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觃则丌是绝对的,一成丌变的,可以不他人合作, 共同决定戒修改觃则,觃则只是维护自己不他人的关系。 (2)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够站在他人
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3)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廸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 果上。 (4)提出的惩罚不所犯的错误较为贴切,把惩罚看成是 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讪。
例:3、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 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 深刻性。这种道德情感属亍(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表象的道德情感 答案: C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不品德的关系 联系:二者实质是相同; 二者的结构是相同的。 区别:二者的范围丌同; 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丌同:五个等级,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不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 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劢态结构,使他们 丌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劢,而且也逐
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品德发展由劢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劢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亍对某种具体的道 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
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 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 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亍伦理的道德情感。
2016年1月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6年1月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重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评价目标】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部分1、态度的实质及结构态度的实质: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理解: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2、品德的实质及结构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应把握下面几点: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品德的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
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能被称之为品德。
二、理解部分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该阶段,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十章__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选择题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心理特征 B.认知结构 C.倾向性 D.价值体系2.态度的()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3.()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4.()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A.情感成分 B.行为成分 C.认知成分 D.操作成分5.()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A.道德 B.品德 C.价值观 D.情感6.品德反映了人的(),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A.本质属性 B.社会特性 C.价值 D.情感7.品德具有相对的()。
A.可变性 B.稳定性 C.个人倾向性 D.独特性8.品德是在()的控制下。
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A.道德观念 B.个人动机 C.价值观 D.情感9.品德与道德都受()的制约。
A.年龄 B.教育水平 C.社会发展规律 D.智力10.品德则是()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1.道德是( )研究的对象。
A.哲学和心理学 B.伦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C.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 D.教育学与心理学12.( )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3.(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A.道德意识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4.(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初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全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圣才出品】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习目标】1.识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2.识记品德的实质与结构;3.了解态度与品德的关系;4.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5.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6.了解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7.掌握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8.掌握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核心讲义】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种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①品德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②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③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3.态度及品德的关系(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范围较大,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成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态度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称为品德。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的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②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山东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基础知识》核心讲义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12章
第10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1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态度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喜欢、厌恶、同情等等。
一般认为,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即行为的准备状态而非实际的行为。
如“有问题想与其他同学讨论解决”,“想去打篮球”,“想去教室看书”等等就属于行为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是实际的行为,但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为的出现。
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这一定义,应注意:①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它不是个体的先天禀赋,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品德的心理结构①道德认识a.定义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前习俗水平4.道德情感5.意义障碍4.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5.(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意向B.品德C.态度D.观念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7.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化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8.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9.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O.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认识11.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2.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1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17.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18.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十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______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A.能力B.态度C.道德D.情绪()2. 态度的核心成份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意志成分D.行为成分()3.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4. ______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信念D.道德评价()5. 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______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6. 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______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7.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 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A.自觉的B.想象的C.伦理的D.行为的()9. 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0. 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华生B.加涅C.柯尔伯格D.皮亚杰()11. ______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2.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的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______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13. 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__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尔纳D.巴甫洛夫()14.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5. 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6.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 ______形成时期A.情感B.意志C.个性D.伦理()17. ______ 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A.自觉B.想象C.伦理D.主观()18. 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______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9. 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______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0.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 ______A.动荡性B.平稳性C.过渡性D.适应性()二、填空题21. 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事物的态度。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知识点与练习题
教师公招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品德心理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与道德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对象。
道德是由舆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动规范。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道德不以个人的存亡为转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最高水平是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第二节品德的形成一、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指南,成为人的道德信念。
二、道德品质形成的开端与基本条件(一)、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知、情、意、行根据实际选择)(二)、条件1、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2、通过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
3、在道德实践中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三、道德品质形成的特殊性1、知情意行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2、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3、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来形成(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促进同伴交往)四、品德形成的理论(一)皮亚杰的理论1、研究方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2、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10岁是分水岭),过程不可逾越。
3、发展阶段:①自我中心主义(2~5岁):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
②权威阶段(6~8岁):权威的规则与要求不能更改。
③可逆阶段(8~10岁):平等阶段,道德行为准则只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
④公正阶段(11~12岁):真正的平等。
4、评价:研究有创造性;但当时影响不大。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0-9岁)(1)、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2)、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享乐主义)2、习俗水平(9-15岁)(1)、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取向(4)、第四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取向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1)、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2)、第六阶段: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1、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品德及其结构;(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纲链接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的实质: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3)伦理式道德情感。
6.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在l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1、定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
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
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
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品德的实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客观、简答)※(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法阶段: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自律水平:9-11岁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9岁前)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
2021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章节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C )提出的。
A-埃里克森 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 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D )oA•模仿B-从众 C.认同D-内化4.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 C.埃里克森D-弗洛伊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D )。
6. 爱国主义情感属于(D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 C ・行为的 D.伦理的7. 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 同的思 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C )0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 8. 从整体发展来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A )oA.初二年级B.初三年级C.高一年级D.高二年级 9.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 一定的(A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 )oA.态度的认知 B •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 •态度的意11.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 验,是(D )o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 )oA.模仿B.从众C. 服从D.认同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B )o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C.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B )0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 ( C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教育心理学第10篇 态度及品德形成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知) 道德情感(情) 道德行为(行) ——样例17
JPKC
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某种具体的 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 感体验。 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某种道德形 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伦理的道德情感—以清楚地意识到的 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而发生 的情感体验。
考试题型
样例18:
JPKC
在哪个阶段,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的 特点?( A.学前阶段 )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样例46
D.高中阶段
——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品德(态度)形成的过程及条件
一、品德(态度)形成的一般过程
JPKC
心理学家凯尔曼(1961)
(二)态度的心理结构
JPKC
人们对各种事物都有自己的态度,如“吸烟有害身体”、 “浪费粮食可耻”、“读书使人增知益智”等。无论哪种态 度,都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3种心理成分构成。 认知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理解、看法、评价 情感成分:态度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好恶 行为意向成分:态度主体表达态度行为的意向或意图 ——样例29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JPKC
主要内容
JPKC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评价目标】
识记: ①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②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理解: ①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③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④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品德及其结构;(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纲链接1.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3.品德的实质: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1)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3)伦理式道德情感。
6.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7.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在l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8.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9.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
10.社会参与经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1)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他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2)可以影响其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行为;(3)可能提高成年期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11.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1)对他人的尊重;(2)对社会的尊重。
1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3.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1)亲历学习;(2)观察学习。
14.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
15.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16.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澄清;(5)奖惩控制。
17.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选择阶段: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18.利用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1)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5)使全班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斯腾伯格B.柯尔伯格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5.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生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B.认知结构C.价值体系D.策略系统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11.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内化了的成分B.动力性成分C.非智力成分D.态度的核心成分1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向D.道德行为1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认知性道德情感15.()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16.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7.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依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8.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A.顺从、认同和内化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20.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21.人们在具有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22.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3.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于()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4.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不稳定的25.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评价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26.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27.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8.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B.态度C.意向D.个性29.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30.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青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A.权威阶段B.可逆性阶段C.公正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32.()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l2岁3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过程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35.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36.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B.认同D.内化37.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3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39.认同的出发点就是()。
A.得到他人认可B.试图与榜样一致C.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与他人相接近4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意向D.技能41.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42.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43.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44.道德品质的基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