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合集下载

02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02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NJU]文学考研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注:1、[xxxx]为历年真题名词解释;【xxxx】为历年真题论述题(涉及)2、【Z】直通车;【Y】阳光版;【S】三十年;【X】新文学史;【B】修订一、基本名词术语1、小说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是1902年梁启超发起的,《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小说对于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将其地位提高到经史、语录、律例之上,打破了千百年来鄙薄小说的传统偏见。

其次,提倡小说界革命,将小说创作纳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的轨道,并为小说作出新的分类,为新小说的创作题材揭示了广泛而现实的内容范围第三,揭示了小说具有"浅而易解"、"乐而多趣"的艺术特点,分析了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量。

由此发起的“新小说”创作,成绩虽然不大,却对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Z】2、“八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他倡导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并粗浅地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语体文的立场。

【Z】3、“三大主义”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勇敢地擎起“文学革命军”之大旗,表明了更加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

局9月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荣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 因此“ 讹”在所难免。显然,钱钟书肯定“化” 之“讹”,认为这是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改造, 具有审美意义。
• 在《林纾的翻译》的开头,他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 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 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化’”,译也。从‘口’,‘化’ 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化’,读若‘言 为’。”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 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 “诱”,“译”、“诱”、“媒”、“讹”、“化”
翻译作品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
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
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
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
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
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
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
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
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 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 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 个。
•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
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 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代表性作 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 发作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 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 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 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 林纾翻译作品》摘要:《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连燕堂撰《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对这个数目作了一些修订:“除去其中《民种学》、《西欧通史》两种并非小说,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种,则目前可知林译小说当有一八三种,此外,法国将领蒲哈德(Ed-mondBuat,1868-1923)所写的《德大将兴登堡欧战成败鉴》(Hinden-burg),和洛加德(JohnGibsonLo-ckhart,1794-1854)《拿破仑本纪》(HistoryofNapoleonBuonaparte)也都是严谨的传记,不可以称为小说,此外,林译《埃司兰情侠传》(《全目》编号001)、《滑铁庐战血余腥记》(123)、《英女士意色儿离鸾小记》(157)、《巴黎四义人录》(158)、《十万元》(161)和《云手》六种,今日仍未见原著,读者如能提供资料,尤为感激拙编《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收入《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一九八一年),著录林译凡一八四种。

《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六期,连燕堂撰《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对这个数目作了一些修订:“除去其中《民种学》、《西欧通史》两种并非小说,加上寒(光)、朱(羲胄)提到而《全目》未及的《加木林》一种,则目前可知林译小说当有一八三种。

” 《加木林》一种,《全目》已著录(编号087)。

按《加木林》刊《小说世界》第十二卷第十三号,民国十四年十二月,署:“林琴南遗稿”。

未题原著作者书名,寒光、朱羲胄亦未曾考订。

《加木林》(Gamelin)其实就是乔叟(GeoffreyChaucer,约1340――1400)名著《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厨子的故事》。

不过,林译所据并不是乔叟原著,而是查尔斯・考登・克拉克(CharlesCowdenClarke,1787-1877)为儿童编写的《散文本乔叟故事》(TalesfromChaucerinProse)。

何以见得林译所据是克拉克书,而不是乔叟原著或别人的改编本?因为,克拉克书除导言外,共收入坎特伯雷故事十篇,而林纾翻译了九篇,仅一篇未译,或已译未刊。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

浅析林纾翻译的历史作用林纾的翻译及“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曾说:“译才并世数严(复)林(纾)”。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创作颇丰,除了诗歌、散文、小说,留在近代文学史上的主要业绩就是其丰富的文学翻译作品,成为我国近代翻译西方小说的第一人。

一、林纾的生平及翻译林纾(1852—1924),幼名群玉(亦名秉辉),后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他年幼好学,到20岁时,校阅书籍2000卷之多。

31岁那年中举,结识李宗言,借阅李家藏书三四万卷。

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为林纾后来的文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97年,林纾46岁那年,夫人刘琼姿病逝,对其打击很大。

第二年,去马江散心,经魏翰介绍,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他原本借翻译此书排遣内心的亡妻之痛,不想此书译出后获得极大成功,从此与翻译结缘,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他与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严璩等人合作,先后翻译了160多种外国小说,涉及11个国家98个作家的作品。

林纾不懂外文,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细腻的洞察力、理解力,将一大批外国名著译得栩栩如生。

其中,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1901)、《伊索寓言》(1903)、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906)、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今译《大卫·科波菲尔》1908),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林译小说”的历史地位林纾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维新变革时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同样对林纾刺激很深,虽然他和翻译结缘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骨子里涌动着一股爱国热情的他最终走上外国文学的翻译殿堂却也有其必然性。

他与其妻刘琼姿感情甚笃,失妻后内心之痛易与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共鸣,加之借题发挥,译风飘逸哀婉、清新隽永,大受欢迎。

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林纾翻译小说及其影响

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林纾翻译小说及其影响

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中西比较视野中的林纾翻译小说及其影响【摘要】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通过和懂外文者合作,用文言翻译了许多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兴旺,功不可没。

林译小说在清末民初风行大江南北,深受读者喜爱,影响深远,不仅扭转了当时国人的小说观,提高了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改变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同时对国人的陈旧观念和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比较;影响【Abstract】As a translator who doesn’t know the foreign languag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cooperating with the people who knows foreign languages, Lin Shu translates many works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words. Lin Shu’s 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prosperity of Chinese literature. Meanwhile, Lins works reform people’s view of novel at that time, change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ovel, and make a great impact to people’s old ideas and consciou sness. 【Key Words】Lin Shu; Lin-translated novel; comparison; influence引言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通过与懂外文者合作,林纾用文言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文学翻译之先河。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

关于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纾翻译作品林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广泛涉及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

他以其出色的翻译技巧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享誉业界。

本文将就林纾的翻译作品进行综述,从不同领域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展示林纾在翻译方面的才华。

在文学方面,林纾的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之一是他对《红楼梦》的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林纾通过细致入微的翻译,成功地传达了原著中复杂的情感和精妙的描写。

他对于原文中的古文使用、人物角色的深入解读以及情节的准确表达都展现了他的高超翻译功底,赢得了广泛赞誉。

不仅在文学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也延伸到学术和专业领域。

作为一位涉猎广泛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多本国际知名学术著作,如《论语翻译与注释》和《心理学导论》等。

在这些专业领域的翻译中,林纾一方面要确保准确传达原著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流畅度,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获得知识。

此外,林纾还在商业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他翻译了多本商业类图书,如《顶级执行者的成功密码》和《创新企业家的秘密》等。

商业领域的翻译要求不仅需要对原著内容的深入理解,还要具备良好的商业背景知识,以便传达出准确的商业理念和策略。

在这方面,林纾通过其扎实的商业素养和高超的翻译技巧,让商业类图书在中文读者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作品具有高质量和广泛的影响力,他的翻译才华为不同领域的读者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的翻译作品既准确传达了原著的内涵,又保持了流畅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无论是在文学、学术还是商业领域,林纾的翻译作品都成为了行业里的佳作,为中文读者接触和了解更多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结而言,林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翻译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学术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他对于不同领域的翻译需求都能够灵活应对,准确传达原著的内容,同时保持着流畅的语言表达。

相信在未来的翻译事业中,他的作品会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迪。

晚清的翻译大师林纾与“林译小说”

晚清的翻译大师林纾与“林译小说”

晚清的翻译大师林纾与“林译小说”
王盛;康建东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等。

福建福州人。

自幼家贫,但聪颖好学,光绪八年中举人。

后曾多次求取功名,但“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王盛;康建东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晚清文学翻译--以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例 [J], 汪田田;郭书法;储修友
2.晚清小说翻译场域中规范与林纾翻译研究 [J], 刘立胜;
3.林纾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赞助人——高梦旦与“林译小说”的促成 [J], 徐修鸿;
4.林纾翻译生涯中最重要的赞助人——高梦旦与“林译小说”的促成 [J], 徐修鸿
5.晚清的翻译大师林纾与"林译小说" [J], 王盛; 康建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

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浅谈林纾林译小说的贡献及影响摘要: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

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思想观念;近代文学;贡献及影响一、引言作为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为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是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热点话题。

尽管在“五四”以后,评论家对其翻译时有诟病,但作为一名不懂翻译源语的古文大家,林译小说在当时能成为“畅销书”,就足以证明其独特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他的翻译活动都是经由通晓外语的朋友述说情节,在做出记录之后,加工润色,然后译出。

虽然他翻译的作品后世评价不一,以现在的翻译理论与标准来衡量林译小说,其翻译的忠实程度和技巧确实值得商榷,但是总的说来,他给后世留下的大量的介绍西方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当今在翻译时他的翻译思想还是值得借鉴的。

二、林纾其人及林译小说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

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

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家境较贫寒。

林纾自幼好学,酷爱读书,但脾气暴躁、固执。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三、林译小说的贡献林纾的翻译思想受到不少人的争议,有的人说他的翻译漏洞百出,错误随处可见。

那么,林纾的翻译在当代到底还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写道:“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

林纾对西方小说的翻译译介西方近代思想的第一人为严复,而开启翻译西方文学之风者则为林纾。

林纾虽长于古文、诗词、绘画、戏曲,但最负盛名的是他的翻译。

从最初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起,到逝世的二十五年中,林纾共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三种约一千二百多万字。

其中涉及英、美、法、俄、挪威、瑞士、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许多国家的作品,介绍了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万提斯、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

但其余大部分为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其中英国哈葛德、柯南道尔的作品达三十余种。

林译代表作为《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拊掌录》。

林纾的翻译可以一九一三年译《离恨天》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精力旺盛,态度认真,译笔生动传神。

因此,林译小说精华大部分集中在这一时期。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茶花女》),经林纾用生动的译笔介绍进来之后,一时有外国《红楼梦》之称,风行大江南北。

严复一九0四年留别林纾诗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

林纾后期译著,虽有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堂·吉诃德》)、孟德斯鸠的《鱼雁扶微》(《波斯人信札》)等名作,但其他多属浪费精力之作。

此时林纾年过六十,译笔大为退色。

塞万提斯生气勃勃,浩翰流走的原文与林纾死气沉沉,支离纠绕的译文;孟德斯鸠的“神笔”与林纾的“钝笔”,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翻译文学是“文学因缘”,那末后期林纾颇象他自己的书名《冰雪因缘》了。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虽然如此,林纾硬是用文言文,把西方近代社会五光十色的“人间喜剧”,色彩斑烂展示给中国读者,拓展了人们的文学视野。

林译小说无论内容与风格,与严译都有很大不同,但亦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如同严译常加按语一样,林纾常于译著序跋中舒摅政治热情,于爱国保种再三致意。

一九〇五年为配合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他翻译了美国斯托活夫人的《黑奴吁天录》。

在该书跋中,他说译此书是“触黄种之将亡,……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林纾和他的翻译

林纾和他的翻译

林纾不懂外语,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 “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魏易、 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 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 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一生著译甚丰, 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 罕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
《滑稽外史》第一七章写时装店里女店员领班那格女士 听见顾客说她是“老妪”,险些气破肚子,回到缝纫室里, 披头散发,大吵大闹,把满腔妒愤都发泄在年轻貌美的加 德身上,她手下一伙女孩子也附和着。林纾译文里有下面 一节:
➢ 作为一个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创造了翻译史上 特有的“林纾现象”,可谓空前绝后,对他的评价也 是毁誉参半,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林纾仍可作为近 代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 功不可没。
➢ “林译小说”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打开 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输 入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新的学术观念以及西方 的风土人情、文学体裁和新颖的表现手法,都起到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钱锺书
《巴黎茶花女遗事》,法国小仲马,林纾、王寿昌合译 《吟边燕语》,莎士比亚著[10],林纾、魏易合译。 《伊索寓言》,希腊伊索,与严培南、严璩合译。 《利俾瑟战血余腥记》,法国阿猛查德著,林纾、曾宗巩译 《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魏易合译 《迦因小传》,英国哈葛德著 《埃及金字塔剖尸记》,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 《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鬼山狼侠传》,即《百合娜达》,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 译 《斐洲烟水愁城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曾宗巩合译(1905) 《玉雪留痕》,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1905) 《埃斯兰情侠传》,英国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Eric Brighteyes, 1905) 《拿破仑本纪》,洛加德。林纾、魏易合译。 《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沃尔特·司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林译小说:林纾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所翻译的大量西方文学作品。

比如《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绝岛漂流记》等。

有人说:“有了林纾,中国人才知道有外国小说”。

他是中国最早翻译西方小说,也是当时翻译最多的翻译家。

他翻译的小说,起到了介绍西方文学,使当时的中国人拓宽了眼界。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等12人。

认为文学应该有益于人生,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创作倾向,又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1932年解散。

3.乡土小说作家群指当时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的苦难经历,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况的内在动力,他们是多以故乡农村或者小镇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创作的群体。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代表的作家作品有五四时期:鲁迅.《故乡》《祝福》《阿Q正传》,三十年代:沈从文《边城》,四十年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4.“零余者”形象以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中的主角男青年为例,他们大多是一些在五四新思潮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幸福生活而在现实生活中又处处碰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胸怀大志却又报国无门,不满现实而又无力反抗;他们多愁善感、苦闷彷徨、甚至懦弱颓废,他们最终无法摆脱困境被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挤出了现实生活的轨道,成为了游离于社会和时代的多余的人。

他们是被损害与被压迫的弱者。

5.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

是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从林纾的翻译思想看林译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从林纾的翻译思想看林译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想 在 当代 的 可 取 之 处 关 键 词 :林 纾
取 之 处 Leabharlann 林译小说地位及影响
翻译思想



序 言
作 为著 名 翻 译 家 的 林 纾 .可 以说 是 中 国 翻译 史 上 的 一 位 “ 奇才 ” 不 懂 任何 外 语 却 翻译 了大 量 的 外 围作 品 。 的翻 译 活 , 他 动 都 是经 由通 晓 外 语 的 朋 友述 说 情 节 , 在做 出记 录之 后 , 工 加 润 色 , 后译 出 。这 样 翻译 的质 量 就 不 能有 所 保 证 . 为 口述 然 因 外 国 作 品 的人 不 一 定 对 原 作 加 以准 确 的叙 述 。虽 然 他 翻译 的 作 品 后世 评 价 不 一 , 是 总 的说 来 , 给 后 世 留下 的 大 量 的介 但 他 格 化 的神 ” 一 主题 。 这 二 、 体 主义 倾 向 个 古希 腊 神 话 由 两 部分 组 成 . 即神 的故 事 和 英 雄传 说 , 奥 《 德 赛 》 于 后 者 。 神性 的刻 画从 侧 面 也 体 现 出对 理 想 人 格 的 属 对 要求。 在 《 德 赛 》 , 经 验 丰 富 的 智 者 ” 乎 是 俄 底 修 斯 的代 奥 中 “ 似 称 , 是 最 具 机 智 、 于克 制 、 用 计 谋 的典 型 这 位 希 腊 联 他 善 会 军 中 的 “ 多 星 ” 用 木 马 计 攻 破 了 特 洛 伊 城 . 返 家 途 中 在 智 . 在 大 海 上 漂 流 经 受 种 种 磨 难 , 到故 乡 后 巧 扮 乞 丐 , 儿 子 特 回 在 勒 马 库 斯 的帮 助 下 , 灭 了 对 他 妻 子 珀 涅 罗 珀 纠 缠 不 休 的无 消 耻之徒 , 重新 确 立 了 自己 的 国 王 地 位 , 显 颂 扬 了英 勇 、 强 明 顽 和 抗 争 、 慧 的 英 雄 品格 。可 以说 , 底 修 斯 是 古 希 腊 人 对 智 俄 “ 智 ” 最 形 象 化 的 阐 释 .代 表 了古 希 腊 人 所 向 往 的完 美 人 人 格 。 歌 颂 英 雄 人 物 的 同 时 . 肯 定 其 攻 伐 行 为 , 映 了 氏族 在 也 反 社 会 末 期 的生 活 。这 也 折 射 出西 方 人 强 调 人 的 自然 属性 、 英 雄主义 , 个人 的人 性 独 立 、 自由与 发 展 . 很 强 的 个 体 主 义倾 有 向 。 叙 述 过 程 中 也 有 文 献 资 料 ( 文 革 、 淳 . 0 6 表 明古 在 常 张 20 ) 希 腊 人 的 自我 意 识 无 疑 有 个 人 主 义 的 因 素 . 不 能 归 之 于 个 但 人 主 义 , 反 映 的 是人 类从 原 始 状 态 下 自我 意识 的 提 高 。在 它 此 , 文 观 点并 不 和 其 冲 突 . 是 研 究 视 角 不 同 。 本 只 三 、 理社 会 法 法 理 社 会 , 礼 俗 社 会 中 神 圣 的 、 仰 式 的 和 尊 崇 集 体 把 信 的 情 感 , 成 了 世 俗 的 、 性 的 和 崇 尚 个 人 的 理 念 , 社 会 变 理 其 特 征 也 在 法 律 和 惩 罚 制 度 中 明 显 地 表 现 出来 犯 罪 行 为 不 再 被 视 为 对 整 个 社 会 的 威 胁 .而 被 看 作 是 对 被 侵 害 一 方 权 利 的 冒犯 。 罚 尺度 往 往 基 于 数 量 的 、 惩 合理 补充 的 考 虑 , 就 也 是 说 , 了保 护 被 侵 犯 一 方 的 权 利 , 罪 所 受 的 惩 罚 应 略 高 为 犯 于 他 通 过 犯 罪 所 得 到 的 利 益 ( 永 、 群 , 0 5 虽 然 古 罗 马 盂 刘 20 ) 时期 法律 刚 刚 开始 完 善 , 《 德 赛 》 已经 有 法 理社 会 的 影 但 奥 就 子 。 以 “ 神 岛 ” 故 事 为 例 , 神 给 予 俄 底 修 斯 和 他 的 同 伴 风 的 风 热情 和 无 私 的 帮 助 ,可 是 陷 入 狂 想 的 船 员 们 趁 俄 底 修 斯 熟 睡之 际打开 了风袋 , 望发 现黄 金 , 果 除俄 底修 斯外 , 期 结 其 他 人 全 部 葬 身 海 底 。另 外 , 格 斯 说 , 马 时 代 的 希 腊 已 经 恩 荷 处 在 “ 明 时 代 的 门 槛 上 了 ” 私 有 制 已开 始 产 生 , 底 修 斯 文 . 俄 和 儿 子 将 求 婚 者 全 部 射 杀 肯 定 了个 人 对 财 产 的 要 求 ,表 明 个 人 财 产 神 圣 不 可 侵 犯 。 船 员 和 求 婚 者 为 自己 对 他 人 造 成 的危 害 付 出 的 是 生 命 的代 价 , 远 高 于 所 得 利 益 , 现 出 法 远 体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林译小说:指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字琴南,1852——1924)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译述的西洋小说。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第一部林译小说是1899年出版的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小说译成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著名的如《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一生共译出11个国家中98位小说家的163部作品。

“一校一刊”: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一校:蔡元培掌校的北京大学;一刊: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三大主义:1917年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甲寅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于北京复刊,代表人物为章士钊。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得名于《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等人。

他们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简析

化境理论
• 翻阅“林译小说”,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小说中故 事本身的奇妙情节,而且还有译者本人澎湃的爱国 主义激情。林琴南是一个有血性刚烈、感情奔放的 作家,他常常是噙着热泪,怀着赤诚,去创作翻译 的。他把自己的译书作为一种救国的事业。 • 他的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 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 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 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
林纾的绘画
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先生在20 世纪60
年代写就的著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 年代写就的着名论作,是体现钱钟书先生翻译理论的 代表性作品,对学术界和翻译界产生过极大的启发作 用。钱钟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评价了林纾的翻译作品。
01
诱导功能
02
讹的产生
化境理论
03
诱导功能
林纾
• 林纾乐善好施,在他译作畅销海内的那几年,月收 入近万,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 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 晚年,林纾的古文体受到新文学运动的冲击,终于 丢了北大的教席,从此经济情况大不如前。那些曾 受到他接济的学生,此时都学成回国,在社会上崭 露头角。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既能帮助恩师 度过窘境又不使恩师难堪的计策:他们捐款成立了 一个基金会,名义上是为了支持林纾的翻译工作, 实际上款项都由林纾自行使用,常常用于他私人的 日常开销。
古文家林纾
• 郑振铎称赞林琴南的译笔‚有时连 最难表达于译文中的‘幽默’,在 林先生的译文中也能表达出。‛
• 郭沫若也说过:‚林译小说对于我 后来在文学的倾向有一个决定的影 响。 ‛
古文家林纾

• 一是大抵在他心目中,古文的写作才是最重要的, 而翻译确乎算不了什么创作。何况古来就有“勿谓 翻译徒,不为文雅雄”之说。他一生中为推广古文, 不惜与新文化阵营对垒,对古文的推崇,至死不渝。 • 二是他可能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了与其精通外语的 老乡严复对西方学术文化著作的翻译相比,他作为 翻译家因不懂外语而不能独立翻译,毕竟是学问上 的短处。

翻译规范理论关照下林译小说

翻译规范理论关照下林译小说

翻译规范理论关照下的林译小说摘要论文试图运用翻译规范理论中的预备规范和初始规范,从历史、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林译小说,再通过操作规范探讨他在翻译中使用删节、添加和改动的原因。

本文认为林纾的翻译之所以成为翻译,是因为它符合当时的规范,而且在整个小说翻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促成了新的翻译规范的形成,理应有相应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翻译规范林译小说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在我国漫长的翻译历史上,林译小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林纾本人不懂外文,翻译是与口译者合作,但林译小说数量惊人,共计一百七十余部,且读者众多。

《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年一面世就受到读者青睐,再版过20次(邹振环,1994)。

之后的10年里,林译小说风靡全国。

但“五四”期间,林译小说受到冷遇。

他用古文翻译的作品也遭到质疑,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林纾及林译小说提出尖锐的批评。

在林纾死后,郑振铎和钱钟书又为林纾和林译作品正名。

林译小说在历史上可谓毁誉参半,给后人留下不少疑惑。

仅对翻译文本内部,在语言形式上、语义等方面的等值或等效对林译小说进行研究,结果无法令人满意。

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文化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在考察翻译活动时,应将它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下。

翻译规范理论则为研究历史上的翻译现象提供了一种途径。

该理论经由以色列学者图里和之后的赫曼斯、切斯特曼等人的深入探讨之后,成为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和描写工具。

本文试图运用翻译规范理论,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全面地解读林译小说这一独特的现象,同时考察翻译规范理论的解释力。

二翻译规范理论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第一个对翻译规范进行系统的描写性研究的学者。

根据图里的定义,规范是某个群体共有的行为准则,从约束力最强的规则到最弱的个人风格,呈现一个连续体。

这样,图里(1995)成功地将翻译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下的研究,摆脱了译文是原文的附属品的身份,他认为译文的产生和形成取决目的语文化的多种社会文化规范,所以翻译是社会文化制约的活动。

林纾与翻译

林纾与翻译

林纾与翻译林纾(1852- -1924) 字琴南,光绪举人。

他不懂外语,依靠他人口述意思,由他以惊人的速度审词缴句,笔录下来。

就这样,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他用文言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4种,其中不少是外国名作。

例如《巴黎茶化女遗事》、《鲁滨孙漂流记》、《海外轩渠录》、《吟边燕语》、《块肉余生述》、《贼史》、《黑奴吁天录》等。

林纾的译作第一次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引起了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章回体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林纾为自己的许多译作写了序言,主要是说明译书的背景或对书中内容发些议论,涉及翻译理论和方法的地方极少。

六十年代初,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林纾的翻译”,对林纾的译文作了很高的评价。

他写道: “我自己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

” “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 “最近,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有丧失吸引力。

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尽管漏译误译随处都是。

我试找同一个作品的后出的——无疑也是比较'忠实’的——译本来读,譬如孟德斯鸠和迭更司的小说,就觉得宁可读原文。

这是一个颇耐玩味的事实。

” 他还说: “林译除迭更司、欧文以外,前期的那儿种哈葛德的小说也颇有它们的特色。

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

理由很简单: 林纾的中文文笔比哈葛德的英文文笔高明得多。

哈葛德的原文很笨重,对话更呆蠢板滞,尤其是冒险小说里的对话,把古代英语和近代语言杂拌起。

......林纾的译笔说不上工致,但大体上比哈葛德的轻快明爽。

”更重要的是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泽”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

他写道: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

林纾:翻译外文小说先驱

林纾:翻译外文小说先驱

林纾:翻译外文小说先驱林纾松柏交柯图林纾译稿林纾人物名片: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闽县人(今福州)。

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翻译家,善于诗词,工于书画。

光绪八年林纾中举人,而后七次进京会试皆不第。

虽然如此,但并不代表林纾没有才华,他一生著作颇多,同时,不诣外语的他和王寿昌合译《茶花女》,书名《巴黎茶花女遗事》。

书中轻快明爽的译笔使林纾为之成名,并乐此不疲,逐渐成为著名的外文小说翻译家。

他开创了我国文坛翻译外国小说的风气。

据统计,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有156种,其中英国的有93种,法国的有25种,美国的有19种,俄国的有6种……除此之外,林纾在书画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山水浑厚,花鸟灵动,留下不少杰出之作。

自小清贫中举后七次会试不第原本林纾父亲做着小生意,家庭还算温饱。

但林纾十三、四岁时,其父生意失败,为了赔偿欠款而家财散尽,其父也因此远赴台湾另谋生路。

而后林纾家一直清贫,靠着母亲和姐姐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活。

林纾从小读书就一直很刻苦,五岁开始读《孝经》,九岁进村塾,十一岁开始学习欧阳修的古文和杜甫的诗,十二岁开始拜薛则柯为师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林纾读书的热情越来越高。

据说林纾为了更加专心的读书,便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到“读书则生,不则入棺”,以此为座右铭。

每天晚上,林纾都会坐在母亲和姐姐刺绣的灯前读书,自小熟读的古籍就不下两千卷。

尽管林纾读书破万卷,才华出众,但是他的仕途一片暗淡。

自从光绪八年中了举人后,便再无寸进。

中举后,林纾以教书为生。

生活过得清贫,但他仍不放弃对仕途的追求,先后七次进京参加会试,可屡试不第。

屡试屡败后,林纾终于放弃仕途,从此放心学问,逐渐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忠君爱国却只能潜心诗文创作林纾一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维护封建礼教,愚忠于光绪帝,但却苦于无法入朝为官,报效祖国,显得极为讽刺。

仕途上的一次次失败让林纾逐渐心灰意冷,便潜心于儒学、古文学的研究。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一)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1915 年以后中国发生的一场寻求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发起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倡民主和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新文化运动向中国的封建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总攻。

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五四前后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7 年1 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

同年二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主要目标,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

“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诞生的新文学,使中国文学从语言文字、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到思想内容都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推进了中国文学现代化变革的进程,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人的文学”】“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发表于《新青年》上的《人的文学》中提出的,它是“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要求作家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写“非人的生活”,对改造社会持积极态度。

他强调文学是人性的、人类的,也是个人的。

这个思想深刻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对人生派的影响很大。

“人的文学”概括了新文学的内容,表明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4.【“为人生”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文学研究会提出和高扬的一面文学旗帜。

“为人生”文学的倡导者们反对封建的载道文学和游戏文学,也反对纯艺术的文学。

现文史名词解释(1)

现文史名词解释(1)

林译小说:指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译述的西洋小说。

林译小说运用古文,且全部采用合译的形式,即在别人的口头翻译合作下,“耳受手追,声已笔止。

”他以极好的古文修养,娴熟的表达技巧和流畅的文笔,形成了他独特的译文风格。

林译小说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主要作家,给孕育期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提供了可以学习、仿效的艺术范本,促进了中国第一代作家、艺术家的脱颖而出、迅速成长。

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像一对蝴蝶,一双鸳鸯”,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在“五四”前后的文学革命的时代大潮流中,他们是属于重继承和多保守的一个文学流派,屡遭新文学界的批判。

在新文学营垒与该派的论争和交锋中,使新文学在文坛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日益茁壮成长。

谈及新文学运动就不可避免地牵涉到该派别。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于1921年在北京发起。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提出“为人生”的口号,其主要刊物为《小说月报》、《文学旬报》。

在创作方法上他们主要学习19世纪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

其作品主要描写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同时也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

他们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批评了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所谓言情小说,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群体。

但其也存在夸大文学社会现实意义,过分强调文学社会价值的弊病。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创造社的文学创作以1925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
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
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则吾书足以儆醒者,宁云少哉! ”(朱耀先、张香宇,2009)。

林纾在选材上多是小说,尽管当时小说的地位还很薄弱,但是当时的林纾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对于改变国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性。

对小说教育功用的强调使得小说的历史地位得到改善,从“小道”一跃进入大雅之堂。

为了开启民智、鼓荡民气、输入新观念与新知识,政治小说、军事小说、科学小说的翻译为晚清译者所追求。

既然精英知识分子推广小说翻译的使命是要教育普通大众,因而译本的选择和翻译语言的使用就必须要吻合普通大众欣赏口味与接受能力的限制。

从而,冒险、言情、侦探小说也得以盛行。

到了五四时期,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中一支主力军的地位基本被确定了下来,
一直延续至今。

所以,林纾对于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处于晚清的林纾和五四时期的周氏兄弟、茅盾等在翻译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他们身上就可以看到各自时期的翻译状况。

晚清以意译为主,而五四时期大力提倡直译;晚清的文言广受欢迎,到了五四逐渐被白话所代替;晚清译者缺乏翻译理论意识,因而对原文进行任意的删削改易,而五四译者则特别重视对原文的忠实;晚清在文本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五四译者在译本选择上初具系统性;晚清翻译重视目的性和功利性,五四译者则重视翻译自身和文学本体。

二、林纾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语言
晚清的翻译方法包括“豪杰译”(即意译)和直译,但以前者为主。

“豪杰译”主要表现为:
(一)对原作体例的改变,如将原文改为中国的章回体,既吻合了中国的文学传统,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对原文中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与情节没有太大联系的段落加以删节;对与中国传统思想不相吻合的思想加以修改或删除;译文中夹杂译者的评论和解释。

(三)译文的风格与原作不相吻合,误译、译述、随意翻译较多。

(四)追求译笔优美雅驯。

(任淑坤,2009:86-87)
林纾的翻译方法就是典型的“豪杰译”(或意译)。

晚清时期的意译和现在所说的“意译”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当时的“意译”既有
归化的成分(第1条),也有再创作和改译的部分(第2、3条)。

而现在的“意译”虽可以采用归化策略,却不允许对原文擅自做出更改和插入评论。

“林译小说的语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文,小说中出现很多白话、外来语和欧化句法。

他继承了传统古文的长处,又冲破了古文的严格定律,在词汇、句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我国近代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王盛、康建东,2010)。

“林纾的翻译语言是较通俗、较随便、富于弹性的文言”。

他的小说中会出现口头语,如小宝贝、爸爸等,还包括一些外来新名词,如团体、个人;音译名词,如安琪儿,密斯脱(mr.)等。

三、关于林纾的评价
对林纾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褒贬不一,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林纾的历史作用,而不再像五四时期那样仅着眼于其翻译作品本身进行判断和评价。

新文学运动的主导者在反对旧文学,往往将晚清时期负有盛名的、代表传统文学及翻译力量作为批判的对象,但是有着“译才并世数严林”之称的严复和林纾,为何林纾成为主要的批评对象呢?
其一、林纾主要从事文学翻译,且素有盛名。

严复从事的主要是社会科学著作,而五四运动旨在文学革命。

其二、林纾的文学翻译数量巨大,影响广泛,且都使用的是古文翻译。

其三、林纾从事文学翻译具有“因文见道”的习惯,他会按照中国传统道德观在译文中加入自己的个人评论,而这又是主张“直译”、忠实翻译客观性
的新文学革命者所反对的。

可以说,晚清文学翻译的几乎所有的特点都在林纾的翻译中有所体现,因而为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者所深恶痛绝,作为文学翻译的反面典型。

四、林译小说的贡献
胡适曾这样为林纾辩护:“我们晚一辈的少年人只认得守旧的林琴南而不知道当日的维新党林琴南;只听见林琴南老年反对白话文学,而不知林琴南壮年时曾做很通俗的白话诗,---这算不得很公平”(任淑坤,2009:52)。

胡适在1922年作《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时,对林纾中国文言文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自有古文以来,从不曾有这样长篇的叙事写情的文章。

《茶花女》的成绩,遂替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

即使最终胡适用五四的眼光,将林纾的成绩评价为“归于失败”,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平心而论,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说的试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

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还使许多学他的人也用古文译了许多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迭更司的作品。

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

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杨联芬,2003:92)。

对于林纾的翻译,钱钟书先生说过:“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对若干读者也一定有过歌德所说的‘媒’的影响,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

我自己
就是读了他的翻译而增加学习外国语文的兴趣的。

商务印书馆发行的那两小箱《林译小说丛书》是我十一二岁时的大发现,带领我进了一个新天地,一个在《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外另辟的世界”(朱安博,2009:75)。

“林译小说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学及其时代潮流的情景中,最为突出地完成并代表了中外文学的历史性融合。

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说,康有为等思想家主要是在理论上为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现代性作了必要准备的话,那么林纾的文学翻译实践则大大加速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同上:76)。

参考文献:
[1]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研究[j].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2]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科学出版社,2009.
[3]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盛,康东建.晚清的翻译大师林纾和“林译小说”[j].兰台世界,2010,(6).
[5]朱耀先,张香宇.林纾的翻译:政治为灵魂、翻译为实业[j].郑州大学学报,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