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三地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教案中图版选修5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教案中图版选修5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在小组讨论环节,各小组需要展示其讨论成果,如防灾减灾方案的设计、案例分析报告等。教师将根据各小组的展示内容、逻辑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 板书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图表、图片或符号,以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板书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插图或漫画,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 板书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颜色或字体,以增加视觉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板书设计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复习。
- 板书可以采用一些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重复记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复习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自然灾害及其特点”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3. 随堂测试:在课程结束前,进行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简答题等,旨在考察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高三地理科目在高考前复习到的自然灾害相关知识点时,需要优秀的教案佐以。

下面是由店铺带来的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高考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2、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3、通过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授)创设情境,课间播放《创造奇迹》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课间的视频为抗震救灾歌曲《创造奇迹》,图像让我们触目惊心、悲痛万分,因为它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

灾害是人类的影子,与人类同存共在。

那么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关注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入新课:请大家观看视频《自然灾害》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灾害有很多种,那么何为灾害,他们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走进第一章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第二章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活动一根据视频材料和预习情况判断该组图片中那一幅表示灾害,并简述灾害的概念(展示图片与视频资料:感受)学生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由图片可见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

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理解防灾减灾对于维护人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2.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防灾减灾问题的综合能力。

3.地理实践力:提升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鼓励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活动。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及防灾减灾策略的差异性,理解区域协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及运作方式。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防灾减灾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制定个性化的防灾减灾计划。

•理解并应用区域协同防灾减灾的策略。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防灾减灾案例、应急演练视频、图表等)。

•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政策文件等阅读材料。

•应急避险手册、自救互救技能指南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加深理解。

•角色扮演或模拟演练,增强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有效防灾减灾措施而减少损失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提问:“为什么这个故事中的社区能够减少损失?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防灾减灾。

新课教学1.防灾减灾概述•介绍防灾减灾的基本概念、目标和意义。

•强调防灾减灾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防灾减灾原则与措施•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科学应对。

•措施:•监测预警:介绍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构成及作用。

•工程防御:讲解各种防灾工程(如防洪堤、抗震建筑)的建设原理及效果。

•非工程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制定、公众教育、保险机制等。

3.应急管理体系•介绍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包括应急指挥、救援队伍、物资储备等)。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篇一:高中地理第1章第2节第1课时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学目标】1、理解主要自然灾害种类的含义以及孕育它们的自然圈层;2、图文结合,简述干旱、地震、热带气旋、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3、通过地图分析,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3、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教师教、导过程设计【讲授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自然灾害孕育在地球的不同圈层中,而各圈层中的物质运动和异常变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那么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又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小节。

一、气象灾害(一)热带气旋- 1 -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概念: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从气流来看,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

2、分类:(国际标准)[学生活动]:那么台风是怎样②有下热下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学生活动]:请同学对照课本p74、结构及其天气(p7图1.10)图1.9和图1.10(相当于热带台风眼:无风、少云和干暖;气旋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互相旋涡风雨区:最强烈的降水,并伴随大风;对比,可找出对应的区域,分析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无降水为什么台风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天气状况?为什么天气预报中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图5、发生季节:全年,以7—11月最为频繁6、源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p11说明:(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 (2)台风的主要源地以西北太平洋最多。

7、分布:①南北半球大洋西北部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和主要影响区域。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一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教案

高考地理第一部分第四单元第一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教案

第一讲自然资源与自然灾祸[ 考试说明 ] 1. 在不一样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目和质量对人类生计与发展的意义;2.旱涝、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由、危害及防治举措。

一、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 ) 认识自然资源1.观点:人类能够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1)依照:性质。

(2) 种类可重生资源:生物质源、天气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

不行重生资源:矿产资源。

3.共性特色:散布的不均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目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

( 二 ) 土地资源与人类( 三 )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连续利用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2.可连续利用举措:适量开发、利益兼备、环境保护和民众参加。

二、自然灾祸与人类( 一 ) 认识自然灾祸1.观点: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富组成危害的事件。

气象灾祸:台风、洪水、干旱、寒潮2.分类地质灾祸: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二 ) 认识洪水和洪灾1.观点:2.危害: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 三 ) 洪灾的形成原由1.自然原由:气象要素、河湖要素、流域汇水速度和河流排水速度等。

2.人为原由:破坏植被、围湖造田和建筑物占有河流等。

( 四 ) 洪灾的防治举措1.工程举措(1)兴修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2)修建堤坝,防备洪水漫溢。

(3)疏浚河流,加速泄洪速度。

(4)开拓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2.非工程举措(1)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控制滥砍乱伐,提高丛林覆盖率。

(3)成立一致的减灾防灾管理系统。

(4)成立一致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5)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增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6)增强灾前水利建设投入与减灾科研投入。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二、中心问题想想1.我国重要自然资源的特色、散布、存在问题及对策有哪些?2.水资源欠缺的原由及其解决举措有哪些?3.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怎样?产生的原由和解决举措有哪些?4.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祸有哪些?5.我国主要气象灾祸的时空散布有什么规律?考点 (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法:练全悟透·快速通关][ 题点全练 ]题点 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019 ·常州一模 ) 如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散布图,读图回答1~ 2 题。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教案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核心要点: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让学生掌握一些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3)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查等方法,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影响;(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3)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增强环境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信心,增强心理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灾害的定义;(2)自然灾害的分类(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2)破坏性;(3)不可预测性;(4)反复性。

3. 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1)气象灾害的预防;(2)地质灾害的预防;(3)海洋灾害的预防;(4)其他自然灾害的预防。

4. 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1)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2)学习相关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及应对方法;(3)参加模拟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措施;(3)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1)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策略;(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等理论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学会评估风险,提出应对措施;3. 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实际操作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预防自然灾害的方法与经验。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3. 模拟演练道具或器材;4. 学生分组名单。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

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高三地理课程教案-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防范措施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外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面对日益频发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了解其成因和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次高三地理课程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以及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 学习并了解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其实施策略;4. 培养学生解决自然灾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地球内外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1.2 自然灾害的分类按照影响范围、发生原因和灾害类型等因素,自然灾害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1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有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气象变化、自然环境破坏等多种因素。

2.2 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自然环境的恶化往往导致灾害风险增加,灾害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上升。

3.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及其实施策略3.1 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可以采取预防、减轻和抵御等多种防范措施,如加强建设、灾害预警、科学管理等。

3.2 自然灾害防范的实施策略自然灾害的防范实施策略包括政策法规制定、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公共意识培养等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与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成因和防范措施等内容。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以及防范措施的制定等问题。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学设计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了解和学习自然灾害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设计一节关于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教学内容。

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2) 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3) 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并掌握其分布规律;(4) 掌握一些常见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2. 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概念: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如地震的地壳运动,洪水的气候因素等。

(3) 自然灾害类型:介绍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涝、旱灾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 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探讨自然灾害的全球和我国的分布规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等。

(5) 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介绍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如地震的避震建筑、洪涝的防汛准备等。

3.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2) 图片展示法:利用图片、地图等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其分布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经济发展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展开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自然灾害发生地或相关的防灾减灾设施,使学生亲身感受灾害的破坏力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4. 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发言进行评价,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的表达。

(2) 小组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报告,展示自己对自然灾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性写作任务,考察学生对自然灾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地考察报告:要求学生在实地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对所见所闻进行整理和总结。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首先,我会在课堂结束后设计一个反思活动,让学生填写反馈表,评估他们对地质灾害的理解程度。我会让学生列出他们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样可以帮助我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其次,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制定一些改进措施。例如,我会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我还会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资源,直观地展示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资源,方便学生预习、复习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我也会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动画,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现象。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地质灾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质灾害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自然灾害》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 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

学会识别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开展模拟演练,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之心,提高安全意识。

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社会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危害。

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和预防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复杂影响。

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应对策略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让学生对自然灾害有初步的认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境模拟法设置自然灾害的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应对策略,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自然灾害的视频片段,如地震、洪水或台风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提问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初步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识讲解介绍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如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干旱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等)、生物灾害(蝗灾、病虫害等)。

结合图片、图表和实例,详细讲解每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

例如,讲解地震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板块挤压和断裂,其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危害。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进行深入讨论。

讨论的问题包括:该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有哪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当灾害发生时,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防灾减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自然灾害的情况?”(如洪水、地震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防灾减灾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经济发展受阻等。
3.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重点突出。
-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4.常见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完善防洪设施、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抗旱能力等。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
-国家防灾减灾规划、政策及措施。
8.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
9.国际防灾减灾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分享成功经验等。
10.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防灾减灾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1.自然灾害的分类与成因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实物模型、防灾减灾宣传资料。
2.软件资源:教材、教学PPT、教学视频、案例分析资料、相关图表和数据。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如校园网内教学平台)。
4.信息化资源:数字地图、电子图书、在线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室。
5.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演练。
2.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3.常见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理高中自然灾害教学教案

地理高中自然灾害教学教案

地理高中自然灾害教学教案自然灾害是地理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涉及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关乎着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灾减灾能力。

为了帮助地理高中教师设计一份全面有效的自然灾害教学教案,本文将从教案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案结构1. 教学背景: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等。

2.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等。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4.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顺序编写教案的教学过程部分,包括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5. 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方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掌握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影响和防灾减灾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灾害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灾害的尊重与关爱,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三、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火山喷发等。

2. 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地壳构造、气候变化等。

3. 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结合具体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如地震的次生灾害、洪水的水文周期等。

4. 防灾减灾方法:介绍常见的防灾减灾方法,如建设抗震建筑、加强防洪设施、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数据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体的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和防灾措施,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及应急措施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及应急措施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及应急措施教案名称:高中地理自然灾害教案及应急措施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和主要特征2.掌握地震、洪水、台风等常见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和特点3.掌握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和救援常识二、教学内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和救援常识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放一张图片或视频,要求学生描述图片或视频中出现的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教师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并且提出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和特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分为地震、洪水、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干旱、沙尘暴等。

介绍自然灾害时,涉及的内容包括灾害的定义、类型、成因、形成、危害、防治等方面。

3.地球上主要的自然灾害3.1 地震地震是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在地震学上,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弹性波的产生和传播,通常这种波与地球内部某些方面的改变相关。

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地壳或地幔发生断裂和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会导致地震。

教师介绍地震的特点和成因,如受到地震的地区需要怎么应对,如何避免灾害的加重。

3.2 洪水洪水是由于雨水过多,水的容量超过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槽的水位线,以及可能引起洪灾的水罐、水库等水源的溃坝、决口等造成的自然灾害。

教师介绍洪水的发生原因、特征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灾害的方法。

3.3 台风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指在热带或亚热带西太平洋、东亚、南亚东部等海域上形成的热带气旋的一种。

台风的成因和地形、气候、风力、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教师介绍台风的特点、成因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防御应对。

4.自然灾害的应急措施和救援常识学习自然灾害除了要了解灾害本身的成因、特点、防治,还要掌握应急措施和救援常识,帮助遇到灾害时有条不紊地应对。

教师具体介绍火灾、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时应该怎么应对、怎么避险、怎么求救等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会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地图、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灾害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分析地震成因,引导学生学习地震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1)分析某地区地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探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地质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科学规划、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震成因: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3.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降低灾害风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及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灾害案例资料3.互动游戏道具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地理现象可能会引发自然灾害?第二环节: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点1.老师通过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分类,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特点。

第三环节: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老师以案例形式介绍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第四环节:自救互救技能培训1.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2.学生现场模拟操作,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学生甲:是因为地壳运动。

老师:很好,那地壳运动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乙:可能是板块的碰撞或者拉伸。

老师:正确。

那么,这种地壳的运动会导致地面震动,就是我们所说的地震。

而对于洪水,它通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丙:连续的暴雨或者上游的冰雪融化。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 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 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

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2.掌握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吗?(2)学生回答:洪水、干旱、地震、台风等。

2.学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1)展示地质灾害的概念:因地质现象或地质作用引起的灾害。

(2)讲解地质灾害的类型: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

(3)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为因素等。

3.学习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分布规律(1)地震:展示地震分布图,讲解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泥石流:展示泥石流分布图,讲解泥石流易发区域的地理特征。

(3)山体滑坡:展示山体滑坡分布图,讲解山体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4.学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工程措施:修建防护工程、加固山体、排水等措施。

(2)非工程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普及地质灾害知识等。

5.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1)展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示等。

(2)讲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灾害预警、灾害评估、救援指挥等。

6.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分布规律、防治措施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四、课后作业2.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并举例说明。

3.思考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成因、分布规律、防治措施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自然灾害”。

详细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及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类型的特点。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以及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现象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讲解新课(1)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

(2)分析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3)讲解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我国某地发生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案例。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应对措施。

4. 例题讲解(1)讲解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相关例题。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例题。

5. 随堂练习(1)发放自然灾害相关练习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辅导。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提醒学生关注防灾减灾。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

2.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3. 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

(2)分析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

(3)谈谈你对防灾减灾的认识。

2. 答案:(1)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如地质、气候、生物等因素,造成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关于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及防御。

包括气候资源,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问题,陆地资源,能源及能源问题,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及防御,地质灾害及防御。

主要内容有: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及海洋环境保护;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陆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能源分布,消费构成及跨区域能源调配问题,能源问题及对策;台风,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及防御措施;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教学内容解析:本节教学的重点1.海洋资源的开发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气候资源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2.陆地资源的特点3, 台风的成因,危害及监测,防御。

4, 四种主要的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其基本特点;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本节教学的难点:1、台风的形成及灾害2、地震,泥石流的成因,地质灾害间的关联性。

解决重点、难点的关键是理解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

学会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

理解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培养乡土气象灾害及预报防御措施的调查能力,教材必须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加深印象。

增强学生面临地震灾害时的应变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减灾意识。

【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定位:(1)了解气侯资源,海洋资源的主要特点,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2)理解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合理利用及保护。

(3)掌握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时空分布和防御(4)掌握主要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2. 目标解析:了解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的3个不同特点是普遍存在性;数字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了解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无限性、地域性和整体性及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使学生真正懂得保护自然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理解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广阔洋面上的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干旱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过程。

干热风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了解地质灾害的含义、危害、基本特点及主要类型: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能源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区别与联系弄不清,能源资源的分类易混淆,关键是讲清楚其概念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对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的形成及特点不易理解,主要通过案例,结合动画,视频和图片,可以生动地让学生认识到台风灾害的成因及于飓风的区别。

学生对地震的震级,烈度易混淆,关键是理解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有多个烈度,并掌握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震源的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的质量,人口的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 气候资源有哪些的特点?(与其他自然资源比较)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题例1】气候资源与其他资源相同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不同点: 气候资源是普遍存在的。

气候资源的数字特征。

气候要素只有在一定数字范围内才有资源价值。

气候资源是一种变化中的资源,有较大的变率。

问题二、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

特别是与农业,建筑业,和交通,旅游等的相互关系。

师生活动1、气候资源与农业【例1】: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无霜期、≥100C 积温等)、降水条件的变化情况,相应的农业种植制度如何变化?2、气候资源与建筑业 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等【例2】观察北京地区建筑,哪个方向光照条件最好?哪个方向光照条件最差?建筑应怎样才能保持各个方向都有光照?北京地区主导风向是?最小风频的方向是?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主要在北京郊区的哪个方向?3、气候资源与交通【例3】青藏铁路的修建要克服的最大的技术难题是什么造成的? N WE S 春分 秋分 夏至 冬至(在高寒气候下形成的冻土)4、新的类型的气候资源如:旅游资源问题三、海洋资源主要的类型有哪些?师生活动(一).海洋渔业生产集中在什么地带?1、沿海大陆架(从海岸——200米深的海底)海域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原因:A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B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物质) 2、温带地区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原因: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来自腐烂的生物遗体)3.温带地区暖流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

(原因:饵料比较丰富。

)【例1】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是和【例2】世界四大著名渔场是,,。

其中位于上升流处的是。

问题四、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哪些?分布在什么地带?设计意图:此题是检测学生对海洋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分布的知识了解情况。

【例1】有关海洋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连线错误的是A.浅海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B.多数海盆——煤、硫、磷等矿产资源C.浅海大陆架海底——锰结核D.近岸带的滨海矿砂中——富集砂、贝壳等建筑材料(本题所列各种海洋能源和矿产资源分布,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分布于浅海大陆架海底,锰结核则广泛分布于深海盆中。

题中B、C选项是错误的连线,故本题正确答案:BC)。

【例2】海洋能源的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目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什么?(答案:优点:海水运动的能量巨大,可再生能源,且没有污染。

不足:海洋能源能量密度小,开发利用它们,需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工程投资大、效益也不高。

目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波浪发电。

)【例3】为什么海洋油气开发要采取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的方式?(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问题五、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有哪些?【例1】为什么说海洋空间利用是一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例2】分析荷兰鹿特丹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例3】围海和填海造陆的原因,注意的问题有哪些?澳门的填海造陆的原因和自然条件有哪些?(原因: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注意的问题: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

)澳门的填海造陆①原因: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建设的需要。

②自然条件: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落潮时有的能露出水面。

问题六、海洋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例1】海洋生态破有哪些方面的原因?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如:工程建设——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渔业生产——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3、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主要的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例2】海洋污染物来源有哪些?最主要的来源是什么?具体归纳起来有:(老师可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再由老师总结如下)海岸活动——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弃物——集中于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高,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入河流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

【例3】海上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治污的措施有哪些?问题七陆地自然资源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有哪些特点?【例1】.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是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B.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其开发潜力却是无限的C.某种自然资源的增减,对其他资源不会产生影响D.所有的自然环境都是由自然资源组成的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以及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

答案:B【例2】..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煤炭资源B.水力资源C.生物资源D.土地资源解析:煤炭等矿产资源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非可再生的资源。

水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能够循环再现和不断更新,生物资源能够不断地更新生长和繁殖,因此它们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A【例3】下列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A.水力资源B.森林资源C.煤炭资源D.铁矿资源解析:注意水资源虽具备地带性规律,但水力资源还与地形有关,因此水力资源不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

答案:B【例4】读图4—15,指出其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图4—15解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B【例5】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 B )A.资源的再生性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C.物质运动的循环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解析: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不断扩大资源的利用领域和范围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问题八、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怎样防御?设计意图: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学会运用表格比较法。

【例1】气象灾害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种类多、范围小B.灾情重、频率低C.持续时间长D.气象灾害不会引起病虫害【例2】.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是()A.亚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D.大洋洲【例3】.防洪的工程措施()A.修建水库B.整治河道C.建立洪水预报报警系统D.实行防洪保险【例4】.有关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B.短时间的大暴雨,不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C.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D.干旱是造成我国农田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例5】.寒潮的主要灾害现象()A.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B.狂风暴雨并伴有冻害C.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D.剧烈降温、伴有狂风暴雨问题八、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怎样防御?【例1】.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1999年9月21日D处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震中较远的A城市有幢高大建筑物倒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地震频繁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