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供大于求的对策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供大于求的对策探讨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其二,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材剩余动力增大;其三,劳动力的培训不造成了劳动力结构的供给大于需求,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求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关键词:

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发展对策

前言:

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吩咐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龙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根据《中国统计年表》提供的数据,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自1992年以来呈现连续上升趋势。1992年至1996年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分别为2.3%,2.6%,2.6%,2.9%和3.0%。中国失业人数1990年为383.2万人,至1996年上升为552.8万人。认真分许当前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对科学地制定我国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

(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增长所固有的巨大惯性,使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增劳动力的增长势头长盛不衰。从劳动供给总量看,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明显上升。1953年、1964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50%;1990年、199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

算,1987-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进入劳动就业年龄的人口在2000万以上,而当前我国城镇对

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平均每年不超过730万,即使加上农村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供大于求的劳动力每年至少有400万。这种劳动力总量上的供大于求, 造成了显性失业中的非自愿失业。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根据 1990 年人口普查资料测算, 1996 年至 2000 年期间, 全国城乡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总数为 9 722 万, 同期退出劳动

年龄的人口为 4 734 万, 五年净增 4 988 万。如果按“八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参与率计算,“九五”期间将净增加劳动力 4 140 万, 其中城镇约净增加1262万,农村净增

2878万。显然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新增劳动力供给规模。目前, 国有经济的劳动力总量已基本饱和, 但仍有 12% 左右的富余职工亟待分流安置; 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发展很快, 但企业规模小, 就业容量有限,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乡镇企业发展较早, 有一定规模, 但大量增加员工的时期已经过去, 且乡镇企业主要吸纳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 尚无大的吸纳城镇失业和富余职工的能力。

(二) 企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1993 年以来, 我国城镇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多, 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据劳动部年报资料, 1996 年全国安置下岗人员 400 多万, 但因减员增效力度加大,1996 年底, 全国仍有下岗人员 814. 8 万, 比 1995年同期增长 263. 7 万人, 增长了 47. 8% 。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 1995 年的 4. 8% 上升到7. 3% 。1997 年, 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员 ( 包括下岗和登记失业人员) 已达到 1 057 万人。鉴于目前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到 1998 年底, 全国下岗职工已经突破 1 200 万人, 其下岗率和失业率之和超过 10% , 这个比率已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 70% 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过剩。现阶段, 我国的农业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 只要工业部门的投资和生产扩大不受限制, 农村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劳动力。根据近年来的大规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 全国常年流动的农民工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5% 左右, 总数超过 6 000 万人,其中 1997 年至少有 3 400 万农民在全国县城以上的城市打工达半年以上。

(三) 培训工作不力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大于求

中国现阶段的劳动力总量的供大于求仅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 在体制改革之中, 由于教育和培训工作不力, 还造成了中国劳动力结构性的供大于求问题。尤其是低素质的体力劳动者的过剩, 成为中国劳动力过剩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劳动者素质培训缺乏重视, 在培训工作方面, 投资小, 鼓励少, 造成培训工作的落伍。在企业中也存在轻培训现象。有的企业重文凭轻水平, 认为工程师、大学生、知识分子才是企业人才, 对生产一线工人培养缺乏足够重视; 有的企业经营者只顾在任职期间的短期效益和目标, 认为在岗职工和下岗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周期长、见效慢, 认为花钱搞技术工人培训, 是为下任企业领导者铺路搭桥的; 也有的企业领导者认为, 抓培训不如抓市场来得快, 花钱搞培训, 不如花钱做广告, 搞回扣抓市场。劳动者轻视培训现象普遍存在。现在仍有一大批劳动者对自身素质要求不高, 尤其是一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他们宁可找一些临时活干, 宁可在家等招工、撞运气, 也不愿参加培训,把就业与培训看成是两码事。

二、我国失业问题加剧的原因

1.总量矛盾

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绝对量远大于劳动的绝对量。主要是人口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理论认为,劳动力的供给取决于人口,而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资本,资本的形成又取决于劳动生产力水平,我国人口多,而生产力水平低,年龄结构较轻,是我国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由于历史原因,1975以前,中国人口增长严重失控,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20%以上的高速增长阶段,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后来实行激活生育,才有所遏制。但由于人口规模大,基数大,虽然增长有所下降,但增长的绝对数还是很大,即每年要增加1400万人左右,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必然导致劳动力规模增长过快。加上目前我国年龄结构正处于年轻化阶段,因此,所提供的劳动力数量也相应地多,劳动力资源的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当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政策初见成效,年底入世后,对我国传统工业有一定程度的供给,估计失业人口会有所增加,因此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结构矛盾

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技术进步造成大量人员失业。上世纪进入90年代,一些产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状况已经出现,1997年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比较大的有:纺织行业74万人,占18%;

火攻行业35万人,占9%;煤炭行业部署企业30万人,占9%;兵工国有企业16万人,占23%;冶金部直属企业9万人,占15%;地矿部直属企业9万人,占15%;地矿部直属企业6万人,占19%;机械行业65.6万人,占10%。从上数据可以看到,结构性调整是造成工业就业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3.体质矛盾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稳定社会,我国实行的是“高就业,低工资”的方针,也是平常说的“两个人的饭三个人吃”其实是两个人的工作由三到四五个人来做,政府以行政命令将人员硬塞到企事业单位和机关,造成大规模的就业模式,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中有相当部分从事的是与企业生产产量活动无关的非生产性的工作,许多单位“冗员”过多,人浮于事,有些机关部门整天无事干,这些“冗员”看起来时在职,其实可有可无。因此,随着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的变动

精简下岗人员大增是必然的。

4.失业人员择业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