 译 活 动 的社 会 效果 之 差 异
徐 黄 丽
( 汉 口学 院外 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2 1 2)
摘
要 :林纾所译 《 巴黎茶花女遗事 》和严复所译 《 天演论 》翻译 活动所产 生的社会效果相差甚远。
文本主要从他们 最初从 事翻 译活动的动机 ,所译作品的类型 ,译作 的服务对 象以及林 纾的单语性和 严复
译作 。《 巴黎茶花女遗事 》这部小说 以其反封建 的 主题和凄婉 的爱情故事打动了 中国读 者的心 , 一 时 被誉 为外 国的 “ 红楼梦 ” 。此部译作 的成功 ,使林
纾 自觉不 自觉地走上 了翻译之道 , 从此一发不 可收
哲学社会科学 等名著。他 翻译的 “ 八 大名著 ”有赫 胥黎的 《 天演论 》( 1 8 9 8 ) ,亚 当・ 斯密的 《 原富 》 ( 1 9 0 2 ) , 穆勒 的 《 群己权界论 》 ( 1 9 0 3 ) 和《 名学 》 ( 1 9 0 5) ,司宾塞的 《 群学肄言 》( 1 9 0 4) ,甄克思 的《 社会通诠 》 ( 1 9 4) 0 ,孟德斯鸠 的 《 法意 》和耶 芳斯的 《 名学浅说 》 ( 1 9 0 8 ) 。很多人对严复和林 纾
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
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近现代翻译名家(部分)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1 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 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50年代后任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任《世界文学》杂志主编(1959--1964)。
新时期以来,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和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87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各国人民友谊勋章。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严复的翻译:近百年来中西学者的评论
一、前言严复的翻译工作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肯定严译之贡献的学者颇多。
例如梁启超认为严复是清末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代表了本国西洋留学生介绍新思想的开端。
任公自讽地说清末西洋新思想的输入,在开始之时是囫囵吞枣,乱无章法,此种译介工作可称为“梁启超式的输入”;而第一位精通外文,能避免上述缺陷的译介者,就是严复。
(注: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4),第71-72页。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83),第30页。
)蔡元培说近50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注:蔡元培:《五十年来之中国哲学》,收入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第1页。
)革命党人胡汉民则称严复是“译界泰斗”,又说:“近时学界译述之政治学书,无有能与严译比其价值者”,(注:胡汉民:《述侯官严氏最近之政见》,《民报》第2期(1905),第1、7页。
)更有不少人将严复与林纾并列,称为并世的译才。
(注:如康有为即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的诗句,见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赋谢〉,《庸言》,第1卷第7号(1913),“诗录”页1。
)然而严复的译作除了广受好评之外,也引起了不少的讨论。
近百年来学者们对严译的讨论延续不断,形成一个复杂的评论传统,不但包括人们对严译的评论,也包括了对于评论的再评论。
这些批评主要是环绕着严复所说的:“信雅达”三原则。
开始的阶段学者们多半同意严译合乎雅与信的标准,而集中于批评达的方面,尤其是雅对达的影响。
其中不但涉及严译是否容易了解,也探讨它们曾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逐渐地也有人注意到信的问题,评论严译是否忠于原书,而如果不忠于原书的话,为什么许多人指出严译与原书之间的各种差异;有些人并从富强的关怀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解释造成差距的原因。
对于上述批评严译不忠于原著的看法,部分学者不表赞同,认为严译完全合于信的标准。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权威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摘要林纾、严复和鲁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为他们的时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的翻译方法也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这三位翻译家翻译的背景、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一、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化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输入新的表达法,并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文化为归宿。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解析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任课教师:孟凡君专业:英语班级:语言文学2班学号:222009322210097姓名:邬驰倩2011 年12 月25 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邬驰倩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
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引言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
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
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
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
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
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1.1 严复生平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
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不懂外语的翻译大师
不懂外语的翻译大师作者:浅草来源:《大科技·百科新说》2014年第11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末民初时期出了两位翻译大师。
他们都以文言来翻译西方典籍,而且同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一位是以翻译西方学术著作著称的严复,另一位是以翻译西洋小说闻名的林纾。
严复能成翻译家本不足怪,他早年留学英伦,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林纾能成翻译大师就让人感到诧异,因为他对任何一门外语都一窍不通。
不懂外语而能翻译,竟至于做成大师,这真是翻译史上旷古未有的奇事!“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生于1852年。
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但早年时运不济,数度参加进士考试,皆落第而归,最后只好在家乡以教书为生。
1897年,45岁的林纾由于结发妻子病故,心情极为抑郁。
恰有一位朋友刚从法国归来,为了帮他摆脱丧偶之痛,就给他介绍了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
林纾听后深为感动,说:“可惜我不懂法文,否则译出来让更多的国人欣赏,该多好呀!”朋友于是极力鼓动他,希望与他合作把该书译出。
起初林纾不同意,但架不住朋友一再相劝,就说:“那试试看吧!”次日,几位友人买舟载酒同游石鼓山。
在船上,那位懂法语的朋友临窗而坐,手捧法文版《茶花女》,逐字逐句、绘声绘色地讲述。
林纾铺纸于几,一边谛听,一边运笔如飞,用他娴熟的文言,书写成章。
此后,两人在江边租了一幢小楼,以此方式继续合作。
两人每译到凄恻哀婉之处,就掩卷痛哭。
由于林纾才思敏捷,所以虽然当时用毛笔书写,一天下来竟也能得六七千字,不到半年即把全书译完,经校对后,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名出版。
书付梓印行之时,两人都没有署真名,只托名“冷红生”所译。
最初只刻了100本,分送给亲友。
但大出意料的是,此书一经问世,立刻轰动了全国,一时洛阳纸贵,以至当时的大翻译家严复也赋诗赞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不懂一门外文的林纾就以这种奇怪的方式开始厕身于翻译家之列。
意译大家,以书警人《茶花女》的翻译出版不仅让林纾摆脱了丧妻之痛,也让他看到了翻译的重大意义。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分正名、实字、虚字、句读四部分,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翻译了《原富》、《法意》、《天演论》。
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
与王寿昌合译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
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
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国文字,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译成中文登在《民报》上的。
他还第一个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现在人们熟知的《物种起源》),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编译了《德华辞典》等书,翻译过席勒的《威廉退尔》还有《法兰西革命史》一书。
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
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它的刊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促进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共产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成仿吾:翻译家、文学家,与郭沫若合译歌德、海涅等合著的《德国诗选》,与徐冰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合译成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 类 号 :H05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08—9640(2018)09.0006—02
严 复 和林 纾 作 为 中 国近 代 史 上 两 大 著 名 的翻 译
二 、翻译 目的及 思 想
家 ,在 中国翻译 史 上享 有盛 名 ,康 有 为 曾经评 论 说 “译
严 复最 先 接触 翻译 是 因为 受 到 甲午 战争 的 刺激 ,
吴 荧丽 李 艳
(延 安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陕 西 延 安 716000)
摘 要 :严复和 林 纾是 我 国近 代翻 译 史上 两大 著名 的翻 译 家 ,两人 均 生 于晚 清 时期 ,且在 翻译 理 论及 实
践方面都有一定建树 ,在我 国近代翻译 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在翻译理论及 实践方面既有相 同点 ,
网上 键 人 “严 复 、林 纾 ” ,可 搜 索 到 大 约 有 100篇 是 为 了排 解丧 偶 的苦 闷 ,但 随着其 翻译 活 动 的延续 ,
对 二 人 进 行 研 究 的 论 文 ,但 纵 观 这 些 论 文 发 现 ,很 翻译 目的也 逐 渐 与 国家 命 运 联 系 在 了一起 。他 曾在
从 而 更好 地理 解 和认 识他 们 的 翻译 活动 。
才 有 可 能 抵 抗 欧 洲 列 强 ;否则 ,就 像 “不 习 水 而 斗
一 、 生 平背 景
游者”一样愚蠢。所 以可 以说 ,林纾与严复译书都
严 复 (1854一 l921),字 又 陵 ,又 字 几 道 ,福 是 为 了救 国 。
学 背景 。林纾 (1852一 l924),福建 闽县 (今福 州 ) 如严 复主张将 翻译与学术研究 、阐释以至翻译批评
人 ,原名群玉 ,字 琴南 ,号畏庐 ,别署冷红生等 。 等相结 合 ;阐述 了他创造 的 “达 旨”的译 法 ,提 出
林 纾 31岁 中举 ,7次考 取进 士 都 以失败 告终 。
才并 世 数严 、林 ” ,与他 们 同 时代 的桐 城 派 学 者 吴 想 通 过 翻 译 来 介 绍 西 方 先进 的 文 化 ,救 亡 图存 。他
汝纶 也对 二 人赞 誉有 加 。由于两 人生 于 同一个 时 期 , 曾强 调 自己的 翻 译 目的 ,就 是 为 了尽 一 个 爱 国者 的
国和 法 国。这 些 经 历 增 强 了严 复 的英 语 翻译 能 力 , 国 翻译 界最 高 的 翻译 标 准 。虽 然 了资 本 主义 的种 子 。
标 准 多有 诟病 ,但 “信 ”和 “达 ”却是 被 人认 可 的 。
相 比之 下 ,林 纾 并 没 有严 复 那 样 令 人 艳 羡 的 留 除 了 “信 达 雅 ”,严 复还论 述 了很 多 翻译 方面 的 问题 ,
第 38卷 第 9期
VO1-38 No.9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8.09.003
开 封 教 育 学 院学 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8年 9月 20 日
Sept.20 2018
严 复与 林纾 : 中国近 代两 大翻 译 家 的对 比
祖 籍 都 是 福 建 ,且 都 擅 长 用 文 言 文 进 行 翻 译 ,这 就 天责 。总体而言 ,他 翻译 的各种西学名著都是为 了
使 得 人 们 经 常将 二 人放 在 一 起 进 行 对 比 。在 中 国知 救 亡 。而林 纾 一 开 始 接 触 翻译 并不 是 为 了 国 家 ,只
世 界 ,严 复 和林纾 就 是他 们 中 的一员 。
都散见于一些译作的序跋 中。林纾在 《译林序 》中
收 稿 日期 :2018—09—06 作 者 简介 :吴 荧丽 (1992一 ),女 ,安徽 安 庆人 ,延 安 大学外 国语学 院外 国语 言学及 应 用语 言学 专业 2016级 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 方 向: 翻译理 论 与实 践 。李 艳 (1968一 ),女 ,陕西 榆林 人 ,延 安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教授 ,硕 十 生导 师 。研究 方 向 :翻译 理论 与 实践 。
又有 不 同点 。本 文意欲 从 生平 背景 、翻 译 目的及 思想 、翻译 作 品 的类 型 以及翻 译 标 准等 方 面对这 两 大翻 译 家
进 行 深入 的对 比 ,以期 为后人 更 深入 地 了解 这 两大翻 译 家提供 帮助 。
关 键词 :严 复 ;林 纾 ;翻 译理 论 ;翻 译作 品 ;翻 译标 准
了重 视 “译 才 ” 的思 想 ;对 如 何 办 好 译 书 局 ,如 何
两 人 均 生 于 晚清 ,这 是 列 强 入 侵 中 国 ,打 破 中 翻译 课本 ,如何 统一 译 名等 ,也都 有论 述 。相 比之 下 ,
国 天朝 美 梦 的时 代 ,先进 的 中 国人 纷 纷 开 始 睁 眼 看 林 纾 在 翻 译 理 论方 面 的建 树 不 及 严 复 ,且 他 的 思 想
建候 官 (今 福 州 )人 。青 少年 时期 便 考 上福 州船 政
但在具体 的翻译思想方面 ,两个 人却存 在较大
学堂 ,学 习英 文 与航 海术 之 类 。毕业后 在 军舰 上 实 习 , 差异 。严复在翻译 理论方面的建 树明显高于林纾 ,
曾 到 过 新 加 坡 、槟 榔 屿 、台湾 等 地 区 ,后 又 到 过 英 其 提 出 了 “信 达 雅 ” 的 翻译 标 准 ,这 几 乎 成 为 了 巾
少 有 全 面 对 比其 翻 译 活 动 的研 究 。故 本 文 意 欲 从 二 《译林 》月刊的序中写道:“吾谓欲开民智 ,必立学堂;
人 的生 平 背 景 、翻译 目的及 思 想 、翻译 作 品 的类 型 学 堂 功 缓 ,不 如 立 会 演 说 ;演 说 又 不 易 举 ,终 之 唯
以及 翻译 风 格 与策 略 等方 面 对二 人进 行 细 致 的对 比 , 有译 书 。”他 认 为只 有发 展 翻译事 业 ,才能 “开 民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