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下篇)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的建议王霄霞【摘要】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筛查血液病等疾病的第一窗口,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结果,能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范本,且检验人员辨认外周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由此导致的漏诊、误诊现象也较为普遍.该文结合相关建议、专家共识及个人体会,介绍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及危急值设定供大家参考,以提高报告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与患者.【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8(036)012【总页数】5页(P881-885)【关键词】血常规;血细胞形态;结果报告;危急值【作者】王霄霞【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浙江温州3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包括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特点、初步意见和/或建议等,这种全面的报告主要借助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的图文报告,报告方式具体可以参照我国专家在2016年《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中提出的外周血细胞检验诊断报告模板[1]。
但这种报告方式尚未普及,临床上更多的是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一些简要特点整合在血常规检查中,且普遍缺乏初步意见等内容。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较为详细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报告范本,而且每位检验人员辨认血细胞的能力参差不齐,故各级医院较普遍存在着结果报告方式多样、不规范现象。
为此,201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ICSH)对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提出了规范化的建议(以下简称2015ICSH建议)[2],它具有广泛认同性和权威性。
本文根据国际上的建议、国内专家的共识等[1-3],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谈谈该如何准确、合理、及时地报告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主要介绍细胞分类及形态、细胞形态学危急值的报告。
外周血镜检复查的内容及形态学命名与分级报告详细讨论
弧状缺陷,脾脏去除Heinz小体过程中形成;也可能与溶血
或机械导致红细胞膜脆性改变有关。
few/1+:N/A mod/2+:1-2(%) many3+:>2%
blister cells【气泡状红细胞】
G6PD deficiency (drug induced haemolysis) - frequent blister cells with associated damaged cells
外周血镜检复查的内容及
形态学命名与分级报告详细 讨论
经典对白:“检验医生是干什么的?” “看显微镜的”
1、检验技术与项目众多,但具有疾病诊断 价值的依然是形态学。 2、基于显微镜的形态学技术是我们检验技术 人员的“灵魂”所在,在医学技术高速发展 的今天“地位依然”。丛玉隆教授在学术会议 也多次提出”形态学技术人员是检验科最值 钱的技术人才“。
小细胞,大小不一
低色素红细胞
大红细胞,大小不一
嗜多色红细胞
异常红细胞形态命名及分级报告推荐标准
acanthocytes【棘红细胞】形态特点:园形深染,伴随2-20
个不规则突出棘,长短不一,突起棒状。
few/1+:N/A mod/2+:5-20(%) many3+:>20%
bite cells 【咬细胞】形态特点:红细胞边缘一个或多个
few/1+:N/A mod/2+:1-2(%) many3+:>2%
echinocytes【锯齿状红细胞】
Renal failure – cells with evenly spaced, short, blunt projections few/1+:N/A mod/2+:5-20(%) many3+:>20%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1)靶形红细胞
形如射击之靶,>20%有诊断价值。 常见于地中海贫血,也见于脾切除后。
(2) 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如鱼口状,>10%有 诊断价值。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3)角形红细胞(Keratocyte)
在专业参考书中曾有介绍,近年教科书 很少提到。Williams血液学第6版将红细 胞分为12类17种,角形红细胞被列为12 类中最后。
单核细胞有的也含有巨大的嗜天青颗 粒。
CHS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白化病、畏光、易发感 染,晚期可合并淋巴瘤而肝、脾、淋 巴结肿大、贫血和有出血倾向。家族 中常有近亲婚配史,男女两性均可患 病。
4、异常结构
(1) Howell-Jolly小体
Howell-Jolly小体为红细胞或幼红细胞内 出现圆形紫红色小体,大小1~2µm, 数量不等,已证实它是核残余物。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环
卡玻氏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 有时绕成8字形,存在于红细胞、嗜多 色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中。现认为系脂 蛋白变性所致。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正常。 由于白细胞空泡不伴有中毒性颗粒,容
易与感染时的白细胞空泡相鉴别。
2、Chediak-Higashi颗粒畸形
1940年 Chediak首先报道1例4岁女孩外 周血和骨髓粒细胞胞浆内有包涵体。 Higashi也发现了同样的病例。后称为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CHS)。
ICSH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命名与分级标准化推荐指南——前言
ICSH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命名与分级标准化推荐指南——前言一、摘要指南提供了如何可靠并一致地报告手工显微镜检查的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信息。
提供了异常细胞的分级、命名以及细胞的简要描述。
全世界所有国家使用一致的血细胞报告是很重要的。
国际形态学专家小组决定使用这些指南作为共识。
对于某些红细胞异常,血液自动分析仪产生的参数比用显微镜或自动图像分析仪分级更准确、更客观,而检验者可能喜欢用手工镜检进一步探究这些异常。
该指南还提供了一些细胞的图例。
二、引言血液分析仪出现细胞质量异常标识和(或)数量异常。
可能提示需要检查外周血片和(或)手工分类。
检查一张制作和染色优良的血片加上全血细胞计数信息,以及阅片者的能力与技能加上质量和(或)数量信息,是诊断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多种方式报告异常形态学所见:①简单描述;②使用术语,如“存在或无”;③半定量测定:轻度(+),中度(++),显著(+++);④异常形态的百分比:正常(<5%),轻度(5%~25%),中度(25%~50%),显著(> 50%)——某些形态异常(如裂细胞)相对于其他(如低色素性)异常即使低百分比的出现也有较大意义,在分级标准中也有所反映。
在世界范围内,血片评诂和报告实践时,以及在文献和一些不同国家地区的地方出版物中,建议的形态学术语都有明显差异,包括美国病理学家学会、英国国家外部质量评估机构、日本实验血液学学会和澳大利亚皇家病理医师协会质量评估体系等。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某个报告系统优于其他系统,但明显有必要建立一个血片异常分级和血片报告的全球共识指南,作为良好实验室和临床实践的一部分,并被实验室认证机构使用。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命名和分级的指南。
三、材料和方法一个来自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血液形态学病理学家、血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际工作组参与了常规用于各自实验室血液形态学和分级的调查。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征分级与命名规范化的建议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特征分级与命名规范化的建议来源:iMorphology概要指南就人工显微镜进行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查时,如何准确、一致地报告结果提供了建议,制定了异常细胞程度分级、细胞命名及简要描述。
各国实验室使用规范化的血细胞报告方式意义非常重大,国际形态学专家组拟采用这一共识性意见。
对一部分异常红细胞形态而言,专家组认为自动血液分析仪提供的红细胞参数比显微镜或自动图像分析系统的形态程度分级更准确、客观,各实验室也可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链接提供了指南中探讨的细胞图片。
介绍仪器出现定性报警和或异常定量结果时,提示需要进行外周血涂片(Peripheral blood,PB)观察和或手工分类计数。
一张制作染色良好的血涂片,结合全血细胞计数结果,镜检人员的读片技能,以及其它一些定性或定量结果是诊断工作的重要组成。
目前异常细胞形态结果存在多种报告方式:如(1)简单描述;(2)使用“无或有”描述结论;(3)半定量结果:轻度(+),中度(++),显著(+ + +);(4)异常细胞百分比:正常(<5%),轻度(5~25%),中度(25~50%),显著(>50%)。
推荐的程度分级标准中也考虑到其它一些特定红细胞形态,如裂红细胞,与低色素性红细胞比较而言,外周血出现少量裂红细胞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对血涂片评估与报告方式、以及不同国家学会的区域性出版物和文献采用的形态学命名还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学会包括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英国国家外部质量评估系统(the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External QualityAssessment Service,UKNEQAS),日本实验血液学会(theJapanese Society for LaboratoryHematology)和澳大利亚质量评估皇家病理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athologists ofAustralasia Quality AssessmentPrograms, RCPA QAP)。
外周血细胞形态改变及意义
(4)棘形红细胞
细胞外周为不规则棘刺状,棘刺长度 和形状不一。见于β-脂蛋白缺乏症, 也见于酒精性肝病、脂质代谢紊乱及 脾切除术后。
(5)齿状红细胞
为等间距而规则的短刺状突起,常有 盘形锯齿状、球形锯齿状及刺状几乎 完全消失三种状态。
见于尿毒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红 细胞内低钾、胃癌与消化性溃疡出血 等。
特殊的卡玻氏环形态有下列几种。
(2) Cabot环
双卡玻氏环:多为大环套小环,也可 有双8字形环。
三环:环状体绕成3个环。 异形环:为多种形状不一的环状体。 多层环:有的为多层次的环中套环,
也有为多层次的环状体伴有H-J小体。
(2) Cabot环
常见形态的卡玻氏环主要见于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女两 性均可患病,但以男性多见。
3、Alder-Reilly颗粒畸形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含粗大紫褐色颗粒, 颗粒多,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且比 中毒性颗粒粗,常掩盖细胞核。
嗜酸性粒细胞为暗紫色大颗粒。 淋巴细胞可见深紫色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见异常
颗粒。
是一种先天性溶酶体异常症,属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CHS形态学特征
大部分中性粒细胞含有异常颗粒,颗 粒大小不一,直径2~5µm ,圆形,椭 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或灰紫色, 每个中性粒细胞有异常颗粒为1~15个 不等。
CHS形态学特征
淋巴细胞绝大多数含1个巨大嗜天青颗 粒,直径1 ~ 3µ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紫红色,偶见2个巨大颗粒者。
特殊形态的卡玻氏环多见于恶性血液 病,如红血病和红白血病。
(3) 点彩红细胞:
红细胞内有多数蓝黑色颗粒。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铅中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ppt课件
40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双相性,正常红细胞和低色素红细胞 医学课件 群混合存在。
41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双相性,正常红细胞和低色素红细胞群 42 医学课件 混合存在。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内见核。 豪周氏小体:红细胞内有一个或多个紫红色的碎 片。 卡波氏环:红细胞内有淡紫色红色环状物。 嗜碱点彩:红细胞内有大量淡紫色细小颗粒,分 布均匀。 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内有大量淡紫色颗粒和丝状 物,分布不均匀。
医学课件 74
粒细胞异常:假性佩尔格尔休特( Pelger-huet)异常,细75 医学课件 胞分两叶,核染色质较疏松。
粒细胞异常:异常白细胞包涵体 Chediak-Higashi综合症, 76 医学课件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有明显紫红色的巨大颗粒。
粒细胞异常:Chediak-Higashi 综合症,中性粒细胞胞浆内 77 医学课件 含有明显紫红色巨大颗粒。
医学课件 35
医学课件
36
正色素性红细胞,有中央淡染区。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低色素性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
医学课件
37
医学课件
38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高色素性红细胞,中间淡染区消失。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少, 39 医学课件 染色偏蓝。
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嗜多色性,细胞较大,中央淡染区减 医学课件 少,染色偏蓝。
医学课件
13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中间淡染区消失。
医学课件
14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中间淡染区消失。
医学课件
15
球形红细胞:细胞小,染色深,中间淡染区消失。
医学课件
16
椭圆形红细胞 医学课件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3、棒状小体(Auer) :常出现在髓细胞性白血 病人的外周血中,有Auer 小体者对白血病的诊断 及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中性杆状核细胞内充满粗大染色深的颗 粒,提示感染。
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见8叶。
棒状小体(Auer )
(Ⅲ)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 2、染色质小体:巨幼贫、溶贫及脾切除后 3、卡波氏环:溶贫、巨幼贫、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0
染色质小体(红)卡波氏环(黑)、嗜碱点彩红细胞(绿)
21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两个染色质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图1
图2
M3病人血片中见早幼粒细胞,图1 细胞的胞浆中见两个棒状 小体。图2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上多见柴捆样棒状小体。
慢粒血象
慢粒病人的WBC常>100*109/L,多见杆状以上细胞,嗜酸、嗜碱细胞偏高。
有核红
中幼粒 早幼粒
晚幼粒 有核红
明确病因 临床表现 WBC计数及分类
BASO、EOS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RBC、PLT 骨髓象 中性粒碱性磷酸酶 Ph`染色体
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1-2个 核仁,胞浆蓝色,一般无颗粒,偶有空泡。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Ⅰ型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 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
异淋Ⅱ型
异淋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染 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级及标准化命名
37
2、豪-乔小体 Howell-Jolly bodies:
通常是一个 小(1um) 而致密的圆 形嗜碱包涵 体,是核质 (DNA)片 段。
38
3、含铁血黄素颗粒 Pappenheimer bodies
红细胞内铁蛋白 聚集物,血片瑞氏 染色可见多个大小 不等、形状不定、 通常分布在一个较 限制的胞浆局域内 的嗜碱包涵体 , 铁染色(+)
48
J. Burthem, M. Brereton
25
4、棘形红细胞 :Echinocytes (burr cell)
红细胞失去
了圆盘形状,
覆盖了10-30 个规律排列 的短而钝的 突出物或针 状突起。
Renal failure – cells with evenly spaced, short, blunt projections
淡染区消失。是红
细胞骨架和膜异常、 免疫因素、微血管
病溶血及红细胞膜
的直接损害所致。
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 – typical round, dense red cells J. Burthem, M. Brereton
32
9、口形红细胞
Stomatocytes
10
贫血形态学分类
RBC Hb
Hb > RBC
MCV MCH MCHC
小细胞 低色素 性贫血 或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大细胞 高/正色素性贫血 正细胞 正色素性贫血
RBC > Hb RBC ∥Hb
11
镜下红细胞形态
12
红细胞在血膜上的不规则分布
Irregular distribution of RBC on the blood film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8/87
空泡
可在细胞质或核中出现, 常为多个,被认为是 细胞脂肪变性后未能 着色所致。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9/87
杜勒小体
细胞质内出现嗜碱性 多呈斑块、梨形或云 雾状,可能为核浆发 育不平衡所致,为细 胞严重毒性变表现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50/87
核棘突
胞核有各种形态芽状突出, 临床意义尚不明确,可能 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 射损伤等相关。
外周粒血细细胞胞形异态检常验: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呈7叶状58。/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叶
外周血到细2胞叶形为态止检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显著浓缩。
59/87
粒细胞异常:佩尔格尔休特(Pelger-huet)异常,细胞分两
外周叶血,细胞核形染态色检验质显著浓缩,如眼镜状。
拖外周鞋血形细胞红形细态胞检验,环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
41/8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42/87
白细胞 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核分叶情况 1叶<5-8% 2叶20-35% 3叶40-50% 4叶15-20% 5叶<0.5% 6叶 0%
核左移: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或出现晚 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现 象。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9/87
血涂片染色
● 原理 瑞氏(Wright)染色法(经典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使细胞着色现有化学亲和反应,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种成份: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质有亲和
力(胞 浆),染成兰色; 伊红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胞核), 染成紫红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PPT课件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1)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 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 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 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 (核糖核蛋白)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 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 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 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核右移
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 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
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 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 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分叶过多
核左移
退变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Howell-Jolly 也称染色质微粒,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 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为有核红细胞核碎裂的遗迹。多见于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中。
Cabot环
Cabot环 为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
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SS分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 S S 分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姬曼曼 陈淑霞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河南商丘 476000[摘 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早期评估病情㊁预后提供参考㊂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不同国际分期系统分期(I S S )的患者白细胞计数(W B C )㊁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 N C )㊁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 L C )㊁诱导T 细胞/抑制T 细胞(C D 4+/C D 8+)及免疫功能指标[T h 1/T h 2㊁淋巴细胞银染核仁区(A g N O R s )㊁转化生长因子(T G F -β)],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指标与I S S 分期㊁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随访6个月后,根据复发情况评估预后,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入院1个月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指标,分析其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预测价值㊂结果 入院时W B C ㊁A N C ㊁T G F -β比较:Ⅲ期>Ⅱ期>Ⅰ期,入院时A L C ㊁C D 4+/C D 8+㊁T h 1/T h 2㊁A gN O R s 比较:Ⅲ期<Ⅱ期<Ⅰ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W B C ㊁A N C 与I S S 分期㊁血清T G F -β呈正相关,与T h 1/T h 2㊁A g N O R s 呈负相关;A L C ㊁C D 4+/C D 8+与I S S 分期㊁血清T G F -β呈负相关,与T h 1/T h 2㊁A g N O R s 呈正相关(P <0.05);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入院1个月时W B C ㊁A N C 较高,A L C ㊁C D 4+/C D 8+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R O C 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个月后W B C ㊁A N C ㊁A L C ㊁C D 4+/C D 8+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不良的A U C 分别为0.795㊁0.832㊁0.856㊁0.836,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 U C 为0.927㊂结论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与多发性骨髓瘤I S S 分期密切相关,可为临床早期评估病情㊁预测预后提供依据㊂[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功能 预后[中图分类号] R 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694(2023)04-272-05[D O I ] 10.19539/j.c n k i .2095-2694.2023.04.004C o r r e l a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n g e s i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s a n d I S S s t a g i n gi n 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u l t i p l e m ye l o m a J i M a n m a n ,C h e n S h u x i a (D e p a r t m e n t of H e m a t o l o -g y ,th e Fi r s t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q i u C i t y ,S h a n g q i u 476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a n d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f i c a n c e o f m o r p h o l og i -c a l e x a m i n a t i o n o f p e r i p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si n 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m u l t i p l e m ye l o m a p a t i e n t s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r ef e r e n c e f o r e a r l y c l i n i c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d i s e a s e a n d p r og n o s i s .M e th o d s A t o t a l o f 88p a ti e n t s w i t h n e w l y d i a g n o s e d 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a d m i t t e d t o 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 H o s p i t a l o f S h a n g q i u C i t yf r o m O c t o b e r 2019t o A p r i l 2022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r e s e a r c h s u b j e c t s ,a n d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m o r p h o l og yw a s p e r f o r m e d a f t e r a d m i s s i o n ,a n d w h i t e b l o o d c e l l c o u n t (W B C ),a b s o l u t e n e u t r o ph i l c o u n t (A N C ),a b s o l u t e l y m p h o c y t e c o u n t (A L C ),i n d u c e d T c e l l s /s u p pr e s s o r T c e l l s (C D 4+/C D 8+)a n d i mm u n e 272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7月第25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J u l .2023,V o l .25,N o .4ʌ作者简介ɔ姬曼曼(1993-),女,医师,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血液肿瘤免疫与靶向治疗㊂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f u n c t i o n i n d e x e s[T h1/T h2,L y m p h o c y t e s i l v e r-s t a i n e d n u c l e o l a r r eg i o n s(A g N O R s)a n d t r a n s f o r-m i n g g r o w th f a c t o r(T G F-β)],t h e c o r r e l a ti o n b e t w e e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m o r p h o l o g y i n d e x e s a n d I S S s t a g e a n d i mm u n e f u n c t i o n i n d e x e s w a s a n a l y z e d,a n d a f t e r6m o n t h s o f f o l l o w-u p,t h e p r o g n o s i s w a s e v a l u a t e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c u r r e n c e,t h e 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i n d e x e s o f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s a f t e r1 m o n t h o f a d m i s s i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d i f f e r e n t p r o g n o s i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a n d t h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p e-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m o r p h o l o g y o n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w a s 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 C o m p a r i-s o n o f W B C,A N C,T G F-βa t a d m i s s i o n:s t a g e I I I.>I I.>I.,A L C,C D4+/C D8+,T h1/T h2,A g-N O R s a t a d m i s s i o n:s t a g e I I I.<I I.<s t a g e I,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 0.05);W B C,A N C a n d I S S s t a g e a n d s e r u m T G F-βw e r e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a t a d m i s s i o n,a n d n e g a-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h1/T h2a n d A g N O R s.A L C,C D4+/C D8+w e r e n e g a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I S S s t a g e a n d s e r u m T G F-β,a n d p o s i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 w i t h T h1/T h2a n d A g N O R s(P<0.05);c o m-p a r e d w i t h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g o o d p r o g n o s i s,W B C a n d A N C w e r e h i g h e r a n d A L C a n d C D4+/C D8+ w e r e l o w e r,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P<0.05)w h e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w e r e a d m i t t e d t o t h e h o s p i t a l f o r o n e m o n t h;R O C c u r v e 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 W B C,A N C,A L C,C D4+/C D8+T h e A U C s f o r t h e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o f 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p a t i e n t s w e r e0.795,0.832,0.856a n d0.836,r e s p e c t i v e l y,a n d t h e A U C o f t h e c o m b i n e d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a l l i n d i c a t o r s w a s0.927.C o n c l u s i o n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m o r p h o l o g y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I S S s t a g e o f 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 w h i c h p r o v i d e s a b a s i s f o r e a r l y c l i n i c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p r o g n o s i s,s o a s t o f o r m u l a t e t a r-g e t e d t r e a t m e n t p l a n s a n d i m p r o v e p r o g n o s i s.[K E Y W O R D S]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c e l l m o r p h o l o g y.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I mm u n e f u n c t i o n.P r o g n o-s i s多发性骨髓瘤为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变,是仅次于淋巴瘤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可对骨髓造血系统造成严重影响[1]㊂相关数据显示,多发性骨髓瘤多发于老年人群,约占所有肿瘤1.5%[2],其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高钙血症㊁贫血㊁溶骨性损伤等,因此及时对多发性骨髓瘤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制定相应干预方案至关重要㊂细胞分子遗传学为目前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方案,但其检查难度大㊁费用昂贵,存在一定局限性[3]㊂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评估诊断中,可通过检测W B C㊁T淋巴细胞等评估机体免疫功能㊁炎症状态等,从而反映疾病进展情况,具有简便快捷㊁可重复性强等优点[4]㊂但目前临床关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与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I S S分期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59~72岁,平均(65.28ʃ2.14)岁;体质量指数20.3~25.8k g/m2,平均(23.05ʃ1.12)k g/m2;I S S分期:Ⅰ期29例,Ⅱ期33例,Ⅲ期26例;血清免疫球蛋白分型:I g G 型48例,I g A型12例,I g M型5例,I g D型3例,K a p p a轻链型7例,L a m b d a轻链型13例;贫血62例,骨痛66例,骨破坏63例,骨功能障碍55例㊂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201903012)㊂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中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诊断标准[5];均为初次诊断;住院时间均>1个月;可接受本研究检查方案;患者及家属知晓本研究㊂并签订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原发性㊁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者;入院前1个月存在放化疗372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7月第25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J u l.2023,V o l.25,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史者;合并心㊁肺㊁肝㊁肾等重大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全身性感染疾病㊁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合并精神异常或无法配合本研究者㊂1.3 方法1.3.1 生化指标测定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㊁入院1个月后采集外周静脉血3m L ,37ħ,离心10m i n ,3500r /m i n (r =8c m ),分离血清㊁血浆于-20ħ冰箱保存待测㊂采用日本日立7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W B C ㊁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 N C )㊁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 L C )㊁诱导T 细胞/抑制T 细胞(C D 4+/C D 8+)㊁T h 1/T h 2;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银染,经K L 分析系统计算淋巴细胞银染核仁区(A g-N O R 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T G F -β)水平,仪器选用H E D -S Y 96S 型酶标仪,试剂盒购于武汉生源科技公司㊂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盒相关说明进行㊂1.3.2 分组方法 根据入院时I S S 分期进行分组,Ⅰ期:血清白蛋白ȡ35g /L ,血清β2微球蛋白<3.50m g/L ;Ⅱ期:不符合Ⅰ期和Ⅲ期的所有患者;Ⅲ期:血清β2微球蛋白ȡ5.50m g /L ㊂1.3.3 预后评估 患者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每隔1个月入院复查一次,检查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㊁外周血细胞形态㊂根据是否发生复发㊁转移评估预后,其中发生复发㊁转移评估为预后不良,未发生复发转移评估为预后良好㊂复发:经检查发现存在贫血,骨髓检查发现异常的浆细胞增生,I g G ㊁I g M ㊁I g A 等免疫球蛋白异常,存在大量蛋白尿,血清尿素氮㊁肌酐升高㊂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3.0软件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分析㊂经K -S 检验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多组间比较以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以L S D -t 检验;采用P e a r s o n /S pe a r m a n 相关系数模型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指标与I S S 分期㊁免疫功能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 O C )曲线分析入院1个月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获取曲线下面积(A U C )㊁置信区间㊁敏感度㊁特异度,默认双侧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不同I S S 分期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指标比较 入院时W B C ㊁A N C 比较:Ⅲ期>Ⅱ期>Ⅰ期;A L C ㊁C D 4+/C D 8+比较:Ⅲ期<Ⅱ期<Ⅰ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不同I S S 分期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x ʃs )组别n W B C (ˑ109/L )A N C (ˑ109/L )A L C (ˑ109/L )C D 4+/C D 8+Ⅰ期294.28ʃ0.842.15ʃ0.522.25ʃ0.421.42ʃ0.25Ⅱ期335.18ʃ1.123.84ʃ0.871.75ʃ0.361.23ʃ0.19Ⅲ期266.93ʃ1.435.15ʃ1.091.28ʃ0.251.08ʃ0.13F 值37.83786.32551.62120.466P 值<0.001<0.001<0.001<0.0012.2 不同I S S 分期患者入院时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入院时T h 1/T h 2㊁A g N O R s 比较:Ⅲ期<Ⅱ期<Ⅰ期;血清T G F -β比较:Ⅲ期>Ⅱ期>Ⅰ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不同I S S 分期患者入院时免疫功能指标比较(x ʃs )组别nT h 1/T h 2A gN O R s (I S %)T G F -β(n g /m L )Ⅰ期291.39ʃ0.324.42ʃ0.531.06ʃ0.31Ⅱ期331.24ʃ0.254.15ʃ0.421.25ʃ0.38Ⅲ期261.12ʃ0.183.85ʃ0.361.41ʃ0.42F 值7.55911.3016.134P 值<0.001<0.0010.003472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7月第25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J u l .2023,V o l .25,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3 I S S 分期与各免疫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入院时W B C ㊁A N C 与I S S 分期㊁血清T G F -β呈正相关,与T h 1/T h 2㊁A gN O R s 呈负相关;A L C ㊁C D 4+/C D 8+与I S S 分期㊁血清T G F -β呈负相关,与T h 1/T h 2㊁A gN O R s 呈正相关(P <0.05)㊂见表3㊂表3 I S S 分期与各免疫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W B Cr 值P 值A N Cr 值P 值A L Cr 值P 值C D 4+/C D 8+r 值P 值I S S 分期0.758<0.0010.803<0.001-0.728<0.001-0.753<0.001T h 1/T h 2-0.693<0.001-0.753<0.0010.742<0.0010.763<0.001A gN O R s -0.735<0.001-0.717<0.0010.684<0.0010.749<0.001T G F -β0.782<0.0010.793<0.001-0.821<0.001-0.695<0.0012.4 不同预后患者入院1个月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指标比较 随访6个月后,88例患者中复发/转移15例㊂与预后良好患者比较,预后不良患者入院1个月时W B C ㊁A N C 较高,A L C ㊁C D 4+/C D 8+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4㊂表4 不同预后患者入院1个月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比较(x ʃs )组别n W B C (ˑ109/L )A N C (ˑ109/L )A L C (ˑ109/L )C D 4+/C D 8+预后不良155.83ʃ1.274.72ʃ1.031.45ʃ0.291.15ʃ0.18预后良好733.85ʃ0.731.86ʃ0.482.72ʃ0.581.63ʃ0.37t 值8.29716.6858.2444.890P 值<0.001<0.001<0.001<0.0012.5 预测价值分析 经R O C 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个月后W B C ㊁A N C ㊁A L C ㊁C D 4+/C D 8+预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不良的A U C 分别为0.795㊁0.832㊁0.856㊁0.836,各指标联合预测A U C 为0.927㊂见表5㊂表5 预测价值分析指标A U C 95%C I截断值P 值特异度(%)灵敏度(%)W B C 0.7950.764~0.827>4.58<0.00173.3391.78A N C 0.8320.802~0.863>3.14<0.00180.0094.52A L C 0.8560.819~0.895<2.07<0.00186.6797.26C D 4+/C D 8+0.8360.793~0.882<1.42<0.00180.0094.52联合0.9270.892~0.963-<0.00193.3397.263 讨论多发性骨髓瘤为一种以恶性浆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伴随骨痛㊁贫血㊁肾功能障碍等症状,且随浆细胞增生程度不同,可引起机体各部位脏器功能受损[6]㊂因此,尽早评估多发性骨髓瘤病情㊁预测预后,制定相应干预方案至关重要㊂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评估中,其通过显微镜或自动化仪器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数量进行测量,从而对疾病病情进行评估[7]㊂本研究经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发现,不同I S S 分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W B C ㊁A N C ㊁A L C ㊁C D 4+/C D 8+比较存在差异,且具有显著相关性,据此可推测上述指标与多发性骨髓瘤病情紧密联系㊂有研究显示,外周血A L C 为肿瘤预后评估的重要免疫标志物之一,其表达随病情进展而波动,与肿瘤患者总体生存期存在紧密联系,且高水平A L C 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干细胞移植前延长总体生存期的重要影响因素[8]㊂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 D 4+细胞表达受抑制,而C D 8+㊁淋巴细胞多表达正常[9],因此C D 4+/C D 8+比值多呈下降趋势,C D 4+㊁C D 8+在维持自身成分免疫耐受时,可阻止机体对自身同源肿瘤细胞免疫,致使肿瘤免疫抑制,随肿瘤发展,C D 4+表达受抑制程度提高,572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年7月第25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J u l .2023,V o l .25,N o .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因此C D4+/C D8+比值与I S S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㊂A N C可反映机体受感染情况,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感染时机体白细胞可显著变化,由于骨髓内浆细胞挤压白细胞,致使外周白细胞减少,如伴随细菌性感染,机体白细胞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显著升高,W B C㊁A N C随之升高[10-11]㊂近年来随分子生物学发展,临床发现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功能异常与病情密切相关,其中T h1㊁T h2在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比值可反映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抗肿瘤免疫状态㊂A g N O R s为R N A聚合酶亚单位之一,可反映r D N A转录效率,能体现淋巴细胞活性及机体细胞免疫状态;而T G F-β为肿瘤细胞及T r e g细胞共同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可反映肿瘤对免疫应答的抑制程度,随肿瘤进展,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显著变化,上述指标随之改变[12-14]㊂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I S S分期患者入院时T h1/T h2㊁A g N O R s㊁T G F-β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且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说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病情㊁免疫状态的评估价值㊂本研究经随访6个月后发现,不同预后患者入院1个月后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指标存在差异,进一步行R O C分析显示,W B C㊁A N C㊁A L C㊁C D4+/C D8+各指标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不良联合预测A U C为0.927,具有较高预测价值㊂综上所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病情㊁免疫功能具有一定评估价值,可为临床制定干预方案㊁改善预后提供依据㊂参考文献[1]C o w a n A J,G r e e n D J,K w o k M,e t a l.D i a g n o s i s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A R e-v i e w[J].J AMA,2022,327(5):464-477. [2]蒋潇婷,崔玉山,房佰俊.病态造血在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生物学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36):2827. [3]郭孟怡,高攀科,李敬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特征㊁F I S H检测结果与疗效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22,30(2):307-311.[4]F e r nán d e z d e L a r r e a C,K y l e R,R o s i o l L,e ta l.P r i m a r y p l a s m a c e l l l e u k e m i a:c o n s e n s u sd e f i n i t i o n b y 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 y e l o m a W o r k-i n g G r o u p a c c o r d i n g t o p e r i p h e r a l b l o o d p l a s m ac e l l p e r c e n t a g e[J].B l o od C a n ce r J,2021,11(12):192.[5]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5):341-346.[6]C a l l a n d e r N S,B a l j e v i c M,A d e k o l a K,e t a l.N C-C N G u i d e l i n e s I n s i g h t s:M u l t i p l e M y e l o m a,V e r s i o n3.[J].J N a t l C o m p r C a n c N e t w,2022, 20(1):8-19.[7]徐丹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13):111-113.[8]孟德涛,孙俊红.外周血A L C㊁N L R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2,40(4):493-496+500.[9]李晓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中T r x R-1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35(19):3263-3265.[10]余延芳,高乃姝,王明迪,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6):660-663.[11]M a t h e w MN,M i s h r a K,S i n g h K,e t a l.A b s o-l u t e N e u t r o p h i l C o u n t i n C a s e s o f P a n c y t o p e n i a[J].J A s s o c P h y s i c i a n s I n d i a,2022,70(4):11-12.[12]蒙沙,张杨,岳溪,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J].河北医学,2021, 27(1):56-61.[13]朱艳,罗信国,蒋志勇,等.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30(12):1513-1515+1536. [14]王婷,刘欣.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2型糖尿病合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19(3):434-436.672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7月第25卷第4期J 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H e a l t h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J u l.2023,V o l.25,N o.4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应规范化——《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解读与应用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应规范化——《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解读与应用王黎;张丽霞;王宏;高丽;徐建;潘世扬【摘要】结合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和实验室实际工作,制定了规范化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报告方式主要对血液分析仪筛查后,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复检的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加以规范化命名及分级,旨在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7(035)006【总页数】2页(P459-460)【关键词】ICSH;外周血细胞;规范化报告【作者】王黎;张丽霞;王宏;高丽;徐建;潘世扬【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2015年,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 ICSH)发布了《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下文简称“建议”)[1]。
该建议是国际血液学专家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命名和分级研究讨论结果,为各国实验室能使用准确、统一的报告方式提供了建议,对于规范实验室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外周血细胞分析中,定量结果异常或仪器异常报警时,提示需要进行外周血涂片或手工分类计数。
关于建议中常见异常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命名分级及报告建议详细参见《2015年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的介绍》一文[2]。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被临床普遍应用。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
对于ICSH(国际血液学标准化组织)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
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定义清晰的形态特征:制定清晰、具体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标准,以确保不同实验室、医院或地区之间的命名和分级一致性。
2. 建立细胞分类体系:根据不同外周血细胞类型的特点,建立系统的细胞分类体系,例如包括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每个细胞类型应有独立的命名和分级标准。
3. 引入定量标准:除了描述性特征外,建议引入定量标准来衡量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程度。
例如,可以根据体积、形态、颜色、核结构等因素,制定定量评分工具。
4. 制定一致的评估方法:为了确保不同实验室或医生之间的可比性,建议制定一致的评估方法和步骤。
这可以包括特定染色方法、显微镜检查条件和影像分析软件的使用。
5. 多中心研究的合作:建议ICSH组织组织多中心合作的研究,以收集更多的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数据,并进一步优化和更新命名和分级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建议,并不代表ICSH的具体标
准。
ICSH可能有自己的制定和更新标准的程序。
因此,建议参考ICSH的官方指南和标准,以获得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在儿科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陈思曼; 吴博; 陈建霞【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9(009)022【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儿科疾病;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 呼吸道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作者】陈思曼; 吴博; 陈建霞【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检验科广东深圳 518116; 深圳市龙岗骨科医院康复科广东深圳 518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一直以来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都是检验科一个重要检测手段,尽管现代化检验设备和技术日趋完善,检测仪器普遍使用,都无法明确观察细胞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改变,从而限制了儿童疾病的诊断效果[1]。
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测,能直接在显微镜下观测,根据细胞形态特性进行疾病筛查,特别是针对无法查明原因的黄疸、贫血、出血、发热等病症患儿,能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性[2]。
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为本院临床儿科疾病临床诊断提供有科学性的实验室诊断依据,收集200例患儿做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7 年10 月~2018 年10 月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儿科诊断明确的住院患者,其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龄3 ~9 岁,平均(4.1±1.8)岁,住院时间3 ~14d,平均(7.5±1.6)d,主要症状咽喉痛、咳嗽、头痛、高热、贫血等。
患儿家长知晓本次研究目的,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6 版)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标准[3];家属知晓并积极配合本次研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合并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
1.2 方法所有患儿采集外周静脉血2mL,置于EDTAK2 抗凝采血管中,3h 内完成检测,操作中严格遵照仪器操作手册展开。
检测时在涂片上滴上绿豆大小血液,均匀推开,呈18 ~20mm,宽、25 ~35mm长的不规则长方形,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 版)[4]的SOP 操作程序,进行瑞氏染色(用瑞氏染料自配染液)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H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的命名和分级标准化建议(下篇)白细胞在几乎所有的病例中,现代的血液分析仪可提供精确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当存在异常白细胞群时可出现不分类或不准确,这时会出现异常标识。
自动化仪器不能计数和分类异常白细胞群或者识别一些显著的形态异常,需要镜检制作和染色良好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准确地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类是根据白细胞的大小、核形、染色质特征和胞质的外观和内容物进行分类。
胞核或胞质形态上质的畸形和(或)白细胞大小的异常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在各种疾病过程中获得的。
2008年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建议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的诊断中白细胞分类需数200个外周血白细胞;然而,在常规血液学实验室分类大多为100个白细胞。
正常的髓系发育和形态原始粒细胞在正常的髓系成熟中,原始粒细胞直径约12~20μm,有相对大的圆形或卵圆形胞核,染色质细致并有一至多个明显核仁。
胞质呈嗜碱性无高尔基区,颗粒有或无。
早幼粒细胞正常早幼粒细胞直径15~25μm,卵圆形或圆形核伴细致或稍粗的染色质和通常可见的核仁。
胞质嗜碱性,并含蓝紫色和红色(初级)颗粒。
近核处有一个苍白区相当于高尔基区。
中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比早幼粒细胞略小(10~18μm),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可偏心分布。
核染色质显示中等程度粗糙而凝集,核仁不见。
中等量蓝粉色的胞质中含大量的红紫色颗粒。
成熟至中幼粒细胞时次级颗粒发育,可区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较中幼粒细胞小,伴凹陷或肾形核,核仁不见。
胞质常呈清晰的粉红色,并含中性、嗜酸性或嗜碱性颗粒。
注意:正常外周血通常不见未成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
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直径10~14μm,胞核不分叶或由粗带相连的分叶雏形,不以细丝相连。
胞质丰富、粉红色并含许多均匀分布于整个细胞的细小的紫-粉色中性颗粒或次级颗粒。
许多实验室因为各观察者之间对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的分类有出入,对成人或儿童患者不报告杆状核中性粒细胞;这是一个公认的和可以接受的做法。
建议在白细胞分类时杆状核中性粒细胞计入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中。
如血片中数量增加可以进行适当备注。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的直径10~14μm,分叶核(通常3~4叶,但可见少量分为2叶或5叶)之间由一条染色质细丝相连。
染色质粗糙、染紫色并呈块状。
或可见小的核附属物。
大量粉红色胞质中有许多细小的次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直径约12~17μm,胞核通常仅2叶,染色质粗糙成块染紫色。
胞质丰富有许多嗜酸性(橙色)的次级颗粒,比中性粒细胞颗粒大且大小均一。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直径10~16μm,淡蓝色胞质中含有紫黑色的次级颗粒。
这些颗粒为水溶性,在染色时可被溶解,胞质中仅剩透亮区。
胞核分叶,常可被数量、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嗜碱性颗粒遮盖。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大小不一,通常直径为15~22μm。
胞核轮廓不规则(通常肾形),而染色质呈细股状有清晰的边缘。
胞浆淡蓝-灰色,含大量的细小粉尘状颗粒。
一些细胞可含少量的红紫色颗粒,可有空泡。
正常的淋巴细胞发育和形态原始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的直径8~20μm,胞核圆形或椭圆形伴细颗粒状染色质和一或多个模糊核仁,胞质少、嗜碱性,无胞质颗粒。
不能与某些类型的未分化或微分化的原始粒细胞可靠区分,因此计为原始细胞。
幼淋巴细胞此类细胞胞核呈圆形,并含一个突出的核仁,较原始淋巴细胞的胞质更多,染色质更浓集。
注意:原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通常不见于正常外周血中。
淋巴细胞见于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主要为小淋巴细胞(10~12μm),以及较少见的大淋巴细胞(12~16μm)。
小淋巴细胞通常呈圆形,胞核圆形伴粗糙、致密染色的染色质,胞质很少。
大淋巴细胞通常外形不规则,核染色质不如小淋巴细胞粗糙,胞质丰富,趋向淡天蓝色。
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LGL)外观同大淋巴细胞,只是胞质中含突出的红紫色小颗粒。
此类细胞可占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10~20%。
LGL不常规计为单独的淋巴细胞群(见图17)。
建议LGL计入淋巴细胞,但如果增多时可加以备注。
这可能会促使进一步检查,如流式细胞仪。
注意:在4岁之前的婴儿和儿童的血片中,淋巴细胞占多数。
这些淋巴细胞比正常成人血片中的更加多形性。
图17: 大颗粒淋巴细胞正常个体中的大颗粒淋巴细胞。
图片由J. Burthem, M.Brereton 提供。
数量异常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单核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经自动分析仪或血片人工镜检实现。
自动分析仪使用多种参数和方法,如阻抗技术和荧光流式细胞术来区分并计数外周血中5种主要的白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许多现代分析仪现在还提供了6分类,同时可计数未成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
自动化白细胞分类比手工法省时而贵,因为分析仪要数几千个细胞,而镜检法通常分类100~200个白细胞。
在无异常细胞群时前者也更为精确。
非常低或高的白细胞数可能也会引起手工分类准确性和重复性下降。
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范围,因为它们因人群、实验室、仪器和使用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别。
建议在正常细胞群的患者中——无分析仪异常标识或不存在自动仪器不能可靠分类的异常细胞群,以自动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的结果报告。
有异常标识或其他血片复检指征者,经镜检发现自动化分类准确时,仍可报告自动分类的结果。
髓细胞质量异常胞质异常Auer小体(见图18)是一种边界清楚的红色小棒或针状胞质内含物,主要由异常的初级颗粒发育而形成。
主要见于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或异常早幼粒细胞。
髓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是髓系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
在一个细胞可有多个,排列柴棒状。
建议见到时报告可见Auer小体。
图18: Auer 小体AML – 2个原始细胞含相对钝的,单个和多个Auer小体。
图片由J. Burthem, M. Brereton提供。
杜勒小体见于中性粒细胞靠近外周处的苍白淡蓝色或灰色的单个或多个胞质内含物。
杜氏小体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性改变,但如果伴有血小板减少和巨型血小板还可提示May-Hegglin异常。
杜氏小体还可见于生长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的患者。
建议见到时分级杜氏小体。
中性粒细胞颗粒过多(中毒颗粒,见图19)粗糙、紫染的初级(嗜天青)中性胞质颗粒,作为感染和炎症反应而出现。
作为一种非特异性反应性改变,是异常的初级颗粒成熟导致嗜天青染色性的滞留。
建议见到时分级中性粒细胞颗粒过多。
图19: 颗粒过多(中性粒细胞)G-CSF治疗后的颗粒过多中性粒细胞。
图片由J. Burthem, M.Brereton提供。
中性粒细胞颗粒过少(见图20)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导致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现蓝灰色。
建议见到时分级中性粒细胞颗粒过少。
图20: 颗粒过少(中性粒细胞)骨髓增生异常-颗粒过少中性粒细胞。
还要注意不典型的核形态。
图片由G. Rozenberg提供,选自: Microscopic haematology: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laboratory 3e (c) 2011, Sydney, Elsevier Australia。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在感染中,中性粒细胞胞质空泡形成是由于颗粒融合伴吞噬小泡并释放溶酶体内容物以杀死细菌。
这种空泡可呈现为“针孔样”空泡——小而分散的空泡,但空泡也可较大。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的其他原因包括酒精中毒,长时间接触EDTA抗凝剂(存储引起)。
建议见到时分级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
核异常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通常为3~4个核叶(偶尔2或5叶)。
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的核叶增多,5叶或5叶以上核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定义为当检查100个中性粒细胞时,发现有6叶或6叶以上核的中性粒细胞,或者3%以上的中性粒细胞有5叶核。
建议见到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时备注。
分叶过少中性粒细胞(Pelger-Huet 中性粒细胞,见图21)分叶过少中性粒细胞是在终末分化过程中正常核叶发育障碍,而核染色质已粗糙凝聚。
重要的是,这些分叶过少中性粒细胞不与中、晚幼或杆状核中性粒细胞相混淆。
它们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其较小的胞核,较低的核质比和固缩的核染色质相鉴别。
建议分叶过少中性粒细胞计入并报告为成熟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但加以合适的备注。
图21: Pelger Huet中性粒细胞Pelger Huet 异常- 经典的双叶核细胞伴致密的染色质凝聚但正常的胞质颗粒。
图片由J. Burthem, M.Brereton提供。
血液肿瘤中的髓细胞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见图22)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在外观上有所不同。
胞体可大可小。
有些具有较高的核质比,未固缩的染色质,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明显的核仁。
另一些可能有较低的核质比和一些红紫色颗粒或Auer小体。
可存在核和胞质的不规则,例如核折叠、胞质嗜碱性和细胞质起泡或伪足。
建议将这些细胞计入原始细胞,并在血片报告中给予解释性备注。
图22: 白血病性原始粒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少颗粒原始细胞。
图片由J. Burthem, M.Brereton提供。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leukaemia,APL)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见图23和24)图23: APL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 (1)APML –2个颗粒过多早幼粒细胞。
图片由J. Burthem, M.Brereton提供。
图24: APL中的异常早幼粒细胞 (2)异常早幼粒细胞含多个Auer小体(柴棒状细胞)。
图片由G. Rozenberg提供,选自: Microscopic haematology: a practical guide for thelaboratory 3e (c) 2011, Sydney, Elsevier Australia。
APL颗粒过多变异型中的早幼粒细胞的胞核大小、形态不一,通常为肾形或双叶;胞质充满大的融合的粉-紫色颗粒,可含Auer小体。
有些可称为“柴棒”细胞。
在少颗粒或微小颗粒变异型中,胞核形状通常为双叶,但胞质所含颗粒很少或没有。
建议在分类时这些异常早幼粒细胞计入原始细胞等同细胞。
但需要恰当地描述该类异常早幼粒细胞,并在血片报告中加上解释性备注,而且APL的可能性诊断直接传达给临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