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2.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答案】B。
解析: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答案】D。
解析: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
4.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5.“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答案】B。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答案】A。
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答案】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答案】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答案】ACE。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40题)1、儿童入学后必须以()为主导。
A.学习B.游戏C.体育D.文艺【答案】 A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B.人际关系的影响C.后进生的感受D.学生听课效果【答案】 B3、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A.发展智力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D.发展个性【答案】 C4、态度与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答案】 C5、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其核心为( )。
A.能力B.需要C.性格D.气质【答案】 C6、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
A.正迁移与负迁移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D.—般迁移与具体迁移【答案】 C7、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大致在()。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50年代C.20世纪60?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以后【答案】 A8、学校德育中的核心部分是( )A.德行的教育B.思想的教育C.政治的教育D.心理健康的教育【答案】 C9、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A.关键期B.守恒期C.转折期D.过渡期【答案】 A1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答案】 D11、我国古代第一次将“教”与“育”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教育”一词的著作是()A.《孟子.尽心上》B.《荀子》C.《论语》D.《中庸》【答案】 A12、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的心理学家是()A.布鲁纳B.桑代克C.柯尔伯格D.戴尔【答案】 C13、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个体的早期发展更多地体现了()。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单选题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情感C : 道德意志D : 道德行为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2、多选题品德和道德的联系表现在_____。
A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B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C : 品德和道德的最终根源相同D : 道德与品德的直接根源相同E : 品德和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参考答案: ABCE本题解释:【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它们的直接根源是不同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而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3、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前习俗水平的第一阶段属于_____阶段A :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B : 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C : 以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到别人的喜爱或者赞扬为定向D : 以社会契约为定向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4、单选题学生认识到诚信是最可贵的,不必教师监考,自己也能自觉遵守考场纪律,此时学生的态度和品德进入到哪一阶段_____A : 解冻B : 依从C : 认同D : 内化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5、多选题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_____。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

简述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主要内容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在这些阶段中,个体通过逐步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本文将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进行详细阐述这三个阶段的主要内容。
儿童期是态度和品德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常会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儿童时期是个体认识和理解自我和社会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家庭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儿童学习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主要场所。
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养成至关重要。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儿童学习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中,老师是儿童的另一位老师,他们在学校的教育中,会对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态度。
此外,社会文化传统也对儿童的道德养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儿童期,个体通过模仿和听话的方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青少年期是态度和品德形成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开始独立思考和判断。
他们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同龄人、社会媒体和社会文化传统。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同龄人对青少年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主要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社会媒体也是青少年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社会媒体上,青少年会接触到各种信息,一些积极的信息能够促进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形成,一些消极的信息则会对青少年的态度和品德产生负面的影响。
除了同龄人和社会媒体,社会文化传统也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青少年通过学习社会文化传统来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成年期是态度和品德形成的第三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心理学(省考)-精选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1.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江南博哥)A.故事对偶法B.直接询问法C.行动观察法D.调查法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皮亚杰认为,道德问题不能采用直接询问法而应采用间接故事法。
因为直接询问儿童本人为什么做出某种行为往往会遭到拒绝回答或得不到如实的答案。
而儿童喜欢听故事,听故事后让他们评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谁好、谁不好或谁更不好,虽然它不干儿童本人的事,却能依据投射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与判断水平。
因此故事对偶法适用于研究儿童道德问题。
[单选题]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单选题]3.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
[单选题]4.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B.想像C.行为D.伦理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单选题]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使之能依靠信念来坚持下去。
[单选题]6.以下不是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包含阶段A惩罚和服从定向和阶段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②习俗水平(包含阶段C“好孩子”定向和阶段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③后习俗水平(包含阶段E社会契约定向和阶段F道德和良心定向)[单选题]7.与皮亚杰、柯尔伯格不同,班杜拉强调决定影响品德行为的主要因素是()。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一般过程 (一)依从:包括从众、服从两种。 (二)认同: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态度
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三)内化: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思想、
观点和信念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
的因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主要掌握: 1、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为研究内容。 2、结论: (1)10岁以前:他律阶段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
断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自律阶段 ——依据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自
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研究内容:道德判断(道德评价)。 2、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3、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
第六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
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 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段”理论。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注意:此内容可以出简答题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2.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情感B.道德信念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7.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A.6岁B.7岁C.8岁D.9岁8.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9.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坚定10.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 )。
A.伦理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直觉的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有( )。
A.义务感B.责任感C.事业感D.自尊感E.集体主义2.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心理学技术包括( )。
A.说服B.角色扮演C.榜样学习D.奖励与惩罚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E.性格化4.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E.普通伦理取向水平5.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 )。
A.自我中心阶段B.相对功利阶段C.权威阶段9.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
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0.下列哪些家庭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A.权威B.民主C.放纵D.信任E.容忍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1.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支持的_________和准则的总和。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_____的反应倾向。
A : 持久性与稳定性B : 稳定性与短暂性C : 一致性与短暂性D : 持久性与一致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它不同于能力,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任务,态度决定个人完成任务的意愿;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2、单选题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_____A :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己的利害关系B :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C : 着眼于正义和个人尊严D : 着眼于法律的权威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后习俗水平主要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3、简答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2) 态度定势; (3) 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填空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
参考答案: 内化5、单选题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_____。
A : 品德B : 态度C : 意向D : 个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单选题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_____A : 比较不稳定的B : 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 : 时稳时变的D : 比较稳定的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考查品德的概念。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 C.班杜拉 D.皮亚杰 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 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腾伯格 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 D.弗洛伊德 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象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1)提出的。
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 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 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 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 B.动力性成分 C.非智力成分 D.态度的核心成分 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强化练习最新版(二)1、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2、简答题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
他律水平和自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
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 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 自我中心阶段; (2) 权威阶段即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 可逆性阶段即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4) 公正阶段。
3、填空题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____和____,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4、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12岁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形成的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内化性和意志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B.道德信念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B.态度的认知C.态度的意向D.态度的情感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评价成分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B.依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9.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从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0.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两难故事法C.实验室实验法D.对偶故事法21.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叫做()。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智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想象的道德情感22.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天()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3.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无规则水平2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25.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6.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信念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27.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28.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9.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30.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C.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D.二者的结构不同31.()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规范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33.“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34.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是低年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B.反应C.形成价值观念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35.一个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3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7.下面能反映个人的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沾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38.()是指人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39.个体按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称为()。
A.依从B.服从C.屈从D.从众40.()是指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
A.直接模仿B.象征模仿C.创造模仿D.延迟模仿41.价值辩析这一理伦是由()提出的。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拉斯D.布来特4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C.8—10岁D.11—12岁43.()指引导个体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A.群体约定B.价值辨析C.角色扮演D.认同44.“当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为”这属于()。
A.群体归属感B.群体认同感C.群体压力D.群体动力倾向45.品德是通过道德()来体现的。
A.认知B.情感C.意志D.行为46.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7.在态度和品德形成中的()阶段,个体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处在压力,而非内在的需要。
A.依从B.认同C.内化D.处化48.品德是一种()现象。
A.社会B.生理C.心理D.自然49.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认识不足C.道德意志薄弱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50.()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二.多选题1.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A.知B.情C.意D.行2.道德行为包括()。
A.道德行为技能B.道德行为习惯C.道德行为认知D.道德行为情感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和性格化。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4.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6.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
A.学校与集体B.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C.民族文化D.受教育程度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阶段为()。
A.惩罚服从倾向B.普遍伦理取向C.遵守法规取向D.相对功利取向9.常用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有()。
A.有效的说服B.树立良好的榜样C.利用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10.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11.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A.具有依附性B.缺乏原则性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D.自我为中心12.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是()。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14.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是()。
A.习俗水平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C.前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取向阶段1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想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1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是把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标准来决定道德上的是非。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1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完成的。
A.说服B.观察C.模仿D.奖励1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9.态度和品德在()是一致的。
A.实质B.结构C.概念D.范畴20.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
A认知B.服从C.认同D.内化21.让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B.小组道德讨论C.群体约定D.新苏格拉底模式22.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23()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24.观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遇到相似的情境,观察者就会身体力行,班杜拉称之为()。
A.观察学习B.直接模仿C.无需练习的学习D.创造模仿25.皮亚杰认为同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进入()阶段。
A.他律B.自律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26.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常作弊,反应出他的()问题。
A.情感B.水平C.品德D.态度27影响认同的因素主要有()。
A.榜样的特点B.榜样行为的性质C.示范的方式D.榜样的形象28.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正反论据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A.理解能力强的学生B.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C.培养学生长期稳定态度D.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生29.皮亚杰关于可逆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A.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B.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C.规则必须遵守,不可更改D.对行为的判断依据的是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0.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如下表现()。
A.从直观、具体、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B.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C.道德判断从受内心道德原则制约过渡到依附于社会的、他人原则D.总体发展趋势是稳定的31.影响个人从众的因素除了群体的性别比例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