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本文将对他们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和葛浩文都注重忠实于原文。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尽量不对原文进行任何改动或添加自己的观点。
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贴近原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都重视翻译的准确性。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选择词语,使译文的意义和原文保持一致。
他们注重细节,注意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确保译文的精确性。
这种注重准确性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真实地传达原著的内涵和细微之处。
林纾和葛浩文都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在翻译具有文化特点的作品时,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他们注重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思,并将其准确传达给读者。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他们采用各种技巧,如加注释或提供背景知识,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原著中的文化细节。
他们都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们注重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处理,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学特点。
他们会不断修订和修改译文,以确保其语言流畅,质量高。
林纾和葛浩文还注重传达作者的风格和意图。
他们会仔细研究原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努力将其转化为译文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他们注重对原著风格的分析和理解,努力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种关注作者风格和意图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准确地传达了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他们注重忠实于原文、准确性、处理文化差异、写作能力和传达作者风格和意图。
这些翻译策略使得他们的译文贴近原著,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
林纾的翻译问题
林纾的翻译问题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曾经推动汉语教育的发展,推崇文学翻译,尤其是他的“翻译补血”学说,催生了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
在他看来,文学翻译通过将不同文化中优秀文学作品国门之外传入国门之内,从而有效地拉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为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了解与和谐共处搭建了桥梁。
然而,他也指出,文学翻译有其固有的问题,需要我们学会妥善处理。
首先,林纾提出了“文字换汤不换药”的翻译理念。
他认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不是对原文的简单照搬,而是要尽力保留原文的精神内涵,照顾中外文化的特色,及时把握原文的精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翻译。
其次,林纾认为,翻译是有限的,要求翻译者善于把握原文正义才能正确地将原文的精神传达给读者。
第三,林纾认为翻译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于原著作者使用的言辞和文化概念,只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够完成精准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理念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共鸣,但他也有自己的若干弊端。
首先,他以“翻译补血”来比喻文学翻译,虽然强调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与功能,但也表现出他对跨文化交流的缺乏实践性的认识。
此外,林纾的翻译理论在文本系统分析上也比较偏颇,他认为,文本“原文本身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而忽略了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含义,因此,他的翻译理论在实践中有较多的局限性。
尽管林纾的翻译理念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的理论仍然在当今的文学翻译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文字替换”,应当以真实精准的翻译,传达作品的原意,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存。
今天,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学翻译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林纾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也一直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中心思想。
总之,林纾牢记着“翻译补血”的理念,把文学翻译作为传播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努力地推动文学翻译领域取得质的飞跃,他的理论仍然是当今文学翻译理论界的重要参考。
林纾,号称“龙虎门”的民族文化名家,是新中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他给予了许多新的思想,为新中国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
林纾的合作翻译模式反思_高查清
林纾的合作翻译模式反思高查清(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系,合肥230051)摘要:从翻译概念的角度分析,不懂外语的林纾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他只是参与了翻译的后半程工作,对接收的汉语信息进行再创作,完成更彻底的“归化”。
这种翻译方式有得有失: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各司其职”,林纾的合作者不必为如何在汉语中再现原作的“精神”绞尽脑汁,林纾也不用为理解、领会原作的本义费心劳神;另一方面,由于合作双方只管各自“份内之事”,这实际上将完整的翻译过程人为切割开来,导致了包括选材不精、作品信息不确、对原作不够忠实甚至误译频繁发生。
尽管这种翻译模式有其自身缺陷,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是其成功之处,比如,能否让精通外语的译者与特定行业的专家合作,来完成学术著作的翻译呢?这为当前我国某些佶屈聱牙的学术翻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林纾;林译模式;翻译;合作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5)06-0096-08DOI :10.16388/42-1843/c.2015.06.013从文学常识来说,林纾是我国翻译史上众所周知的大家、名家,甚至被誉为“译界泰斗”、“译界之王”;从翻译的作品种类来说,他和他的合作者们译介了184种文学作品(包括未刊发的23种);从翻译的数量来说,译品近300册,总字数达1200万字;从译品涉猎的范围来说,涵盖十余国共97位作家……他让中国人知道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笛福、大仲马等名家,读到诸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逊漂流记》《海外轩渠录》(今译《格列佛游记》)、《黑奴吁天录》(今译《汤姆叔叔的小屋》)、《魔侠记》(今译《堂吉诃德》)等世界名著,“开创了近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蜕变中的中国近代文化融合的结晶”[1]。
其译著可谓浩繁,成就可谓斐然,声名可谓显赫,影响可谓深远,以至于康有为在诗中夸赞他和同时代的严复为“并世”之“译才”①。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林纾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在学术领域和读者中深受赞誉。
林纾虽然没有写出一部闻名世界的著作,但他却是一位受到广泛认可的翻译家。
这是因为林纾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独特的翻译策略,这些策略从功能对等的视角来分析,能更好地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信息。
首先,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信息的传达。
他在翻译时不仅仅依靠语言的音、形、义,更加注重翻译的内容和信息。
他认为翻译的任务是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使得另一种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
因此,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尊重原文信息和语境,并力图将其在目标语言中传达出来。
这种翻译策略不仅仅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也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其次,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意译”。
他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意向的转移”。
即翻译者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中设计出合适的翻译策略来保证翻译的质量。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他会使用一些比较巧妙的翻译方法,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某些原文的信息。
另外,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翻译的流畅和自然。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自然的,读起来像是一篇本来就是用目标语言写的文章”,而不是像一篇死板的机器翻译。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会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言的模式、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翻译,以让读者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最后,林纾注重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加。
他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和“机械复制”,而是需要翻译者通过适当的增减和删减,使得翻译更加符合读者的认知和阅读习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会根据上下文和读者的需求,适当地增加或者删减一些原文中的信息,以达到更好的口语化和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目的。
总之,林纾的翻译策略基于功能对等视角,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信息的完整性和语境,同时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也会进行适当的增减和删减来达到更好的口语化效果。
这些翻译策略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传达信息,并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林纾是中国翻译界的知名人物,他的翻译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实践中。
从功能对等视角来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可以发现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平衡。
首先,林纾重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因此,在进行翻译时,他不仅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还要注重表达原文背后的文化信息。
这种关注文化信息的翻译策略是基于功能对等的,即翻译应该满足目的语言的需求,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
其次,林纾注重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他认为在翻译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原文的直译,那么会造成语言上的僵化和语气上的失真。
因此,在翻译时,林纾常常会根据目的语言的语境和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使得翻译更贴近目的语言的使用习惯和文化特征。
这种根据目的语言和目标读者进行适度调整和创新的翻译策略也是基于功能对等的,即翻译应该尊重目的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征,同时使得目标读者更加易懂和流畅。
最后,林纾注重翻译与文学创作的融合。
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技术活,更是一种创作活动。
翻译作品具有相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甚至有时候翻译作品反而比原文更有艺术感染力。
在实践中,林纾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得翻译作品具有流畅的文学语言和深刻的艺术价值。
这种致力于将翻译与文学创作融合到一起的翻译策略是基于功能对等的,即翻译不仅要满足传达信息的目的,更要兼顾艺术与欣赏的需求。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林纾的翻译策略是以功能对等为基础,注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平衡,同时重视翻译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及将翻译与文学创作融合到一起。
这种翻译策略不仅满足了信息传达的需要,更是在文化和艺术价值方面做出了尝试和贡献。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语言传播和交流的桥梁。
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于翻译质量至关重要。
林纾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学家,他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很多独特而富有成效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视角对林纾的翻译策略进行剖析,探讨其独特的翻译思路和方法论。
一、功能对等视角功能对等是翻译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翻译时要保持原文和译文在功能上的对等。
简而言之,就是要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和功能。
功能对等视角强调的是译文中对原文功能的保持,而不是对原文文字的逐字逐句翻译。
这种翻译策略更注重翻译的效果和意义,而非形式。
二、林纾的独特翻译策略1. 要义优先2. 重视交际功能林纾在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
他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理解原文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通俗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
在实际翻译中,他通常会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调整,以确保译文更好地发挥交际功能。
3. 灵活使用借词林纾在翻译中也倡导灵活使用借词,尤其是在涉及到技术、文化、风土人情等特定领域的翻译时。
他认为,有些概念和内容在目标语言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此时可以适当引用原文的术语或者其他语言的词汇,以保持翻译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这种策略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原文的功能对等。
4. 强调跨文化意识林纾在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运用。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跨越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传递和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保持原文的功能对等。
5. 注重审美效果林纾在翻译中也非常注重审美效果的营造。
他认为,译文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转述,更是对原文内容的再创作和再构思。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和形式的精致,以便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情感。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权威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摘要林纾、严复和鲁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为他们的时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的翻译方法也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这三位翻译家翻译的背景、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一、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化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输入新的表达法,并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文化为归宿。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117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基金项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8年度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葛浩文英译本中的林译现象研究”(2018ZDRS04)。
[作者简介]孙菲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孙菲菲(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摘要: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中国翻译史上的两位大家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即删减和改写,以期证明葛浩文的翻译思路深受林纾的影响,从而启发更多的中文文学作品译者沿用二人的翻译思路,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关键词:林纾 葛浩文 删减 改写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117—02林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一位旷世翻译奇才,他本人虽然不懂得英、法等任何一门外语,却从不惑之年开始翻译了《黑奴吁天录》(今译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外国小说百十余部,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
而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译者中,最为优秀和多产的莫属美国人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了。
他先后翻译过20多位中国大陆及台湾作家的60多部作品,主要涉及了萧红、白先勇、王朔、贾平凹、莫言等当代知名作家,由此他被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更是将他喻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生婆”。
莫言本人也坦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书的英译者、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
在翻译方面,葛浩文引林纾为知音,对待许多翻译问题的态度也与林纾一致。
本文旨在分别分析林纾和葛浩文的主要翻译策略,从而为更多的译者在翻译策略方面以启迪。
一、林纾的翻译策略1.删减林纾在处理《黑奴吁天录》一书中有关黑人奴隶制内容时,为了突出奴隶制的残酷性,林纾在其译作中有意删减了原作中黑奴感到幸福满足的场景。
原作第四章“An Evening in Uncle Tom’s Cabin”中原本约有4页左右的内容是围绕乔治(奴隶主的儿子)教导汤姆叔叔(奴隶)学习,受到乔治表扬以后克鲁大婶(奴隶)得意洋洋等内容。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各有自己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的翻译策略以忠实于原文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概念的准确表达,力求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他倾向于保留原作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不对原文进行太多的改动。
在译文中,他通常使用较直译的方法表达意思,避免太多的文化转换。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较为贴近原文,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中的文化元素难以传达到读者。
而与之相反,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则更加注重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
他常常对原文进行重组和改写,以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和中文表达习惯。
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注解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他倾向于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以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文化氛围。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但也可能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理解。
林纾和葛浩文在对待文学作品翻译时有所不同。
林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原貌的保持。
他会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力求准确地呈现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译文通常较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语言和形式。
而葛浩文则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使得译文更贴切地反映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也与其所翻译的文体有关。
林纾擅长翻译科技类、宗教哲学类等书籍,他的翻译策略注重概念的准确传达。
他通常会使用较直译的方法,以保持原作的学术和专业性。
而葛浩文则擅长翻译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策略更注重文学的感觉和艺术性。
他会注重语言的韵律和美感,通过意译和改写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文学价值。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林纾注重忠实于原文,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葛浩文更注重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的融入,使译文更流畅和贴切。
他们的翻译策略与所翻译的文体有关,也与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有关。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与葛浩文都是中国翻译界的知名翻译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翻译策略。
本文将对他们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是中国知名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意译为上,译文为下”,即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尽量使译文自然流畅。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行为,要在细致入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和判断,选择表达方式,使译文达到最佳的传达效果。
林纾注重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尽量尊重原文的味道和特点。
他善于把握原文的情感和细腻之处,运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风格和美感。
葛浩文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代表,他的翻译原则可以概括为“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意思、文雅地表达。
他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把外语转化成中文,更重要的是要传递原文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他强调翻译要做到“读得顺心、听得顺耳、说得顺口、写得自然”,即译文要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流畅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他也注重翻译的文雅程度,追求译文的美感和艺术性,使译文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策略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林纾注重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尊重原文的味道和特点;而葛浩文注重翻译的文雅程度,追求译文的美感和艺术性。
林纾更强调翻译的创造性,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要在细致入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和判断进行词语选择和表达方式的安排;而葛浩文更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精确度,他吸取了日本翻译家尾崎行雄的“直截回复”的翻译风格,追求将原文的意思忠实传达给读者。
林纾在翻译策略上更加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词语和句子的联贯性,使译文自然地流畅;而葛浩文更注重译文的理解和传达效果,他强调译文要“读得顺心、听得顺耳、说得顺口、写得自然”。
林纾与葛浩文都是中国翻译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看林纾翻译的合理性
从目的论看林纾翻译的合理性
在汉英文翻译时,由于中英文文化的不同,有时会出现翻译难题。
如果没有正
确把握目的论,那么翻译结果很可能出现偏差;相比之下,林纾的翻译却深藏不漏,很能够体现精湛的语言才能和良好的翻译技巧。
从目的论看,林纾在文章翻译中采用了“重译-精译”的2步翻译路线,例如
他对《九吊桥》的翻译中,重译之前,以原文的审美吸引读者的注意,把原作的涵义层层完善,使得其更加细致入微,再将原句特征浓缩、再创造、完善还原,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诗歌的内在意境和主题内涵,从而使读者能够享受到其富有情趣的多层次主题。
而在宏观上,经林纾翻译杰出了英文作品带有繁体中文特色,更便于海外华裔
阅读者以及世界其他读者们领略中国文学及文化勃兴,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读者所能接受的范围,因而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文化的接轨。
综上所述,林纾翻译的文章高效、完善,转变了之前翻译的思路,有效地解决
了文化冲突的问题,很好地诠释出作品的内涵,使翻译更加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作为汉英文翻译中的翘楚,林纾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H. A. Giles)和葛浩文(James Legge)都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
这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们的翻译策略对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为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来看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是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他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林纾的翻译作品以《古文观止》和《易经译例》最为著名。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他善于运用词汇和语序的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使得林纾的翻译作品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奠基石”。
我们来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是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和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研究。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经典》和《论语》英译本。
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涵义的理解和传达。
他通过添加注释和解释,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葛浩文在翻译作品中对原文进行了较多的改动,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种注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使得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纾和葛浩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林纾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葛浩文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借鉴。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下的林纾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在引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研究,该理论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文论家,诗人,更是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文学翻译家。
他不审西文,而译著颇丰,所翻译的作品文字优美,韵味非常,于字句间表达了他“儆醒人心,反帝救国”的愿望。
尽管在林纾翻译的小说里,偶有不少“讹错”,总的来说,他对中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是开创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国内翻译界对他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的翻译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林纾的研究提供某些借鉴。
1 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
(胡,2008:11)该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方法是“三维”(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将翻译生态整体性与译者主体性科学地融汇、并纳入到翻译的定义之中,现在仍处于探索和初步创立的阶段。
根据胡庚申教授在一篇题为“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期刊的观点,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的、和谐统一的系统;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智力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并且在翻译操作上遵循着“优胜劣汰”、“汰弱流强”的基本法则。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林纾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学者,他对于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从功能对等视角来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在翻译中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
功能对等视角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传递信息,并实现相应的功能。
在这个视角下,林纾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1. 信息的准确传递:翻译的首要目标是传递源语言的信息,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意思。
林纾注重语义的准确传递,他采用词义对等、实质对等等翻译技巧,使得目标语言译文能够忠实地传递源语言的信息。
2. 文化的有效传达:翻译中不仅要传递语义信息,还要传达文化信息。
林纾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应用,运用文化对等、文化借用等策略,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他认为,在保留源语言特色的要遵循目标语言的文化规范,以便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3. 语言的自然流畅:翻译要追求语言的自然流畅和易读性。
林纾注重译文的语言美感,他运用语言对等、语言调整等策略,使得目标语言译文在语法、语言风格上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需求。
4. 交际功能的实现: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交流和交际。
林纾注重语用对等、交际效果等翻译策略,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的交际意图和目的。
5. 读者需求的满足:翻译要以读者为中心,满足读者的需求和期待。
林纾注重读者导向、读者人群等策略,他考虑读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林纾的翻译策略是以功能对等为核心,通过词义对等、文化对等、语言对等等策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文化的有效传达、语言的自然流畅、交际功能的实现和读者需求的满足。
他也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翻译情境和文化背景。
这些策略的运用使得他的翻译成果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可读性,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参考。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这两位著名的翻译家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同时也以其独特的翻译策略成为了翻译界的佼佼者。
本文将从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方面来进行浅析。
1.重视上下文语境林纾非常重视翻译的语境,他认为翻译的语境是理解原文意思的关键。
在翻译过程中,他常常会把讲话的前后文加以了解,从而找到原文中的句意。
举个例子,他在翻译《约翰福音》时,将其翻译为“上帝是道,道成了肉身。
”这种翻译方式在当时曾引起许多争议,但是通过后来的解释,人们对他的翻译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即重视上下文语境的重要性。
2.融合自己的文化特色林纾的翻译中融合了他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使得他的翻译作品充满个性。
他认为一个人的个人特点和文化背景对翻译有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努力去发掘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例如,他在翻译《百年孤独》时,将原文中的“papas”(西班牙语中的“爸爸”)翻译为“老爹”,这种方式让翻译更贴近了读者,并且在文化背景方面有更好的传达效果。
1.借助音韵对语言进行更好的表达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常常借助音韵来表达语言之间的联系,增强翻译的力度和表现力。
他的翻译中充满了韵律美和音乐感,让读者读起来非常有感觉。
例如,他在翻译英语作品时,经常引用英语的韵律美进行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使翻译更具英语原文的味道,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葛浩文非常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准确性。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词汇的选用和语言形式的处理非常精准,每一个句子都很舒畅。
他认为正确的翻译,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要切实保证所翻译出来的语言形式符合阅读者的需求,从而提高翻译品质。
总之,林纾和葛浩文是翻译界的两位传奇,他们的翻译作品对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翻译策略更是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
无论是重视上下文语境还是融合自己的文化特色,或者是借助音韵或注重语言形式的准确性,都为我们提供了翻译的精髓。
从勒菲维尔改写理论赏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从勒菲维尔改写理论赏析林纾的翻译策略张洁【摘要】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翻译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因而他的翻译思想、翻译动机、接受环境、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等都被深入研究和评价。
他也因为对原作的"误译"和"不忠"而饱受争议。
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来看,林纾的"误译"和"不忠"往往是他刻意选择的结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改写,是他在当时社会文化的操控下,对原作做出的赋予其二次生命的调整,即是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所进行的改写。
%Lin Shu was a significant translator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China.He was renowned for the elegance and fluency in his translations.Many scholars deeply probed into histhoughts,motives,social background and infidelity in translating western literature.Based on Lefevére's rewriting theory,Lin Shu's translation strategy was an outcome of his intentional option to give the original works a second life which was manipulated by specific social ideology and poetics at that time.【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9)006【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林纾;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翻译策略【作者】张洁【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林纾(1852~1924)是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的代表人物,他翻译了180余部外国小说,以娴熟精湛的古文吸引了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解读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
肖萌;孙作顶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2)004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边关系的理论.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重新审视林译《黑奴吁天录》,探讨林纾在探索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道路上所作的努力的和尝试,可以对林纾的翻译做出更加客观、合理的评价.这一译本是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在特定翻译目的的操控下,采用特定翻译策略的结果.译本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翻译目的,因而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肖萌;孙作顶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话语修辞角度观林纾翻译归化现象——以林纾《黑奴吁天录》中译本为例 [J], 林佩璇
2.功能翻译理论观的超越——评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对宗教问题的处理 [J],
肖萌;许鲁之
3.从"读者期待视野"角度解读林纾《黑奴吁天录》的翻译 [J], 姚艳波
4.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J], 刘鹭
5.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J], 王文滨;余大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功能对等视角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是一位以汉英双向翻译为主的资深翻译家,他的翻译以精准、通顺著称。
他的翻译技巧主要体现在策略的运用上,他根据不同的翻译任务使用不同的策略,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功能等价”的翻译原则。
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视角来剖析林纾的翻译策略。
一、语境化翻译策略
语境化翻译策略是林纾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之一,他通过对源语文本的上下文进行理解,从而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达到目标语言的功能等价。
例如在翻译英文中的复杂句式时,林纾往往会把一个长句子拆成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子,以方便读者理解、修辞通顺。
这一翻译策略符合中文的习惯思维方式,能够增强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二、意象翻译策略
意象翻译策略是林纾运用比较频繁的翻译策略之一,这种翻译策略是指保留源语言中的图像、形象,以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理解和欣赏翻译文本。
例如,当翻译一些具有文学性的诗歌、小说、诗歌等作品时,林纾往往会选用意像翻译策略,把具体事物用形象的方式给予目标语言中,这样能够增强读者的感受性,提高翻译文本的文学价值。
语用翻译策略是林纾在翻译商务、政治、法律等语言时常用的策略之一,这种翻译策略要求译者注意言语交际中的情境、知识、礼仪、人际关系等因素,把这些因素融入到翻译文本中,从而达到源语与目标语功能对等的目的。
例如,当翻译商业谈判协议的时候,林纾会注重源语文本中的礼仪用语、婉转的表达、增强语言交际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保留原文中的语用特点和习惯的用法,提高翻译文本的可信度,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文化翻译策略是林纾在翻译文化、历史等方向时运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文化素养和广博的学科知识,把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等信息转化为目标语言,从而使读者能够真正地体验到源语文本中的魅力。
例如,当翻译一部历史小说时,林纾会注重细节和历史背景的描写,用目标语言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历史细节、人物性格和情感,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原文中的文化营养和思想意义,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
综上所述,林纾的翻译策略主要体现在语境化翻译、意象翻译、语用翻译、文化翻译等方面。
这些策略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翻译的表现力、感染力和文学价值,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功能对等,在汉英双向翻译领域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典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