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规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大规矩

通过上一期的阐述,我们知道规则能够保护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生活

中,我们经常给孩子一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尽管并非故意。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

需要建立哪些规则?什么样的规则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生都适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这一

次,孙老师将进一步解答。

孙瑞雪:

先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

火车上,一个4岁的孩子在卧铺席上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他的妈妈开始制止他:“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并没能阻止孩子,对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亲

要抛弃他的威胁,仍然开心地探索着。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乘警。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

在我看来,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会这样攀爬,这是他心智成长的一个需求,活动是他智能运

用的一部分。火车有3个高度的铺位,每攀爬一层都是一种心理挑战,同时也会带来一种空

间的新感受。一般情况下,只要别人同意,孩子是可以这样活动的。但是,孩子的攀爬行为

很可能给父母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很多父母不容许孩子攀爬,并不是因为孩子打扰了别人,

而是他不愿意让孩子发生危险。

于是,许多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这些“规则”:

“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

“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

“乖,不要弄脏手。”

“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

“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

……

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常常限制着孩子,并可能威胁着他的成长。

当一个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时,他会认为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事件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无法判定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安全的。这样,危机感就变成了他生活中一

个随机性的东西,安全感没有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规则”,有的内化成了孩子人格的一部分,有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慢

慢废弃掉了。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公共场所写着一些对成人的要求:不要随地吐痰;

请记住冲厕所;请把手纸扔进纸篓……实际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在成人的世界里被人们称为最

基本的素养和素质,这个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于是又在影响着

下一代孩子。

道德的根基

在我们的学校里,一位父亲既无奈又骄傲地告诉我:

有一次他严厉而粗暴地谴责他的孩子,孩子等他发完火,对他说:“爸爸,你能不能注意一

下你的坏脾气?你的坏脾气解决问题了吗?”然后孩子继续说:“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这个孩子,遵守了这样一条规则:粗野的行为不能有。在实行了这个规则的幼儿园生活中,

孩子显然经验到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规则使他超脱了对父亲的恐惧,跳到局外来观察父亲。

其二,他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了更多、更好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会为他以后的发

展打开通道。

这些,他是受用终生的。

事实上,真正的规则能够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道德规范。当孩子生活环境中的全体人都遵守

着规则,孩子就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就能够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

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

对于从未建立规则的孩子来说,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可能需要几个月。在这几个月中,

你能够看到,孩子是多么乐意遵守规则;当孩子发现某些人不能遵守规则的时候,他又是多

么地痛苦和不安。

我们常常看到1岁多的婴儿,对规则有着强烈的要求:杯子一定要放到原处,出门时一定要

由他来关灯……这样的状态表明秩序化是生命本身的内在要求。孩子如果自然地长大,不会

去破坏社会道德规范,只会建构更高、更完善的道德规范。

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给他建立的规则奠定了他一生的道德基础,是为一生作准备的。(本

句话复制后插在文内,突出)

6大基本规则

给孩子的基本规则,必须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要遵

守。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对于0~6岁的孩

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我们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总结了以下的6条: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6条规则已经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能够自己判断是

非善恶,能自发地建立良好的幼儿园秩序与和谐的氛围。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就有了希望的

理由。

上一期,孙老师提到了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达成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愿望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不爱、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