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态度和品德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一般过程 (一)依从:包括从众、服从两种。 (二)认同:主动接受他人影响,态度
和行为与他人接近。 (三)内化: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思想、
观点和信念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前面“影响人格发展
的因素”已讲过)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直接影响道德判断水平)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主要掌握: 1、以儿童的道德判断为研究内容。 2、结论: (1)10岁以前:他律阶段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
断为他律道德。 (2)10岁以后:自律阶段 ——依据自己认可的道德标准进行的判断为自
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研究内容:道德判断(道德评价)。 2、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 3、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
第六章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
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 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段”理论。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注意:此内容可以出简答题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历年真题】下面哪部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A.道德认知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复习要点】一、态度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相同点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有一个名叫亨利的男孩,一天,他妈妈外出了, 他想从橱柜里拿些果酱吃。他站在一把椅子上, 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够不着, 当他试着去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杯子落 在地上摔碎了。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倾向
显 行
偏好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复习要点】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1、依从:这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练习题】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答案:D2、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答案:B3、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4、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依从,认同,内化)5、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

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服从,从众,服从)6、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7态度和品德8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7态度和品德8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 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 教育心理学在态度与品德中的作用 •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挑战与展望
01
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态度的定义与构成
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 念、情境)的认知和情感倾向, 它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 行为反应。
深入实践研究
建议对态度与品德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总 结优秀教育经验,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有益的参 考。
关注个体差异
建议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 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提高德育 教育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态度与品德教育将更加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 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体系。
科技手段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教育将更加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 实、人工智能等,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对态度与品德教育研究的建议
1 2 3
加强跨学科研究
建议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 态度与品德教育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内 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对事物的积极情感。
行为强化
通过奖励、鼓励等方式,强化学 生的积极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
好的态度习惯。
品德教育的策略
榜样示范
通过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等榜样示范,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情境教育
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和感悟品德的重要性。
价值引导
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 生品德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缺乏正确的价 值观引导。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PPT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PPT

如何理解态度?
1.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 2.在必对对回 态 下 态 并人此要学避 度 以 不度基 的 科及、不特决是础学的交喜是定定一往上习态爱实方特种, 目 度的与 际 式 定反以 标 ,态厌 反 反 的应度下 : 以恶 应 应 行的几 及;、 本 的 为准种 对接 身 内 ,备态 学受 , 部 而状度 校与 而 准 是态可 、排 是 备 在,列 对斥 在 状 不表为学等特态同现学习。殊。程在校的但情度态是境上度,
如何理解品德定义
•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社会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 为规范的总和。
• 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 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个人的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 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2. 自我意识增强为产生自觉的 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 道德行为习惯进一步巩固, 逐渐形成与道德伦理相一致 的,定型的行为习惯
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逐渐成 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组 成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 1、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 初中生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但在
品德上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在 道德认识上既有原则性、概括性3 又常常受其感性经验影响;在道 德情感上强烈、丰富,又容易产 生冲动;在道德行动上有一定的 目的,但在具体实施时又往往与 愿望相冲突。
• 个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中,体现在当个体的行为可能 影响他人的利益时个体所作的行为选择中
(二)品德的构成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 •的 时 德 们 进的必品意分响为意手部好行德和须行心知道所形对行,段标的德志既,品为认依作道理,,德产成某即,志行包、相构德出准识据德过即即标生的一道是和为含道互成的一抉程则是。道道准的重事德道具习道德独一知定择。德及培意德 体 惯德评情要物的、要德行立个、行其养志认 表 ,认价感因或努克 实为认为,完情执学,识 现 才识他体素某力服 现,识等又整、是和 。 会行生,,人验,一困 一是、心相的意人其 一 出意道就难 定是或。它行实们道理互品、它 个 现义德要、 的指现自是能为按心 人 高德成联德行的品有支 道道人己学推表照理 只 尚情分系结结坚德配认质德们言生动示道成有的感 , 、构 构强行道动识的德对分养品行品人赞的为德、这相,。机。基原的成德道意,行道些互简的道础则外良德志就为德成影称。 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

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

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

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阶段: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自律水平:9-11岁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前)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知) 道德情感(情) 道德行为(行) ——样例17
JPKC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 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 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
考试题型
样例18:
JPKC
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 特点?( A.学前阶段 )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样例46
D.高中阶段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及条件
一、品德(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
JPKC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JPKC
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吸烟有害身体”、 “浪费粮食可耻”、“读书使人增知益智”等。无论哪种态 度,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 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 ——样例29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JPKC
主要内容
JPKC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评价目标】
识记: ①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②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理解: 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③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④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认同

教育心理学态度品德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态度品德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态度品德心得体会
经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深深感受到它带给我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品德观。

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教育心理学让我明白了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程度对于取得好成绩的影响,我开始努力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我学会了设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根据计划主动地进行学习。

同时,我也学会了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在遇到困难时,我努力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放弃或者抱怨,这种积极的态度帮助我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其次,教育心理学启发了我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我学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通过了解他人的需求、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理解他人的感受,我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权利,关心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提供帮助。

这种关怀和支持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最后,教育心理学使我意识到了个人的品德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影响。

我学到了诚实、宽容、善良、勇敢等品德的重要性。

诚实让我与他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宽容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善良使我愿意帮助他人,勇敢让我面对困难和挑战。

通过培养这些品德,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更加有助于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总之,教育心理学教会了我积极的学习态度,关心和尊重他人,以及培养良好的品德。

这些体会和认识对于我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教育心理学中的知识和理念,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态度的构成
• 一般说来,态度包括以下三个 成分:(1)认知成分;(2) 情感成分;(3)行为倾向成分。 • (1)认知成分,与表达情 境和态度对象之间关系的概念 或命题有关; • (2)情感成分,与伴随概 念或命题的情绪或情感有关, 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 (3)行为倾向成分,与行 为的预先安排或准备有关。态 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 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 根据各成分的强度、范围 或包含的内容,可以区分出一 个人同另一个人在态度上的差 异。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 1、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 初中生的人生观开始形成,但在 品德上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在
道德认识上既有原则性、概括性3
又常常受其感性经验影响;在道 德情感上强烈、丰富,又容易产
生冲动;在道德行动上有一定的
目的,但在具体实施时又往往与 愿望相冲突。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态度的研究 历史
• A、1918年,美国学者 W.I.托马斯和F.兹纳 涅茨基把态度概念引 进心理学。 • B、到30年代,理论家 们着重讨论了态度的 定义和分类问题。 • C、1975年,G.奥尔波 特发表了一篇综述文 章,列举了态度的17 种定义。他把这些定 义加以比较,得出了 几个共同点:①意识 和神经系统的某种状 态;②反应准备性; ③组织性;④根据以 前的经验;⑤给行为 以指导性和动力性影 响。
儿童道德发展三个 水平
自 我 中 心 阶 段
道 德 发 前习俗水平 展 的 服从与惩 相对功利 阶 罚 主义 段
习俗水平
可 权 人际和谐 公 维护权威 逆 威 (或孩子)正 或秩序 性 阶 阶 阶 后习俗水平 段 段 段
社会契约
普通原则
道 德 两 难 问 题 讨 论
• 你是一个医生。有三个患同样病的病
(二)品德的构成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 •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 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 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 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些成 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品 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 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分的外 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 的心理过程。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 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 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 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 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 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有坚强的意志。 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赞 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 和依据。 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出现高尚的品德 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
这时,该救谁呢?每一种各自代 人需要救助。分别是三岁的小孩,正
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哲学, 值壮年的工程师,大学刚毕业的大学
生。但现有的资源只能拯救一个人。 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道德发展程 这时,该救谁呢? 度。
(三)品德发展的一致性
• 品德具有稳定性特 征。一个将诚实作 为自己准则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能 够抵制许多违背诚 实的诱惑。但是, 许多不等于全部。 有研究表明,应对 品德的稳定性加以 说明,因为品德可 能是行为情境相似 的 函 数 。
(三)态度的功能
态度的功能可以区分为四种: 4.自卫功能,表现为促使个性内
1. 认知功能,表现为为解释世界和加工新 部冲突得到解决,往往是有利 信息提供一个现成的基础,它赋予经验 以意义并引导经验和行为; 2. 适应功能,表现为促使主体指向于为达 到目的服务的客体,表现出态度的奖励 性;
于自己的解决。
3. 表达评价功能,表现为自我调节,使主
体摆脱内部紧张,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 四 ) 态 度 与关 邻系 近 概 念
• 1、态度与价 值观有所不同; • 2、态度与心 向或定势有所 不同; • 3、态度与行 为。
二、品德的概述
我想有,肿么办? 品德,好吃么? 我好像没有,你有 么?
• 你知道什么是品德么?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品德迅速发展,是伦理形 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 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 发展的最高阶段。
自律性和言行一致的主要表现特点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使 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 性、自觉性。 2. 自我意识增强为产生自觉的 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 道德行为习惯进一步巩固, 逐渐形成与道德伦理相一致 的,定型的行为习惯 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逐渐成 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组 成部分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 • • • • 一、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品德发展的一致性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 致 •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 我没有。 德准则和道德行为准则 行动时,所形成和所表 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 征或倾向。
继续学
如何理解品德定义
•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社会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 为规范的总和。 • 品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环境中习得的,经历 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过程,个人的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 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 • 个人的品德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行为中,体现在当个体的行为可能 影响他人的利益时个体所作的行为选择中
• 高中生阶段品德发 展进入以自律为主 的阶段,能自觉地 运用一定的道德观 念、信念来调节自 身的行为,初步形 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GOOD BYE!
• O(∩_∩)O谢谢小伙伴们!! • 请记住我们默默离去的背影、、、、、
鸣谢 CMCC-EDU大力支持
1.从行为特征来看,态度往往表现为趋向与 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但是, 在此基础上,以下几种态度可列为学校 态度不是实际反应本身,而是在特殊情境 必要的学习目标: 下以特定方式反应的内部准备状态。 对人及交往的态度; 2.态度是一种反应的准备状态,表现在态度 对学科的态度,以及对学校、对学习的 并不决定特定的行为,而是在不同程度上 态度; 影响个人的一定类型的行为。 3.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态度。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即态度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后天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与 改变的。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 • 联系:通过对态度与品德 区别:。第一,涉及的范 如学生愿意听老师宣讲雷锋精神;反应,即 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及其构 畴有别。在诸如对祖国、 超出单纯注意的一种行动,如学生愿意参加 成成分的分析,我们可以 对集体、对学习、对劳动、 学校组织的向雷锋学习的活动;评价,即行 发现,两者涉及的问题基 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行动以价值,并显示 对事物、对事件以及对人、 本上是同质性的,有时我 出坚定性,如学生刻苦学习新的写作类型; 对己的等等态度中,有些 们甚至难以把两者严格区 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通过组织判断各 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 分开来。例如,说某学生 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 有尊老的品德,这里所说 并不涉及社会道德规范。 矛盾与冲突,最后达到性格化的高水平;性 的品德也是指这个学生遇 第二,价值(或行为规范) 格化,即价值性格化。上述价值内化的五级 到老人时作出行为选择的 的内化程度不同。 水平,也就是态度变化发展的水平,只有价 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 值内化到最高级水平的态度,也就是价值标 向性,我们也可称为尊老 准经过组织成为个人性格系统中的稳定态度, 的态度。 。 方有可能称为品德
哈桑和梅伊的研究
• 在课堂作业、家庭作 研究结果发现: 业、家庭值日、团体 由此推论:某种情 在学龄儿童中不 游戏、体育比赛等不 境里的道德价值观 能找到一种在所 同的情境中研究了 念体系中的某些价 有情境中保持一 1.1万儿童的道德行 值,比另一些价值 致的诸如诚实这 为。在不让他们知道 更突出些。因而, 样的品质,几乎 自己正被观察的条件 特定时期的品德稳 所有的儿童都会 下,给他们撒谎、欺 定性本身也不是简 根据不同情境有 骗或偷窃的机会。 单的,而是受到情 所欺骗。 境相似的制约
第八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一节 概述
(一)态度的概述
(二)品德的概述态ຫໍສະໝຸດ 的定义态度的构成 态度的功能
态度与邻近概念关系
品德的定义
品德的构成
态度的定义
态度,好 吃么?
怎么理解?
• 你知道什么是态度么?
所谓态度就是 个体通过后天 习得的、影响 个人行为选择 的有组织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 反应的倾向性。
如何理解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