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内容。

这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复杂的情节,展示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一系列思想内涵。

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首先,就思想内容而言,《三国演义》强调了忠诚和正义的重要性。

小说中,关羽答应曹操发誓后,始终忠于他所选择的路。

关羽的形象代表着一种忠诚和坚定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信仰与承诺的坚守。

类似地,刘备作为一个君主,被描述为谦虚、慷慨和仁慈的典范。

他以仁义之心对待人民,以及对于朋友和部下的关怀,体现了作者对于正义的追求。

其次,《三国演义》对权谋和智慧的描写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反派人物之一,展现了聪明智慧的一面。

他以鬼谋神算和出色的军事战略闻名,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权谋能力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

与此同时,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也是小说中的一位智者。

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刘备的政权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权谋和智慧在小说中的描绘,不仅突出了人物个性和能力,也凸显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环境。

此外,《三国演义》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都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性面貌。

无论是刘备的仁慈、关羽的忠诚,还是曹操的权谋和孔明的智慧,这些人物塑造都展示了人性的多样性。

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忠诚与背叛等等。

这使得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能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艺术成就方面,《三国演义》展示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小说中的描写生动而具体,人物性格丰满深入,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出来的。

小说结构紧凑,情节曲折有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外,小说中展示了丰富的背景描绘,如战争场景、政治宫廷等,这些描写凸显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艺术技巧。

总之,作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三国演义》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出色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作品。

明清论述题

明清论述题

1、《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如何决定了全书的结构模式与人物刻画?答:《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把曹操与刘备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展开。

结构模式:忠奸对立。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以刘为忠,以曹为奸,二者对立的作品结构。

人物刻画:“拥刘反曹”其思想内涵是: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历史上刘备借着中山靖王后裔之名成为统治阶级,有着明显的政治野心,有着统治阶级的奸诈和虚伪。

在他的观念当中,“仁”是手段,用以达到为“君”的目的;如果“仁”对于“君”没有帮助甚至阻碍了“君”天下,那么“仁”可以马上推开。

但“拥刘”的思想倾向决定了刘备忠厚仁慈的以正面为主的形象。

《三国》中,刘备是仁义之师,他不但有着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忠于友谊,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还“仁慈爱民”,每到一地都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

作者甚至借他的口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也。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他有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一个发扬民主,广招贤才的军事家。

但“反曹”的思想倾向决定了人物塑造上以他狡猾奸诈的性格为主。

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员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

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上;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奸诈。

除此之外,对关羽、张飞等刘备集团人物的塑造都偏于正面,反之,对曹操集团人物形象的描写大都负面多一些。

2、“四大名著”中的刘备、宋江、唐僧、贾宝玉的共同特征。

答:3、《水浒传》的线索?开篇为什么要写“洪太尉误走妖魔”?为什么先写高俅后写好汉?答:线索:有两条线索。

一是明的线索,以“忠”“义”二字贯穿全书,因“义”而聚于梁山(聚义厅),因“忠”而归顺朝廷(忠义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由明代作家罗贯中所创作。

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人物形象,呈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成就。

首先,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谋斗争的残酷性。

在这个作品中,人物形象多样且鲜明,他们展现了各种人性的特点和动机。

例如,刘备代表了仁义、忠诚和正直,曹操则代表了权力欲望和权谋心计。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品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人们在权力面前的贪婪和追求的本质。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团结和忠诚的重要性。

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关系和矛盾。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人物展示了忠诚和团结的品质。

例如,关羽、张飞和刘备三人结义,他们相互扶持、信任和支持,共同抵抗外敌。

这种团结的精神和忠诚的态度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也给读者传递了团结和友爱的价值观。

此外,作品中还强调了智谋的重要性。

三国时期充满了政治斗争和战争,各方势力需要通过智谋来博弈和争夺利益。

通过刘备、曹操和孙权等人物的智勇才略,作品展示了智谋对于政治和战争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智慧和才干在实现功绩和拯救人民中的作用。

在艺术成就方面,《三国演义》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且独特,他们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点,形象饱满,思想深刻。

其次,作品的剧情紧凑、跌宕起伏,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悬疑的冲突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此外,作者巧妙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学识和对历史的理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人性、团结、忠诚和智谋的探讨,作品呈现了千百年来仍然引人思考的深刻问题。

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巧妙的叙事和丰富的情节,创造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以描述三国时期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思想内容。

这些思想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理念、道德观念、人性本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政治理念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

作为三国时期历史背景下的小说,政治斗争是其中的主导线之一。

无论是刘备、曹操还是孙权,他们都致力于争取天下霸权的目标。

刘备提出了兴汉复旧的政治理念,他将自己的统治称为“振兴汉室”。

刘备在卧龙诸葛亮的辅佐下,注重贤能之才的重用,坚持仁政,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曹操则倡导了一种辅佐天子的政治理念,他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致力于统一天下而不惜一切代价。

而孙权则采取了“以民族联合对内,以敌对外”的政治战略,通过联合各地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江东地区。

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对于政治斗争的描写相对较多,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现实。

其次,《三国演义》也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

在这个时代,伦理道德的观念对于人们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如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都以其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准则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他们忠诚、勇敢、仁爱,对待朋友、对待敌人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同时,《三国演义》中也塑造了一些道德败坏的人物形象,如吕布、董卓等,他们以自私、残暴和虚伪的行为展现了人性的阴暗面。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准则和人性本质的思考。

此外,《三国演义》中还涉及到了人性本质的思考。

人性的本质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话题,也是《三国演义》中探讨的重要思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利益和权力的驱动。

曹操以权谋之道为根本,他的人性本质体现了权力的欲望、嫉妒心理和对他人生死的操纵欲。

关羽、张飞则体现了忠诚、勇气和信义等高尚品质的人性本质。

此外,还有如司马懿等人物,他们以智谋和计谋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角色。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作业浅谈《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描写了自黄巾军起义直到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纵观《三国志演义》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太平盛世的明君良臣的希冀。

《三国演义》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臣、良将的典范;相反,则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残暴害民的代表。

很明显的,全书具有浓烈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从古至今,历史上曹、刘两派孰为正统,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拥刘反曹”这一思想倾向体现出来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自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儒家思想也随之深入人心。

正统思想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生产力低下。

人们对神灵观念笃信不疑,对自然界了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封建帝王就是他们的“天”,所以每当遭逢乱世,人们总希望有个“真命天子”出世,给他们带来“甘霖”和“阳光”。

加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深深扎根于处于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心中,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刘备和汉室是远亲,虽是织草履出身,但作为刘室宗亲他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因而作者这一主张是从下层民众的的思想阶层出发的,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另外,在《三国志演义》(第六十六回) 中提出“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

”(第六十六回)这种“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张,是符合人民大众的愿望的,加之刘备从来以“宅心仁厚,知人善任”著称,作者著书立说表明“拥刘”的立场,更容易被接受。

作者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元代末年,他与农民起义军有联系,是“有志图王者”,他以蜀汉为正统,是为抒发他要恢复汉族为主的政权的抱负,这和当时受压迫的汉族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这些都说明,提出以蜀汉为正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的时候,用它象征汉族政权作为斗争的武器。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魅力。

一、思想内容1. 忠诚与反腐倡廉《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为代表,弘扬了忠诚的精神。

刘备忠于国家,始终追求统一天下的理想;关羽一心一意为主公尽忠职守;张飞则为朝廷辅佐立下赫赫战功。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官场的腐败现象,如贾诩、张让等人的丑恶嘴脸,通过对比,凸显了忠诚与反腐倡廉的重要性。

2. 英雄主义与悲剧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诸多英雄形象,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展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这些英雄人物给人们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催生了许多经典场景,如赤壁之战、长坂坡等,这些英雄事迹经久不衰、广为流传。

此外,一些悲剧人物如貂蝉、诸葛亮,更增加了小说的触动力和吸引力。

3. 战术智谋与智勇双全《三国演义》展示了多样化的战术智谋和智勇双全的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诸葛亮。

他智谋过人,巧妙运用木牛流马、借东风等手段,帮助刘备取得了多次胜利;而且他有着远见卓识般的眼光,对周围局势洞察一目了然。

通过对于智谋的描写,小说激发了读者的智慧和洞察力。

二、艺术成就1. 角色形象丰满生动《三国演义》中的角色形象十分丰满生动,人物性格各异,性情鲜明。

刘备仁德仁义,正直而君子;曹操威严而聪明,头脑精明,对政治有着高超的把握力;孙权深思熟虑,善于观察形势。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形象,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2. 情节紧凑有力《三国演义》的情节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的冲突、战争的较量、英雄的事迹等各个方面,吸引了读者的关注。

故事的连续性和紧凑性让人无法释怀,深深地将人拉入故事的情节中。

3. 叙事方式生动鲜活《三国演义》采用了生动鲜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史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给人带来一种虚实交融的感觉。

作者以恢弘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之中,感受到了那个战乱年代的沧桑与壮美。

文史三国演义思想内容总结

文史三国演义思想内容总结

文史三国演义思想内容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叙事小说,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

小说通过描述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家族斗争,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权谋的伪善、忠诚的价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小说中最突出的思想内容是以人性的复杂性为基础的权谋思想。

在三国时期,由于政权混乱、势力割据,各方势力充满了权谋和算计。

众多人物在这个背景下展示了狡诈智慧和权谋手段。

例如,曹操以智勇过人和精明能干而赢得了一方的绝对权力,并成为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曹操的权谋手段既有政治上的,也有军事上的,他善于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外,诸葛亮也是一个以权谋为主要武器的智者,他借助智谋和计划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是家族关系的价值。

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家族的兴衰和命运的变迁。

家族的兴盛和衰败往往取决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度和亲情。

张杰、刘备、关羽、曹操等人都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奋斗,为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尊严而不惜一切代价。

尽管面对艰难险阻,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忠诚不二。

因此,他们的家族得以继续延续下去,而那些背叛家族的人则受到了惩罚。

此外,忠诚和仁爱的价值也是小说中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

忠诚被描绘为是一个人品质的象征。

像关羽,他忠于自己的兄弟刘备,一生都为兄弟两肋插刀,即便死后还对刘备有着忠诚的思念。

诸葛亮也是一个忠诚的代表,他为了功成名就,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世人的幸福而倾尽全力。

仁爱的价值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一个人道主义者的形象,如刘备、刘禅等人,在面对病痛或逆境时,仍然保持着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他们对待他人总是宽容、慈爱,对待国家总是关心和照顾。

最后,小说还展现了人性善恶两个方面的同时存在。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些善良和正直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和张杰等,他们代表了人性中最善良和最正直的一面。

然而,小说中也出现了很多邪恶和狡诈的人物,如曹操、貂蝉、贾诩等,他们代表了人性中最阴险和最邪恶的一面。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东汉末至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纷扰的年代。

汉末大乱,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震撼了这个腐朽与濒临崩溃的专制皇朝。

此后,继之以董卓之乱,群雄角逐,继之以天下三分,鼎足而立,继之以曹丕称帝,平定蜀汉,再继之以司马氏代魏,一统天下。

一.《三国演义》中的思想倾向之—-拥刘反曹:正统的历史观北方少数民族占据中原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情绪强烈要求恢复汉民族的正统地位罗贯中:元末明初,号湖海散人,“有志图王者”希望恢复汉民族地主阶级政权的抱负,要唤起汉民族的强烈民族意识,为推翻蒙元贵族的统治而进行斗争前50回:赤壁之战之前,交代“三国鼎立”的斗争背景50~115回: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116~120回:三国先后被灭,西晋统一刘备:标榜恢复汉室王朝的皇室嫡系。

抱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理想。

“仁德及人"“秋毫不犯”“远得人心,进得民望"“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犹鱼之有水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心灵深处所信奉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残忍,阴险,奸诈毫无惜民爱民之心二、《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忠义”思想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倾向.1、刘、关、张三人至死不渝的兄弟情义.2、关羽——三国“三绝”之“义绝”,被视为“义"之化身。

(1)关羽对结义大哥刘备的“忠义”。

(2)关羽之义,不仅是对刘备,也有对曹操的“义”.3、诸葛亮——“忠”之楷模。

三、赞美“智慧”是小说的第三个思想倾向。

1、诸葛亮——三国“三绝”之“智绝”,是“智慧”的化身。

2、善用人才的智慧人物——曹操他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形象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的文学思想解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丰富的文
学思想,包括:忠诚、智谋、英雄主义、权谋等。

以下是对《三国
演义》的文学思想进行解析的主要内容。

1. 忠诚与义理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文学思想之一。

无论是刘备、
关羽、张飞等正面形象,还是曹操、孙权等反面形象,他们对于自
己的国家、君主以及忠诚的义理有着深刻的追求。

他们以忠诚为,
坚守信义,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 智谋与计策
《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与计策也是其重要的文学思想。

诸葛亮、周瑜等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和策略,为各自的国家谋划着胜利的道路。

他们善于运用智谋,制定出巧妙的计策,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

3. 英雄主义与武力
英雄主义与武力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文学思想。

许多英
雄人物如关羽、张飞、吕布等以其勇猛无敌的武力和英雄气概,成
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们以武力和勇气来维护正义,捍卫自己的,展现出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4. 权谋与政治斗争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政治斗争也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

曹操、刘备、孙权等人通过各种权谋手段来争夺权力和地位,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这些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描写,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政治风云。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富含文学思想的经典之作。


中的忠诚、智谋、英雄主义和权谋等思想,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
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中心思想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

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三国演义》读后感书香伴暑假,这个暑假,我有幸见到了刘少康的两本《三国演义》。

看着封面的四个大大的字,我不禁有点儿欣喜,而又害怕。

《三国演义》取材仪东汉末年魏,蜀,吴的历史。

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

一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将近一个世纪。

曾经,我也看过《三国演义》,但只是草草看了几个著名的故事而已。

但今天这两本长达989页。

充满古文的书使我恐惧万分,完全看不懂。

幸亏老爸有着高中学历。

他引引我看到第二章。

便开始把不会的划下横线,由他讲解。

直到第五,六回,我已能自主看了。

古文版比白话文版难的多的多。

成千上。

摆个不会的字,变成了第二大拦路虎。

谑(xue第四声)傕(jue第二声)谲(jue第二声)拚(pan第四声)攸(you第一声)蹇(jian第三声)……繁体字儁(俊)更是使我大跌下吧。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

它以历史为背景,以三国时代为主线,通过众多英雄人物的生死斗争、智谋较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思想。

本文将从高尚的忠诚、智者的谋略、仁爱的人性、和平的触碰等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高尚的忠诚《三国演义》中,洪水泛滥时,曹操告急,关羽积极伸援。

即使刘备派人追回,关羽也坚守自己的忠诚,义恒不移。

这体现了在困难时刻,依然保持忠诚的高尚品质,这种高尚的忠诚精神一直被中国人民所推崇。

智者的谋略《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具备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如诸葛亮、周瑜、刘备等。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慧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通过出奇制胜的计谋,使得刘备得以有机会扬名于天下。

他们的谋略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典范。

仁爱的人性《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人性化特点,塑造了诸多仁爱之情。

刘备待人宽厚,一片仁心;关羽、张飞忠义兄弟,生死相随;赵云舍身护主,深情厚谊。

这些人性化的形象,让人们对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和平的触碰《三国演义》展现了许多惊人的战争场景,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和平的向往。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皆有统一天下的想法,但他们都追求和平,而不是永远战斗。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就是三英战吕布,战争结束后,诸葛亮提出联合起来对抗外敌,维护和平。

这种崇尚和平的思想,为后世所传承。

总结《三国演义》中蕴含了高尚的忠诚、智者的谋略、仁爱的人性和和平的触碰等文化思想。

它以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吸引了读者,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三国演义》,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感悟其中的智慧和情感,从而更好地丰富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三国时期战乱为背景,通过塑造众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思想内涵,其中尤以仁义、道德、忠诚、背叛等思想主题深受瞩目。

本文将对这些思想主题进行深入分析。

仁义是《三国演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小说中,人物关羽、刘备等被赋予了仁义的形象。

关羽有着大义凛然、忠诚正直的品质。

即使在刘备连夜逃跑时,关羽一直没有放弃对刘备的追逐,最终保护了刘备的安全。

这种以义为根基的仁义,成为了关羽在历史上的美誉。

同样,刘备也以仁义为核心价值,在对待各路英雄人物时总是慷慨相待、大公无私,赢得了众多人的敬仰和拥护。

与仁义相呼应的是道德观念。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多都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诸葛亮为例,他深知治国安邦的道理,竭力教诲刘备,劝其务在百姓利益,不贪功好色。

同时,传奇英雄曹操虽有其阴谋诡计,但他也体现了尊重儒家道德规范的一面,如他对待士兵的殷勤照顾、修身养性等。

这些道德观念的塑造,使《三国演义》不仅成为了一个战争故事,更是一部道德修养的教材。

忠诚是《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之一。

尤以诸葛亮、关羽、张飞为代表。

诸葛亮虽是位世人珍爱的贤者,但他将对刘备的忠诚放在首位。

他不仅促成了刘备的统一大业,还以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为刘备提供了无尽的帮助。

关羽、张飞也是忠诚的化身,他们陪伴刘备历经艰辛,坚定不移地为刘备效力。

这种忠诚精神在小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成为了中国忠诚精神的典范。

然而,与忠诚相反的是背叛。

《三国演义》以曹操身边的吕布、贾诩,孙权的弟弟孙尚香等角色为代表展现了背叛的主题。

吕布曾与曹操结为兄弟,但由于他心性颇为浮躁,最终背叛了曹操,结果丧命于曹操的阴谋之下。

贾诩也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人物,他权衡利益时常常出尔反尔,显示了背叛的一面。

这些角色形象的设置,揭示了背叛行为的丑陋和危害。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简短版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简短版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简短版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宏大叙事艺术的杰作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展现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思想理念。

首先,《三国演义》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小说中的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才能出众,智勇双全,以及他们在三国乱世中的英勇抗争和杰出才华,使他们成为受人尊敬和敬仰的英雄人物。

这种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尊儒重文的精神价值观。

其次,《三国演义》强调了忠诚和义勇的思想。

小说中主要人物中,有很多都表现出忠诚与义勇的精神,如诸葛亮对刘备忠诚无私的奉献,关羽义气的豪情和孙权的仁善之心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重义重人的价值观。

此外,《三国演义》还强调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智谋较量。

小说中,诸葛亮与曹操、刘备与曹丕等人之间的智谋较量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智谋较量不仅展现了这些人物的聪明才智,还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斗争的残酷和复杂。

最后,《三国演义》强调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小说中,刘备一方代表了正义和仁爱,而曹操一方代表了邪恶和权谋。

通过描述这两方的斗争,小说向读者展示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正义的愿景。

总体来说,《三国演义》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忠诚和义勇的精神,以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争。

这些思想贯穿在整个故事中,给人以启示和反思。

读者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历史的魅力,也可以领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浅析 《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 《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浅谈《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争斗、战争和人物命运,被誉为中国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被明显地表现出来,即尊奉汉室皇帝刘备,而贬低曹操及其后代。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人物塑造和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一、历史背景下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三国演义》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变化。

汉朝灭亡后,天下分裂成了魏、蜀、吴三个国家。

而在这三个国家中,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显然是最得人心的。

因为蜀汉是由汉室皇室后代所建立的,一直以来都有着执掌天下的理想,而这也是尊刘贬曹思想倾向的主要来源。

义烈元年(196年),曹操夺取了汉献帝,开始了他的割据自立。

此后的五十年中,曹操及其后代一直执掌魏国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曹操的统治并不得民心,他的政治手段常常十分残酷,对敌人也十分狠毒,同时还极力鼓吹儒家道德伦理,自封“曹文化”。

相对而言,刘备在人民心目中更具有威望,他率领着黄巾起义军起义,深得百姓拥护。

同时,刘备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民众也更为认同,如“舍生取义”、“仁者无敌”等,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因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一个英雄形象,他具有高尚崇高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相比之下,曹操则被描绘成了一个凶狠、奸诈的反派形象,而且他的儒家思想也被渲染成虚伪、伪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人物塑造中的尊刘贬曹思想表现。

1、刘备的英雄形象刘备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角之一,其英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鲜明。

在小说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高尚的君子,他有着纯真正直、仁爱之心和舍身取义的精神。

他对朋友和部下很为关怀,经常向他们倾听意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安危。

三国演义的思想讨论总结

三国演义的思想讨论总结

三国演义的思想讨论总结《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不仅有大量的战争策略、政治斗争和人物形象塑造,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哲学讨论。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中的思想讨论的总结,共1000字:一、权力与政治思想:1. 权力的争夺:《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充斥着各种权力的争夺,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三个主要势力的不断竞争。

小说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对权力的追求和使用方式,探讨了权力的本质和对个人、团队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2. 政治智慧:小说中描绘了许多政治智慧的例子,如曹操的“纵横捭阖”、诸葛亮的“空城计”等等。

这些智慧体现了作者对政治游戏和统治艺术的思考,强调了智谋和策略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

二、忠诚与奸诈思想:1. 忠诚与义气:《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忠诚与义气的形象,如关羽、张飞等三兄弟对刘备的忠诚,黄盖、周瑜等对孙权的忠诚等。

这些形象展示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与孝道,并在战乱时期持守着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2. 奸诈与权谋:小说中也有很多奸诈的角色,如曹操、司马懿等人。

他们通过使用计谋、欺骗、诱导等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权力目标。

这一思想讨论了奸诈手段在政治斗争和战争中的使用,以及其所带来的后果和道德考量。

三、人性思想:1. 英雄与豪杰:小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如赵云、关羽、张飞、吕布等,他们勇猛无比,忘我奋斗,表现出儒家思想中的英雄气概。

小说通过展示这些英雄的形象,思考了英雄主义对社会的作用和个人追求的意义。

2. 功利与欲望:《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角色,如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各种军阀,都被权力和利益驱使,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视道德和伦理的考量。

这一思想探讨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以及欲望对人性和社会的影响。

四、对战争和暴力的思考:1. 悲剧与惨状: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的战争场景和暴力冲突,如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

这些战争和暴力场景呈现出生灵涂炭、城破人亡的景象,使读者思考战争的残酷和暴力的意义。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部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卓越艺术成就的文学作品。

它以壮阔的历史背景为胶着,展现了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纷争与智谋,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动荡,形塑了许多深具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

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心构建的剧情和瑰丽的艺术描写,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展开对《三国演义》的探讨。

一、思想内容《三国演义》融汇历史与文学,以描写三国时代为主要内容,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叙述战争斗争,点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内容。

首先,作者在作品中突出了人物的英勇、智慧与品质。

例如,刘备被描述为仁德之君,曹操被描绘为权谋之雄,孙权则展现出了灵活变通的智慧。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栩栩如生,更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传递了作者对正直、勇敢和智慧的崇尚。

这种塑造方式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何为英雄与君子的品质。

其次,作品中对权力和政治的探讨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三国时代正是战争纷争的时期,权谋斗争是无处不在的。

作者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明争暗斗,深刻揭示了权力之险恶、政治之复杂。

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认清权力的利害,珍惜和建立诚信、公正的政治环境。

最后,作品中还融入了对友情、忠诚和家国情怀的表达。

例如,赵云对刘备的忠心耿耿、关羽的忠义、张飞对家国的忠诚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友情和忠诚的肯定。

这也成为《三国演义》的独特魅力之一,引发了读者对于价值观和人性的思索。

二、艺术成就《三国演义》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一部具有丰富层次和深度的文学作品。

首先,作品中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

作者以史为鉴又以小说为基础,将历史人物和史实与虚构的故事情节相结合,通过连串的精彩事件和剧情转折,使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有致,让读者欲罢不能。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和描写,让读者亲身感受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梅河口市山城镇中心校赵长胜《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前后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是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中心,从维护封建统治立场出发,不但承袭了“正史”和平话戏曲中的一些封建意识,而且还根据当时封建统治需要有所强化,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表现复杂的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在复杂的历史思想下,他推崇“忠”“义”,主张用“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向往仁政,反对暴政拥刘贬曹思想贯穿整个小说始未。

一、研究《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需注意两点:1、它是在集体创作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有民间艺人,也有封建文人,他们的政治,艺术观点和创作意图各有差别,在漫长时期的传说和口头,书面的艺术创作里,集纳和熔铸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内容,所以《三国演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思想倾向。

2、它是一部历史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既有作者主观思想的因素,也有客观历史原因。

思想倾向即个人主观感情,属于思想领域范畴。

但人是社会的人,不会也不可能孤立存在,他的社会属性,影响着决定着他的思想情感。

任何一种思想倾向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孤立存在的,它必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因此,要探讨“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产生形成的背景,应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简短一句话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简短一句话

三国演义思想总结简短一句话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复杂而激烈的战争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权谋的残酷性和英雄的果敢精神。

在《三国演义》中,最核心的思想可以总结为“权谋和智勇并重”。

“三英战吕布”,“荆州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战役反映了各方智谋,以及他们在争夺政权和名誉上的坚决斗争。

同时,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人物也是一些非常聪明和足智多谋的人物。

另外,小说中的思想重点体现在人性的复杂性上。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而无一人物完全是善或恶的。

他们既有伟大的品质,如仁爱,忠诚和信仰,同时也存在欲望,嫉妒和残忍等黑暗面。

这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使人们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人性的真实。

此外,《三国演义》还强调了团结和智慧的重要性。

无论是三国鼎立的各方势力之间的合作,还是小团体内部的团结,都以困难和挑战来测试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只有当人们合作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时,才能取得胜利。

最后,小说中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强调了励志和英雄主义的价值。

刘备的仁爱,关羽的忠诚,张飞的勇猛以及曹操的智谋,都体现了他们作为英雄的品质和追求。

这些英雄人物在战争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激励了读者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并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三国演义》通过其丰富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给予读者深刻的洞察力,启示他们思考人性,智慧和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人们追求卓越,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
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

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

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

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
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

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

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

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

”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

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
贼子”来训话。

与此相反,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也是从属于他忠于汉室,是“汉室之胄”这一中心的,书中处处都突出了他“以仁义躬行天下,仁义布于四海”这一特点。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无论是刘备的称王称帝,还是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

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秦天子以从众望”的手段。

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地策略手段。

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是名正言顺的。

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

三《三国演义》的“忠义”思想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桃园三结义”。

刘玄德、关云长、张翼德三人,采用民间结义形式,撮土为炉,捻草为香,异姓结为兄弟,并誓曰:“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体现的是民间的“信义”,例如:在26开回“袁本初败兵拆将,关云长挂印封金”中写到曹操谋士“程昱”说“关云长有万夫不敌之勇,希主用智谋收之”。

曹操便设计擒住了关云长,关云长暂住曹营后,曹操因爱才,欲留住关云长,便让张辽前去试探他。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也,岂可共论乎?”从这一点看来,关羽已经
以君臣关系来看待刘备了。

又如曹操为留住关羽,先是为关羽修宅一座,紧接着又送去金银器皿,自从关羽到许昌后,曹也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并送美女十人侍奉,然而关羽最终依然弃曹操而去,后人有诗赞曰:威倾三国著英豪,一宅分居义气高,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圣不降曹。

关羽的这种言行,就连曹操也大为赞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并教育他的属下说:“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

汝等皆当效之。

”在这里“事主不忘其本,不忘故主”强调的便是“忠”。

关羽曾写信向刘备表达他的赤胆忠心,其中有几个字可视为关羽人生的写照:“义不负心,忠不顾死”。

“义”和“忠”是关羽最为突出的特色,所以可以说关羽便是“忠义”的化身。

再看诸葛亮。

诸葛亮形象的主要特点是“多智”,然而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

例如在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写到刘玄德不顾寒冬雪天,躬请卧龙,卧龙感其知遇之恩,便出山辅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可不出”。

因此,在85回以前,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在三个国家中,蜀国最小,它崛起于蛮荒之野,崛起于夹缝之间,即使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诸葛亮依然没有弃刘备而去,这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恩义”,更是一种“臣子对君主”的“忠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