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张丽宁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山东淄博 255049)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和完善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分类号 G250 文献标示码 A
1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是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业人员对口服务模式。
“学科馆员”就是拥有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扎实知识的图书馆员,负责在特定学科(专业)领域开展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或参考服务。
1.1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早在20世纪中期以前,国外已有许多图书馆提供分领域服务的方式,逐渐发展到分学科、分专业提供针对性强的对口服务。
直到1950年美国的内不拉斯加大学图书馆社论设立分支图书馆并配备学科馆员进行管理,才是学科馆员制度最公开、最正式的建立。
从此以后,许多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和研究型图书馆纷纷设立学科馆员,开展对口服务。
学科馆员在不同单位的称呼是不同的,有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学科专家馆员(subject specialist librarian)、联
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 reference)、学科目录学家(subject bibliographer)等;他们承担的职责也有所不同,有的负责管理分支图书馆,全权承担整个业务工作,有的隶属参考咨询或其他部门,负责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工作。
综合起来有院系联系、学科咨询、馆藏发展、用户教育、书目编撰与指导、分类与编目。
尽管不同机构、不同学科的学科馆员会有不同,但他们的本质都是以特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信息需求为中心,提供对口服务。
1.2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清华大学于1998年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东南大学于1999年进行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
随后,一些高校图书馆纷纷设置学科馆员,如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农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
也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实施了相同本质的分学科对口服务模式,但名称不同,如苏州大学称之为联络馆员制度。
在我国,学科馆员大部分隶属参考部门,提供学科咨询。
具体做法是:图书馆根据工作能力与知识背景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作为“学科馆员”,分工负责与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建立联系,在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学生提供帮助,解决他们在信息检索与利用中的难题。
有些图书馆还在学校院系内实施了“图情教授制度”,即各院系推出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学院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其发展方
向的教师作为图情教授,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院系的研究动态及信息需求,配合学科馆员开展工作。
随着学科馆员制度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上述大学图书馆的逐步兴起,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事业改革创新的又一次飞跃。
全国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推行,其自身必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2学科馆员目前存在的不足
2.1学科馆员的自身专业与对口学科之间的矛盾
既然作为学科馆员,承担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桥梁作用,就必须要求掌握对口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不仅依靠多读书、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就能办到的,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掌握对口学科的课题与实验。
即使有相关学科的名师指点,全力以赴的苦读三年、五年,能不能达到该学科的专业水平,尚无定论。
美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对象要求具有某一学科专业本科的学历。
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采访馆员要求具备非信息管理类专业研究以上学历,而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是凤毛麟角。
应近几年图书馆高学历的要求,毕业的硕士也是刚入馆不久,存在着时间问题、经验问题、工作实践与专业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
而非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图书馆员又需要面对图书馆工作本身的业务知识、繁杂的图书馆工作,在从事图书馆工作头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他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否则必定影响本职工作。
2.2 学科馆员综合素质不足
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通常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资深馆员担任;我国符合此项条件的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其人员构成为博士占2%、硕士占18%、本科占43%、专科占19%,要求学科馆员一般都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背景和硕士程度的图书情报专业背景,非常熟悉对口学科的各种文献资源,能够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帮助,而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学科馆员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的专业人才担任,能够及时采集国外资料和外文数据库中最新的学科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对口院系。
作为学科馆员必须做到工作网络化,要努力成为网络专家和网络导航员。
具体而言,学科馆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专业数据库的原理、结构、链接和组合组配方法;对电子文献、网络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和多媒体文献的检索工具、方法要胸中有数,并要有立体的、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式。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具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条件的为数不多。
3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措施
3.1 实行资格认证,择优上岗
图书馆可以在馆内通过考试制度来聘任学科馆员,考核的范围包括:是否受过对口专业的专业教育,或在工作中掌握对口学科专业知识;是否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知识和图书馆业务工作技能;是否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是否了解和掌握对口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是否了解和掌握对口学科用户的
情况;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考试内容就相当广泛,涉及学科馆员所要具备的许多知识和技术,对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比如,他们考核了“信息导航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世纪大学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等。
计算机知识的考核,有网络检索、网络信息资源搜集、整合及网页的建立等。
3.2建立运行机制,规范管理
建立规范的学科馆员制度管理模式是高校图书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在运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考核与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
首先,要明确学科馆员的工作目标及工作职责,并设立相应的岗位,从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
其次,要对学科馆员的学历、职称、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一定的标准。
另外,建立以用户为主的学科馆员考评制度,即对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取决于用户的满意程度,其中应包括:与用户联系的频率,提供图书馆指导和用户培养情况,用户对学科馆员业务能力以及提供帮助的能力的综合评价等。
在此基础上,各馆可以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学期或年度为单位进行考察评比,胜任工作者继续培养使用,基本合格者指出不足并监督改进,不合格者应终止其学科馆员身份。
3.3 采取在岗培训,拓展能力
对传统的图书馆工作而言,学科馆员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目前就学科馆员的现状来讲,即使是在岗的学科馆员,达到真正要
求的学科馆员并不是多数,由于受专业能力及业务能力的限制,其科研与服务能力也亟待提高。
因此,强化学科馆员的在岗培训,进一步拓展其能力,已成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常,在岗培训应该包括下列内容:一是不定期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学者,来馆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班;二是有计划的定期选派部分人员到开设图情专业的大学进修学习,有条件的馆甚至可以选派人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是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进行考察或交流实习,学习掌握先进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达到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3.4 加强引进人才,开源节流
高校图书馆难以引进人才,难以留住人才,经济收入低的因素固然重要,但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被人们理解为只是一个服务机构而已,而忽略了它还是一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学术机构,因此,加强图书馆学术研究是图书馆的唯一出路,这也是吸引人才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尽管图书馆引进人才较为困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信息正逐步取代印刷型信息,图书馆对信息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这正是图书馆引进人才的有利因素。
此外,对于引进的和现有的人才应给予相对较为特殊的待遇,如弹性工作制、低职高薪等,使图书馆既能吸引人才,又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使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Fred J.Hay. The subject specialist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A review articl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1990.Vol.16
(1).
2 同上。
3 Cray W. White. Academic subject specialist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 a content analysis of announcements from 1990 though 1998.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Vol.25(5).
4 同1。
5 .(2002.4.15).
6 徐兴余.“图书馆员学者化”质疑.情报杂志,2003.(5)。
7 杜也力.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大学图书馆报.2002.(1)。
8 范丽丽.试论学科馆员的设置及其角色定位.图书馆论坛,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