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1劝学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荀子教我们如何做君子
荀子所论述的君子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风范,无论在政治舞台还是在世俗生活中,都是人们的楷模,其言行举止道德功业为世人树立了光辉典范。
荀子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伟大贡献之一就在于他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给世人构建了一个丰富、完整而鲜明的“君子”形象。
这一形象不仅集中体现了荀子毕生所追求的人性美学理想,而且最终也使之发展成为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东方多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荀子·君子》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显著的贡献。
《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
另外,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外界改造才能变得有礼。
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关于“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认为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冯友兰说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似乎荀子
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
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
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
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
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论政于燕,说风俗于秦,博学多才,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虽为儒学大师,但绝不故步自封,兼收并蓄,努力扩大儒学的发展空间,在文学、教育等各方面都成就斐然,你海纳百川的务实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此人之情性也。
性恶论让我们认识到了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一、预习自测
(一)阅读课文1~2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
❶君子
..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❷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③绳,④以为轮,其曲中
规。
虽有槁暴
..⑧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⑤,不复挺.⑥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
..⑦则直,金就砺
省.⑨乎己,则知明
..⑩而行无过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君子②已③中
④⑤槁暴⑥挺
⑦受绳⑧就砺⑨参省
⑩知明
2.第2段是如何论述学习的意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3~4自然段,完成相关题目。
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①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②也,而闻者彰.③。
假.④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
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⑧;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⑨步.⑩,无以..⑪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⑫,功在不舍。
锲.⑬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⑭。
蚓无爪牙..⑮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⑯,用.⑰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中加点词语。
①跂②疾③彰
④假⑤水⑥绝
⑦生⑧焉⑨跬
⑩步⑪无以⑫驾
⑬锲⑭镂⑮爪牙
⑯黄泉⑰用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无以至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两个比喻是论述“学”“思”观点的,只有摆正“学”“思”的关系,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B.“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条件。
C.“朽木”和“金石”的对比,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蚯蚓”和“螃蟹”的对比,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D.第4段论证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这是从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来论证“学不可以已”。
4.第4段中是怎样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以为轮(2)就砺.
(3)槁暴.(4)须臾.
(5)驽.马(6)跬.步
(7)金石可镂.(8)跂.而望
(9)骐骥.(10)爪.牙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以为轮()
(3)君子生非异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参加,加入。
(2)而闻.者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鼻嗅。
(3)蚓无爪牙
..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下跪,动词。
(5)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黄金。
(6)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各种绳子。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身上或事物上。
(8)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品格高尚的人。
4.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1)疾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②草枯鹰眼疾.()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⑤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2)闻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博闻.强志()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④雪后更闻.香()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3)假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③无从假.书以观()
(4)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佛印绝.类弥勒()
(5)强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④不知强.以为知()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6)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先达德隆望.尊()
5.解释下列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于
①青,取之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善假于.物也()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⑤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6.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用法和意义。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积善.成德()
(7)·以为轮(
....).
(.8.)非能水
....也()
(9)用心一.也()
(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7.指出下面句子的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翻译下面各句。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文本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个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找出这些比喻句,赏析其设喻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疑难探究
4.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点赏析——对比的力量
5.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但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的。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
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于借助外物是一种智慧,借力能打力,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
善借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相关链接
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②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牛顿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
(3)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
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
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劝学名句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③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增广贤文》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诗》
⑦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
⑧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
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
⑪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⑫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格言联璧·处事》
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⑯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吕坤《呻吟语·应务》
(二)素材这样运用
修己之身以立基,假外之力而奋起
安徽考生
蝴蝶翩翩起舞,绚丽的背后是内部结构与光线照射的共同作用;大鹏背负青天豪迈的条件是其翼若垂天之云且乘奔御风;刘邦雄霸天下的背后,是他过人的德行与众贤鼎力相助的相辅相成。
故有言云:若心怀凌云之志,必先内修其身再善假外物方可成其大业。
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上炫彩夺目,而色彩的成就需要潜心磨砺自己的心,将自己塑造为可造之材,然而不仅如此,志士曾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善于借助于外界的条件才能让自己更加耀眼。
没有人相信曾经的马云,没有人质疑现在的马云,被肯德基老总嘲笑的马云继续修炼自己,借助市场经济大潮与网络的快速发展开创了个人的王国。
反观他的成功,他拥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恰如国父孙中山所言:吾心之所向,纵困难重重,仍再接再厉勇往直前。
再者他把握了时代带来的机遇,掌控了时代的脉搏。
人之智,不在于智商高于常人,在争辩中脱颖而出,而在于清晰地认清自己把握的条件,内修己身,外借他力方可成人之志。
我们,作为教育改革时代的新青年亦要懂得内外兼修的真谛。
教育的改革引来众多质疑,有人担心,有人庆幸,有人支持。
我们兴许不能选择所接受的教育制度,但既然生于当世就要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练就发现机遇的明目。
如蒋方舟所言: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也许不能改变,但我们能改变自己适应它。
内修己身,外假他力,才能铸就新时代新青年的新乐章。
习主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大学生创业者跃跃欲试。
李克强指出:创业固然值得提倡,但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由此可见内修己身才是创业的基础。
而在鼓励大众创业的同时,国家更应发挥自己的作用。
励志创业者崔万志谈到自己的创业感受时说:我觉得自己就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一只猪,风来了猪都飞起来了。
政府的作用
就是让这阵风更大更猛,让创业者们都能假外物而奋起。
没有哪一份成功不需要汗水与努力付出,没有哪一份成功不需要外力来相助。
内修己身,外借他力,你会拥有属于你的那份成功。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学习要锲而不舍
人的才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宋代哲学家张载认为:“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思想,只有锲而不舍、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断奋进,我们才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劝学(节选)
荀子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①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②,仁义不一③,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④。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⑤;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⑥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⑦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⑧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⑨之也,目好之五色⑩,耳好之五声⑪,口好之五味⑫,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⑬,群众不能移也⑭,天下不能荡也⑮。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⑯。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⑰,夫是之谓成人⑱。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①跬步:半步。
②伦类不通:伦,与“类”同义,指类别;通,融会贯通。
指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
③仁义不一:一,坚守如一。
指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
④固学一之也:学习本是件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
⑤一入焉,涂巷之人也:涂巷,街道,市井。
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
⑥桀纣盗跖: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⑦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⑧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⑨致好:最理想的学习境界。
⑩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
⑪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⑫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⑬权利
不能倾也:权利,权利私欲;倾,邪念。
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
⑭群众不能移也:群众,人多势众;移,屈服。
意思是,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
⑮天下不能荡也:荡,动摇。
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⑯德操:德行操守。
⑰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⑱成人:全人,成熟完美的人。
劝学
语言建构与运用
一、
(一)
1.答案:①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③中:合乎,符合。
④(r 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⑤槁:枯。
暴:晒。
⑥挺:直。
⑦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⑧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⑨参:检验。
省:省察。
⑩知(zhì):同“智”,智慧。
明:明达。
2.答案: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
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也不可能再恢复到直的状态。
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
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
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十分具有逻辑性。
(二)
1.答案: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疾:劲疾。
③彰:清楚。
④假:借助。
⑤水:游泳。
⑥绝:横渡。
⑦生:同“性”,天性。
⑧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⑨跬:古代指跨出一脚。
⑩步:古代指跨出两脚。
⑪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⑫驾:一天的行程。
⑬锲:刻。
⑭镂:雕刻。
⑮爪牙:爪子和牙齿。
⑯黄泉:地下的泉水。
⑰用:因为。
2.答案:(1)译文: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句式特点: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
(2)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句式特点: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强”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解析:把“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两词换过来。
“朽木”和“金石”的对比,说明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蚯蚓”和“螃蟹”的对比,说明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答案:C
4.答案: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并要专心致志。
①先从正面设喻,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
正反对照,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
③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二、
1.答案:(1)róu (2)lì(3)pù(4)yú(5)nú(6)kuǐ
(7)lòu (8)qǐ(9)jì(10)zhǎo
2.答案:(1)“知”同“智”,智慧(2)“”同“煣”,使弯曲(3)“生”同“性”,资质,禀赋(4)“有”同“又”,再次;“暴”同“曝”,曝晒
3.答案:(1)验,检查(2)用耳听(3)爪子、牙齿(4)蟹腿,名词(5)金属制的刀剑等(6)木匠用来拉直的墨线(7)寄居存身(8)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4.答案:(1)①劲疾②锐利③小病④妒忌⑤苦痛(2)①听见②见闻、见识③听说④用鼻子嗅⑤闻名、出名(3)①凭借、借助②与“真”相对,假装③借(4)①横渡②终止③与世隔绝的④非常(5)①强健②有力的弓③有余④勉强、竭力⑤强盛(6)①向远处看②名望
5.答案:(1)①连词,表并列,可不译②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④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2)①介词,从②表比较③引进动作对象,对,向④在……方面⑤向,对
6.答案:(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3)名词做状语,每天(4)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7)使动用法,使……弯曲(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9)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7.答案:(1)定语后置句(2)状语后置句(3)状语后置句
8.答案:(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累善行养成美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明的思想。
(4)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本文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帮助自己弥补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明确:课文第二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的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和养成。
3.明确:(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是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是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4.明确: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
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
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
5.明确:
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