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林纾的翻译及“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复)林(纾)”。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创作颇丰,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留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业绩就是其丰富的文学翻译作品,成为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一、林纾的生平及翻译林纾(1852—1924),幼名群玉(亦名秉辉),后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他年幼好学,到20岁时,校阅书籍2000卷之多。
31岁那年中举,结识李宗言,借阅李家藏书三四万卷。
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为林纾后来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97年,林纾46岁那年,夫人刘琼姿病逝,对其打击很大。
第二年,去马江散心,经魏翰介绍,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他原本借翻译此书排遣内心的亡妻之痛,不想此书译出后获得极大成功,从此与翻译结缘,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与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严璩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160多种外国小说,涉及11个国家98个作家的作品。
林纾不懂外文,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细腻的洞察力、理解力,将一大批外国名著译得栩栩如生。
其中,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1901)、《伊索寓言》(1903)、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906)、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1908),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林纾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维新变革时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样对林纾刺激很深,虽然他和翻译结缘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骨子里涌动着一股爱国热情的他最终走上外国文学的翻译殿堂却也有其必然性。
他与其妻刘琼姿感情甚笃,失妻后内心之痛易与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共鸣,加之借题发挥,译风飘逸哀婉、清新隽永,大受欢迎。
严复和林纾翻译策略
“信”:指翻译中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思 想内容。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用词得体、文 笔优美。
严复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严复在翻译中采用了多种策略和方法 ,如直译、意译、音译、释译等。
他在翻译时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 言特色,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 言表达习惯。
严复还提出了“对应”和“并列” 两种翻译方法,即尽量在两种语言 中找到相对应或并列的词汇或表达 方式,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 性。
本质和发展趋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林纾翻译策略
林纾翻译概述
生平简介
林纾,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主要翻译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等 。
翻译贡献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翻译 作品为当时封闭的中国打开了一扇窗,促进了中国文学与西 方文学的交流。
林纾的翻译思想
“述而不作”原则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其形成原因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比较,对严复和林 纾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内容
通过对严复和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翻译策略和特点,并对影响 其翻译策略的因素进行分析
创新点
通过对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研究,揭示其翻译策略的异同,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 角和思路,同时为当前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严复与林纾翻译策略比较分析
翻译目的比较
严复翻译目的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强调“信达雅”的原则,旨在通过翻译让西方科学知识进入到 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林纾的翻译之探讨
p r r h r ce ;a t ei a i o a y c a a tr eh t h b t c
引言
14 以来 , 国 翻 译人 才 辈 出 , 典 型 的 80年 我 最 代 表 , 是严 复 和林 纾 。他 们 同时 选 择 了翻 译 西 就
林纾 (82 12 ) 福 州人 , 名 群玉 , 15- 94年 , 原 字
琴南 , 号畏庐、 别署冷红生 , 晚称蠡叟、 补柳翁、 践 卓翁、 长安 卖 画翁 , 我 国近代 一位最 享有 盛 名 的 是
翻译 家 , 同时兼 有 古 文家 、 说 家 、 家 、 人 、 小 画 诗 教 育家、 文学 家 和 文学 理 论 家 的 身份 。其 文 学 研 究 视野开阔, 括诗论、 包 词论 、 画论 、 论 、 说 理 论 文 小 和 中西 比较 文论 等等 , 并且 他常 常 以诗论 文 、 以画
ca sc . Hi a sa o r moe e i t g ai n o o eg ie au e i t e ta i o a o m ft e l s is s tn lt n p o t d t n e r to ffr in l rt r n o t r d t n lfr o r i h t h i h
第 9卷 第 2期
2 1 年 4月 01
1班第1组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指出:“林纾翻译的兰姆改写的莎士 比亚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它无 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据周作人回忆,早年鲁迅遇到林纾翻译的小说,每本必读, 所以鲁迅早年的译书风格跟林纾相近,不但使用文言文,而且 大体是意译。
2>.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还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 等特殊的方法。
(1)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
(2)增评是指严复翻译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即添加了 一些议论性或评说性的文字;
(3)加按语是指严复翻译时会在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评 论作者的观点,大胆结合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
(4)注评是指译者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 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
林纾与严复翻译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n Lin’s and Yan’s Translation
--brought to you by group 1
林纾、严复其人
林纾(1852~1924),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原名群玉,秉辉,字 琴南,号畏庐、畏庐居 士。别署冷红生。我国 近代影响最大、成就最 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 文、小说、诗歌、传奇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 诣和贡献。
历史小说如《撒克逊劫后英 雄略》;
军事小说如《利俾瑟战血余 腥记》;
冒险小说如《鲁滨逊漂流记 》;
实业小说如《爱国二童子传 》;
神怪小说如《哈葛德的三千 年艳尸记》;
政治小说如《黑奴吁天录》 ;
讽刺小说如《魔侠传》.
对文人的影响
林译小说对一大批近现代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文学道路 的选择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论成功的翻译_再读林纾_严复作品有感_刘明
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刘 明(浙江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2)摘 要:如何评价译文的优劣一直是评论界的话题。
严格按照翻译标准译出而又获得成功的译著比比皆是,但同时有些译著虽然与翻译标准格格不入,却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此文提出“成功的翻译”用以归类曾经引起社会反响,取得过良好社会效益的译作。
关键词:林纾;严复;翻译标准;成功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0)06-0103-05引言在人类翻译史中,忠实于原文的比较完美的翻译随处可见。
然而,在译界也存在另外一种错讹甚多却因其译文优美流畅而被广泛认可的译作,其中以林纾、严复为代表的晚清小说翻译最为典型。
林纾的翻译在忠于原文方面,如果用今天严格的标准来要求,是有很大出入的。
可是这些翻译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科技和传播渠道有关,但他的作品仍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令评论家不知道按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
一方面,林的译文错误甚多,甚至还有些“东鳞西爪的写作”〔1〕213,实在很难说是“好”的翻译。
而另一方面,他的译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给中国读者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让人们领略到了西方小说的风采,因而又很难把他的翻译归纳为“差”的翻译。
被译界奉为圭臬的“信、达、雅”的倡导者严复,虽然其翻译态度较林纾严谨,以至于“一名之立,旬月踌躇”。
但“《天演论》译文中对原文的`不忠'、`偏离'和`增加字句'等现象比比皆是”〔2〕。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严复提到了“信、达、雅”,然而他又明白地指出“学我者病,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因此,仅仅从语言层次上把这些翻译归纳为“差”显然不是办法。
必须以另外的方法来进行归类。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成功的翻译”这一概念。
用以归类一切引起过社会效应的译作。
这一概念以超出语言层次的标准作判断,不以忠实原文的程度为标准,而以译文所达到的社会效应为标准。
论成功的翻译——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
、
广 泛的接 受性
在成 功地 得到 读者认 可这一 点 上 , 晚清 时期 的两大 翻译 家严复 和林 纾 都做 到 了。严 复在 翻译 过程 中 , 为避 免死 译硬 译与 生吞活 剥 , “ 在 取名 深 意 , 义不 背本 文 ” 意 的前提 下 , 通 过 “ 倒 附益 ” 前后 引衬 等 方 常 颠 、
有 鉴 于此 , 文提 出了“ 本 成功 的翻译 ” 一概 念 。用 以归类 一切 引起过 社 会效 应 的译 作 。这一 概念 以 这
超 出语 言层 次 的标 准作 判断 , 以忠 实原 文 的程度 为标 准 , 不 而以译文 所达 到 的社 会效 应为 标准 。译 文严格 忠实原 文也 好 , 与原文 有 出入 也好 , 只要 能获 得 良好 的社会 反响 , 可 以归类 为 “ 功 的 翻译 ” 就 成 。评 价一部
译 作成 功 与否 , 看译 者的 翻译 目的是 否能够 通过 译作 在读 者 中的传播 而达到 , 者所使 用 的翻译 手段是 要 译
不是 为达 到 目的所 能做 的最佳 选择 。 理论 上 说 , 功 的翻译 的评价标 准 与 翻译 功 能 理论 不 谋 而合 。 “ 成 翻译 功 能 理 论 注 重 的不 是译 文 与原 文是否对 等 或译 文是否 ‘ 完美 ’ 而是 强调 译文 应 该 在 分析 原 文 的基础 上 , , 以译 文预 期 功 能为 目的” 【 因 。3 此, 文学 翻译 功 能理论也 是 以达到翻 译 目的为 首要 任务 的 , 目的 的达 到 , 提 条 件就 是 得 到大 多数 读者 而 前 的认可 , 到读者 的喜 爱 。这 也是成 功 翻译 的前提 条件 。 得
了一个“ 译写 ” 的概念 。但 是 , 译写 ” “ 的概念恐怕还 是有偏颇 的 , 竟 , 毕 林纾 的删泽充其量 不过 是在 翻译 中
严复与林纾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11卷第6期2010年12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H una n A。
gncul tur al U ni ve r si t y(S oci a l Sci en ces)、,01.1l N o.6D ec.2010严复与林纾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苏超(湖南农业大学外围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阐述了严复与林纾的译作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他们的译作着力宣传西方独立、民主和自由的理念,对中陶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挑战。
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变革。
同时,他们泽介的作品丰富了文学主题和人称叙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使近代中国人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促进了中围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严复;林纾;翻译作品;近代中因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13(2010)06.0096.04I nf l uence s of Y an Fu a nd L i n Shu’S t r ans l at i ons on m oder n C hi naSU C h a o(C ol l e ge of F o r e i gn Language s,H unan A gr i cul t ur al U ni ve r s i t y,C hangsha410128,C hi n a)A b st r act:T hi s paper el abor at es t he i nf l ue nces of Y an F u a nd Li n Sh u’S t r ans lat i ons o n t he s pecif i c s oci o-cu l t ur al co nt ex t of M od e m C hi na.T hei r t r ans lat i ons pr opaga t e d ef f ect i vel y su ch co nc ept s as i ndepende nce,de m oc r a cy a nd f r eedom,w hi c h ch al l enge d C hi ne se peop l e’S t r ad i t i onal t hi nk i ng pa t t e m a nd prom o t ed t he po l i t ical a nd e con om i c r e f or m of M od e m C hi na.A t t he s a m e t i m e,t hei r t r ans l at i ons enr i ch ed l i ter ar y t he m es and nar r at i o n m ode s,w hi ch el eva t ed t he posi t i on of nov el s.T hei r t r ans l at i ons gave t he C hi ne se pe opl e a bett er un der st and i ng of C hi n a’S l it e r at ure a t t h at t i m e a nd f acil i t at ed t he pr ospe r i t y a nd deve l o pm ent of Chi na’S m odem l i t e rat ur e.K ey w or ds:Y a nf u;L i nshu;t r ansl at i ons;m ode m C hi na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延续到1919年辛亥革命,是中圜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
林纾和严复翻译活动的社会效果之差异
收稿 日期 :2 0 1 3 . 1 1 - 1 1 作 者简介:徐黄丽 ( 1 9 8 1 一) ,女 ,湖 南岳 阳人,汉口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 向:翻 译 理 论 与实 践 。
1 O 5
值 观重新 审视并 解释 中国社 会 的心 。因此 他选择
《 天演论 》的读 者群会 大大少 于林 纾译作 的读 者
第2 3 卷
第5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2 3 N o .5
Ma y . 2 01 4
2 0 1 4 年 5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0 5 . 0 1 0 5 . 0 2
林 纾 和 严 复翻 译 活 动 的社 会 效果 之 差 异
徐 黄 丽
( 汉 口学 院外 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2 1 2)
摘
要 :林纾所译 《 巴黎茶花女遗事 》和严复所译 《 天演论 》翻译 活动所产 生的社会效果相差甚远。
文本主要从他们 最初从 事翻 译活动的动机 ,所译作品的类型 ,译作 的服务对 象以及林 纾的单语性和 严复
译作 。《 巴黎茶花女遗事 》这部小说 以其反封建 的 主题和凄婉 的爱情故事打动了 中国读 者的心 , 一 时 被誉 为外 国的 “ 红楼梦 ” 。此部译作 的成功 ,使林
纾 自觉不 自觉地走上 了翻译之道 , 从此一发不 可收
哲学社会科学 等名著。他 翻译的 “ 八 大名著 ”有赫 胥黎的 《 天演论 》( 1 8 9 8 ) ,亚 当・ 斯密的 《 原富 》 ( 1 9 0 2 ) , 穆勒 的 《 群己权界论 》 ( 1 9 0 3 ) 和《 名学 》 ( 1 9 0 5) ,司宾塞的 《 群学肄言 》( 1 9 0 4) ,甄克思 的《 社会通诠 》 ( 1 9 4) 0 ,孟德斯鸠 的 《 法意 》和耶 芳斯的 《 名学浅说 》 ( 1 9 0 8 ) 。很多人对严复和林 纾
林舒译文评价
林舒译文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与严复齐名。
他合译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多部西方小说。
林纾所处时代,中国正在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地方。
林纾的爱国思想贯穿于其翻译思想之中。
时过境迁,但是对林纾翻译思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评论家们对其思想亦是褒贬不一。
首先,林纾讲究翻译作品的救世功能和启发民众智慧的作用。
林纾深受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影响,倡导多译小说。
他指出国外作家多靠小说启发民众智慧,因此要大量介绍小说,发展翻译事业来?开民智?。
林纾提出此点,归根结底也是因为其一颗赤子之心。
因此,使其译品的受众更广,这一点十分可贵。
林纾翻译作品,有其爱国救世的崇高目标。
并从这一目标出发,选择翻译作品的类型。
林纾多选择西方小说进行翻译,便更加专注和专业。
因为译者即使拥有良好的双语能力,但是都有其所擅长的风格和领域。
其次,林纾经过长期艰苦跋涉和探索,其有关译学思想的论述都集中在翻译目的与功能上。
在近代翻译家中,他是对翻译目的和功能强调最多的一位翻译家。
既强调译品要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要求译作能够完成其所眉负的任务。
而林纾的翻译目的就是爱国与救世。
林纾认为救国要靠?实业?,因而在他的译品中也关注对兴办,实业思想的宣传。
然而,首先,林纾的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体系和框架,而只是在其译品的译序和后记之中有所涉及。
即使他提出了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但是其并未将其系统化,形成翻译理论框架体系。
其在翻译思想上贡献也不及严复。
其次,林纾过介注重其大译文中救玉思想的宣传,对原文的内容则是有册有减,这一点没有达到对原文忠实的要求。
《快肉余生记》(《大卫科波菲尔》)是林纾最满意的译作之一。
1981年商务印书馆林纾版重译本字数为27万,而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庄经传译本字数为80.6万。
从这一数字就可看出其中删减了多少内容。
再次,林纾和译了数量最多,且最集中的西方文学作品,这一点无可比拟。
文学翻译标准的社会性——再读林纾、严复作品有感
学 翻
译 标
准
的 纾 、 复作 品 有 感 严
刘 明
( 江 财 经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1 ) 浙 浙 10 2
摘 要 : 译 标 准 的 演 变 具 有 深 刻 的 社 会 文 化 根 源 。 其 翻 社 会 性 和 历 史 动 态 性 构 成 翻 译 标 准 的核 心 。 充 分认 识 翻 译 标 准 的社 会 性 是 我 们 正 确 制 定 翻 译 标 准 和 公 正 评 价 译 作 的 关 键 。古今 中外 . 格 按 照翻 译 标 准 译 出而 又获 得 读 者 认 同的 译 严
最 广 大读 者 的 感 受及 其 对社 会 的影 响 力 。 关键 词 :翻 译 标 准 读 者 社 会 性
中国的翻译可谓 源远流 长 ,已有两千年 的历史传 统 , 可 文 学 翻 译 是 从 晚 清 时 期 的 1世 纪 7 年 代 开 始 的 , 今 只 有 一 9 O 迄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 这 一 百 多 年 来 , 国 的外 国 文 学 翻 译 先 后 掀 中 起 了 四 次 高 潮 : 一 次是 2 世 纪 头 十年 , 二 次 是 “ 四” 的 第 0 第 五 后 十 年 . 三 次 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成 立 后 的 十 七 年 ( 正 繁荣 的 第 真
1 9 ) 99 。
人 们 常 常 津 津 乐 道 于 中 华 民 族 对 外 来 文 化 的 接 受 能 力 和 融 合 能 力 。 忽 略 了 文 化 的共 性 , 一 切 文 化 都 有 两 副 面 却 即 孔 : 有 对 外 来 文化 的 接 受 力 , 有 对 外 来 文 化 的 排 斥 力 。实 既 也 际 上 .这 种 排 斥 力 与 一 个 民 族 文 化 的 健 全 和 成 熟 程 度 成 正 比, 与其 对 外 开 放 的程 度 成 反 比 。就 是 说 , 种 文 化 越 健 全 , 一 对 外 排 斥 力 越 大 : 这 种 排 斥 力 也 会 随 着 开 放 程 度 的 增 加 而 而 降 低 。 中华 文 化 有 数 千 年 的文 明 史 , 外 来 文 化 的 排 斥 力 当 对 然 不 小 。例 如 , 教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就 曾经 遇 到 过 强 烈 的 排 斥 。 佛 佛 教 最 初 于 东 汉 哀 帝 时 期 传 人 中 , 始 时 传 播 并 不 顺 利 。 在 开 佛 教 的 原 教 义 中 ,教 徒 是 已经 跳 出红 尘 之 外 的 方 外 人 士 , 是 不 受 世 俗 的 任 何 约束 的 。 他 们 无 君 无 敬 , 至 对 亲 生 父 母 都 甚 可 以 无情 无 义 , 亲 不 认 。这 与 皇 权 高 于 一 切 、百 行 孝 为 先 ” 六 “ 的 中 国传 统 是 格 格 不 入 的 , 因此 , 到 中 国 文 化 的 强 烈 排 斥 受
严复与林纾:中国近代两大翻译家的对比
中图分 类 号 :H059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08—9640(2018)09.0006—02
严 复 和林 纾 作 为 中 国近 代 史 上 两 大 著 名 的翻 译
二 、翻译 目的及 思 想
家 ,在 中国翻译 史 上享 有盛 名 ,康 有 为 曾经评 论 说 “译
严 复最 先 接触 翻译 是 因为 受 到 甲午 战争 的 刺激 ,
吴 荧丽 李 艳
(延 安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陕 西 延 安 716000)
摘 要 :严复和 林 纾是 我 国近 代翻 译 史上 两大 著名 的翻 译 家 ,两人 均 生 于晚 清 时期 ,且在 翻译 理 论及 实
践方面都有一定建树 ,在我 国近代翻译 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在翻译理论及 实践方面既有相 同点 ,
网上 键 人 “严 复 、林 纾 ” ,可 搜 索 到 大 约 有 100篇 是 为 了排 解丧 偶 的苦 闷 ,但 随着其 翻译 活 动 的延续 ,
对 二 人 进 行 研 究 的 论 文 ,但 纵 观 这 些 论 文 发 现 ,很 翻译 目的也 逐 渐 与 国家 命 运 联 系 在 了一起 。他 曾在
从 而 更好 地理 解 和认 识他 们 的 翻译 活动 。
才 有 可 能 抵 抗 欧 洲 列 强 ;否则 ,就 像 “不 习 水 而 斗
一 、 生 平背 景
游者”一样愚蠢。所 以可 以说 ,林纾与严复译书都
严 复 (1854一 l921),字 又 陵 ,又 字 几 道 ,福 是 为 了救 国 。
学 背景 。林纾 (1852一 l924),福建 闽县 (今福 州 ) 如严 复主张将 翻译与学术研究 、阐释以至翻译批评
林纾与严复散文、译述之比较
又属 近代者 也当在千 家 以上 至于 近代 散文 的总数 , 虽至 目前 为止仍无 人作 过专 门统计 , 但从 现 存 的散 文集子 的数量来 估算 , 代散文作 品当以数 十万 计 。 由此 可 以看 出近 代 散文 创作 所 出 现 近
之誉。随着时代 的急剧 变化 , 他们 的散文创作 与潭进都起着徽妙的变化, 呈现 出鲜明 的特 色; 他们在表 现方式与译述方法 肚及 家世、 生平 、 思想、 性格等方面, 都存在异 同:
关键 词 : 林纾;严 复;散文 ; 译述 ;异周 中图分类 号:加9 I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0 45 2 E12 0 3 — 9 13 —55 1I i — 08 0 K f
知识 分子觉 醒 的思 想感 情 , 奠定 了近代散 文变革 的基 础 。可 以说 , 近代 散文 在其 最初 阶段 就以生 机 勃勃 的姿 态 出现在 近代 文坛上 , 现着它 的发展前景 。 展
l 世纪 7 年代初到 甲午战争 , 9 0 是近代散文变革 的重要时期。7 年代开始 的散文创作, 0 把近
总的来说近代散文在第一个时期虽然从内容到形式还没有进入自觉改革的阶段没有冲破传统古文的束缚甚至桐城古文仍作中兴努力但是鸦片战争后的散文已发生了不小变化它开辟了近代散文反殖反封建的发展方向表达了时代精神和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近代散文变革的基础
维普资讯
收 稿 日期 :0 1 2— 8 20 —1 2 作者 简 介 : 飘 云 (9 6 , , 东 平 远 人 , 南 师 范 大 学 人 文学 院 中 文 系 教 授 谢 15 一) 男 广 华
中国近代翻译中的知识与政治——以严复和林纾为例
的意念 ; 二人 都抱 着救 国保种 的爱 国 目的 , 翻译 把
视为毕生事业 , 以雅洁优美 的古文 翻译了大量 的
作 者 简 介 : 扬 (9 2 ) 女 , 北 省 石 家 庄 市 人 , 国社 会 科 学 院 文 学 所 2 0 李 18 ~ , 河 中 0 7级 博 : 生 , 要研 究方 向 : 国现 当代 文 学 。 士 = 主 中
一
2 ~ 2
西 方文 化 、 文学 书籍 , 最大 限度 地 发挥 了古 文 的表 达 功能 和艺 术 魅 力 , 同时 又将 西 方 的文 化 观 念 输 入本 土 知识 者 的视 界 , 响 了不止 一代 中国人 , 影 不 仅 使 中 国社 会 的文 化 、 文学 观念 焕 然一 新 , 在近 更
无 数 的人 , 都采 来 做 自己和儿 辈 的名号 , 由是提 醒
他 们 国家 与个 人在 生 存 竞 争 中 消灭 的祸 害 。 《 ” 天 演 论》 宣传 的 进 化 论 观 念 影 响 了几 代 中 国人 , 直
到 现在 , 仍是 许 多 中 国人 基本 的思 想 预设 之一 。 它 如 果说 , 国人 接 受 进 化 史 观 最 初 与 民族 危 亡 的 中 刺 激有 关 , 么后 来 更 主 要 是 由于 它 是 以 现代 科 那 学 的成 果 出 现 , 及 进 化 隐 含 的 进 步 的 必 然 性 。 以
范, 又没 有 专 门 的翻译 人 才 , 因而 译本 粗 疏 简 陋 , 难 以得 到大众 的普 遍 接受 , 西学 的 引入 也无 法造
代 中国知识 界最迫 切 的要求 之一 。然而 最初从 西 方 翻译 成 中文 的作 品一 直都 乏善 可陈 : 自中外通 商 以 来 , 事始 起 。 京 师 译 有 同文馆 , 南有制 造局 , 州 有 医士所 江 广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权威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摘要林纾、严复和鲁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为他们的时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的翻译方法也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这三位翻译家翻译的背景、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一、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化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输入新的表达法,并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文化为归宿。
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解析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任课教师:孟凡君专业:英语班级:语言文学2班学号:222009322210097姓名:邬驰倩2011 年12 月25 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邬驰倩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
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引言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
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
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
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
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
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1.1 严复生平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
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最新整理)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摘要: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
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思想观念;近代文学;贡献及影响一、引言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
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翻译活动都是经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在做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然后译出。
虽然他翻译的作品后世评价不一,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总的说来,他给后世留下的大量的介绍西方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在翻译时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林纾其人及林译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
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
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林纾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但脾气暴躁、固执。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三、林译小说的贡献林纾的翻译思想受到不少人的争议,有的人说他的翻译漏洞百出,错误随处可见。
那么,林纾的翻译在当代到底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写道:“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我试试同一作品后处的——无疑也比较‘忠实’的——一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狄更斯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
林纾:对外语一窍不通,却译外国小说18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说起中国的翻译大家,翻译《天演论》的严复绝对是首屈一指,提倡翻译要达到“信达雅”,至今仍是翻译的至高境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大家,却对一个名不经传的人大加赞赏。
此人是谁?这个人就是著名的翻译大家林纾,他曾翻译外国小说200多种,被赞“译界之王”,可是神奇的是,这样的奇才,却对外语一窍不通。
最后,还在《新青年》上,被人指着鼻子骂是“桐城谬种”,落得一身骂名。
自幼嗜书如命暂且不谈林纾被人在《新青年》上指着鼻子上骂的事情,他对于读书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实在是让人敬佩。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而且年少失孤,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读书,五岁时他终于满足了读书的心愿,在私塾当了一名旁听生,私塾的老师薛则柯,见他勤勉又爱读书,对他照顾有加,他也因此深深的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即便后来奔于生计,在乱世艰难生活奔波,也仍然坚持读书,校阅古籍,据有统计称: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这样的人,既有天分,又勤勉,自然还是要成才的。
转眼到了1882年,这一年是林纾命运转折的一年: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中举使得他终于摆脱了贫困,也是他开始结交师友,更加的勤奋读书,读以前接触不到的书,并且对国家抱有热忱之心,七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在“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后,他终于放弃了做官建设祖国之心,专心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果然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到了1897年,四十五岁的林纾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一扇窗。
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不幸的是妻子也病故,至亲的接连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的好友魏翰、王寿昌为了让他走出消沉,邀请他一起翻译外国小说,原本林纾是不愿意的,毕竟至亲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无心他事,但是挚友的再三诚挚邀请,他也不是不识好歹就接受了。
可是,林纾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士大夫,自小读的是圣贤书,看的是八股文,又不会外语如何翻译呢?解决的办法很快就有了:由一个懂外语的把原著意思说来,再由林纾整理成文言文。
分析林纾的情感文学翻译之路
分析林纾的情感文学翻译之路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林纾和严复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有名的两大翻译家。
林纾活跃于晚晴时期,时我国近代情感文学翻译的创始人,在对西方情感文学进行翻译中,大量了吸收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理念以及新思想和创作风格,因此可以称之为西方学术文化思想的先驱引导,促进了我国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其在近代文学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三十多年中,就对两百种外文著作进行了翻译,是当时最多地介绍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学家。
使得当时闭关锁国的国人,开阔了视野,并且传承了跟多的文化遗产。
我国现代文学大家钱钟书也曾对林纾做出以下评价:林纾的翻译有着桥梁的作用,接触到他的翻译作品,才对西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此可见,林纾对于西方情感文学的翻译影响重大。
1 林纾人物简介林纾生平介绍林纾在很小的时候就嗜书如命,并且在五岁时进入到一所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到了塾师薛则柯的影响,因此对于文学的喜欢颇深,并且深受其影响。
但是其家境较为贫困,并且生逢乱世,并不能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精力来进行求学。
即使这样的生存环境,任然没有打消林纾对文学的爱好,在二十岁之前,已经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 年对于林纾来说则是关键并且又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在参见科举中获得了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之后,林纾利用自己的资源饱读诗书。
但是在会试的路上,屡受挫折,因此其放弃了为民请命的道路,转而进行了文学的专研。
林纾思想主张林纾是一位著作较多,并且思想较为先进的文人,在福建每日与友人进行新政的探究,指摘时弊。
另一方面,林纾有着很强烈的爱国思想,进行文学的创作,传播爱国思想,在马江战役后他奋笔疾书,向钦差大臣控告何如璋的贻误战机;并且为甲午海战死难将士拟写《甲午海战覆盆录》,还主张进行儿童教育,兴办女子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课程名称:翻译文化史任课教师:***专业:英语班级:语言文学2班学号:****************名:***2011 年12 月25 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制浅谈翻译家严复和林纾邬驰倩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本文讨论了近代翻译史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代表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
随他们的生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对他们的译著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且进行了比较。
严复和林纾作为近代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先锋,值得我们的肯定和赞扬。
关键词:翻译家严复林纾对比引言翻译在我国历史悠久,周王朝时期就有了翻译机构和译员职称的记载,当时所谓“象胥”就是指现在的翻译。
当时的翻译多为口头翻译,大规模的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直至宋元时期,大多是对印度佛经的翻译。
这一时期虽然翻译质量,数量都有所发展,但是文化交流局限于东方邻国。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汤若望、南怀仁等的到来,西文翻译有所发展。
当然,一直到鸦片战争,西文翻译的文本几乎全部为宗教神学和自然科学。
近代中国,从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辛亥革命期间,中国人受到了洋枪、洋炮的攻击,以及洋文、洋教的冲击。
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比中国要先进,于是当时的翻译家们迫切希望通过翻译将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革新思想。
近代中国对西方知识的译介,严复和林纾这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便有“译才并世数严林”的称誉。
1.严复和林纾生平简介1.1 严复生平严复于1854年出生在福州南台的中医世家。
1866年,严复父亲病逝,于是他放弃了走科举“正途”。
后考入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1889年后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
但因与李鸿章不合,有意退出海军界,另谋发展。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他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武装抗击外来侵略。
1896年创办俄文馆,并任总办。
1897年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1902年到1904年间任京师大学堂附设译书局总办。
后来又担任了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首任校长。
1910年他被清廷赐予文科进士出身。
1914年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
1915年他被袁世凯聘为宪法起草员。
8月23日筹安会宣布成立,严复列名为筹安会的发起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严复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终年68岁。
他的主要译著有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即《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即《论法的精神》),耶方斯的《名学浅说》。
1.2 林纾生平林纾于1852年出生在福建闽县(今福州)。
他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孰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
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林纾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
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
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
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
然而,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
魏翰、王寿昌等几位好友为帮林纾走出消沉的困境邀他一同译书。
林纾起先再三推脱,最后才接受了这一请求。
《巴黎茶花女遗事》得到国人相当的认可在之后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
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等各国作品。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7种。
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
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
1.3 小结有上可见,严林二人都是家境贫寒,严复虽然出身尚可,但是儿时丧父,也不得不自己辛苦奔走。
而且他二人的仕途可谓艰辛。
严复虽在航海上有一定作为,也取得了一定官职,但是由于李鸿章的存在,使他没有办法在这方面发展下去。
林纾更是无缘进士。
但是可能也正是如此,他们在翻译中的贡献才能显现。
而他们自幼刻苦读书,也为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五四运动前后,严林都成了时代的落伍者。
严复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复辟。
林纾晚年趋于守旧,竭力反对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陈独秀、蔡元培等人进行人身攻击,成为封建顽固派。
事实上,严复和林纾为好友,即是朋友,严复的思想也不免受林纾影响,他早前的西学思想并不被他的朋友圈子所接受,且常常让他精神上承受不小的压力。
有一次,他们一帮朋友聚会,辜鸿铭曾经当面痛斥严复和林纾是大清和孔教的罪人。
关于这件事,各种版本说法略有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一次宴会上,严复、林纾、马其昶等都在,辜鸿铭突然大声说道:“恨不能杀二人以谢天下!”林纾问他何出此言,辜鸿铭回答说:“自严复译《天演论》出,国人知有物竞而不知有公理,于是兵连祸接矣。
自林纾译《茶花女》出,学子知有男女而不知有礼义,于是人欲横流矣。
以学说杀天下者非严、林而何?”有的记述中辜鸿铭还说了这样的话:“假若不杀此二人,天下安得太平?”所以即便他们晚年思想趋于落后,纵观一身,他二人对中国翻译界,以及西方文化的引进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2.严复和林纾翻译特点对比2.1 严复和林纾在翻译上的相似点2.1.1.严复和林纾的译著都表现出两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二人的译著都表现了爱国救国的情操。
这当然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当时中国正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岌岌可危,救国图存已经成为第一要务。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分子,主张变法维新,中体西用。
林纾借为所译小说作序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如在《(雾中人·序》提出要“求备盗之言”“, 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的主张,他在《黑奴吁天录》的序中又强调指出,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耳。
”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也可以看出,林纾继承了自魏源以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而严复早期积极鼓吹变法维新,成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尤其是他的《天演论》,成为号召国人就图存亡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他每翻译一本书,都要结合中国国情,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
如在《法意》的按语中,他指出中国积弱不振的病根是:“则通国之民,不知公德为何物,爱国为何语,遂使泰西诸邦,群呼支那为苦力国。
何则?终身勤勤,其所恤者,舍一私而外,无余物也。
”2.1.2林纾和严复的译作都以古色古香的文字为载体,融进新的思想他们用古文介绍西方文化,表现反帝国主义和爱国精神、支持变法维新、妇女解放等新主题,使他们的散文鲜明地体现出近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林纾自己就既承认自己“嗜古如命”(《斐洲烟水城录》译序) ,又不讳言“笃嗜西籍”(《伊索寓言》译序) 。
在他的散文中,对倡女权,兴女学这一有识之士所普遍关注问题,也给予高度重视。
如在《红礁画桨录·译序》中,林纾把妇女的解放摆到了救国之大计的地位上。
他在其他译作序文中又一再揭示了自己倡办女学的主张:“畏庐一心思倡女学,谓女子有学,且勿论其他,但母教一节,已匡迪其子,其他有益于社会者,何可胜数?”(《蛇女士传》译序) 。
林纾在妇女问题上的主张,颇有维新派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尽管林纾所倡导的“女权”与西方资产阶级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个性自由相差甚远。
但他的这些主张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表现出一定的男女平等思想。
严复以先秦古文形式写作的散文,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危机、忧患、昂愤之感,文风尖锐泼辣,锋芒毕露。
他的散文不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而且带给人们某些资产阶级的理论学说,创造性地给予当时中国的人们以一种新鲜的世界观,从思想根基上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形态。
如《天演论自序》中,作者在批判顽固派的抱残守缺和妄自尊大的错误,说明翻译《天演论》的目的时指出:“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
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
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
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风气渐通,士知合廾陋为耻。
西学之事,问途日多。
然亦有一二巨子,言也然谓彼之所精,不外象数形下之末;彼之所务,不越功利之间。
逞臆为谈,不咨其实。
讨论国闻,审敌自镜之道,又断断乎不如是也。
赫胥黎氏此书之忄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
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
夏日如年,聊为辶多译。
有以多符空言,无裨实政相稽者,则固不佞所不恤也。
”(《严复集》第五册,第1320 - 1321 页) 这段骈散结合的文字,层层推进,加强了批判的力度,显示出文章的气势。
2.1.3严林二人都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原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著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具有译语文化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