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和他的翻译

合集下载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

晚清报刊上的林纾轶闻作者:陈大康来源:《世纪》2018年第02期林纾不懂外文,他依靠与人合作的方式,竟成了百年前著名的小说翻译家。

他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的先行者,其译作也畅行天下。

关于林纾的研究论著已有不少,但论述多围绕其译作,其实还有些相关记载散见于近代报刊易被忽略,撷取考察,亦可对林纾及其翻译有更多的了解。

一、林纾对稿酬大为惶恐不懂外语的林纾与小说翻译结缘带有点偶然性。

光绪二十四年,林纾的妻子病故,为帮他排解悲痛,其友王寿昌提议合作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这则悲剧故事与林纾当时的心情也正合拍。

在法国留学多年的王寿昌精通法文,他口述作品内容,林纾则耳受手追,组织成文字。

林纾的古文曾得到桐城派大家吴汝纶的赏识,他又善于叙事抒情,两人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

小说翻译后,由魏瀚出资刻印了百部,为了收回成本,林纾的另一位好友高凤谦(后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便与主持上海《中外日报》的汪康年联系,希望能帮忙销售。

汪康年当即决定买下版权,在报上连载,但由于高凤谦担心报上连载会影响单行本销路,最后是决定将《巴黎茶花女遗事》与原先《时务报》上连载的《新译包探案》《昌言报》连载的《长生术》合印成一书刊行。

汪康年动作很快,他与高凤谦谈妥后没几天,即在《中外日报》上介绍《巴黎茶花女》情节变幻,意绪凄恻,“不日出书”,并声称书稿是“本馆特向译书之人用巨资购得”。

半个月后林纾在福建看到这则广告,他的本意只想收回刻印成本,现在译书居然也可得“巨资”,这使他大为惶恐。

他赶紧写信给汪康年,说明自己是“游戏笔墨,本无足轻重”,尽管书上只署名“冷红生”,但不少人知道这是林纾的笔名,如果收取稿酬,就会有损他的清誉。

林纾要求汪康年“再行登报”声明:“前报所云致巨资为福建某君翻译此书润笔,兹某君不受,由本处捐送福建蚕学会。

”林纾信寄出半个月后,上海《中外日报》从四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连续刊载了一则《(茶花女遗事)告白》:此书闽中某君所译,本馆现行重印,并拟以巨资酬译者。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

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3期总第416期从《林纾的翻译》看钱钟书翻译观王婉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摘要: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展示了自己的翻译观,提出了“化”境说;并将翻译称为“媒”“诱”,强调了其在异语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还提出“讹”在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

后人对其翻译观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认为钱钟书的观点有其局限性,其“化”境说过分强调归化翻译,使翻译失去原语背后的文化色彩,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异语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院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化”境“媒”“诱”“讹”作者简介:王婉贞(1993-),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一、引言钱钟书所写的《林纾的翻译》一经发表就引起诸多讨论,几十年来,对其翻译观的研究从未中断。

本文就从《林纾的翻译》浅谈自己对于钱钟书翻译观的拙见。

从钱钟书的“化”境说可以看出他主张翻译要完全归化,使译文看起不像是翻译过来的文字。

对此,笔者并不完全赞同。

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过度追求翻译的“化”,难免出现不必要的“讹”,影响其发挥媒介功能。

译者应该提高个人的翻译水平,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减少“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翻译媒介功能。

二、“化”境说在《林纾的翻译》中,钱钟书开头就提出了影响中国翻译界至今的“化”境说。

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

”(钱钟书,1985)钱钟书翻译观的核心在于“化”字。

他认为好的译作应该像是母语使用者的创作,没有丝毫的翻译痕迹,要符合译语的特点,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学审美。

由此看出,钱钟书是主张归化的,而他本人也是“化境说”的践行者。

比如:他将“Everything is the same,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译为: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 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 场有关。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 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他虽然没 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 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北京大学,并攻击革命家章炳麟为"庸妄巨子, 剽袭汉人余唾","意境义法,概置弗讲"(《与姚永概书》)为桐城派张 目。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 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 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 为教授矣。"(《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从保守转到反对"五 四"新文学运动。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 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 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 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 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 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 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 骥、李世中等。 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 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孝女耐儿传》 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 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翻译简史论文

翻译简史论文

LinShu and His Translation林纾和他的翻译班级:师范五班姓名:尹婷婷学号:200914030508摘要: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虽不懂外语,却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s to confirm the patriotism of LinShu and throw himself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Weinxin, especially hi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ause. Even though not knowing foreign language, he play a indelible role in introducing western literary.关键词:生活背景; 古文翻译; 意识形态Keyword:life background ;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ideology 作为近代著名翻译家的林纾,虽不懂外文的林纾却能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还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今天就来浅谈他的生活背景和翻译。

1852年11月8日林纾出生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的一个小商家庭,幼名群玉、徽、秉辉等,年长后正式取字琴南,自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余光中《翻译与创作》节选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节选英译

余光中《翻译与创作》节选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节选英译

·文艺之窗·162余光中《翻译与创作》节选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节选英译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1 张栋【摘要】:余光中与钱钟书都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二人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在我国翻译史上影响深远。

余光中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钟书则梳理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提出了在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化境”说。

【关键词】:余光中 翻译与创作 钱钟书 林纾的翻译1 余光中《翻译与创作》 原文:翻译原是一种“必要之恶”,一种无可奈何的代用品。

好的翻译已经不能充分表现原作,坏的翻译在曲解原作之余,往往还会腐蚀本国文学的文体。

三流以下的作家,或是初习创作的青年,对于那些生硬,拙劣,甚至不通的“翻译体”,往往没有抗拒的能力,濡染既久,自己的“创作”就会向这种翻译体看齐。

译文: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necessary evil” originally, it’s not an alternative succedaneum. Even a good translating work can’t express the meaning of original work sufficiently, the bad translating work not only misinterpret the original work’s meaning ,but also do harm to the literaryform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hird rate writer and below ,or the youth at the beginning of leaning creation ,they don’t have the resist ability to the rigid、unskilled、and even unsmooth translating work. With the long-time influence of this kind of work ,their own translating work will follow this kind of translating work ‘s footsteps ,and be similar to this kind of translating work .2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原文:文字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林纾与翻译PPT课件
7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使 得立志改革的先进者看到了小说的影响力。小说成为 他们宣传政治思想以及唤醒、教育民众的工具。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 也就根据时局和表达需要而对原作较为随意地进行删 节、添加或改写。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大多也是小说翻译,顺应了当时的翻译 风潮。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目的包括两 个:政治和文化。
9
翻译思想
林纾提出注重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 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肩负的任务。(林纾的翻译目的是爱 国,其译作中就能看出倡导兴办实业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论)
林纾过分注重其译作中救国思想的宣扬,对原作进行删减和增加, 导致一定程度上对原作的不忠实。
林纾翻译中的“讹”:一种是不通西文和粗心大意的“讹”。另 一种是明知故犯,创新性的“讹”。第一种“讹”对译文产生荒 唐或有害的效果,第二种“讹”则给译文带来了活力。在林纾众 多的译文作品中,有一些确实是其滥砍滥伐后的作品,有一些也 出现不相关的增加的内容,但其创新性地为原文修枝剪叶,省略 了大量与情节发展不相关的,冗长的人物描写分析,再进行润色 补充,就大大增强了译文的活力。
10
翻译理论:
忠实论:基本上遵循了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认为翻译
只能“如其所言”,忠实于原作思想。 例如:林纾在翻译中能做到因据人口译而有差错和删改外,林纾
一般都能将作者原名列出,书中人名地名绝不改动一音,尤显难 能可贵。 林译的人名、书名,如大卫·科波菲尔、耐儿、罗密欧、《鲁滨逊 漂流记》,《伊索寓言》至今仍在使用。
12
: 比较论 林纾指出中外文学共同的表现,即小说的题材、情节
、人物可以不同,但其间所反映表现的情感是相同的。在林纾看 来,不管东方西方、中国外国,小说(文学)所传达的情感形式 虽有不同,却都具有“共心”的一面。

翻译家_林纾

翻译家_林纾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 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 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 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2
林译十大小说”
• • • • • • •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林纾
林纾(1852-1924)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 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 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 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 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 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格……始笑而终哭,哭声似带讴歌。曰:“嗟乎! 吾来十五年, 楼中咸谓我如名花之鲜妍。”——歌时,顿其左足,曰:“嗟夫天!” 又顿其右足,曰:“嗟夫天!十五年中未被人轻贱。竟有骚狐奔我前, 辱我令我肝肠颤!”
——林译 那格女士先狂笑而后嘤然以泣,为状至辛楚动人。疾呼曰:“十 五年来吾为此楼上下增光匪少。邀天之佑。”——言及此,力顿其左 足,复力顿其右足,顿且言曰:“吾未尝一日遭辱。胡意今日为此婢 所卖!其用心诡鄙极矣!其行事实玷吾侪,知礼义者无勿耻之。吾憎 之贱之,然而吾心伤矣!吾心滋伤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锺书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钱译(仿林译笔法)
司圭尔先主……顾老而夫曰:“此为吾子小瓦克 福。……君但观其肥硕至于莫能容其衣。其肥乃日甚, 至于衣缝裂而铜钮断。”乃按其子之首处处以指戟其 身,曰:“此肉也。”又戟之曰:“此亦肉,肉韧而 坚。今吾试引其皮,乃附肉不能起。”方司圭尔引皮 时,而小瓦克福已大哭摩其肌曰:“翁乃苦我!”司 圭尔先生曰:“彼尚未饱。若饱食者,则力聚而气张, 虽有瓦屋,乃不能闷其身。……君试观其泪中乃有牛 羊之脂,由食足也。”
林纾的翻译
林纾(1852~1924年), 字琴南,号畏庐。近代文 学家、翻译家。福建人。 能诗,能文,能画,有狂 生的称号。光绪八年 (1882年)举人。二十六年 (1900年),在北京任五 城中学国文教员,后任北 京大学讲席。推重桐城派 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 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事情起于一个叫王寿昌的人。此人是船政学堂的学生,从 法国留学归来。有次谈起法兰西文学的盛况,林纾听后大 为惊讶。他要王给他讲篇法兰西小说,王便把随身携带的 La Dame Camelias讲给他听。林纾一面听,一面记,最后 整理成文,取名为《茶花女遗事》。这篇小说发表以后, 引起了轰动。接着他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购置欧美 文学原著。然后请人给他“口译”,再由他进行“笔述”。 其用力之勤,搜罗之广,译作数量之多,都是惊人的。
《剑底鸳鸯》,英司各特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神枢鬼藏录》[12],阿瑟毛利森(Arthur Morrison)原著。林纾、魏易合 译 《旅行述异》,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 《大食故宫余载》即《阿尔罕伯拉》,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 《空谷佳人》,英国博兰克巴勒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双孝子喋血酬恩记》,英国大隈克司蒂穆雷著,林纾、魏易合译 《孤星泪》,法国嚣俄(雨果)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旅行述异》,英国华盛顿·欧文,林纾、魏易合译(1907) 《爱国二童子传》,法国沛那,林纾、李世中合译(1907) 《花因》,几拉德原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藕孔避兵录》,菲利浦斯•奥本海姆原著,林纾、魏易合译 《孝女耐儿传》,即《老古玩店》,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 《贼史》,即《孤雏泪》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 《块肉余生录》,即《大卫·科波菲尔》,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 《块肉余生述后编》,英国狄更斯,林纾、魏易合译(1908) 《夏洛克奇案开场》,即推理小说《福尔摩斯》中的《血字的研究》,英柯 南达利著。
《鲁滨孙飘流记》(RobinSon Crusoe),英国丹尼尔·笛福,林纾、 曾宗巩译。(1905年) 《美洲童子万里寻亲记》,增米·亚丁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1905年) 《肉券》,林纾著。与魏易合译。(1905) 《女师饮剑记》,布司白(Guy Boothby)原著。(1905) 《洪罕女郎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雾中人》,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6) 《蛮荒志异》,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1906) 《橡湖仙影》,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红礁画桨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6) 《海外轩渠录》即《格理弗游记》英国乔纳森·斯威夫特,林纾、魏 易合译《拊掌录》,即《见闻札记》,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集, 林纾、魏易合译 《金风铁雨录》,阿瑟·柯南·道尔著林纾、魏易合译(1907) 《滑稽外史》,即《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国狄更斯,林纾、魏 易合译《十字军英雄记》,英司各特著,魏易口译。(1907)
——林译《滑稽外史》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 事实。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 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 二岁时的大发现,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 人。我把林译里哈葛德、欧文、司各特、迭更司的作品津津 不厌地阅览。假如我当时学习英文有什么自己意识到的动机, 其中之一就是有一天能够痛痛快快地读遍哈葛德以及旁人的 探险小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 哈葛德的原文。理由很简单: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 文文笔高明得多。”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 “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魏易、 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 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 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 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 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滑稽外史》第一七章写时装店里女店员领班那格女士 听见顾客说她是“老妪”,险些气破肚子,回到缝纫室里, 披头散发,大吵大闹,把满腔妒愤都发泄在年轻貌美的加 德身上,她手下一伙女孩子也附和着。林纾译文里有下面 一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